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洞山指月》第三讲 药山惟俨禅师(三)

时间:2018-01-27  来源:  作者:南怀瑾
洞山指月

【节选自《洞山指月》第三讲 药山惟俨禅师(三)】

 

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

 

南师:这是打坐的道理,但是要自己体会,你不要以为文字懂了。

 

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祇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古道师:有人问药山禅师:自己修行的事没有明白,请师父给我指示。

药山禅师缄默了良久,然后说:我今天给你讲一句明白的话倒是不难,只要你在这一句中能够当下承当去,这样还有点意义;但如果你又去思量研究,那就成了我的罪过了,不如咱们各自闭口,都别讲了,你也别问,我也不给你说,免得互相牵累。

 

师令供养主抄化。甘贽行者问:甚处来?曰:药山来。甘曰:作么?曰:教化。甘曰:将得药来么?曰:行者有甚么病?甘便舍银两锭,意山中有人必不受此。主归纳疏。师问曰:子归何速?主举前话。

 

师曰:速送还他,子着贼了也。主遂送还。甘曰:由来有人。益金以施。

 

古道师:供养主去化缘,碰到一个甘贽居士,问:你从哪里来的?供养主就回答:从药山来的。甘贽又问:来干什么?供养主说:我是来化缘的。

 

甘贽问:那你带什么药来没有?供养主就反问他:你有什么病吗?甘贽就不讲话了,拿出两锭银子给他,心想药山那里肯定不会收这个银子。化缘的供养主回来,把钱交上去了,药山禅师就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供养主把这一段对话说了,药山就说:你赶快拿去还给他,你着了贼了。供养主就赶快把银子还回去了。

 

A同学:甘贽之前想着山上如果有人懂得,一定会把钱送回来的,果然现在供养主又送回来了,就说山上真有高人啊,就又多供养一些。

 

古道师: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他着贼了?是不是嫌钱少?

 

南师:药山是何等人啊?那时候他们都是在参究见道没有?开悟没有?

这个甘贽当然知道药山禅师,他要看看这个化缘主有没有见地,哪里来的?药山来的?那你带什么药来?这个化缘主并不是没有工夫见地,也有一套的。

 

D同学:甘贽是南泉普愿的徒弟,还接引了雪峰义存呢。

 

南师:这些人都是在家参究开悟的,今天碰到对手了。

 

古道师:为什么说他今天着了贼呢?

 

D同学:遇到对手了,碰到作家了。

 

南师:甘贽赞叹山上果然有高人,又加了些供养。

 

古道师:这个药山和尚,嫌这二两银子还是少了点。

 

南师:不是银子多少的问题。

 

古道师:供养主就是丛林里负责化缘的和尚,化缘回来供养大众,也叫缘头。

 

D同学:他出去化缘,碰到甘贽,甘贽与他机锋对答,他也是机锋对答,反问甘贽:你有什么病啊?甘贽也没有回答,就拿了两锭银子给他,可见甘贽懂嘛。供养主拿了银子回去,药山当然责怪他了,那个居士可不是一般的施主,就还给他吧。

 

南师:也不是真还给他,都是机锋,就是表示你的意思我们也知道。所以你将来住洞山,派人出去化缘碰到D同学,D同学说:哪里来的啊?古道那里来的。噢,古道?就给二十块钱算了。不过你回去,恐怕山里有人不接受。

 

古道师:D同学问那个人,古道还有力气吃饭没有?

 

师久不升座。一日,院主白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曰:打钟着。

 

时大众才集定,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云:和尚许为大众说话,为甚么一言不措?师曰:经有经师,律有律师,争怪得老僧?

 

古道师:药山和尚很久没有上堂说法了,有一天当家的和尚就跟药山禅师说:大家都很盼望你开示。药山说:那你去敲钟吧。钟一敲,大家刚刚集合到一起来,结果老和尚就下座回方丈去了。当家和尚随后跟着去问:你为什么一句不讲就回来了呢?药山禅师说:有专门讲经的法师,也有专门讲戒律的律师,你怪我作什么?老和尚偷懒,他博通经律,装作不懂。

 

南师:禅堂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大家真修持的见地是什么?等于我已经讲过了,无言可说,那个才是佛法,戒律都在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结果哪有那么多文章思想?有什么话可讲?扬眉瞬目,天天都在开示啊,这就是禅宗。

 

古道师:与药山禅师比起来,我们的老师是辛苦多了,一讲好几个小时。关键我们都不是药山的这些徒弟,要是碰到药山的那些徒弟,老师也是不用讲了。

 

