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庚子年农历正月十五,传统元宵佳节。本该是万家团聚的时刻,但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有几家灯火能够照亮回家的路,又有多少亲人从此再无相聚,来日方长抵不过世事无常,聚散离合让人措不及防!只待某时,岁月静好,轻唤一声:别来无恙。不求日日相守,唯愿共同安好!桌面团团,人也团圆,也无聚散也无常!
《毗奈耶经》 有云:
积聚皆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南师亦说:
能积聚拢来,
必定会有散开;
到了最高处,
必定要掉下来;
有相会就有别离;
有活着的生命,
自然有归宿的一天,
这是必然的道理。
1
交臂非故的人生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今之隐机者”,老师,你从前也有这样懒洋洋的休息一下,你今天特别不同,你今天靠在茶几上休息,这个状况“非昔之隐机者也”,与从前你每次靠在茶几上休息的情况完全两样。我照文字解释是这样。如果只照这样文字的解释读《庄子》,一定把庄子冤枉了。庄子在这句话里,已经点题了。我们照古文讲叫做点题,点出那个题目,画龙点睛。魏晋期间,名画家张僧繇,画龙通常都没有点睛,只要他把龙睛一点上,画的这一条龙,立刻变成真龙飞走了。画龙点睛,破壁而飞,就是说这件事。
庄子的文章,这个时候在画龙点睛。“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要了解《齐物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当你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第二秒钟仍在这里,但是已经不是第一秒那个我了。所以庄子后面就提到,孔子告诉颜回四个字:“交臂非故”。两个人对面走过来,你过来,我过去,我们两个膀子刚刚碰了一下,你向这边走,我向那边走,交臂而过,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我了。任何时间,任何地区,一切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都已经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第一秒钟坐在这个椅子上,第二秒钟已经不是第一秒钟的你了,第三秒钟更不是第二秒钟的你。每一分每一秒,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两个手臂一碰,我们拉个手,放开手,再拉一次的话,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们两个了。所以交臂非故这一句话就是“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当我们刚刚靠上座位一坐的时候,当下一刹那就过去了,借用佛学一句话,剎那无常。剎那是梵文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变成这两个字。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刹那。刹那很快,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就是无常,不会永远存在的。庄子借用颜成子游的嘴说出来《齐物论》,没有分别,万物皆平等。平等也是个名词。忘记了外境,内外进入了《逍遥游》最后的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
——《庄子諵譁》
2
变化无常的世事
下面我们再看郭象对“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两段的注解: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目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觉,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宇宙天地间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在宗教家说是上帝,是神,或者是佛;中国文化不谈这一套,而把这些名称叫做造化,是物理性的,没有宗教外衣。这个造化,也叫做变化;后来算命批八字,也叫做造化。我的命运不好啊,造化不好啊,也是这个。造化就是生命主宰的意思,这里头是变化,是“无力之力”。你看他好像没有力量,但对于万物,对于一切众生有主宰的力量;“莫大于变化”,这就是宇宙这个功能,这个造化的功能。造化这个东西,宇宙的生命,“揭天地以趋新”,宇宙中间的万物,每天都有变化,所以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都不同,不同就叫做新。
谁在主宰呢?就是这个功能;“负山岳以舍故”,宇宙等于说背着这个地球,地球又天天在转动,昨天箭似的过去了,永远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过去。“故不暂停”,没有一秒钟停止。“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忽已”,忽然之间,不知不觉之间,“涉新”,天地万物随时随地有新的变化,道家叫这个情形为变化,佛家的名称叫“无常”,不永恒,不断在变化。“世皆新矣,而目以为故”,世界上,时间与物理世界,随时向前趋新,只是我们人的知识不够,认识不够,“而目以为故”,眼睛看到今天的台北还是昨天的台北。其实今天的台北已经不是昨天的台北,明天的台北又不是今天的台北,一切都随时在变。
——《庄子諵譁》
(点击图片购买)
3
也无聚散也无常
“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是佛学洞穿世事聚散无常的名言,同时也是出世思想的基本观点。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在中国的固有文化中,无论道家或儒家以及后来的佛家,早就知道,宇宙之所以成为宇宙,以及这个地球世界,有始有终,终会归于混灭。有开天辟地的时候,也有天翻地覆,终归结束的时候。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空”,“诸法无常”。老子也说:“天地尚不能久”。白居易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因此,有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也不能永远无尽而长生不老的!不管是经过多少年代,即使是几百千万亿年,终归要有结束的一瞬。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那么,人生更不能希求长久的永存了。我曾经做过研究,不过还没有时间坐下来完成,但统计资料已搜集好几年了。我发现这个鸡蛋一样椭圆型的地球世界,以世纪为标准,东方的中国,诞生了哲学家的老子、孔子。印度也诞生了释迦牟尼,西洋也诞生了苏格拉底,事实上,都是同在一个世纪之中。太阳轮转到的地区,某一个世纪出了些什么人物,都有同样的类型。某一个世纪结束了,而这一个世纪某些关键性事情也都结束了。例如在某一世纪中,东方出来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同一时代的相近差距中,地球的另一半,也会有同样的了不起的人物出现。曾费了很多年时间,把这些资料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但是,这个研究,还需要找出它的根本理由来。那么,这个地球和人类时空的命运,当然就可以推算出来。不过最好不要彻底研究清楚,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人,何必需要前知呢?万事还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于追求的意味。
可是,由于老子这几句话的道理,说明了他早已了解这个宇宙是有生有灭的。因此,人生的规律,逃不过的一个法则,必然也是有生有灭的。只是人类却有一个愚不可及的呆劲,总希望什么事情,都要永久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事实上,是绝对把握不住的。“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原则。这个原则的归结,便是那所希言的自然之道了。“希言”,也等于佛曰“不可说”。道固不可说,因此而“希言”其故。可是自然的法则,它却有必然性的因果规律可循,佛学重视因果定律,其实老、庄、孔、孟诸家,也都是讲究说明“因果必然”的道理,只是表达的说法不同而已。
本章由“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开始,把自然现象的因果律,用比喻来反复说明,告诉我们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须要认识人间世事的现象,以及人与事,没有一分一秒不在变。它是随时随地都在变,既不是你的力量可以把握住它,而且也无须要去把握它。只有一个超越现实,是我们生命所本有的,就是那个自然本有的东西。那一功能,能变、所变、受变的,却是天人合一,变而不变的那个东西。但那个东西又怎么可以体会它呢?只有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去体认它,才能自然证得。但是有的人虽然相信这个道理,并不能真肯实信,所以便又说:“信不足焉”!此外,大多数人,就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个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时也不相信现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所以说:“有不信焉”!真是无可奈何!
——《老子他说》
(点击图片购买)
《聚 散》
【南怀瑾】
桌面团团,人也团圆,
也无聚散也无常。
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
但愿此情长久,
哪里分地北天南。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