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律疏部·论疏部
十二门论疏 (6卷)〖隋 吉藏撰〗
---律疏部·论疏部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

观有果无果门第二

若于因缘得悟者则因缘是门。若不悟者因缘于其人即非门。智度论释三三昧门义正尔。如治病差者□是药不差者于其非其药。又于悟因缘因缘是门。不悟即非门。当知此因缘未曾门非门。如涅槃迦叶作定相难。四无量应一二三不应有四。佛就无定相答。乃至或说道为非道。非道为道。今亦尔。或说门为非门。非门为门。不如他定有二谛理有教通之决定。是门迷者自非门耳。今次因缘明有果无果门者。上门有四。一无病不破。二无教不申。三无理不显。四无利不获。谓六道回宗三乘徙辙。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故不须余门。则一一门皆具四义。但众生惑病不同根性各异。自有从因缘门入。自有从有果无果门入。故有此门来也。二者就义次第。因缘门总就因缘求果不得。以悟入无生。故名为门。今二品别就因缘求果无生。以之为门。自总至别是观门次第。三者前就因缘求果不可得。今此门更开三关以纵破之。若必言因缘能生果者不出此三。此三既无。则毕竟无生。有纵夺不同故有此门来也。四者上直申假名正因缘生即是无生故以之为门。今破惑者执因缘中决定有果无果生不可得故以之为门。故前门是申正因缘而邪义自坏。今正破邪迷而因缘自申。二门相对申破傍正不同故相次也。

问有无与因缘例不。答有例不例。言其例者病因缘假因缘病有无假有无此义例也。言不例者破病因缘申假因缘。破病有无不申假有无。所以然者。因缘因果未曾有无。而惑者计因缘中决定有无。此则但破不收。故因缘望有无有于二句。因缘亦破亦收。有无但破不收。故涅槃经云。若言因中定有果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名谤佛法僧。又执有无四句为爱人。系属于魔。故知决定有无但破不收。今言观有无门者。观有无亦有亦无此三病毕竟不可得悟入实相。故名为门。若见有无亦有亦无即是三见。便塞实相故非门也。

问若尔破此三病以何为门。答藉此破之言教能通实相。故名为门。

问因缘亦以教为门。今亦以教为门有何异耶。答因缘门有二义。一者藉因缘之教悟入实相。二者藉教识因缘。因缘能通实相。故因缘是门。今但取破有无之教。则用破为教门。不用有无为门也。

问云何以破为门。答立义者直明能生果不言缘中有果无果。论主开张此三穷于能生果故以破之言教名为门。然因果宛然而毕竟净。无纵迹处所众生如此了悟不须论主破之。良由众生不能如斯了悟。遂见有见无见亦有亦无。今就实相如此有无毕竟无纵。故名为破。何时有此有无等诸见可破耶。又今破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诸见既息。故爱见息。爱见息故恩息。因息故生死果息。生死果息故涅槃亦息。竟无所息故生死去涅槃去。此去无所去豁然了悟。是故此破名之为门。计因果有无有内道外道不同。然道不曾内外随人行道自成。内耳外道计有无有其四句。僧佉因中有。世师因中无。勒沙婆亦有亦无。若提子非有非无。萨卫二世有。僧祇二世无。天亲俱舍论双异二家。亦有亦无。现在作因则未来有果。现在不作因即未来无果。成实师立中道义。明有果理故非无无果事故非有。今具破此内外四句。

问中百二论亦破有无。与今何异。答百论两品正破二外道有无。中论品品破内道有无。若望此门彼二论并是略破。今有三十余门破于有无。故名广破。又彼二论散破有无。今束破之。又彼二论寄余法破有无。如五阴三相等中亦破有无。今此门但就因果破。于有无门又为三。一长行发起。二偈本破。三长行释。

