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师父
作者:善至成
师父上人慈鉴:
禅宗亦称佛心宗、无门宗,是佛之正法眼藏,为“教外别传”,被称为“大密宗”。准提法是密中之密,简中之简,为“独部别传”。师父上人所传之禅宗式准提法,是禅密结合、禅净结合,犹如带角虎,直趋灵山峰。未来准提法一脉必将为“命若悬丝”之禅宗延续法脉。现将自己的粗浅体会呈于上师,请上师批评指正。
见地篇: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佛陀夜睹明星的一刹那,到底悟到了什么?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于是中无实无虚”。这是何意?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一路“无”到底,最后又说“真实不虚”。这又是何意?
准提法修持仪轨中最后一句说:“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这亦是什么?
又,《坛经》云:不见本性,修法无益。修习禅宗式准提法,这是首先必须要明白的问题。
反复研读南师的开示、体会师父的法语,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应该就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与缘起,并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有不二”,亦如南老师在《心经修证圆通》中讲的“一切法本自无为,而一起用就是有为”。
《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偈并不是说“空”,世尊只是说 “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只是“所见”,而那个“能见”的并不空。那个能见之性,不在见与不见之上,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实不虚,说个空已经不空了,美其名曰“真空”;本体一起用就生出所有相,美其名曰“妙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故无实无虚、如来如来、如是如是。
为什么要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只有明白此理,修证才不至于歧路亡羊、东抓西抓,才不至于被气脉啊、境界啊所左右,才不会被“凡所有相”困住,才会明白妄想本空、真心本净,才会明白为何要修止观、如何观想,才会提得起亦放得下、进得来亦出得去。
结合准提法的修证,仪轨的修持次第正是展现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从生起次第的缘起,到圆满次第的性空,其实真正是生圆不二,有智慧的人生起次第当下亦是圆满次第。从最初的 LA字放光,一提便休,在那一刹那,妄想即灭,随即浑入虚空中,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此即“缘起性空”;然后“空中十方起大风轮”,开始威力无比的“金刚念诵”来转化身心,此即“性空缘起”;然而咒语也好、观想也罢都是“有为法”,最后统统都要放下归之“无为”,即“明点直冲顶上…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又回到“缘起性空”。这样一个正法体系完整的展现出来。
禅宗式准提法,首先要认得这个本体,“见到空性”。但这个认得,还只是鬼家活计,即使偶然碰到也是“瞎猫撞到死耗子”,还必须证到它,而且时时保任它,那才是自己的。南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明知是空,却从有下手去修,非成功不可”。这也正是禅宗的可贵之处。禅宗式准提法在明白本体“真空”之后,恰恰从“妙有”起修,证得“真空”,最后达到“空有双照、空有不二”。这也与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假观、空观、中观”不谋而合。
这些理论在现实中又如何起用呢?修证之目的是为了在入世中应运自如,无挂无碍,来去自由。我们凡夫在入世中,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幻,既提不起、又放不下,迷失本心,颠倒梦想。六祖云:“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提起是缘起,放下归性空,进一步提起是它、放下也是它,始终不离自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潇洒游戏三界中。
《金刚经》法会上,须菩提尊者问世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时,佛陀已经说法完毕。“才说点头头已经点,案山自有点头时”。在世尊说法的当下妄心已经降伏,即此用离此用,需要就提起,不需要就放下,放不下就再提起,最后连放下也要放下。佛法原来如此简单!但要做到又何其不容易。
修证篇:念念分明,念念无住,念念本空
知止而后有定。一切修行的方法都要从止观入手。
六祖云:“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经把修行的方法通通告诉了我们。《习禅录影》中记述,南老师说禅宗的止观是妙止妙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他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的如如不动的境界,知道有妄念无妄念。只要能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这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你知道在这个境界里,而且知道妄想在这个境界里生生灭灭,飞来飞去。这一知,就是观。放任自然,自然的观” 。
