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
赞曰。上来第一明实相境法。此下第二寂静法性现等觉门。即是观照正智体境前门。真性此明智相。于中亦三。初叙佛说法门之号。此门有二。初明所依如来之相。后陈所说法门之名。此即初也。前门明性。本体之法不说为相。下门是义所以称相。如来总体别有多能。今依一义即是遍照如来之相。相谓义相相状。非是分别有相之相。今于无相之法后说义相之相。由一切智一切种智断惑游观二种智故。于一切法皆能了知名为遍照。遍照之智即如来相。今依此体相而说于法门故名为依遍照之相。
经曰。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寂静法性其深理趣”现等觉门。
赞曰。此陈所说法门之名。一切如来寂静法性甚深理趣者。即前所说实相妙法是一切佛寂静法性甚深理趣。现等觉门者现谓显现现前明了亲证之义。等者遍义觉谓照义。此意即显无分别智明了亲能遍照法性。现等觉体即无分别智。门者通由入趣之义。以能诠法等为由为通入趣法性。无分别智由此深教等为由能入现等觉故。
经曰。谓金刚平等性“现等觉门以大菩提坚实难坏”如金刚故。
赞曰。此下第二有四门。第一能断生死性坚实故金刚平等性。现等觉者能破生死。现等之觉犹如金刚。以智所证法性菩提坚牢真实难可破坏若破金刚故。能证智名金刚智。金刚般若名曰金刚义亦同此。以所证如性坚实故能证之智亦如金刚能破生死。
经曰。义平等性“现等觉门以大菩提”其义一故。
赞曰。此即第二观察所诠智。一切有为无为等义皆悉平等。以法本性真如菩提其义一故性无差别。
经曰。法平等性“现等觉门以大菩提”自性净故。
赞曰。此即第三观察能诠智。以所证理大菩提性自性清净故。于能诠教悟其平等。
经曰。一切法平等性“现等觉门以大菩提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赞曰。此即第四通证诸法智。一切法者有为无为诸法之中皆现等觉。以法本性于诸法中无有分别故。能证智证诸法时皆亦不分别。故法本性亦性平等。由如空中种种云雾如屏风上种种像貌。空及屏风并无分别。云及画像种种相起。
经曰。佛说如是“寂静法性般若理趣”现等觉已。
赞曰。自下第三结叹法德此即结也。
经曰。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四种般若理趣现等觉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乃至当坐妙菩提座虽造一切极重恶业而能超越一切恶趣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叹德。然准经中有十法行。此中但说有六法行。一闻二信解三受持四读五诵六修习。始从今日于十法行初首行时。乃至未来坐菩提座成佛已来。虽造一切极重恶业谓见中邪见业中意业逆中破和合僧等。虽皆具造由悟解故不为被染。而能超越一切恶趣。由闻经行等大威神力此诸恶业作不增长故不堕于三恶道等。乃至速证无上菩提。计此功德应与前同。但为别赞经之胜用故各别说。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调伏一切恶法释迦牟尼”如来之相。
赞曰。自下第二有二段经明行境法。于中有二。初段调伏众恶普胜法门。由观实相能伏众恶。后段平等智印清净法门。由观观照智慧照明。今此初段于中有三。初明所说法门之号。于中有二。初明所依如来之相。此为初也。一切恶法者二障分别因果分别染净分别悉能除也。释迦者能义牟尼者寂默义。能调众恶离诸諠动。諠动之法谓生死法。故名能寂默如来之相。依此调伏一切恶法能寂如来之相说此法门也。
经曰。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胜法门。
赞曰。此陈所说法门之名。摄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谓摄一切染净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普胜众恶由此法门名普胜法。
经曰。谓贪欲性“无戏论故嗔恚性亦无戏论嗔恚性无戏论故愚痴性亦无戏论愚痴性无戏论故犹预性亦无戏论犹预性无戏论故诸见性亦无戏论诸见性无戏论故”憍慢性亦无戏论。
赞曰。此下第二正说法门于中有三。初别说生死惑业苦法性无戏论。次陈诸染净法性无戏论。后说般若亦无戏论结归深趣。初中复三。一明烦恼性无戏论二明业三明果。烦恼中有二。初明根本后明随惑。此根本也。根本有六由此为本一切烦恼皆得生长。谓贪欲性。无戏论者谓染妄法性即真如。真如之法体无戏论。戏论者谓分别相名言相寻思相。由戏论故执著染净有所分别。分别故生死生。知无戏论染净亡。染净亡性无分别。无分别故生死灭故能除恶。下皆准知。初三三毒。犹预者疑。诸见谓五见即耶推度。憍谓憍逸。慢谓七慢恃已陵人名之为慢。此六根本真如本性。性无戏论性无戏论故能离分别。契此本性离分别无戏论一切恶法悉能降伏。
经曰。憍慢性无戏论故“诸缠性亦无戏论诸缠性无戏论故”烦恼垢性亦无戏论。
赞曰。此明随惑。缠谓数数增盛现前缠绕于心故名缠也。此有八种谓惛沉睡眠于止为障。掉举恶作于举为障。嫉悭于舍为障。无惭无愧于戒为障故但立八。垢有六种谓害恨恼及谄诳憍。垢秽众生故名为垢。此六相粗毁责之甚立以垢名。
经曰。烦恼垢性“无戏论故诸恶业性亦无戏论诸恶业性无戏论故诸果报性”亦无戏论。
赞曰。上惑无戏论业果亦复然。总名生死法性无戏论。证此无戏论故离生死一切恶法。
经曰。诸果报性“无戏论故杂染法性亦无戏论杂染法性无戏论故清净法性亦无戏论清净法性无戏论故一切法性”亦无戏论。
赞曰。此第二明诸染净法性无戏论。杂染者总摄一切有漏法尽与染杂故。清净者总摄一切无漏法尽。一切法者总摄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生死有情。先染后净先别后总。义次第故。
经曰。一切法性“无戏论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戏论。
赞曰。由所观境性无戏论能观之智亦无戏论。如实知故。由此境智悉无戏论故离生死一切分别。降伏一切恶法皆尽。
经曰。佛说如是“调伏众恶般若理趣”普胜法已。
赞曰。自下第三叹此经德意此结前已。
经曰。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
赞曰。以经威力能调众恶故是杀罪并得销除。由悟法性起斯胜行故此大罪不招恶果。以经威力善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设有是罪不招恶果。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善。后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一切恶业从烦恼生一切烦恼从分别起。今离戏论断诸分别。分别既尽惑业亦亡。故此大罪闻经信解定得消灭。
经曰。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上能除恶下能摄善。于中二果。一世间果二出世果。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性净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
赞曰。此第四段由观观照智慧照明。以显行境界。文中有三并同前解。由能观智证会诸法本性清净故分别相智皆离之名为性净今名得清净。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观自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又此观自在即妙智印印一切法平等故。余文可知。
经曰。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嗔恚清净一切嗔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一切愚痴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疑惑清净一切疑惑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见趣清净一切见趣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憍慢清净。
赞曰。此文有三同前文说。前文是境此文是智。照明前故。谓于贪欲本性真如清净境中极照明故。能照明者即是智。以贪欲为本生于嗔等故。
经曰。一切憍慢“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缠结清净一切缠结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垢秽清净。
