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经疏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 (3卷)〖唐 窥基撰〗
---经疏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

经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中。

赞曰。自下第四明说教处。于化土中略彰四德以显经胜举化胜。处以表报身及法身土亦含实德。第一处尊胜在欲极天他化宫故。第二同居胜诸佛曾游大宝殿故。第三严丽胜无价末尼蓥众宝故。第四爱重胜贤圣天仙所欣乐故。此文第一处尊胜也。是薄伽梵者指说教主即能住人。住者依止居处之义。欲者贪爱即是淫触段食之贪。界者族类疆畔之义。界由欲生能生于欲名为欲界。如胡椒饮如金刚环。顶者头顶高极之义。此于欲界六欲天中最高胜处名欲界顶。虽言胜处仍未显名为显天名故。经次言他化自在诸天福力随欲所须如应即现。然第五天业既殊胜。则不如是随欲化物。但以生得变化之力变作种种所须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业更殊胜。虽有众具随欲即现亦能自变化作众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变为乐具。自方受用业力胜故。由如是义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无贵贱臣主等别。今处彼天贵主所居非住臣贱下恶天处。故经复言天王宫中。欲显法尊说必依于上极胜处非于余下也。如证菩提要金刚座。说此胜法必他化宫。如十地经依胜处也。此表报身住无漏净土之中。亦表法身住离贪欲究竟极处清净法界。证此法者能作利他之胜事。故亦为利他处于净土及法性。无分别智及后得智神用无方名为自在。此乃诸天法王曾居之宫室也。故余经言毕竟空寂以为舍。故三身利物各各别。故所居之土亦各别也。寄在天宫彰处尊而法胜。标居界顶显妙理以幽深也。

经曰。一切如来尝所游处咸共称美大宝藏殿。

赞曰。此即第二同居胜也。尝者曾也。游谓游陟。处谓安处。唯一佛住诸佛不居则非好处。今显十方过现诸佛皆曾于此他化天宫游陟安处。诸圣共履故知胜处。设后诸佛现虽不住皆共称扬赞美其宫。称者称扬美者叹美。天王宫中舍有无量。今佛居彼大宝藏殿。众珍所成名之为宝。以宝为藏名为宝藏。宝藏即殿名宝藏殿。殿既高广复以贵宝之所庄严名为大宝。佛居天宫内大宝藏殿中住也。此意总表报法二身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居过现佛曾所游处。并共称美大宝藏殿。亦显诸佛共居同赞故知处胜。佛受用身住报土及后得智分别法性义名为游。无分别智住法性土游戏如理号为处。由受用土具十八德法性之土具含万善。所以诸佛常共赞叹此二土故名共称美。称者称扬显名言之所不及。美者叹美假言诠以谈实德。广同法界名大。万德所成名宝。含容众善名藏。空寂之室名殿。报法二身初后二智常居此处。说法利他诸佛同居彰共游而处丽。三明并赞示具德以号藏。

经曰。其殿无价末尼所成种种珍奇间杂严饰。

赞曰。自下第三庄严胜也。于中有三。一明总严二列别严三列余严。此总严也。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无价如意神珠所成。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宝四色七珍七光间错庄严朱紫交映。此意总表法性之殿如如意珠。无为万德之所严蓥。受用土殿般若为体同彼末尼。有为众善之所庄饰义同间杂严饰其殿。二大殿二身所居。如如意珠随欲所求一切皆得。末尼无价更饰之以七珍境。智莫方加严之以万德。此其总严也。

经曰。众色交映放大光明。

赞曰。自下第二列别严也。于中总有十四别严。此有二严也。七珍间错所以众色交映。四辉[(起-走 光)-巳 光]耀故能放大光明。又朱紫相杂举事而论交映。素黄飞彩离质而放光明。此意总表法性无著约缘。涅槃分四譬犹交映任物以成众色。又智分真俗似众色而交映。此二齐垂教彩。若色以放光明。既有照耀之功兼资破闇之力故。此二句即是二严。

经曰。宝铎金铃处处悬列微风吹动出和雅音。

赞曰。此有四严。一悬宝铎。二列金铃。三吹动以微风。四发音而和雅。既铿锵以振响足观听以明心。此意运以六通同宝铎。而振骇飞乎四辩若金铃。而惊济随机往利处处之义显然愍物宣扬。悬列之言攸显。若不大悲之风飘扇七辩之音无发。故知感应道成智悲之德被也。言七辩者所谓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胜妙辩。六通等义并如下释。

经曰。绮盖缯幡华幢彩拂宝珠缨络半满月等。

赞曰。此有八严。罗盖扶疏飞圆华而孕绮。霞幡飘飏曳曲[彰-章 (卄/果)]以疑虹。华幢肃以干云。彩拂严而曳地。明珠磊磊映明银星。珍缨络络洁逾金镜。轮低翠岭同浮半月之晖。璧挂青岩如含满月之彩。即其化土所居天宫之丽饰也。此意总显报法二土。四无量如绮盖以荫群生。四总持若缯幡而转众恶。三三摩地喻彼华幢。百千功德所庄饰故。四种摄事譬斯彩拂。垂遍含生拂尘垢故。四总持三三昧皆如下释。四无量摄事等不异常谈。三念住为宝珠恒时平等故。四弘愿为缨络助严众行故。无畏为半月能破外道消除邪恶故。十力为满月能破天魔令除诸恶故。或以六度为宝珠通摄万行故。三念住者谓一分赞不生爱。一分毁不生嗔。于一会中半赞半毁不爱不恚。于此三中但住大舍名为念住。四弘愿者一未离苦愿离。二未得乐愿得。三未发心修断愿发心修断。四未成佛者愿早成佛。无畏十力至下当知。此上第二列别严也。

