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家人之间做好这六点,感情会越来越好

时间:2020-02-06  来源: 南怀瑾东方讲堂  作者: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家办公,孩子也都延长开学,父母、夫妻跟孩子同处一室,关在家里不能出门,时间久了,难免偶尔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小矛盾。

 

南怀瑾先生曾说,“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

 

家人是我们此生最大的缘分,家庭是磨练心性的重要道场。如何做到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听听南师给出的6条珍贵建议。

 

近期,家人为你做的哪件小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欢迎文末留言和我们分享。

 

 

01

 

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么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顺的东西,还跑来学佛?孝顺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

 

“哎呀,老师,我那个妈妈脾气好古怪,好难相处。”对呀,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父母不是众生啊?丈夫、妻子、儿女不是众生啊?欺人乎! 欺天乎!自欺嘛! 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别人,对怨家,那就更不用说了。

 

注意!普贤菩萨是讲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或者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享受,闭关从某一方面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住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修行好办。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於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

 

02

 

做不到此心的和平,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

 

僧团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没有闹意见,互相尊重。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天下太平了。什么叫“六和敬”?

 

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学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一点都不能使人喜欢,我看了就讨厌,笑脸总可以学吧?

 

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身和还要注意衣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学佛,与同事之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来不到,就连鬼也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也出了,多舒服啊。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敬也不用。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了。

 

“身和共住”我们谁做到了?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布施,他生他世就无病无痛。我就有这种朋友,活了七八十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得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看对象。像我骂这位陆居士几十年,他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得学习的。在团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就晓得,很讨厌。

 

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来,骂个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饭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这就是他前生修口业,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来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为是空话,你只会南无南无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团体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癌症来的,真的哟!癌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国人肝病特别多,肝癌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因为这个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

 

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意见会相同吗?绝对不会。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没有代沟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习惯。譬如爱干净的同不爱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同学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

 

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点。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就是意见观念,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不要讲别的,没有一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又没事了。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同均,平等平等。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经济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其中。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考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算了,我帮你们答吧!“六和敬”有两层意义,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到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习惯。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03

 

我们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说做人、做事、修行都在其中

 

所谓“六和敬”懂了以后,这才真正算是学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会也用得上,一个团体也用得上、一个国家民族也用得上。这六种精神——六和敬,比什么责任、荣誉还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个僧团人与人之间,修行人相处在一起,六个条件: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点特别特别注意!我们真正学佛,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了。这不能够说只要求一个出家人哦,我们每一个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会、团体、国家、天下都一样,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国,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普遍地变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个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个团体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么?我昨天跟出家同学正有事讲到,所谓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非?明辨道德行为的是非,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别道德行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应该做,非就不能做。那么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这个《楞严经》里会讨论到,我们姑且简单地说。

 

所以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相处,道德行为,注意哦!道德行为明辨是非,一个人是非的观念太清楚了,不会和平相处的。尤其我们学宗教、学佛的人,学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圣人,都是混帐!忘记了自己也是“帐混”之一。都拿一个圣贤的尺码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规矩,那个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记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别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个观念:贪嗔痴;自然要求别人严格,对自己多原谅。——错误了!

 

“戒和同修”是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为相处。“和”,和平、和爱相处。所以住在一起,共同为一个道德的行为来修持,这是一个僧团。就是我们普通做人也一样,一个家庭也一样。 

 

“见和同解”,就更难了。见,就是思想观念、见解。人与人之间相处,见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见解相同,就是说大家文化观点、修持的观点要彼此研究、沟通了、相同,和平、和爱地相处在一起,见解相同。见解不相同,譬如说我们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处得不好?

 

所以宋代、宋朝一个名儒陆象山讲过两句名言,因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党派的斗争、派系的斗争,所以陆象山很感慨,讲了两句名言,他说:“小人之争在利害”。小人并不是说哪个个子小一点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点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为了生活,利害关系才要争。“君子(士大夫)之争在意见”。所谓君子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意见反是多,君子之争在于意见。思想不同,见解不同。

 

所以意见彼此不同所发生的争论,比那个普通人利害之争是一模一样的可怕!所以人类的悲哀,不是利害之争、就是意见的相诤。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够做到见解相同,那么就达到后面意识就沟通了,彼此都是高兴的第六条,嘴里没有反感的言论,所以“口和无诤”了。学佛修到无诤的境界,“口和无诤”,那么意识和平、合作,能够互相相处,所以“身和(就)同住”

 

身体很和,第一无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绪很稳定,那么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个人,没有神经病,也没有宗教心理病。这个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谓讲,现在标榜的美国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过去丛林大庙子几千人,起码三五百人在一起,来自于四面八方。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他什么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礼貌,吃饭哪、出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看不到。

 

过去我们所谓喜欢到大陆上看庙子,大的庙子进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个影子,一个和尚也没有看见。才晓得等到吃饭的时候吧,吃饭的时候云板一响,就看到一个一个人排队自然就出来了。我们那个年轻的时候就说:这些和尚哪里钻出来的啊?平时都看不到人。那么几百人出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进了饭堂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坐着,不会像我们这样站起来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调羹、碗敲敲啊,都没有。吃完了饭,也没有声音,然后就进去了,看不见了。——利益均等,无争的境界。 

 

所以这六条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处,和爱、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经常发现佛教的伟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这个精神扩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样。我们几个家庭能够做到夫妇之间和敬?

 

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所以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就不容易做到哦!相敬如宾,讲恋爱的时候、追的时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个坏毛病都盖起来了,等于彼此对客人一样,宾就是客人嘛!再生气呢也闷住了,“你好!我好!”对客人嘛!相敬如宾。结了婚以后就不是对客人了,就是对仇人了,那就板面孔啊!每个人玩自己的毛病,就不相敬如宾,要改一个字:“相视(看到你)如仇”,如仇人一样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

 

所以即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的夫妇之间相敬如宾,也就是和敬的精神。所以特别讲到比丘这个问题,特别介绍佛法的文化,这个六和敬,就在这一方面去学习、去了解,成佛就够了。 

 

佛教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出家如初”,一个出家人、一个学佛的人,像第一个思想:“我要学佛了,我要出家了”,永远保持那一下的真诚、诚恳;“成佛有余”,一直到成佛就够了。所以“出家如初”,就是开始那一念,成佛就有余,还有多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说成佛有余。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楞严经讲座》)

 

(点击图片购买)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