D同学:经师、律师都不肯上堂,所以老师就全讲了。

 

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师曰:汝父母徧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曰:恁么则不归去也。师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示汝个休粮方子。曰:便请。师曰:二时上堂,不得齩破一粒米。

 

古道师:有个人问他,学生准备回家去。

 

南师:你注意,他这样讲不是要回俗家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回这个家去。药山禅师说:你家里的父母徧身都烂掉了,你杂念那么多,还能回家稳坐吗?那个和尚说:这样我就不回家了。

 

古道师:药山禅师回答:但是你应该回去。你如果回去,我告诉你一个断粮的方法,就是辟谷的方法。他说:请师父告诉我。药山禅师说:早上中午二时上堂吃饭,不要咬破一粒米。

 

南师:你看看天天吃饭,不咬破一粒米,你做得到吗?

 

D同学:就是说二六时中,都不散乱。

 

南师:这是禅宗,一涉思量,就统统不是了。

 

古道师:如果登先生就可以回答:我本来就不吃,咬破什么米?然后转身就回去了,老和尚一看没有办法。

 

南师:赵州和尚说:老僧二六时中,除二时粥饭,无别用心处。勉强可以解释,讲实际工夫,随时随地都在定慧中。

 

师与云岩游山,腰间刀响。岩问:甚么物作声?师抽刀蓦口作斫势。

南师:唐宋时和尚都有戒刀。我们在八九十年前,当兵身上挂一把短剑,叫军人剑,战场上如果真打不下去,自己抽剑自杀。为什么有三武一宗之难?有些坏和尚拿戒刀来抢劫杀人,后来就把戒刀收了,衣服上只留个带子。

 

古道师:药山、云岩师徒二人吃了饭游山经行,走路时戒刀发出声音,云岩就问药山禅师:什么东西在响?

 

南师:他们俩个都知道是戒刀在响,明知故问:这是什么声音啊?

 

古道师:结果师父把刀抽出来,迎面做一个砍人的姿势。

 

南师:两个人好像开一个玩笑,就是要断了妄念。

 

上堂。祖师祇教保护,若贪嗔起来,切须防御,莫教掁触。是你欲知,枯木石头,却须担荷,实无枝叶可得。虽然如此,更宜自看,不得绝却言语。我今为汝说这个语,显无语底,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

 

古道师:药山禅师上堂开示,祖师们只是让我们好好保护自己的念头,贪嗔痴这些念头不是不起,但是要防护好,不要被这个贪嗔动摇了,是要防护,但是不要纠缠在一起。

 

南师:你想做到贪嗔痴慢都不起,心思死了,像一个枯木石头,那是枯禅。你要做到一念不生,随时任何善恶念都不起了,不但贪嗔痴慢,任何微细杂念都没有,虽然如此,如果工夫做到这样,这个里头还要看清楚,不要认为这个是悟道;你要会讲话,会动作,此心一点都没有乱过,定慧双修。我现在跟你讲这些话,那个无言语可说,无文字可谈。

 

古道师:今天讲这些言语,让你明白的那个是没有相貌的,非耳目之所到。

 

南师:他讲到这里,有个和尚就出来问了。

 

时有僧问:云何有六趣?师曰:我此要轮,虽在其中,元来不染。

问:不了身中烦恼时,如何?师曰:烦恼作何相状?我且要你考看。更有一般底,只向纸背上记持言语,多被经论惑,我不曾看经论策子。汝只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学得一言半句,一经一论,便说甚么菩提涅盘,世摄不摄,若如是解,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系缚,便无生死。

 

南师:六道轮回,我虽然在这个轮回里滚来滚去,但不会受染污,并不是断除六道轮回,就在这里面滚,要你认得这个。这一段讲得多好,多重要啊。多少修持的道理,统统讲透了。

 

D同学:身体觉受、心中的烦恼了不了,怎么办?空不了,断不了。药山禅师就说,你的烦恼什么样子,拿来我看。现在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就是拿一本书,背一点奇言妙语,被经论迷惑了。你应该超越这些,不要被迷惑,我不会整天寻经摘句,考据论证,玩弄思想。你自己搞不清楚,迷惑了,所以心地不定,因此就有生死轮回了。还没有学得怎么样,就像古道师碰到一些人,刚学一两个月,或者三五年,就开始讨论菩提涅盘,没有好好用功,基础很浅,好高骛远,脚不点地。如果是这样,还是困在生死轮回中;如果超越了这些,不被得失是非困住,那就有点希望,可以超越生死。汝见律师,说甚么尼萨耆突吉罗,最是生死本,虽然恁么,穷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尽有此长短、好恶、大小不同,若也不从外来,何处有闲汉掘地狱待你。你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疎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保任免随诸趣,第一不得弃这个,这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应。如今出头来,尽是多事人,觅个痴钝人不可得。莫只记策子中言语,以为自己见知,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此辈尽是阐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须审悉,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莫在衲衣下空过,到这里更微细在,莫将谓等闲,须知珍重。