就偈为二。三句总非。第四句呵啧。又第四句亦名摄法。以三句求生无踪。离此三外谁有生耶。又龙树明照无生。敢九十六术言有生耶。五百论师言有生耶。

问此偈与前品两偈何异。答前品初偈总明内外无生。次偈别明内法无生。但前偈直明果从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是即无果。今偈重就因缘中啧果。故云因缘中若前有果。若前无果亦有亦有亦无并不生果。是即两门始终并是破果。但上门举缘破果。今回啧果所以为果。所以两门并破果者。至第三门方乃破缘故也。又二门并破果。果通有为。有为既无无为亦无。故有为无为一切空。又二门求果无踪。则知无缘。故借缘有破果有。借果无破缘有。

问何故破亦有亦无不破非有非无。答第四犹是第三。故不破第四。

问若尔第三犹是前二。亦应不破第三。答既显第三犹是前二。即显第四犹是第三。故须破第三也。

就长行为二。第一前释偈三句。第二次释第四句。以齐万法。就释三句又二。初总唱三句不生。第二别释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句并不生者。若令三种生成即无第一义谛。若无第一义谛亦无世谛。何以故下第二别释三句不生。即为三别。就释因中前有果不生。就破救论之问答凡有八番。第一牒有。第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破。第五重救。第六重破。第七重救。第八重破。即成四立四破。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门论之凡有五门。初章就生不生门(有七破)第二据变不变门(有四破)第三就果粗细门(有四破)第四就啧果不成门(有五破)第五啧异果门(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门若因中先有果生者第一立也。是即无穷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门凡有七破。一俱生破。二俱不生破。三以同啧异破。四将异并同破。五无异破。六无用破。七啧用破。今略释之。然后附文可见。俱生破者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应更生。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俱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名俱不生破。以同征异破者既同是有。云何有。一生一不生异故名以同征异破。将异并同破者未生既有。生已应无。将已未之异并有同义名将异并同破。无异破者有义既同。则已未既无异。无用破者纵果已有何用更生。啧用破者异既已有。应有可见之用。此七门因循次第而来。就俱生破又四。一标无穷。二显无穷。三释无穷。四结无穷。是即无穷第一标无穷也。如果前未生下第二显无穷。无穷有五种。如中论所说。今正就已生物明更生故名无穷。故名显无穷也。问为此是一物无穷生为生无穷物。答是一物无穷生也。何以故下第三释无穷。言因中常有故者已生之果不异彼未生。故是因中之常有也。从是有边复应更生者有人言。有无二边。汝今著有故言从是有边。今谓不尔。已生之果谓之有边。将欲作难。先牒外人有义边也。问此就何义难也。答此就未生微其已生。未生亦有生已亦有。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应得生。故言从是有边复应更生。又未生是有。既在因内已生是有。亦在因内。所以作此难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是故得生。果在因外不复更生。是故今明。因外之有不异因内之有。故是因中常有。内有既生。则外有亦生。又只因内之有生言。此则是生已更生。汝因内已是有竟复不应生。遂言生者当知即是生已更生。若因内之有生已更生。则因外之有亦生已更生。如是一物无穷过生。是则无穷。下第四总结。

若谓下第二俱不生破。前是纵生门。令未生已生一切皆生。又生已更生有无穷生。今是夺生破。则未生已生一切不生。就文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牒宗呵啧。取外意者救无穷之过也。外云。因中果名未生。因外果名已生。未生可得有生。已生云何更生。故无无穷过也。是中无有生理第二正破。此将生已征之未生。未生是有。生已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已未二门毕竟无生。故云无有生理。是故前有下第三牒而呵之。

复次下第三以同啧异破。又开二别。初牒外义。先第一将未征已。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应得生。则二俱应生。第二将已征未。生已是有未生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故此二门理应俱生。俱应不生。今外人云。虽俱是有而未生者生生已不生。不应作俱生俱不生难也。是二俱有下第二破也。外人义自相违。以有是同而生未生异故。论主投其有同以征。不应生不生异。所以然者。汝有义既同。则应同生。不尔同应不生。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

复次下第四捉异并同破。提外人生未生异以征果体不应始终有同。汝已未相违。亦应有无相违。未生既有。生已则无也。又汝反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已生便应是无。又此亦得是并。若必言生未生异亦应有无异也。已未相违故。是二作相亦亦应相违者。正作有无相违难也。二所作果体之相亦应相违。则未生之果既其是有。已生之果即应是无。问何故名作相。答果是起作相。故名作相。

