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中庸讲记
中庸讲记08
---中庸讲记

现在我们《中庸》是第十八章,上次讲到第十七章。十七、十八、十九同二十章差不多一个观念是连带下来,讲道之用。我们千万要记住,十六章是讲到鬼神之事,在中庸儒家所谓提到鬼神之事啊,就是宗教性的形而上道,由道体而讲到用,那么这个道理也就是证明我们上古文化儒道两家不分家的,都是有一个共同点,讲到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跟行道是入世的,见道以后修道、行道是入世的,在哪里入世?在人道上。与佛家不同,佛家始终是走出世的,出世以后也讲入世,所谓大乘道菩萨道,大乘道的菩萨道最后还是归到形而上的出世上面,这两个在形式上不同的地方。当然他的最高究竟处是相同的,不过最高究竟处相同很难讨论了,那么就要牵涉到佛学方面去了,那我们不想讲儒家的东西太牵涉到佛家去。大致上有两个做比较的,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人道的用上,儒家的基础是稳当的、切实的,而且儒道两家的精神是一样的;如果做三家的比较,他是大乘道入世的真正菩萨道的精神,比佛家的有范围、有立足点、浅近,而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去。 

上次讲到大孝,孝道的道理、天人的关系,所以自己保佑自己,而后再到形而上道上天的保佑,那么提出来一个榜样是大舜。大舜的历史我们上次说明过,他的遭遇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的虐待他,是父母的不对;兄弟的虐待他,(是)兄弟的不对;他没有觉得父母兄弟不对,始终是尽自己人子的本分,所谓“素其位而行之”,那么因此以一个普通种田的老百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做世界上第一人,但是他的道德修养没有认为自己是第一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一个最平实的榜样;也就是公天下的时候一个榜样;也就是做人、一个人从什么都没有凭藉、没有依靠,而遭遇种种的挫折与痛苦,自己如何站起来,不但是功业站起来,而且使自己成就为入世而又出世的圣人。 

那么现在开始第二个榜样,是讲父母也好、家庭也好、儿子也好,那真是我们上次讲到一样的(不晓得是讲到《老子》还是讲到《金刚经》提到的):“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比这个还要好的,而讲一个非常良好的家庭出身,但是遭遇时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代,形成中国历史“家天下”的最高的榜样,这是谁呢?就是文王,他在我们这里又树立一个典型,那么现在就开始讲这一段。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这是孔子的赞叹,人生的成功那真是没得遗憾;这个“无忧”不是表示无忧无虑,就是没有遗憾,做人做到这样一辈子没有遗憾,那么拿在历史上一个典型、一个榜样,恐怕只有周文王。周文王跟大舜不同,大舜没有凭藉、没有依赖,绝对一个平民,自己站起来,刚才提到过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最后还道德成圣人,超越于这个物质世界,得道。文王也是一样,但是文王遭遇与他不同,周朝的上辈是姬氏,那么说来文王的祖父、父亲都是历史上的名王而兼圣王;名王是功业,圣王是道德的成就。文王的父亲是王季,也是历史上的圣王,那么有王季的基业的基础,而他自己道德好、学问好。所以我们晓得中国文化里头的宝典,也就是文化的中心的文化《易经》这本书,就是他在坐牢的时候注解,所以叫做《周易》。《易经》有很多、有好几种,有《归藏》、有《连山》,我们现在普通留下来的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开始注解,他的儿子周公又跟着注解,最后孔子又加上注解,所谓易更三圣。 

那么周文王他当时遭遇的领导他的帝王,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暴虐的皇帝纣王,所谓桀、纣都是很暴虐的皇帝,而这些皇帝们有个共同点:学问都很好、文章好,暴虐的皇帝,绝顶聪明,拿后世来讲,诗词歌赋、吹的、玩的、唱的、跳舞的、武功样样都是第一。像历史上写的殷纣王,“疾逾奔马”,他跑步马都跑不过他;“手捉飞禽”,鸟飞过来,他那个气功一来就把它抓下来了;“生裂虎豹”,老虎两条腿被他拿到可以撕得开。所以历史上许多的所谓暴虐的皇帝,他的能力、聪明都是超人一等,超人一等容易走上(暴虐的路子),他眼睛里头根本没有人,没有一个人值得看得上的,所以欠缺了道德修养就要走上这个路子。我们只晓得历史上桀、纣都是最暴虐的皇帝,但是你研究一下桀、纣,他自然会使他暴虐起来,这么一个人物,没有一样别人可以跟他俩比,他自然看部下看老百姓都是笨蛋,这些人他觉得像一个蚂蚁一样,这些没有用,当蚂蚁捏掉算了,养成了这个性格。 