对禅宗式准提法的修证要领,师父反复强调要“念念本空”。弟子认为,念念本空是体,念念分明是相,念念无住是用。“念念本空”包含了“自性本空,念念托空,当下即空”,包含了师父常说的“念念分明,念念无住”;“念念分明”即是每个念头看得清清楚楚,不随妄想迁流,时时觉照;“念念无住”,即对看到的每个妄念,亦可念念舍,以至连舍亦舍;亦可不作方便,觉之即离,任其自生自灭,而后面那个能观的“如如不动”。可以说“念念分明,念念无住,念念本空”,完全是禅宗妙止妙观的体现,是道道地地的般若正观。
这个12个字身心转化完全在其中。凡夫为什么身体不圆满?皆是因为气机不能归元。为什么气机不能归元?皆是因为心念不能寂静。有的人一味从气脉转化入手,不知了心,实际上舍本逐末。因此,心了一切了。待心念空寂之时,气脉必定发动。所以,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身体一定同时也转化了。明白了这个道理,附之以理疗、食疗及一些养生方法亦是转化色身的增上缘。
对上根利智之人,也许这十二个字修行已经够了。但弟子蠢钝,在修习禅宗式准提法的过程中,体会融入眼根与耳根圆通。因为准提法里其实融入了白骨观、安般法门、宝瓶气等,不用再头上安头,去刻意加修。然,凡夫心思散乱,习气使然,必须抓个东西,只有眼根与耳根最可靠。眼根由外面的光明不管是黑光白光,对接导引体内的光明,容易产生松放,感觉身如透明光明体,当然一定时候,光明也要放下不去管它。耳根由开始的耳识圆通,听而分别,慢慢进入耳根圆通,听而不分别。最后一切放下,灵光独耀,似听非听,妄想似了知非了知,任其生生灭灭。近日参学有几句感语:“身心内外皆是幻,唯有光音一真实。极致无念光音幻,一切放下体安然。闲看庭前花开落,心光无量照宇寰。放下提起自如如,始知黄叶止儿啼”。当然,这些是大话空话,只是弟子个人修行的口诀。
准提法的修持口诀: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光音交融,心光无量。以禅宗式准提法理解,“心月”,并不仅仅是形而下的月轮观,更重要的是保任那个如如不动、灵光独耀的“心月”;气吞万象,实际上指身体的转化,气息充满全身每个细胞,逐渐轻安,以至于空掉身体的觉受,融入虚空之中;光音交融,实际就是眼根与耳根圆通的运用;心光无量,实际指本体实相无相、涅盘寂静。
这12个字如何运用到现实之中呢?《金刚经》法会上,世尊告诉修行人要“善护念”。如何善护念?正是对当下之念“念念分明、念念无住、念念本空”,当下“即此用,离此用”。修行人岂止座上,行住坐卧,都要随时觉照,才是真正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行愿篇:平平淡淡做人,老老实实修行
禅者,示单。最高深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最平凡的往往是最伟大的。正如《中庸》云:“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金刚经》第一品已经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佛法。道在平常日用中,平常心即佛心,平常事即佛事。
现在禅宗在有些人那里成了“口头禅”,一些人甚至觉得机锋禅语像是“智力游戏”,听了让人心酸不已。须不知,六祖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是“不要禅定解脱”,恰恰更需要禅定解脱,亦离不开四禅八定。
《习禅录影》中记述,南老师对准备下山的学生说,回去后要“平平淡淡做人,老老实实修行”。师父曾经说过:老实持咒是简中之简,深入观想是密中之密。话虽轻,听起来却让人无限感慨。为什么?现代人都在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不平凡,修行不老实。总想出人头地,总想一步登天,须不知平平淡淡就是最平安的人生,老老实实就是最快捷的方法。对禅宗式准提法来讲,恰恰老实持咒是密中之密,深入观想是简中之简。“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孰人能识?在法上没有产生法喜,身心没有得到受用,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几个真能做得到;着衣持钵洗足敷座,算来谁向此中修”。平平淡淡做人,就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积累福德资粮;老老实实修行,就是“实际理地不着一尘”,累积智慧资粮。如此精进,福慧双修,假以时日,必然桶底脱落,花开见佛。
弟子曾请师父题字如何修行?师题:观自在。如何行愿?师题:慈悲喜舍。几年来,深感这七个字之可贵。尤其在处理人与事中,跌跌撞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唯靠慈悲喜舍,慢慢坦然安住,大道本闲,唯人自闹,个中滋味,唯人自知。自己深刻反醒习气深重,内心充满了好高骛远、心口不一、疑心重重、愿力不坚、智慧不够、定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等问题,想想真是一无是处,皆是自己行愿不够,福德不够,当切切发起勇猛心、惭愧心和精进心。
恳请恩师不嫌弟子蠢钝,经常给予鞭策。
祝师父法体安康,法轮常转,事事如意!
至成顿首
20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