复次下第五无异破。前正难次释难。正难中前牒。世间未生是无生已是有。故言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也。若生已亦有下正难外也。汝若避前第四生已无难便当果体始终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生已未生有何异耶。又此亦得并。若生未生同是有者。亦应生未生同皆是已也。生未生俱已。若以未生为未生已为已。亦应已生为未未生为已。又若有未有已则有有有无。具四难也。释难亦中二。初何以故正释之。次传破其无异。

复次下第六无用破。自上已来难并纵横。今并停之直迥啧其有义。汝既已有何用更生。直作斯啧辞理则穷无言可对。又夫论义之方有难有并有啧。上已明并难。今次啧也。此啧僧佉及二世有义。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啧。既已有理。理已出空已入有竟。何须更出空更入有耶。若更出空入有即堕更生。如是无穷。还堕前五破。故此一破与前进退相成也。

复次下第七啧用破。更复纵之。若不改有宗必言有者。汝因中有瓶。则具色香味触。若尔则应可见。若不可见则应非有。又泥中有瓶则应为六根作境能发六识用。亦应云若尔可闻等也。又若不能作境而言有者。石女儿等亦不能作境亦应有也。又不作境者而有。亦应作境者不有。

问曰下第三外人救义。上破僧佉及二世有部并有果理家义。今众家共兴此一救也。此一问据别而言正通第七啧用破。因中虽有果以未变故不可见。不应闻有便谓可见。亦不应言不可见。故谓不有。未变者但有果性及理力等。未有事果相貌名为未变。亦得备通七难。第一俱生难云。未生是有生已亦有。未生既生。生已亦生。是则无穷者此事不然。我因中乃前有果而未变故。须变而生。已生之果已变故不须更生。何得言未生既生生已亦生耶。通第二俱不生难者。前难云。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者此事不然。我已生之有此是已变故不须更生。未生之果此即未变。是故得生。不应作俱不生难也。通第三以同啧异难者。上难云。未生是有。已生亦有。既同是有。而有一生一未生无有是处者不然。我未生未变故须变而生。已生已变故不须更生。虽同是有而得一生一不生也。通第四将异并同难者。上难云。既有生未生异则有无亦异。未生既是有。已生则应无者不然。我未生是未变之有。生已是已变之有。云何作一有一无难耶。通第五无异难者。上难云。生已亦有未生亦有。既同是有。生未生便应无异者不然。我未生是未变之有。已生是已变之有。既有变未变异。则生未生亦异。何得言无异。通第六无用难者。上难云。因中既已有竟。何用更生者不然。未生未变。是故须变此即有用。云何作无用难耶。通第七如前。答曰下第四破救。有此一救。内频兴四破。一征相破。二啧变在因中破。亦云。安变在因中破。三穷变在因外破。亦云抽变因破。四不定破。初难有三。第一牒。第二从以何相下正啧相。此啧其未变之前相貌也。言泥中瓶果既未变故自体不可见者。必应假相知有。夫相有二。一者自相二者他相。自相是非众生相。他相是众生相。泥中俱无此二相。何以知有瓶耶。又俱无。二相俱则不可用二相证瓶。又俱无。二相俱应生二相。又泥出牛马不应生瓶。若有生不生则有有有无。亦四难也。是故汝说下第三牒呵。复次下第二捉变在因内破。上啧相今啧体。亦三。一破二释三结啧。若变法即是果者牒外义也。问外前云。因中有果而未变。则变与果异。今云何言变法即是果耶。答论主欲开二关引敌定变同果。知其悬言即也。所以然者。论主知其必不受变即是果。便堕无果之难。故今且云。即是也又欲遍破一切故具开二关应定云。汝变为是果为非果。若是果者因中有果。即应有变。若有变即可见。若变非果则因中无变。则应无果。今且开一关故偏云即也。何以故下第二释破。释破有二。初明既前有果即是前有变。二明既前有变则应可见。上何得言未变故不可见。略据可见耳。还复宗具七难。因中之果可见。已生之果亦可见。俱可见则俱生。是即无穷。成第二难已生可见应既不生未生可见亦不生。成第三难同可见。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成第四难者。未生既可见生已应不可见。成第五难者同是可见。生与未生有何异。成第六难未生已可见。何用更生。是故下第三结呵。若谓未变下第三捉变在因外破。亦三谓难释结。难中二。初取外意。明本立因中有果而未变则变与果异。云何作即难耶。是故云未变不名为果也。言不名为果者。若此变非是果。则果毕竟不可得者第二破也。因内无变后时又无。即毕竟无果。乃免可见之啧覆堕无果之过也。何以故下第二释破。汝明因中无果则果不生。今因中先无变云何生变。故瓶等果下第三结破也。若谓变已是果者第四不定破。所以有此一破来者。重破其因外之果即是变。因内果未变。此义是众家统本宗故重破之。破亦三。前取外意。次作因中无果难。三结成不定难。今是初纵彼变在因外。又纵变法是果。具二纵也。则因中前无下第二破也。汝既言变是果而在因外。则知因内无变果。故云因中前无。是即不定下第三结成不定过。问云何不定。答若言因中有果性是因有果。因内无变为无果。此之不定不名为过。以数论及外道立义正尔。今就文明者汝本宗立因中有果。今复谓。变已是果。则知未变时因中无果。二言相违故言不定。