文王遭遇这么一个皇帝,所以对他有怀疑能够把他关起来。周文王在牢里(文王也是一方的诸侯哦),没有怨天、没有尤人、没有埋怨,著书,就是推演这个易经八卦。当然历史上写的,那么后来纣王还测验他的(修养和神通),大家都说他是圣人,一定修养很高,有没有这样高的修养?把他的大儿子拿来杀了,杀了以后剁成肉酱,还送来请他吃。——你既然修养道德好,而且又懂得易经,能知过去未来,我看你晓不晓得这是你儿子的肉?——周文王当然知道,眼泪都不能掉哦!面孔给他不知道哦!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不但是道德的修养,只好是拿佛家讲是最大的忍辱,不然很成问题——吃下去!把自己儿子的肉吃下去。所以纣王放心了:“人家都说他是圣人,什么事情有神通都知道,他连儿子的肉吃了都不知道!”——其实文王知道,所以《封神榜》历史的小说上说,文王等到监视他的人走了,想起那个伤心、吐出来,那个肉说是变成我们现在吃的兔子,我们现在这个长耳朵的兔子,就是文王的儿子伯邑考的肉变的。所以这是历史上故事与神话,故事神话不是完全编的呦,有他的中心思想的道理。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够脱离开那个神话的故事哦!你当故事听,(只是听)着玩的。你当成文化哲学来研究,它就是另外有高深的意义与道理还可以参悟出来。 

那么这里讲到文王“以王季为父,武王为子”,武王就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后来继承文王的志向把纣王推翻了,也替哥哥报了仇了。那么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这三个都是兄弟呦。实际上文王有百子、一百个儿子,实际上九十九个,后来《封神榜》上给他添了一个,好像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一个干儿子,叫雷震子,有翅膀的、会飞的。所以后来《封神榜》上中国的像前两天下雨、打雷就是周文王的儿子雷震子管的,雷公。 

那么,“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那么上面继承,承先启后。“父作之”,这个“父”是代表他的上代,历代的道德文化的基础,创造了周朝文化的基础。“子述之”,他的儿子武王的武功推翻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尤其他的弟弟周公,所谓姬旦,他建立了中国文化这个基础,我们几千年来孔子所述所集成的就是周公周代的文化,从上代下来。他讲到周武王“武王缵大(tai4)王——”,有些本子“大”字上面右边这个角上打一个圈圈,实际上这个字念“太”,不要把这一圈看成一点,就变成“犬”王了,就错了。“大王”就是曾祖父辈,讲文王的父亲“王季”在武王应该称他是祖父了,曾祖父在文字上中国礼貌就是“大王”,——“王季、文王之绪”,文王是武王的父亲,他的祖父就是“王季”,他的曾祖父就是“大王”。三代的,要注意呦,他说武王之所以成功,为周朝的历史上划时代的三千年以后影响的名王,文化的建立、道德政治哲学基础的建立,使中华民族建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偶然的,上代有三代的基础,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第一流的名王,有道德、学问都到了极点。所以这句话我们普通念书很容易把它念过去,“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这个“缵”字不是赞叹,绞丝旁这个“缵”,他能够承先启后担负得下来,这是非常难的呦! 

譬如你看社会上很多人家庭父亲创业、祖父创业,儿子嘛擎下来就比较玩这个财富,到孙子啊差不多开始就玩,要败了,所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够继承祖宗之业、成绩而发扬之、光大之,非常难的,况且在文化道德上发扬光大是很难。所以中国的古文就是这么一句话,你要会读才晓得他这一句话的语意、文字后面的意思包含是什么,不然你照文字一看很简单嘛!就读懂了,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一种恭维的话。你把它透过了这个文字后面,透过了这个纸的后面,一看,我们一读的时候啊,汗都要流出来!不一定我们做得到。假使在座你不管男同学女同学,你是武王,能不能做到?是个大问题。所以他说: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他讲过文王以后,讲到他的儿子武王,孔子提出来。刚才说到,他能够继承祖先的文化的基业,事业的基础,道德文明发扬而光大之;发扬光大很难!然后他三代,曾祖父、祖父同他的父亲,只讲政治道德、做人的道德,没有侵略过人家,而到武王的时候“壹戎衣”起而革命,推翻了纣王这样暴虐的皇帝,所以起而革命,所谓是青年一代起来。但是你要知道哦,青年也七八十了,武王起来,姜太公这(些人)都七八十了,因为上古人寿命长,周文王都活到一百多了,但是在百多岁人看来,这个后辈不老实,还起来打仗,呵,就是这样,他七八十了。所以“壹戎衣”,以军事手段来改革这个时代的混乱,来平息时代的灾难,推翻了纣王,所以“壹戎衣”。 

