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准提共修 > 准提法资料

首愚法师开示准提法要

时间:1970-01-01 08:00:00  来源:  作者:

大道皆在平常中

一句准提神咒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要把它念得好就不容易了。就净土法门而言,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很纯熟,往往尽其一生的性命,甚至有人还不能完成它呢!所谓“一句佛名,万德庄严”诚良有以也。

佛门有句话说:“方便为究竟”许多修行人都好高骛远,善根利智者更喜欢谈玄说妙,不著边际。根器本是个人三世因果来的,个人多生累劫薰陶佛法,褔慧双修,根器自然较他人为利。以个人的根器而言,就有所对治,因为每个人的性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因之而异,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于每一个人的根器各异,方法不同,而方法本身即是方便。善巧方便是为了去适应自己的根器,使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故说“方便为究竟”。换言之,不懂善巧方便,就要多绕几个圈子。虽说兜圈子没有什么不好,你想多学几个法门也无可厚非,只是一个人肚子饿了,总会想办法先把肚子填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再去挑东捡西的!以这个比喻来做诠释,一句咒语就是最善巧方便了。

何以说“方便为究竟”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一句准提咒语,咒语念得成就与否,明眼人一听即能了然,不用再去看你的气象,也用不著知道你的见地。由念诵的音声即能瞭解你的程度大概到那里,而你的问题又在什么地方,所以金刚念诵念得好,必然得清净,得清凉,褔慧圆满!因为褔慧不圆满,不可能显现清净相。音声是个相,音声不清净,讲话也不俐落,这一切都需要集中福慧的。

金刚念诵念得好,别人一听必然心生欢喜,甚至会让别人感染到空灵的境界。所以金刚念诵以净土中修持的次第而言,有所谓“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一句咒语即可从持名念佛直接到达实相念佛,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念一句咒语好像很平常,可是能耐得住平常,此人的褔德智慧尽在其中矣!

凡夫太无常,起心动念,行住坐卧瞬息万变,这是凡夫境界。一个人非常平常,这人就成功了!有人问马袓道一襌师说:“何者为道﹖”禅师答:“平常心是道”,一点也不错,最高深的道理,往往都是在最平常中显现的。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会,又到那里去找“道”呢﹖“道”在那里﹖佛菩萨又在那里呢﹖纵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你有智慧去认识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学佛几十年了,都看不到佛,连个影像也没有,不是太不相应吗﹖”对佛法僧三宝的精神内涵都没认识清楚,如何现前呢﹖是你自己相应力不够,诚心不够,怪得了谁呢﹖所以一句“南无飒哆喃”也是万德庄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重重无尽的。

法门无有高下,众生根器才有利钝、一切唯心造,皆因个人的福德、智慧、因缘而有所不同!所以说,佛法非常平常,能够认识到平常,你就有道了,否则道在找你,你也在找道,相逢永无期!打坐很平常,吃饭很平常,睡觉也很平常。睡觉正好可以大休息,清净圆满,但问你是否有本事在睡觉时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下来一个姿势都不变,那你即“定在其中”因此,精进与否,不能完全从表相来衡量,大道皆在平常中哪!

心月孤悬.气吞万象

准提法所观想的心月轮,本来就是一盏明灯,这盏灯点得好,必然随时在清净法喜当中,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经常保有这盏明灯来照明自己。

南师还在台湾,逢春过年时,他老人家总会应一些道友的要求写一些春联,当时在十一楼襌堂里南师曾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

当你把心月轮观想出来时,种种境界,乃至一切妄念都会安息下来,就像《坛经》告诉我们的“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一样,此时此刻,随其心净国土净,心中清净无瑕秽,便是“月到上方诸品净”的道理所在。

至于“心持半偈万缘空”,禅宗经常向人开示:“佛法无多子”,能对佛法体会到一偈半偈便可受用无穷了。事实上,讲到“空”,我们真能悟空吗?再说,能做到真正的慈悲,那也受用不尽了。对佛法的理念而言,若是“慈悲喜舍”算是一偈,则确实能做到“慈悲”便是半偈了;对一部经典里的某一句话体会得特别深刻,这句话也将在你的身上产生效力,使你身心得到受用,所以说,“心持半偈万缘空”。

有一年我去香港,正好身体不太健康,南师也非常关心,可说是考工夫,也可说是一种加持,他对观想心月轮方面有所提示,他说:“心月孤悬,气吞万象”。诚然,能把心中那盏心月展现出来,必然可以气吞万象的。心月轮可说是整个准提法在升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关键所在,能把它点亮起来,展现出来,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了。至于如何点它,当然还得需要有些基础,从口密念咒,金刚念诵做起,念个十万,二十万遍,甚至九十万遍,乃至一百万遍,从基础上打好根基,要耐烦,要持之以恒。所以还是需要计数,口袋里经常带串念珠,每天能念个十圈,一年下来就有四,五十万遍了,两年以后,最保守的估计,应该也达到百万遍之谱了。要以这种精进之心来做加行(密宗很讲究加行的),各位不妨试试!