问曰下第五重救。立因中前有变以通上四难。问外先云。因中果未变。今云何回宗立有变耶。答不违宗也。前云未变者但有果性未变成事。故不可见。今言。有变者已有变性。若无变性则堕无果。故不相违。问何以知立变性耶。答外云有变。但八因缘不可知。故知有性耳。今先作外人二义。一立宗二防难。立宗者因中有变即是因中有果。若因中无变便堕因中无果过也。次防难者引八缘也。难云。因中既有变应当可见。若不可见则不应有。外通云。有二种不可知。一有不可知。二无不可知。有不可知如八缘。无不可知如[少/兔]角。汝不可闻有便谓可知。不可闻不可知便谓无也。次别通四难者。第一啧相难云。若因中有果应有相。若无相便非有。答云。因中虽有以同八缘不可知。不应啧求相也。第二难云。因中既有变应可见。若不可见便应非有。答云。虽有但同八缘故不可见也。答第三难者。我变在因内。云何乃作变在因外难耶。通第四难者。因中先已有变。此即定有。岂堕第四不定难耶。就文有三。一总标二义。二别释二义。第三结成二义。以非论主。初文二义者。一明先有变以立义宗。二明不可得以防论主可见之啧。合此二言通前四难。如向释。凡物下第二文也。如是诸法下第三文也。

答曰下第六重破。就文为二。第一夺破。明因内变果不同八缘。则著上未变之前可见之过。第二纵同第八。则始终常细。则堕生后不可得之失。初又二。前总明不同八缘。以不同八缘故还滞前四难。正堕可见之失也。次何以故下第二别释不同八缘。文相可知。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第二纵同第八。则始终常细。亦二。初正难。次何以故下释难。释难云。未生常细不可见者生已亦细亦不可见也。生已未生俱定有者。此举有定释成细定。汝有义既定不可改有令无。细义亦定。不可转细令粗。不可见义亦定。不应可见。

问曰下第七此重救。救上二难。未生时细。则同于八缘无不同之过。初细后转成粗故由细成粗。岂可令始终常细。故免第二失。先细后粗数论等同有此义。问此立未生时细。与上第救未变故不可见。有何异耶。答前明未变都未有瓶之相貌。今言。细者已有相貌。但相貌微细故与上不同。

