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准提共修 > 准提法资料

准提法百问

时间:2009-10-05 11:58:30  来源:  作者:

前言:2012年9月烟台南山准提法会后,善志成师兄等根据首愚师父开示,整理汇编了《准提法百问》小册子,便于新参研修。感恩师父在百忙中阅批此资料并给予了肯定。在此,希望有更多的师兄发心补充完善,以便早日成书刊印。愿准提种子撒满十方世界!

     烟台准提共修会

      2012年11月

 

见 地 篇

1.问:为何要重视见地的开发?

师:佛法要有真见地,才有真功夫,盲修瞎练是不会产生真功夫的。要有真知著见,对佛法的空性要理解得很透彻,很深入,才会产生真正的功夫。六祖大师的名言:"禅宗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有真见地,你就懂得该怎么用功了。道辰殳 大师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里所提到的,一定要先入毗卢法界,彻底见空性,后修普贤行愿海,你才会有真功夫。

 

2.问:如何是正知正见?如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师:因地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观念要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要把佛法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因地要方方正正的,清清明明的,所以叫"因地方、果地圆"。因缘果贯通于三藏十二部经。在法华会上,开宗明义的提到,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后世众生悟佛知见,最后要入佛知见。知见展开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用了八万四千法门,这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开展出来的,这是本师的正因正缘正果,所以佛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因地方,才不至于落入外道的邪知邪见中。如果因地的知见不正,很容易跟一般的神道思想鱼目混珠。大家要把佛陀的正知正见认识得很清楚。三藏十二部经是打开佛的知见,佛陀怎么能够成佛的,他整个过程帮我们开示得很清楚。开就是开示、打开。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打开佛的知见,用种种的比喻,把佛的知见显示出来,就是让我们悟佛知见,悟就是了解了,明白了。所以参禅总是希望开悟。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完全了解,把握法的根本了,即是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具备了正知正见,信手拈来都是正法正教。所以叫"有道没有道,开口便知道"。我们凡夫没有正知正见,就是开口便错,无迹遁形。准提法的仪轨就是为了打开佛陀的正知正见。你了解了还不够,理论上的明白还不够真实,你只有整个身心印证到、修证到了,进入到佛的境界中那才是。这种境界就是入佛知见。准提法门就是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3.问:好多人学佛都喜欢追求神秘的东西,准提法也是密法,修行为何要回归到心地上来?

师:整个准提法仪轨处处都回到我们心地上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神秘感。有一丝一毫的神秘感,这说明你的见地有问题。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秘密的、神秘的东西啊?《坛经》上讲,六祖接引的第一个弟子慧明禅师,他是武将军出身,六祖听到后面有人追赶过来,他就把衣钵放下来,躲到石头后面。慧明禅师一到,拿衣钵却拿不动,赶快改口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法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出来说,既然为法而来,就应该放下一切,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禅师当下就悟道了,悟了之后,还有怀疑,难道禅宗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吗?其实他不晓得,他碰到的是一个古佛再来的大善知识,不是禅宗简单,而是高明的禅师看得准、拿得稳,一下触动他的内心,把他的智慧慢慢引发出来了,当下了然。慧明禅师就问,禅宗难道就这样吗?难道就没有什么秘密了?六祖说,有啊,秘在汝边,你不了解就有秘密,你一旦了解了就没有秘密了。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你如果还有个神秘感啊、神道道的,那小心了,那是神道思想,真正的般若思想没有这些。过去我经常提起,我说我有三平哲学。我们修行做人要平实,没有那些神道道的,那些神秘的语言、神秘的动作。要很平实、很平常、很平凡,要用这三平来衡量自己的修为,也可以用三平来看所有的善知识。真正对般若透彻了,一切表现得很平常。小心不要上当哦,上当就要被人欺哦。等上当个三五年、七八年,原来那些同参已经走了一大步,你还落在后面,你被人欺了,被人忽悠了,还停留在神道道的神秘感,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修行要回归到自己的心地上来。真正在心地上用功的,你才能够体会到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的名言,"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才是真正的修习佛法,真正了自己的心。你没有智慧的,对佛学佛法一知半解,就很容易着相、着境,这就是"愚者着境"。"智者了心",这才是佛陀正法所在。

 

4.问:有的弟子半信半疑、断断续续地修持准提法门,同时又兼修其他法门。修持准提法门如何才能道心坚固?

师:道心坚固,需见地理念清晰了。见地不清晰之前,难免会倒退。凡夫的习性,总是想找个更快速的方法,快不快是看你的见地是否通透了。一旦深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就晓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整个次第你就清楚了,你就晓得道辰殳大师为什么推出准提法是"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教理一知半解的,对道辰殳大师这句话可能还半信半疑,你对教理通了,那毫不犹豫,你对禅宗对般若有所了解,那更不会怀疑。我们修习佛法真正的看清自己了,从禅宗讲明心见性了,你再来看准提法就清清楚楚了。我们之所以信不过,还在寻寻觅觅,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握到般若实相无相的道理。在我参学的法门,再没有比准提法更加的直截了当,更加的简洁明了。大家真正能够把握老实持咒,你真正找到法宝了。我个人修持准提法可以说是禅宗式的准提法,弘扬的准提法是禅宗式的准提法。准提法修行次第很清楚,导引很清楚,一定是从文字般若、境界般若进入到实相般若,从有相进入到无相,从有念进入到无念,从有所安住进入到应无所住,次第井然,清清楚楚的。你信得过,真正了解了,修准提法等于修八万四千法门,你还修得那么辛苦啊,东抓西抓的。

 

5.问:有人讲,修行净土只要你念阿弥陀佛,你在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是否如此?

师: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你真正把无量寿无量光了解了,其实它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实相般若。经典为什么叫"千经万论同归极乐",其实说,"千经万论同归般若"更贴切。极乐代表什么?代表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极乐,代表一个大圆满的境界。这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坛经》里曾有人问六祖修净土能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祖讲"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东方西方是方便说,东方人发愿往生到西方,那西方人发愿往生到哪里去啊?西方代表的是极乐世界,如果持念阿弥陀佛不相应,颠颠倒倒,苦苦恼恼的,连人道是否人中再来都是有问题的。佛法讲缘起的,讲因缘,你的身心状况,你的业力跟地狱道、恶鬼道相应,一边念一边颠倒,该下地狱的还是要下地狱,该落恶鬼道的还是要落恶鬼道,清清楚楚的,因果力啊。整个佛法在因缘果,不是在你修什么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是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特别青睐你、照顾你啊,那样阿弥陀佛对你有偏心,那等于你念我、对我送礼,我就特别照顾你,哪有这回事啊?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讲得多实在,两个门坎,第一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念得颠颠倒倒的,有一句没有一句的,你要往生到哪里去啊?第二个,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啊,门坎多高啊。这个两个门坎你跨得过吗?所以,很多人都在宗教的狂热执迷中,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修习密教、净土的,很容易偏向神权,其实佛法非常客观,非常中道,非常实在的。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内涵非常深,非常广。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跟各位讲,不管你修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往生到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这是修行最高的解脱境界,在教理上讲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到彼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法华经》中讲,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最后的入佛知见就是入到无量寿无量光,入到实相无相的大般若境界。这是整个佛法的中心、重心,也是核心。到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你就成佛了,是大福德大智慧,福德智慧圆满,也是极乐世界。有人说,修净土只要你念阿弥陀佛,你在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鼓励大家是可以的,鼓励大家向道,但鼓励归鼓励,事实归事实。我们修行佛法要追求真理。

 

6.问:是否真的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师:我们南老师有句名言,"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和根本"。如果你不相信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轮回,你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你的佛学见地是有问题的。所以,有正知正见的,必然相信因缘果报,相信六道轮回。这是整个佛法的中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地对了,一切所作所为都对了。因地对了,处处都在广利有情。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他生来世更圆满。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最简要的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了解因果后,现在努力多做善事。"欲知来世果,现在做者是",现在所做的,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这是佛陀的方便说,进一步的因缘果,见地更加透彻了,所看到的是"即因即果",动个善念身体松放,动个恶念全身紧绷。即因即果,因果同时的。能够看到因果同时,自然不敢随便动念头,对自己的行为会更谨慎的自我规范,这才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佛法看通看透了,对整个佛教佛法研究非常仔细了,才能看到即因即果;看明白了,就懂得自我管理了,比较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了,给人一定是自利又利他。准提法最核心的地方,"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满月轮",就是让我们看到了即因即果,准提法仪轨提供了一个最清晰的自我管理的妙法。对准提法仪轨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要观察入微。

 

7.问:六祖云:看心静坐,不动不起,从此置功,是为大错。然,准提法修到最后,浑然忘我,不念咒也不观想也没有妄想,却念念清楚,这种境界与六祖所批评的有何不同?

师:宋朝大禅师--大慧宗杲禅师有个名词:"默照邪禅"。什么不想,看心静坐,不动不起,很容易与"默照邪禅"相应。真正的佛法是不被动相绑住,也不被静相绑住,所以叫应无所住,不住在动,也不住在静,动静一如,从般若起用,这就不同了。《金刚经》讲,"应无所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住在动,也不住在静,不住在任何一个境界。我们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念念本空,空有双照,定慧等持的境界,当然不同与他了。

 

8.问:准提咒的来源?

师:准提咒当然是我们佛陀介绍的,你可以看老古出版社出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里面收集的四位印度密教大师翻译了四种不同版本的《准提陀罗尼经》,那就是准提咒的来源。详细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9.问:什么是皈依三宝?

师:皈依是回归的意思,浪子流浪久了,想要回到自己的家,所以归来依靠,依靠三宝。我们要回到什么家啊?回到生命的本家。生命的本家是什么家啊?如来本家。什么是如来?《金刚经》讲,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家,禅宗说是本来面目,我们生命的本地风光。其实皈依的本意就是看清自己,然后认识自己。我们一般人都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命的根本,佛陀在向我们召唤,回来吧,归来吧,孩子啊,不要再流浪。一旦回到我们生命的本家,心就安了,彻底的自我了解了,懂得自我庄严了,懂得不断地自我提升了,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更自在,完完全全得到生命的自由,这就是皈依。

三宝,有所谓的现象三宝、自性三宝。现象三宝就是表象,见到大殿,看到一尊玉佛,这是佛像。看到大殿的三藏十二部经,现象法宝;看到大殿内出家的师父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现象三宝。现象三宝这是一座桥梁,接引我们进入到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人人本具,各个不无,又称常住三宝,一体三宝。什么是佛啊,自性佛宝,佛者觉也,彻底地自我觉悟了,看清自己了,再也不受六道轮回之苦,彻底地觉悟生命的本来了。有了自觉这样的基础,看到其他的亲朋好友还在流浪,发起慈悲心,把自己所学的佛学佛法也来转告亲朋好友,这叫觉他。慢慢自己的福德智慧圆满了,觉行圆满。佛在哪里啊?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就是佛。离心无别佛,离心求佛,心外求佛,那就是外道。这是自性佛宝。什么是自性法宝?法者正也,你有了正知正见,当下可以见十方三世一切佛,所以见法即见佛,见法见佛身心就清净和合了。僧者净也,身心清净了,再不受自己的习性烦恼困扰了。我们皈依三宝,明心见性了,这是生命中最真实的法宝。皈依法宝,就是皈依智慧。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宝,就是皈依福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能够入众无碍,领众无碍,处众无碍,威德自在。福慧圆满就是法宝。法宝代表清净法身佛,佛宝代表圆满报身佛,僧宝代表千百亿化身佛。法宝代表体,是我们生命的本体,生命的根本;佛宝代表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佛宝;僧宝代表用,千百亿化身代表用,这是三宝的体相用。三宝也代表生命的真善美:明白了法宝,开了智慧,就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僧宝代表善,佛宝代表美。我们皈依三宝就懂得了面对自己,懂得彻底地了解自己,所以这是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自我庄严,自我解脱。所以,三宝的含义非常广、非常深。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都在三宝的境界中,片刻不离三宝。如果三宝还在外面,那你认识的还不够,你对佛学佛法的理解还不够。大家对皈依三宝要如是理解。你这样的皈依就有力量,理念清晰了,一切所作所为都符合三宝的内容。

 

10.问:皈依文的意义是什么?

师:"皈依佛两足尊",佛福德圆满、智慧圆满,即是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法可以净化我们,提升我们,离开五欲种种的过患困扰,能够慢慢做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这就是所谓的"皈依法离欲尊"的道理。"皈依僧众中尊",世间的师长教我们知识、求生的技能,佛门的师长教我们如何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事业,是我们生生世世乃至未来劫的千秋大业。一旦明心见性了,那就叫做一了百了,才是彻底解决生命种种的痛苦烦恼,种种生死轮回,生命才是真正彻底的得到改善。所以皈依僧是大众中最尊贵的。"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畜生",远离三恶道,人天有份,正道有情,"皈依佛净、皈依法净、皈依僧净",这是皈依三宝圆满的意思。一边念皈依文,一边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现前放光加持,光明就是三皈依的戒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真皈依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是真皈依也。皈依后要懂得发愿,愿力越大,将来成就就越高。

 

11.问:忏悔文的意义是什么?

