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怀瑾:做事要像狮子抓人,使出全力直奔关键去,其他小事一概不理

时间:2020-01-12  来源:  作者:
 
01

 

做事情要像狮子抓人,使出全力直奔关键去,其他小事一概不理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看马,他不是用眼睛看的,他是用智慧的眼睛来看,拿佛家来讲,就是法眼。天眼还有相,他无相,他把宇宙的根本都看通了,生命怎么来,他已经看通了。所以他得的是精华,“得其精而忘其麤”,外表上粗糙、糊里糊涂。

 

有些真智慧的人外表笨得很,看来笨透了,可是他有真智慧你看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没有智慧,一做事情就糟糕,讲理论啊,写文章啊,吹牛啊,那牛吹得比新西兰的牛肉还便宜、还大。叫他做一件事情,却没得智慧。所以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他了解任何一件东西,看透底了,看到内在去,外形他忘掉了,所以问他白的黑的,他随便讲,他脑子里不记这个外形。

 

“见其所见”,他看要看的东西,看那个重点,该看的地方他已经看到了,“不见其所不见”,旁边那些根本没有看。等于我几天前告诉一个同学一样,交代你一件事情去做,那就是老虎、狮子出栅一样,老虎吃人以前,旁边那些刀枪啊,弓箭啊,看都不看,扑到目标前面就是了,这样才能做事情。

 

普通的人不是如此,像出门写个报告,一出门说,哎呀!他看我不顺眼,也不满意我,我看还是不做吧。世界上这一类的人很多,所以什么雄都不雄。大英雄他看着这个目标,就像狮子抓人使出全力,抓一只老鼠也使出这个力量,它不敢轻视任何细小的东西,也不愿意重视一个大动物,在它看来都是平等,所以它为百兽之王。

 

高明有智慧的人,“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他所看到的是该看的重点,至于其他的小活、小事,听都不听,理都不理,目标是什么,自己把前途搞清楚。你今天上十一楼,管它是七楼八楼,我的目的是到十一楼,中途一概都不理。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他要看的东西,看那个重点,应该看的看,其他的任何一个东西、人、事情都不看。他有长处,一定有缺点,选那个长处的时候,把缺点都丢开,不看了。结果你又看长处又看缺点,天下没有一个人可用的,也没有一匹马是好的,也没有一部真正好的车子。我们去买一部车子总有缺点,最好的牌子,任何一个东西,就问你这个合用不合用,缺点的地方就不理了。所以“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都是人生的哲学,一般普通的人都做不到。

 

普通的人是“见其不见,不见其所见”,不应该看的地方他拼命去看,而且越是普通人,越是看那些不应该看的地方、毫不相干的地方,可能非常重要、大的地方他忘记了。

 

我们前面讲到九方皋的相马,是关于人的方面,在每一段中间,最重要的都是几句话,所谓“观天机,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像这些好的句子,虽是文学的句子,却包括了很深的人生哲学,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所以要好好记住,并且去体会才能受益。(《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02

 

大要紧的关键解脱开了,细节自然解脱开了
 

庖丁开始三年,他说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后看到牛都不是牛啦!眼睛里头没有牛了,技术和经验到达那么高的境界了...“方今之时”,这个庖丁讲,三年以后到现在,拿现在讲就是几十年经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就是我向大家报告的,我小时候那个剃头师父,他一边跟我讲话,眼睛还看到书上,用剃刀在我头上乱刮,刮得比西瓜皮还青,那是“以神遇”。他那个刀啊!跟他的意识跟我的头皮合一了,叫做三身合一,刮得进入精神的境界,“而不以目视”,不要眼睛看而到达这个境界...