答曰下第八破。此一答中有十一难。一关正破粗细。初有二难。总破因中有果。初二难者第一作因中无果难。第二相违难。今是初。上明始细终亦细。今啧本无粗果末亦应无。末遂生粗即是本无今有。岂非因中无果耶。故进退成破。又反并。若无粗遂生粗者有细应不生细。又因中前无粗下第二作相违难。此中前双牒有无。因中前无粗者牒其无粗。显堕因中无果过也。又欲发成有粗之难也。若因中前有粗第二纵牒因中有粗。则免因中无果之过。不应言细故不可得者乃免无果之失。复堕遗言之过。今果是粗者此复作非果难之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即非果也。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者。因内无粗因外之粗复非是果。竟何处有果耶。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者。牒外义总结呵之。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若就粗细门分之。上来四难就粗细门破竟。今第四啧因果不成。若就破救十一难论之。今是第三明因用废。问何故作此二义目之。答上来并是问答接次。今此一章直就因中有果别生诸破。不同上来三章。是故具作二义目之。初难有二。前牒外义。是即因因相坏者第二破也。初正破。次释破。初正破云。若立因中有果者则因果俱坏。而重称因因者盖是发语之辞。又一因是外人所立之因。今牒彼立因故言因也。次汝所立因此因不成。故复言因也。果亦尔。问此破与上来破何异耶。答上但明因中不得有果未明因果俱坏。故与上异也。何以故下第二释。偏释因相坏。缕器非叠果因故者。此之二事正举譬破之。若因坏果亦坏者。此乘无因之势以明无果。何以故下传释因无故果亦无。

复次下第四明果相坏。又开三别。一正难。二释难。三总结。言若不作不名果者。因中前有果则果非因所作。因不能作果故云不作不名果。何以故下第二释难。明叠寄缕中住叠非缕果缕非叠因。若以奇住便是果者。果寄器住应是器果。此即一切皆果。不尔一切非果。若言叠是缕果果非器果者。亦应果是器果而叠非缕果也。如是即无因无果下第三总结。问此中但应啧有云何亦啧无耶。答上来破有略折稍欲入无。故逆呵元也。

复次下第五啧标相。与前第四破中啧相异者。前啧体相今啧标相。是故异也。今云因中有果而不可得者。序论主上来觅果体及果体相不可得也。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也。如闻香知有华者列此五物皆有标相也。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令同上五物也。今果体亦不可得者序上来破体也。相亦不可得者序今求相不可得也。如是当知下总结因中无果也。问闻声见鸟。声是鸟标相。今见轮绳即知有瓶。轮绳是瓶标相。何言瓶无标相。答二义不可。一者绳轮犹是瓶因。上已就因内求果无踪。今不应更举。二者声为鸟相。寻声见鸟。绳为瓶相寻绳不见瓶相。非例也。

复次下第六遍检果。遍检果者就若自若他若因若果一切处求果无踪名遍检果。凡有五句。初是因中无果。若因不作下明他因无果。若缕不作下明无因不得有果。若果无因亦无者乘无果势破因也。是故下结非因中有果。

复次下第七有常过。从上遍检果生。上明因不作非因不作复不得自然而作。而言有此果。是故此果名之为常。文亦五句。初明果常。若果是常下第二句明一切皆常。若一切皆常下第三句明常无常俱无。是故常无常下第四呵啧其俱无。是故不得言因中前有果下第五结非本宗。

复次下若就五种破门自上已来四门已竟。今是第五啧异果。所以别开此门者。以上来皆是义势相接。今更别开章破之。所以复是一门破也。此门亦有四破。一重过。二作为果。三正二因。四二作坏。合前七为十一也。今是初。若因中先有果生牒外义也。所以牒者凡有二义。一者义势不接前。更别开破门故重牒也。二重牒因中前有果为显成有重果过。良由因中前有故成重果。所以重牒。即果更与果异果作因者。正作重果破也。明缕中已有叠。叠是既缕家果。既已有叠即应可著。著复是叠家之果故是重果。而言异果者著果异叠果。故名异果。而言果更与异果作因者。此缕既有于叠。即为叠作因。此缕中之叠则堪著之。是故此叠复与著作因。故云果更与异果作因。问此与初章无穷过有何异耶。答上明已生果之更复应生。此是前后无穷。今就一时中而顿啧之。今缕中有叠叠则堪著。叠复为著作因。如母肠中有子此复应有子。如是七世皆在母肠中一时顿有。故与上为异。破本有佛性义。汝言众生中本有佛性。为异众生为不异。若不异犹是众生。众生既无常佛性亦尔。佛性既常众生亦尔。若众生无常佛性常。亦应佛性无常众生常。若有常无常则不应一也。若众生与佛性异则已有佛。此佛已应放光动地。已应化众生。所化众生复本有佛性。亦应放光动地。如是无穷。若谓如地前有香者第二作为果。作为果者若缕中之叠未堪著。缕缘合始堪著者。此叠非缕中先有。缘合始有。为缘所作非是本有。违本宗义。故名作为果。又进退皆屈。若本有即为异果作因。若未有待缘作方有即堕因中本无果。

