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准提共修 > 首愚师父说法
净虑澄心证真如
---首愚师父说法

上根利智

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总是点点滴滴的累积,要得到大受用、大突破,没有大因缘是办不到的,像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初见二祖时,身上正患着极严重的羊癫痫,他身二祖求取解脱的方法,二祖反问他:“谁绑着你了?”他马上返照:“是没人绑我呀!”当下就了然了,接着,羊癫痫也慢慢好起来了。这是上根利智的人才得以成办的。一听到般若心法当下就能认得的。

我们不妨也由此来衡量一下自已是否有这根器。当然懂得佛法,又有这种根器、这种见地,也就不会傲慢。而虽然我们的根器不足,亦毋须泄气,只要不断精进,谦虚请法,一样可以成长,这是非常现实的。

实际理地

一般人批评别人势利眼说“这人好现实”,实际上,以佛法的观点来说,“现实”这两个字非常好,那是一句文字般若。现就是显现得出非常真实。我们凡夫,总是非常虚伪、装假,所以“现实”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势利眼不能称“现实”,“现实”两个字的含义,即所谓“实际理地”,也就是当下对自己的身心清清楚楚、透彻明晰而显现的境界。所以基本上,我们修学佛法困难点还是在于见地问题,只要知见方面的插头插对了,则不管修什么法门皆等无差别。

是法平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在理路方面、功夫层面、菩萨行愿方面,三者能搭配得完整的法门不太多。而能融合很多项内涵,形成修证方法的却正是准提法的特色之处。这要靠各人去体会,只要你懂得,就会很珍惜这个法。

我听了很多老道友的心得交换,发现他们都困在宗派门户上,总是掉在老问题上:“我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修准提法又会往生到那里去呢?”听得我猛摇头。

真正对佛法的知见有点基础的人,这不是问题。禅宗、密宗、净土、乃至其它法门、宗派都是究竟平等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整个准提法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可说不但已经把处方开好了,而且药也抓好了,煎好了,冷热适中,正好下口,就等着你来喝,肯喝,表示你有信心,对此法门没有怀疑,尽管里面的内容物,你不甚了然,但只要认得主要纲目,你喝下去就是了。

目下许多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什么并应配什么药、乃至药的分量几何、如何去煎煮?虽是不错,然而,执理而废事,不理事并行,多么可惜!

显密圆通

一个初学佛者,要是人家问起:“我们念佛可以住生极乐世界,你念咒又往生到那里去呢?”很可能你当场就考倒了;或者你当下只告诉他:“待我去翻翻《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或去请教同参道友、法师再来告诉你吧!”因为你无法作答。

这个问题能够答得出来也不容易了!能让对方觉得满意,甚至觉得修准提法非常殊胜稀有,不知在座有几位可以做得到?各位!答不出来,不妨先放在你的脑海中;或者,姑且不谈别人的问题,先说自己切身的问题吧!譬如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当病危时,该如何是好?”如果各位对准提法仪轨很清楚,这就不是问题,乃至你对一部《金刚经》真正了解了,也可以答复了。换言之,从《金刚经》里面,你也可以找到准提法的答案。

四无量心

我们学佛修法,如何与四无量心来配合呢?看到众生痛苦,希望给众生安乐,这是慈悲心,在修法当中,念念希望众生得到安乐,便是慈心,念念之中,希望众生早日脱离苦海,乃至自己为从生而苦苦恼恼的,这是与悲心相应。

一个人苦苦恼恼,念出来的音声,要以悲切的心情,希望众生早日脱离苦厄;希望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也希望一切众生身心得到健康。念念欢喜是慈心;念念关切是悲心。念佛持咒,经常欢欢喜喜去唱诵,慢慢的你就会与喜无量相应,得到欢喜心。

当然,刚开始时,一般人念诵出来的音声,听起来都是悲悲切切的,但这不表示就与悲无量相应。因为与悲无量相应,严格而言,听起来还是很空灵的。大悲心即菩提心,菩提心自有其内涵,那要与广大心相应,与直心相应,与般若相应才算数。所以能念到欢喜心,当下就得到受用了,否则也表示你还在苦海中。

与悲心相应,也要懂得“舍”,否则,念出来的音声,听起来的凄凄惨惨的,令人难过。什么是“舍”呢?亦即与空相应,念出来的音声非常空灵,也是一种解脱境界,故喜无量亦可说是妙喜、妙有,而舍是空,是毕竟空。

不思议解脱

慈悲是因,喜舍是果,慈心与悲心能交融在一起,也就是喜舍交会在一处,所以这四无量心是一种不可思议解脱。不论是在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抑或舍无量,也许你四无量心同时现前,也许你只偏重其中的一种,当然能够将四无量心交融在一起是最圆满了。各位在修法念诵当中,与那种心相应呢?是痛苦呢?还是欢喜?

