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关注

初看宗萨钦哲的一本书,感慨不已

时间:2014-07-15  来源:  作者:

因为本人发了文章,批驳宗萨钦哲,引起一些人反驳说,宗萨钦哲的书多么多么好,并且还认为是见道了。

我的文章见: 「宗萨钦哲」另类的一面,值得大家推崇吗?

http://zhunti.shixiu.net/thread-20092-1-1.html

 

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下此书:《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刚看了第一节,就让我感慨不已,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

真是让我想起了论坛上一位道友的名言:某些所谓大学问家“自己绝对没有整明白,但是绝对能把你整晕。” (见一位道友批驳牟宗三的文章 南怀瑾与牟宗三讲《庄子》之对比研究

那么一些糊里糊涂的人,一看,哇,好深奥啊,肯定见道了,于是就盲目崇拜,你们说这佛法怎么搞。。。。。。

说多了都是泪,

现在把这第一节发上来,附上我对前面几段话的评语,大家来看看。

 

《佛教的见地与修行》   ---宗萨钦哲

第一章 见地

正确的见地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评:见地要永远依靠人?什么意思,只听说过人需要见地才更有智慧,没听说过见地非要依靠人。请问释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那个“见地”,之前是依靠了什么人?你不是说见地永远要依靠人吗?那之前依靠了什么人呢? 这第一句话就狗屁不通,你说该怎么办?  

后面见地的分类也是莫名奇妙,要么是“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要么是“理论的”和“实证的”。为什么要把“传统的和理论的”这两种不相干的合在一起。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需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评:我说这个宗萨钦哲是“自己没有整明白,但绝对能把人整晕”,绝对没有冤枉他。你看他解释见地时,前后解释其实是两种概念,

前面说“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需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这个是要用后天意识学习思维分辨才有的,

后面他说:“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就不是后天意识了,请问什么都没有觉察到时,你这里所谓的见地究竟是什么呢?  没有觉察到事物,又怎么会有看法呢?没有觉察到世界,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就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它顶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就随便从柜子上拿些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评:哲学或教义,与地图有什么关系?  这里是讲见地,你突然谈到“哲学或教义”,又谈什么“地图”,这些与“见地”又有什么关系,

紧接着后面一段话,显然是说,哲学或教义无法告诉我们如何达到它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只会让我们在迷宫中乱转。哲学我就不谈了,难道佛教的教义也无法让我们达到最终目标吗?只能乱转吗?你是不是要说佛祖留下的教义是忽悠人???,我看宗萨钦哲的这本书就是个迷宫,让很多人在此乱转出不来,还以为他悟道了。

 

后面的几段话,不再多评了,大家自己看,说多了都是泪。。。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彩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今天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就很健全,今天一样这么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弟子向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就能够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