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释迦文佛偈赞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宗喀巴大师偈赞
释尊大法,策源月邦,派分三干,化各一方,
锡兰支那,爰及西藏。莲华生后,密咒当阳,
律像经教,若存若亡,末流猥杂,染风孔张。
大师崛起,浊激清扬,菩提之道,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胥归金刚,根深枝茂,德隆誉芳。
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
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
我行未逮,我心正长,瓣香先觉,景仰无量。
支那释子太虚敬礼
本书译例
一、本论原本依《拉萨》新旧两版菩提道次第及四家注。
二、本论所译法数名词,多依《奘师》所译。
三、本论之名词,凡汉文经、律、论中所无者,俱依藏文原意及师口授译之。
四、本论人名、地名、物名,内地所无者,悉皆译音。所引经论与旧译汉文间有不合者,系依藏文译成。
五、本论科目多依藏文原式。
六、本论卷帙浩繁,翻译时间短促,兼之强半系由藏来川之行程中仓卒所译,失当之处势所难免,希读者谅而教之。
七、本论曾请太虚大师参定译文,并于科目上加甲乙等字,因时间仓卒仅完四卷。兹因各方要求付印,故仍照原译印出。
序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教授《世院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廑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然亦只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空疏妍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迄今欲扶掖以经律论仪,亦尚无以树立其基础。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论云:‘如道炬释云: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定不成菩提’。
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长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独具之优点。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于《世苑图书馆》
科判
甲一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甲二 次开为四门
乙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三
丙一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丙二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丁一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丁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丙三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
丁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
丁二 藏中所作事理
乙二 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
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分二
戊一 断器三过
戊二 依六种想
丙二 讲说轨理分四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为法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
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二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分六
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
已一 意乐亲近轨理分三
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
庚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已二 加行亲近轨理
戊四 依止胜利
戊五 未依过患
戊六 摄彼等义
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
戊一 正明修法分二
已一 正修时应如何分三
庚一 加行
庚二 正行分二
辛一 总共修法
辛二 此处修法
庚三 完结
已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
戊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丁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
戊一 正明暇满分二
已一 闲暇
已二 圆满
戊二 明其义大
戊三 思惟难得
丁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
戊一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
已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已二 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
庚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庚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
辛一 正明因相
辛二 所为义
戊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
已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庚一 正修下士意乐分二
辛一 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
壬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
癸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癸二 修习胜利
癸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癸四 修念死理分三
子一 思决定死
子二 思惟死无定期
子三 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壬二 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分三
癸一 思惟地狱所有众苦分四
子一 大有情地狱
子二 近边地狱
子三 寒冷地狱
子四 独一地狱
癸一 旁生所有众苦
癸二 饿鬼所有众苦
辛二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
壬一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分四
癸一 由依何事为归依因
癸二 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
子一 正明其境
子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
癸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分四
子一 知功德分三
丑一 佛功德
丑二 法功德
丑三 僧功德
子二 知差别
子三 自誓受
子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癸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子一 摄分中出
子二 教授中出分二
丑一 别学分二
寅一 遮止应学
寅二 修行应学
丑二 共学
壬二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分三
癸一 思总业果分二
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
子二 分别思惟分二
丑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丑二 抉择业果分三
寅一 显示黑业分三
卯一 正显示黑业道
卯二 轻重差别分二
辰一 十业道轻重
辰二 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卯三 此等之果
寅二 白业果分二
卯一 白业
卯二 果
癸二 思别业果分三
子一 异熟功德
子二 异熟果报
子三 异熟因缘
癸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
子一 总示
子二 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庚二 发此意乐之量
庚三 除遣此中邪执
已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庚一 正修意乐分二
辛一 明求解脱之心
辛二 发此之方便分二
壬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分二
癸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
子一 显示四谛先谈苦谛之意趣
子二 正修苦谛分二
丑一 思惟生死总苦分三
寅一 思惟八苦
寅二 思惟六苦
寅三 思惟三苦
丑二 思惟别苦分四
寅一 三恶趣苦
寅二 人苦
寅三 非天苦
寅四 天苦分二
卯一 欲天三苦
卯二 上二界粗重苦
癸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三
子一 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丑一 正明烦恼
丑二 如何生起之次第
丑三 烦恼之因
丑四 烦恼过患难
子二 彼集业之理分二
丑一 正明所集之业分二
寅一 思业
寅二 思巳业
丑二 如何集业之理
子三 死没及结生之理分五
丑一 死缘
丑二 死心
丑三 从何摄暖
丑四 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丑五 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壬二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分四
癸一 支分差别
癸二 支分略摄
癸三 几世圆满
癸四 此等摄义
庚二 彼生起之量
庚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庚四 抉择能趣解脱道性分二
辛一 以何等身灭除分二
辛二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已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庚一 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
庚二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
辛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辛二 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壬一 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
癸一 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二
子一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子二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癸二 如次正修分三
子一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丑一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寅一 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寅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丑二 正发此心分三
寅一 修慈
寅二 修悲
寅三 修增上意乐
子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子三 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壬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而修分三
癸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
癸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
癸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分二
子一 除其障碍
子二 正明修法
辛三 发起之量
辛四 仪轨受法分三
壬一 未得令得分三
癸一 所受之境
癸二 能受之依
癸三 如何受之轨则分三
子一 加行仪轨分三
丑一 受胜归依分三
寅一 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
寅二 劝请归依
寅三 说归依学处
丑二 积集资粮
丑三 净修意乐
子二 正修仪轨
子三 完结仪轨
壬二 己得守护不坏分二
癸一 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分四
子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子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分二
丑一 不舍所发心愿
丑二 学令增长
子三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子四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癸二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子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子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壬三 设坏还出之方便
庚三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分三
辛一 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辛二 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辛三 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分二