因之,各位倘能在每次修法前先忏悔、发愿、回向,同时融入四无量心,则效果就不同了,功夫需要不断熏习,若能再配合各种加行,进步当然不在话下。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痛苦,所以这四无量心非常重要,这也是化解我们心结的最佳妙方。

随遇而安

处长行要长期抗战,能耐得住寂寞。纵使在家,在扰攘吵杂的环境中,也要每天找个时段,多盘腿、多修法、多用功。进一步如果有机缘闭关,更要懂得保持明净愉悦的心情去独处专修。

用功,就是要面对着自己,在座大部份都是在家道友,你如何安排在一天之中找时间面对自己来用功呢?用功到某时候,往往又会不喜欢在大众中,所以说,用功,不但要耐得住寂寞,同时也要经得起烦躁,在千万人中,觉得只有你一个。心能用到那样淡泊、那样纯净、那样宁静,才是真正的功夫。

很多人从事于较高阶层的工作,平常领导人惯了,在朝一日退休,地位没有了,也没有从前的风光了,不能再摆高姿态了,这时,往往无法适应而消沉萎缩了下来,不是生病,就是脾气变古怪,这就是缺乏宗教素养的缘故。因而有些人就转过头来绘画、打拳或爬山等等。

面对自我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功修行,面对自己的时间很多。实际上,我们一天之中,休息或离开工作岗位时,都在面对自己。这时,若是不敢面对自己,就要串门子,找朋友喝茶、聊天了,耐不住寂寞、喜欢攀缘,则用功就别想上路了。

一般而言,不是别人找来,就是去找别人。别人找来嘛!只要你的方向正确,慢慢淡泊了,人家也会渐渐少来打扰你。所谓“物以类聚”,应酬少了,刚好用功,能把心收摄回来,宁静下来,安排自已诵经、拜佛、看经教、盘腿都相当难得,现在这种工商业时代,能够耐着性子来看经教、盘腿,这种人的善根必然非常深厚。只要依愿立行,知道如何忙中偷闲,随时皆可以修行,甚至在做饭、炒菜,也可以念咒、做观想。果能如此,心灵的空间,就很宽敞了。

坚固道心

为了道业,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放下,只要你有享清福的本事,能找个地方用功,同样是在精进。反之道力不坚,也会生烦恼,纵使出了家,时间更多,反而乱了方寸。故重点仍在于自己的心念,而不在你的烦忙与否。一动一静之间,尽管境界不同,但你的用心应该是相同的,譬如一天之中,你拜佛,看经教的进间毕竟太少了,打闲岔的时间总是比较多,在这比较动的境界中,你又如何用心呢?这是关键之所在。

精进办道

打起坐来,感觉很空灵,那个感觉比中了一百万、一千万的奖金还愉悦。钱毕竟是身外之物,经验可是非常宝贵的,这是走向解脱之路的要价。经验不断累积,就是修道最大的本钱,那会增长你修道的信心。

我们之所以没有信心,就是因为看不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飘浮在半空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真是苦海茫茫呀!信心不足,有朝一日总会泄气的,纵使让你在睡梦时感应到,也无济于事。所谓“梦中说梦两重虚”,期待不到岂不更仿徨?更空虚?如此“守株待兔”终究不可得,而与其梦到,还不如自己实际见证到道,整个修证路线了了清楚,这不是比梦见阿弥陀佛更踏实吗?