师:忏悔文是佛陀的四圣谛。懂忏悔是道谛,慢慢清净了是灭谛。现在种种痛苦烦恼,不管是身体上、六根上的病苦,心里的种种颠倒妄想,来自人世上的种种不详和,给自己的困扰、痛苦,这是苦果。这些都是过去世我们所造的恶业、苦因。"往昔所造诸恶业",苦因是什么呢?"皆由无始贪嗔痴"。造业的工具呢?"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业障皆忏悔"。一边念一边观想观世音菩萨,一手拿着甘露水帮我们灌顶开智慧,一手拿着杨柳枝净除我们无始劫来的种种罪障。

 

12.问:我的儿子今年8岁了,如何指导他学佛?

师:可以通过教他背背《心经》啊,有机会让他参加儿童读经班,这是非常好的。只要把传统文化的基础打好了,不管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这理是相通的。儿童读经这是值得提倡的,使儿童的心智慢慢开发得越来越好。

 

13.问:龙女把最珍贵的宝珠供养给佛陀,宝珠是象征龙女的心吗?

师:宝珠也代表摩尼宝珠,献给佛陀,表征跟佛相应,所以她八岁能成佛,这是《法华经》的典故。其实,宝珠何止是代表的心啊,摩尼宝珠表征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表征的是大般若智慧,献给释迦牟尼佛,象征与佛陀心心相应。

 

14.问:静坐的时候感觉在空间里找不到自己会害怕,只有坐在垫子上才会踏实?如果先把自己空掉的话,就不会害怕,但却感觉无聊。

师:这还是见地的问题。每天诵一部《金刚经》。害怕是颠倒,无聊也是颠倒。你想怎么样有聊啊?想放光、惊天动地吗?(众笑)修行要甘于寂寞还不够,还要懂得享受寂寞。什么叫清静,清静那么好享受啊?不要着相,《金刚经》还是没有读懂、读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要多读一读《金刚经》。

 

15.问:修准提法是用净土式、密宗式、还是禅宗式?

师:我经常说,我们修习准提法可以用净土式的修法,净土式的就是信愿行,相信法,在心里头坚固自己起的愿,想把这个法修好。行,就是老实念咒,念得很专注、很虔诚,也不管什么道理不道理,一直持诵下去,这是净土式的修法。准提法也可以是密教式修法,就是三密相应。最高的修行人,就是禅宗式的准提法,跟净土式有点类似,从"老实持咒"到"念念分明、念念本空",这是禅宗式的准提法。

 

16.问:请师父开示修行准提法的益处?

师:第一,这个法具备了息灾法,你只要老实持咒,这个灾难慢慢会化为吉祥。第二,准提法具备了增益法,增加现实的种种利益,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道业精进、道业有成,必定有成。第三,还是敬爱法,准提法告诉我们要从敬爱别人开始,你才能得到别人的敬爱。一切还是从自己的本身做起,礼敬诸佛,礼敬所有人,不要动不动就说别人不恭敬你,先问问你有没有恭敬别人。第四个是降伏法,降伏我们的烦恼,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不至于开口便错,开口便错就有烦恼,你不在正念中,在正念中你怎么会有烦恼啊。所以,六祖讲得很清楚,"正来烦恼除",你起了烦恼,只要正念在,烦恼不用赶,它化得干干净净;"邪来烦恼至",起了恶念邪念,烦恼不请自来,一切唯心造啊。佛法多实在,不需要去怨天尤人,不需要去怪别人,你怪别人已经自我颠倒了。希望大家都在道上、在法上庄严我们的生命。要庄严一定是先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才会提升自己,慢慢不断的自我庄严,也可以庄严有缘的人,所以是自利又利他啊。

 

17.问:请师父开示如何是真善美?

师:我们修习佛法是追求人生的圆满。人生最圆满的境界莫过于真善美。真,唯有明见性的人,才有真可言,看到生命的真实相。真代表智慧,见地透彻了,了无牵挂了,非常真实。善,善业很多,福德功德做得很深厚,起的念头都是好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恶念邪念,举手投足都能利益大众,跟大众结善缘,这是你的菩萨行做得非常到位了。能够彻底明心见性,这是智慧;非常的善良这是你的福德,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这叫皈依佛两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你的相貌就会圆满,相由心生啊。美,就是庄严,这是一个人智慧通透了,福德做得很深厚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累积种种福德功德来的。所以,人生最圆满的境界真善美,我们修习佛法就是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如果我们越来越如理如法了,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亲朋好友,影响到家庭、工作、社会,那么整个社会就充满了祥和之气。

 

18.问:持咒有净土持、禅宗持、密教持,如果不以净土持可否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师:你说这个话叫外行话。我不是讲嘛,实相般若其实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我们修行不管哪个宗派、哪个法门,也都是要进入到实相般若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境界不就是极乐世界,你还怎么回向?准提法的圆满次第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大家一定要把教理跟实际的弄清楚。

 

19.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师父讲的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有何区别?

师:如果你智慧深透了,的确可以跟应无所住融在一起的,那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我们一般人能够把咒语念得很清楚,这也是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是跟定相应,重点是念念本空,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智慧透彻了,是可以做到的,看你智慧了,看你的见地透不透了。"善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才是真正的无住生心。

 

20.问:《阿弥陀经》介绍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请问师父如何是多善根多福德?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吗?

师:多善根,当然是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深厚。念佛只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缘不深厚,你的佛念得也会乱七八糟的,有很多的干扰;要不然就念得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什么这样?善根福德不够深,只是表面念而已。

 

21.问:经典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三品、九品往生?修行准提法如何与之相对应互通?

师:这要看你的见地到了什么程度,通不通透了。你现在的福德善根因缘是跟下品那一品相应呢?跟中品的哪一品相应呢?当然上品那就更难了。你可以对接下九品的内容不就清楚了吗。

 

22.问:如何是祖师禅、如来禅?

师: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谈到,"禅宗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祖师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接引上上根器,根器不够的,一般人很难理解。准提法门就是有观有想,三密相应,这对中下根器是需要这样的,是有方法的。祖师禅是无门为门,没有方法的方法;如来禅是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骤,按部就班的。对根器不够、佛学佛法基础不够的人来讲,准提法门从如来禅到祖师禅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有福报、有智慧的则直接就进入了。对这个法门稍有点怀疑,那你就会有障道了。老老实实按照仪轨修持下去,这是一条真修实证的捷径。所以,整个准提法的修持跟《心经》、《金刚经》、《坛经》是一系列的。大家好好修持下去,错不了。

 

23.问:弟子感觉身边有一个隐形众生?该如何对治?

师:你怎么晓得的啊,这是五毒里的疑心,疑心生暗鬼,疑神疑鬼。心中有鬼如何开除?还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鬼就化掉了。邪念恶念不起,起的是善念,这个鬼不用赶,自己就跑掉了。六祖云:"正来烦恼除,邪来烦恼至",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24.问:如何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师:拿准提法来讲,生起次第就是缘起法,让你心中生起种种的缘起,给我们一些次第、步骤,给我们修行的缘起就是轨道,慢慢相应熟悉了,空相现前,进入到圆满次第,这正是缘起性空。大根器到不一定按部就班,他直接从性空下手,了了分明,这就是性空缘起。

 

25.问:父母去世时,作为修法的,我们应该不应该带孝?我认为不该带。

师:带孝这是随俗,世间法有世间法的一套。如果你执着不带,一般人会说,你们学佛学到哪里去了。这是世间法应有的礼仪,那是会被人看笑话的。你以为有道,有什么道啊?道是应无所住,该带就带,有什么不可以带的,带也没有什么妨碍你啊。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一个风俗习惯。你不带,你跟人家格格不入,那是有道啊?道是圆通的,道是圆融的。我们修习佛法,要度化有缘人,什么人跟你最有缘,你的亲朋好友,你还不肯度他们,跟他们过不去,你不带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啊。所以,不带是不通,不通人情,不通世间法。(师父以自己为例,讲述为母亲往生超度时,以佛教仪式进行,同时根据长辈要求随俗道教的一些仪式。)中国的风俗中带孝的道理很深,你不明就里,就不要乱反对。所以叫"随顺世缘无挂碍",这样的修行才能感化你的亲朋好友,千万不要跟人矛盾对立,那是颠倒的。

 

26.问:我们身为佛教徒该不该抽韱?该不该筊杯?超度时该不该烧冥钱?"

师:首先就抽韱来讲,我们十方禅林十二楼和顶楼都有个韱筒并设有韱诗,这与一般道教有什么差别呢?懂得其中道理的人知道这只是一种善巧方便,如果学佛学得很通透,就好比《易经》里所讲的"善易者不卜",但是《易经》太不容易精通了,能够学得通透无碍也可以列为圣贤之流了。过去南老师曾经讲过:"我们中国文化有两个东西一经投入即不能自拔:一是佛学、一是《易经》,待钻研有所心得时便不愿放弃了。"历代有许多文人雅士,对卜卦看相极具灵通、且又专精,甚至能未卜先知,仅以观察眼神气象即可对某人一目了然。《易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而命理学这种从《易经》的公式所演绎出来的形而下学,当然也不能视为迷信,这在我们佛法来讲就是"缘起法",对缘起能观察入微是非常不容易的,虽说"缘起性空",然而"真空才能生妙有",我们凡夫因为不空,所以对现象更糊涂。一个人真正要通达形而下学,一定要先通达形而上学。同样的道理,想要通达形而上学,就必须要通达形而下学,两者可说合一而二,合二而一,不可分割的。故说对缘起法不能了解,性空就更谈不上了。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禅宗是接引上上根器者。一般人仅能从现象起修,而《易经》正是讲究现象的,《易经》即是形而下学,则自形而下以至于形而上,当然有个脉络可循,只是这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之智慧极其丰厚,想要深入的了解并非易事,故说若能先将佛法研究通透,再来学《易经》就不成问题了。

佛法可分为"性宗"和"相宗",前者讲本体——法性,后者讲现象——法相,两者互为表里。古德言"般若宗谈空,恰恰讲有;唯识宗谈有,恰恰讲空",唯识学讲现象,就是要我们能够放下一切现象,回归到本体,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唯识所变,要我们了解一切现象都是业力所造,不要执著,但不执著并不表示否定法相的作用。对法相通透,就等于懂得《易经》,一个人对佛法造诣能这么高深,就不用卜卦看相,祈求感应了。

我们凡夫学佛一般皆求感应,所以说抽韱对于一个佛法不甚通达的人,作用仍然是很大的,譬如一个人六神无主,内心徬徨无助时,抽韱倒是可以得到不少启示。好韱诗不太做决定性的断论,仅予人一种指示性的启发,只要诚心,菩萨有感应。抽韱时诚恳的顶礼三拜,观想菩萨或把身心放空灵,没有不灵验的,至于筊杯与否倒在其次。我有一位长辈,先生早就往生了,女儿已嫁出去了,儿子媳妇又不孝顺,可是她还是活到八九十岁,她活着唯一倚靠的信念就是筊杯,很多问题都在其中解决了。所以说对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有时候倒成了他们的救命灵符。事实上,只要一心诚恳不一定要筊杯,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去抽韱,抽韱只是在处境进退两难又找不到人可商谈时求佛菩萨感应的一种权宜措施而已。

谈到冥钱,因为凡夫都是著相的,事事物物都要以眼见手触为凭,没有几人能学到空,而这种东西自古就有它的典故,是由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一方面用以安亡者,另一方面藉着慰活人。不过对于有道之士及在生之年学佛者就不用烧了,否则就不要买现成已经折好的,可以买回来自己折,一边折一边念佛号或往生咒,那是念力的效果,并不是那张纸的效果,正念之力是很可贵的,若是不念咒不念佛,光烧冥纸,效果就不得而知了,这与回向的道理一样,只要我们尽了心愿,诚心诚意为亡者祝福、祈求,希望他能往生善道就是最好的了,至于往生极乐则是要靠他本身的修为与念佛来决定。助念仅能助他引发正念,让他听到佛号免堕恶道,效果一定是有的,这些都与佛法的精神不相违背,在《药师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得很清楚,也提供了许多原则性的方法。佛陀也这么告诉我们,一个人快往生时,助念必然有效,或已断气往生了,帮他超度,也一定有效果,这是可以斩钉截铁说的。至于烧冥钱的事,佛经里并未曾提到,而我们身为一个正信的三宝弟子,这方面的事还是少提倡的好。

 

27.问:请问师父,是不是念弥陀圣号可以助念,念药师佛圣号可以延寿?

