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论集部
菩提道次第广论---全文
---论集部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

 

  [科]巳二  立自宗

 

第二自宗。若未得无我了义正见,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无我,故须先得无我正见。又此非惟了知便足,于正修时当忆其见而复观察,于所观义应善修习。又于无我义须二种修,谓不观察住与观慧思择,非以一分便为满足。

 

[科]巳二  立自宗分三

       午一 双修止观之理

       午二 于彼断诤

      午三 略摄修要

          今午一 双修止观之理

 

双修止观之理者,于无我义,若无决断定见,则不能生毗钵舍那功德,以说此见是彼因故。

 

又说未闻彼见圣教障彼观故,《解深密经云》: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慈氏,清净尸罗,闻思所成清净正见,以为其因。”

 

又云:

“于诸圣教不随欲闻,是毗钵舍那障。”

 

《那罗延请问经》说,

“由闻生慧,慧断烦恼”

 

等,如前所引多宣说故。从彼正见生毗钵舍那之理,谓初决择时,由多教理观察决择。既决择已,不以观慧数思择修,惟止住修犹不能生,故成奢摩他后,正修观时当观察修。此有一类,初虽不许全不观察,然以闻思决择之后于正修时,谓观察修诸分别心皆是相执,不如是修,是许分别皆是相执,及诸异生离分别识而修无我,前已广破,不应道理。又彼一切分别皆是谛执,于正修时须破除者,正决择时亦是分别决择,彼等亦应破除。又为弟子讲说辩论著述观阅,彼等一切皆是分别,汝于尔时,亦当破除。以诸谛执修时应破,余时不破,无差别故。若不许尔,而说教理多门观察,是于未解无我义时,为求通达,已得正见正修行时,则无所须。若尔真见道中,现证无我,次更修习已见无我,当成无义。若谓须修,以诸修惑由修乃断,惟以现见不能断除。此亦相同,前以闻思虽已决择,更当修习所决择故。如几许修所决择义,则有尔许猛利恒常明了坚固定解等德,可现见故。

 

《释量论》云:

“决定与增益,能害所害故。”

 

此说彼二能所害故,如其定解坚固猛利,增益便受尔许伤损。故于此中,亦须渐增无性定解,当由多门思惟能破及能立故。若不尔者,则于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大菩提心及慈悲等,得了解已,应不更观察,惟念我死而修习之,理由等故。故欲引生清净定解,惟念我死,为利有情愿当成佛,众生可愍等,但有誓愿而非完足,当以众多理由思惟。如是坚固猛利无性定解,惟有誓愿亦非完足。当由众多能立能破门中思惟,于下士时已数宣说。《修次》三篇,皆说成就奢摩他后,正修观时数观察修。

 

《入中论》云:

“故瑜伽师先破我。”

 

说正修时应修思择。瑜伽师者,谓于止观得随一故,未得止前,非于正见不求解故。又静虑后,于般若时,说见观察,意谓由彼次第修静虑后观二无我。

 

《中观心论》云:

“具慧住定后,于名言所取,

  彼诸法有事,以慧如是观。”

 

释论说为生定之后,见观察修。《入中论》中,依静虑品修奢摩他,次修般若说以正理,观择修故。又后二度及后二学,一切次第皆先修定,次修智慧以为次第。又修慧时,凡说观察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皆是修行次第,莫作异观。又非但此,诸大经论皆如是说,故正修时定应观察。如是成就奢摩他后,若修观时纯修观察,前止失坏复新修,则无寂止,由无止故观亦不生,已如前说,故须双修前安住止及新修观,谓修观后即于彼义而修寂止,故缘无我而能修成止观双运。

 

《修次中篇》云:

“圣《宝云经》云:如是善巧诸过失已,为离一切诸戏论故,当于空性而修瑜伽。如是于空多修习已,若于何处令心流散令心欣乐,即于是处寻思自性了解为空。又于内心亦当寻思了解为空,次更寻思能了解心所有自性,亦知其空。由如是解而能悟入无相瑜伽,此显要由寻思为先。悟入无相,显然显示非惟弃舍作意思惟及不以慧推求法性,而能悟入无分别性。”

 

