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我与南师

智者、长者、仁者--深切怀念南怀瑾先生圆寂一周年

时间:2013-09-18  来源:  作者:

作者:冯月根(苏州市吴江区政协办公室主任)

2012年8月中旬,我去太湖大学堂想拜谒南老,可他患感冒在服中药调理,我没有打扰他。9月中旬病情加重引起心肺衰竭,住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后返回大学堂。在这几天前曾有媒体传南老病危,甚至于已经“圆寂”的说法。南京、北京、上海、温州、苏州及本地媒体和友人纷纷打我电话,求证真相。但我只能以入定予以回应,我想南老一直身体健朗,又是位传奇人物,身体一定能够好起来,定能长命百岁。谁知9月29日下午4时,南老驾鹤西去,年正九十五岁。

噩耗降临,霎时间我禁不住黯然神伤,悲之、痛之、思之,泪水模糊了双眼,陷于极度的悲痛之中,我在告诉自己:我失去了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失去了一位寻求讨教的仁慈导师,内心的失落和沉痛难以言表。此时,南老睿智安祥,渊博谦和的身影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心情也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当晚,想提起笔写文章来纪念他、缅怀他,可是思绪异常凌乱,沉重的笔拿起了好几次,结果都没有写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是中秋时节,南老离开我们将整整一年了,至今南老的音容宛在,往事历历在目,我要静下心来把去年没有写成的文章流露于笔端,对我一生最为敬仰并受教得益的南怀瑾先生表达哀悼与缅怀之忱。

南怀瑾是浙江乐清人,生于1918年3月18日,曾毕业于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又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国立政治大学讲学,旅居美国、香港等地,为著名国学大师。在认识南怀瑾先生之前,我早就拜读过他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金刚经说什么》《新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等著作,非常仰慕他的学术造诣。他是一位声名远播,学贯中西的大家,盛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当得知南老来我的家乡七都镇创办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更让我喜出望外,想必定能有机会亲近大师,聆听教诲。

2001年,太湖大学堂开始大兴土木,更坚定了我向南老求学请教和长期聆听教诲的信念。

2004年7月1日,我在山东潍坊著名雕塑家陈修林教授家中了解到南老近期在上海开讲座,由中国科技大学和太湖大学堂(筹)联合举办,所讲述内容是关于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方面。于是,我向陈教授建议并转达南老,可否在太湖大学堂所有地的吴江(七都镇)来开讲。当时太湖大学堂还在建设之中。事隔半月余,陈修林教授从上海再转来七都告知我,南老满口答应,南老说:这个建议很好,今后常在大学堂讲课,这次大家不妨认认路,看看建设中的太湖大学堂。就把讲座时间定在7月下旬,为期10天,讲座地点由我帮助预订在七都镇太湖之滨的君庐别墅酒店。

与南老第一次结缘就在滨临太湖的七都镇上这座君庐别墅酒店。报到那天下午,我早早地等候在酒店大堂,协助会务,迎接各地“客人”的到来,但神态拘谨。当时,我很想见到这位素未谋面而仰慕已久的国学大师,却又揣摩着身份显赫的长者是何等的威严,不苟言笑。

然而,我的猜想是多余的,当我向身着黑色长袍,一双布鞋,满头银发,目光炯炯,手执拐杖的南老递上名片时,他看了一看说:哦,就是你提的好建议,要谢谢你啊。我是来瞎说说的,是来骗饭吃的。所以呢,这次不要媒体报道,不要领导接见,不要警卫保安。你呢,就当你自己人了,随时随地欢迎你来。如此的第一面,大师如此地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更令我十分景仰和敬佩。

这次南老授课,主要讲大乘显识经、佛说入胎经以及禅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学者们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作了深入研讨。我也抽出时间来听了几课,老师讲课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妙语连珠,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

