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我与南师

仰望恩师十六年--记南怀瑾先生

时间:2011-01-24  来源:亚洲新闻周刊  作者:刘方安

口述:刘方安

整理:王璞

 

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风采迷住

1994年,我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前身)任职的第二年,温州籍香港知名人士王大兆对我说:“你是学文学的,要学到博大精深的境地,应当去港岛区坚尼地道拜南怀瑾先生为师。”我说:“南怀瑾老师是国学大师,我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来到香港后只知道南怀瑾老师大隐于坚尼地道,一直无人引见”。王大兆说:“南怀瑾老师是浙江乐清县人,我们是老乡,你随我去就是了”。

在4月的一个周末,王大兆领我去了。一进南怀瑾老师客堂,只见一位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的长者迎了过来,微笑着劈头一句:“刘先生,你是来上贼船啊?”我一楞,赶紧小跑上前紧紧握住南怀瑾老师伸出的手说:“老师,您是慈航普渡,我是来拜师向您求教来的!”。南怀瑾老师脸一沉说:“你们不要一见面就说恭维话,我不爱听。”我赶紧住嘴,立即被南怀瑾老师的风采所迷住。

此后,我经常周末下午去聆听老师教诲,也常带香港和内地的知名人士拜访老师,如香港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地铁有限公司主席钱果丰、南京大学前校长曲钦岳,以及江苏、浙江的公务员和知名学者等。南怀瑾老师总是不吝赐教,他赞扬范徐丽泰有一颗菩萨心肠,说她出于爱女之心把一个肾捐给了病中的女儿……。众所周知,南怀瑾老师对儒、释、道、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南京大学90年代初的校长曲钦岳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向南怀瑾老师求教天体学说,老师一一解答,令曲校长折服不己。

 

倡导众生平等,吃饭也不例外

南怀瑾老师经常用餐的地方是铜锣湾时代广场对面“人民公社”食堂。大家不分尊卑,或两桌或三桌团团围在一起用餐,老师说:“人和人是平等的,众生与人也是平等的,吃饭也不要分长幼尊卑,有位子坐下来吃就是了”。我有幸常坐在老师旁边用餐。老师平时只喝一点小米粥,随便夹两筷子青菜就行了;他碗里粥多些时,总是匀到我碗里,还说:“你平时忙,多吃一点,人是铁饭是钢”。1995年冬,有学生在北京给他买了一件深蓝棉布对襟的棉袄,老师穿了几天说:“太大了”,随即脱下来给我穿。他说:“你穿着好”。一旁的王大兆开玩笑说:“老刘,恭喜你呀,你得到教师的衣钵真传了”。当时,我心中透出的温暖和感动难以言表。此后,每到冬天,我穿上教师赠我的这件棉袄,顿时暖意传遍全身。更使我感到温暖的是,1996年12月24日下午及25日下午,南老师单独给我一人开示,期望我明事理、修身,为民众为国家做好事。

南怀瑾老师风华正茂之时,在四川峨眉山顶闭关3年,后来下山普渡众生。几十年来素有“观音现世”美誉,不少信众见到他即下跪顶礼,他也忙跪下来。老师说:“众生都是平等的。你们不要跪,要跪我也一起跪”。2000年7月10日(注:此处应为笔误,不可能是2000年,按后面所说年龄推测应是2008年左右),我去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拜见老师,手捧一个“供养”(画轴),高举在头顶在老师面前顺势下跪,结果他老人家以90高龄也要对面跪下去,我吓了一跳,赶紧与老师助理一起把他老人家搀扶起来,坐到椅子上。老师如此平等待人,使我深受教育。

 

常以题字方式点拨我

南怀瑾老师著作等身,诸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我均一一研读,智慧与学问与日俱增。在读书期间,我目睹了南老师治学严谨的作风,比如1997年出版《大学微言》时,应时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张云枫要求,先于文汇报分段刊登,老师于1997年11月15日给我在信中说:“有关大学讲稿如《文汇报》必定刊载,请用南怀瑾大学讲录题目为妥,因书名未定或用《大学微观》或用《大学微言》均在慎思拣择之中。此意务望面告云枫社长为荷…”。此书出版,书名定为《大学微言》,由台湾老古出版社出繁体字版,国内出版社出简体字版,受到了海内外学者们的普遍欢迎,出现了争购热潮。

南怀瑾老师于1994年至2002年,8年时间还常以题字的方式给我传道、授业、解惑,内容广阔、深远,涉及理想、人生开悟、社会、时政评论等。记得1994年冬季的一天,南怀瑾老师的助理给我电话说:“老师给你题字了,快来拿吧!”我一听立即赶过去,在香港公园的咖啡厅,我接到了老师的题字:“沉潜静定,世事正须高著眼;宦情不厌少低头。方安弟正——南怀瑾”。这位助理说:“你看老师对你多关照,称你为方安弟,这在老师赠字中少见了!”。我当时感动不已。的确,那时离香港回归还有3年,我在香港新华社宣传部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事情繁杂,头绪太多,真可谓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老师题字是让我不要忙于事务,要从“高处著眼”呢!

