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
[科]癸三 饿鬼所有众苦
思惟饿鬼苦者,谓诸习近上品悭者,生饿鬼中,彼复常与饿渴相应,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极干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于诸饮食有外障者,谓彼若趣泉海池沼,即于其处,为余有情持剑枪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见其水变为脓血,自不乐饮。于诸饮食有内障者,谓有其口细如针孔,口或如炬,或有颈瘿,或腹广大,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饮。于诸饮食自有障者,谓有饿鬼名猛焰鬘,所有一切若饮若食,悉皆燃烧,有名食秽,食粪饮溺,及有惟能饮食不净,生熟臭秽,有损可厌,或有惟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
是等处所如《俱舍释》云:
“诸饿鬼王名为琰魔,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而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
《亲友书》亦云:
“于饿鬼中须依近,欲乏所生相续苦,
无治饥渴寒热劳,怖畏所生极暴苦。
或有口细如针孔,腹等山量为饥逼,
下劣捐弃不净物,尚不具足寻求力。
有存皮骨裸形体,如枯枝叶多罗树,
有于夜分口炽然,受用口中烧然食。
有下种类诸不净,脓粪血等亦无得,
面互相冲有受用,颈瘿成熟所生脓,
诸饿鬼中于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
令树无果诸饿鬼,略视江河亦当干。”
其中初颂显示总苦,所余诸颂显示别苦。劳为食故,遍处驰求。畏谓由见,执剑杵索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弃,谓随意弃。夜分者,谓至夜间其口烧然。口中烧然者,谓随所食皆烧其口。受用谓食。眼如恶毒之然烧,甘凉泉河悉当枯竭。又于一类显似猛焰,火炭充满。又于一类显为脓河,种种秽虫弥满流注,是释中说。
《弟子书》亦云:
“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
杂发青污及烂脓,臭泥血粪充满水,
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
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
若奔畏浪高翻滚,泡沫充溢大水藏,
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铁箭具炭烟,
流飞炽炎金刚石,金色电闪降于身。
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
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针口无量由旬腹,苦者虽饮大海水,
未至宽广咽喉内,口毒滴水悉干销。”
其寿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论》说,
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
《亲友书》云:
“常无间息受众苦,由其恶行坚业索,
系缚一类有情寿,五千及万终不死。”
其释说为一类饿鬼寿量五千,或有一类寿量万岁。《本地分》说,
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惟愿为说如是正法。目犍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内邬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现作未作,为念不念,当来应作,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如《入行论》云:
“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
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又云:
“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
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
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
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
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皈依三宝
[科]辛二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
壬一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分四
癸一 由依何事为归依因
癸二 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癸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
癸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壬二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今癸一 由依何事为归依因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
“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
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
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
“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
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
今当归依谁。”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惟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科]癸二 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
子一 正明其境
子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
今子一 正明其境
如《百五十颂》云:
“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
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
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
如《归依七十颂》云:
“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科]子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
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惟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赞应赞》云:
“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
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
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
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
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
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科]癸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抉择》中略说四事)分四
子一 知功德(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分三
丑一 佛功德
丑二 法功德
丑三 僧功德
子二 知差别
子三 自誓受
子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今丑一 佛功德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如云:
“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
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
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
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
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
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
如赞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
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
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如《谛者品》云:
“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
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
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
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又如《百五十颂》云:
“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
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
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
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
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
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
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应如是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如《赞应赞》云:
“惟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
除尊余一切,惟所知宽广。”
又云:
“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
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应如是念。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
“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
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
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
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谛者品》亦云:
“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
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又云:
“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
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
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
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
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应随忆念。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如《百五十颂》云:
“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
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
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赞应赞》云:
“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
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应忆念之。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三摩地王经》云:
“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
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
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
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又云:
“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
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
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
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博朵瓦云: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
渐净相续,能得加持。
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此复说云:
“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
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
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
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
须如是行,轻弃佛语,惟住自知。”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惟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科]丑二 法功德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如《正摄法经》云: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
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
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科]丑三 僧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正摄法经》云:
“于诸僧伽,应如是念,
谓说正法,受行正法,
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受持正法,依止于法,
供养于法,作法事业,
法为行境,法行圆满,
自性正直,自性清净,
法性哀愍,成就悲愍,
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科]子二 知差别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
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科]子三 自誓受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科]子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殊胜赞》云:
“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
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又云:
“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
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
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惟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如《殊胜赞》云:
“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
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赞应赞》亦云:
“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
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惟欺罔法,
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此专一妙善,彼惟障碍法,
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
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科]癸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子一 摄分中出
子二 教授中出
今子一 摄分中出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科]子二 教授中出分二
丑一 别学分二
寅一 遮止应学
寅二 修行应学
丑二 共学
今寅一 遮止应学
如《涅槃经》云:
“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科]寅二 修行应学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麈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亲友书》云:
“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沃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觉沃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说觉沃至哦日前,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霞惹嚩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
“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
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
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
如《三摩地王经》云:
“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科]丑二 共学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
如《三摩地王经》云:
“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
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初中有十,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惟自手作,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惟教他供。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此三福果,大小如前。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随顺物者,谓诸净物,远离不净,雌黄所涂,酥所灌洗,局(左口右屈)罗薰,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正行供养者,谓于下至构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能于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摘录。恒常时中,于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洒扬尘,惟弹少许,不成供养,是霞惹瓦语录中出。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
复应于此如经说云:
“当以信犁,耕耘福田。”
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赞应赞》云:
“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
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
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
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
“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
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又如说云:
“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
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惟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
如云:
“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
“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
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
异熟亦难思。”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
“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
“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
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于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净。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沃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
《俱舍释》云:
“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
《归依七十论》亦云:
“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
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
说云:
“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
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
“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
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若罄尽。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
如经云:
“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
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
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
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
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
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
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
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
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
如《师子请问经》云:
“由信断无暇。”
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等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
如彼说云:
“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
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
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
应观为善士。”
《摄抉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
“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
此语出于此师所传垄跋嚩缚道次第中。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惟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如《集法句》云:
“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
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
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深信业果
[科]壬二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分三
癸一 思总业果分二
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
子二 分别思惟
癸二 思别业果
癸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今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
初中有四,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
“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
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此亦如《集法句》云:
“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
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
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
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海龙王请问经》云:
“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如《集法句》云:
“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
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
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
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
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又云:
“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
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又云:
“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
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
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本生论》亦云:
“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
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
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
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如《超胜赞》云:
“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三摩地王经》亦云:
“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
《毗奈耶阿笈摩》亦云:
“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
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科]子二 分别思惟分二
丑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丑二 抉择业果
今丑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是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俱舍论》云:
“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分辨阿笈摩》亦云:
“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
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海龙王请问经》云:
“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又云:
“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
“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
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地藏经》云:
“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
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科]丑二 抉择业果分三
寅一 显示黑业果分三
卯一 正显示黑业道
卯二 轻重差别
卯三 此等之果
寅二 白业果
寅三 业余差别
今卯一 正显示黑业道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
如《俱舍》云:
“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
此中亦尔。
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暗窃盗,任何悉同,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究竟者,
《摄分》中说:
“移离本处。”
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惟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注]《瑜伽师地论》云:
菩萨于如来所修十种供养:
一、设利罗供养(亲现供养如来色身)。
二、制多供养(塔庙等供养)。
三、现前供养。
四、不现前供养。
五、自作供养。
六、教他供养。
七、财敬供养。
八、广大供养。
九、无染供养。
十、正行供养。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