 

南师:你看药山禅师批评了那么多,现在更为严重,古今一样,他讲得很清楚,不是随便骂人。

 

A同学:一般讲戒律的人,动不动就说这样犯了重罪了,药山禅师说这就是生死的根本。

 

南师:一天到晚计较人我是非善恶,就困在戒律里了。

 

A同学:虽然戒律守得好,想了脱生死,像这样下去是不可能的。

 

南师:虽然把是非善恶分得很清楚,规规矩矩作人,但你想要了生死,是不可能的。

 

A同学:从诸佛到一切蠢动含灵,有长有短,有好有不好,有善有恶,有大有小,假如我们能从一念上,明白自心的这一念不离佛性,明了佛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不着外面的现象。那这个地狱是谁挖的呢?哪有一个人那么无聊去挖一个地狱等着你?天堂地狱都是自己造的。你想了解地狱道是什么样?我们有时候一念嗔心,或是害人的心,像在烧油锅中翻滚,这一念已经是地狱了。饿鬼道,就是作人爱吹牛,不踏实,多虚少实。畜生道,是作人不管仁义,不管自己的父母师长,像这样的人,哪里需要等到来生,现在这些行为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南师:拿现在的话,起心动念,人的兽性发作,这就是现成的畜生道了。

 

A同学:「欲识人天」,就是外现威仪,内心清净。「保任免随诸趣,第一不得弃这个。」你要认得心就是佛,当下这一念心,时时清净,能够随时保持这样,「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南师:「高高山顶立」,一念不生,忘我忘人。「深深海底行」,极高明而道中庸,行为处处要小心,事无大小都是戒律。

 

A同学:必须这样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才有少许相应。现在投胎出世的人,都是多事之人,让他闲着都闲不了,都是玩聪明,想要找一个踏踏实实、老实修行的人都很难。不要拿佛讲的道理,当作自己的知见,以为自己懂了,生起傲慢心,背得一句两句,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看到别人不了解这些道理,就看不起人家,「此辈尽是阐提外道」,这些都是善根不具的外道中人。

 

直心是道场,念念在空灵中,必须要仔细省察自己,这样还没有跳出三界。穿着出家衣服,不要空过时光,到了这种境界,更要仔细用功。

南师:最后药山很客气,不要马马虎虎听过去啊,大家保重。

 

太和八年十一月六日。临示寂,叫曰: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曰: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东隅。

 

古道师:药山要走了,大叫:法堂倒了,法堂倒了!结果大家都拿着木头去撑法堂,药山说你们不明白我的意思,算了,走了。

 

(《洞山指月》南怀瑾◎讲述.南怀瑾文化出版)

 

洞山指月

【本书简介】

 

◎真实记录南师领读禅宗典籍《指月录》的课堂讲授,引导习者一条明快之道。

◎详尽阐述禅宗的发展与修持悟道的法门,并回归禅宗的原始修法。

◎从《指月录》语录与公案,藉由课堂问答方式,激发大众广泛思维、深入讨论。

 

回归禅宗清净自性、单刀直入的原本法门,才是圆明究竟之道。

 

《指月录》为禅宗著名典籍,记录诸多禅宗公案与祖师语录。

南怀瑾大师于复建洞山祖庭后,带领大众读《指月录》,对有关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以及修持和传承等重点,加以较深入地研究讨论。本书即是当时的记录。

南师除了对禅宗的发展、演变讲得极为详尽外,更罕见的是,南师对修持和悟道,表达了其独到的看法。暮鼓晨钟的警语,谆谆告诫的言辞,对真心修行的人,实金玉之珍贵,肺腑之良言。

 

虽然禅宗祖师们的努力和成就,使禅的精华融入并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灿烂了我们的历史,但禅宗的演变,对于圆明清净自性的佛法,禅宗所用单刀直入的法门,已被破坏了,修法之路,南师认为必须要走复古修持的方法,才会成功,而《指月录》便是必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