这么修法的加行就有了,然后观想应该就会越来越清明,整个准提法的仪轨理念也必然会越来越清晰。由局部慢慢达到整体,有了整体观念以后,慢慢的,整个准提法由升起次第到圆满次第,都能把他消化,吸收,融合为一体。如此,则你心中那盏明灯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那力量之强大,是足以把烦脑化为乌有。所以准提法的确是个无上大法,无上妙法,关键在你自己的恭敬心与精进心而已。

当然,这盏灯会随著你的心念,你的智慧有时明亮,有时(被自己的无明)熄灭,可说是时亮时晦的。或许有朝一日,当你觉得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能打成一片时,气象也就不同于寻常了。凡夫总是念念无常,在生生灭灭之中,却又是有尽的,唯有到达“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这无尽灯才会出现。进而言之,当你感受到自己那盏无尽灯已经点亮起来时,你的身心与周遭的一切人事比起从前,皆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也将是你慈悲喜舍普现的时刻了。

所以说,“无尽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它自有其实际的精神内涵境界,它是随著个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的工夫才能展现智慧的“般若灯”。每一个人修行的目的,无非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心空及第归”,而事实上,也唯有到那时刻才是真正无尽灯点燃起来的时候。

修法信念

在这里参加共修,每个人的心得都不一样,如何能够将准提法修得好,必然与对本法了解的程度深浅,和对佛法的体验及平常个人心行如何,而有所不同。所以说,准提法本身具有高深的内涵,包括见地,修证和行愿。如果在佛法这三方面不够深入,那么对准提法的契入也就无法含融周遍,修行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尤其修准提法,必须具备崇高的行愿精神,行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感应有限,因为准提法本身属于无上密法,如果心胸狭窄,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修,终究不能与诸佛性海相应。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告诉我们,修准提法的条件是先悟“毗卢法界”(一真无障碍法界),然后还要依悟修满普贤行愿海,跟华严整个普贤行愿的精神相应,才算圆满准提法的修证次第。而悟“毗卢法界”则必先见到空性,亦即般若的初步成就;禅宗古德曾告诉我们:“悟后正好起修”。经论上亦常云:“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得”。过去南师也曾训示:“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行道难”,可见修行阶梯的升进一步比一步艰难,千万不可得少为足。每一个人都想开悟,只要切实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识,或自己的根器够,看到般若金刚等诸经,自己开发本明觉性,但是要进一步行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修道行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这个道理。若是证了阿罗汉果后,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向这个世界道声“再见”,一下躲进深山里去,或进入涅槃的清净无为境界,这样能算是圆满了吗?禅宗袓师呵斥这般人骂得很高明,称之为:“担板汉”,意思是说他们好比肩上担著一块木板,视野仅有一边,只见到空的一面,看不到妙有的一面,若要证得法界重重无尽,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究竟境界,还必须要发起广大道心,回向无上菩提呢!

心气合一与金刚念诵

以上为有关修准提法应具备的基本信念。另外准提法中也有一种善巧有效的念诵法门,以前南师曾一一传授过,那就是“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要想速消业障,在生理心理上能更上一层楼,此种宝贵的方法,值得大家好好修习。为什么说金刚念诵会那么殊胜呢!所谓“金刚”是代表坚固不坏的,它能摧毁一切,等于一把犀利(澈见自性)的般若慧剑,能毫不犹豫的斩断自己贪、瞋、痴、慢、疑等烦恼。金刚念诵在“相”上说,是“意念专一”“唇齿不动”,真念得好,嘴唇和牙齿自然不动,看似没在念,而实则纯一雄浑的声气连屋顶都似乎要被震跨了,此有助于心念的澄净专一,利于观想成就。从“体”上来看,那就是心月轮的观想汇于见地上的清明空灵,转入实相无相的般若慧观,直接透入自性本源,至此,这种金刚念诵就完全不样了。