经曰。种种杂饰而用庄严。

赞曰。此即第三列余严也。末尼之殿大严如是。子细别严今总彰举。所谓户牖轩窗甍栋兰楯皆随具有。即显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百千功德。所严二土有为无为理应尔故。

经曰。贤圣天仙之所爱乐。

赞曰。此即第四宝重胜也。五乘凡夫曰贤。三乘证果曰圣。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宝而重之为爱。欣求倾渴为乐。此化土也。今显三乘之中若凡若圣俱生爱重欣求趣证。名为爱乐。此显法报二身随应土也。

经曰。与八十亿大菩萨俱。

赞曰。自下第五教所被机。然此经中实通凡圣如下经云。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及余天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金刚手等圣人众也。余天等者凡夫众也。故知此会凡圣两集。又准化处在他化宫。显居化土理然。天宫非是净土。若准十地诸大菩萨者即应化处不说天宫。由此人处影显。可知处说天宫彰凡夫皆居秽土。众标菩萨明大士咸处净方。然则教迹幽深非愚所测故。乃但题菩萨。应此通机。化处举胜而说天宫。听众标尊但言菩萨。理兼通也。又法门邃但被一乘之人。玄宗寥廓遂隔二乘之众也。此被机中文势有四。一举数二陈德三列名四彰轨。此举数也。与者兼并及会之义。十万为亿八十亿者八百万也。所言大者略有四义。一数大八百万菩萨会集听法故。二德大皆具总持等诸大功德故。三业大并具妙辩才说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刚手等十地满名故。菩萨俱者显教深妙唯被上机。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

经曰。一切皆具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妙辩。

赞曰。下陈德也于中有二。初列名后例指。此列名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以念慧为性。此有四种。法义及明咒能得菩萨忍。法谓能诠于一名等中持诸名等故。义谓所诠于一义中持诸义故。咒如下说。能得菩萨忍者谓有一咒速得菩萨无生法忍。弥勒菩萨说壹胝密胝吉胝思羼底(丁履反)钵陀腻莎诃。三摩地者此云等持旧云三昧。谓诸有漏无漏等定皆能平等持心于境名曰等持。谓大空等三三昧等。无碍妙辩谓法义词辩说无碍。初之二德举自利行。第三之德举利他行。此三体性。依处。修法。得位。一切义门如别处说。

经曰。如是等类无量功德设经多劫说不能尽。

述曰。此指例也。劫者时分。菩萨修因时行并大故赞功德经劫不穷。谓转法轮无生忍等恐文繁广故例指也。何故须赞菩萨功德。为舍众生轻慢心故。有作是言。诸声闻众久修梵行诸菩萨众应当敬礼。又令众生起净心故。菩萨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如来。故诸有情至心归礼并愿速证。

经曰。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大空藏菩萨摩诃萨发心即转法轮菩萨摩诃萨”摧伏一切魔怨菩萨摩诃萨。

述曰。下列名也。此有八人举其胜者。言菩萨摩诃萨者菩提言觉即一切智。萨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诃言大萨埵如前为简取大故言摩诃萨。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萨埵者所为拔济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萨埵者是勇健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萨。此后二解许通凡圣。今取第十金刚心者故复说言摩诃萨也。言金刚手手者取义执义。常起信手取诸功德故。起智慧手执受金刚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犹如金刚坚固难坏非邪恶友所能坏故。观自在者即观世音。观谓观察观诸有情身语心性。受苦恶时或祈念时应时为拔往诣救护名观自在。神用无方得自在故。虚空藏者以空为藏藏诸珍宝。见诸有情贫无财宝从虚空中雨种种宝施贫乏故。金刚拳者拳者破坏击碎之能。发起坚固智慧之拳击破生死烦恼业等。如以金刚拳击碎诸物因以名也。妙吉祥者即文殊师利先云妙德。妙者善义。由善能作胜福利事饶益有情名妙吉祥也。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满法界。真如空理以此为藏。为诸有情说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诸有情皆获种种圣法财宝名大空藏。发心即转法轮者。轮谓摧伏移转之义。法谓教法如法轮章说法轮义。此大菩萨从初发心终至十地凡所举措身语意业皆为有情说深妙理转大法轮行饶益故。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谓四魔如前已说。此四能破有情善事为众生怨。此大菩萨住金刚心离分段死及诸烦恼故能摧伏一切魔怨。此八名中金刚手智取善为名。观自在悲拔苦为号虚空藏济贫为字。金刚拳破恶为能妙吉祥作善为目。大空藏显真为称。转法轮说法为利。摧伏魔怨害贼为益。或智慧慈悲一对或显真显妄一对。拳如妄法故或显有为无为善法一对。或进善破恶一对。随其所应准名知义。

经曰。如是上首有八百万大菩萨众前后围绕。

赞曰。此第四彰轨也。八百万者八十亿也。言前后者以方为首故有前后。各见世尊在其前坐为其说法。既无背面宁有前后。如珠星而拱朗月。譬金山而辅妙高。若众梵之绕梵王。似诸天之围天帝。尊人重道渴法希益。翘注一心冀闻深致。

