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准提共修 > 准提法资料

南公怀瑾上师传承准提法“圆满次第”略说

时间:2018-12-22 16:18:25  来源:  作者:

(胡松年恭述)

(本文仅供传承行者参考)

「准提法」是古法,亘古相传下来,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早已存在于世,且亿万(七俱胝)之古往佛菩萨,皆因修持本法而有所成就。而本法于唐代年间,由开元三大士自印度介绍到中土,故亦有「唐密」之称。

然 南公怀瑾上师所受之传承,非如大多其他密教大法,皆由世间一代一代传递下来,而是于其峨嵋山三年闭关后,在四川嘉定(乐山)五通桥之多宝如来寺中,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亲自传授。而现行本传承之修习仪轨,就是 南公当时所撰写下来的。

南公上师当年受法时,早已明悟心性、大澈大悟的了,故「准提法」一旦正式受法,立即融会贯彻,深入精髓,方有能力写下如此殊胜严谨之新仪轨,成为划时代之创举,绝非一个初学法者之所能为。仔细相对古本「准提法」之仪轨,所增添之精要内容,涵盖上师相应法、破瓦法、大小止观之精神,是为慎密而完整之一套修持之法,岂是信手提笔之作?

而「圆满次地」之加入,更是重中之重, 南公有鉴于古法只有「生起次第」之种种修持,缺乏究竟之「圆满次第」,美中不足,故而特意加入「圆满次第」,将本法勾划出一个圆满之句点,而从文字上来看,虽仅短短数言,但整个大乘佛法之精要,都囊括在内,以下略作分析。

先将「圆满次第」之原文标列于此:「每次念毕后,(遍数自定,愈多愈好)准提印散于顶上,改结定印,而入圆满次第,即想字轮收摄入于中间字, 字收摄入于月轮,月轮收摄入于光明点(明点如黄豆大)明点直冲上顶,剎那顷,散于虚空,虚空之外,更无身心。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当知上述诸法之出没隐现,皆同水月空花,如梦如幻,涅盘本性,法尔常住,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于乐明无念定中愈久住愈好。」

 

「圆满次第」之先导部份

「每次念毕后,(遍数自定,愈多愈好)准提印散于顶上,改结定印,而入圆满次第,即想字轮收摄入于中间字, 字收摄入于月轮,月轮收摄入于光明点(明点如黄豆大)明点直冲上顶,剎那顷,散于虚空,」

每次完整之修法,最后一直都在念「准提咒」,而「意密」之观想方面,只剩「心月轮」观了,先前种种观想次第,如法、报、化三身合一,再与佛母合一等等,已成过往,不复存在,除口密持咒外,专精一念就在「心月轮」观之上。

故咒语一停,观想部份必须导入「圆满次第」,先将月轮上之梵文字轮,收进入于中间的字, 字再收入于发光的月轮,此月轮又浓缩至一黄豆般大之光明点,明点由身体中脉上冲至顶(百会穴略后方处),然后由顶上直冲出身体,散于虚空之中。

这一段「圆满次第」之前奏,修法行者每次修法,都必须去做的,而在程序上亦不难做到。下面开始,是「圆满次第」真正之精华要义。

 

明悟心性而至「见道位」

「虚空之外,更无身心。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

明点冲入虚空之中,「虚空之外,更无身心」,色身之觉受已完全消失,没有身体之存在,功夫上若没将全身气脉贯通,是不可能完全忘身的,身体别的部份还较易忘却,唯有头部最难忘却。就算色身真能完全放下了,「身见」已除,但「我见」仍在,心中若还有一个「自我」之观念存在,仍然不足。必须做到身体(身见)没了,我(我见)也没了,不再有一个能观的我与被观的其他,而至「能所双亡」。此时人天合一,没有自我与身体,也没有了世界,只有虚空存在,而此虚空,亦非物质世界之虚空,是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可计量。

「如来如来,如是如是。」而此一境地,无始劫来,从未动过,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灭,原来就是,本来如此。

《心经》用不同之话语来形容此一境地为:「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而禅宗则以四句偈表达:「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乃至所有了义经典一再描述的东西,也是佛法之中心所在。这是万有世界的「本体」,始终没有动过,故不是仅仅靠「修持」而能得到的,必须是由心中「悟」得,而体会到的。

真到达如此,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所谓的「开悟」,由「生起次第」的「资粮位、修道位」,进入了「见道位」。故真达到「圆满次第」,必须「明心见性」而至「见道位」,这还是第一步。

 

「究竟位」也是梦幻成就

「当知上述诸法之出没隐现,皆同水月空花,如梦如幻,涅盘本性,法尔常住,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万有世间种种,皆是虚幻,有如水月空花,如梦如幻,而涅盘本性,始终常在,但却无法得到,也了不可得。这是大乘佛法精要所在。

悟得了空性之后,并未究竟,更要了知,虽悟到本性,万有世界一切,皆为本体之「用」与「相」,而「体」与「相用」是一体两面,有如「波」之于「水」,无可分割。此心虽不再受虚幻所惑,但是此身仍处虚幻之中,还是虚幻「相、用」之一部份,即使成佛,也是梦幻之成就,此身是虚幻的存在,既不会消失,也无处遁形。心中虽看清了虚幻,却也离不开虚幻,此身还得在这三界的虚幻世界里,继续生存下去。

南公上师开示中说得贴切:「佛法的道理,一切如梦如幻,梦幻不是虚妄喔!是真实,这个世界就是梦幻,梦幻的存在,梦幻一样地消散,不要认为消散──空了,就不是真的,也不要认为梦幻存在,就是真的,无真也无假,非真也非假,即使成佛也是梦幻,即使六通成就也是梦幻,不成就也是梦幻。修梦幻三昧,如此念去,身、口、意三业专一,立地成就了,还要那里去找个成就啊?」(《南师1985年亲领「准提法」十三周共修之开示[下] 》)(法本第191页)