师:念弥陀圣号何止只是助念而已啊,不是说我念弥陀圣号就是帮亡者助念,念药师佛号就是帮生者延寿,其实真正佛法本意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法都是摩尼宝珠,都是冥阳两利,可以是助念也可以是延寿,更重要的是每个法门都是为了求解脱。如果只是把他当作是助念、延寿,那只是小儿科了,把这个法给窄化、矮化了。大家一定要把佛法各宗各派各个法门回归到心地上来。只是我们一般人修习佛法很容易着相,很容易被贴上标签。所以,大家一定要跟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对接。一个人内心有了正知正见,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正法;离开了正知正见,其实哪怕你在诵经拜忏也没有跟法相应。禅宗有个公案,有位大禅师到禅堂去巡视,见一个人卧在那里睡大觉,他说好,正好用功;一个坐得很笔挺,很僵硬,他批评道,又在打妄想。躺着的,很松放,处处在正念中,当然他正在精进啊;坐着的,很紧张,很僵硬,当然在打妄想了。所以,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才能看门道,不能从表象上看,从表象上往往会把一个人看走了眼。我们修习佛法更不能以貌取人。

 

 

修 证 篇

 

28.问:六祖讲,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如何在准提法的修持中把握这三句话?

师:六祖的这三句话其实还不只是禅宗,应该说,一切佛法、不管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所有的法都没有离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们观想最透彻、最根本的,或者说,整个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围绕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观想没有离开相,总是由浅到深,从有相到无相,念佛念咒一定从有念到达无念,我们修行的次第总是先从摄心、安心,让自己的内心有所安住,最后进入到无住,一切法没有离开六祖的这三句话。

无念为宗,宗就是宗旨、根本,无念就是禅宗的大方向、大目标。我们凡夫妄想纷飞,所以找不到自己,到了无念的境界,无念没有念头了,就找到了生命的归宿,这是个大光明大智慧的境界。念佛三昩最主要的是两句话:"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无念现前,这正是无量寿无量光,这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的目标。无念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念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极乐世界,我们要找的目的地、目标是一样的,所以称不二法门。佛陀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一刹那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德性,只因颠倒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妄想起来,妄想本身就是影像,把影像扫掉,就没有妄想了。我们观想头顶上有La字,这是个影像,用这个影像来扫除所有的影像,所以《金刚经》是扫相、破相,开发智慧的一部宝典。破相以后内心才能安住,一安住晚上睡得就非常好,心一安妄想就跑了,内心宁静安祥。安住跟定相应,最后进入到无住。整部《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念的境界,就找到自己了,找回自己了,让自己能安心立命。安心这是无价之宝。一个人不能安心,再多的钱财地位,心不安啊,贪嗔痴慢一大堆。所以我们要找到安心的法门,心能够安,心安了,你生活中就会做得很欢喜,把自己家庭照顾得好好的,把工作做得好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祥和。准提法门的准提菩萨又称为人道观音,准提法门提供了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安心的法门,让我们立足在现实生活中了无牵挂。

 

29.问:准提法门要想成就在修持次第上面要如何把握?

师:在准提法门的修持次第上面,我们要请大势至菩萨作为准提法门的三当家,念清楚、念念分明,都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的具体精神。你想让自己的修法境界有所突破,不但念清楚、还要听清楚。我个人修持准提法门的经验中,耳根圆通是使身心变化非常快的,所以请观世音菩萨作为我们修持准提法门的二当家。三当家大势至菩萨,我用文字般若表示,把每个咒语,每个文字符号都念清楚。不管念哪个咒语、佛号,都离不开文字。念得很专注让我们的身心不断转化,念得清楚正好统摄身口意三业,称之为文字般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我把它列为境界般若。念到入流亡所,从二当家提升到大当家,即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表征的实相般若。我们的总当家请普贤菩萨,从最基本的到最高深的,一路上护航,这是大行普贤王菩萨,表征的是华严法界观重重无尽。我们修持准提法门想要成就吗?特别请地藏王菩萨作为我们修持的总顾问。修行不要怕苦,苦能入道,怕苦修行上不了路。苦能砥励我们的宗教情操,能让我们体验佛法。所以,要请大愿地藏王菩萨作为我们修行准提法门的总顾问,太重要了。当你道心、信心亮起红灯了,赶快诵诵地藏经,请地藏王菩萨帮你打打气。这是必要的,一定是非常灵验的。为什么地藏法门这么可贵啊?可贵在大愿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30.问:准提法仪轨的观想是怎样的一个次第?

师:整个准提法门是一个整体形,可以说是首尾相接,首就是前面的,尾就是后面的,整体融合在一起。从观想头顶上La字放光,到生起次第转为圆满次第,明点直冲顶上,浑入虚空中,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最初也是最后。

整个准提法大体有三大观想。头顶上的La字放光,观想身如透明琉璃体,身如透明琉璃体这是大光明、大般若智慧的观想法,最后一个是观想"内空心中升起八叶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整个准提法修持非常灵活的,每一个局部的也是全体。就好比中医的治疗,从脚底可以看到全身的反射区,从耳朵里也可以看到全身,这有点象《华严经》的华严法界观,重重无尽,一多无碍。所以,对准提法的观想,你能够懂得华严的法界观,那是最完整的。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里,道辰殳大师引用的是,把显教部分跟准提法融合,他用的是华严五教义,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把佛陀四十九年讲的经教,用华严五教归纳融合。所以,真正要修持这个法门,一定要研究道辰殳大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他把整个教理的次第分析的非常详细,把密教所有的系统跟准提法门的关系讲得非常详细。我们观想头顶上,关系到全身,观想这个La字真正你融进去了,已经不是在头顶上了,La字已经没有上下左右之分了,浑然一体。La字等于我们身心的总代表,一定要融合后面的"身如透明琉璃体","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La字观想是先入毗卢法界,到后面的心月轮现字轮,就是后修普贤行愿海,这完全把见地、修证功夫跟菩萨行融合在一起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中了。准提法仪轨好比是颗圆珠放在圆盘里,叫作"如珠走盘,处处皆圆"。经常做La字观想,我们等于在为有一天往生做准备,这个La字观想等于是一张通往极乐世界的护照,经常观想你已经办好了留学极乐世界的护照了。所以说,它是破瓦成就法。从La字观想融入到身如透明琉璃体,融入到月轮中现字轮,它又是灌顶成作法。其实准提法的圆满次第就代表了极乐世界,圆满次第正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字轮收缩到中间的嗡字,嗡字隐入到了心月轮,其实就是耳根圆通里的入流亡所。仪轨是方便导引。"月轮慢慢缩小,剩下黄豆那么大的明点,直冲顶上,浑入虚空,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正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实相般若的境界、实相无相的境界。各位到哪里找极乐世界啊?准提法一个La字观想就是让你进入到无量寿无量光,"La字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我们不需要等一口气不来,才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随时都是在极乐世界的境界中。各位你真正深入到《金刚经》的境界,大家修准提法一定要随时诵《金刚经》,《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最经典的一品,你诵一部《金刚经》等于诵一部《大般若经》一样,《大般若经》所谈的都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

这个La字观想从文字般若,境界般若,透入到实相般若,这是大般若,所以叫无上甚深妙密法。配合金刚念诵,从头部高音,胸部中音,下丹田低音,嗡阿吽三部音,都是开发我们脑部脑神经,让全身的细胞不断地松开。先悟入毗卢法界,是见空性,禅宗讲是明心见性;它也是悟后起修,后修普贤行愿海。先悟毗卢法界是顿悟,后修普贤行愿海是渐修,顿悟跟渐修是同时融在一起,顿中有渐,渐中有顿,顿悟跟渐修是同时开展的。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不能掉以轻心,真正是华严法界重重无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31.问:心月轮图案表征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心月轮是准提法门的心中心?

师:这个心月轮图案外面的蓝色,代表身如透明琉璃体。你能感受到琉璃光体,也可以说在见地功夫行愿方面,已经有很深厚的基础了,基本上你在身心的障碍已经少了,所以这个观想实际上是我们身心现量的清净的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经常在定慧的一个境界中。心月轮外面的红色,代表业感缘起,代表我们的血肉之躯;白色是一满月轮,象征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所以叫"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如何到达毕竟空的境界?阿弥陀佛的左右两大士,月轮中间的嗡字表征的是声声入耳,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月轮中现字轮是文字般若,表征的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真正的西方三圣,我称它为法上的西方三圣,画家笔下的是像上的西方三圣。十个画家画的西方三圣十个不同。象这样的十个画家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顶多有的比例大小不同。这是真正的西方三圣,各位能够理解吗?认同吗?这是准提法修行很重要的,准提法门的心中心。从生起次第进入圆满次第就非常清晰了。怎么进入?旁边的字轮隐掉,剩下中间的嗡字,最后嗡字隐掉,融入到心月轮中,表征的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浑然忘我,跟心月轮完全融合在一起,清净光明,进入到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圆满次第其实已经完成了。怕一些人着相,仪轨上面就说了,这轮月轮慢慢缩小,剩下黄豆大小的明点,从膻中穴直冲顶上,"浑入虚空,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连空也空。"如来如来",《金刚经》讲,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其实他即没有来,也没有去。那是什么境界啊?浑然忘我,"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准提法从一开始生起次第到圆满次第完全是一种大般若思想的一个展现,没有一丝一毫的神秘的色彩,这是真正的正法,大家要有智慧来欣赏,来珍惜。这样简洁明了,次第井然,脉络清晰,少有的啊。不是简单的念咒,准提法是准提法,准提咒是准提咒啊。准提法变成一个法脉,脉络非常清晰,一个庞大的佛学佛法的思想体系,把小乘大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密宗统统都纳入进来了。

 

32.问:如何是浑入虚空?如何把握"念念分明、念念本空"?

师:不管念哪个佛号,或者修哪个法门,能不能够念念之间身心浑入虚空中,那是个大根器、大修行人再来才能真正体会到、把握到这样一个境界。能把握到这样的境界,才是正信的佛弟子。不能够把握到,说明你的思想还没有进入,你对佛法的理解还在门外徘徊。这句话是整个佛法的根本。要完全把握、领会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们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来的,暂时由父精母血所形成的这个身体,好比来宾馆做客一样,这个身体是宾馆,真正的主人,我们的心才是自己的主人。这个身体等于向父母亲租来的,租用这个房子。我们处处能够想到身心浑入虚空中,你就不会执着你的身体了,也不执着你的观念、思想了,觉得这些都是幻化的。所以,观想身心浑入虚空中,身心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连空也空,是毕竟空。这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完全理解的。仪轨这样的引导,我们还是照样的执着、颠倒,这是我们的根器太钝了。这句话很重要啊!那么,念六字大明咒是这样观想,念净法界咒、念护身咒、准提神咒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就是我提醒大家的,要"念念本空","念念本空"就是"身心浑入虚空中,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我只是把它简化了。所以,你看佛学,想象得极乐世界有多好,有很多佛果啊!用般若正见来观察,这些都是在我们的五蕴境界中。如果是从"照见五蕴皆空"来看,都要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什么相?你想抓个什么东西啊?所以,佛陀要我们真正认识佛法,不是想象得那种净土、佛果,是要我们当下了然,当下看清自己。所以,《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智慧透彻了,观察清楚了,当下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啊。我们念佛念咒都要用这样一个智慧来念,"念念分明、念念本空",所有法门都没有离开这八个字,这才是真实的佛法。

 

33.问:如何体会"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弟子念诵的时候,感觉第八识在听,第七识在念,这个时候感觉我就是咒语,第六识也不起作用了,一直以最快的速度往下念,这是我的感受,不知对不对。

师:不要去管哪一识,还是要把握"念念分明,念念本空"就够了,准提法是不需要想那么复杂,如果把咒语的每个字都念得很清楚,能把握"即此用、离此用",念念本空,那么身心转化就在其中了,不需要想那么多。所以越简单越好,不要想得太复杂了。"念清楚、听清楚"还是比较抽象的,"念念分明,到念念本空",就更加的贴切了,对我们用功更加清晰了。做到了念念分明,心就定下来,就安住了,所以把握到念念分明,那一定是跟定相应的,念念本空就是跟般若智慧相应。定慧等持是整个佛法的中心。

 

34.问:禅宗所讲"三心"是哪三心?为何修行要从心平气和入手?

