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交友之道,要把握好这几个原则!

时间:2019-11-01  来源:  作者:
人生在世,
每个人都会交往各类朋友,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就是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听南师讲朋友交往中需把握的原则。
 
孟子曰:
不挟长,
不挟贵,
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
友其德也,
不可以有挟也。
 
南师亦说:
人与人之间相交,
不以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
总把别人看得低一点,
这也不是交友之道;
对朋友的要求不可如兄弟一样,
换言之,不过分要求。
 
拾 趣 小 故 事
孟献子
 

孟献子是鲁国当年的第一位大权臣,他是百乘之家,古代的百乘之家,富比诸侯,权位等于鲁国的副国君。但是他在友道上了不起,他有五位真正的朋友。孟献子是周朝以来,几百年的世家出身,古代贵族永远是贵族。孟献子出身一个贵族家庭,所谓百乘之家,至少饲养四百匹马,当然有很多驾车的人。

 

像这样的家庭,财富、权位都到了极点,可是他只有五个朋友。照说,这样的家庭,朋友该很多,如战国时,孟尝君门下三千客,这都是朋友啊!都靠他、吃他的。而孟子和孟尝君是先后同时代的人,为什么孟子没有说孟尝君在友道上了不起,而只提孟献子有五个朋友?

 

孟子说:孟献子五个朋友之中有乐正裘和牧仲两位,另外三人忘记了名字,但这五个人是有道德、有学问、不求功名富贵的。君王想和他们交往做朋友,他们也不来,却和孟献子作了朋友,这就可见孟献子之不平凡。孟献子和他们交朋友,只是因为他们有道德、有学问;他们五人本身既无财富,也无权位,也没有把孟献子家的富贵放在眼里。

 

孟子说,孟献子和这五个人做朋友,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家世富贵权位,纯粹就是好朋友。这五个人看孟献子,也不管他的家世,只认为孟献子这个人够格、够条件作朋友,有味道,所以成为朋友。如果他们心目中有了孟献子家世的观念,也早就不和孟献子作朋友了。这就是孟子说明交朋友的「友其德」的原则。

 
 
交朋友是为道义而交,
不是为了地位而交,
不是为了利用人而交,
交朋友纯粹是道义之交,
不可有挟带的条件。

 

 
1
交友之本,在友其德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万章这里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敢问友」,就是向孟子请教,朋友之道应该如何。孟子告诉他说:交朋友之道,人与人之间相交,第一要「不挟长」,不以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

 

例如学艺术的人,见人穿件衣服不好看,就烦了;读书的人,觉得不读书的人没有意思;练武功的人,认为文弱书生没有道理,这都是「挟长」,也就是以自己的长处为尺度,去衡量别人,这样就不好。第二「不挟贵」,自己有地位,或有钱,或有名气,因此看见别人时,总是把人看得低一点,这也不是交友之道。

 

第三「不挟兄弟而友」,就是说朋友就是朋友,友道有一个限度,对朋友的要求,不可如兄弟一样,换言之,不过分要求。一般人交友,往往忽略这一点,认为朋友应该一如己意,朋友事事帮忙自己,偶有一事不帮忙,便生怨恨。在另一面,对一个朋友不帮忙还好,越帮忙,他越生依赖心,结果帮忙他反而害了他,所以「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交朋友是为道义而交,不是为了地位而交,不是为了利用人而交,也不是为了拜把兄弟多,可以打天下,或如江湖上人「开码头」,「扬名立万」而交。交朋友纯粹是道义之交,不可有挟带的条件。常有年轻人说:「我们同学很多,将来可成为一帮」,这就是挟带了条件,已经不是真正的友道,只是利害的结合。

 

——《孟子与万章》

 

2
交友之道,久而敬之

 

我们想到中国人的夫妇之道——“相敬如宾”——宾是客人,对于客人无论如何带几分客气,如果家人正在吵架,突然来了客人,一定暂行停战,先招待客人,也许脸上的怒意没有完全去掉,但对客人一定客气有礼。夫妇之间,在最初谈恋爱时,西门町电影院门口等了两小时,肚子里冒火,对方来了,还是笑脸迎上去,并且表示再等两小时也没关系。

 

如果结了婚,再这样等两小时,不骂一顿才怪!因为是夫妇了嘛!所以夫妇之间,永远保持谈恋爱时的态度——相敬如宾,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妇如此,朋友也如此。扩而大之,长官对于部下,部下对于长官,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敬”的作用是什么?

 

好像公共汽车后面八个字的安全标记:“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少碰为妙。普通人交朋友,恰恰与晏平仲相反,时间久了,好朋友变成冤家,这对五伦中的友道,实在有亏。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对任何人都不大相信,友道根本上已成了问题。必须急图匡正。以便维系“久而敬之”的交友原则。

 

——《论语别裁》

 

3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一篇最后以曾子的话来作结论,也是讲朋友之道;朋友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地方。“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

 

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这篇书一开始,颜渊问的是仁。到这里最后的结论,提到曾子讲的朋友之道,同时再度表明作人也就是仁的用。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作人的艺术。

 

——《论语别裁》

4
忠告善导,不可则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有一天,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应该如何?我们知道,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上论《里仁》篇中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上位者如有不对的地方,做干部的,为了尽忠心,有劝告的责任。但劝告多次以后,他都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

 

对朋友也是这样,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这里,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从表面上看起来,孔子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蛮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实际上,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孔子的话并不滑头。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论语别裁》

 

 
5
朋友相交,恰到好处

 

曾国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壬秋),当时他是湖南的才子,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他著有《湘军志》,对曾国藩有褒贬之处。曾国藩所领的湘军,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开始露败象的时候,王湘绮就要请假回家。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

 

所以也想让他回去。不过事情很忙,没有立即批这件公文。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差不多半个时辰,王湘绮还不知道,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诚恳地安慰一番,让王湘绮立刻回家。

 

有人问曾国藩,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曾国藩说,王先生去志已坚,无法挽留了,朋友之道,不能勉强。尤其打仗的时候,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如何能保住别人?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曾国藩说,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他正在看书,并不知道曾国藩就站在他身后。

 

而且有半个时辰,王湘绮没有翻过书。可见他不在看书,在想心思,也就是想回去,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对部下或者朋友相处,都要恰到好处。如果过分,那么朋友都变成冤家了。人生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交朋友适可而止,不是滑头。

 

——《论语别裁》

 

 

 

 
南师著述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敦众好课推荐
 
0.jpg
点击图片购买
 
微信图片_20190817171935.jpg
▲购买咨询扫码添加敦众书童▲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