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师学生动态

没有"空"与"体"---作者:张尚德老师

时间:2013-06-14  来源:达摩书院  作者:张尚德

人类的古今中外,在思想文化观念上,骗自己,骗了几千年,那就是:

“空”与“体”。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搞出一个“十八空”,也就是一切皆空,最后,空也空。

要问,既然空也空,那无论从逻辑或实际经验来讲,还有一个什么空呢?

 

有一种“空”,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说的:

“是诸法空相”。

很容易了解:

“诸法”是指一切存在。

那要问:一切存在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又说:“成住坏空。”

“成住坏”,就是指一切存在,除佛和菩萨以外,一定是在“成住坏”的过程中,这种“成住坏”的结果,叫做“空”。并不是除“成住坏”过程以外,有个实际东西,叫做“空”。也就是佛法的“空”,是描写存在功能、过程的结果,故而存在在成住坏空中。

因此,佛法所说的“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有”在没有存在以前,是“空”。存在以后,消失了,还是“空”。在存在的过程中变化,也是趋向“空”。

人是一种存在,所以《金刚经》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就一切不可得了。因为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所以《心经》说: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是对存在“有”与“空”之空性的一种描述。

两千多年来,把这一描述,叫做“体”。

 

什么“体”呢?

用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本体”,也就是形而上学的一种概念,是指有形存在的一种托子。意指没有这种托子,就不可能有存在,再用哲学的描述来说,它是“究极存在”或“物自体”。古今中外哲学上,对“体”的追求与解释,很多很多。到了德国大哲学家康德,集西方哲学大成,他说:

“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三十年前,尚德曾说:“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但用禅门方法,可证到‘物自体’。”

尚德当时陈述此一概念时,保留了一点,那就是:

“并没有一个什么‘物自体’。”

也就是说:禅门的明心见性,是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方法,证明到原来: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在“诸行无常”中,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但人有一种本能与知性。

本能是什么?是自性本空。

知性又是什么呢?是能够让自己知及且归到“纯觉”。

也就是说:个人的存在都没有一个什么“体”,其他万类存在,又何曾有个什么“体”。正犹之乎说空一样,并没有一个什么真正的“体”。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说“空”,最后自己也将其否定,说自己没有说一个字。也就是佛法的“空”,是描述现象存在方便的一种遮与表法也。

 

结论:

禅门无空、哲学无体。

这就像:

数学1-1=0,世间并没有一个什么实际东西,叫做“0”。但如果没有“0”这一概念,整个数学逻辑,便寸步难行了。没有以“0”怍基础的高等数学,也就没有物理等尖端科学。

“0”之为用也,大矣。

空呢?本来没有“空”。既然本来没有“空”,佛法为什么又老在那里说“空”呢?

参一参吧!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于台湾达摩书院


 附: 

脑袋控制思想

自己却控制不了脑袋

人类几千年来在关键思想上的错误

谈张公尚德先生破天荒的发现

没有“空”与“体”

黄高证

近日,张公尚德先生发表〈没有“空”与“体”〉一文。以其学识、经验、证量,挟禅门“佛来斩佛”之势,提出“没有空和体,它只是描述现象存在方便的一种遮法与表法”,颠覆传统对“空”与“体”的理解,发前人所未发、言古人所不敢言。指出了过去几千年来关键思想上的错误,对大家今后在见地和修证上,关连甚深。故不避狗尾续貂之嫌,略述所知。

佛门中,尊法性者多谈“空”,习法相者常说“体”。性相二宗,各擅胜场。实际上,法相学说“体”,是用来遣世俗之相;法性宗谈“空”,是要遮世俗之有。两者都是出世间法的方便下脚处,如药可治病,病愈则药去。若以下脚处为究竟,直同无病吃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下先略述执“体”与“空”之过。

 

凡执“体”为实者,据笔者归纳,常有以下误解:

一、  以为离开现象之外,有一实体可得可证,落入有为。

二、  以为“体”可产生一切,犹如外道的造物主。

三、  认为“体”中有“体”,在思维上,头上安头,背道而驰。

 谈“体”者,多与“相、用”并提,例如《大乘起信论》便是典型例子。言下之意:在天地万物的背后,有个托子或载体。没有这个托子,“相”就不存在。故推论“相”是由托子而来的。对此,哲学上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解释,基督教把它说是从上帝那边来的,实际上全是意识思维的衍化产物。

 

至于执“空”为实者,则容易出现几种通病:

一、    以为“空”能生有,无因自生,如外道见。

二、    以为在一切存在之外,另有一“空”可得;遂在意识上想像有一空空洞洞境界。

三、    认影为月,执持此空洞境界而修,身似枯木、心如槁灰,沉入昏钝无明的顽空觉受中。实则思绪未断、烦恼犹存,正是轮回堕落之因。

四、    一心贪求深入空灭境界,逃避世界,行为上走向虚无主义,甚至自觉超脱,不信因果,归向永无的断灭论,沦为空魔之类。

 

既知二者过失,便应探其正理。

关于“体”义,佛经中并无专述,主要是后人在文字表达上的习惯用语,修正尚易。但经典里面,处处说“空”,又如何解释?