所以你们念诗像中国的古诗,大家都晓得李白、杜甫的诗好,杜甫有一首《过昭陵》(杜甫是唐朝人,他当然没有见过唐太宗了),就是到唐太宗的坟前面过,有一首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开头两句话气派很大,那么来源哪里来呢?所以读中国的文学你要写好必须要多读书,“一戎衣”这个话,就是《中庸》这里头出的。“风尘三尺剑”,讲唐太宗就是同汉高祖一样,汉高祖提三尺剑斩白蛇而起义,老百姓起来,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唐太宗不然哪,他不是老百姓,他父亲李渊已经威望很大,所谓已经是独霸一方的人物了,那么他是世家公子起来,然而他的功业跟汉高祖俩差不多啊,所以“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这个“一戎衣”就是说,后世的所谓帝王的功勋、天下是打来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两个阶段,所以讲王道的天下、周朝以前的三代以上是道德修持来的、修来的、修行来的;三代以下的天下是功业来的,这个功业就经常包含了有“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所以天下是打来的,这个完全不同。所以讲“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结果成立周朝的王朝、政权,身死以后(本身死了以后),“不失天下之显名”,历史上永远不但是名王,是圣王,“尊为天子,富有四海”,贵到了为天子,除了上帝、上天以外,世上第一人。“富”,做帝王的四海以内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财产,家天下的都是私有财产,这个是“富有四海”。 

“宗庙飨之,”他的祖宗沾他成功的光荣,后代的子孙,周朝武王同周公两兄弟建立这个政权文化为基础,所谓普通讲八百年天下。历史上周朝政权八百年、七百多年,汉朝只有三百多年、四百年,唐朝也三百多年、四百年,朱元璋(明朝)是三百年,宋朝是半壁江山三百年,清朝也三百年(实际上两百七十多年),元朝在中国是八十年,所谓五代啊、六朝啊,大家玩了十几年二十年三、五年的都有,那个不算数,只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安定中,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个历史。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他说周武王没有起来革命以前,还没有说推翻了纣王而当皇帝,中国文化已经他的弟弟周公开始起来研究了,已经完成了文王(他的父亲)、武王(他的哥哥)这个德业他完成了,追述——中国上古文化一直到周朝的上代——曾祖父、祖父跟文王,“上祀先公”,后来当了皇帝以后,两兄弟有天下以后,以“天子之礼”制造了周礼,奠定了中国文化宪法里头的宪法,文学里头精神精华之所在,这部《礼记》。所以我们小的时候念书,说一讲到礼貌,“哎,周公之礼呀!”周公之礼代表很多,现在人好像只把结婚叫成“周公之礼”,其他的不是。周公之礼很多啊,礼貌、礼仪等于佛家的戒律一样,多得很。 

“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那么上至当皇帝必须受这个礼法文化的规范,守法;下面到各个的诸侯,以及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大臣、宰相;一直到士、庶人,知识分子一般老百姓,上下任何(人)都要遵守这个文化的精神。这个文化的基业是周公集中地制订,是孔子孟子继承发扬,文王、武王、周公这个文化的系统,所谓是中国文化。所以讲尤其是古人注重于“丧礼”,为什么中国人非常注重丧礼?其实外国人也注重,不过两个形式不同。中国人注重丧礼呀,和注重祖先的传统,所以我们叫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个生命由祖先再一代一代下来,所以要讲孝道;祖先的最初就推到形而上天人乃至鬼神,向上面走。 