经曰。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

赞曰。此即第六叹法胜德。宣说正法是总句也。刊定可轨离邪分别名为正法。宣显未闻为初开智说彰旧理为久悟人。初中等者总有十德以彰教胜。瑜伽师论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后善四文巧五义妙六纯一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彼自释言。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由法殊胜初有听闻即令生喜。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行故既听闻已正修行时远离苦乐邪怠二边。依处中行以求出世故中善也。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谓佛言教理极究竟性离诸垢能现涅槃。依修行者能离欲故。文巧者谓善缉缀名身等故。及八语具得圆满故。八十一云。先首美妙显了易解乐闻无依不逆无边名八语具。如彼广说。其能诠文善能缉缀。义妙者。谓能引发胜利乐故。其所诠义能引利乐。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其所说法唯佛能说诸外道等不能说故。所说法中非杂外道邪恶法故。圆满者。谓无限量故最尊胜故教广无限义深无量其修学者功德无量故最尊胜。清净者。谓自性解脱故其所说法一刹那中亦无过失。离三毒根离诸系缚故性解脱非有三毒而起说故。鲜白者。谓相缚解脱故。非唯一念无其过失相续论之亦离诸过。又前清净法体离过此中鲜白能令觉者身亦鲜白。梵行者。谓八支圣道此出梵行之体当知此道由纯一等四种妙相之所显说故。八圣道名为梵行。若依此解与古不同。此上十德总显经胜。

经曰。尔时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明第二应机广说分。于中总有十四段经。合之为三。初六段明菩萨境。次六段明菩萨行。后二段明菩萨果。一切佛教所诠义理不离此三。说境先令知法染净因果善恶此可欣厌此可修断。说行次令知依境起行修断之法。说果后令知行行得果殊胜之相。初六段明境复分为三。初二段明体境。第一甚深微妙清净法门。即是对妄显真实相真如境体。第二寂静法性现等觉门。即是除闇显于观照正智境体。真如是性正智是相。说有前后下皆准知。次二段明行境。第三调伏众恶普胜法门。由观实相能伏众恶。第四平等智印清净法门。由观观照智慧照明。后二段明果境。第五法王灌顶智藏法门。显由二行得位财果。第六如来智印金刚法门。显由二行得自体果。次六段明行复分为三。初二段明依实相断修之相。第七离诸戏论轮字法门。由观无相断分别故。第八入广大轮平等法门。由观平等修证真故。次二段明依观照修断之相。第九真净供养无上法门。由依观照修真供养故。第十能善调伏智藏法门。由依观照能除忿等故。后二段明依二法遍修之相。第十一性平等性最胜法门。修观实相一切人法平等遍满故。第十二有情住持胜藏法门。修观观照遍诸人法皆善缘故。由观前六境而起六行。已后二段明得果。第十三无边无际究竟法门。得二果时广深一味极殊胜故自利果德。第十四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得二果已自利利他为三界主随诸有情所愿皆证利他果德。就第一段甚深微妙清净法门。即是对妄显真实相真如境体。中文分为三。初叙世尊所说法门之名。次叙世尊所说理趣之义。后叙世尊所说法门之德。此即第一叙法门之号。尔时者发端义。处天宫众云集所化机感法王应现说听悬会故言尔时。世尊者能说教主。为诸菩萨所被深机。说一切法。有为无为诸法体事。甚深微妙法性真如非凡所测名曰甚深。二乘莫知复称微妙。般若理趣即深妙法理。谓法性道理义理。趣谓意况所趣旨趣。此意即说般若之文所诠深趣观照般若所取意趣。自性洁白名清离诸垢染名净。门者虚通趣入之道。即显照理会证之由。欲证二空要闻此教理。依之修学方可会真。不知何名强名门也。此门是何。此门即是菩萨句义。菩萨三义已释如前。言句义者句谓能诠声之差别。不说文名但说句者。句诠义周非文名故。义谓所诠法之差别。不说自体但说义者。法义圆被非自体故。句既能诠所诠唯义欲显此教能诠一一皆圆满。故所诠一一亦周被故。举宽能诠及宽所诠。文名体法皆已摄故。欲求菩提于有情之类起大悲智而起修学及求菩提。发勇猛者名为菩萨。今此理趣能诠之教即是能诠菩萨之句。所诠之理即是所诠菩萨之义。若依此教而行此义证此理者名为菩萨。后道满时名之为佛遂舍因名。此言菩萨略有三位。一初发心二修正行三证法性。三位皆须依此修学。方可得证故名为门。

经曰。云何名为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二叙佛所说理趣之义。于中有三。初佛自问。次述其义。后劝修学此初问也。

经曰。谓极妙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述其义。于中有二。初释其义后释所由。若依清辨世俗可有胜义皆空今说正义空寂。若依护法应依下释。就释义中合有四十一句义。释菩萨句义。复分为二。初有十门明菩萨修果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后色蕴空寂下三十一门依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就初十门明菩萨修果清净句义以显菩萨句义之中复分为五。然菩萨修略有五种。所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初修行者诸恶皆断诸善皆修诸生皆度。或观一切为骨琐等或观此身从头至足唯脓血等名集总修。于离十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名无相修。渐修行者应观无相。为令此修纯熟自在不假功力任运现前。名无功用修。虽无功用修有胜劣为令增胜说炽盛修。或虽炽盛恐有少所得便生喜足。谓且修此余何用为为令勿厌乃至菩提名无喜足修。今显菩萨得转依时地前名为益力损能转。由习惭愧及胜解故益圣道力损二障能。亦可分得五修之果。十地正证正行五修。今此十句显五修果至文当知。此即第一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当来佛果名清净分。此能引彼故名顺。如佛轮王鲜白盖等无所分别无相现行。由得于此顺清净分。无分别故。悟极妙乐即无漏智。地上正证地前分得。若有分别不顺清净得苦恶果。今无分别顺清净分故极妙乐苦果永无。触无相乐故。此极妙乐非分别引生故名清净。能诠此句。此句所诠即是菩萨句义。诠辨闻行即此。是故下文所说菩萨句义并准此知。更不重释。