经验,唯有靠自己多精进、多用功,即使失败也可以做为前车之鉴,上当多了总有一天可以觉醒过来。我跟大家所谈的,也大多是经验谈,本着一种野人献曝的心情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希望大家能少走一些冤枉路,而且都能自我期许,加紧用功。

用心若镜

各位作心月轮,可以一心多用,万一把握不了,不妨把它化繁为简,先不要作字轮观,而只观中间“嚂”字或明点即可。

心月轮观,严格讲,自有其层次,生起次第从字轮起观,到最后是圆满次第的心月轮观。圆满次第的心月轮与般若无二无别。一般人比较不容易把握到。

念佛持咒本身就是持名念佛,也是文字般若;观想字轮,则相当于观想念佛,这比持名念佛更深一层。何谓观想?所谓“用心若镜”,定力有那么深时,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只因一般人掉举、散乱心重,所以观想不出来。

观想何以有那么多层次呢?那是要我们对自己心性方面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去体会,生起次第是方便,方便即有为法,而真正的佛法是无为法,圆满次第即无为法。我们修准提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圆满次第,那是一个究竟解脱的境界,一般人是谈不上的,只能凭想象而已。

八风吹不动

然则,虽然只是依样画葫芦,但也不要等闲视之,因为那正是观想呢!应用纯熟了,很自然的一念之间就进去了,这是一种练习。真正懂得心地法门、懂得般若,就不需要那么麻烦,一下就化掉了,甚至当我们持咒时不用观想,当下即可直接进入圆满次第,那就是所谓“心月孤悬、气吞万象”,也是“光音交融、心光无量”。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整个佛法的根本,那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只是方便安立而已。实际上,只要你见地功夫到了,就知道二者是融全为一的。观想不出来是因为理念上没有清晰,当然要呈现现量境界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习气不断冒出来干扰,一边念咒,一边妄想纷飞,所以我们要觉照的,也是这个地方。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上根利智、多生累劫已经熏陶得相当纯熟了,所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一下就进去了,在我们这个世界,有这种根器的人,那是少之又少了。纵使历代的禅宗祖师,也只不过几个而已,而法报化三身成就的就更稀有了。

整个准提法仪轨非常完整,我们之所以无法体会到,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福德不足,虽有“无上甚深微妙法”,奈何只因多生累劫的业习果报,非其根器,无法消受呀!故经典比喻“法器”是不漏的,有裂痕或破洞那堪装得住甘露水呢?

法器无非从福德智慧中来,上根利智表示他的障碍少,贪嗔痴慢疑慢慢薄弱、松软了,种种好的、坏的境界也都动摇不了他,是真正的“八风吹不动”。

系心一缘

观想,那是我们的见地,也就是我们的用心,而不是单单念咒。咒语能否念得好,严格而言,牵涉到我们的见地,如果见地透彻,一念诵出来就与般若相应,与法界相应,则咒语的威力必然宏大无比。

准提法门的观想,有两个非常实际的要点,各位宜把握到:

(一)顶上观想“嚂”字:这“嚂”字的观想是整个准提法的最初,也是最后。“嚂”字即清净法界,也就是在清净我们的身心。身心散乱,甚至昏沉,这“嚂”字一观想,只要插头插对了,精神马上提起来。“嚂”字是符号,也是我们心中有意把它造作出来的一个形象。虽然它只是个梵文字母,然而;既是由我们心地之中观想出来的,就不只代表一个字了,它代表了我们的心境,也代表我们心的一个影像,这影像便是文字般若。

由这符号而使我们的心得以“系心一缘”,开眼闭眼,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当然就与“定”相应了,就是属于“止”——止在这境界上面。止是因,定是果,我们能让心专注在这境界上,内心自然慢慢宁兀下来,但倘若你老是停在这“嚂”字上面,还是不会进步。

因为头顶观想“嚂”字,乃是方便安立罢了,是手段而非目的。那么,又该如何从“止”至“观”达到观想的真正目的呢?

