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我与南师

亲身感受南怀瑾老师的教育方式

时间:2011-04-15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仲尼居,曾子侍”,这里体现着对师道的尊敬,而这个师道不是我们今天的师道。有何不同呢?这要首先考察一下,夫子讲的是什么?夫子讲的是让弟子们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养及治理之学。这样说显得空泛一点,挑主要的说,是要让弟子们闻道啊!“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是什么?是人要发现完整的精神生命。为了这样的目的,孔门弟子聚到了孔子身边,他们朝夕相处,很多弟子都常年与夫子在一起。我常想,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方式,是否妨碍了我们传达一种比一般教育更加邃密、更加深沉的人文精神呢?这种教学方式中断很久了,余生也晚,没有经历,但当今南怀瑾先生的太湖大学堂有意再现了这种教学方式,我是亲历的。

 

我去了多次南(怀瑾)先生的太湖大学堂。南先生一直倡导一种传统的私塾式的教学风格。南先生不像我这样按部就班地讲,而是非常随意的。老先生站起来随便走动,随便让大家提问或回答他的问题。在这个气氛里,老先生把国学讲得出神入化。讲授的内容我们暂且不说,那个教学氛围很重要。南先生对听众说,这里是你们的家。有时候他开玩笑说这是真正的公社,这里的东西,大家可以随便拿,随便用。

 

南先生的这个讲法是私塾的讲法。他一直强调和今天的学校教育不一样。我在那里的体会好似一个大家庭的感觉。学员们来自四面八方、各种职业,为了学习传统文化才聚到了一起。在大家看来,南先生既是一位知识渊博风趣的老师,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爷爷。学友们大家一起来维护生活环境,彼此之间表现出一种类似亲情的关系。弟子和老师之间也更多是一种亲情。不是我在给你讲授知识,也不是我在讲授一种什么思想,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知识,而是生活!全体就沉浸在这个氛围中。南先生有时候讲一些故事,我在别的书上也看到过。南先生一开始说我就猜得出下面的故事是怎么回事,但我没有丝毫的感觉重复和厌倦。我愿意听老先生所讲的。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这个故事本身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先生讲故事的那个氛围,那个“场”在深深吸引着我。

 

有了这个“场”,在听讲的时候,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你会觉得这个故事是属于我的,老先生讲出来,它就是我的了,就属于我了。这种感受将所听到的一切融化在你的心里了,而不是平时书本上的某项知识或某个掌故。一般的课堂教学没有那种上下水乳交融的境界。这里面有情,又不完全是情,听众有一种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人想向上的时候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很特别,很能打动人。它不是追求一个外在目标。它完全是你自己油然而发的,有一种道气盎然的感觉。“道气盎然”的场面我们在古书中能看到,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了。我们作为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只能心向往之。

 

我们与古人有何不同呢?教学内容固然是个问题,教学环境和氛围也是个问题。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仲尼居,曾子侍”,这个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所以这六个字就是古代儒家的教育方法。儒家的教学目的是围绕做人展开的。今天我们在做人方面的教育总的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怎么样去生活?怎么样去做人?做人不能靠说教,“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后面是一个“居”字,曾子后面是一个“侍”字,这是儒家的礼。儒家对待弟子就如同自己的亲人,不这样的话,教师所传,弟子所受,都会把握不住。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