此论宣说,要先推求心散乱境及散乱心了达为空,寻求观察能解空者,亦达其空,彼等皆是修空时修。由其观察了达为空,乃能悟入无相瑜伽,故若不以正理观择推求为先,如和尚许,惟摄散心弃舍作意,显然不能悟入无相,或无分别。故如前说,当于诸法以正理剑,破二我性令无尘许,于无我理引发定解。如是若无二我实事,破我无事岂能实有。譬如若执无石女儿无事实有,必待先见石女与儿,若曾未见石女与儿,谁亦不说无实女儿而是实有。任于何处,若先未曾见实有事,则执实有无事分别亦终不生。执相分别一切皆灭,以诸分别执实有者,皆是妄执有事无事而为实有,能遍既灭所遍亦灭,《修次第》中作彼说故。如是应于有事无事决定全无尘许实性引生定解,及当安住所决断义,迭次而修,乃能引发无分别智。非于境界全不观察,惟摄作意所能引发,以不能断谛实执故。惟于执有,不起分别,非是通达无谛实故。如是惟不分别有我非达无我,惟由修彼则于我执全无损故,故于实有及于二有不起分别,与达无实及无二我,应善分别最为切要。

 

[科]午二 于彼断诤

 

第二断诤。若作是念,于无我义推求观察,是分别心,从此能生无分别智实属相违,因果二法须随顺故。

 

世尊于此并喻而答《迦叶问品》云:

“迦叶,譬如两树为风振触便有火生,其火生已还焚两树。迦叶,如是观察生圣慧根,圣慧生已烧彼观察。”

 

此说观察发生圣慧。《修次中篇》云:

“彼由如是以慧观察,若瑜伽师不执胜义诸法自性,尔时悟入无分别定,证一切法无自性性。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惟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无自性性,无慧光故。如世尊说,从观察生如实智火,烧分别树,犹如钻木钻出之火。”

 

若不尔者,从有漏道,亦不应有无漏道生,亦无异生而得圣果,因果二法不相似故,如是白种发生青芽,从火生烟,从女生男,现有彼等无边因果极不相似。又圣无分别智,是已现证二我执境空无我义,为生彼故现当思择我执之境,通达彼无而善修习。彼虽亦是分别,然是无分别智极随顺之因,

 

如前所引《三摩地王经》云:

“若于诸法观无我。”

 

《修次下篇》云:

“此修虽是分别为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无分别智,乐此智者当依彼修。”

 

若作是念,《般若经》说若于色等空无我行,亦是相行,故观察空不应道理。如是等类,是说于空执为实有,非说取空,前已广说。

 

若不尔者,即彼经云:

“菩萨摩诃萨,若行般若波罗蜜多,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观察如是思惟,何为般若波罗蜜多,即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谁所有,若无何法,若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罗蜜多耶,若如是观察如是思惟。”

 

此说正修般若度时,当须观察。《般若心经》问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摄颂》亦云:

“若为无为黑白法,慧析尘许不可得,于世说预慧度数。”

 

此说以慧观察诸法,虽微尘许见不可得预慧度数。如此等类说须观察,云何相违。若不许尔,经说不应观察诸法,有何道理。若如和尚说,一切分别皆系生死,则念当请无分别教授及当修行无分别等,应许一切皆是系缚,破彼邪执前已广说。故于诸法不应执实,是彼经义。又如于绳误以为蛇起忧苦时,了知无蛇如心所执,能灭错误非余方便,于执实境,当以正因定知无实,修习彼义,乃能灭除执实分别,非惟摄录执实之心,便能灭除。又当受许执实为误,若非错误无可破故。虽许心误,若不了知无彼执境,其心错误云何能知,以误为误,惟由有无所执境故。又无执实如所执境,非为誓许便能成立,必待清净能成教理。如是立已,决择无实,次不分别实谛而住是我所许,故无分别须以观慧观察为先,非不分别便为满足。

 

当知如《修次下篇》云:

“故正法中,凡说无念及无作意,当知皆以审察为先。何以故,由审观察乃能无念,能无作意,非余能尔。”

 

又云。

“毗钵舍那,以审观察而为体性。”

 

圣《宝云经》、《解深密》等,皆如是说。如《宝云经》云:

“毗钵舍那善思择故,了达无性悟入无相。”

 

圣《楞伽经》云:

“大慧,以慧推察,乃不分别自相共相,名为一切诸法无性。”

 

设若不须审观察者,世尊如是彼彼经中,宣说多种审谛观察,皆与相违。故理当说我慧下劣,精进微少,未能周遍寻求多闻,然佛世尊赞叹多闻,故一切时不应谤彼。如是经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心皆不住者,谓不应执有实可住境。若不尔者,于六度等亦如是说,则亦不应住六度等,不应执实而安住者,亦如前说。要先了解彼等无实,凡经宣说,如是无住及无分别,当知一切皆以破除诸境自性,或谛实性观察为先。故经说为不可思议,超心境等,是为破除诸增上慢,惟以闻思便能证得甚深空义,显示彼义惟圣内证,余人难思。又为破除,于甚深义妄执实有非理思惟,故作彼说,当知非破以正观慧如理观察。

 

如《修次下篇》云:

“如是若闻彼彼经中难思等语,谓若有思,惟以闻思能证真实,彼彼经中为破如是增上慢故,显示诸法惟各内证。又当了知,是为破除非理思惟,非为破除审正观察。若不尔者,违多教理。”

 

违多教者,如《迦叶品》云:

“迦叶,云何中道观察诸法?迦叶,谓若于法观察无我,及无有情,无命,无养,无士夫,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迦叶,是名中道观察诸法,”

 

与如是等悉皆相违。《修次初篇》云:

“《入无分别陀罗尼》云,由无作意断色等相。此中密意,以慧观察见无可得,名无作意,非说全不作意。如无想定暂伏作意,非能断除无始时来色等爱着。”

 

此论师所造,此陀罗尼释中,亦显然解释。总于大乘,除圣龙猛及圣无著,造论解释二见之外,更无余见。印藏智者,亦定依止此二所解二见随一,故此二派随一之见,各如论说,当善寻求。依圣父子论寻求之理,如前广说。若随圣无著行,谓于真实异体二取,一切本空,然于愚夫现似异体,如其所现执境为实,名遍计执,于依他上以正教理,破除一切其无二义,名圆成实,于此当得坚固定解。次当安住彼见之上,双修止住及修观察。若仅获得如斯解,正修之时不住于见,惟不分别亦非修空。决择彼宗正见之理,及于已决择义,别修止观,合修双运。《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中,最为明显,故当观阅。若善解此宗,能如论说而正修习,亦极希有。大乘经论,下至总略显甚深义,其数极多,然未说者,亦复不少,于未说中当引已说,于未广说当引广说。如是广大行品,当知亦尔。若无甚深或无广大,仅于一分,不应执为如是便足,故多经论,于示道师圆满德相,密意说云“善一切乘。”

 

[科]午三 略摄修要

 

第三略摄修要。若如前说,已得了义见者,于能发生我我所执,我我所事,如前决择无自性时,应以观慧数数观察,次于彼义发起定解,余势当间杂修,持心不散与观慧思择。尔时,若由多观择故,住分减少,当多修止令生住分。若由多修止力,住分增盛不乐观察,若不观察,于真实义不生坚固猛利定解。若未生彼,则不能害定解违品增益我执,故当多修观察,令其止观二分平均。

 

如《修次下篇》云:

“若时多毗钵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摇动,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正奢摩他。若正奢摩他势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智慧。”

 

加行结行及未修间,应如何行,当知如同下士时说。如是修习无我义时,沉掉生起如何了知,为断沉掉修念正知,得无沉掉,平等等舍任运转时,缓功用等,当知同前奢摩他时所说,《船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于所修境,修奢摩他令起轻安。又于彼境,观察修习毗钵舍那引发轻安。各别修已次乃双运。若如此说,非定一座连修止观,是许亦可别别分修。此中要者,谓内无明如何增益,须破其执,彼相违品,谓自性空。于此空上应当引起猛利定解,而修空性。若于我执及无明执,全未破坏别修余空,于二我执毫无所损,故诸先觉数数说如“东门有鬼,西门送俑”,现见实尔。上述此等惟粗概要,其正修时微细得失,更须亲近聪睿知识及自内修而当了知,故不广说。如是修法,是依先觉道次教授,略为增广,