壬一 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分三
癸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癸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癸三 受已如何学习道理分三
子一 何所学处
子二 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分二
丑一 正义数量决定
丑二 兼说次第决定
子三 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丑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二
寅一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
卯一 学习布施分四
辰一 布施度性
辰二 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辰三 布施差别分三
巳一 总一切依当如何行
巳二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巳三 布施自性所有差别分别三
午一 法施
午二 无畏施
午三 财施分二
未一 实舍财施分三
申一 舍财道理分四
酉一 惠施何田
酉二 何心惠施
酉三 如何行施
酉四 施何等物分二
戌一 略示应舍不应舍物
戌二 广释分二
亥一 广释内物可舍不舍
亥二 广释外物可舍不舍分二
天一 不舍外物道理
天二 惠施外物道理
申二 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申三 习近对治布施障碍
未二 惟意乐施
辰四 此等略义
卯二 学习持戒分五
辰一 尸罗自性
辰二 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辰三 尸罗差别分三
巳一 律仪戒
巳二 摄善法戒
巳三 饶益有情戒
辰四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卯三 学习忍辱分五
辰一 忍之自性
辰二 趣入修忍之方便
辰三 忍之差别分三
巳一 耐怨害忍分二
午一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分二
未一 破除不忍障乐苦分二
申一 显示理不应嗔分三
酉一 观察境
酉二 有境
酉三 所依嗔非应理
申二 显示理应悲愍
未二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利毁等三分二
申一 破除不忍障誉等三分三
酉一 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
酉二 思惟有过失之理
酉三 故于此破应当欢喜
申二 破除不忍作毁等三
午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巳二 安受苦忍分三
午一 必须安受苦之理
午二 引发此之方便分二
未一 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
未二 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
申一 思惟苦之功德
申二 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分二
酉一 思解脱等诸大胜利
酉二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
申三 从微渐修无难之理
午三 处门广释
巳三 思择法忍
辰四 修忍时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卯四 学习精进分五
辰一 精进自性
辰二 趣入修习精进方便
辰三 精进差别分二
巳一 正明差别分三
午一 擐甲精进
午二 摄善法精进
午三 饶益有情精进
巳二 发生精进之方便分四
午一 舍离障碍精进违缘分二
未一 明所治品
未二 修断彼之方便
午二 修积顺缘护助资粮分四
未一 发胜解力
未二 发坚固力
未三 以欢喜力
未四 暂止息力
午三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
午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辰四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
辰五 此等摄义
卯五 学习静虑分五
辰一 静虑自性
辰二 修彼方便
辰三 静虑差别
辰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卯六 般若道理分五
辰一 慧之自性
辰二 生慧方便
辰三 慧之差别分三
巳一 通达胜义慧
巳二 通达世俗慧
巳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
辰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辰五 此等摄义
寅二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分五
卯一 四摄自性
卯二 立四之理由
卯三 四摄之作业
卯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卯五 略为解说
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分六
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寅三 止观自性
寅四 理须双修
寅五 次第决定
寅六 各别学法分三
卯一 学奢摩他法分三
辰一 修止资粮
辰二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分二
巳一 加行
巳二 正行分二
午一 身何威仪而修
午二 正释修习之次第分二
未一 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分三
申一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申二 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
酉一 明心住之所缘分二
戌一 总建立所缘分三
亥一 正明所缘
亥二 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亥三 显示所缘异门
戌二 明此处之所缘
酉二 心于所缘如何安住分三
戌一 立无过规
戌二 破有过规
戌三 示修时量
申三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二
酉一 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分二
戌一 修习对治不知沉掉分二
亥一 抉择沉掉之相
亥二 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方便
戌二 修习知巳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分二
亥一 正明其思灭沉掉法
亥二 明能生沉掉之因
酉二 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未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申一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申二 由六力成办
申三 具四种作意
辰三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三
巳一 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分二
午一 显示正义
午二 有作意相及断疑
巳二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
巳三 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
午一 显往粗静相道须得正奢摩他
午二 依奢摩他离欲之理
卯二 学毗钵舍那法分四
辰一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分三
巳一 明了义不了义经
巳二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巳三 抉择空性正见之次第分二
午一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
午二 正抉择真实义分三
未一 正明正理所破分三
申一 必须善明所破之因相
申二 遮遣余派未明所破而妄破除分二
酉一 明所破义遮破太过分二
戌一 说其所欲
戌二 显其非理分二
亥一 显彼破坏中观不共胜法分三
天一 明中观胜法
天二 彼如何破坏
天三 诸中观师如何答彼
亥二 显所设难皆非能破分四
天一 观察堪不堪忍正理思择而为破除然不能破
天二 观察由量成不成立而为破除然不能破
天三 观察是否四句所生而为破除然不能破
天四 观察有事无事等四句而为破除然不能破
酉二 明所破义遮破太狭
申三 自派明显所破之理分三
酉一 正明所破义
酉二 于余所破加不加此之理
酉三 释于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简别
未二 破所破时应能立以谁而破分二
申一 明应成自续之义分二
酉一 破除他宗分二
戌一 出计
戌二 破执
酉二 安立自宗分二
戌一 正破自续分二
亥一 显示所依有法不极成之宗过分二
天一 出计
天二 破执分二
地一 义不应理
地二 喻不相同
亥二 由此过故显示因亦不成
戌二 自不同破之理
申二 自生正见当随谁行
未三 依其能破于相续中生见之法分三
申一 抉择补特伽罗无我分三
酉一 正抉择我无自性分二
戌一 立喻(车喻)分四
亥一 显车无性而为假有
亥二 于彼断诤
亥三 由名差别皆得成立
亥四 依此速得正见胜利
戌二 含义分二
亥一 合无自性义分四
天一 破我与蕴性一品
天二 破我与蕴性异品
天三 由此亦能破诸余品
天四 依彼能见初特伽罗犹如幻化
亥二 合由名差别成就义
酉二 显由此成我所无性
酉三 此诸正理于余例明
申二 抉择法无我
申三 修习此见断障之理
辰二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辰三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分二
巳一 破他宗
巳二 立自宗分三
午一 双修止观之理
午二 于彼断诤
午三 略摄修要
辰四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卯三 学双运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
初归敬颂
[科]科判分二
甲一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甲二 初开为四门
今甲一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造者殊胜
[科]甲二 开为四门(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乙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乙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今乙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科]乙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三
丙一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丙二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丙三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今丙一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
“东萨贺胜境,其间有大城,
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
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
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
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
并其吉祥藏。太子莲华藏,
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
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
幼子吉祥藏,苾刍精进月。
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科]丙二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
丁一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丁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今丁一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如《赞》云:
“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
技术及一切,工处善构言,
及一切诸量。”
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毱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惟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
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科]丁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
“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
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
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
“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
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
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
如《赞》中云:
“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
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
“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
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
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获三昧耶,不越制限。
亦如《赞》云:
“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
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