从此之后,我也跟着来听课的学生弟子一样称呼他“老师”。这一次是南老师首次在吴江开设的讲座,也正是这一次我才认识了仁慈的大师,还认识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港澳台知名人物。也正是这一次,我在南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禅修,跟印度瑜伽大师开始学习起瑜伽。自从此次善缘以后,我与南老师结下了更多的学缘和更深的福缘。

在太湖大学堂未落成之前,我常常驱车赶赴上海聆听老师讲课。当太湖大学堂落成之后,我与南老师的接触交往更加频繁。但我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尽量不要去打扰南老师,论辈份他是长者,论学识他是智者,我俩是天壤之别,即使是学问上的求教也宜少不勤。因为南老毕竟是位学界泰斗且年事已高的长者和尊者。

由于我经常去大学堂,也常常碰见南老师,见他诙谐幽默,和蔼可亲,谈笑风生的样子,领略到大师洒脱的风范和高尚的气节。每当我们见面,他第一句就说:哦,老朋友来了。每当他一坐下来,就点燃一支烟,与我们拉起家常,谈论古今文化,谈及当今教育,以古喻今,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亲切随和,轻松自在。老师是个谦逊的人,他常说起自己的一生是八个字:一无是处,一无所长。如此谦逊让我无以对答。他喜欢用“老顽童”来自谦自嘲。

认识南老师之后,我一直思索着想给老师送些什么薄礼,以表达一份心意,可是他整天素食又青衫布鞋,何为合适?除了拿一些本地方志和文史书籍外,我想南老师喜爱抽烟且烟瘾很大,于是我就买上几条烟送给他。谁料从此南老师派学生在每年中秋、春节期间反而给我送来礼物和题签在扉页的出版新著,真是感激不尽啊。

从晚清、民初到五四乃至后来,文化传统处在流失与重构的过程中,人们只求西学却抛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甚至于反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南老师创办太湖大学堂,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每年会安排高二学生来七都镇开展学农实践,具体由我联络和操办。2006年暑期,太湖大学堂刚建好不久,老师也定居于此。我想利用复旦附中这次学农的机会让学生到太湖大学堂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我来到大学堂向南老师报告后,他当即同意。

他谈到,当今教育只给学生传授技术知识,不讲道德,青少年知行断裂,行为放荡,这是人生价值的失落。缺乏思想上的传授,缺乏安身立命的东西。还提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发展能够实现理想人生的能力,铺就为人、为学、为政之道,达到济世安民的目的。这一次他作了精心安排,特意请来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与同学们就中美关系、海峡两岸往来、东西方文化、孔子学院的传播等进行广泛交流。他是一位对后生循循善诱的长者,两天时间南老师始终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文化与教育,对话学习与生活,不辞辛劳,诲人不倦,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不遗余力。

犹记得2007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应邀来到庄严静谧的大学堂观看少林沙弥的功夫表演,表演就在院子里的空地上。南老见到我后,就招呼我坐在他身边,他非常健谈,因为都是沙弥表演,我们边看边聊,话题也就集中在青少年。这次少林寺武僧来大学堂表演南师是用心良苦,目的就是要弘扬易筋经文化,引导孩子亦文亦武,能够有一个健魄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南师还引用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几句名言。

2009年元旦过后,我去大学堂向南老师禀报我调离乡镇到市政协工作。老师听后高兴地说:到政协工作环境很好,视野更宽阔,可以发挥你更大的才能。我们是老朋友、自己人,你的家还在七都吧,你要经常来这里坐坐。太湖大学堂常常是高人云集,群贤毕至。4月7日晚上,我陪同著名话剧演员游本昌及夫人前去太湖大学堂拜见南老,恰逢北京来的中国地质大学孙储琳研究员和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等众多学者也在大学堂。这真是一种巧遇,10多年前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进修时就结识孙储琳老师。阔别重逢话语多,围绕人体生命科学、认知科学,我们谈了许许多多话题,如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等哲学命题,王肯堂与唯识学,关于袁黄其人其事等等。南老师精辟地讲到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人的精、气、神就是光、热、力的相互影响,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学中,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这中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让我耳目一新,给我有益有识的启迪,真谓是受益匪浅。

