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大学》 | 南师讲述原声音频(第26期)

时间:2019-11-03  来源:  作者:
同读共学
南怀瑾先生原声音频
《大学》
26
 
(音频资料来源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以下录文只用于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
请配合录音阅读,以音频内容为准,
以免出现误导错误,请谨慎理解。
 
音频录文

 

 

第二是止,我们现在首先对第一步止,要做深切地认识,所以普通认为止,必须要把这个思虑、意念,止于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情况下。比如我们明显的,拿佛家来讲,念佛、参禅修止观,都是求一个字,心念是不是都能真正止得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大家研究佛,研究儒,研究道,都有这些观念理论。

 

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提一个新的课题,也可以说。21世纪开始的真正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课题。这是一个科学现在的观念,所谓科学这些宗教,不过是做学问呗,方法范围不同而已。这个科学刚刚提出过,人类的思想心念,是不是真正止得了。把它停留定在一个地方是不是困难。当然拿现在的学问来讲,有心理学、灵魂学、精神学、心理行为学,反正根本现在什么名称,起个花样,后面加个学。一个人瞎吹牛,将来有吹牛学,将来慢慢都会出现,随便叫加个学字就好听了。

 

综合了这些所说的观点,研究的是科学的东西,是很实际的。人类在这个思维是不是真正停止得了是个问题。至于问这个思维是从生理来的,还是从生理以外有个灵魂作用来的,这又是第二个问题,不要看这个问题很简单哦,之后你下不来答案在哪,做不来结论,思念是不是止的了呀?

 

比如有些人学佛学禅,在静坐的阶段,把这个思想思虑,虽然过去不可断,把思虑把它切断,过去前一个念头。未来的念头还没有来,未来当然还没有来。现在保持那个清静的境界。那么认为这个是定、是止,就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在高处是个问题,那唯识的这个道理,是第六意识,意识的清明的境界,不是心性的全体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个清定的境界,是知止而后能定,这个知,知性在一个清定再一个静态的一个现状上停留住而已,那么无所谓道不道,这也不过是一个意识的一种形态,用现在新的名词来讲,认为这样意识的静止的形态就是道,那没有什么难,我们可以把意识训练成功,勉强加以训练。

 

书籍推荐

“四书”之首的《大学》,自宋以后被视为儒学的入门读物,童子都能熟读成诵。但很少有人知道,常见的《大学》,是经过二程特别是朱熹改编、注解而成的,与《大学》原文、原旨有重大不同。

 

南怀瑾先生认为《大学》原文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他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微言大义重新加以阐发、揭示,旁征博引,辨析入微,取精用宏,妙语连珠。

 

千百年来士大夫内圣而外王的开辟路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自我期许,其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昭然俱在。

 

 
敦众好课推荐
 
0.jpg
点击图片购买
 
微信图片_20190817171935.jpg
▲购买咨询扫码添加敦众书童▲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