经曰。诸见永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微妙适悦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中二句义。即五果中离种种想得法苑乐。由见永寂故离诸相。诸相多由诸见生故。由得法苑乐故微妙适悦。诸见者五见等。地前地上伏断无余故言永寂。以法界为苑于中游玩故。于此喜悦名法苑乐。证会名得。如王宫外上妙园苑游戏其中受胜喜乐。法界亦尔。求证正证皆生乐故。

经曰。渴爱永息“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胎藏超越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众德庄严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中三句。渴爱者谓贪欲由渴爱生故名渴爱。谓如鹿渴遥见阳烟将以为水。而起贪求奔走往趣。有情亦尔。由烦恼渴见不净物谓以为净。广起贪求故名渴爱。此润生惑以爱为先或通发业。诸烦恼等贪为首故。此但举之。地前渐伏地上能除故名永息。由因灭故苦果不生。是故胎藏亦能超越。举一胎生意离分段处变易故。此之生死因果既亡遂得殊胜变易异熟。故于地前种相好因化成八相。十地之位得诸相好清净功德庄严其身。恶法既亡胜果斯起即是念念消融一切粗重依止有漏身器。依止本识鞕强不安名为粗重。如痈疮等。三苦迫逼不安稳故。若在地前由闻般若修行无相。令闻熏增销融本识依上粗重如大良药销众病块。若在十地正能断之名销融也。粗重既灭故渴爱息。胎藏超越得无粗重。众德庄严爱能润发。下缘生中自当广说。胎藏身者。瑜伽论说胎藏有八位。已结凝箭内稀名羯剌滥位。表里如酪未至肉位名頞部昙位。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位。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健南位。肉转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佉位。此后发毛爪生位眼等根生位依处分明愿名形位。然由先业或母恶缘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或支变异而生。由业及母多习灰盐等味令发毛稀鲜。由业及母多习燸热令色黑黯。近寒室等令色白生。多啖热食色极赤生。由业及母多习淫欲皮或癣疥或癞等。由业及母多习驰走跳踯威仪或倒或屈支分缺减。女居左胁倚背向腹。男居右胁倚腹向背。胎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起发生苦痛。又此业报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生产门时名正生位。时令其母苦痛无量胎身亦尔。此大般若第五百八十九卷说。此胎藏身三十六物不净所成。一发毛.二爪.三齿.四皮革.五血.六肉.七筋.八脉.九骨.十髓.十一心.十二肝.十三肺.十四肾.十五脾.十六胆.十七胞.十八胃.十九大肠.二十小肠.二十一屎.二十二尿.二十三洟.二十四唾.二十五涎.二十六泪.二十七垢.二十八汗.二十九淡.三十脓.三十一肪.三十二[月*冊].三十三脑.三十四膜.三十五[強-弓 目].三十六聍。既生长已次起六触。次随世学次耽家室。次造生业次受色等苦乐境界。次随其业流随五趣复受此身。菩萨不尔。随愿受生设入母胎。即至钵罗赊佉位自无恶业。亦不令母习近恶缘自损发等。亦不令母受诸苦恼。既生长已亦无如前所说恶过。唯以悲智受生为业故名超越。变易之身无是事也。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故名众德庄严。悲智熏修得是身故。

经曰。意极猗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得大光明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中二句义即是能正了知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得达法界等十方无边无分量相故极猗适。显照行故名法光明。既能广达契会法性证真妙理意极猗适。能了此智分明显照名法光明。此二离垢故名清净。

经曰。身善安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语善安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意善安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中三句即是第五为令法身圆满成辨能正摄受后后胜因。第十地名圆满在佛地名成辨感此之因最是殊胜说为胜因。即是此中三业安乐清净之义。正由前位意善安乐语身二业助安乐故。后后法身圆满成辨。三业不净逼迫现前便无安乐。后后法身无由成辨。此上十句义明菩萨修果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此中清净若是染者离过清净。若善者修习清净。菩萨句义不离此。故地前分得地上正证。故益力转在地前位。

经曰。色蕴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受想行识蕴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眼处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耳鼻舌身意处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色处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声香味触法处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眼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耳鼻舌身意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色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声香味触法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眼识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耳鼻舌身意识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二三十一门依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于中分二。初有二十六门明世俗胜义法所依所从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第二善非善下五对通染净法差别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初中分三。初有九门唯明世俗法所依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次有十六门唯明胜义法所从本性空寂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后有一门总明世俗及胜义法所依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初中九门即分为九。此所牒中有三句义。即三科法。且如凡夫遍计所执色蕴等法。本来空寂空寂即清净。但有妄心境都无故。依他门有本性亦空。经自说言。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犹幻事。色如聚沫者。速增减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捼接故。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故。又实非聚似聚显现乃能发起有情解故。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谓下有水上有天雨傍风所击有浮泡生。三和合为缘生受亦尔。触等心所法略不说为缘又速疾谢起不坚住故。想同阳焰者。飙动性故。无量种相变异生故。令于所缘发颠倒故。令其境界极显了故。由此分别男女等相成差别故。行类芭蕉者。不坚实故。枝叶广大速即坏故。如明眼人持利刃入于林。取端直芭蕉柱截其根披枝叶。彼于其中都无所获。何况有实。谓圣弟子以妙慧刃于五趣林。取作受我见名之为柱截其根。断我见故。委细简择名披枝叶。唯有种种思等诸行差别法故。何况有余常恒之我故如芭蕉。识犹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造作四种诸幻化事。言幻士者喻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四幻事者谓象马等此虽可见而无真实象马等事。如是应知随福等识住四识住虽有作受我等之相然无真实我性可得。又识于中隐其实性外现异相犹如幻像。故知依他亦性空寂。幻法上无自然性故名之为空。圆成之体实理而说非空不空。由依二空门方可显证亦可名空。故三种法皆名为空。上护法解。清辨释言。又世俗妄说色等可有胜义入真色等皆无。故本空寂如第二月妄有即真无。故本皆空寂下诸空寂皆准此知。并应二解。但解其法不解理也。诠空寂句。所显空寂。即是菩萨能诠之句。所诠之义。依此证此名菩萨。故集聚荷担是蕴义。出生是处义。因性族类是界义。变碍名色。领纳名受。取像名想。造作名行。了别名识。以心所中受想二法资助心强。修禅无色此二用胜。外道说为生死因。故别名为蕴。蕴但摄有为无为非聚故。出生名处根不坏。境现前能生于识。故根及境别得处名。所生之识不开为处此亦通无为。为境生识故。六根有取各自境用故立别名。六境为根各别取故所以名别。性义因义名之为界。故开六识立十八界。亦通无为。为破有情识烦恼执对上中下三根差别说此三科。三科并通有漏无漏。余义并如诸论处说。