老师的及时点拨使我茅塞顿开,理清了工作的头绪。此后,老师对我说,有时听你讲工作中会粗心大意,平时也坐不住,静不下心来学习。你的工作实际上就像是蹲在地上看蚂蚁,蹲下来全是蚂蚁,而遇到大事、难事又常常手足无措,站起来看又一只蚂蚁也没有,要改正哦。针对这种情况,在1996年的清明又著人给我送来题字:“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老师的教诲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之后我一直以老师的嘱咐谨慎供职。

1995年台海局势突然紧张,我赴老师住所求教,如何看待这场危机。老师当天有事外出,次日助理向他转告了我的来意,当天他让助理给我送来一幅题词——《乙亥底寄意》,表达了他台海和平至上的理念。

“岛池魅力鱼千里,    蛮触功名一饭余;    早说南柯非昨梦,    如何人世间乘除。”

我曾于1996年在香港向南怀瑾老师问佛,老师也随即写下他的体会相赠:“如何是佛?心即是佛!如何是心?心本无心!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南怀瑾老师一向鼓励我们认真学习儒术。他说:“儒家如同粮食店,人天天要吃饭的,一天都离不开粮食。”丁丑年(97年)冬季,我恳请老师为我书写《大同篇》作为座右铭。两周后,老师著人送来125个字的《大同篇》,字字苍劲有力,整个篇幅透射出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闪耀着博大精深文化的光芒。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能逮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寇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南怀瑾。”

当天送来老师墨宝的南怀瑾老师助理对我说:“你也不怕把老师累着,老师是用了心思全身心地写出来的哟!”我顿时感到脸上发烧,既感动又羞愧。南老师对我真是师恩如海!

1997年将至,香港即将回归,我常在忙中闲暇时想到,再过些年我会退休。虽说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但总有一股惆怅之情从心头隐隐腾起……,一想到将要渡过脱离人群和社会的漫长岁月,不免感到落寞,遂于1996年春天求教南怀瑾老师。老师说:“过两天我送你两首‘东晋时诗’,你一读就会放下了。”一周后,我拿到了老师手写的这两首“东晋时诗”。

“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新红裁作衣。旧红翻作里,迥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复君所知。”

我读后顿悟。几年后退休了,应朋友之邀,去福建、广东、深圳、南京大学讲学,真正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的内涵。

 

赠我国宝《耕读图》

南怀瑾先生是我的恩师,我把他当菩萨看待。有一年,我送他一件比较罕见的佛具供养他。后来,他给我写一封信说:“这个太珍贵了,我一直想找一个特别的东西作为回馈,一直都没有合适的,现在,我送你一幅画……”。他说,这是郑月波老人画的,当时郑月波已经80多岁了,送南怀瑾老师从台湾去美国。南怀瑾老师在美国有个大房子,郑月波先生讲,我该送个什么东西来装饰一下这个房子?结果就拿来了这幅“耕读图”。

当时郑月波老人画这幅画的时候,他的邻居是张大千先生。他说:“哎哟,你这幅画是用手指画的哦,这么珍贵,这么大,我用我的两幅画来跟你换,你看行不行?”郑月波先生说:“不行。我已经答应给南某人了,怎么能给你呢?”张大千先生当时很失望。后来,郑月波老人去世了。

南怀瑾老师说:“这幅画我已经欣赏10年了,后来我在这上面题了一首诗。”这幅画融入了三位大师的友谊,我很珍惜。曾有人说要送我两套别墅来换,我说:“你就是给我20套别墅我也不会给你!”这幅画将来归宿如何?我想最终还是要把它献给政府的。为什么呢?要让大家好好看看以前的大师风范!

 

仰望恩师16年

这些年来,我又多次到太湖学堂去拜访老师,并于2007年向南老师倾诉了想要弘扬中华文化,与友人计划合作办一个文化学院的念头。他老人随即说:“我不赞成办什么书院,书院不是人人可以办的,办学院可以。”10天后,老师让助理把“中华文化传播学院”的题字寄过来。有老师的支持和关怀,我勇气倍增,遂于福州与友人合作开办了“中华文化传播学院”。

我每次去太湖大学堂求教,辞别时南老师总要起身相送到客房门口。2008年10月,我再度造访。辞别时,他以90岁高龄一直送到办公楼大门前。我们由助理陪同走出几十米登车,回头一望,南师一个人还在那里挥手,使我热泪顿时夺眶而出……。

转自-----《亚洲新闻周刊》

 

刘方安先生

江蘇南京人,資深傳媒人,南京大學校長顧問,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宣傳部長。早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法語系,長期工作於海外媒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