就文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结。非前有取意中前譬后法。所以取意者上以重果过外。外不受此难。明缕中虽有叠叠未堪著。故不得与著作因。如地虽前有香不以水洒此香未有发鼻识之用。缕中虽有叠缘若未会不能与著为因。故无重果之过。是事不然下第二论主破。前总非。次何以故下释非也。今云不然者不然其法。非是不然其譬。所以不然其法者。若假缘合方有则果成始有。非因中本有。故云不然也。何以故下第二释不然也。前正释次传释。正释云。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此是缘合时始名果也。瓶等物非果者明若缘合时始名果则瓶等本有应非果也。此是本始相对缘合方始名果。瓶本有应非果也。何以故下第二传释。可了是作瓶等前有非作者。可了是缘合始有。为缘所作。瓶等本有非缘所作。是即以作为果者。依汝义缘合始有为缘所作。此即果也。则应云瓶等本有非缘所作应非是果。此即乖汝本有之宗故。次结云因中有果是事不然。问何故作可了之言耶。答可了者犹是可生。但为外人言地中有香因水故发则生因堕于了因。故作可了之言。又欲发下正二因破故作可了之言也。

复次了因下第三正二因。所以有此破来者。重为释成上香譬故来也。恐外人云如香本有果亦本有。非始造作方有。是故今明。若尔水是香之了因。非是生因。泥应瓶了因非是生因。此文与上进退成难。上得生因则失本有。今得本有则失生因。故有此文来也。言正二因者为外人周正生了二因。则彼义自坏。了因二义。一但能显物不能生物。二能兼了余物。生因异此二义。一能生物。二但能生瓶。是故不同。何得言果本有耶。果若本有则生因成于了因。了因既有多用。生因亦作多用也。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下第四明二作坏。因中既其有果。则皆成已作。无复二作。若谓因中先无果下第二次破因中无果。所以破无者。前破执有家今破执无家。如僧佉卫世及二世有无。又犹是一人改于有宗而执无义。又论主上借无破有。谓论主破有用无。是故执无。又破无为成。破有以无见不息有执还生。是故破无令有心都净。

文为三别。一破二救三破救。今是初。应有第二头生者四大中无一头亦无二头。既生一头亦应生二也。又无二不生二。无一亦应不生一。又无二而不生二。无一而生一者。亦应生二而不生一。又有生不生则有有不有。

问曰下第二救。救意云。四大是一头因缘。故能生一头。四大非二头因缘。故不生二头。以因缘不因缘故有生无生。无四难也。

答曰下第三破救凡有七破。一多因过。二多果咎。三俱无啧。四生相坏。五同疑因。六三作废。七悬构啧。今第一多因过也。问此破与第一何异。答上捉一因以对二果。今捉一果以对二因。所以异也。如石中无瓶泥中亦无瓶。既从泥亦应从石。泥是瓶因石亦是因。故名多因。然犹得重破上义。泥中无瓶是瓶缘者。亦无二头应是二头缘。无二头非二头缘者。无瓶亦非瓶缘。此则俱缘俱非缘俱生不生。又颠倒过。泥是瓶缘非二头缘者亦应是二头缘非是瓶缘。又若有缘非缘则有有不有。

复次下第二多果过。泥中无一果而生一果。无一切果应生一切果。故名多果过也。

若因中先无果下。第三俱无啧。沙之与麻二俱无油。则俱不生。俱无则俱生。不尔沙生麻不生。颠倒过也。若麻生沙不生。则麻有而沙无也。

若谓曾见下。第四生相坏。先取外意。外人云。我曾见人取麻不取沙。是故麻生油沙不生。是故取麻不取沙。以曾见之言答四难。以上破不可用言通故。但取眼曾见救。是事不然下总非。何以故下释非。问此与前第三俱无破何异。答上句以沙无类麻无。今纵有而生相不成。是故异也。生相不成如初门。油不自不他不共也。又汝引曾见救。我亦引曾破。汝生相不可得。又汝引曾见救。何不引曾闻救耶。汝已曾闻。初门求生相不成。今何故救耶。是故下结呵外人。