师:"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正是禅宗讲"三心"里头的"肉团心"。"三心"的第二种心叫"虚妄分别心",这也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引发了我们感受到心脏的跳动,呼吸的来往,更深层感受到全身血液的循环。所以,中医把它简称为气血,气,呼吸来往,血,血液循环。第三种心是"常住真心",我们修行就是要回到我们的"常住真心",这是一个清净解脱的境界,找到生命的本来。虚妄分别心是凡夫的散乱心,散乱心是一种堕落的,常住真心是一种返朴归真、清净本来的境界。这个地方红色其实代表血肉之躯,表征我们的业报心。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表征的是常住真心,象征的是清净解脱的境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

四圣谛的开展,从苦果找到苦因,苦因原来不是外来的,都是自己的习性问题。所以,四圣谛前面苦谛集谛是生命门,叫业感缘起。准提法运用的非常巧妙,把握到我们身心的一个总关键,来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一个焦点,可以观察贪嗔痴慢疑,各式各样的一个心态。你起个贪念,一紧张,比如想要偷人家东西,第一次想偷人家的东西,自己的心脏象快要跳出来,紧接着呼吸也会急促。所以,要把紧张化掉,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把紧张化掉,心不平心脏跳动加速,五行相克。这正是中医所讲的心脏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接着金克木,肝脏也会受损;木克土,紧张之后,吃东西不好消化,很快就排出来了,脾胃吸收不好,色身就容易产生问题了;紧跟着土克水,肾功能也受影响;水克火,反过来对心脏也不好,这是恶性循环,对我们身心是同时的。这个地方就看出了即因即果,你是邪心贪心慢心痴心疑心?尤其是嗔心的杀伤力最强。很多肝病的人脾气很大,要不就是经常郁闷。脾气暴发之后,木克土,饭吃不下去,勉强吃下也是吸收不好。所以,贪嗔痴慢疑导致五行相克,正是苦谛集谛,很清晰的,我们要自己观察仔细。从虚妄分别心到肉团心,这是非常好的自我观察,生命的观测站。我们谈修行对苦谛集谛一定要观察入微,这种恶念就是贪嗔痴慢疑,瞬间的暴发力很强,对我们的身心伤害非常严重,日积月累,果报到了某个时候就会暴发。

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是跳跃式的,是生生灭灭,妄想纷飞,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有情绪中要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的毒素最强。这五毒任何一种就让我们很强烈的感受到心不平、气不和。这个贪心好比是沉浸在爱欲之河,载浮载沉;嗔心如火,火烧功德林;痴心如醉如痴,渺渺茫茫的;慢心如大山,挡去了前往光明的大道,贡高如须弥山,让我们不得清净自在;疑心如鬼,鬼影重重,让自己内心闪烁不定,疑心生暗鬼,是障碍前往清净光明大道的最大的一个障碍。要想修行佛法,如何从心不平、气不和转成心平气和了,如何从虚妄分别心造成对肉团心的伤害反过来进入到常住真心的清净解脱的光明的境界,准提法门开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药方。这轮明月就象征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如何进入?心月轮中现字轮,正好是阿弥陀佛左右两大士,代表两种不同的修行法门,中间嗡字声声入耳,象征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旁边字轮象征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正是真正的西方三圣。

 

35.问:如何是金刚念诵?

师:在见地理念上,要明白金刚念诵的"体相用"。金刚念诵的体要与"空、无相、无我"的心境相应,最松放、最空灵的。持满108遍的六字大明咒后,观想身心浑入虚空中,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如虚空之量可得,空中十方起大风轮,这是金刚念诵的体。相呢,嘴唇、牙齿不动,舌头弹动。用,慢慢把我们色身的毛病都震开了,要多久?看我们的修为、业力了。

你要进入到佛所讲的空灵的境界,清净光明的境界,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颠倒,那就恭喜你了。所以,金刚念诵,"空中十方生起大风轮,风融于火,火融于水,水融于金刚地",你这样的念诵才是真正的金刚念诵,金刚念诵是与空、无相、无我相应的,整个咒语都是从我们自性本空中流露出来的。般若正观,与空相应,慢慢身体四大调和,百病皆出,慢慢身心障碍越来越少,贪嗔痴慢疑变成慈悲喜舍了。这就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受用。身体的酸胀麻痛越来越少,人事越来越顺利了,真正的消业障。

 

36.问:如何做到老实持咒、一门深入?

师: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不管是密法、还是净土,都要扎扎实实的。因此要把握念清楚、听清楚。念清楚,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听清楚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这样的法很难遇到,遇到了就要好好修持,不要错过了。平常念咒,念到内心深处就有力量了,所以说老实两个字不容易啊。换句话说,我们还是不够老实。我对老实两个字解释很清楚了。什么叫老实,"老练纯熟",纯熟两个字相当不容易。老练纯熟,就通达实相,就是念念本空,老练,念得绵绵密密的,念得跟整个身心融合在一起,要念兹在兹,念念不离这个法,如果你妄念一下、妄念一下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

真正做到老实持咒,身心没有不转化的。还是要从正法正道下手,我们凡夫都很容易起贪心,总是希望能够快速成就,自己又没有正知正见,鼻子被人家拉着走,对法的开发也没有下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功夫,哪有那么简单的。准提法门我从1979年接受南上师的灌顶,到今年已经满33年了。自己是越修越欢喜,越修把这个法看得更加的详细、透彻。以南老师的智慧,从禅宗发明心地之后,几十年研究佛学,闭关专修,不管中国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他都通达,藏密整个系统他都通达的,他对藏密的密法只讲解,但不传授。这是要我们了解藏密的教理,这个基础要有,才能够知己知彼。南老师几十年唯传准提法门,这是南老师的智慧,帮我们筛选过了,帮我们选择好了。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一门深入,从准提法门融会贯通所有的法门,小乘大乘显教密教,佛教的各宗各派,都融于到整个准提法法脉中,所以称之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

 

37.问:我们La字观想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

师:准提法一开始就用佛陀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作为整个法门的缘起,帮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准提法这样一个正知正见的大法,不好好用,这不是浪费生命吗?佛陀从那颗星星看到生命的真相,看到生命实相无相的境界。所以,La字观想很重要。不是让你老是抓着那个La字,关键是这个La字观想要达到什么境界。一般人为什么La字观想不起来,是因为你的知见错了,你对观想的理解偏差了,老是想抓住它,抓不住的,它是本空的,是幻化的,是一个下手方便而己,你老是抓他干什么?借这个La字的影像,La字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身心",身心在一片光明中,够不够啊,还不够。最后一句,"乃至遍法界",无尽法界,什么境界啊,就是浑然忘我。这个境界,如果你认得了,你就入佛知见了。你观想的目的在哪里啊?什么叫观想成功啊?什么叫观想相应啊?观想La字顶多跟定相应。真正的观想,南老师给个正确的名词叫般若正观,就是跟实相无相的境界融合在一起了。般若正观最难哦,你一旦体会到,你就明心见性了,可见它有多难。所以,文字般若是方便,境界般若是过程,实相般若是我们的目的地。你到了实相无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入佛知见。因地是我们的观念,方便法只是语言,La字只是我们的语言。从这个因缘看你能不能进入实相无相的境界,这个果位可以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不能到实相无相境界,你所说的法都是偏差的。不管你弘扬哪个法门、宗派,你所讲的法都是偏的,就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有那么严重啊。准提法门一开始把佛陀最精华部分已经显示给我们了,把它打开显示,这个La字观想可以说是示佛知见,理解到了就是悟佛知见,最后跟实相无相境界融合在一起,那是入佛知见。单单La字观想,文字般若最后到实相般若。佛陀夜睹明星大彻大悟那一幕的境界,佛陀的本意是让我们进入到佛陀的知见,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是实相无相的境界,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净土讲的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单单一个La字观想,已经把佛法最高深的道理显露无遗了。我们所要到达的目的地,佛陀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境界,它已经透露的很清楚了。

 

38.问:请师父开示仪轨最后对圆满次第描述的含义。

师:到了圆满次第,最后字轮收缩于中间的嗡字,这是我特别提醒大家的,这是声声入耳;嗡字收缩于月轮,这是入流亡所的实际的定慧的一个境界,需要自己亲自心领神会,功夫尽管不到,最起码意境上要能理解到。仪轨本来到这里就够了,心月轮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心月轮本身所谓的无量寿无量光的一个境界,怕一些人执着这个心月轮,干脆把心月轮打掉,心月轮慢慢缩小,剩下黄豆那么大的明点,沿着中脉浑入虚空中,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空也空,才能达到真正的如来本家,进入到我们生命的本地风光。整个身心都空掉,那境界是什么啊?文字上只好用八个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金刚经》讲,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这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好象来也好象去了,其实无来也无去。两个如来是加强语气。如是如是,真正佛法、真正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两个如是也是加强语气。这才是真正的圆满次第。这个你体会把握到了,那你对禅宗、对般若就能够实际的心开意解了。

 

39.问:从最初的一念到圆满次第是应该提起,还是放下?

师:我们凡夫既放不下,也提不起,想提起什么啊?提起正念,放下什么啊?放下执着。所以,提起是他,放下也是他。你智慧够了提起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提起。把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融合到一起,生起次第是由浅慢慢至深,深入到透彻了,就进入到圆满次第了。简单讲,浅的就是生起次第,深的就是圆满次第,有为须极到无为。

 

40.问:近来观想心月轮感觉胸口有些紧张,月轮观想出来之后定不住,反而不如老实持咒专一,请师父开示如何观想。

师:观想,你不要抓得很紧,轻轻一带,它跟念咒是合二为一的。理念一清楚就放下,不是要你老是抓个月轮啊。观中有念,念中有观,观念合一,还有什么观不观的问题啊。念得清楚已经是在观了,观什么?观念念本空。观想观想就是智慧的运用,你真正把握观想了,其实在念咒的时候已经在观想了,不需要头上按头了。念得清楚,念念分明,念念分明本身它已经在观想了,把握到念念本空,即此用、离此用,那就是般若正观。念念本空这正是般若正观,你还怎么观啊?

 

41.问:如何体会念清楚、听清楚?

师:念准提咒也是念,念念分明,不昏沉,也不散乱,明明了了,那也是念。所以自己听清楚,不一定是听准提咒,更进一步用耳根听自己的心声,对自己心声的变化明明了了。所以耳根圆通,我把它定位在境界般若,念清楚是文字般若,听清楚深入我们身心更加的透彻,这完全是要跟般若智慧对接,你才能真正把握听清楚,那种力道就很强。所以就念清楚、听清楚来讲,我们一般念清楚,念咒是念清楚,听自己念咒的声音也是听清楚,更进一步我不念什么,内心清清明明的,那也是念,那也是听,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42.问:修行人为何要善护念?

师:修行的重点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常起善念、正念就是常随佛学。自己起的念头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纯真,那不是福报、不是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没有烦恼,福德就是没有恶念。护法神就常在你的左右了。修行要平等对待一切,要有慈悲心。慈悲,慈者予乐,悲者拔苦。一个人有慈悲心,佛菩萨的像就出来了,随着慈悲心的扩大,无量无边,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那种欢喜不是用金钱能换得来的。法喜充满,一天到晚跟善念跟正念在一起,所作所为都是做好人做好事,一天到晚笑眯眯的很欢喜,慢慢远离种种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有想到占别人的便宜,不自欺不欺人也不被人欺。此心常清净,心净国土净,感觉周围都清净了,都欢喜了,你的身心跟周围相处得都很和善,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了。万一起心动念管不住怎么办?老实持咒。

 

43.问:修行人如何做到简朴亲真?

师:我们修习佛法最主要的是简朴亲真。一个修行人懂得化繁为简,简单就清净了,复杂就染污了。修行人应朴素无华。有智慧的人不会太讲究外表的华丽,真正贵在内在美,生活中很朴素,很庄严,庄严就有贵气,能够朴素就叫返朴归真。一个人太讲究外表,心态就跟着变了,就有一种虚浮,很空虚,有一种虚荣心。我经常讲"三平哲学",做一个平实、平凡、平常的人,千万不要装神弄鬼,大道在平常日用中,所以要朴实。亲,就是待人很亲切,有亲和力,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不要有一种不可一世、高不可攀的样子,那是没有智慧的,这样的心态会把自己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那些傲慢的人全身都是紧张的。把自己当得很平凡、很平实,身心就松放了,就感觉这个人非常亲切,很容易相处。真,就是不要虚情假意,很真实,让自己解脱一点,很自然,很真实。能够把握到简朴亲真,哎呀,你就解脱了,真正自由自在、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了。希望大家每个人都修到简朴亲真,大道就不远了。返朴归真后,内在潜在的力量就慢慢开发出来了。

 

44.问:我是初学者,我持咒时观想La字,总是在眼前,不在头顶,怎么样才能观到头顶呢?

师:你想它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啊。La字是你作意出来的,真正观想起来了,La字是整个山河大地,是我们整个身心的总代表,已经没有上下左右之分了,你跟它融在一起了,要这样的观想才有力量的。

 

45.问:修出入息是全程感知呢,还是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

师:安般法门很深啊,我们重点就是念动气动,呼吸来往跟我们念头有关系,当我们内心一空灵的时候,呼吸就越吸越长,当我们妄想纷飞的时候,呼吸就很短很急促。

 

46.问:持咒时经常出现念着念自然而然停下来,进入安那般那,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保持这个境况?