经曰。眼触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耳鼻舌身意触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中二句义。于心所中举二为首。以有三位五位别故。根等生时近而胜故。能生心所触等强故。触谓触对即是触数。令心心所同触于境名之为触。触由根境识三和生。能和三种故诸经论名为三和。由根变异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名眼触乃至意触。由触分别领似三和生心所用诸心所中故先说触。受能同触五三位别。近而相顺但说六触为缘所生六种受数不说一切。又此二法说为有支说为异熟故同蕴等。说其空寂所有句义即是菩萨所有句义。不说自余诸心所等。

经曰。地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水火风空识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一法门即是六界成众生者。四大可知。所言空者即内身中空界之色。识谓八识。此中但说三种根本。谓色所依但说四大。行动所依说空界。内身无此空界之色不得动故。心所所依但说于识。论其根本故但说六根。成积聚形故说四大。能起分别故说于识。能有往来转动等业故说空寂不增不减。

经曰。苦圣谛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集灭道圣谛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一法门即是四谛。为二乘者差别安立故名世俗。苦者逼迫不安稳不可乐义。即有漏法一切皆是。一切有情及器世界并是苦故。烦恼业苦并是苦故。果苦有三或说有八。三谓行苦苦苦坏苦。八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生苦有二因。一众苦所逼。二余苦所依。谓于母胎生熟藏间具受种种极不净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时复受支体逼切大苦。由有生故老病死等众苦随逐。老苦者时分变坏苦故云云。病苦者大种变异苦故云云。死苦者寿命变坏苦故云云。余苦可解。各各应知以古来说。谛者实义。苦真是苦更无异苦故名为谛。凡夫不知唯圣所识。圣者之谛故名圣谛。集者因义。谓烦恼业能集生苦故。苦摄有漏集除苦果。灭者择灭即是涅槃。此有四种。道谓圣道。通运路迳所由之义。即诸圣行无漏有为。初二有漏后二无漏。此四妙理体一真如。由依诠别以分四种故性清净。

经曰。因缘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亲能辨体生长诸法名之为因。以因为缘故曰因缘。缘谓缘藉四缘通称。即除佛果因位七识见相分等能熏种者名曰因缘。种通诸位自类相生及生现者皆名因缘。皆亲辨体生自果故。等无间者即心心所各自识聚。前望于后为无间缘。等有二义。一相似名等。且心所中前亦一受后亦一受。以体等故名曰相似。二力齐等名之为等。或前念一法等与后一法为无间缘。前念一切等能与后一法为无间缘故名等无间缘。是开道义。如前念眼识与后自眼识聚为无间缘。非与耳等或与并生。多少不等故。所缘缘者境有体法能生心等名之为缘。心等之上带彼境相。说所取境名为所缘。具二支义有所简别。增上缘者是威势义。与彼威势令生等故。等无间缘体唯心心所。其所缘缘通一切法。此二缘唯待心心所为果故。因缘之体通一切有为其果亦尔。其增上缘体果俱通一切法尽。

经曰。无明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十二缘起中无明以痴为体发业之惑。行通三业非福及福不动之业。此二皆通现行种子。识唯本识。名色通五蕴。六处唯六根。触受二法唯异熟性。当体为体。识支以下五唯种子。爱唯贪爱以为自体。取通一切烦恼为性。此二亦通现行种子。有体合用六支为体。谓爱取二润。前行等已下六支当果现起。后有果生说名为有。有唯是种子。从中有位至本有位未衰变。来所有五蕴皆名生支。从衰变位乃至命终所有五蕴名为老死。谓由无明造善恶行熏于本识。与识等五相感属已。爱取合润。此前六支当果可生名之为有。趣相生起名之为生。衰变命终名之为死。十二有支体唯有漏。如唯识等广说其相。

