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师学生动态

宗性法师的清凉山佛缘

时间:2017-05-31  来源:清凉菩提  作者:
宗性法师

宗性法师,男,汉族,1973年出生,重庆潼南人,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毕业。

主要职务: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成都市人大常委、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15年4月20日下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驻会副会长。

自担任文殊院方丈以来,加强寺院规范化管理,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慈善公益活动,推动佛教社会化、大众化、生活化等现代弘法工作。广泛开展以网络、杂志等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弘法途径,着力推行夏令营、弘法周等多形式弘法格局。致力于唯识学传播、禅宗史研究及通俗弘法工作。先后应邀至海外、大学、团体、机构、培训机构举办讲经法会及佛学讲座。出访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讲经弘法等活动,加强对外交往,促进国际交流。

出版论文集《问学散论》,学术专著《解密身心和世界入门》、《改造生命的原理》,演讲集《生命是快乐的旅程》、《做人做到人人都喜欢》、《活着是一场修行——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及佛法与人生系列讲座丛书十余册。本期平台将引述宗性法师对佛学的阐释方面的内容。

 

宗性法师——观心无常,用佛法透视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几斤重,没有人能够知道。有人讲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讲的这个心是广义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从观心无常这个层面来讲,起码有一部分的涵义是指我们的观念是变化、流动的,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是活动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是变化的,你刚才来听讲的那个人,跟你现在这个人,已不是一个了,因为你体内细胞新旧更替、新陈代谢,早已面目全非。《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流动和变化就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我们的身体是这样,我们的心、观念、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都是如此。《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的就是这个心是无常的,是不可以得到的。历史上有位和尚叫周金刚,他一辈子就写《金刚经》的注解,他写好以后就挑着一个担子,从四川长江一带出来,想到各地去找人看看,有一天走路累了,就到一个凉亭停了下来歇脚,看见一个老太婆在那里卖茶卖点心,他饿了渴了,就要买老太太的茶和点心吃,老太太问他担的是什么,他说担的是《金刚经》的注解,老太太说你会注《金刚经》,那我考你一个问题,你要能答上,我的点心免费供应;答不上来,你给钱我都不卖给你。周金刚一听以为不在话下,就说随你考吧,老太太便问《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的点心是哪个心?这时周金刚却答不上来,老太太就说你走吧,我不供养你。周金刚一看气坏了,自己堂堂一个师父,注解《金刚经》几十年,居然被一个老太太给考住了,于是回去把一担注解全都烧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注解,而去修行了。所以对这个“心”的体验与认识,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执、非常保守,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没有一个包容的心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要了解这个心的变化与流动,要知道观念应该不断更新,要通过这个体认以后,放下我们那个固执的观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当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让我们能够如实地知道心念的无常,就能够走出那个迷茫与困惑,就不会再徘徊,不会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通过观心无常的认识,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这是出于观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没有真正彻底、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心的变化、迁流和运动。正因为心是变化、运动的,所以我们净化心灵改造生命才有机会,如果观念不是变化的,是静止的,那我们改造就没有机会,净化心灵就没有机会,恶的就永远是恶的了,而没办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讲心无常的道理,除了使我们放下过去的负担,更积极的是让我们改造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我们认识无常,就是抓住机会去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去转化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生命从这个地方得到净化、和改善,从而能够彻底摆脱我们过去的那种无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态。所以,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那么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心灵,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通过对观心无常的认识,我们要放下很多东西,更好地把握机会与渠道,让我们内心的净化有一个起点。

宗性法师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上庄严观心

 

与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两世善缘

南怀瑾先生逝世后,荼毘火化由文殊院方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大和尚举火,有说宗性大和尚为南怀瑾先生认定的田肇圃转世,因此南师在生前即亲自安排由宗性大和尚为自己离世后举火荼毘。

成都大慈寺节前新出的《大慈》杂志第14期登载的《袁焕仙先生灵塔修建纪实》一文,里面提到南怀瑾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也曾随袁焕仙到潼南,数次住在潼南县议长田肇圃的家中,情感亦深。1946年,南怀瑾离川赴滇前夕,在重庆会见田肇圃,有感五载睽达,聚散如梦,遂赠词一首: 