 

如博朵瓦宝瓶论云:

“有于闻思之时,正理决择无性,

  修惟修无分别,如是非真对治,

  别修无关空故。

  是故修时亦以缘起离一异等,修何即当观察,亦略无分别住,此修能治烦恼,觉窝弟子所许,欲行到彼岸法,彼即修慧方便。又当先修人空,次法如是随转。”

 

觉窝亦云:

“由何能证空,如来记龙猛,

  现见法性谛,弟子名月称,

  依彼传教授,能证法性谛。”

 

其导引法,如觉窝所造《中观教授》说先修观察,次住所观之义间杂而修。此与莲华戒论师宗义无别。又如前说《入中论》,《中观心论》,寂天论师等,意趣皆尔。慈氏诸论。圣无著论,亦多宣说。住持彼宗无倒聪睿寂静论师,于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中,解释尤显。故修毗钵舍那法,龙猛无著两派所传,论典教授皆相随顺。

 

[科]辰四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第四修观成就之量。如是观慧观择修习,乃至未生前说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生轻安已乃是真实毗钵舍那。轻安体相生起道理,俱如前说。又奢摩他先得未失,亦有由彼所引轻安,故非略有轻安便足。若尔云何,谓修观察,若由自力能引轻安,此后乃名毗钵舍那。缘尽所有性及缘如所有性,二种毗钵舍那,得限皆同。

 

如《解深密经》云: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行影相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慈氏,非毗钵舍那,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义,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胜解观察,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所有作意。若时生起,尔时即名毗钵舍那。”

 

此说缘于尽所有性成奢摩他,毗钵舍那及双运等,与缘如所有性相同。若由自力能引轻安,则亦能引心一境性,故由观慧思择自力而能引生心一境性,是由已成正奢摩他所有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由修观察亦能助伴正奢摩他,故不应执凡修观察,住分损减。又成不成缘如所有止修观修毗钵舍那,谓由是否随于一种无我正见,获得无谬清净了解缘彼而修,而为判别,非余能判。为由何等不能判别,谓修习故,心境二相粗分皆灭,如净虚空,心具显了澄净差别,如无风烛不动久住。意识所现内外诸相皆觉如虹或如薄烟,久住彼相。又于意识现起一切所取境界,注心观察皆不忍观渐趣隐没。又彼先从粗相外境,色声等上,如是显现。次渐修习,内心了别领触等相亦渐离脱,于彼住心皆不堪住,虽有彼等境相现起,然非获得,通达无二真实正见。又彼诸境,现为杳茫,亦全不能立为通达中观所说如幻之义,以于正见心未趣向久修住分,皆有如是境相现故。如幻之义要如前说,依止二量乃能现起,一决断无性理智定解,二显现难遮名言量成。色等诸境于意识前,现为薄净似虹霓者,是离所触碍着之相,及虽无碍而甚明显二相聚合。此定解中。全无无性真定解故,是将所破自性,与质碍触执二为一,假名无自性故。若不尔者,许彼即是中观所说如幻妄义,见如虹霓薄烟之事,应不于彼起诸分别,执有自性,以于彼事所起定解,即是定解境无性故。又凡取其质碍触事,应不于彼引无性解,以取彼事即是妄执有自性故。是故色等如是现时,现为微薄澄净等相,非能破坏执实之境,故亦非是如幻之义。若已先得清净正见未忘失者,容现如幻,前已广说。

 

善知识阿兰若师所传诸道次中,关于引生空解道理,曾作是说:

   “先修补特伽罗无我,次于法无我义,若念正知摄持而修,若时太久,念知难摄,时沉时掉利益极小,故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座之中各分四座,一昼夜中修十六座,尚觉明了感触之时,即当止息。由如是修觉修未久,然观时间日时速逝,是摄心相。若觉久修观时未度,是未摄心,摄持心时烦恼轻微,自觉一生似无睡眠,次能一座经上午等。尔时生定能具四相,一无分别,谓住定时,虽息出入皆不觉知。息及寻思至极微细,二明了,谓与秋季午时空界明了无别。三澄净,谓澄如杯中,注以净水置日光下。四微细,谓住前三相之中,观外诸法细如毛端了了可见。如是随顺无分别智,然若观待无分别智,则此自性仍是分别,说名颠倒。”