述曰。此明于随烦恼本性清净极照明也。缠垢等义并如前解。所言结者即是九结。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结。结是结缚。能和合苦难可解故名之为结。
经曰。一切垢秽“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恶法清净一切恶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生死清净。
赞曰。上明惑此明业果。以生死业逼迫果业故名恶法。言生死者谓异熟果即前恶业所招苦果。
经曰。一切生死“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诸法清净。
赞曰。世间诸法即杂染法总摄有漏。自下第二总摄诸法。
经曰。以一切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有情清净。
赞曰。由有漏法成有情故。故有漏后明其有情。
经曰。一切有情“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一切智清净。
赞曰。出世间中一切智为本。举此摄余清净法尽。三乘总观诸无我智名一切智。
经曰。以一切智“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
赞曰。此即第三般若清净。由能照明一切法性本性清净故能观智最胜清净。与所缘境极相应故。
经曰。佛说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净法已。
赞曰。自下第三文陈经胜德。平等智印者谓一切法性无戏论。能观之智名平等智印。
经曰。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嗔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
赞曰。由能观智观染净法本性清净故住烦恼不为染污。悟本性故此说离过。
经曰。常能修习“菩萨胜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释得善果。由起法行悟于真智故常修习菩萨胜行。乃至终后疾证菩提。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三界胜主”如来之相。
赞曰。明境六中自下第三有二段经明果法境。于二段中初段法王灌顶智藏法门。显由二行得位果。后段如来智印金刚法门。显由二行得自体果。今此初段于中有三准前应释。初标所说法门号中文复有二。初明所依如来之相。后明所说法门之名。此即初也。三界之宅扰攘无安。烦恼虫兽诸苦恼火无量逼切。种种惊怖令有情等危难并生。由佛世尊如大长者怜愍诸子方便拔济故佛世尊称三界主。佛为法王故言胜主。依此尊位以说法门。
经曰。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和合灌顶甚深理趣”智藏法门。
赞曰。此明所说法门之号。至第十地将受如来法王位时。一切十方如来和合咸灌其顶。如刹帝利受王位法。今此菩萨受佛尊位以何法水灌洒其顶令作吉祥。谓一切佛智慧法水有殊胜智。出生诸德含容诸德譬如于藏。以此智水灌菩萨顶令无始来二障垢尽一切如来吉祥功德皆悉圆满。今说此法令依趣入。是故称门。
经曰。谓以世间“灌顶位施当得三界法王位果以出世间无上义施当得一切希愿满足以出世间无上法施于一切法当得自在若以世间财食等施当得一切身语心乐若以种种财法等施能令布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赞曰。自下第二正显所说法门。六度不同随成六段。施中有五一位施二义施三法施四财施五总无畏施。其实五施一一并得多果。此中且说五相似果。若舍荣贵位而修正法当得成佛为三界法王。由施义味顺于理故当来希愿悉皆满足。因以法施当能达解一切佛法。财食因施充益三业。故于当来得乐三业。若以种种财法等施者谓以财法摄取众生令其无畏名无畏施。菩提心经说。愿行财施要有五种。一至心二信心三随时四自手五如法。如有颂言施者殊胜信等具足。恭敬应时自手施等。又有颂言利他加行于有情不简有力及无力。于一切时一切施随力所能广说法饶益。不应施有五。非理财不应施不净故酒及毒不应施乱生故。罝罗机网不应施恼生故。刀杖弓箭不应施害生故。音乐女色不应施坏净心故。施有五利一常近贤圣二众生乐见三入众宗敬四好名流布五作菩提因。无著菩萨说。谓修六种意乐一广大二长时三欢喜四荷恩五大志六纯善。于此六中起三作意。一爱重二随喜三欣乐。闻此六种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能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销灭。何况菩萨。
经曰。受持种种“清净禁戒能令净戒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于一切事修学安忍能令安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于一切时修习精进能令精进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于一切境修行静虑能令静虑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于一切法常修妙慧能令般若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赞曰。三种戒法皆能圆满。草结鹅珠而能不坏。三戒非一故言种种。事事能忍一切时能勤无懈疲故。于一切境能静虑无散乱心故。于一切法修慧皆能简择故。行此六度得六果报。一富贵二大生三大朋属四大业成就五无恼缚垢六达五明。能作义利如摄大乘广说其相。
经曰。佛说如是“灌顶法门般若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灌顶甚深理趣智藏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速能满足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由闻六度菩萨行成。所求菩提亦能速得。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如来智印持一切佛秘密法门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住持智印甚深理趣”金刚法门。
赞曰。此第二段如来智印金刚法门。显由二行得自体果。文有三等并同前释。此即第一标所说法门之号。以妙智印任持一切佛甚深法。佛甚深法体性难知名为秘密。以一智印持诸佛法一切佛法并入此故名为任持。今说此法令勤趣入故名为门。以能破坏一切生死智体坚实故名金刚。
经曰。谓具摄受“一切如来金刚身印当证一切如来法身若具摄受一切如来金刚语印于一切法”当得自在。
赞曰。由在因中别行如来三业因印得果之时得如金刚法身等果。
经曰。若具摄受“一切如来金刚心印于一切定当得自在若具摄受一切如来金刚智印能得最上妙身语心犹若金刚”无动无坏。
赞曰。由在因中具行三业金刚智印得果之时能得最上妙身语心。谓如金刚不为耶友所动不为生死所坏。此中意说。别行三业殊胜之因别得三果。具行三业所有胜因总得一果。三业坚实犹如金刚不可动坏。
经曰。佛说如是“如来智印般若理趣金刚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智印甚深理趣金刚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一切事业皆能成办常与一切胜事和合所欲修行一切胜智诸胜福业”皆速圆满。
赞曰。自下第三叹此经德。一切事业皆得成辨者谓诸无罪顺理善事。常与一切胜事和合者现在后生常与胜事和合相应。衰减等事皆悉远离所修福慧皆速圆满。此说因位所得胜利。
经曰。当得最胜“净身语心犹若金刚不可破坏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说未来所得果位殊胜妙果。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轮字法门。
赞曰。上六段经明胜境讫。次有六段当明胜行。复分为三。初二段显依实相断修之相。次二段显依观照修断之相。后二段显依二法遍修之相。就初二段显依实相断修相中有二。初离诸戏论轮字法门。由观真如断分别故。后入广大轮平等性门。由观平等修证真故。此下初段文势有三。初标所说法门之号。中复分为二。初辨所依如来之相。真如法性离诸分别离言说道故。无戏论即是依于法身之相。轮字法门者轮有二义。一周圆义二摧坏义。由观真如性无戏论遍一切法故名周圆。由观此故离分别执摧坏生死一切执著故名摧坏。诠此轮理所有法门名轮字法。教能诠显故名为门。由闻此教遂起轮行。起轮行已得轮果得轮果已复为他转。如是展转。