金刚念诵念得好,一点妄想都起不来,身心都在一片空灵中,但并不是说唇齿不动,就是真正的金刚念诵,那只不过是一种现象而已,否则为什么每个人念的声音都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呢﹖由此心气合一,金刚念诵,配合观想,再加上踏实的行愿,就可以凡有所求,必有所应了。

信心清净

再从“理”上说,准提法本身就是个心地法门,所谓“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佛母”即“般若”,“般若”即“心地法门”,亦即“宇宙生命之本源智慧”。我们为了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所以希望藉著学佛修行得以悟道,修道,成道和行道。襌宗告诉我们“即心即佛”,《观无量寿经》,亦讲“是心作佛”,只要大家在佛法上多听、多看、多研究、多实证,必然能够具备这种理智的信仰。修证功夫上的信仰是属于经验问题,譬如以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来修准提法,觉得身心有所转化,心能转物,世法人事上渐有进境,且更得心应手,因而对此种法门产生甚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还是依个人见地的深浅差别而有不同的效果。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事实上信心清净本身就是实相,实相无相,能见地透澈,究竟了脱,才能信心清净。清者毫无不明之处,净者远离染污;若对佛法一知半解,仅有一般宗教信仰之情,此种信心,时进时退,遇身心不适或遭挫折磨难,即很容易对佛法产生怀疑,这是信心不清净,也是见地上不透澈之故。

行愿成就

再者对佛法有“信”后,尚须有“愿”,愿心是从信心而起,信仰不够深切,愿力也必然无法广大。若修法之目的仅在求祈一己一家之世间一般褔报,很显然的是信愿不足。

昔日梁武帝以他学佛所行问达摩袓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袓曰:“无”。武帝当下愣住了。原来以有所求之心建庙布施,助人修道,仅能称之为人天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是无常的褔报,不是佛法究竟功德。真正的功德应是明心见性,能与般若相应者。虽是褔报大者,仍不离人天有漏之因,最后只能“招得来生不如意,褔报尽,还堕落”。这是说有褔报而无智慧,当生难免骄矜奢侈,道德颓败,褔报一享尽,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唯有褔报与智慧相应,成了功德,才能澈见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者,安住自性法体,不被一切生灭现象所惑。生命的现象,有生即有灭,有生有灭即有苦,如此生灭轮回不已。若能见到实相无相,生灭本妄,而起心动念均回归至自性法体,则心性清明,和光同尘,对任何顺境或逆境皆能了无碍滞。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是(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普贤十大)愿王,不相舍离”,此乃因愿与心性相应之故,而学佛欲得无所得的大成就,还须拥有此种无量无边之大法界心。另外关于行一项,行者行为,乃我人实际行履,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者,乃善恶二业之造因。愿与行本为一体,若气量狭窄,如刚才讲仅为个人健康,家庭平安,儿女成器等而有所祈求者,乃属小行;或只为求个人之解脱而修襌定,寻一僻静之处闭关修持以为得道,系属中行;大行者,如大行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处处为利众生而行;唯此大行,若无真正见地者,是无法做到的,同时也须见地明澈,方不致在所做所为上有所差失,损人损己。

美佛慧讯 第五十五期

英译准提法仪轨简要之缘起

胡松年

世间诸事皆因缘,一旦因缘俱足,自然水到渠成,往往不可思议,“ 准提法仪轨简要”之英译过程,亦复如是。

一九九七年六月初,首愚师父第三次来庄严寺主持准提七,我有幸携 同就读大三的小女参与盛会,七日共修,法喜充满。其间,有一西方 少女参与吾等共修,在跑香完毕休息时,数位资深师姊们,试著对她 阐释“准提法”仪轨之要点,小女适逢其侧,权充翻译。她虽在美生 长,因家庭渊源,一般中文会话尚能应付,用辞略深,即难以了解, 更徨论读与写了,况且她对“准提法”亦属初学,一切仍在摸索阶段 ,翻译自然辞难达意,不知所云。因此,那位西方少女坐了一柱香后 ,便自行离去,诚为遗撼。

事后,我自小女处得知此事,心中无限感慨,如此甚深妙密的“准提 法”,只因缺少英译,便将众多西方道友,摒绝门外,可叹亦可惜。 更思及即使在西方生长的第二代中国人(如小女等),“准提法”仪轨 中文版能看懂者,亦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因此,若要将“准提法 ”弘扬到西方世界,英译之准备,势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未经灌顶,不得翻阅“准提法”法本的明训规矩,为此 首愚师父非常慈悲,将法本整理成“准提法仪轨简要”,经呈南公批 准后,才有今日单张中文仪轨之印发,此后方便之门大开,求法者无 须灌顶即可修习,“准提法”亦因之在台湾等地广为流传。因此“准 提法”英译之准备中,以“准提法仪轨简要”之英译,更应是首务之 急。