如《赞》中云:
“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科]丙三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
丁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
丁二 藏中所作事理
今丁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如《赞》中云:
“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
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
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又云:
“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
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
四本部全住,尊部无慠举,
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
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
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
一切皆受教。”
[科]丁二 藏中所作事理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嚩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
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抉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展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宝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
“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
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
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
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
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
“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
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
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
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
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
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左口右窝)种三。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掊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教授殊胜
[科]乙二 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
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今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
“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
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如《释菩提心论》云:
“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
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释量》亦云:
“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
阿逸多云:
“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
胜者母中亦云:
“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
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
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
故有说云:
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
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
“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
又云:
“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
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
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
“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如是惟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
“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
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科]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惟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惟佛故。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
“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予决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予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惟应弃舍。
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惟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惟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惟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
“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
“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
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
“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
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
“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
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
“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惟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
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科]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予决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科]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
“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
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
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
若毁谤法,其罪极重。《三摩地王》云:
“若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弑尽殑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听闻轨理
[科]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
丙二 讲说轨理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今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听闻集》云: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
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又云: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
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
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
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本生论》亦云:
“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
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
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
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
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又云:
“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科]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
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如《本生》中亦云:
“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
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科]丁三 正听轨理分二
戊一 断器三过
戊二 依六种想
今戊一 断器三过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妄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
“希于遍知,专注属耳,
意善敬住,以一切心,
思惟听闻。”
[科]戊二 依六种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
“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
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迦摩巴云:
“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
“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
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惟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
“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
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惟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惟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三摩地王经》云:
“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
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
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
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
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
非医致使非药过,惟是病者自过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
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又云: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
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入行论》亦云:
“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
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
“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
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
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
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
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
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