经曰。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故。
赞曰。以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四。初三解脱门境。遍计所执一切皆空。圆成无相。依他无愿。又此三种皆通三性。又但有二谓妄与真。真妄皆通有三种故。非我有名空。离十名无相。不希名无愿。
经曰。一切法远离“无所著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
赞曰。此即第二离著离生。
经曰。一切法无常“性常无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
赞曰。此即第三离四倒执。
经曰。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性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思议思议其性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众缘和合假施设故一切法无戏论本性空寂离言说故一切法本性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本性净故。
赞曰。此第四离诸执著也。无如所执有所得故。寻思之心言说之议不可思议故。法假施设无实有故。法性离言无戏论故法性本净。实相般若本性净故此既是法性。诸法随本体故皆是空。
经曰。佛说如是“离诸戏论般若理趣轮字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此无戏论般若理趣轮字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于一切法得无碍智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第三叹经胜德达法性空。故于诸法得无碍智。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如来轮摄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入广大轮甚深理趣”平等性门。
赞曰。此即第二入广大轮平等性门。由观平等修证真故。于中有三此标所说法门之名。前明轮字未明摄法。今明诸法皆真所摄。圆满周备离执著故。此遍满故名为广大。无法不摄故名平等。诸法本体故名为性。
经曰。谓入金刚“平等性能入一切如来性轮故入义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萨性轮故入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法性轮故。
赞曰。自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三。初别明性轮后总明性轮。别明性轮中有三。初明圣者性轮二明法性轮三明有情性轮。初中有三。初明佛性轮。法身本性能破生死坚实难坏如金刚故。菩萨之法依教所诠以行修证故。义平等名菩萨性。佛亦应是义平等性。以离能诠坚实之义别名金刚不名为义。菩萨证此未得金刚圆满法性。但立义名。其二能诠总名为法。法谓教法。欲显所诠因果胜法能诠之教并摄入于法性轮故。随顺说别性并即真。
经曰。入蕴平等性“能入一切蕴性轮故入处平等性能入一切处性轮故入界平等性能入一切”界性轮故。
赞曰。自下第二明法性轮于中有三。初别法次通法后位法。别法中有七。此初三科也。义别说三体真法性。
经曰。入谛平等性“能入一切谛性轮故入缘起平等性能入一切缘起性轮故入宝平等性能入一切宝性轮故入食平等性能入一切”食性轮故。
赞曰。此四别法。谛谓四谛。缘起有十二宝谓三宝食谓四食。谓段触思及与识食香味触三名为段食。触谓触数第六识俱。思谓思数即第六俱。识谓识蕴即唯第八。随缘说四摄归法性。
经曰。入善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善法性轮故。入非善法平等性。能入一切非善法性轮故。入有记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记法性轮故。入无记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无记法性轮故。入有漏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漏法性轮故。入无漏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无漏法性轮故。入有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为法性轮故。入无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无为法性轮故。入世间法平等性。能入一切世间法性轮故。入出世间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出世间法性轮故。
赞曰。此即第二明诸通法入法性轮于中有五。其义如文。此五通在人法二种。
经曰。入异生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异生法性轮故入声闻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声闻法性轮故入独觉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独觉法性轮故入菩萨法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萨法性轮故入如来法平等性”能入如来法性轮故。
赞曰。此即第三明诸位法入法性轮于中有五。一凡法四圣法如应当知。
经曰。入有情“平等性能入一切”有情性轮故。
赞曰。此即第三明有情入本性轮。
经曰。入一切平等性能入一切性轮故。
赞曰。此即第二总明性轮。若圣若凡若人若法一切皆入本性轮故。欲显一切皆归本性广大轮摄。
经曰。佛说如是“入广大轮般若理趣平等性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轮性甚深理趣平等性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能善悟入诸平等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第三叹经胜德。由闻此故现在后生能善悟入诸平等性。学悟证悟皆善悟入。乃至究竟疾得菩提。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田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门。
赞曰。明行中自下两段。显依观照修断之相。初段真净供养无上法门。由依观照修供养故。后段能善调伏智藏法门。由依观照除忿等故。此即初也。于中有三。初标所说法门之号。广受供养真净器田者由佛因行具真供养能行一切真法行故。成佛之时一切满足三业纯净。堪能广受众生供养。真实法器与诸众生。作真净田故名无上。其二乘等虽真福田非无上故。
经曰。谓发无上正等觉心“于诸如来广设供养。摄护正法。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菩提分法。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总持等持。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五眼六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静虑解脱。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佛不共法。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赞曰。自下正说由在因中行正供养后为净因。于中有三。初修习行次观察行后法行行。此即初也。就中复三。初发心行。次摄护行。后修习行。于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胜。天王会云。二人远离王贼等所不能侵大宝藏。百千万劫法难闻得闻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护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静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大菩提心者佛自说言。