经曰。布施波罗蜜多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二有十六门。明胜义法所由本性空寂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于中有三。一明行有六门。二明位有二门。三明德有八门。行中有三。一总六度行。二所观理行。三别修起行。此即初也。施有三种。谓财法无畏此以无贪及彼所起二业为性。戒有三种。谓律仪摄善饶益有情。此以受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安忍有三种。谓安受苦耐怨害谛察法。此中如次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有三。谓被甲摄善利乐。精进此三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体。静虑有三。谓安住引发辨事。静虑此三但以等持为性。般若有三。谓加行正智后智。般若此三皆以择法为性。此前所说但说自性。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何故此六名到彼岸。由七最胜所摄受故。一安住胜要有菩萨性。二依止胜要大菩提心。三意乐胜要悲愍有情。四事业胜要具行一切。五巧便胜要无相智所摄。六回向胜要回向菩提。七清净胜要不为二障杂。由具七义名到彼岸。不尔即非。由斯施等皆有四句。一施非波罗蜜不具七胜故。二波罗蜜非施见他行施自具七故。三亦施亦波罗蜜自行施复具七故。四非施非波罗蜜自不行施见他行施不生随喜故。修此六度有其五种。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第一依止任持修有四。一依因修。谓依种性力修习正行。二依止报修。谓由胜身修习正行。三依止愿修。谓由本愿修习正行。四依简择慧修习正行。第二依止作意修亦有四。一依胜解于度一切相应契经起增上解。二依爱味于度见胜功德深生爱味。三依随喜于一切有情所行六度深生随喜。四依意乐修于自他当来胜品六度深生愿乐。第三依止意乐修有六。一无厌意乐如施无厌者。谓菩萨于一刹那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唯布施一有情。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是布施住殑伽沙劫如于一有情。如是乃至于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时皆令于无上菩提速得成就菩萨尔时犹不厌足名施无厌意乐。二施广大意乐。菩萨如是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名施广大意乐。三欢喜意乐。菩萨如是行施之时。于来求者生大欢喜。来求之者虽生欢喜不如菩萨名施欢喜意乐。四恩德意乐。菩萨如是行施之时。观彼求者于我已身有大恩德。不见已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无上菩提故名施恩德意乐。五无染意乐。菩萨如是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施福。而不祈报恩当来异熟名施无染意乐。六善好意乐。菩萨如是以所修行广大施聚所得异熟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名施善好意乐。广说余五度如对法等。第四依止方便修。谓由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由此速成所修行故。第五依止自在修。有三。一身自在谓自性受用身。二行自在谓变化身等。示现诸有情一切种同法行故。三说自在。谓说六度一切种差别无有滞碍故。

经曰。真如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第二所观理行。此前应说二十空等。以空即空寂。名字既同不应更立所以不说。此真如等体虽即空寂之所显名字既别所以别立。此中八名。体一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遮妄显常名真如也。法界者三乘妙法所依相故。法性者一切诸法真实本体。不虚妄性者离妄颠倒不妄性也。不变异性者谓一切时不改转故。平等性者遍诸法故。离生性者。生谓生梗如生食等。此即虚妄有漏诸法离此生梗坚强之性。又生者生灭。离生灭体名离生性。实际者无倒所缘故。实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际。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此中文略但举八名。第一会中有十二名。对法等中有其六名。体但一如名有差别。约其所治随其诠别故成多种。

经曰。四静虑“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四无量四无色定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三别修起行。于中有四。一禅无色行。二菩提分行。三解脱门行。四别对治行。此即初也。静其心专一虑定慧齐均功德殊胜得静虑名。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第二离寻伺喜静虑。第三已离喜乐静虑。第四已离寻伺喜乐舍念清净静虑。此等总说初二三四以为名别。更无别名。唯在色地通有无漏。四无量者慈悲喜舍。与乐名慈无嗔为性。拔苦名悲不害为性。不离乐为喜不嫉善根为自性。令利益为舍舍善根为性。通有无漏遍在四禅境行俱宽故名无量。四无色者谓空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通有无漏三乘俱起。

经曰。四念住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二菩提分行。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以慧为性。慧由相应之念住此四境之中名为念住。四正断者。一律仪断。谓已生恶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二断断。谓未生恶法为令不生故生欲策励。三修习断。谓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乃至策心持心。四防护断。谓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乃至策心持心。此四种以精进为体。策发于慧自能渐伏名为正断。四神足者欲勤心观。由此四故引生于定故。四神足以定为体。运转最胜自在为神由定能得能证于此故名神足。五根者信进念定慧。生出世法此为上首故名为根。此五于诸出世法中深生胜解。清信难伏说名为力。天魔外道及沙门等不能伏故。此五随名各自为体。七等觉支者谓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及念为七。此七唯无漏在见道位起。觉者择法。支谓支分。择法觉是觉亦觉支。余觉支而非觉如其自名即为其体。此七能遍观诸法故立以等名。等是遍义。八圣道支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语正业及正命正念及正定。语业命三戒蕴所摄。余体如名修道位起。诸圣有学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此八名圣道支。合此三十七种道品总以十一法而为自体。一慧即四念住慧根力择法觉正见支。二精进即四正断精进根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三定即四神足定根力定觉支正定。四信即信根力。五念即念根力念觉支正念。六欲即四神足。七喜受即喜觉支。八轻安即安觉支。九舍即舍觉支。十寻即正思惟实体即慧。十一色即无表戒正语业命。此中假实.修法.废立.开合.学摄体支.对辨.并如别钞。

经曰。空解脱门“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地相无愿解脱门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三解脱门行。观空无我名之为空。观灭离相名为无相。观苦集道诸有为法不生愿求名为无愿。由此三种能入谛理。名之为门。体是无漏法。复能证解脱故名解脱。若但言空无相无愿即通三慧。定之与散通有无漏。若言三昧即唯修慧。唯定非散通有无漏。言解脱门即唯修慧。唯定非散不通有漏。此三或总或别缘谛如余处说。又除见说空。离爱说无愿。离无明说无相。

经曰。八解脱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述曰。自下第四别对治行。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诸色。二内无色观诸色。三净解脱身作证。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灭尽解脱。谓诸圣者能顺无漏能离诸障名为解脱。八胜处者一内有色观外色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相。二内有色观外色多。余如前说下准此知。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五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青显青现青光。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伏所缘名为胜处。九次第定者谓四静虑四无色及灭尽定。粗细渐次上下次故。十遍处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无边处。观遍一切其量广大名为遍处。此等体性。增减。所由无量义门如别处说。