于是我在寄南公的信函中,呈报此事,并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愿任仪 轨简要之初译工作,南公立即复函,批示曰:“可 以,但须译好寄来审核无误方可。”因此,便拉开 了“准提法仪轨简要”英译工作之序幕。

当初发起“仪轨简要”英译之念时,只是深感事实需要,怀著一腔热 情,自告奋勇地慨然承揽,也没考虑到自己有没有能力?资格够不够? “准提法”能否在西方世界顺利传扬﹖英译之准备完美与否,关系至大, 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如果翻译有误,自己受惩变为千年野狐, 倒还事小,误导了无数后学,则罪莫大焉。每思及此,不禁冷汗直冒, 有如履薄冰。

说实在“准提法仪轨简要”之英译,首先要透澈了解该法精义,且有 相当证悟外,还须具备绝佳的中、英文造诣,方勘担任重责。而我中 、英文程度平平,修持则更是谈不上。然既已答应了南公,只得战战 兢兢地开始,好在此乃初译,不妥之处,还有南公及其他高明之士加 以修正。

短短一篇仪轨,看起来似乎不难,一旦著手翻译,却是问题多多,所 幸暑假期间,就读大三主修英文的小女仍在家中,在英译用辞与文法 上,获其助力不少。至于一些佛学名相,如“四臂观音”、“六字大 明咒”等,英语世界应早有标准且固定之译法,但因我手中的资料太 少,仅凭猜测而译,当然不敢确定。于多次反复修正后,在九七年九 月中,完成初稿,匆匆寄呈南公审核。

数周后,杨定一师兄与我连络,才知他和徐誉达师兄亦曾草译了一份 英译仪轨,南公已将我之草译交予杨师兄,另外还有两份仪轨英译本 ,由两位外藉道友所译,也先后由南公电传杨兄参考,并嘱其综合整 理,修饰文句。杨师兄自小成长于此,英语为其母语,由其主导,的 确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是我们又展开了第二阶段的英译工作。

两位外藉前辈所译的版本,其中一份译得相当仔细,许多英译名相之 疑惑,都能于此获得解答,可参考之处颇多,的确助益不少。据南公 指示,该文乃包卓立(Bill Bodri)先生之译,然经杨兄与包前辈连络 查询后,该文并非其译。再经李素美前辈在香港辗转查证,方知乃美 籍纪雅云(Pia Giamas)之作,其对吾等翻译工作,实有参考价值,功 不可没。

其后一两个月间,杨兄与我几乎每天都有多次电话讨论或互传资料, 杨兄治学慎密,对文意的翻译,不愿有丝毫疏漏之处,令我深深敬佩 。他非常谦虚,对中文文意有疑问之处,经讨论解说后,多采纳我之 意而加以修正。然我自己的中文程度亦不见得高明,不无疑虑之处, 当然我们之间,亦有意见相左之时。并非为了执著己见,而是慎重, 为了不遗害后世,不得已我们最后还是综合了数项疑点,转呈南公为 吾等开示释疑。南公非常慎重此事,立即开示并交李素美前辈先以电 话告之,同时另外打字传真补上。看到南公如此审慎其事,吾等更不 敢丝毫轻忽怠慢。

英译中的一些名相,如“三昧定印”、“金刚拳印”等,我们译为 Samadhi Seal与Vajra Fist Mudra,系采用英语佛教界通用之梵音字 ,也非英文原字,一般人不易看懂。中文仪轨还有法本与其他开示可 以参阅,英译仪轨则无迹可考。于是我试著将几种手印之图解,以扫 瞄器输入文中空白处,以便读者容易瞭解。

原则上,如同中文仪轨一般,英译仪轨之篇幅亦以一张两页为原则, 因为单张仪轨可加塑胶套,以便长期~;保存,不易毁损,看起来亦较 庄严大方,求法者请回去后,亦可如经典般的加以供养 ,人法两敬,双全其美。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间,首愚师父应邀来美弘法时,我们已大致完成了 一份较为满意的英译版本,并呈南公与首愚师父核示,另外再由杨兄 分传诸位相关前辈,徵询各方意见。其中美藉包卓立先生,热心且认 真地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令吾等感激不尽。