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

管它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闲月似烟。

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里面提到南师“有感五载睽达”的“五载”即1941到1946年这五年间,这和去年南师逝世后,宗性大和尚缅怀南师写的: 

 

用南師韻,念南師情,送南師行 

錦水逐蹤過長空,翠竹千竿萬筍茸。

相送無心留無計,影落峨眉第一峰。 

月掛中峰分外明,清音流水自多情。

生生無息菩提路,何日來看萬年青。 

七十年來事宛然,猶憶當年在西川,

青城山色秋水白,輕舟早歷百城煙。 

身側轉,眸自全,比肩駐足一線天,

昨日還說蝴蝶夢,今夕忍淚望南滇。 

靈巖今日凋零,觸景心事幾多,殘垣堆裡,千尋萬聽,惟聞秋蟲歌。千聖心燈永續照,揚眉瞬目南柯,門外三車並駕,昔年共仰維摩,雲影舞婆娑。 

宗性  拙   2012年9月30日 

 

里面的“七十年來事宛然”,从今往上推70年,即1942年,刚好在1941到1946年之间。两个时间刚好吻合。而且“昨日還說蝴蝶夢”、“猶憶當年在西川”、“生生無息菩提路”、“昔年共仰維摩”等句说明他们两位大师之前是彼此内心了然的。而且据说,南师生前曾对身边人安排说,他的后事交由他的一位出家的老朋友来处理。 

这么想来,南师的老师袁焕仙先生的灵骨由宗性大和尚帮忙找到,灵骨塔由宗性大和尚帮助建造,南师自己的荼毘交由宗性大和尚举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和宗性大和尚的出身地刚好是潼南相吻合。 

如果宗性大和尚真是田肇圃的转世,那么,田肇圃又是何许人呢?他的学佛因缘有多深,弘法的愿有多大呢?他应该是在宗性大和尚出生时间1973年前就逝世了。索罗资料,只知道他是潼南县的议长,他有后人,其他的就不知道了,估计潼南县文史馆里应该有他的资料,也许宗性大和尚自己也会知道。

 

宗性法师:观受是苦,远离悲观和失望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损伤,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障碍。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与清凉菩提结缘 

2016年8月28日,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世界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隆重开幕,宗性法师作为评委出席了本届的讲经交流会,因此结缘清凉菩提。宗性法师佛学修养高深,佛文化积淀深厚,诗文一绝。在清凉山参加讲经交流会期间,曾即兴而作汉排律体诗酬悲月法师,并以一首“清凉五台山”为此次全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一) 清凉五台山

致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于五台山圆满落幕

  文:宗性法师

 

清凉五台山,

圣教悬记在华严,

殊胜广无边。

 

清凉五台山,

文殊应迹般若船,

白塔耸云端。

 

清凉五台山,

东峰远望云海巅,

似镜入禅观。

 

清凉五台山,

西峰明月挂眼前,

翠㱓三晋连。

 

清凉五台山,

南峰锦绣雨露遍,

千峦布云烟。

 

清凉五台山,

北峰斗叶春冰寒,

积雪心光暖。

 

清凉五台山,

中峰烟雨积翠岩,

策杖法界宽。

 

清凉五台山,

灵山一会仍俨然,

天花天女散。

 

清凉五台山,

诸师万豪法音宣,

喜乐满心间。

 

清凉五台山,

菁菁菩提花满园,

法雨润大千。

 

(二) 酬五台山佛母洞悲月法师

文:宗性法师

 

浩浩佛母洞,

不偏不倚古岩中, 

千秋化万众。

 

浩浩佛母洞,

折旋俯仰存谦恭,

妙用叹无穷。

 

浩浩佛母洞,

换骨脱胎理事通,

般若耀长空。

清凉者,清凉五台山,天然,洁净,健康的象征;菩提者,智慧生发,彻悟了然。清凉菩提——来自佛门吉祥的祝福。清凉菩提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和与五台山佛文化的联合,让清凉菩提有缘结缘诸位大德高僧。五台一山一水一菩提,凝结在清凉菩提企业文化之中。

 

转自 清凉菩提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