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福德果报。为千万劫说不能尽况经多劫。譬如大海初渐起时当知皆为乃至无价宝珠作所住处。一切宝珠皆海生故。三千大千世界初起当知便为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作依止处。菩萨发心亦复如是。初渐起时普为一切无量众生作依止处。菩萨发心慈悲为首。譬如虚空无不普覆。虚空无量故众生无量。众生无量故菩萨发心亦复如是。以能遍覆一切世界一切生故。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广如经说。摄护正法者摄谓摄受摄持。即是胜鬘摄受正法。护谓拥护护念即是护念付嘱正法。摄受拥护为法城堑不惜身命以设供养。波罗蜜多以下是修习行。于中有七。总持者谓陀罗尼。等持者谓三摩地。静虑谓四静虑。解脱谓八解脱。慈悲喜舍即四无量。一切佛不共法者菩萨地说。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是名一切佛不共法。其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力四无所畏大悲无忘失法并如前辨。四一切种清净者。一一切种所依清净。烦恼粗重习气皆永尽故。又于自体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住。二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转。三一切种心清净。诸心粗重永远离故一切善根皆积集故。四一切种智清净。无明粗重永远离故。又遍所知智无障碍智自在转。三念住者谓诸如来于其长夜有如是欲。如何当令诸有情类于我善说法毗奈耶无倒行中如实随住。如是长夜欲乐法主化御众时。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杂染。由三念住略所显故。此三复由三众别。一一向正行。二一向邪行。三一分正行一分邪行。不生喜患但生大舍。三不护者谓诸如来三业清净现行。永害习气者。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一切习气皆断无余。一切种妙智者总于诸法无颠倒智。所余佛法如前已说。
经曰。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乐若苦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赞曰。自下第二观察行相于中复三。一离四倒行二三门行。三离著生灭行。此则初也。异生多执身受心法以为净乐我常。为破彼故说四谛理。既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令压生死趣求二乘。二乘遂执真实有彼无常等四。既有法执附著小果不欲大乘。世尊后说大般涅槃常乐我净令舍小果趣求大乘。彼闻厌舍遂得佛果。此二俱是引摄方便非实道理。诸法实非此二四种。故有说言诸佛或说我或时说非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余三亦尔。今观实相以设供养故观诸法常无常等皆不可得。
经曰。观一切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赞曰。此即第二三门行也。若是二乘观苦为空即空无我行故。观集道全苦谛少分为无愿行。观于灭谛为无相行。欣厌事成。若大乘者观遍计所执实我法为空行。观依他起为无愿行。观圆成实为无相行。又三皆通。空无相无愿并破凡夫妄想分别我法执等。故不空是凡执有愿有相并皆如是。其空等行此皆趣入方便之门。据理实相非空不空有愿无愿有相无相。今观实相故不可得。推前一法达一切故。故论说言。舜若多者名为空性。法性非空空之性故。
经曰。观一切法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观一切法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赞曰。凡夫妄想乐著生死性不寂静有不远离及不寂静。为破彼故说为远离及于寂静。依于远离及寂静门破彼病。故以入于真名为远离及寂静等。据实法体非远不远非静不静。静不静等皆是入门故非法性。以实相体名言路绝寻思道息故远离等皆不可得。
经曰。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书写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广为有情宣说流布或自供养或转施他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赞曰。自下第三行门法行行。一书写二听闻。三受持。爱乐宝重不离于心。生死威仪愿相随故。四读五诵六思惟七修习如说行也。八广为有情宣说流布。九自供养十施他。此十名为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庆慰。供养之中说自言者以对施他且复言自。据实而言自供教他赞叹随喜庆慰并得供养。施他书写乃至教他施他赞叹等事并名法行名为供养。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广如中边论说。
经曰。佛说如“是真净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供养般若理趣无上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速能圆满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第三叹经胜德。以法供养即菩萨行故菩萨行速得圆满。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摄受智密调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门。
赞曰。明依观照修行相中自下第二能善调伏智藏法门。由依观照除忿等故文意有三准前应释。此即第一总标所说法门之名。能善调伏者能除忿等名善调伏。摄受智密调伏有情者观照之智微妙名密。此智为藏具能摄受一切诸佛法所有功德名为摄受。亦名智藏。以此智藏能除自他忿恚等过故名调伏。此门义显。由观照智达法本性忿恚恶法并能调伏。
经曰。谓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一切有情调伏性即忿调伏性。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一切有情真如性即忿真如性。一切有情法界性即忿法界性。一切有情离生性即忿离生性。一切有情实际性即忿实际性。一切有情本空性即忿本空性。一切有情无相性即忿无相性。一切有情无愿性即忿无愿性。一切有情远离性即忿远离性。一切有情寂静性即忿寂静性。一切有情不可得性即忿不可得性。一切有情无所有性即忿无所有性。一切有情难思议性即忿难思议性。一切有情无戏论性即忿无戏论性。一切有情如金刚性”即忿如金刚性。
赞曰。此下第二正陈所说文中有二。初说十七实相即忿实相。后释所由。此即初也。文分为五。初以不二除断无变三种实相以即于忿。他忿之时应作此念。法既平等何有嗔忿。法既离染忿能调我。法既无变忿性亦然。何须分别见他生忿而起恚恼。作此观已故一切惑皆悉除灭。下皆准知。第二以实常德性灭破真境四种实相以即于忿。第三以非有离相不求三种实相以即于忿。第四以断染法离生二种以即于忿。第五以无得虚伪深妙离言坚实五种以即于忿。如其次第一一配之。此中法门如前已辨故不解释。烦恼之中嗔忿为重此中偏举。论实通余一切染也。以忿即真知本染尽。有情起忿有情本性即忿本性。人法本性皆即实相。无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见忿等故不应生烦恼之过。
经曰。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真调伏性即是无上正等菩提亦是般若波罗蜜多亦是诸佛”一切智智。
赞曰。自下第二释其所由。以有情本调伏性。实相即是法身无上正等菩提。此说实相本性菩提。亦是能观观照般若法性法相体不异故。如刀之利体无别故。由此故知忿之本性亦是诸佛一切智智。此有多解真智俗智各得一名。第二解云一切智者佛也。又言智者佛所成智。此本性般若即佛之智。以忿即真如亦即佛之智。故烦恼性即是觉分。更无异故。又复觉知是烦恼故永不起之。法性本同用不异故。又调伏性即是实相。菩提亦是实相。般若亦是诸佛智之本性。本性名智智之本故。四名虽有别体一故相即。智及智处皆名般若。义意同故。
经曰。佛说如是“能善调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调伏般若理趣智藏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能自调伏忿恚等过亦能调伏”一切有情。