 

「即空即有」的「不二法门」

证悟之后,又如何在避不开的梦幻三界中,泰然处之,了无罣碍?仪轨文字,力求简捷扼要,把「究竟位」之状态,作了重点式的描述,当然,到达此一境地之圣者,无须多言,后面的路子,自会了然于心,仪轨上就不必多说了。然其意涵,更有值得我们引申之处。

虽说彻悟之圣者,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但「了生死」并非没有生死,人还在生死之中,只是生死自主、生死无碍而已。「出三界」并非有第四界可去,人还在三界内,只是地狱有如天堂,天上天下,任意寄居,了无罣碍而已。涅盘并不代表消失,成佛也不是离开了「三界」,生命体还须在万有世界继续下去。不论你愿不愿意,都没有第二种选择,三界中生死之途径,还得走下去,对一个彻悟的圣者而言,如何还能坦然自在地走下去?方是要务。其答案是「即空即有」的「不二法门」,这是唯一的最佳走法,除此之外,别无更佳他途。

我们从 南公的开示中,也可以找到更进一步的解说:

南公曾特别指出:「所谓生起次第是讲性空缘起,圆满次第是讲缘起性空。但是注意,并不是说「空」才是圆满。空跟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才是圆满。」(《南师1985年亲领「准提法」十三周共修之开示[上] 》)(法本第179页)

他老人家又说:「一般东密只修到生起次第,没有圆满次第,还是藏密修法好,包括了生、圆二次第。也就是说把禅、大手印综合加起来就等于是圆满次第。」(《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法本第97页)

禅与大手印的至高心法,其精神也就是「即空即有」的「不二法门」。空、有一体,本来无二,「空」没有隐藏,「有」也没有相碍,凡夫执「有」为实,固不足取,小乘行者执「空」,亦为执偏。

「空」、「有」乃相对之物,世间所有,没有任一现象不属「二性」的,没有例外,物质界的「生、灭」、「空、有」、「净、垢」、「动、静」、「阴、阳」、「增、减」、「来、去」、「大、小」、「远、近」、「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等等,精神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等等,无法枚举。

而凡属于「二性」之现象,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到达一方面的极端,就会自然地转向另一相对的极端,来回往返,周而复始,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不可能停止在某一现象而永恒不移,其终究还是会变去的,《易经》称之为「变易」,而佛家则以「无常」来形容。

于万有世界中,既然离不开「二性」,而「二性」又在不断地变易中,如何才合「不二」法呢?《心经》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世界之万有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也是色,色空本无二。「即空即有」并不是要你去改变色或空,也不可能去避开或排斥此二性。色或空等「二性」,本就没有碍着你,是你心有偏执,而导致烦恼障碍顿生,也就乖离了「不二」法了。

既然是「空、有」不异,何必在乎身处空或有!穿梭「二性」,又有何妨?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放在何处?《金刚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能动,念也不是不能生,心不能动,念不能生,岂不是如顽石一般,又有何用?永远也成不了佛,心念须起则起,二性亦无妨碍,只要「心无所住」就行了,「无住」就是不执着,不随之而转,心不住于任何处,但却也处处观照着,是「无住」,也是「全住」,是「无所在」亦是「无所不在」。真要做到了,就是「真空妙有」的境地了,四大万有,又有何碍?身处二性,了无罣碍,又有何妨?这就是「即空即有」的道理。

我们也可以「用心若镜」四个字作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心,须有如明镜一般,普照万物,无论垢净、美丑、善恶等等,一律均照,毫无偏好,但却明白清楚,而不随转,丝毫不染。无须的妄念一丝不起,须用的念头也一个不避,只是有如雁过长空,过则不留,不迎不拒,随起随消,故须放下一切分别心、计度心等等,虽身处「二性」之中,却无住无着,「不着诸相, 亦不舍诸相」,不假偏执,不加也不减,返璞归真,清楚了然,自在解脱,即合「不二」。待修习纯熟,毫无罣碍之时,可达「定而无定,无定而定」之上a乘境地。实际上,到了此时,也无所谓什么「二性」了,因为已证到了「二性」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由于「心无所住」之故,自然合于「中道」,并不是真还有个「中道」可寻。

这也是所有「止观法门」的最高原则。既是「无住生心」,就合「不二法门」。永嘉禅师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四句话,是极为高明的文字般若,不愧为一代大师。这是「妙有」的境界。

末学在此还要强调一点,「即空即有」的理论基础,在此略有所述,但要时时做到,谈何容易?非经「能所双亡、天人合一」之彻悟行者,更修得相当之定力后,回过头来,方能做到「即空即有」的「不二法门」。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可谓至为贴切之比喻。

 

未悟者,「生起次第」为重;已悟者,「圆满次第」为重

「准提法」是修持的大法,未悟者,着重于「生起次第」之修持,积极于「资粮位」的累积,可藉此聚得「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一旦因缘成熟,便可「开悟」,

而已彻悟者之修持,则以「圆满次第」为重,在「即空即有」之「不二法门」上,更下功夫,不仅可用于悟后「保任」,进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入「妙有」之化境,普渡众生,此时,对他而言,「生起次第」也就是「圆满次第」,了无分别。心境永远是清净无染的,有如出世,而行愿却是入世的,能忍人所不能忍,众生愈困苦的地方,愈要去度救他们。悲智并运,度化有缘,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方为大乘行者一贯行径。

 

---转自胡松年先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