一九九八年初,我们综合了各方宝贵意见,加以最后修饰,终于暂时 定稿,再呈南公与首愚师父,并备印多份,以供所需。英译“准提法 仪轨简要”之工作,到此始告一段落。

此次翻译过程中,杨师兄积极且认真地综合整理,斟酌修饰,使此一 译述工作不负使命,顺利完成。我本身条件、资格都不够,只扮演一 个辅助性的臭皮匠,虽或亦有部份付出,然自己能借此了释精义,所 获法益,岂可计量?当初动念是为了西方道友,如今真正获益者,还 是自己。

一篇单页的中文仪轨之英译,就让我们反复参究研讨,为时数月,举 棋不定处,还得请示南公。经过了一番文字的历炼,方才初步完成较 为接近满意的译本。由此可见,当年鸠摩罗什与玄庄两位大师的种种 译著,背后反映著当时多少心血的付出与智慧的结晶!其不仅完整的 保存了佛法大乘之精华,并且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法益 普及后世,受惠者无可计数。春秋大业,可歌可诵。

简短的一篇中文仪轨,虽具文言之形态,却几近白话,然我在文意的 了解上,仍有疑虑之处,可见一己之中文程度,实有问题。我们这一 代,由“五四”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改革了文字表达方式,白话 行文,固有其优点,然推行过急,数千年之传统,一旦尽除,表面上 看来,似乎减轻了读书人之负担,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无形地截断 了文化精华的延续。浩翰的佛法经论与中国文化的诸多宝藏,如四书 、五经、三藏十二部等,尽在古文中,然吾辈学子,能有几人知呢? 再看较年轻的下一代,更是不敢想像了。南公曾一再担忧中华文化与 佛法即将断层,事实上,现下已然发生。由此也可以想像得到,他老 人家之万般痛心与无奈。大势所趋,乾坤难转,佛法虽无边,而众生 业力亦是无边。可悲乎!可叹乎!

实际上,我们这一代所肩负的责任,应是何许之重大,不但要力挽狂 澜,缓阻并复兴文化与佛法断层之颓势,还要积极于英译之准备,将 中华文化之精华与佛法,介绍并传扬到西方世界。我们不可因大势所 趋而坐观其衰,该做的还是要积极的去做,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了。 我也很清楚自己没有几份斤两,力量极其微薄,有如滴水于奔流,狂 流之势,何能阻挡?但这是我之心愿,希望尽此有生之年,能为弘法 大业尽一己之本份,先从充实自己开始,愿能早日摆脱生活的担子, 全心研读经论,己利而利人。面对著浩翰的佛法与文化宝典,力难从 心,不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无限感慨。

承蒙首愚师父慈悲与抬举,嘱我撰写这一篇英译仪轨缘起的文字,我 只得奉命执笔,对英译仪轨之过程,作一简短的报导。希望能抛砖引 玉,愿诸位有德有才的大德前辈,多能发心一同加入我们的行列,指 导与鼓励。谢谢!

准提法门的修持

首愚法师

“准提法门”的全称为“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法门”,是显密圆通成佛的心要。现在我们所修习的“无上甚深妙密法”──准提法门,亦可说是中国的密宗,简称“中密”。密法最早是在唐朝时从印度的几位金刚上师传过来的,其中最有名的,在佛教史上称“开元三大士”,即不空、金刚智与善无畏。后来传到日本就是现在日本的“东密”系统。另一支是从印度传到西藏的,叫“藏密”。在当时修学准提法或其他密法,只有富贵人家才付得起巨额的供养,可以说是一种富贵法,一般庶民根本不太可能学到。直到明朝,朝廷鉴于不懂教理,滥传密法的人很多,引生种种弊害,同时外道,魔道学了密法,如虎添翼,严重影响社会安宁,遂把它一块禁了。到了民国初年,密法才又从西藏传来中土,也有人去西藏求法,密法才又在中土逐渐复兴起来。