赞曰。自下第三叹经胜德。此杂染失忿恚等者通诸染也。
经曰。常生善趣“受诸妙乐现世怨敌”皆起慈心。
赞曰。此即第二世间胜果。忿唯不善起必招苦。今离忿等故生善趣受胜乐果以无忿故。不恼于他故现怨家慈心相向。
经曰。能善修行“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出世胜善果也。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胜法门。
赞曰。明行之中总有六段。自下末后二段显依二法遍修之相。此段性平等性最胜法门。修观实相人法平等皆遍满故。后段有情住持胜藏法门。修观观照遍诸人法皆善缘故。此中有三此即第一总标所说法门之号。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谓即真如遍于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实性不可施设言说分别。今施设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真实法性故名最胜法。令趣入故名为门。
经曰。谓一切有情“性平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性平等。一切法性平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性平等。一切有情性调伏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性调伏。一切法性调伏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性调伏。一切有情有实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有实义。一切法有实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有实义。
赞曰。此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六。第一以人法遍满离染真理三种以即般若。皆同前门。第三名无变。此名真理者前名真法此名实义故。世出世间莫过二种。一有情二法。悟此二种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观照之智。二种本性即成是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故皆相即。
经曰。一切有情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真如。一切法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真如。一切有情即法界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法界。一切法即法界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法界。一切有情即法性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法性。一切法即法性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法性。一切有情即实际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实际。一切法即实际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实际。
赞曰。第二以人法实常德性法体真境四种以即般若。
经曰。一切有情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本空。一切法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本空。一切有情即无相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无相。一切法即无相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无相。一切有情即无愿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无愿。一切法即无愿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无愿。
赞曰。第三以人法非有离相不求三种以即般若。
经曰。一切有情即远离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远离一切法即远离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远离一切有情即寂静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寂静一切法即寂静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即寂静。
赞曰。第四以人法离染离生二种以即般若。
经曰。一切有情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一切有情无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一切法无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一切有情不思议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思议。一切有情无戏论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戏论。一切法无戏论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戏论。
赞曰。第五以人法无得虚伪深妙离言四种以即般若。
经曰。一切有情无边际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际一切法无边际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际一切有情有业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有业用一切法有业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有业用。
赞曰。第六以人法广大作用二种即于般若。以境广大智亦如是。以境具有流转业用般若亦有观照境界除断之用。
经曰。佛说如是“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胜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平等般若理趣最胜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则能通达平等法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赞曰。第三叹德。性平等性者真如实相体性平等人法本性故名性平等性。则能通达平等法性由闻信等此性平等威神力故。故能通达平等法性。平等法性即深般若波罗蜜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二种。一实相二观照。今达实相由观本性遍人法故。前文所即深般若者即是观照。不尔如何实相般若亦有业用。
经曰。于诸有情“心无挂碍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所依法性尚能通达。能依人法理亦无碍。挂者障也碍者拘碍。通达人法亦无障碍。达所依故能依亦达。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
赞曰。此第二段有情住持胜藏法门。修观观照遍诸人法皆善缘故。文中有三此即第一。标所说法门之名就中复二。初说依相后说其名。住持藏法者。住谓住止谓如来藏等无始有情皆依之住。或此先住诸有情中。持谓住持谓如来藏等住持有情。为有情本亦能住持一切佛法所有种子。藏法者谓如来藏即无为中含容无边佛功德故名之为藏。一切有情住持遍满谓如来藏遍满依住有情身心。能持一切佛法功德。此即一切殊胜宝藏。诠此教法名为法门。如来藏义是根本名。故不说余金刚藏等。