  65c26d78tx6CIQjCsLc5e&690.jpg

2011年夏天,我的书稿《吴江佛教史迹》完稿后,请教宏忍尼法师斧正,老师知道后就让宏忍尼法师把书稿念给他听(因南老师患眼疾,视力受障碍),听后欣然为书名题签“吴江佛教史迹——九四顽童南怀瑾题”,书法苍劲灵秀。我也知道各方向南师求字笔墨者甚多,而他一概婉拒。可是他给予我特殊“礼物”,让我兴奋不已。第一版出版千册后销售一空,老师又让宏忍尼法师通知我到太湖大学堂商榷,亲手指导封面改进及补充作者简介等内容。并在封二标上“南怀瑾先生推荐”,要我再出版2000册,专销港台地区,还帮我与台湾有关书店联系,给我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他说,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工作那么繁忙能静下心来立言,很不容易啊。并随口吟诵杨敬之《赠项斯》诗一首“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并对这首唐诗作了一句一句地阐释。这次他还向我要了两本我的社会学新著。

我注意到在南老身上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有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问题的勇气,有胸藏“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与境界。流露出对国家、对民族慈悲普世的人文关怀。他又是开启新时期国共两党秘密会谈,达成“九二共识”的两岸使者。他曾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又重新建国,犹太人几千年的教育,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始终保存他自己的文化,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

他又谈到: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外国人屁股后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他还说到:我们虽然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于是,南老寄希望于从娃娃抓起,希望在于未来。2008年5月他亲手创办了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与文化重建,自觉地承担文化责任。他针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及事件,格物致知把文化提到高度的认识,以深邃而透彻的论断来阐释了文化的承担。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老以非凡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开创学术风范并担负起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重整工作。其学术胸襟开放兼容,不固守,不势利,不开宗立派,融通百家之言,海涵地负,正德厚生成就其文化建树。中华复兴,需要文化来支撑。他希望大家唤起“国学意识”,在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上,从古代、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施于个人为“养性”,施于他人为“教化”。

南老师穷尽一生,高山仰止,以超越常人的工作热忱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执着追求,锲而不舍,潜心研修咬得菜根香,从孔孟之学,佛教释经、道教史学,从中医占卜、天文历法、诗词曲赋,到教育、文化思考皆拓展着一个多元的研究领域。最终修持成学识渊博,造诣高深,古今赅备,融贯中西,通晓文、史、哲,熟知儒、释、道的大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伦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二十字生动地诠释了南老的学识与睿智以及他毕生的修养和追求。在海峡两岸曾有一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要重新找回被摧残而断裂失落了的国学传统,读南怀瑾的书是一种方式。南老成为两岸最具魅力的国学大师,在中西文化界有着巨大的声望。

南老一生周游四方,传道授业,学富五车,著述等身,弟子无数,集儒释道文化之大成,堪称一代宗师。他常常在办公室通宵达旦,日以继夜地辛勤耕耘,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力行于社会实践。南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捍卫者!但他超然淡定,深居简出,安于清素,为人低调,不事张扬。这正是体现了他践行儒家优良传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最崇高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和人文道德、思维方式。南师虽去,精神永存!老师的著述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宝贵财富。老师的学识、风范以及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且日益光大。“有的人活着,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我想缅怀老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作为后学,要向他学习以天下为已任,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为人友善,淡泊名利,心无旁骛,与世无争的为人之道。学习他严谨治学,甘于寂寞,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学术精神。

纸短情长,在文章结束之时,随手翻开了我与南师的几张合影,南师慈祥的面容,清秀的身材仍与我们同在。

南师仙逝,我心悲怆!谨以此文致祭,惟愿他乘风再来,普渡慈航。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e0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