 

《辨中边论》云:

“随顺为颠倒。”

 

《如辨中边》论,说诸异生修习空性,其最善者,亦当立为随顺颠倒,故虽未生所余众相,若修前说无谬正见,是名修习无我之义。若未能修决择无谬正见之义,纵有四相不能立为修诸了义,是故是否修如所有义,如前所说。如修彼故,后现如幻亦如前说,应当了知。 

 

[科]卯三 学双运法

 

第三止观双运法。如前成就止观量时所说,若先未得止观二法,无可双运,必须先得止观二法。此复初得毗钵舍那即得双运,其中道理,谓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观察。论于此中亦说渐生力励转等四种作意。若时生起,如前所说第四作意即成双运,此谓修习观察之后,杂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时所得,则成双运。

 

如《声闻地》云:

“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修次下篇》云:

“若时由其远离沉掉平等俱转,任运转故,于真实义心最明了,尔时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是名成就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何故彼名双运转道?答:由未双得止观之前,惟以观慧修观察力,不能引生无分别住,止修观修必须各别功用修习,得二品已,即以观慧观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双运。此中观察,即是毗钵舍那。观后安住即奢摩他,其殊胜者谓缘空性。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

“从是之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此心无间无缺,作意相续,双证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具足更互系缚而转。”

 

无间缺者,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相正奢摩他,及缘有分别影相毗钵舍那,二品俱证,然非同时,谓即观修作意无间相续而证。若尔,前说成就奢摩他后,即由观慧修习观察能引住分,岂不相违?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数数观察杂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若已获得奢摩他后,如是杂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为显如是差别,故不相违。又将成就毗钵舍那,其前无间由观察修,有时能引专注一趣,前亦思彼。今此宣说毗钵舍那未成之前,以观察修不能引生无分别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时。总其未成奢摩他前。观察之后杂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若已成就奢摩他后,毗钵舍那未成之前,观察自力不能引发坚稳安住专注一趣,故以观察数数观察,即由观察而能引得坚稳住者,要得毗钵舍那乃有,故亦从此建立双运。是故惟于未坏坚稳无分别住,兼能观察无我空义,犹如小鱼游安静水,不当误为止观双运。如是止观双运之理,应如彼等清净论典所说而知,余增益说,非可凭信。由此等门而修止观,虽尚可分众多差别,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今当略说道之总义,谓于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亲近知识道理,故于彼上当善修炼。次于暇身,若起真实取心要欲,彼从内策令恒修行,为生彼故当修暇满。次若未灭求现法心,则于后世不能发生猛利希求,故当勤修人身无常,不能久住,死后流转恶趣道理。尔时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诚信三宝功德,安住皈依不共律仪学其应学。次于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灭十不善,相续转趣四力之道。如是善修下士法已,当多思惟,若总若别生死过患,总于生死令心厌舍。次观生死从何因生,当识烦恼及业自性,发起真实乐断之欲,便于真能解脱生死三学总道,能引定解,特于所受别解脱戒,当勤修学。如是善学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堕落三有苦海,众生皆尔,应当勤修慈悲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若无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若相续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当如仪受勤学学处,坚稳愿心。次当听闻菩萨所有诸广大行,善知进止,发生猛利乐修学欲。发此心已,当如法受行心律仪,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四摄等成熟有情,尤当勤猛舍命防范诸根本罪,中下缠犯及诸恶作,亦当勤防莫令有染。若有误犯,应勤还出。次当特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故是正受菩萨律仪,学彼应学从中分出。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于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是最切要。若于前者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于圆满道体引生定解。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如是若心不乐修行,当修暇满,若着现法当修无常,恶趣过患以为主要。若觉漫缓所受佛制,当自思惟是于业果定解劣弱,则以修习业果为主。若于生死缺少厌患,求解脱心则成虚言,故当思惟生死过患。若凡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于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若于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则当正修安住一趣,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以彼为例,其未说者亦当了知。总之,莫令偏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应如何学慧性毗钵舍那之法。

 