经曰。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赞曰。自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四。此即第一。一切有情皆如来藏者如来藏者即是真如在缠之名。出缠之时名法身故。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又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云。夫生死者是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者。贤谓贤善。遍体三业一切贤善故名普贤。菩萨证此普贤善理。又其自体普皆贤善。三业等法一切皆贤。由是菩萨所证真理。能证有为自体等法。一切调顺并皆贤善又由此性体遍三业能令三业普皆贤善故名普贤。然今菩萨普贤本性即如来藏。故说普贤菩萨自体遍有情体故。有情者皆如来藏。废用显体名普贤遍。
经曰。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
赞曰。此即第二。一切有情皆金刚藏即如来藏。坚实难坏能有破裂生死之德名金刚藏。金刚藏菩萨能证于此金刚藏理。亦能获得金刚藏智名金刚藏。然今一切有情本体皆金刚藏。然以般若金刚藏教灌洒身心悉得坚实破裂生死坚固之法。故知有情皆金刚藏。灌者入身心之义。洒者破生死之业。以彼展转金刚藏教所灌洒时破生死故。
经曰。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随”正语转故。
赞曰。此即第三。一切有情皆正法藏正法即是般若真教。藏谓库藏一切有情皆是正法之库藏也。以诸有情皆能随顺正语转故。言正语者谓顺理语即是。契经谓诸有情皆能随顺正语而转。转谓动转能依正语圣教法行得坚实法故。有情性相并名有情。从诸有情发起正语。故诸有情名正法藏。
经曰。一切有情“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
赞曰。此即第四。一切有情皆妙业藏。妙业即是菩萨所有诸善三业藏。义同前。一切有情皆是菩萨妙业库藏。菩萨欲起诸善事业皆为有情。或为证彼有情本性或欲拔彼生死苦恼发起加行。故有情是加行所依。所依即藏。从诸有情起妙业故。上来四种第一法体谈本藏故。第二法用破生死故。第三教依无倒本故。第四德依诸德本故。若不能晓与此相违。
经曰。佛说如是“有情住持甚深理趣胜藏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遍满般若理趣胜藏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则能通达胜藏法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自下第三叹经胜德。胜藏法性即如来藏等四种胜藏。法本性故。由今闻等故后通达。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究竟无边际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住持法义平等”金刚法门。
赞曰。自下第三二段明行得果于中分二。初无边无际究竟法门。得二果时广深一味极殊胜故自利果德。后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得二果已自利利他为三界主随诸有情所愿皆从。利他果德。此即初段。就此初段中文有其三。此即第一总标所说法门之号。于中复二。初说所依后辨其名。究竟者最胜义。第一义无上义穷极义。无边者广无际者深。此意说言。佛身最胜广深之法。究竟住持法义平等者。究竟者同前释。住者依止持者住持。法者能诠文字之教。义者所诠理趣之义。平等者相似义不异义。金刚者坚实义能破义。谓最胜依止住持教理不异破坏生死。法门谓法义皆能无边际等故。又究竟住持住持一切诸佛法故。法义平等相顺无二。金刚法者能破生死坚实法门。
经曰。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故一切如来”亦无边。
赞曰。此下第二正陈所说。前性平等性最胜法门中。说一切有情无边等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般若既通实相观照文字等五。三身如来随亦无边。实相之理法身无边。观照之智报身无边。依此二种化身应物随缘。即现业用无边。无边者广量难测故。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
经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际故一切如来”亦无际。
赞曰。无际者深妙难知故。亦由三劫难修所得故。深般若名为无际。此成三身亦名无际。非是二乘凡夫等类十地菩萨所能知故。
经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味故一切法”亦一味。
赞曰。此能观观照及所观理方便等五法皆一味故名为平等。一味者一相义。谓无相和合义无分别义。又一味者坚实故离苦乐相无欢戚故。其一切法若教若义皆亦一味。随二般若无乖诤故。佛地经说。譬如三十三天未入杂林。终不能于若事若受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杂林即无分别随意受用。由此杂林有如是德能令诸天入此林者。天诸果报若事若受无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萨若未证得无生法忍终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乃与一切声闻独觉无有差别。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证得无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与声闻独觉差别。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彼论说言。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诸天众不在此林宫殿等事苦乐受等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本识变现同处同时同一相法。由彼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如是地前地上菩萨差别无差别亦复如是。二相无相所引生故未得无生及得别。故即彼经云。又如种种大小众流未入大海各别所依。异水少水水有增减。随其水业所作各异。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无别所依水无差别水无限量水无增减。所作业一广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萨若未证入如来清净法界大海各别所依。异智少智智有增减。随其智业所作各异。少分众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证入如来清净法界大海无别所依。智无限量智无增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无量众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彼论说言。水别所依种种地方为所依故。菩萨所依别别如来为所依故。异水者清浊灰美水差别故。菩萨异智者各别胜解所修成故。所余法譬随义可知。菩萨既然。故修成时成佛之位三身万德各唯一味。
经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故一切法”亦究竟。
赞曰。此观照及境文字等五最胜第一名为究竟。诸法及义随般若亦尔。此中意显。由深般若因位.文字.眷属.境界.无边无际一味究竟。所行之行得三身果。所说法义随身亦尔。有深般若诸法本性。本性既一味究竟故法亦尔。
经曰。佛说如是“无边无际究竟理趣金刚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究竟般若理趣金刚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一切障法皆悉消除定得如来执金刚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此即第三叹经胜德。既闻般若及佛三身所有法义无边际等。一切障法皆悉销除定得如来执金刚性。谓领受此能破生死真实本性真如法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此中具有灭恶摄善二种胜德。
经曰。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刚不空神咒金刚法门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