师:安那般那是我们修习准提法的基础,安那般那也是修行的下手方便,你真正念到浑然忘我,还管什么安那般那吗?还管什么呼吸不呼吸吗?

 

47.问:有没有持咒数量的要求?

师:数量要求只是鞭策,重点是要把这个法门融会贯通。持咒计数是生起次第,念到空相现前,就进入圆满次第,一切放下就好了,你还管计数干嘛,你又不是当会计的(众笑)。

 

48.问:仪轨中有光音交融,是否跟光音天天人里有联系?

师:光音天这是提到我们人类的来源,是光音天的人静极思动,飞啊飞到我们地球上来,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在法上,光音交融是我们修行上观想没有离开光明,念咒语没有离开音声,能够修到光跟音完全融合在一起,打成一片了,那就有消息了。"光音交融,心光无量"。心光无量那是形容浑然忘我、入流亡所的境界;光音交融是你用功达到能所双亡的境界,能观所观,能念所念完全打成一片,这种境界叫光音交融。光音交融必然达到心光无量。

 

49.问:快板之后,不想念咒,也不观想,妄想若有若无,这是什么境界?

师:快板之后,不念咒、不观想,也没有妄想,你认得吗?认得那就差不多了。一切本自俱足,一切本自圆成。我们凡夫都是自我颠倒,佛陀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一刹那,"哎,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德性,只因颠倒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凡夫自我颠倒了,烦恼习气一大堆,如果没有颠倒、也没有妄想,一切现成。禅宗祖师讲,"本地风光",找都不用找。所以,我们凡夫自我迷失,迷失自己了,找不到自己了。大家好好参。不念咒不观想也没有妄想,这个时候,等于六祖接引慧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如何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认得,就差不多了,那就恭喜你了。

 

50.问:这几天一直感冒,浑身不舒服,我本来对准提法很有信心,这一生病我就觉得自己的信心怎么就没有了?生病的时候是否还要继续持咒?

师:一场病就把你的信心给打掉了,太脆弱了。(众笑)告诉你,修行要越挫越勇,越折磨信心越坚强,这才叫法器。一场病信心就垮掉了,你还修什么道啊。休息当然要保持好,精进也不要过分。修行要不急不缓,太急了会容易出现身心的疲惫,容易散慢、懈怠,所以佛陀在《佛遗教经》里说,修行好比调琴,太紧了,一弹弦就断了;太松声音就弹不出来,所以,紧松之间自己要调试得恰当到好处。

 

51.问:修行人如何面对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阻碍?

师:从佛陀智慧的眼光来看,在顺境中叫顺增上缘,在逆境中叫逆增上缘,都是来考验我们每一个人,考验每个想修行用功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天天在接受"业感缘起"的考验,多生累劫累积了种种的善业恶业,种种的业感差别缘起。业力有共业跟别业。每个人修行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八识田中无始劫以来种种的业力,所以叫业感缘起。如果看到这一点,你修行就慢慢上路了。修行佛法就是要认清业感缘起,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所有的阻力、业障、业力。我们原以为最难面对的是别人,其实最难面对的是自己,最强的、最大的业力阻力还是来自我们自己。这一点认清了、看清了,你就再不敢怨天忧人了,只有不断地去自我忏悔自己的业障。真正修行人要努力自我净化,不断自我提升。要众善奉行,来转化自己的业力。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佛陀开示我们要"诸恶莫作",这还是消极的,唯有"众善奉行"才是积极的。整个根本回到自己的心地上来,所以要"自净其意",把我们的身口意要净化得干干净净,化阻力、魔力为佛力,为自己修行的动力。要想修行要越挫越勇,受到阻碍了更能够激起自己向道之心。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自我反醒、自我改造、自我创造。我经常引用《易经》、《大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52.问:弟子妄想比较多,可否用数息来对治?

师:凡夫哪个没有妄想啊,对治妄想,不管哪个法门,总之相应就好。安般法门当然也可以尝试,尝试要注意与自己相应,数息数不相应,一样越数越乱,重点在相应,相应就进去了,不相应就七上八下了。

 

53.问:弟子每天都诵《金刚经》,请师父开示如何读经?

师:读经可以帮助你见地理念更清楚,对佛法的理解不断地深入,理解到一定的程度,把这个理解用在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上,进一步则是把所理解的佛法用在做人处事方面,这才是重点。

 

54.问:南师讲可以从白骨观转入修准提法,以白骨观为基础修准提法,如何去修?

师:不管修哪个法门,修白骨观也要相应,不相应也是在东抓西抓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里提到,我们修行不管从哪个法门入手,从六根的任何一根,不管耳根鼻根意根身根等,只要相应了,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相应,相应了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即"一根即返原,六根成解脱"。所以说,不管修什么法门,重点是相应,与法相应了,修到浑然忘我,回到实相无相的境界,那就对了,问题就化解掉了。所以,南老师有很多都是方便说,他在讲这个法时,总是把这个法说得很高,这是对法的一种尊重,让大家对这个法生起信心。我经常说,我们修准提法,你也可以观白骨啊,一具白骨人在念准提咒,不是两个法门都融在一起了?那看你的需要了,你觉得准提咒念得很相应了,你又何必头上按头呢。用与不用,你要学会自己去选择,选择跟你相应的就好了。

 

55.问:如何练习打坐?

师:过去很少盘腿的,两条腿不熟的,首先可以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盘腿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打坐要尽量收小腹,小腹一收,自然胸部就挺起来,不至于弯腰驼背。初学打坐,对双盘不要太勉强,当然熬腿、熬腿,腿是熬出来的。比较保险的,还是采取渐进的,不要太猛,太猛了容易伤到筋骨。好比说,你只能够坐半个钟头,勉强熬个五分钟、十分钟,还不是问题,熬得过份了,你对熬腿怕了就得不偿失了。初步可以单盘,有时左脚在上面,有时右脚在上面,练熟了,再进一步双盘,稳扎稳打的,培养对打坐的兴趣。打坐修行,是你对它产生信心。打坐对练习内心的定力有很大帮助,越坐身心越松放,越坐越欢喜,越坐越想坐,自然对静坐修行产生一种想往,一种信念,初学者一定是这样的。要信心坚固,不但不退转,而且越修越精进,你对佛法的大道就越来越接近了。打坐最重要的是保持缩小腹,胸部挺起来,不能端肩,端肩就紧张了,把两肩沉下来,平放。眼睛不能东张西望,最好半闭半合,累了就把眼皮盖下来,但眼球不能掉下来,掉下来就睡着了,视觉还是要看前面。真正的禅定的眼神,高明的雕刻师雕得佛菩萨的眼神是禅定的眼神,从任何角度,都感觉到佛菩萨在看你,那种就是禅定的眼神,好象看,又好象没有看。所以,佛陀三十二相有一相,眼睛余光,头不用调过来,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所以,禅定的眼神,身心是空灵的,六根达到一种灵敏的受用。

 

56.问:什么是七支坐法?

师:七支坐法是三个劫世留下来的。古时修行人怎么用功都用功不上,心定不下来,后来看到一群猴子盘腿盘得那么好,定得非常安祥,尝试模仿这群猴子一试就灵。七支,七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两条腿,最标准的莫过于双盘。盘腿实在痛了,要学会搬家法,左腿搬到右腿,右腿搬到左腿,实在不行了,双盘变单盘,单盘变散盘。打坐要越盘越欢喜,带三分勉强就好,勉强过头了,就会心生烦恼,善巧方便要学会。第二个重点:双手,左手在下面,右手上面,大拇指相抵,叫三昩印。三昩,中国话叫正定,这样让全身的气就产生交流了。第三,坐起来要收小腹,人体两个膝盖跟臀部是三角形,臀部有点低,打坐一定要垫个东西,新参一个枕头不够,就垫两个,垫得高了膝盖的压力可以减轻,你的小腹自然就收进去了,背部自然就挺起来了。第四,两个肩膀要松放,不能端肩,端肩就紧张了,要自然平整松放,叫垂肩坠肘。第五,头要正,不能低头,要收后脑,后颈靠着衣领;也不能仰头,收下额,后脑一收,正好不偏不倚。第六,舌抵上腭,舌头抵在上面牙齿的后面,人体任督二脉的气就接通了,舌头产生口水,口水多了咽下去对身体有好处,不至于舌干唇燥,帮助全身松放。第七,两个眼睛,我们看菩萨的眼神,慈眼视众生,半闭半合,非常安祥,那是身心定慧的一个境界,是禅定的眼神。工商业时代,大家工作压力大,打坐可以闭目养神,但两个眼球还是在看前面,如果眼球掉下来那就是睡着了。打坐要微带笑容,这一笑全身神经都松开来了,微带笑容是人生最自在的一个境界。人的一生如果一天到晚都笑眯眯的,这是圆满的人生,这是身心最祥和的境界,代表你的身心是健康的,待人处事是圆融圆满的,了无牵挂。相由心生,如果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代表身心不顺。

 

57.问:现在人提倡辟谷,是否正确?

师:佛陀用六年苦行,饿得瘦到皮包骨头,后来晓得苦行非道。现在人提倡辟谷,你有佛陀的苦行更彻底吗?我们不过偶然做一下,他天天这么做,做六年了。后来发现,这个不是办法,这不是生命的根本。这点大家要注意啊。你与其学习辟谷,还不如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把握六七分饱,这是长期养生的。佛陀放弃了苦行,从正知正见去思维,最后金刚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辟谷这都不是佛法的正道,偶尔用一下可以,经常在用不是这样的。

 

58.问:净法界咒、护身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

师:我们要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好比说,那个地方阴森森的,有些煞气,到那些地方,你就观想La字在头顶上放白色光,身密要结金刚拳印,口密念净法界咒、护身咒,也可以默念。比如,你的亲朋好友在弥留之际,或刚刚往生,这种状况下难免阴气比较胜,有的人阳气不足,那种场合回来就容易生病;或者到医院看病人,或到他家里也好,尤其很重的病,煞气很重。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观想La字放白色光,默念净法界咒、护身咒,对自己、对病人、对在场的人都有好处。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也可以念念净法界咒,让自己身心松放就睡着了。其实,大家对睡觉的观念要正确理解,我们不要觉得睡得天昏地暗的才叫睡觉。以我们修行的观点,只要身心松放了,正念的本身就是休息,你没有颠倒,清明本身就是休息。你在睡不着觉的时候,正好用功,睡得很松放,很安祥,就是休息。净法界咒不一定三七二十一遍,你一直念下去也可以,法要灵活运用。

 

59.问:如何理解本师、上师与我三身合一?

师:观想本师、上师由顶上光明中浑入我身,本师、上师还有自己三身合一,了无分别,把佛陀智慧、上师智慧跟自己融合在一起,这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准提法把佛、上师跟自己拉在一个平等、平等、平等上,一切唯心造,一切回归到心地法门上来,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神秘的思想,把神秘的面纱完全剥掉了。准提法本身就是个大般若的修行法门。在大般若的眼光中,一切平等,究竟平等,是法平等,一切都回归到我们的现量境界,回到我们现实的此身、此心、此境,此身是六根,此心是六识,此境是六尘,共十八界,回到我们的现实。修学准提法是要有真正的般若智慧,你才能够完完全全、完完整整的吸收,你才能够消化的了。

 

60.问:修习准提法要不要用准提镜?何谓"用心若镜"?

师:很多道友问我,要不要用准提镜啊,我就问:"你用得来吗?"没有那么简单啊。我从来不给自己增加这个麻烦。我修准提法是禅宗式的,不是密教式的,不被宗教的仪式、仪轨所绑住。修法把握四个字就够了,"用心若镜",多实在啊。

佛学上,用心若镜,这是用比喻的方式,正是佛陀的示佛之见。我们如何用心呢?我们的心就好比是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迎不送。我们在修行中所用一切方法也是一样,事情来了就挑起来,好比镜子在照东西一样,境界现前照得清清楚楚,境界消失了就放下了,不需要再留恋什么。所以在唯识学上,转前五识,识代表一个分别意识。识也代表是种烦恼,代表一知半解,不够成熟。智,代表相当成熟了,把不成熟的认知慢慢提升到彻底了解,就是智慧。把前五识认知不够透彻的、不够成熟的,转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是妄想分别的,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能善分别诸法相",对一切外相分别的清清楚楚,"于第一义而不动",内心清净无染。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以自我为中心,我贪我嗔我痴我慢我疑,平等心就是清净心。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西游记》中把唐三藏代表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看到唐三藏是懦弱无能的,孙悟空代表第六意识,"师父啊,我划个圈圈,你不要出去啊,出去恐怕被妖魔抓走了",他去探路了,找些吃的东西回来。孙悟空刚走,猪八戒好吃懒做,又好色,代表第七识,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老是跟猪八戒两个在斗嘴。猪八戒说,"师父啊,你何必听孙猴子的话,他划个圈圈我们就乖乖的在里面呆啊"。唐三藏说,"有道理",软耳朵啊,第八识也叫藏识,好的种子收藏,不好的种子也收藏,也叫种子识,好好坏坏它都收藏到第八识。所以,在《西游记》中唐三藏是懦弱无能的。第六意识孙悟空是神通广大,却善恶分别心很强,我们的第六识有这么厉害。把第八识的懦弱无能一扫而空,转成大圆镜智,就是非常有智慧,面面俱到,都看得很清楚。修习佛法要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一切智慧的源泉都是从大圆镜智中转现出来的。这是我们成佛以后。不但根本智通达了,后得智也千差万别观察得都清清楚楚。所以佛是天上人间三界的大导师,简称为天人师。这一面镜子包罗万象。佛学上,给镜子一个更好的名词就是摩尼宝珠,明心见性之后,妙用无穷,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叫如意宝珠,观察智通达无碍。

 

61.问:弟子唱诵时有时能巍然不动,有时象在大海中一样的摇晃,有时左右摇,有时前后摇,有时顺时针、有时逆时针,该如何对治?

