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要感谢那些给你制造困境的人!

时间:2020-01-11  来源:  作者: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遇到困境,
要感谢那些给你制造困境的人!
 
《警世贤文》 有云: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南师亦说:
个人事、国家事、
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
只有自强自立,
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拾 趣 小 故 事
子畏于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虎,据说阳虎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

 

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

 

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没有跑过警报,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个人的人生也是一样,
自己不能矛盾,
对这件事结论如何,
当受到艰难或迫害的时候,
就要改变自己的环境。
当环境不能改变时,
就要自己站起来,
坚强起来,
宁死而不向困难环境屈服。
 
1
因境施策,顺势而为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他非常直,不管在哪种环境之下,不论国家社会混乱或者安定,他的行为、言谈,像射出去的箭一样,都是直的,不转弯的。在现在的社会上,仍然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他们处世是落落寡合的,常会受到打击,遭遇种种痛苦。可是这种人天生个性就是走直道,直到不管什么环境,平时也好,乱世也好,邦有道也好,邦无道也好,他的言行永远像一支箭一样。同时“矢”字也代表了尖锐的意思。

 

孔子接着就说蘧伯玉(前面再三提到蘧伯玉,称赞他的行谊。)这个人了不起,国家社会有道时,出来做事,担当大任务,但在邦无道,国家社会紊乱的时候,他就卷而怀之,不发牢骚,也没有什么怨言。他认为时代转变如无法挽回时,可以把自己像一幅画一样,卷起来怀之,收藏起来,就不说话了,没有表现了。

 

这两个人,也是典型的对照。一种人是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都宁可直道而行,不转弯,这是干部中很好的。一种是像蘧伯玉这样的人,比较才具大,而且有一个基本修养,本身的名利心很淡泊,如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话我们都晓得讲,但等到真穷,真困难的时候,退下来“卷而怀之”,“独善其身”,往往心有不甘,这是很难的基本修养。

 

——《论语别裁》

 

2
不随境转,不改其志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

 

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

 

——《论语别裁》

 

3
遭遇困境,勇往直前

 

孟子对高子说:“山径之蹊间”,那些山上只堪容脚的小路,最初是一个人,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个本来无路的荒山上,慢慢选择好下脚、更近便的地方走过去;第二个人也跟着他的脚迹走,然后慢慢其他的人也跟着走,于是就走出一条小路来了。

 

我们在抗战时期,大家投奔大后方,避开日本人的封锁线,越岭翻山时,前面没有路了,就自己找路;找不到路时,就看清楚方向,这样一个人一个人走过去,终于走出一条路来。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后来更将这句话,扩大应用到生活上、工作上、事业上。每当遇到困难,乃至走投无路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或别人,要勇往直前,克服难关。这就是“介然用之而成路”。

 

——《孟子与尽心篇》

 

4
自立自强,破解困境

 

孟子从齐国再度回来,路过滕国。滕国是一个小国,而东北面毗邻了强大的齐国,南面又和强大的楚国接壤。我这个小国,夹在这两个大国的中间,所谓 “两大之间难为小”,我应该向齐国靠拢好呢?或者是投向楚国比较好呢?滕文公把这个难题提出来,向这位高人孟子请教。孟子也的确是高明,他答复滕文公说:“你提出这个问题,对不起,我也没办法。有办法也不能讲,碍难启齿。”滕文公听孟子这样的答复,当然非常失望,脸色就沮丧难看。

 

孟子见他这副样子,又过意不去,于是对他说:在不得已之下,那么只有一条路比较好。你把你自己的内政先理好,增加老百姓的向心力,团结起来。然后,加强你的国防设施,把护城河挖得深深的,把城墙加高加厚起来,巩固你国防线上的防御工程。和全国老百姓,上下一致,同心合力,保卫自己的疆土,虽然战死,也不离开本位,甚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强自立,宁可亡国,也不向任何一个大国投降,先有这样的准备,还可以有所作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孟子答复“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基本原则,只有自强自立的一条路。

 

其实个人作人也是一样,不自强,不自立,不从自己本身想办法,在两大之间,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来为自己解决困难,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个人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自强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尤其以一个小国家为然,介于国际上强国之间的自处,除了自立自强以外,绝无其他妥协的良策。况且愈妥协,将愈增加困难。因此孟子便指出,宁可亡国,也不可丧失国格或人格的原则,作为答复。

 

——《孟子旁通》

 

5
以苦为师,洞明世事
 

为什么身心上困顿痛苦的人,成就会大呢?“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因为是“孤臣”,是“孽子”。像舜的一生,他在生命的路途上,一开始受到的困难坎坷,就是“孤臣孽子”的心情,所以他对一切事情“其操心也危”。

 

危字有双重意义,一是危险之危,就是看每件事情,都隐伏危机,不像没有吃过苦的人那样,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另一个意思是,危者正也,居心纯正,随时怕自己犯错误,如临深履薄,不敢乱来。“其虑患也深”,所考虑的问题,所顾虑的后果,都非常深刻、深远,使反对的人没有意见。因此比一个在顺心环境中成长的人,看得更为深远通达,所以后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名言。

 

——《孟子与尽心篇》

 

 

6
战胜困苦,才能成功
 

上天给人类吃许多苦,目的在使他改过自新;在人生的路程上,吃尽了苦头的人,就知道不可以做过分的事。“困于心,衡于虑”,外在环境的困难,使人不能如意,在心理上处于痛苦、烦恼之中,逼着他去考虑,用思想去衡量,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运用智慧去克服困难,选择最适当、最合道德的方法去做,才不会冒昧、莽撞,才会谨慎而行。

 

年轻人每说:“拿破仑字典中无难字”,天下哪有不难的事?我们的古谚说:“用心计较般般易,退步思量事事难”。对于一件事情,如果用心去考虑周详以后再做,才不会出岔子,容易做成功;不过,对任何事情,都要退一步想,对万一失败做准备。

 

人生在这两种不同情况中,都经历过了,才能成功。一切都计较好了,认为考虑周到了,可以成功,这还不够,还要作退一步想,在万无一失中,如果有个万一的意料之外的差错发生,又当如何?有了事先的准备,才勉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敦众新书推荐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的纪念文集。作者近百余位,或生前亲近过南怀瑾先生,或是南怀瑾先生的忠实读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作者们通过追忆与南先生的交往,或读南师书的感悟,表达了对南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点击图片购买
 
敦众好课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