经曰。极喜地“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云无法善慧地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二明胜义位。于中有二。初大乘位后三乘位。此即初也。但明因中菩萨十地。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弊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此地总以有为无为一切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经曰。净观地“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二明三乘位。初二地中略有二释。一云净观地。在解脱分位及前三善根。种性地唯在世第一法。故婆娑云。有说种性地法亦可说有退。二解云。净观地唯在解脱分位未为谛观。种性未定但净修心观身受等故名净观。种性地通在四善根。暖等位中种性方定不可转故。第八地谓预流向。从阿罗汉向前数故。即住见道前十五心。具见地者谓预流果。此位具足十六心故。薄地谓一来。于欲界九品惑已断六品故。离欲地谓不还。决定全离欲界惑故。已辨地者谓阿罗汉。我生已尽所作已辨故。余之三地随名释义。前唯一乘今通师弟长短作说。故十地别。

经曰。一切陀罗尼门“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一切三摩地门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第三明所成德。依行入位成此德故。于中有八德。此即第一引生诸德。一是总持门。二是等持门。前此经序。菩萨德中已略解讫。由此二种引生诸德故。

经曰。五眼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六神通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二观照化生德。五眼者谓肉天慧法及佛眼。照了导义名之为眼。六神通者一神境通二天耳通三心差别通四宿住随念通五死生通六漏尽通。运转自在名神事无障拥名通。此二体性如经广说。及如瑜伽论第五十四六十九对法论中第十四卷等文解释。

经曰。如来十力“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三降伏不共德。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胜劣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由与利生功德相应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总以信等五根为性。四无畏者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法无畏四出苦道无畏。于大众中正师子吼。沙门魔梵无能难者故名无畏。四无碍解者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训词无碍解四辩才无碍解。通达无碍名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者遍缘三界。周及四生行境宽广故名为大。慈悲等相如前已说。四无量境狭在欲色。通在三乘。假实观摄。此唯佛具境行宽遍通在三界。唯是实观。十八佛不共法者。一身无误失越杌等。二无卒暴扬声等。三无忘失念久所作等。四无不定心恒在定故。五无种种相生死涅槃等。六无不择舍利乐等。此上六种由所知障有此习故。七者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无退。此上六种依所知障修断事中而无退减。十三身业智为前导。十四语业智为前导。十五意业智为前导。十六知过去。十七知未来。十八知现在无差无碍。此上六种亦由有彼所知障习。此十八法唯佛所有。非二乘等故名不共。余体义门废立增减如瑜伽等广说其相。然此大经亦具宣说应勘异同。

经曰。三十二相“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八十随好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四相好殊异德。今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世尊足下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世尊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软如睹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咸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是为第五。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世尊双腨渐次纤圆如医泥耶仙鹿王腨是为第八。世尊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第九。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第十一。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世尊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世尊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世尊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世尊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所有上味风热淡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坏损拥曲等过。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适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映洁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善现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八十随好。善现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世尊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是为第四。世尊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世尊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世尊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是为第九。世尊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是为第十。世尊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世尊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是第十三。世尊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世尊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世尊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是二十七。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世尊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世尊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世尊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世尊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世尊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世尊眼净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是三十九。世尊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是第四十。世尊双眉高显光润形如满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是四十三。世尊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世尊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世尊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世尊首发坚固不断永无[土*(虒-儿 巾)]落是第五十。世尊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是五十二。世尊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诸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频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世尊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世尊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世尊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善现是名八十随好。善现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日时岁数。所作事业即不得成。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利乐诸有情故声随众量不减不增。善现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已能成辨。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欢喜。皆获殊胜利益安乐。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

经曰。无忘失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恒住舍性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五常记平等德。谓诸如来常随记念若事若处若如若时。有所为作皆随正念。普于一切所作事业。普于一切方处差别。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时分差别念无忘失。常住正念名无忘念。恒住舍性者谓六恒住法。于六根门不忧不喜。但起正舍平等观境。

经曰。一切智“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道相智一切相智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六觉了空有德。观空性智名一切智。即正体智观有智中分之为二。一观无漏道。一观所余法相。相者相状差别之相即后得智。智观无漏道此名道相智。观所余法名一切相智。一切种智分为二故。

经曰。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七第八二门。明因果位二满总德。此上所说诸功德等若在因位名菩萨行。若在果位名佛菩提。菩提觉义。其菩提智及菩提断一切并名为菩提。故有为无为一切功德随应皆摄在此二故。

经曰。一切异生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一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如来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此即第三总明世俗胜义法所依本性空寂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一切异生唯在凡位。以业烦恼轮回六趣。异圣者生故名异生。一切预流等并是圣位。预流向果并名预流。无间渐超三界见道诸烦恼尽。十五心来皆名为向。第十六心名之为果。预圣流故名为预流。即此进向三界见惑并已断尽。欲界修道前五品尽名一来向。六品尽时名之为果。此于欲界唯有一生。如从人中得第二果舍此身已次生天中。天中没已来生人中便得无学故名一来。即此进向已断见惑尽。欲界修惑断七八品名不还向。欲界修惑要皆断尽。余地不定。心不还生于欲界故名为不还。阿罗汉者名之为应。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不后受分段生。三应受妙供养。三界见惑并皆断尽。初定已上所有修惑或多或少。乃至非想八品解脱九品无间已前能断尽者名阿罗汉向。三界见修并俱断尽名阿罗汉果。以上果向无间解脱皆准此说。此观谛理若思风动树悟十二缘起。不藉善友自得菩提。或麟角或众出名为独觉。十地已去名为菩萨。法云地后号曰如来。此亦并是初二十六门。明世俗胜义法所依所从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自下第二五对十门。通染净法差别本性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