[科]壬二 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若为根本罪犯染着,虽可重受,然于相续,生道功德最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着。又当励力莫犯粗罪,设有误犯,亦当勤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础,若无彼者,则如墙倾,诸危屋故。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

“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

 

此说全无上中下品三等成就。无上瑜伽续说,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顶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故若不护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极漂转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护三昧耶,及诸律仪而修咒道,当先修习堪为依据续部所说,生起次第圆满尊轮。以咒道中不共所断,谓于蕴处界执为平俗庸常分别,能断彼者,亦即能转外器内身及诸受用,为殊胜事生次第故。如是善净庸常分别,一切时中恒得诸佛菩萨加持,速能圆满无边福聚,堪为圆满次第法器。其次当修堪为依据续部所说圆满次第,弃初次第,惟修后摄道一分者,非彼续部及造彼释聪睿所许,故当摄持无上瑜伽圆满道体二次宗要。此中惟就彼等诸名,略为显示入咒方隅,于诸咒道次第,应当广知。

 

能如是学,即是修学总摄一切经咒宗要之圆满道体,令得暇身具足义利,能于自他增广佛教。

 

能观无央佛语目 如实善达一切法 

能令智者生欢喜 由亲诸修如斯理

   知识初佛妙音尊 善归依故是彼力

   故愿善择真实义 彼胜智者恒护持

 

   南洲聪睿顶中严 名称幡幢照诸趣

   龙猛无著渐传来 谓此菩提道次第

   尽满众生希愿义 故是教授大宝王

   摄纳经论千流故 亦名吉祥善说海

 

   此由燃灯大智者 光明显扬雪山中

   此方观视佛道眼 故经多时未瞑闭

   次见如实知圣教 宗要聪睿悉灭亡

   即此妙道久衰微 为欲增广圣教故

 

   尽佛所说诸法理 摄为由一善士夫

   乘于大乘往佛位 正所当修道次第

   此论文言非太广 一切要义无不具

   虽诸少慧且易解 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难通达 我乃愚中最为愚

   故此所有诸过失 当对如实知前悔

   于此策勤有集积 二种资粮广如空

   愿成胜王而引导 痴蔽慧目诸众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 愿为妙音哀摄受

   获得圆满教次第 正行胜道令佛喜

   如是所解道中要 大悲引动善方便

   除遣众生冥暗意 长时住持佛教法

 

   圣教大宝未普及 虽遍迁灭于是方

   愿由大悲动我意 光显如是利乐藏

   从佛菩萨微妙业 所成菩提道次第

   乐解脱意与胜德 令长修持诸佛事

 

   愿编善道除违缘 办诸顺缘人非人

   一切生中不舍离 诸佛所赞真净道

   若时我于最胜乘 如理勤修十法行

   尔时大力恒助伴 吉祥德海遍十方

 

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著二师道轨,能住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谓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诃萨埵,彼之绍师精善三藏,正行法义,拔济众生,长养圣教,宝戒大师,及因前代持律师中,众所称叹贾持调伏。(号精进然)彼之绍师智悲教证功德庄严,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胜如幢,第一律师嗉朴堪布宝吉祥贤,并诸余众诚希求者,先曾屡劝。后因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能伦比,善娴二语大善知识,摩诃萨埵胜依吉贤殷勤劝请。系从至尊胜士空讳(号虚空幢)闻兰若师,传内苏巴及慬哦瓦所传道次。又从至尊胜士贤号,(名法依贤)闻博朵瓦传霞惹瓦及博朵瓦传授铎巴道次等义。《教授根本道炬论》中,惟除开示三士总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及卓垄巴父子所著《道次》为本,并摄众多道次要义,圆满道分易于受持,次第安布无诸紊乱。雪山聚中辟道大辙,于无量教辩才无畏,如理正行经论深义,能发诸佛菩萨欢喜,最为希有摩诃萨埵,至尊胜士睿达瓦等,(号童慧)顶戴彼诸尊长足尘。多闻比丘修断行者东宗喀生,善慧名称吉祥,着于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下福吉祥贤书。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终

 

民国二十三年古历冬月十五日,译于重庆缙云山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又本文前六卷系在藏地随学随译,次后五卷是在仰光及船上译,其后十三卷在本院译,二十四年六月并校改一次。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