所以我经常跟西方外国的同学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讲的“十字架”是断了架的“丁字架”诶,上一代不管的,长大了不管父母了,更不会管祖先,你这个十字架就是到父母下面爱子女,下面有,旁边也没有、兄弟姊妹不管,个人独立,所以你是个“丁”字的架子。中国文化是个“十”字架,上至父母祖宗;你们(也)有上面啊,上面有上帝,上帝跟你两个距离很远的。中间我们中国人搭了一个桥,由父母祖宗一直上去,那么人跟天可以接上的,这是个完整的十字架;实际上还不只十字架,十字架还加一个圆周,再加上佛家、道家的观念,中间是十字架外面是个圆周,无所不包。 

那么所以中国注重这个丧礼不是偶然的,人家西方人第一个,过去几十年,现在你们很少听见的,研究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是很好,但是有个大缺陷,这个民族他没有宗教信仰。有啊!他多神教。封泰山呀、拜土地呀,河有河神,山有山神,走路有路神,茅莳有厕所神,睡觉的房间有床神,养猪猪栏里头也有神,那里都有扫把有扫把神,什么都有神,多神教。说没有宗教,其实他们没有研究中国文化哦!祭祖,对于祖宗父母死后鬼神的承认,他就是一个现实的宗教,所以他不需要另外摆一个宗教的形态。因为其他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大讲祖宗子孙这个关系,必须要另外找一个悬空的的信仰,宗教思想,所以其他国家、民族里头宗教的形态发达得自然久了。中国文化里头不需要在生活的外面发展另外一个宗教,他本身就是宗教。尤其他的礼仪,礼仪就是宗教的意思,生活中的都有了。所以他现在讲丧礼,就是宗教的精神这个意思,他说所以周公建立这个丧礼: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这是古代的礼,也就是戒律、宗教家讲的戒律,非常严格。他说假使父亲是大夫,(不是当医生,现在把医生叫大夫是后来的事,古代大夫譬如现代的官职位,政府里头部长以上,不管是行政院长或者是宰相,差不多都是大夫、相,大夫这个官位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大夫之下就是“士”,士也分好多等,大夫也分好多等。换句话大夫就是帝王前面或者诸侯前面高政府里头的高级干部、高级的政府的首长,大夫是等于后世讲功名的职位,不是官位,官位是职务了,大夫是官阶的名称。)父亲本身的官阶是大夫,儿子呢没有到这个地位,是士。上古的士,青年才俊,一个乡村、一个邻里,十个青年里头自由地推荐,不要说平常要加以考察,学问道德好、能力强就提出来为士,慢慢地经验上来。那么这个士的阶级就是比较是初步的基本的干部,官阶上差得很远。 

假使发生这个情形,父母过世了,那么儿子葬以大夫之礼,因为这个葬礼是属于这个死者本人的范围,他有些什么贡献于社会上,有些成就是哪一方面,葬礼的时候照这个仪礼而葬。可是儿子呢?“祭以士”,把父亲葬了以后,自己来祭拜父亲的时候,马上连礼仪的家俱都要换过来,这是代表儿子自己祭父亲。当然儿子他的功业的成绩没有到达这个位置,本身还是士,所以只好用“士”礼来祭祀。 

当然这些礼是讲古代,我们晓得古代的礼仪,每一朝每个时代虽然有变动,大体上差不多。现在不同,现在我们号称礼仪之邦,根本没有礼。拿祭礼的话到了殡仪馆去啊,那东西合璧、古今中外一炉,站在街上看到那个送死人的呀,有西洋的洋队还在唱歌跳舞蹦蹦跳,后面又有道士、又有和尚、又有在家的,什么都有,反正古今中外一概都来哦!哭的哭、笑的笑、闹的闹,没人理。结婚也是这样,这几年几十年当中结婚也没有礼。古代这个规定是很严格的。 

“父为士”,假如父亲的他本身的功名,这个成就事业低的,“子为大夫”呢?“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礼)。”他是这样不同。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期之丧,达乎大夫。”什么叫“期”呢?一个周年,如果在公家服务,皇帝下了命令,“期之丧”,只能在家里休上一年,到后来又规定什么亲属的关系、血统的关系又可以只服穿一年、戴一年的孝,还有只戴几个月的孝,不是你们看到现在报纸上不三不四的也有了,其实也是古礼。怎么叫不三不四,现在混乱,不今不古。有些人还蛮讲礼,太太死了,丈夫登的讣文,“期妻丧生”,要为太太起码守上一年,守一年之丧,一年是正式的中国文化的规定,这一年之内如果这个男人再结婚、再续弦,在过去社会大家会笑的,不合礼的。有些感情好一点,有些为太太服三年之丧也有;那两年是特别,那不在礼的范围,你心丧。现在当然啊,前一个月上殡仪馆、后一个月进大礼堂啊,无所谓,是所谓自由啊,没有关系。这个期丧是一年的丧礼,所以兄弟之间都是这样。 