师:摇得瞒不错的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众笑)。摇也是无常的,色身转化也是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不需要太在意身体的气动现象。你只要不去想,哎呀什么时候让我摇起来呀,如果你还跟它配合着摇,那就完蛋了(众笑)。看着它,不管它、不理会它,不迎不拒就好了。所以叫用心若镜,境界现前不欢迎它,境界跑了也不送它,不迎不送,就好了。

 

62.问:念咒快的时候跟不上怎么办?

师:念咒跟不上,就好好地用耳根听磬声,听大众念咒的声音。我经常对新参来说,一定要听清楚,才能念清楚。对老参来说,要从念清楚,进入到听清楚。所以,新参万一准提咒快的部分跟不上,也不要紧张,把心定下来,好好听,听磬声,听大众念咒的声音中,一回生,两回熟,慢慢越来越纯熟,能够听清楚,自然能够念清楚。老参,要把握念清楚,进一步听清楚。所以,修习准提法门老实持咒是基本功,想要把准提法门修得好,一定要从老实持咒下手,从念满一百万遍、二百万遍,一直这样持诵下去,没有不感应道交的。

 

63.问:打坐时默念咒语,是否可以舌抵上腭,手结定印?

师:打坐时默念咒语,当然你可以结手印,结手印就不用结定印,结定印就不用结手印。当然可以舌抵上腭。

 

64.问:金刚念诵换气方法有几种?金刚念诵是不是需要憋气,以延长念诵时间?

师:你念到没有气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是自然充气了吗?耳朵听大家念,内心默念得很清楚。这一种方法已经够了,你还需要几种啊。(金刚念诵是不是需要憋气,以延长念诵时间?)不需要,这样念得太难过了,念得有点紧张,让自己会很累。要很自然,很从容不迫的。随着身心的松放,修习会更宁静、更专注了,念咒自然会越来越长。

 

65.问:为什么我结准提印时,身心很紧,松放不下来?

师:结手印你要轻轻的,两手轻轻的一带就行了。很多人手印绷得很紧,还以为自己有道,气机发动,其实是你紧张啊,两边一紧就抖动了。

 

66.问:持咒后,出现身体酸胀麻痛是正常的吗?胸部背部疼痛是正常吗?

师:你就是不念咒,你一样会酸胀麻痛,你在打妄想时,反而痛得会更快。一念咒,反而会忘了痛啊。尤其是相应的时候,反而会感觉没有两条腿了。(持咒后,胸部背部疼痛是正常吗?)那还是你太紧张了。

 

67.问:修行中如何去掉身见?

师:为什么有身见,是你在乎身体舒服不舒服嘛,这是身见的缘起。如何去掉身见,这个因人而异。最高明的,直接从见地理念上就空掉了。经典上告诉我们"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直接从理念上把身见观空掉了。其次是从功夫上相应,做不净观、白骨观,也是空掉身见的好方法。不管安般法,还是准提法也好,相应的时候,身体也能够空掉。

 

68.问:La字观不起来,平时该怎么用功练习?观不起来是不是就达不到境界般若和实相般若?

师:观不起来,那就老实持咒。是否达不到?那也不一定,你只要念得很专注,念到浑然忘我,不就到了吗?!

 

69.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中观La字成三角形烧尽全身,烧遍虚空,该如何观想?

师:那都是方便说,不要被文字骗去了。没有智慧,小心你会发烫哦(众笑)。那都是观空的方便。不要把法想得太复杂,化繁为简,从老实持咒,把咒语念得绵绵密密,念到念念分明,把握到念念本空,大道就不远了。

 

70.问:腹部有较长的刀口,对身体经络和修行有什么影响?

师:当然多少会有影响。用佛法无相这个观念,不要太着这个相。身体是我们的假相。你用心很虔诚来修法,慢慢就可以化掉了,不需要太在意。

 

71.问:有人说,金刚念诵时,出声伤气,默念伤血,这应怎么理解?

师:你太着力,当然伤气。你念得很欢喜,身心很松放、很空灵,怎么会伤气血呢?!

 

72.问:有老参对我说,念清楚、听清楚中的听清楚是指听清楚师父的念诵声,我以为是听自己的念诵声?

师:更重要的是听自己的心声,念诵的声音还是生灭法。你自己的心声能听到吗?听到了,你耳根圆通就明白一大半了。

 

73.问:师父说,一尊佛像最重要的是眼神,是禅定的眼神,为什么准提佛母的佛像是闭着眼呢?

师:你太累了,闭着眼也可以啊,重点是你的心,不在眼睛。眼睛是灵魂之窗,是智慧之窗,看你的眼神就晓得你在动什么念头。这幅像是明朝的人所画的,其实这个画像的眼睛是半闭半合的。

 

74.问:我现在已经59岁了,感觉修法有点晚,可不可以修持直接从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进入,走耳根圆通的路子?

师:印度在禅宗的传承中,有一位到了70岁才听到佛法,起猛心、惭愧心,不躺下睡觉,后来大彻大悟,所以年龄不是问题,你发心正不正,道心坚不坚、强不强才是关键。"直接从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进入,走耳根圆通的路子",这样的想法可以啊,瞒正确的。

 

75.问:心月轮观时怎么旋转?

师:怎么旋转?念念分明就好了,念的时候它已经在转了,叫法轮常转,转清净法轮。

 

76.问:弟子感觉念诵时呼吸不得要领,腹部胀气难受?

师:你现在重点还是把咒语念顺,念到顺口就顺气了,把咒语念得很轻松,很清楚,初步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只要顺口自然就顺气了。

 

77.问:应如何体会嗡阿吽三部音?这三种音是不是从心月轮的地方发音?

师:嗡部音代表高音,阿部音代表中音,吽部音代表低音。从你的心发音。你既然观想心月轮,就感觉到音声从心月轮中涌现出来,心月轮没有离开光明,咒语没有离开音声,能持诵到光音交融,自然能够到达心光无量的境界,慢慢去体会。

 

78.问:第一个问题:我在打坐念咒时,感觉一道强光直照下来,感觉闭眼比睁眼时眼前还亮,这是什么现象?第二个问题:我试着轻轻一带,就感觉自己笼罩在淡淡的光中,可否这样的观想,只是空中没有La字?

师:第一个问题:你好好诵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也不过是身心变化偶尔的一个现象,很平常。第二个问题:La字不就是放白色光明吗?你还观想什么La字?

 

79.问:平时只在修法时持咒,其他时间改为观心,观心时随时可以观,不影响做事,是不是持咒才能有佛母加持,该如何思维,请师父开示。

师:真正佛法讲得是自他不二,当然,我们一般人智慧还不够透彻,透彻了解了不二道理,你就能了然于胸。咒语是佛菩萨的密语,你虔诚念它,就得到摄心安心的效果,所以要三密相应。有些场合工作关系不便念咒,的确可以这样。《圆觉经》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凡夫做不到,最主要是智慧观照,真正体会了不生不灭的道理,你当然用不着去观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看通了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当然是般若慧观,念念本空的道理,用妄想心去辨别,越辨别道理就越多,道理越多你的妄想也越多。所以六祖告诉慧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好坏都不着,当下了然就对了。

 

80.问:修行到了某个时候是不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这时是不是不学自然就会了?

师:那是活菩萨,不是你我。真正大彻大悟那是三身成就的,那是活菩萨的境界,一般人不要说开悟,开窍已经不错了,那也是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来的。各位千万不要修了几天我就想开悟,那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哪有那么便宜啊。大彻大悟是活菩萨再来,我们一般人能够明白大道,解悟已经不错了。证悟,不但理解到,同时也能够做到,那不是普通的修行人啊。

 

81.问:请师父开示耳根跟耳识的区别?

师:耳根圆通,就是听而不分别,听得清清楚楚,但不加了别,不管它身心的变化。耳识圆通,是听得清清楚楚,整个过程也分别得清清楚楚。简单讲,就是一个分别,一个不分别。耳根完全在现量的境界上面,不是比量,比量就是比较、分别。所以,耳根圆通是用无分别智,更加直接的。这样全身更加松放,一旦起分别心的时候,心气就容易散乱。

 

82.问:我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1点至晚上11点,在业余之外的时间里持咒、施食可否?

师:工作时间念咒修法你就不修了?工作一样可以修法,那是看你的本事了。施食当然可以啊。

 

83.问:平时持咒该怎么观想?如何理解光音交融?

师:观想有浅有深,深的直接跟空相应。我讲的,念念本空,这是般若正观,一切观想中的根本观想。百丈禅师的名言:"即此用,离此用",念念清楚,又念念空。准提法观想心月轮中现字轮,这月轮本身也是很空灵的,清净光明的,光跟音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咒语的音声从光明中展现出来,光是音的体,音是光的相,体相一如。最后能够念到光音交融,那就感应道交来示意了。念到整个人在光明中,咒语的音声在光明中展现出来,你能够把握这一环,你的念咒一定是能够感应道交的,你念咒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光音交融很重要的。所以,浅者得浅,深者得深。你对准提法了解的很浅,你的观想就如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如果你把这个法观想融会贯通了,浑然一体,念得很轻松,念得很空灵,毫不费力的,轻轻一提,念念分明,又念念很空灵,念念很松放,你的法要修到这样,老实持咒跟深入观想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准提法的观想是有层次的,看你的本事了,看你的智慧了。

 

 

行 愿 篇

 

84.问:为什么修行要如此重视《普贤行愿品》?

师:《金刚经》统合了药师佛东方琉璃光世界的入世思想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出世思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可以说是更具体的把极高深的佛教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叫作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普贤行愿品》是不管显教密教,都非常信奉尊崇的一部宝典。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可以说是最纯熟的佛教思想、佛教哲学,真正是把用出世思想做入世事业发挥的淋漓尽致,行菩萨道当如是啊。不管出家在家,不管在社会做任何行业,不管是领导还是属下,《普贤行愿品》都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范本,是大乘佛法最圆满的。自古以来有句名言,"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读《华严经》让我们精神更加富贵,让我们的修行更加的回归到现实了。

 

85.问:如何理解处处是修行的道场?

师:从佛法的观点,不但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人做事都是修行。从修行的立场、观点,做人做事都在供养,都是广修六度万行,最具体的就是普贤十大愿。所以,一定要把修行落实在家庭圆满,工作圆满,事业圆满,人际关系圆满,这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贤行愿其实就是菩提心。修行,整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都是我们要去圆满的。所以,普贤十大愿完全跟人事物融合在一起了,不起颠倒,这才是真正的十大愿。生活中处处返照自己,不看别人的对不对,只看自己的对不对,诚于中、形于外,十大愿自然完全全的在生活中表现无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不颠倒,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的起心动念,照顾得如理如法。要学会自我管理,做一个本份的修行人,老实的修行人,社会的好人。

 

86.问:礼敬诸佛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礼敬诸佛?