赞曰。此第二段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得二果已自利利他为三界主随诸有情所愿皆从利他果德。遍照智者即一切智一切种智。如睡梦觉如莲华开。通达诸法遍能自利及利他尽名为遍照。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得谓获证。谓此法门能得秘密等。可贵可重名秘幽隐难知名密。即是有为一切殊胜幽微诸法谓菩提是。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即真法界。离诸名言及分别故。大乐者得无漏乐。乐有五种。一因乐二受乐三苦对治乐四断受乐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菩提乐四涅槃乐。今得此五及后四种故言大乐。遍满法界俱是乐故。金刚者能破义一切障法悉能破故。不空者显此妙法非空无果必有灵验殊胜异果名为不空。神咒者神谓圣德理事自在。咒谓总持谓十方佛共有圣德名之为神。以一略言具一切佛法所有功德。破灭一切生死怨敌。总含诸德故名总持。此名为咒。金刚法性者诸佛般若坚实诸法此为第一故名法性。此上所诠法门所得行。以下总是能得法门。初中后位者谓此经中初说中说后说三位。或发心修行证得三位。或听闻修行离欲三位。此为最胜无二第一无上法行。由此法门最第一故能证如来秘密法性等。
经曰。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
赞曰。自下第二正陈所说文中有二。初以三复次说菩萨行十恶业道等因所得果利。后三复次说陀罗尼。初中有三复次。初复次中有二。初明恶业道贪等为因所得果利。后明善业道般若为因所得果利。明贪等为因中初明自利果。后明利他果。明自利果中明由贪等为因展转得四种果。一由贪等为因得大乐。二大乐为因得大觉。三大觉为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为因得自在。云何名为谓大贪等最胜成就。所谓菩萨于其因中翻其生死十恶业道。自行出世十恶业道。一能杀生。谓断众生生死流转断是杀义。二不与取。无有与者自然摄取是无他求自摄益义。三欲邪行。了知欲为邪而修于正行。若分别欲实知唯邪如有颂言。佛说贪恚痴皆从分别起。净不净颠倒此亦为缘生。净不净颠倒为缘而有者彼自性皆无故显非真实。四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如有颂言一切虚妄法世尊如实说。于虚妄法中诸行最虚妄。五离间语。云何贝戍尼谓常居最胜空。贝戍尼言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贝表胜义戍表空义尼表常义。今取密义。六粗恶语。云何波鲁师谓善安住所知彼岸。此波鲁师显目粗恶语密诠住彼岸。彼岸即是一切智。佛于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鲁师。七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八贪欲。摄大乘说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此意但说从散引生但言贪定。谓起大贪欲欲无上菩提。贪于生死度脱有情名为贪欲。九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已断已灭是憎害义。十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即见一切虚妄分别邪乱为性。虽诸菩萨密行十恶业道今举意业大贪为首。据实通行三业为因。由此菩萨最胜成就行此十因故感前五种乐。胜于凡位所有诸乐故名最胜。又大乐者谓五修果离种种相得法苑乐。如前已辨。
经曰。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
赞曰。证得五乐法苑乐故能得大觉觉自及他若理若事。菩萨位得一切佛因佛位名得大觉圆满。
经曰。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
赞曰。由觉事理自他邪正故能永断四种大魔。
经曰。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令大菩萨普大三界”自在最胜成就。
赞曰。由降四魔超过三界。得尊位果故普大三界。不为生死四魔所坏故名自在。略说自在有其十种。谓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此三因施度圆满。业自在生自在由戒度圆满。胜解自在由忍度圆满。愿自在由勤度圆满。神力自在由定度圆满。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度圆满。如摄论等第九卷说。此十自在以宗而说名自利果。证得之时亦有分位故佛自在普大于三界。故有颂言。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故佛世尊普大三界。略而言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故为最胜。
经曰。普大三界“自在最胜成就令大菩萨能无遗余拔有情界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毕竟大乐最胜成就。
赞曰。上明自利下明利他于中有二。初明广大第一之心利他之行。所以者何。下后明常心不颠倒心利他之行。能无遗余拔有情界者即所有众生。众生所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并皆拔苦而与其乐。无一众生非悲智境故无遗余。遗者遗落失没之义。余者剩残不尽义。拔谓拔济拔诸有情无一有情遗落失没剩杖残丛而不拔者。意乐遍满十方三界五趣四生。故名广大心也。利益安乐毕竟大乐最胜成就者利益有十利。谓菩萨地说。一纯利.二共利.三利益种类利.四安乐种类利.五因摄利.六果摄利.七此世利.八他世利.九毕竟利.十不毕竟利。安乐有五如前已说。又摄善名利益离恶名安乐。等有十对解如唯识疏。毕竟大乐所谓涅槃金刚经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彼通三乘但说涅槃不说余者。今取菩提及涅槃乐。即是有为无为一切无漏所有功德。令诸有情怡适调顺无所违损。无所逼恼故名大乐。即第一心欲令有情住极胜处故名第一。
经曰。所以者何“乃至生死流转住处有胜智者齐此常能以无等法饶益有情”不入寂灭。
赞曰。所以者何征其所由拔诸有情能无遗余致涅槃界之所以者何谓是也乃至生死流转住处者能尽未来时无限也。能随十方一切有情生死流转之时时名节。十方世界住处所在即显处广时广。有胜智者谓能共离我及我所。离人法执名胜智者。生法二智悉皆圆满即是其言心不颠倒也。名胜智者离二执故。齐此常能以无等法饶益有情不入寂灭。齐十方界处齐未来际生死之时。常能以此第一最胜无等类法利乐有情。有情无限入涅槃期不可穷尽故。胜智者随诸有情不入寂灭。何以故。以无法执及有情执无自他相故。利有情常无穷尽。如世父母拔济男女心生悲愍无自他相。不惮劬劳故能长时生悲济意。菩萨亦尔。故名常心。因中四心既圆满已故至佛位能益有情无尽限期。常能济拔十方法界皆度脱尽。即是金刚四种心因得四果也。
经曰。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成立胜智善办一切清净事业能令诸有”皆得清净。
赞曰。初复次中上来以贪等为因所得果利。此以般若为因所得果利。方便者由智慧力随诸有情病行机器意乐应时即为显现说法等事。故名方便。曲顺时宜令其入道之前加行名为方便。如在路行见人逐兔。他问见不应坐答言。我实不见为护杀事即现坐相云我不见。非是立时我不见也。不犯妄言护杀事成。菩萨亦尔。欲令众生舍伪入真。于无名法以名字说随其轻重时节所宜。应机而说令其入道。以象表无象以言表无言。不称其真故名方便。妙得其趣应物随时处事之间。亦不曾失故名善巧。成立胜智由此善巧为其因故。果得胜智。胜智即是二智所摄。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智之差别有其二种。一回向二拔济此回向也。究竟归一切智故。善辨一切清净事业者谓神通.记心.漏尽.三种。福智二因自他二利一切善事悉皆善辨。能令诸有皆得清净者三有九有因果双亡。生死染污悉皆销灭故名清净。即一切恶悉皆除灭。前贪等为因虽有二利宗在利他。起四种心此以般若为因能修善尽能除恶尽。菩提之心既有三种所得果利亦有其三。虽前门说贪等为因体即般若以异名说。一切皆以般若为性。此上总是初复次解。
经曰。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