“达乎大夫”,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古礼你们当然没有研究哦,研究中国的过去的文化,这个是限制了一切,不管你官做到多么大、地位到了(甚至)当了宰相,父母死了以后,立刻就要给皇帝上报告,要交代的,回家守丧,要三年才能出来。如果不上报告啊,那个冷衙门(以前所谓“御史大夫”,有名的冷衙门,平常鬼都不上门的),第二天御史的奏本就上来了,报告上来了,弹劾你!那个弹劾很严重哦,皇帝都吃不住哦,帮庇不了的。犯了什么法,皇帝还可以包庇;犯了礼仪,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神犯了,这个部长不能当的啊!非要回家不可,甚至严重可以弄到永不(录用)。你看康熙时代就发生这件案子,一个大臣当了部长的阶级,因为家里死了父亲,瞒住了,丧事拖了一下,监察御史直接弹劾,后来把这件案情弄清了,康熙皇帝下了手谕,“此人永不录用”,永远不要出来做官了,永远没有他的事了,你就回家去算了。上古之丧除了父母之丧以外,有什么呢?譬如武将当大元帅或者前敌总指挥,带兵正在前方作战的时候,碰到父母之丧那怎么办?皇帝跟着一个命令就来,在战场上守丧,不准回家,那没有办法,君命超过了——所谓国体,先有国、后有家,所以只好穿着孝服作战。你不是有时候演京戏看到白盔白甲带丧的那些大将出来作战,有时候他身带丧服,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你看看中国旧的戏里头都有这些东西的,有些你不留意,怎么——大概是好看吧,颜色上艺术上的配搭,有些绿的红的,穿一个白的。——那不是哦!它代表他的身份,他的生活的精神不同。那个关公出来,脸红带刀,他这个人很正直、脾气大,不对,眼睛一瞪就跟你恶骂,他不做假,就是这个道理。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三年之丧,说父母死了以后,在古礼服丧是三年,所以中国的古礼做官的这三年以内是不准出来的,也不见客的,甚至专制到了明朝、清朝这个阶段,三年当中还不敢作诗呢!如果说是在家里守丧还作诗,算不定人家密告你一下,前途就没有了。你守丧还有那么高兴啊?所以守丧假使听音乐唱歌啊,一个密告就完蛋了,所以很严重!这个“三年之丧”差不多(是)周代的制定、裁定,因为过去的守丧的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学生们给他服“心丧”,只是外表都不带孝的,“心丧三年”,只有子贡在他的坟上庐墓三年,那比儿子还严重!根本就住在孔子的坟上,搭个茅蓬住了三年、守了三年,其他的三千弟子都服心丧三年,所以这个是孔子的道德的号召与伟大,他并没有规定,弟子们对他自然是以父母之礼事之。所以“三年之丧,达乎天子”,总而言之,关于父母死了中国孝道中这个丧礼三年,无贵、无贱,“一也”,决不能变更,连皇帝都不能变。这个皇帝(如果)是不服三年之丧,历史上很多事情,这个历史上这个皇帝是给人家看不起的,在历史上永远是个大污点,所以汉文帝提倡了短丧,把父母之丧变成一年;汉文帝一生的好处,就给这一点事情,中国历史上的历代一提到这一件事,对他都是不然,等于否定了一切,可见这个民族重丧礼的精神之所在。 

那么我们看了这一段书晓得,他这一个典型是拿出来大舜这个典型,平民,没有依靠,自己成功,自己什么成功呢?不是现在人努力的成功,(而是)道德的成功。所以,公天下时代一个典型,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另一个典型,是家庭有基础,皇帝的基业有基础,加上他发扬光大的——武王与周公。但是都是重孝道,那么孝是个什么?换句话说,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万的重感情、人的感情,有真感情。中国人讲,中国文化叫做三个字“真性情”,真的人性善良的一面;真的人性的感情;真的至真至善一面。那么这样的人物,不管他成出世的事业或者入世的事业,都有真感情。 