师:礼敬诸佛,可以说是把《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发挥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但礼敬过去佛、现在佛,能懂得礼敬未来佛那更加了不起了。包括一些不如礼、不如法的颠倒众生都是未来佛,礼敬未来佛最不简单。这是佛教最具平等的思想观念。所以,礼敬古圣先贤、礼敬好人不稀奇,对那些颠倒、苦恼,甚至作恶多端的,你还是一样的尊重他、礼敬他,哎呀,这是真的了不起。

我们地藏王菩萨把礼敬诸佛发挥得更透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些可怜人更需要度啊。虽然有句话说,"可怜人自有可恶之处",但虽然可恶,你不能去憎恨他,更要用一种同体大悲的精神去救度他,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精神。我们要效法地藏王菩萨精神,其实这也是普贤菩萨精神。如果我们对一个人讨厌,基本上就把这个人排除掉了,在你心里头好象永远跟他没有关系,菩萨在心里头不是这样的,有机会就伸出慈悲的手,不放弃一个机会。有人说做不到,虽然做不到,但是你心里头要想到,把你疾恶如仇的思想要拿掉。疾恶如仇不就是讨厌人吗?不就是跟尊重人的心理产生对立、矛盾吗?彻底拿掉,起的是恭敬、尊重。大概儒家的精神基本上是爱憎分明,一个人憎过头了一定是嫉恶如仇。在儒家好象是理所当然,在佛家这个气量有问题,不足以成为大气,要海纳百川,不拒细流,所以能成其大。这是大菩萨所应有的大度、大量。心胸狭隘,小气小量,容不了人,连你自己都容不了,不要说容别人了。其实我们讨厌别人,本身就是嗔恨心,你嫉恶如仇,你的恭敬心就起不来了。

恭敬心是平等心。这个地方是我们凡夫要学习的地方。一分心量一分事业,一分心量一分道业,你有多大心量你就有多大的道业、事业。这是有一定的道理。你划地为牢,把自己障碍住了,你的心量被框住了。所以,中国四大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小气小量哪里称为大?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哎呀,这四大菩萨真是了不起。因为我们不够大,才要学习。平等视众生,这要多大的智慧,多大的慈悲心啊。在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个性也是嫉恶如仇,你看我年轻的照片,凶巴巴的,所以南老师跟我讲,你不笑很难看啊,别人看了我都怕。可能是过去当过将军,有过杀业。我们多生累劫,什么身份都做过啊。学佛之后,慢慢把这些习性转化。

所以大家是要多宽容,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修行严以律己,但要宽以待人,自律要严格,待人要宽厚,这就对了。这叫内方外圆。我们凡夫恰恰相反,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要求非常严格。当主管的要秉持宽大,宽待自己的属下,这样就上下一片和乐和谐,彼此非常尊重,千万不要摆上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还是要平等视众生,礼敬诸佛,礼敬一切人,那你就等待收获丰厚的成果了。什么成果?你所到之处特别受人家的欢迎和恭敬。

要人家恭敬服从,你先服从别人,恭敬别人,这是因果。所以,礼敬诸佛太重要了。佛法在恭敬中求,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有多少的道业,这是一定的。文质彬彬,谦谦有礼,待人永远是那样的温和,象菩萨充满慈悲喜舍,那你的修行就有点上路了,有点菩萨道的味道了。

 

87.问:称赞如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称赞如来?

师:佛菩萨是我们最高的仰慕对象。我们不仅要对佛菩萨一切圣贤礼敬、赞叹,而且要把这样的一个口业,运用到平常人与人的应对中。每个人都很敏感的,如果做到礼敬诸佛,诚于中、形于外,态度自然是友善的,态度上是亲和的气质,给人家第一印象感觉非常的良好。如果再加语言上的赞叹、鼓励,你天天这样做,天天都在广结善缘。如果态度本身已经不对了,再加上语言上、措辞上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管是挑衅也好,讽刺也好,那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人际关系好不好,还是一切唯心造。如果我们对人一向是冷冰冰、硬梆梆的,讲话也很冲,那你就广结恶缘了。我们对一些值得我们恭敬的人,语言当然是称赞有加,对一些不如礼、不如法的,你说你要我怎么称赞啊,换个方式还是赞叹。什么方式?以鼓励代替责备,那么也不是随便说,明明他不对,你说他对,这也不如法,你说他不对,他听着也不舒服。所以,重点是内心有那份关怀,那份真诚,没有纯心要责备、挖苦别人,那你的语言一定是如礼如法的,以清净真诚的口业来面对一切,让人感受到你的诚意,感受到你还是关心他的。所以,称赞如来对我们修行人,尤其是对修菩萨道的太重要了。语言如礼如法,天天都在广结善缘。这样的日积月累你所到之处都会广受欢迎的。语言是我们的心声。慈悲语言,说明你这个人有包容心,有爱心。讲得每句话都得体,领导就会提拔你,觉得你是个人才,你这个人可用、可靠。当领导的以鼓励、教导来代替呵斥、责备,就会得到属下的尊重,这个领导太好了,很有慈悲心。千万不要拿着我是你的领导、上级,拿权力来压人家。你到底是在耍心机,还是玩弄手段,那是不会太久的,还是要真心诚意。在亲朋好友之间,谈到你,大家对你称赞、恭敬,这个人不错。在家里,你经常说好听鼓励的话,你的家里一片详和。智慧语言,明明晓得不对,尽量少挖疮疤,拐个弯,代表你晓得了,但不给他难看。这样是鼓励。在家庭一片和乐,工作岗位跟自己的同事、领导,也是一片详和之气,这就是以家庭、以工作做道场,活在整个现实生活中,少抱怨。这就是称赞如来,称赞你的家人、同事、亲戚、朋友、社会,我们的心才会清净。凡夫怨天尤人,看这个那个不顺眼,一天到晚责备。所以一定要从心地上庄严自己的身口意,这才是一个真正真修实证的修行人。要处处自我反醒,一个人如果经常自我反醒,他的态度自然就非常谦卑,平和了。如果老是提别人不对,我对,那就会招惹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人我是非对立啊。我经常引用六祖的名言:"人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一个人经常看到自己的问题,这是严于律己;不看别人的问题、短处,这是宽以待人,这样自己在语言上、态度上充满一片详和之气。所以人际关系的沟通,语言上是最直接的。这是要有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才能化解一切。

 

88.问:广修供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广修供养?

师:广修供养,在菩萨六度中这是布施般若蜜,这是大乘菩萨道的一个精神所在。广修供养,不只是钱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积极为大众服务,信手拈来,都是广修供养。唯有广修供养,你的福德资粮才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社会需要这种人。你修学的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做到广修供养,那你没有大乘佛教的气象,你不懂得大乘佛教的精神,修行还没有上路。真正上路了,对社会是积极的,对大众是积极的。我们佛法的精神、大乘佛教的精神,你越供养你的财物越多,你越悭吝你就越没有,你说妙不妙啊,布施功德有那样的不可思议。这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是双向的,你对大众冷漠,反过来大众也是对你冷漠,就这么简单。广修供养可以让人的生命活跃起来,精神振作起来,充满理想,充满希望,充满热心,社会需要这种人。一个人想到要利益众生,积极为大众服务,谋利益,那他还会去损害大众吗?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安定吗?不会的。广修供养,简单说,就是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话,处处想到的是大众。广修供养,太重要了。行菩萨道,不是在做生意啊,斤斤计较,我给你多少,我希望从你身上得到多少,那是商业行为。广修供养没有这个观念啊,只想奉献,不想回收,这叫无相布施,没有任何目的。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有的,让福德智慧更加的充实。有目标,但是没有目的。目的就是商业行为了,目标理想是远大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管当做不当做,当做就无怨无悔。不要因为一两件事情,你就退了,我得到不尊重,那还是有目的。真正大乘佛教的大无畏精神,是没有目的,目标是远大的,广利有情,饶益有情,不为自己的名利地位。我做得很辛苦,结果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应有的,那你还是商业行为。千万不能有这样的想法,那是低俗的想法,真正跟智慧相应,无怨无悔,你越是这样,功德越大,大到什么啊?跟实相般若对接,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你越不着相得到的越多,越着相把功德七折八扣,千万不可斤斤计较,没有智慧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绑自己也绑别人。修行要有大菩萨气象,大根器的气象,一定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你的福报是不可思议的,你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89.问:忏悔业障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忏悔业障?

师:忏悔,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彻底的做到忏悔业障。我们一般凡夫,所谓凡夫畏果,果报现前才悔过当初,才在佛前一拜忏悔,这当然也是忏悔,不过这种忏悔是后知后觉。佛菩萨,这些大智慧者是先知先觉。菩萨畏因,动个念头,哦,这个不对,这个念头不可以用,马上转念头,大智慧的人通常能够做到这样的灵敏,还不需要人家讲话批评,自己已经惭愧不已了,这叫菩萨畏因。我们做不到先知先觉,最起码要做到后知后觉,哎呀,惭愧我又做错了,这也还不错,这叫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最糟糕的是不知不觉,错了自己还不晓得,理由还挺充足,拿了很多的道理来把自己的过错粉刷得漂漂亮亮,还跟人家抬杠辩论,这叫不懂惭愧,这样是末等的修行人。所以忏悔业障,太重要了,列为普贤十大愿第四条,可见份量有多重啊。你做不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哎呀,惭愧,我的福报福德怎么这么差,我的心量怎么这么狭隘,眼光怎么这么浅短啊。自己智慧不够,需要严以律己,觉照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然诚于中、形于外了。

 

90.问:随喜功德的内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随喜功德?如何常生欢喜心?

师:随喜的反面就是嫉妒心,嫉妒心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嫉妒心是凡夫的病态心理,看到别人的条件、智慧种种比自己好,心里头就不舒服。我们如果嫉妒心很大了,一天到晚,脸都绷得紧紧的。我们修习佛法正确的健康的心理,是看到别人的成就比自己的成就还高兴。所以,懂得随喜,就会把自己内心的那些嫉妒心转化得干干净净。随喜才会有欢喜,不随喜就生烦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是一个人的心量、气量问题。所以,随喜也就是我们内心清净了,看到法的根本了,懂得不被一切外境骗去。不但不被骗去,还能够随喜,这样才能够做到应无所住。你一旦起了嫉妒心,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轻一点是言语态度上有点不愉悦,语言上的离间、两舌;嫉妒心严重了,那就太可怕了,生起了种种恶念邪念,起了加害、迫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要少出嫉妒心才有欢喜心。大修行人生而知之,多生累劫都是在随喜功德,他已经不需要用什么方法,他天生的。还有一种人是学而知之,通过学习观察,原来嫉妒有那么障碍自己,障碍别人,从学习中慢慢心量打开了,他就懂得随喜了。还有的人是困而知之,吃了苦头了,才晓得百害无一利。随喜才有功德。什么是功德啊?我们通常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内心无染是功,能够普利大众是德。从见地上看到了诸法本空,所以能破除自己的嫉妒心,能懂得随喜。随喜功德的人心量比较宽广,比较阳光,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一天到晚笑眯眯的,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我们欢喜心起不来,一天到晚板着脸,冷冰冰的。欢喜心要从功德来,没有功德生不起欢喜心的。我们看到很多罗汉的造型比较冷漠,小乘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想要利他,做事情利他嫌麻烦。而每一尊菩萨都充满了慈悲喜舍,所以欢喜、随喜要有功德才能欢喜得出来。没有功德,心里很闷很阴很沉,内心有太多的阴影,有太多不好的回忆,你想笑都笑不出来,想欢喜都欢喜不起来。所以,大家要记得自己的法名,善什么,赶快多行善事,多说好话,做好人,做好事,你才有欢喜心啊。或者说,你要有慈心悲心,慈悲心是菩萨戒,慈悲心也是菩萨功德,你有慈心悲心才有欢喜心,才能做到喜心无量,一天到晚笑眯眯的。这个笑,这个欢喜心不是一般的欢喜,跟般若相应,是淡淡的,微带笑容,这是高度的修行,高度的修养,高度的功德。所以菩萨是微带笑容,功德多了,不会让自己心浮气躁,不会高兴得跳起来了,修养到无忧也无喜了。舍心无量,内心非常空灵,非常喜悦的,这是人世间最高的福德、最高的智慧。所以充满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菩萨四无量心,我们每个要都要学习。有欢喜心才有善言,你不会善言,人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广结善缘,善事做多了,你自然就很阳光了,很欢喜了,要用这个来衡量你到底是广结善缘,还是广结恶缘。修行,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习性,你善缘多,恶缘少,自然欢喜多,忧愁少了,日积月累功德越来越深厚了。

 

91.问:请转法轮的内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请转法轮?