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
又云:
“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
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
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
“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
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又云:
“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
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又云:
“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
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
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抉择自身,而听闻之。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本生论》云:
“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
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说法轨理
[科]丙二 讲说轨理分四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今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
“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
何等二十?
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
随顺证达出世间慧、
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
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
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科]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科]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妙法白莲经》云:
“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
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
智者应离一切慼,应于徒众修慈力,
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
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
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
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
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
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科]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
“未请不应说。”
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
如《三摩地王经》云:
“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
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
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
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
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
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复次《毗奈耶经》云:
“立为坐者不应说法,
坐为卧者不应说法,
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
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
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
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
为头结髻著帽冠著鬘缠首不应说法,
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
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 ”
反是应说,依无病也。
完结轨理
[科]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亲近善士
[科]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
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二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今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摄决定心藏》云:
“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
“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
“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博朵瓦亦云:
“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科]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说(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戊四 依止胜利
戊五 未依过患
戊六 摄彼等义
今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如《经庄严论》云: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
“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
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又如《分辨教》云:
“此是未调所化衔。”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左忄右龙)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如是惟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
善知识敦巴云:
“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
“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
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
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如朴穷瓦云:
“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又如塔乙云:
“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
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此亦如云: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
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
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槿哦瓦云:
“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博朵瓦云:
“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惟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惟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宛如有人赞美旃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旃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
《三摩地王经》云:
“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
希欲求多闻,惟赞美尸罗,
然不求尸罗。”
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次云:
“如一类士夫,称扬旃檀德,
谓旃檀如此,香相极可爱。
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
旃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
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
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
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
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妙臂请问经》云:
“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
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
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
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
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
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科]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四百论》曰:
“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
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释论解》云:
“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如《中观心论》云:
“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瞋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
“应舍自欲,敬重安住,
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若念惟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科]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科]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
己一 意乐亲近轨理分三
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
庚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己二 加行亲近轨理
今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
《华严经》说:
“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
“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此亦是说,于其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
即前经云:
“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
“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惟今始获,应坚稳住。”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如善知识敦巴云:
“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慬哦亦云:
“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口加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瞋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
“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科]庚二 特申修信心为根本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宝炬陀罗尼》云: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十法》亦云:
“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于依怙发大声曰:“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
如《金刚手灌顶续》云:
“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
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
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
“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
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
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