了凡四训与准提法

佛教有一本名著叫《了凡四训》,也就是袁了凡的家庭四训,这是袁了凡居士以他学佛的心得,告诉他儿子如何对家庭,对事业乃至对自己修身及改造命运的方法。

在《了凡四训》里,讲到袁了凡的学佛因缘,说他有一次被一位非常有名的铁板神算算命,把他一生的命运算得丝毫不差,譬如官达何位 ﹖薪俸几何﹖甚至阳寿多少﹖都算得精精准准的,使他灰心至极,对生命再也不怀任何希望,心想:“反正一生都已注定,再努力又如何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到云谷襌师的道场去打坐,竟然一坐三天三夜,动也不动,这引起云谷禅师注意:“咦!这人有道嘛!居然坐了三天三夜都不曾动过。”等他下座,云谷禅师便问他:“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何以能坐那么久﹖”他答:“我什么方法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坐那么久呢﹖”袁了凡答:“我对世间的一切都已经心灰意冷,还有什么妄想好打呢﹖”“哦!原来你还是个凡夫呀!佛法不讲宿命论哦!”云谷禅师点醒他。经过云谷禅师一番开导,教他持诵“准提神咒”,日行一善,做功过格(现在一般的功过表就是从袁了凡流传下来的),终于改变了他的一生。原来那位铁板神算算他没有子嗣,可是他后来也有了后代;算他命终的那年,他也没有死,不但没有死,还活得很长寿,甚至官位也高升了。所以我们学佛要自求多褔,不要被坊间算命的哄得团团转,听信那些江湖术士的话,迟早要受害的。

佛法讲的是“命运操诸于自己”,问问自己:“对自己瞭解多少﹖”“用什么方法来转化自己的业力呢﹖”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就数理来说,一般人都有可能被人家“算”准的,那是普通人。修道人则是算不准的。不管出家、在家、有在用功、有在修行,命运就算不准。佛法讲“一切唯心造”,总要靠自己来努力的。

南公上师与准提法

现在传授的“准提法门”称“无上甚深妙密法”,是南怀瑾教授传承下来的。他早年从袁焕仙老师学襌,悟明心地,曾在川大、云大、文大、辅大、政大等校授课,可说是当代国际知名的大禅师。事实上,南师是不能用大襌师来局限他的,不论儒、释、道诸子百家,乃至佛教大小乘的各宗各派,他都非常圆融通达,可谓一代大宗师,这种大善知识是可遇不可求的。

他早年亦曾到西康,西藏参学,遍学一切密法。与贡噶佛爷互为师生,亦师亦友。他曾在贡噶佛爷那里得到了金刚阿阇黎的灌顶,取得了金刚阿阇黎的资格,其他如红教、花教、黄教,他都循序取得阿阇黎位,是一位难得而杰出的金刚上师。

南师在台湾几十年,很少传密法,唯独传授了这个“准提法门”。因为他晓得密教虽有它非常殊胜的一面,但也有它流弊的一面,唯有准提法融会了襌净律密,把佛法大小乘,乃至各个宗教门户都融会贯通。所以懂得准提法门以后,就不会再有宗教门户的狭隘观念了。

譬如净土法门著重持名念佛,而准提法门本身即包含了净土法门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所以他说过,净土也是个大密宗,禅宗也是个大密宗。而准提法中当然也有襌宗的修持法。六袓告诉我们:“襌宗是接引上上根基的”,好比上天梯:“无门为法门”,没有方法的法门。“不道无襌,是无师”这是黄檗禅师的一句名言。利根的善知识固然难求,利根的参学者也不可多得,所以过去南师曾说:“我在台湾这些年,真正襌宗的心法很少用来接引一般大众,我如果用禅宗的手法,恐怕要门庭草深三尺了,一般根器不够的,接受不了棒喝。”的确是实语。

准提法门圆满次第本身就是襌宗的心地法门,也就是所谓的“实相念佛”,同时,准提法门也具备了小乘的修行门路,如不净观、白骨观等,因为这些正是准提法门的基础入手处。另外准提法门也包括了华严,天台的观法,所以它又称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这些都要仔细去体会。

我个人在服兵役期间(1969年),因为看了《六坛经》而懂得在行住坐卧当中自己用功,没有人可请教,自己摸索了好多年,后来亲近过几位净土宗的大德,如忏云老法师、圣印法师。也到过南部佛光山读了五年的佛学院,同时在那里闭了几次关,也就在那时,东西精华协会中国总会借佛光山大悲殿打禅七,我也报名参加,才遇到了南师,这是我个人深觉庆幸的事,能够遇到一代宗师,心里一直念念不忘,一直怀著感恩的心情。

今天来跟各位讲解准提法门,首先就整个准提法的纲要向各位做个报告:

文殊菩萨的智慧

准提法门可以由三位菩萨来作为代表,第一位是文殊菩萨。

准提法一开始就观想头顶上约二吋高的地方,有一个梵文“ ”字,大约直径一吋,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自己全身,乃至遍法界。光是这个梵文“ ”做观想,就已经透露很多本地风光的讯息了。

以梵文“ ”字而言,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只要你懂得就已经看到生命的自性光明了。

六字大明咒部份“刹那顷,空去自身我执,浑入虚空中,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我与虚空皆了不可得。”这当然是襌宗的心法,当然是诸佛菩萨的本地风光,我们每一个凡夫,人人本具。

到了第四个段落“观想准提佛母”这一段可以说是文殊菩萨的一个智慧光明,也可以说是境界般若。所谓“境界般若”就是在一切境界上了无挂碍,能与空、无相、无我,相应了。境界般若成熟了,圆融无碍了,当下就是实相般若。所以佛法讲般若有三种、有五种,简单讲,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境界般若和实相般若(另二种为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

我们看到文字,懂了以后,反应到自己的心里,心与文字相应,即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观照而境界现前,即为“境界般若”,到了“空、无相、无”,便是“实相般若”,这是从说明上,分析上来讲的,事实上是一体的,也就是一而三,三而一。

到最后圆满次第就更深了,一切空,甚至连空也空,所以我们看这仪轨,事实上,整个就是个大般若,故准提法门又名“南无七俱胝大佛母准提王菩萨”。

何谓“大佛母”﹖佛母乃诸佛之母,般若即诸佛之母,大佛母即大般若,所以准提法是大般若──般若正观的法门。我们是不能把它局限归于密宗的,各位千万不要有这种看法,因为它虽是密教,却是别部独行的,又与襌宗、净土密不可分,所以说它是显密圆通的无上密法。

文殊菩萨骑著狮子,狮子乃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惊”代表智慧的威德,又文殊菩萨拿著宝剑“慧剑斩情丝”,有大智慧就能够在一切境界中放得下。

普贤菩萨的行愿

第二位是普贤菩萨,何以称为“普贤”呢?在他的眼光中,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一个人的修养,眼光到了这个地步是没有不成就的。因为佛法在恭敬中求,看到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都是佛菩萨,则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普贤又叫“普现”──普现在一切境界中。《普贤菩萨行愿品》重颂说到:“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在所有的境界上,我们的六根门头眼睛对色尘,耳朵对声尘,鼻子对香尘,舌头对味尘,身体对触尘,意根对法尘都是我们的本地风光,都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看不到就是我们自我染污了,我们的自性光明被无明覆盖了。

一切外境,都是我们的现量境界,本来都是清净的,你还要到那里去找净土呢﹖净土就在你的心念中哪!《维摩诘经》告诉我们:“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普贤菩萨的精神启示了我们,要在任何境界中提得起。普贤菩萨骑的是六牙白象,在襌宗里有句话说:“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既能切得断,当然也能提得起。故普贤菩萨象徵一个人有大气魄与大力量。我们有一分的心量,才能成就一分的道业,有十分的心量,才能成就十分的道业,则你与佛菩萨基本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人是否气象开阔,就要看他是否有担当,在一切苦难中是否能够临危不乱、头脑清明、肝肠热烈、沉著稳健、迅速应变、转危为安﹖ 这是我们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理念。儒家的孟子也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同样的道理,我们想成道,就要学习普贤菩萨踏实践履,勇于承当的精神。换言之,普贤菩萨象徵褔德,在一切境界中,你肯去广结善缘,为众生造褔,为众生解厄,你的心里才能了无挂碍。

准提法门实际上也是华严境界。我们知道,华严三圣,一边是文殊菩萨,一边是普贤菩萨。从文殊的大智与普贤的大行,已显现了佛陀的本怀,显现了我们每个人的本地风光。所以,想要得到佛法的受用,你就要学习“提得起”与“放得下”。“放下”,是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提起”,是普贤菩萨的大勇猛,这便是褔慧双修了。

观音菩萨的慈悲

另外,准提法里头,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菩萨,那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如何来的呢﹖所谓“寻声救苦,慈航普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举止言行,都是从身、口、意身心所流露出来的。众生的根器不同,业感不同,所遭受的苦难也千差万别,如何来化解这些林林总总的痛苦呢﹖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告诉我们:“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如何能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呢﹖太不简单了。他并没有告诉你如何入呀!你一听就能入流亡所,谈何容易﹖但还是有的,准提法金刚念诵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可以让你马上立竿见影。

