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中国教育

南一鹏:待人接物才是家教里最重要的

时间:2015-08-0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
南一鹏
南一鹏(中)与部分上海听众面谈,解答关于现代人为什么容易痛苦和焦虑等问题。

 

作者:张谷微 (新闻晨报记者) 

南一鹏先生,是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跟随父亲时间最长。7月中旬,他来沪举行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主题演讲,500多位听众还就家庭教育等热点问题与南先生进行了互动。当有人称他为“大师”的时候,他笑着说:“我可不是大师,而是打湿,中国的文化太干燥了。”整场讲座,因为他的风趣幽默和经典阐述,观众席中不时迸发出笑声与掌声。他呼唤人们一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从“礼”的复兴开始。

 

翌日上午,在沪上一家茶室,我再次与南先生对话,他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亲切得就好像一位邻家的长者。

无论是讲座,还是专访,我都尽量如实记下他的睿智和风趣,以及他的每一句金言。

比如:“教育不是国学的精髓,但国学是教育的精髓。”

 

家教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南一鹏先生站在台上,一身米白色的中式服装,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精气神。演讲主题是“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他的这一句开场白很有深意:“我们谈了三千年的为人处事,我们还在谈,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应该作一个大的反思。从起源来说,亚洲文化最强,但西方在文化的‘用’上面却比我们要强。”

处世之初,每个人都是从家庭开始。要谈为人处事,源头必须要追溯到家道家风。

“每一次有人问到家风家教,感觉在目前的社会,好像把家风家教当作是万应灵丹。其实,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同样的一个家庭出来的,却极有可能有绝对不同的表现。”南一鹏认为,无论是怎么好的教育环境,都不会有百分百的教育效果,因为教育效果究竟如何不但要看环境的给予,最重要的是子女的承受。所以,“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我们明确了解自己开始谈,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人为智”。

 

这个“子女的承受”,除了子女本身的修行外,更重要的是父母通过怎样一个方式给予教育,才能让子女更好地承受。

他将家教实践做法的精髓归纳为:“父母的不言而喻、父母的身教”。许多父母会问他孩子叛逆期的问题,并为此深深感到头痛。“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叛逆而感到无比焦虑,那一定是你做得不对、自身能量不够。其实我感觉自己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叛逆,但父母亲和我好像并未对此感到困扰。教育第一是要了解孩子,一个‘明师’一定是因材施教的,你有没有能量去感应孩子的变,见招拆招?青少年的身心都在成长,如果父母对此没有真正了解,就无法正确引导孩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从来不翻一页书、从不跨进书店半步的父亲,如何能够教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父母自己都做不到,自然很难让孩子做到。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将来还会不尊重父母,才会叛逆。”

 

说到底,家教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从小听父亲与好友们“摆龙门阵”,随着父亲去听他的演讲,或者是与父亲在禅堂静坐

我问南先生,“很多人都想知道,自您父亲南怀瑾开始,您家中秉行怎样的‘南式家风’?”

“我父亲的‘南式家风’,吹的是自由、自在、自尊、自重的‘南风’。”

 

南怀瑾对子女的教育,是提供一个环境,带领子女接触到各种的事物,然后把选择权交还给子女,让子女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又有自负盈亏的责任。

在南一鹏还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古文书,可是没有强迫他去读。但家庭环境开启了南一鹏的视野,家里丰富的藏书,让他知道了身为中国人的传承是什么。而剩下的,要靠自己去学习,因为学习唯一凭借的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力的强迫。“所以我拥有一个自由做主的世界。”

南一鹏从小听父亲与好友们“摆龙门阵”,听他们讲述有趣的往事,也会随着父亲去听他的演讲,或者与父亲在禅堂静坐。“父亲一切的学问就是如此自在,所以,很早我也就了解了自在地追求,不受名利所惑,习惯了慎选朋友,最不喜欢趋炎附势。因为我父亲的言行一致,我也就跟着成形。”

 