复次下第五同疑因。同疑因者因名生疑之所以。若了一事则万途可明。何故近舍于今麻远引曾见。今义既惑。曾见亦谬。俱惑所以名同疑因。又我今非但破其现麻。一切三世所有麻悉皆破之。纵汝远引曾见不出所破。汝已于此现麻生疑。虽引曾见亦怀疑耳。今麻昔麻同不能生。于同生疑。故名同疑。此即指三世麻为因。同疑此因名同疑因。又依文释者。因中有果无果亦有亦无。此之三种名之为因。汝今不解因中无果。与上不解因中有果及半有半无无异。同不了此三种。故名同疑因。文具有此三种意。问云何得破曾见耶。答外人舌不能通故引曾见为证。但曾见之义符内外大小人情。此事难破故以三门啧之者。但啧其见麻生油故也。则汝为曾见麻中有油。为见其无。为见半有半无生油耶。以此三门啧眼见即眼见便坏。所以然者无有人眼见。麻内有油故生。乳内有酪。童儿已有儿。食已有粪也。故知麻中无油眼无所见。半有同有。半无同无。故以三门啧之。

复次下第六三作废。就文为四。一牒外义。诸因相不成下第二标因不成。何以故下释因不成。所以因不成者夫物得生事在于因。因若前无即造功无用。故云无作无成。作据其始成约其终。既无成作之功。则无因也。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下。第四结无三作。作者名人。使作者名他人。作是现前作是果。因中若无果既无此三事。

若谓因中前有果下第七悬构啧。所以名悬构啧者。论主悬构取外人意以难于内与外同过。故名悬构啧。就文为二。一者假作外难内。二明内通外难。外难内中凡有二难。一者难论主因中有果。二者难内同无三作。若谓因中先有果者。此第一反质。论主执有果也。所以谓内执有果者。以见内借有破无故谓内破无执有。是故云。若谓因中先有果。上破有中亦应有此难。但以后例前。举一可知。又二世有无及僧佉卫世计因果不出有无。若破有必立无。若破无必立有。前见论主破有谓论主执无。今见论主破无必应立有。是故作此难。又一切破有二门。一内破外。二外破外。上来明内破外意今明外破外。所以内外并破外者。欲明因中有果毕竟不可得。毕竟是障道及坏因果义故也。破因中有果既有内外二破。破因中无果亦有二破也。即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第二齐过难。我执因中无果既无有三作。汝执因中有果亦无三作也。

是故汝说下第二论主通其二难。就文为二。一总非。二别答。总非中有三。初句牒外无三作难也。因中无果下第二叙外难意。汝作此二难以难于我欲成汝因中无果者。故是牒外意也。

是亦不然下。第三论主非其破有立无也。

何以故下第二别答二难。前遂近答第二齐难。论主明。若我执有难无可受汝难。我不执有难无。云何受汝难耶。又我有无俱破。汝今破我有者乃助我破。非破我也。又有无并出汝谓情。今还难汝有汝自通之。非开我也。又汝不立有我亦不立有。汝今破有。此是虚说。竟不开二家。是故因中无果者呵外人立无也。所以呵立无者。外前质有为欲成无在难既非。则无义便坏。故呵无也。复次下答其初难。意同前难。但前据无三作。今明因中非前有果。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者。外见论主破有便谓执无故。复明不受于无也。

若谓因中先有果下。第三段次破亦有亦无。凡有二难。一相违破。二指前破。相违破者就因中一果体不得亦是有亦是无。以有无相害故不言因中有性。为有无事为无。此不名通。只问其性之有无为相违耳。复次下第二纵是亦有亦无。同上二门所破。是故下前明因中有果无果等三句竟。此下第二释偈第四句谁当有生者。并齐万法即为二别。初结果空。有为空故下第二结归三空也。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