金刚念诵很容易让你心气合一,能所双泯,故金刚念诵具有其“体、相、用”。其“体”实际上即是大般若,一边念诵,一边把身心放松、放空灵、能与“空、无相、无我”相应,你念出来的咒语,就不一样了。若是你又懂得如何发音,所谓“唇齿不动”,有舌头在弹动,让“气”慢慢从丹田一股股的上来,清清楚楚的,对于身心的调和,效果就更殊胜了。

一般念佛念到最后,喉咙都会沙哑,这是念佛的方法错了,正确的念佛方法,是念玆在玆,轻松自如。而且,一般念佛都只是持名念佛,不晓得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观想念佛”很重要,“实相念佛”也要把握得到,如果老是抓著一句“阿弥陀佛”不放,那要念到什么时候呢﹖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那是我们的自性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我们“净念相继”。何谓“净念相继”呢﹖如果我不念佛,也不念咒,可是我的心也不散不昏,这算不算“净念相继”呢﹖能算“一心不乱”吗﹖念佛要懂得心地法门,懂得“观心”,当下就是实相,则持名、观想、实相念佛都具备了,你还到那里去找佛呢﹖“佛在心中莫远求”,这才是真正的佛陀本怀,是正法之所在哪!所以我们现在讲金刚念诵部份并没偏离主题。

金刚念诵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空、无相、无我”的境界里,然后“唇齿不动”,只有舌头弹动。当然,初步的功力还不到,嘴唇微微动也无妨。

“唇齿不动”是金刚念诵的“相”。而金刚念诵的妙“用”念到某时候,全身气脉都会发动,这时,自然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慢慢让你达到“心气合一,能所双亡”,所以金刚念诵实际上就是道道地地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发挥到最极点了。

希望各位好好把握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精神的总合,这也就是准提法门之所以如此殊胜的道理所在了,故此大佛母准提王菩萨的修持“显密圆通法门”宜仔细去体会。

懂了准提法的殊胜所在,把整个仪轨都消化,融会贯通了,然后再来看看其他法门,必能让你了无挂碍,再也不会有什么宗教门户、宗派门户的观念了。严格而言,宗派之间互相毁谤都是在谤佛、谤法、谤僧的,我们知道了,就不要再犯这个错误了。

金刚念诵实际上也是“四大”变化的一个总关键。仪轨之中有“观想虚空与我无二之中,十方起大风轮,风融于火,火融于水,水融于金刚地”,这一段整个都是修证功夫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报身变化的地方,功夫是非常扎实的。玆以三个纲要分别介绍如次:

我们知道,文殊菩萨代表见地,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代表修证功夫的次第,普贤菩萨代表我们学佛的行愿。见地是“体”是法身;修证是“相”是属襌定功夫方面的,修到成就,便是圆满报身了,行愿是“用”,做人做事慢慢通达无碍,等于“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便是妙用,千百亿化身也是妙用。而准提法门具备了见地、修证、行愿,可说圆满无缺。

整个准提法的纲要,轮廓都介绍过了。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细节方面:

修持仪轨的由来

“准提法修持仪轨简要”,按照一般密宗的规矩,没有灌顶是不可修此法的。没有灌顶,连法本都不让你看。当初我徵求南师的同意,从法本里纲要性的把它摘录出来,经过南师审核首肯后,才成为现在与大家结缘的“仪轨简要”。不论将来是否有机缘得到灌顶,或也可以直接请佛菩萨帮你灌顶,只要你坐到全身在一片光明中,就是真正的智慧灌顶了,也就是佛菩萨般若光把你灌顶了,这才是道道地地的智慧。

禅关策进法语

上首下愚法师于南普陀寺禅关法语

闭关行者,在福德资粮上,也需具备大悲愿力。

修证过程中,除了身心现象千变万化,疑难重重,

周围的人事环境也会不断的来考验、折磨,

此时犹需一股悲切的愿力,鞭策自己、开发自己,

使自己不因困难、不因迷茫而退失初衷,

反而愈挫愈勇,要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诚如古德所说:“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

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的心胸器度,方堪办道。

法语

修行人能够念念不乱,这就是定;晓得念念本空、念念无住这就是慧。念念不乱、念念本空,正是定慧等持的写照,也就是所谓空有不二的道理。

修道要“庄严清净”,一般人“庄严”要先从庄重言辞、庄重律仪做起。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的表现,若是放不下那些俗务的追逐诤较,所现的便是呲牙裂嘴、摇头摆尾的营营相,又怎么会威仪大方、言行庄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