“我们子女的处事,从来不用父亲的任何人际关系。同样的,父亲也从来不会为我们的私事去请人帮忙,反倒是任何其他人的事,父亲会去帮忙。所以,我们自小知道,人贵自立,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会做非分之想,一切靠自己成就自己。由于无求,也就不易遭致人事上的是非。”

 

在南一鹏的记忆里,每当家里来客人了,父亲总是会叫他去倒茶、端水果,一定会叫“伯伯好”“叔叔好”。

 

但是,现在社会,很多小孩子连这样一些基本的礼仪、礼貌都不会。南一鹏遇到一些朋友会带着孩子来见他,但很多小孩子见面的时候都显得很拘谨,没办法开口。

“一直以来,提到父亲南怀瑾,习惯于说家父如何如何,这是中国传统的东西,丢不得。我曾经遇到过有人把‘别人的父亲’称呼为‘家父’的,他不知道应该称‘令尊’。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有一次,南一鹏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是一位年近40岁的钢琴家,琴弹得很好,人也长得帅,看他的履历,似乎很早就已经成名,但在节目里,他说他的梦想竟然是“我需要一份工作”。南一鹏说,他看到这里感到意外并且难过。

 

“有再好的知识和技艺,不懂得为人处事,是不会成功的。”南一鹏说,希望父母们能够知道,待人接物才是家教里最重要的一件事。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学问,走出门,不能让别人喜欢,那么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门儿都没有”。每个人都要让别人先接受自己。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怀才不遇的人,往往都在待人接物上存在着问题。

“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礼,家里的生活上不讲礼,社会次序上不讲礼,公众活动嘈杂不讲礼,住家环境不讲礼,几乎没有什么事发自内心地有礼。相对的,因为不讲礼,所以必须讲法,处处只好以法来制约。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是最重要的家教,这恰恰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现在急需学习的一项内容。”

 

“在我念高中的某一天,父亲突然给了我一本《蜀山剑侠传》,我当时真是欣喜若狂。”

 

当谈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时,南一鹏从佛学说起:“佛学很有意思的,佛家教你如何快乐,因为最终的目标就是极乐。学佛也不要过于严肃,应该轻松、快乐地去学。文化也是这样,中华文化应该活泼自在地去学。”

现代社会很多人常常生活在痛苦和焦虑中,他是这样解释的:

“觉得苦,是因为还有欲……社会很浮躁,是因为大家求得太多。人每天思考的,不应该是我还缺什么,而应该是我还需要做什么。只要把心态修正一下,就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成就也会随之而来。”

 

那晚,南先生的讲座结束后,有一部分幸运的观众可以上台拿到他亲笔签名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南怀瑾》一书,可是,领书现场一度出现拥挤场面,离秩序井然相去甚远。这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在演讲中提到的那份“难过”,为中华礼仪文化的缺失而生发的“难过”,以及他所说的“西方文化好在哪里?都是‘礼’。因为他们在‘做’上面做到了!而我们还一直停留在‘说’……”

对于整天绞尽脑汁为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寻求教育捷径的家长,他提出了“陪伴”两个字。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所有的大事都有父亲的陪伴。“一个人一生回想、怀念自己的父母时,重点不在教了多少,而在于父母和自己一起做了什么、分享了什么。当一个孩子想起爸爸妈妈的时候,哪怕是曾经和爸爸一起出去打了一架,或是站在妈妈身旁看她做菜,就算是热油曾经溅到了自己的脖子上好痛,那也一定是个非常温暖的记忆。”

南一鹏记得很清楚,小时候自己曾痴迷武侠小说,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书”。他一度寻找武侠小说的“老祖宗”《蜀山剑侠传》而不得,结果“在我念高中的某一天,父亲突然和我说,来,过来,就给了我一本《蜀山剑侠传》,我当时真是欣喜若狂。”虽然书看了以后觉得“实在太难看了”,但父亲南怀瑾的这份陪伴孩子的心,以及这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给南一鹏留下了太多的美好。(文/张谷微) 

 

 转自腾讯网:http://cul.qq.com/a/20150804/043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