师:在佛教中,请转法轮,最有名的莫过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遍参当时印度的大善知识。参访善知识一定要把善知识的专长、特长予以吸收,跟自己原来所学的融会贯通。能够遍参一切善知识,你对佛学佛法的体会就会更加的深入,能够融会贯通,你的眼界更开阔,你对法更加的深入了。不但不会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参学精神。请转法轮代表一个人能够谦虚,虚怀若谷,能够不断地接纳新的知识。我们佛法是多元化的,佛学浩如烟海,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叫一多无碍。重点要领纳于一心,融会贯通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够融会到心地上来,你学的越多,矛盾越大,简直跟自己过不去。如果不能够领纳于心,讲不好听的,所学的变成外道了,心外求法,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尤其是你只是在色身上做一点有为法的,那只是一些养身保健,如此而已,跟大道不相干,那就可惜了,浪费光阴,浪费你宝贵的生命。所以,不管参学哪个法门,你一定要深深引入到你的心地上来,跟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不管我们参学多少善知识,整个关键看你能不能"领纳于心"。领纳于心,正好可以帮助转我们内在的清净法轮。念念都在正念上,都在正知正见上,念念不离本性,那你的参学才有意义。修行越修越欢喜,不但色身转化,内心心量越来越大了,做人处事越来越圆融了,人际关系越来越好了。如果没有让你身心更松放,人际关系更加的融洽,反而带给你一些矛盾,那就不对了,你已经不在法上,不在心地上用功了。准提法门是一个跟大般若修行相应的法门,如果是单从净土看,你能跟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相应,那也不得了了,其实也够了;你进一步还能够把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也能够了然于心,与心相应,那力道更强了;念念不离文殊菩萨的实相无相的般若智慧,你就不会颠倒了。日常生活中,处处跟普贤十大愿相应,那你就真正得到大宝,得到法宝了,无上甚深妙密法你就把握到了,又有地藏王菩萨的大无畏精神,那就恭喜你了。希望大家修行当如是,能够随时随地常转自己心地的清净法门。其实老实持咒也是在请转法轮啊,这是大势至菩萨的"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这个力道有多强啊。单单老实持咒的功德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修行的重点在相应,不相应你囫囵吞枣,修多少法门,了不起相干。我经常引用《楞严经》的名言,六根中任何一根跟法相应,"一根即返原,六根成解脱",佛法没有那么复杂,复杂是你不通,懂了佛法也非常精简,法法同归无相法海,法法同归大般若海。

 

92.问:请佛住世的内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请佛住世?

师:请佛住世就是念念跟佛相应,清净无染。你到底是请佛住世,还是请魔住世?烦恼一大堆,身心不安宁,那是请魔住世,你跟法没有相应,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清净无染就是请佛住世,太多的妄想,你心里充满名闻利养。真正学佛是福慧双修,虽然工作在世间里头,在名闻利养中打滚,但是我内心是清楚的、清净的,那你是真正把握到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了,那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精神,是大乘佛教应有的胸怀。所以《坛经》告诉我们,"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了不可得。禅门祖师的名言,"悟道者,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但跟他原来的很多做法想法、内心世界不同了,他的价值观念不一样了,他的眼光不一样了,他做人处事更加的合情合理合法,是人群中一个好榜样。所以说,修行人要比平常人更正常,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让人家尊重,他的言行、所作所为让人家肃然起敬,能作为大众的表率。

 

93.问:常随佛学的内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常随佛学?

师:我们懂得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念念不离正念,念念都在正知正见中,这才是很真实的常随佛学。常随佛学不是说你一天到晚把经典捧在手中,更重要的是念念之间不颠倒,都在正念中,这才是真正的常随佛学,能够把握到佛陀所教导的。当然佛学涵盖着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定慧统摄了一切佛学。戒学,一切所作所为如理如法;定学,不乱为定,你不散乱本身就是定,能够了了分明;慧学,念念之间不离自性,这些都是在慧学的境界中。所以常随佛学就是在戒学定学慧学中,三学统摄在我们一切时间空间中,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的把握了常随佛学。

 

94.问:恒顺众生的内涵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恒顺众生?

师:能够恒顺众生,也就是恒顺自己。恒顺众生这是善巧方便,也是智慧妙用。跟什么人都可以交上朋友,跟任何人都能结上法缘,这是恒顺众生的本事。要观察每个人的根器,说法要跟他的根器对应。恒顺众生最主要、最贴切的是菩萨四摄法。四摄法是同事、利行、布施、爱语。同事,就是晓得他的想法、他的需要,以对方的立场为立场,以对方的需要为需要,对症下药,他才能听得相应,才能打动他,解决他的需要。所以,同事是种体量,是种包容,处处为对方着想,这是行菩萨道的用心。利行就是对他有帮助,这样你的话他才听得进去,这叫因病给药,他生什么病你给他什么药。禅宗祖师的教育方法打棒子,是看准对方的一个弊端,把他点化了,解决他的隐患,这也是同事,晓得他的困难、弱点,等于帮对方把毒瘤给捅破了。所以,菩萨低眉是慈悲,金刚怒目也是慈悲,这也是同事,是看得准、拿得稳,真正在帮助对方。我们一般人接受得了柔和正面的教育,反面教育却受不了。禅宗祖师的名言,"夺饥人之食,夺耕夫之牛",禅宗祖师是用金刚怒目之法,把你的执着破掉,你才能大彻大悟。这些都是善知识的妙用,正面、反面教育,都是对你有好处。好比一个小孩子,在地上爬,看到鸡屎,抬起嘴巴就要吃,母亲上去一巴掌把鸡屎打掉,孩子哇哇大哭,你说这是不是慈悲啊?这叫悲者拔苦,金刚怒目,也是利行,来帮助你的。这也是一种布施、启发,一种智慧布施。布施要真正对对方有实际的利益。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是爱语,爱语就是说好听话,对方喜欢听的,就是菩萨低眉。菩萨用心是处处慈者以乐、悲者拔苦。懂得四摄法,正面反面你能应用的很纯熟,对方一定会感受到的。所以恒顺众生是广结善缘,否则是广结恶缘。我们在家里、工作岗位上,如何得到家人、同事的尊重,关键看你懂不懂得恒顺。懂得恒顺众生的人,他一天到晚都是笑眯眯,都是广结善缘。所以,恒顺众生是智慧,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就不懂得恒顺,没有慈悲就不懂得宽容。

 

95.问:什么是普皆回向?在修行中如何回向?

师:普皆回向,回小向大,我做这么点小事情,回向,从有相到无相,那不是无量无边吗?虽然每件事都很小,但你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无量无边的。你才有一些执着、私心,那是有限公司,不是无限公司。有限公司那是有为法,心态不够健全,心量不够大,所做都是七折八扣的。无相布施处处都是跟无量寿无量光相应的,你看那功德有多大。事无大小巨细,每样事情都做得如理如法,光明正大,这都是普皆回向。回向哪里啊?回向普提,回向成道,回向让自己的福德智慧资粮更加充实圆满。

什么叫普皆回向?念念不离自性,就是普皆回向,理念很清晰,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念念普皆回向,念念跟大道相应。普皆回向也可以说在校正我们的心态对不对,由小心量扩大你的心量。普皆回向是智慧,有这样的悲愿,那也是你修法的后盾,让你修法修得更有力量。布施要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对象、中间也没有布施的事情啊、东西啊,化得干干净净,这是普皆回向。这是看清大道了,向着你的目标,回到自己的心地上面来。所以,念念不离自性,念念都是正大光明,清净光明,那差不多了,你的修法会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圆满。

 

96.问:请师父开示:准提法如何回向?

师:我们念准提咒的时候,我们自己心里晓得自己想要干什么,可以一边念咒、一边乞求:"佛母啊!请您加持我啊,让我身体健康,让我家庭平安,让我事业顺利啊",凡是你有所求,有所祈愿,在你心中最清楚了。当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回向回向,把自己心里头所想的表露出来。人有诚心菩萨感应。心的力量很大,什么叫心想事成,一旦我们蹦出个念头了,我们会朝向这个方面去注意、去开发、去用心。不是说等到这一堂念完了,然后到佛堂跪在那里,哎呀,佛母啊,我已经念完这一堂了,您要怎么兑现啊,这又不是做生意,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其实,每一座的时候,念念之间都在回向,也都在发愿,这个力量更大啊,更立体啊,更实在,这叫即时回向,念念之间都在回向。

 

97.问:我发愿修习佛法,早成正果,护持、弘扬佛法,这样发愿是否可以?

师:先把自己修好再说,早不早看你的福德智慧了,还是要回到自己本位,我现在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不是空想就能够到达的。想归想,事实归事实。能够护持、弘扬佛法,那是要"听其言,察其行",要看你有没有行动啊。

 

98.问:如果有愿学习准提法者,是否可以跟我一起修练?

师:你自己修好了没有啊?千万不要"以盲引众盲,相牵跳火炕"。你对准提法认识清楚了?教人家老实持咒,这个没有关系。观想,你自己都鸦鸦乌乌的,你怎么教人家啊?

 

99.问:工作和生活中为人处事感觉很难,修行人如何对治?工作中不能念咒的时候,该怎么修行?

师:为人处事难,哪里不难?再难,修行也要有信心啊,越困难才要越修行,才能不断的自我修证,自我调整。有些时候,工作中没有办法念咒,最起码你的观念理念要清楚,有些地方变成从行愿中来跟法对接,该做事时把事做得清清楚楚,欢欢喜喜,这不是在修行吗?重点要把内心的矛盾化解掉,把人事中很多不协调、不详和的地方努力去改善,这是你动用了普贤十大愿的精神,慢慢去学习,慢慢去融合。佛门中讲的根器,这当然是有的,钝根就是自己的福德智慧资粮非常缺乏,做得颠颠倒倒的,人事、工作不顺利,这是你的福德智慧资粮缺乏。缺乏,你更要从基本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把基础打好。福德智慧、善根因缘深厚的人,做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各有前因的,各有各的三世因果。我们做不到并不代表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也不要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这各有各的因缘。所以,这就是要有因缘观,善观缘起就是你的理念非常清晰,理念清晰了并不代表你能够做得到了,善了缘起更难啊。把事情做圆满才是善了缘起。能够善观缘起,最起码自己懂得惭愧,懂得反醒,慢慢去学习吧,菩萨道是要学习的。

 

100.问:没修准提法的可以给他看准提法仪轨简要吗?

师:他如果想修当然可以,如果不想修你给他看干什么啊。这是对法的一种尊重,法不是一般的杂志、报纸啊,你不想要就随便一扔,那是轻法、慢法。他根本不想修你给他干什么,道理已经不是很清楚了吗?

 

101.问:弟子若遇到有人杀生,作为三宝弟子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做?

师:有句话,交情不言深。如果你跟他交情不够,你话讲得太重,不但善缘没有结到,你还结到恶缘了。所以,这些善巧方便你要懂得。在佛教徒的立场,当然你可以讲这些杀生的因果,问题是要他听得进去,听不进去,反而跟你抬起杠来了,严重一点还撕破脸了。所以还是要善巧方便的。

 

102.问:准提弟子往生可以念佛助念吗?

师:我们刚才不是念了一堂弥陀圣号吗?为什么不可以助念?念阿弥陀佛有妨碍你吗?没有啊。我们十方禅林念佛会成立二三十年了,一些老道友往生我都会去帮助助念的。

 

103.问:施食时,是否可以在楼上做?

师:当然可以。

 

104.问:施食的事是每天都要做吗?如果外出不方便怎么办?

师:施食不施食那看你的发心了。我经常说,一般人施食用七粒米,我感觉我的施食是把我全身的整个肌肉、细胞都涌现在虚空中,供养法界的一切众生。念念跟普贤十大愿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法就有力量了,有深度有广度了。如果在外不方便,一两天不做也没有人会怪你,好兄弟也不会找你麻烦"你怎么还没有施食啊"。(众笑)

 

105.问:生意人为了利润怎么能既不破戒,又能方便圆融?

师:这就需要善巧,生意讲究的是合理的利润,你不要暴利就好,不要一本万利。合理利润是应该的啊,就不为过。只要你不是恶意的,那就不是欺诈、欺骗了,你只要很本份做个生意人就好了。

 

106.问:如何自我管理,做一个本份的修行人?

师:每个人要回到本份两个字太重要了。真正与法相应了,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就淡了。有道没有道,开口便知道,开口便是名闻利养,你还修什么道啊,这叫开口便错,错得一塌糊涂。我们起的念头都是为利益大众,都是无我无私。无我很重要,无我是大公无私的心量,我们现实的环境也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德感召。古人的名言:"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不管出家在家,你真正好好做,自然有你的一片天地。烦恼最大根源还是来自于自己。佛学直接点出了是无明,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心意识里展现出来的。好好一门深入,老实持咒,福德智慧在其中啊。只要五年十年二十年不退转,这个法慢慢会让你的生命更加光明。只要我们不颠倒,按部就班的,老老实实的修下去,做自己本份的事情,把自己的本份做好,你就会在你的家庭、工作岗位上接受对你的肯定,也可以自我肯定,心安了,只要心安了,就可以自我肯定,我这样做的是对的,这样做是自利又利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利益大众的,所以你做得很欢喜。每个人要回到本份两个字太重要了,做个本份的修行人:在家庭做个本份的好父亲、好母亲,对长辈做个本份、孝敬的好儿女,在工作岗位上尽本份、尽职尽责,你会很欢喜,受到周围人的肯定,出家做个本份的出家人,你就会受到教界的肯定。"不怕没有庙,只怕没有道"。一切从本份开始,我们修行就要做好自我管理,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管理得好好的,管理得清清楚楚的,欢欢喜喜的,这是一个老实的修行人、本份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