所以过去我们讲中庸,也有个人很多年前有位同学提出来问过我,这个话一讲都是几十年,在四川川大里头讲,大学里上课的时候有位同学问说,那么所以我们中国的儒家攻击佛家不孝,出家是无父无君,这是儒家攻击佛家的第一条,最严重。这个是后世佛教的制度有所不同,实际上你看,研究释迦牟尼历史,还是一样。不过他孝道的路线不同,因为印度的国情(国家的情形)与中国文化国情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父亲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抬棺材的,阿难、难陀、释迦牟尼佛自己、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四个人,每个人抬一角,把父亲棺材抬上山来,葬在他自己讲堂的旁边。任何弟子帮忙他抬棺材——不准,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他带着他的儿子带着兄弟,自己四个人抬棺材上山。可见也是非常注重孝道与丧礼,至于后世后面一般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没有留意到这些,就是跟着后世的可以说是错误的观念,将错就错一路下来,所以被中国的儒家所反对、所责难、所否定、所看不起,其实印度的文化、东方的文化同样精神。严格讲起来西方文化也一样,所以最近你们晓得,西方人讲,有黑种人发动找自己的根,所谓《根》,从这一本《根》,一位黑人朋友写了这本书以后,全世界发动找,实际上他本来每个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来根,所谓根,观念不同,他名称叫“根”,祖先嘛。你看美国是一个各个的民族集合来,你经过的美国同学你一问:你是哪里人?意大利,西班牙,我是犹太,我是德国的,我是英国的,都分得很(清楚),每个人回到家里还注重自己的家史,所谓根、传统。所以我们一般留学到外面去只看皮毛,里头都不懂,实际上都是一样,非常重视自己的血统与祖先。你不要说我们养人,养狗都重视血统啊!是哪一种狗种,何况我们是人种,人种里头还好种啊,那所以要注意这一点。 

那么下面跟着叙述: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注意!所以中国人天天讲孝道,什么是孝?这个地方要注意了,孝并不是说今天回去下了课买一个冰激凌带给爸爸妈妈吃我是孝顺了,那是当然很孝了,小孝。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说只有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通达、懂得孝道,真正所谓孝子的,“善继人之志”,善于继承父母祖先的那个遗志,所谓愿力、希望,给他达成。当然要善的希望,父母假使只希望钱,就是希望这个儿女不管你什么手段、偷来抢来,只要有钱就好,那就不是善继人之志了。当然父母希望有钱,穷怕了,希望后代子孙有个房子啊、生活能够安定,钱的目的在这里。你使自己后代怎么样安定下去,使告慰于父母,告慰于祖宗,这就叫“善继人之志”,不会乱继。那么像《论语》上我经常说,古人解释很多错了,讲孝道,父母死了,“三年无改于父之志”,就是孝道。照古人解释,他说三年以内不要改了父母那个的本志,就是孝子。我说那好了,假使这个父母做小偷的话,我不想做也要做三年啊(众笑)!不做三年不是孝子了嘛!对不对?父母是个杀人犯,至少我也去杀个三年哦!为了当孝子啊!所以古人乱解,就是《中庸》这个道理正好补救,那个《论语》上后世人解释错了。孝道是“善继人之志”,你要晓得那个精神,而且善于继人(之志),重点是这个“善”。 

“善述人之事者也”,父母祖先已经有家庭、文化、道德、功业的基础的,做后代人能够发扬而光大之,这个是孝子。但是我们看了几千年以来,子孙能够发扬父母的基业的,没有几个啊!别的还不说,就拿我们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家里喜欢买书,不是现在的书哦,过去的印刷不容易,线装古版的书。那收罗呢,那真是啊,像我们出门,父母就讲,“仗剑须交天下士,黄金须(多)买百城书”,喜欢买书来读。那个书买到有时候一看啊,心里凉了一半,有些书买到线装很好,很好的图章,一切讲究,很大的字,“某某家里藏书”,这是名家,“后代的子孙如果再穷卖了我的书啊,怎么怎么样不孝!”照样的卖出来!这是没有办法。就是深深感觉到,善述人之事,所谓“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创业是很难哦,守成同创业一样的不容易做到哦!所以唐太宗、高宗有个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呀!”创业固然很难,能够守成也不容易;守成而能发扬而光大之,所以孔子再三提到他两个兄弟,武王、周公是了不起,这是大孝子。“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先休息。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