经曰。一切善非善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一切有记无记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世间出世间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

赞曰。顺理益物名之为善通有无为。与此相违名为非善。即不善无记自体殊胜。及有当果可记别故名之为记。即善不善与此相违名为无记。与烦恼漏相应相杂相随增长名为有漏。漏是流漏义。于六根门当流泄故毁之名漏。无漏翻此。为之言作亦名为生。有作有生名曰有为。与此相违名曰无为。体用显现迁流名世。堕虚伪中名之为间。与此相违名出世间。此等差别所依本性真如空寂清净句义。以显菩萨所有句义。妄即真故性即相故。

经曰。所以者何。

赞曰。大文第二释其所由。于中有二初问后释。此初问也。谓此诸法清净句义即是菩萨所有句义。此义之所以者何谓也。

经曰。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

赞曰。下释所由如幻[少/兔]等世俗妄有胜义。知空故说诸法空寂句义即是菩萨所有句义。故言诸法自性空故释上所由。为欲显发般若尊胜以自性空释远离等。由此诸法胜义自性空无性故远离虚妄颠倒相也。

经曰。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甚深。

赞曰。生死嚣烦真如寂静故由远离。自性亦静烦恼有染空性清净故由寂静显体清净。此意总显。由一切法自性空故空寂句义即是菩萨所有句义。诸法既空故离虚妄离虚妄故体无嚣动故性寂静。既无嚣动自性空寂故非染污自性清净。自性清净者显般若最胜清净。观照悟此本性清净真相自体本来清净。故文字等甚深般若最胜清净。清辨护法二释随应。

经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即是菩萨句义诸菩萨众”皆应修学。

赞曰。此即第三结劝修学。文字般若即菩萨句义。求此学此名为句故。余四般若名菩萨义。菩萨之教诠此四故。既成菩萨由此五种。五种即是菩萨能诠所诠之义。诸菩萨中下位望进胜上位者。应勤精进学此五种。

经曰。佛说如是“菩萨句义般若理趣”清净法已。

赞曰。自下第三叙佛所说法门之德。于中有二。初结前义以发经端。后正告陈所说之德此即初也。

经曰。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此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深信受者乃至当坐妙菩提座一切障盖皆不能染谓烦恼障业障法障虽多积集而不能染虽造种种极重恶业而易消灭”不堕恶趣。

赞曰。于中复二。初明闻经深信受果。后明受持精勤等果。所以但告金刚手者欲令有情取一切佛大珍宝故。闻者听闻信者能顺受者领纳。殷重供养恭敬名深。此意总显。听闻信顺领纳殷重始从今日乃至菩提三障五盖皆不能染。盖谓五盖。谓贪欲于乐出家位。嗔恚于觉邪行位。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于止举舍位。能覆蔽心名之为盖。障者障碍障道不生碍灭不证。此有三种经文自列。若小乘中以数行烦恼难可伏除名烦恼障。以杀父等五种逆业名为业障。合三恶趣人趣北洲及无想天名异熟障。然不见说别有法障。然今此文障解脱惑名烦恼障。萨遮尼犍子经以破塔坏寺等为五逆。像法决疑经说有七逆。然不离尼犍子经所说五种名为业障。言法障者前异熟障亦名法障。感遗法业名为法障。或去世时障碍正法障他修定。不种闻法所有种子所以今生于法不闻不信不悟名为法障。集者作也积者积造。虽多积集而不能染由解法空不乐生死。虽起烦恼重业障法以经威力定不能染。染者染污令感苦果等名为染也。又虽造种种极重恶业由体性空烦恼不坚。故而易消灭易消灭故不堕恶趣。业既易亡恶果宁起。由法性空诸法实理体实远鉴三障故销。

经曰。若能受持“日日读诵精勤无间如理思惟彼于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刚等持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恒受一切”胜妙喜乐。

赞曰。下明受持精勤等果。言受持者爱乐宝重领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忘在心。日日读者披文诵者暗说。精者专精勤者勇励身心。日夜六时中无间隙如其理趣而谛思惟。彼于此生现报果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理也。金刚等持者等持谓定金刚者喻。能破分别著相烦恼。谓观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空理所有等持能破分别著相颠倒故名金刚。又真如理名曰金刚。缘此之定名金刚等持。谓能受持心心不忘日日读诵精勤思惟如是法性故得此定。当起胜慧破诸分别颠倒著相。今时证此金刚等持闻思位中相应定。此中但有五种法行。谓听闻.受持.披读.讽诵.思惟五种。略无书写供养施他开演修行五种互影显故。其实而论行十法行并得此果。读诵尚得况能演说及修行等。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者未体真空理事皆拥。体真远鉴于理既通故得自在。自在者无碍义。恒受一切胜妙喜乐者于法著有忧有恚。于真会空于俗体妄。既无忧恚故得恒时受妙喜乐。既闻法性真喜未曾得故。

经曰。当经十六“大菩萨生定得如来执金刚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赞曰。世尊自说善修神足能住一劫或一劫余。菩萨十六大生即义当十六劫。金刚性者谓。真如性能破裂生死过失名为金刚。诸法之体故名为性。执者受义亲领受之故名为执。即正体智能缘于空。或执金刚之性即是真如。经十六生得此真性故。由于此经行前法行能超生死。不经僧祇经十六劫便入初地。以经所明实相之理有大神验。闻此法等故超生死无边劫量。既尔故能疾证无上菩提。此中所说现在定得金刚等持。于法自在受胜喜乐。后生之障皆不能染不堕恶趣。得金刚性疾得菩提经力故也。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二终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