我们学佛的总目标“实相般若”,那是一种解脱境界,能让身心得到安详,乃至忘我,无我的境界,那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地。

从“嚂”字的观想(文字般若)到实相般若是否有一定的程序呢?有的,要靠我们的思维能力去作敏锐的观察,这个过程称为“境界般若”,那是我们修止观的一个心路历程。

万法归一

这“嚂”字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初步是把“嚂”字念兹在兹,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思想全部统一在这“嚂”字上面,等于禅宗说的“万法归一”——归到这个“嚂”字上,这时,“嚂”字开始起变化,这变化也是我们有意把它转化,甚至不断突破的。

观想“嚂”字放光,放光的效果透过我们的想象力量,以及对心地方面的认识。第一步观想光明遍照自己全身;第二步观想白色光明遍照整个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想象这种无量无边的光明,大非凡无外、小而无内,甚至“嚂”字也融化掉了,整个身心、宇宙皆笼罩着光明。

言语道断

从明点透过我们的分别心,化之于无形;从有相光到无相光,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观的心(清净自性)与所观的光明“嚂”字境界融合为一,即为“能所双亡”。若是你还有个感觉,还有个境界,那都是过程。故“嚂”字观想极致,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是“离四句、绝百非”。

如此说来,这“嚂”字容易观想吗?说简单很简单,说困难蛮困难。因为要真正透进去,完全要靠智慧,对自己的心性要非常了解。若是只凭想象,岂非如同盲人措象、各执一隅?很多人观想不起来,就是次第方面没有把握好,终级目标也不清楚。

《金刚经》有个比喻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过河总需要一条船或一座桥,这“嚂”字是船,也是桥,它让我们得以安然到达彼岸,既到彼岸,当然要把“嚂”字舍(融化)掉。故只要你懂得如何去观想“嚂”字,后面的观想也就不是问题了。因为整个佛法的般若——心地法门,你已完全掌握到了。

不过,这“嚂”字的观想,比较偏向法身,也就是较为偏空。另外一个心月轮观则较圆融,可说空有不二,真空妙有。

甚深缘起

(二)心月轮观:心月轮的观想程序与“嚂”字差不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过心月轮观的观想,不仅成就法身,同时也成就报化二身。因为心月轮观与我们的心脉轮息息相关,而心脉轮又是身心成就的总关键。

如果懂得把握心月轮观,懂得般若,则以金刚念诵唱诵咒语的功德、威力就不同凡响了,也因此,每个人念咒的效果迥不相侔。只要我们肯去修练,去参究,佛法见地方面肯去不断的开发,则念诵、观想、乃至功夫,必能辗转增上、不断成长,这是非常现实的。

心月轮观很深奥。等于教理所说的“甚深缘起,缘起甚深”,它与我们三脉七轮的关系密不可分。心脉轮是成就法报化三身的总关键处,这是准提法门之所以要观想心月轮之主因。

除了观想心月轮,我们更要进一步观想字轮。字轮的观想与转化脉相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真正想由闪提法门得到受用,你必须安排自己每天早晚各修一堂完整的功课(即包括净法界咒、六字大明咒和准提咒),其余时间则可随缘修,直接念准提神咒,观想心月轮。不论上班、休息、行往坐卧,皆要用得上,懂得填空白。否则,若是让一天当中的空白太多,就无法打成一片;形成空档,即与妄想相应,与散乱心相应,那是使我们功夫智慧增长的大障碍。

一念通三世

我们观想“嚂”字,就不会打妄想,等于生命有个依怙。所以一面念咒、一面观想心月轮,不仅要使二者能相应,更要使整个仪轨都能相应。从生起次第到圆满次第,整个观想在一弹指之间全部完成。

所以说,整个准提法仪轨能够融会贯通,乃至与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打成一片,灵活运用,片刻不离,才堪称你的见地与功夫已经很纯熟了,不到这种境界都是散乱心,散乱心就是在随境流转,在造业,所以要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心念,居心良善,毫无恶念,学佛才算上路。因为善念与恶念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以菩提大道而言,念头不是偶然的,念念通达三世,承袭过去,流转未来。当下莫名其妙,未来也莫名其妙,过去更是莫名其妙,则岂非一念之间历经三世?我们的观想有否如此微细呢?

一个有智慧的人,动个念头不对,马上自己查觉到。故真正的忏悔,动个念头不对,马上转,这是“菩萨畏因”;而凡夫则必须等果报现前才悔不当初,所以说“凡夫畏果”。凡夫能知道畏果已经不错了,表示此人尚有善根。若是连因果都不怕,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再来都救不了,偏偏很多人不怕因果。因果太微细了。严格而言,我们的起心动念随时随地皆在受报中,岂能不慎?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