赞曰。自下第二重解贪等所得果利于中有二。初明利他后明自利。此利他也。谓以贪等调伏世间等者谓佛菩萨观诸有情多悭所蔽。虽有珍财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萨知其因悭所蔽增长恶业当堕恶趣无有出期。遂起大贪集其财宝。令舍悭吝不起恶业。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由是善财求善知识。遇见一王杀缚鞭杖无量众生。善财心悔王语之言。此诸众生愚钝恨悷若不苦楚终不调伏。故我苦之。善财方解如仙誉国王杀五百波罗门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皆准此知。故起贪时菩萨大利。
经曰。又如莲华“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所染如是贪等饶益世间住过有过”常不能染。
赞曰。此明贪等自利之行。菩萨身心起此贪等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烦恼所能染污。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作大自在。若是佛者似其贪等以此贪等饶益有情。设住烦恼过失之心住余有漏善无记心名为有过。过是漏义。于此三性一切时中不能染污。如莲华等虽出泥中泥不能染。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经曰。又大贪等“能得清净大乐大财三界自在常能坚固”饶益有情。
赞曰。此即第三复次重释。又大贪等者谓我贪等。贪名贪好。恐身造恶当堕生死。贪为自身修道离苦。故维摩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毛发许。以空邪见无断修故。若贪有我恐增恶名便增修道。因以贪等果得大乐七种圣财法界珍财为三界主。不为过染得十自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于一切事坚固饶益一切有情。有情饶益即菩萨利。此中三种由昔因中或在果位能以贪等为因修习。故在果位得果无边。初是实行为返恶故说相似贪。第二大悲所逼说相似贪。第三为求利己说相似贪。然正起行生死烦恼恶业皆灭。故染贪等一切皆亡如何说起。
经曰。尔时如来“即说神咒。
纳慕薄伽筏帝(一)钵剌壤波啰弭多曳(二)薄底(丁履反下同)筏攃(七葛反)罗曳(三)罨跛履弭多窭拏曳(四)萨缚呾他揭多跛履布视多曳(五)萨缚呾他揭多奴壤多奴壤多邲壤多曳(六)呾侄他(七)钵剌[口*兮](一第反下同)钵剌[口*兮](八)莫诃钵剌[口*兮](九)钵剌壤婆娑羯囇(十)钵剌壤路迦羯囇(十一)案驮迦啰毗谈末泥(十二)悉递(十三)苏悉递(十四)悉殿都漫薄伽筏底(十五)萨防伽孙达囇(十六)薄底筏攃囇(十七)钵剌娑履多喝悉帝(十八)参磨湿嚩娑羯囇(十九)勃[口*陀]勃[口*陀](二十)悉[口*陀]悉陀(二十一)剑波剑波(二十二)浙罗浙罗(二十三)曷逻嚩曷逻嚩(二十四)阿揭车阿揭车(二十五)薄伽筏底(二十六)么毗滥婆(二十七)莎诃(二十八)
如是神咒三世诸佛皆共宣说同所护念能受持者一切障灭随心所欲无不成辨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纳慕薄伽筏帝(一)钵剌壤波啰弭多曳(二)呾侄他(三)牟尼达谜(四)僧揭洛诃达谜(五)遏奴揭洛诃达谜(六)毗目底达谜(七)萨驮奴揭洛诃达谜(八)吠室洛末拏达谜(九)参漫多奴跛履筏剌呾那达谜(十)窭拏僧揭洛诃达谜(十一)萨缚迦罗跛履波剌那达谜(十二)莎诃(十三)
如是神咒是诸佛母能诵持者一切罪灭常见诸佛得宿住智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纳慕薄伽筏帝(一)钵剌壤波啰弭多曳(二)怛侄他(三)室囇曳(四)室囇曳(五)室囇曳(六)室囇曳细(七)莎诃(八)
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能受持者业障消除所闻正法总持不忘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自下第二段三复次咒。此第一咒。叹德如文。诸佛口同说心皆共护念。护者加持念者记忆。诸佛之心加持不忘。随心所欲除诸恶愿善者皆从。其第二咒叹德之中出生诸佛名之为母。一切诸佛生其本故。宿住智者所生之处皆得妙智知过去世住劫等事。善恶因果皆能了知。即宿住智。其第三咒叹德之中具大威者众德庄严一切敬畏。力者能伏一切。所闻正法总持不忘者得法义持。念慧明记应永不忘。故此中所释逐彼叹文。所余异文准义可解。
经曰。尔时世尊“说是咒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诸有情于每日旦至心听诵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最胜法门无间断者诸恶业障皆得消灭诸胜喜乐”常现在前。
赞曰。自下第三叹经胜德于中分二。初别叹此处一段法门。第二总叹一卷经德。就初之中文有其三。初叹灭恶摄善德。次叹种因方遇德。后叹所在应尊德。初叹之中初总叹断恶得善德。后别叹引生诸善德。此为初也。
经曰。大乐金刚“不空神咒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最胜成就不久当得大执金刚”及如来性。
赞曰。自下别叹引生诸善德。于中有三。一成满大乐金刚咒。二成就金刚秘秘法。此即教行及理法宝现前必得。三得执金刚如来性此在佛位大执金刚谓佛真智。如来性者即是法身果法宝也。此后二果因位不成故言当得至佛得故。
经曰。若有情类“未多佛所植众善根久发大愿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最胜法门不能听闻书写读诵供养恭敬”思惟修习。
赞曰。此下第二种因方遇德。凡所修习行愿必兼。若先无二不能于此起十法行。于中有七。一听闻二书写三读四诵五供养恭敬六思惟七修习。余三法行亦复如是。谓施他受持开演三种。此中之书写尚由因遇。况复受持等。此等都明无因不遇。
经曰。要多佛所“植众善根久发大愿乃能于此甚深理趣最胜法门下至听闻一句一字况能具足”读诵受持。
赞曰。自下正论有因方遇。其文可解。义准前知。不能具说十种并然。
经曰。若诸有情“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八十殑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乃能具足闻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
赞曰。上明一句一字尚假先因。此明从首至终故资多行。四事俱罗号为供养。三业虔奉立恭敬名。顶载殷勤复称尊重。先谈不已又名赞叹。殑伽者恒神之名。等者相似。佛数齐均与沙相似。此河之中纯沙无石。如今渭水无石唯沙。俱胝者百万也。那庾多者万万也。一颗沙为一俱胝那庾多。佛令供养等八十殑伽沙百万之万万佛。乃能具足闻此深经。不尔。无能具闻深义。以经深理非是小智下愚所知。故假大因。今方修遇。欢哉今者幸遇灵文。
经曰。若他方所“流行此经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如佛制多有置此经在身或手诸天人等”皆应礼敬。
赞曰。自下第三所在应尊德。在处处尊在人人贵。随文可解。佛制多者旧云支提。即塔庙。塔庙安置化身遗骨尚可敬严。况此法身能无供养。
经曰。若有情类“受持此经多俱胝劫得宿住智常勤精进修诸善法恶魔外道不能稽留四大天王及余天众常随拥卫未曾暂舍终不横死枉遭衰患诸佛菩萨常共护持令一切时善增恶减于诸佛土随愿往生乃至菩提”不堕恶趣。
赞曰。自下第二总叹一卷经之胜德。于中有二。初略别叹。后总结叹。此即初也。于中有十德。一多劫得宿住智。二所生常精进修善。三魔等不稽留。四诸天常卫护。五终不横死。六无枉衰患衰。谓祸起衰家败身。患谓染疾终无此事。七佛及菩萨常所护念。八令恶灭善生。九随愿生佛土。十从今日后乃至菩提不堕三恶趣。恶趣之言通摄人中三种恶趣。皆亦不堕。谓无形黄门二形女人。
经曰。诸有情类“受持此经定获无边胜利功德我今略说”如是少分。
赞曰。此总结叹也。所诠真相穷本性之甚深。能诠教门因玄宗之极妙。受持者获利无边未可具言故说少分故。修行者欲证此德当勤修学究竟取证。方知此经胜利无尽。
经曰。时薄伽梵“说是经已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及余天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赞曰。此即第三感悟修行分。诸大菩萨集报土之上人。及余天众会化身之大士。皆感如来盛说能悟寂止之宏宗。顺领深心修行散席。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三大尾
享保丙申岁十月吉日
京兆吉田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