 

注意哦!任何艺术家、文学家写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也是这样的。自己过后一看,这是我写的吗?我也有几次经验,说这个写得蛮好啊!问这个同学是谁写的,他说,老师这是你写的嘛!他们还以为我作假,其实我早忘了;我心里笑一笑,我当时怎么写出来的真不知道,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完了,道理还没有完。最重要的一点,他说那个杀牛的技术,已经是达到道的境界。任何一种专长的技术,进化到神化的境界,是不用头脑不用肉体的官能,完全是神行,是精神一致自然来的。

 

譬如大的艺术家,大的文学家,乃至高明的外科医生,他的医道到了最高明的地方,下刀不一定都是用眼睛盯着看的,刀到了多少深浅程度,他的意识已经感受到了。

 

他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只用神,而不用眼睛了。这个神不是眼神的那个神了,是精神的神,超乎物质官能的。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他说技术到了最高近乎道的境界,进入精神的领域里头,四肢官能想停止,而这个神的境界“欲行”,连绵不断了。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这个庖丁以杀牛的技术,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他说当我技术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时候这个刀下去到牛身上,不是呆板的,不要用普通的脑筋思想,那个刀顺着牛身体的结构,依乎天理而欲行,很自然就滑下去了。“依乎天理”,这个天理就是人要有天理良心这个俗语。实际上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这个道理;一个物质天然的纹理,都是顺其自然,依乎自然。“批大郤,导大窾”,就是牛身体大关键的地方。譬如说膀子啊!肚子啊!腿子啊!在这些大关节空隙的地方,顺着经脉的流行,一刀下去把它解脱开了。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句话“因其固然”,那些生理有它当然的关键地方,自然解脱开了。大要紧的关键解脱开了,细节自然解脱开了,所以他讲一句结论,“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术所经过的,就是这个刀下去经过枝节的地方。这个技也代表技术,也代表枝节的地方,就是现在我们讲神经丛,一个大关节的要紧的地方,“肯綮”是关键。

 

他说当技术已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哪一条神经,哪一块肉,“之未尝”,我脑子里都没有注意了,顺着刀势就下来。等于一个雕刻家,顺那个石头的纹理,木头的纹理,自然就刻下来了。“而况大乎!”他说大的骨头,大的阻碍的地方,刀子在旁边一溜就转过去了,解脱了。现在大致解释这几句文字,重点要注意庖丁讲杀牛的道理,实际上与做人做事道理一样。

 

所以人世的道理,到达超越的境界,不管你怎么样做事,做领导人,或者被人领导,要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依乎天理,用自然治世。

 

“批大郤,导大窾”,关键要点的地方解开了,整个事情就办好了。但不是勉强做的,是“因其固然”而来,所以这些枝节的地方根本不理。不是不理,是顺其自然,枝节的地方跟着关键的地方就解开了,也根本就没有阻碍了。

 

03

 

处理大问题要看大要点,像一把刚刚出炉的刀,自然游刃有余

 

“彼节者有闲”,他说牛身上那个关节,不管多严密的,都有空隙。古书上这个“闲”字,和“间”通用。“而刀刃者无厚”,可是这把刀的锋利,在我手里已经变成没有厚度了。譬如我们两个指头捏得很紧,都没有缝,你说有没有缝?还是有!厚的东西在这个指头缝过不去,可是非常非常薄的,在这里一拉就过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任何严密的事情,都有缺点,都有空隙,同人体上的、生物身上的关节一样“而刀刃者无厚”,而我用的这个刀呢?在我手里变成没有刀了,那么空灵,没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进去,何况还有一点点空隙可进!所以他说:“以无厚入有闲”,我以这一把无形没有厚度的刀,进入那个空间的地方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乎”,是形容词,那是舒服、潇洒、从容。他说,我这一把刀随便在哪个关节没有空隙的地方,“游刃”,那个刀好像在物体上游泳一样,很轻松很自在地就过去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此这一把刀我用了十九年,还同刚刚出炉的新刀一样。

 

这句话就是重点,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

 

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懂了庄子这个故事的道理,就是说,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

 

我们人为什么容易苍老呢?因为受了外界一切的影响,而产生情绪的变化,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了。所以修道处世就是庄子庖丁解牛的道理。虽然处在很复杂的世间,批大郤,处理大关键要看大要点,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

 
敦众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图片购买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