当知这是教学上的方便,作为表法与遮法之引导,如手指指月,指不是月。值得注意的是,“空”这个字有多种涵义,易生混淆。在此针对“空”义,分别从世间现象与佛法修持来讨论之。

一、   从现象界来说

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消长变化中。以地球为例,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每秒29.8公里,地球自转速度每秒0.46公里,由此看来,地球上各地的天气、气流与云层每秒都在变化中。前一秒的现象,到了下一秒已经改变了。后一秒的现象取代了前一秒的现象,恰似后浪推前浪。那么前一秒的现象到哪里去了?难道不是立即就消失空去了吗?同样的,当下这一秒的现象,也是倏然涌现后,立即就被下一秒的现象所取代,转眼成空。人世间的事事物物,皆可做如是观。如此一来,便知并不是有一个“空”可得,而是一切在互变互化、互为成住坏空中,强名之为“空”,以作为描述事物变化无常的象征。例如万空歌: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此歌并不是说没有日、月、金、银、妻、子等等,而是指它们都不实在、不永恒,谁都无法真正抓得住。

所以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说:一切的一切是因缘生、因缘灭。因缘就是种种存在的条件。“我说即是空”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在生生灭灭的变化中,如同英文的“changing(变)或impermanent(无常)”之义。

此外,佛经中也常有“虚空”(empty space)一词,来说明或比喻空间的无边或无相。如金刚经有“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华严经有“譬如虚空具含众像”等,不胜枚举。但绝不是说有个“虚空”可得,否则,何以唯识将“空间”列为心不相应行法?何以大般若经说:“虚空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悟道者又如何得以“虚空粉碎”?

 

二、佛法修持

若从修持上说,先是要超越有为法、成就无为法。成就了无为法,再超越无为法。在这过程中,凡对世法或出世法有所执,皆是“有”;放下执着,即“空”。这时说“空”是为了遮除或断除“有”而设,故称为遮法。例如庞居士有言:“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便是要断种种主观、客观的痴心妄念。这时的“空”就不再是changing,而是有rid(舍除) 或transcend(超越)的涵义在里面。

不过,若有能遮与所遮、能空与所空,还是落入二元对立,犹为中途之化域。所以观音法门进一步讲: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也就是能空与所空,都了不可得,这才超越二元对立,归到不生不灭境界。

此刻身心让位,六根销落,还是有人用“空”或“体”来形容之,作为文字表述的方便“表法”。这时的“空”,既不是changing ,也不是rid,而是non-self(无我) 和 no attainment(无所得)两重意思。所要表示的是:

在果位上,层层升进,不着我见、我相。成佛以后,佛亦为幻,无证者、无所得;如此方能出入自在于空有之间。

以上所说“空”的一字多义,有changing, empty space, rid, non-self, no attainment等,读者可自抉择深思。

 

三、不落二元对立

从文字上看,空与有的对立,体与相的对立,皆为二分。世人因为有迷所以求悟、因为有生死之苦,所以要追求涅槃之乐。这也是二元对立的比量推理。对于不迷的人,并没有什么悟不悟。若已生死自在的人,又有什么涅槃不涅槃?故顿脱之道必须是超越二分、打成一片。如古德言: “涅槃生死等空花”,亦无空花可得,即不二法门。

佛无定法,若为示人,不得不用言语。然而,用有形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有形有相的存在,还容易了解。但要用有形的语言文字,来说无形的第一义,那不管横说竖说,只能是水中月影而已。说者无说、听者无听。若于向上一路,死守成语,往往徒劳自累。事实上,众生既不是抓有、也不是抓空,而是紧抓自己的习气不放。非将所有方便权巧皆舍,舍无可舍,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方知法界本来,如是如是,非文句所能表其万一也。

 

所以佛语:

“我所说法,如筏喻者。”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综上所述,可知张师〈没有“空”与“体”〉一文,扫却多少千古迷误。望后起之秀,慎思深参。若能得鱼忘筌,将此“空与体”下脚处,用后即放,如鸟掠太虚,了无窒碍,无破、无立,无表、无遮,无修、无证,亦无无破、无立,无表、无遮,无修、无证之相,水月光中,物我两忘,立大道场。则笔者此画蛇添足之作,亦可休矣。

二零一三年六月一日

 

张老师读后感:

               高证:

台湾需要你;

中国需要你;

人类需要你,

继续谦诚努力、无私无我、尽心服务。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日清晨

于台湾达摩书院

 转自达摩书院网站http://www.dharma-academ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