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道友修行报告

10月参加道南书院禅修班体会

时间:2011-10-19  来源:达摩书院  作者:

 10月参加道南书院禅修班体会

作者: 施林忠

全身心、从灵魂深处相信佛、诚敬佛、依靠佛!每地每处,每时每刻!

全身心、从灵魂深处相信佛法、诚敬佛法、依靠佛法!每地每处,每时每刻!

全身心、从灵魂深处相信张老师、诚敬张老师、依靠张老师!每地每处,每时每刻!

这次参加禅修,是我接触佛法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七天虽短,却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胜读十年书”。这里尽量以最平实的白话写下自己身心的变化过程,是对自己身心的再次检讨。

回想从小学到大学,由于读书成绩优秀,在学校真是给老师宠坏了,上课从不认真听讲,课后自学,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前列,非常自以为是,接触佛法后也是以这种心态,自己看书自学,把佛法当成知识在里边打滚十八年,从不主动去找明师。在佛学知识里绕来绕去,有时好像懂了,过一段时间又有疑问,再看书再思考,又好像懂了,过一段时间又有疑问了,如此反反复复,耗费光阴,身心却毫无变化,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害怕,如不跳出玩弄佛学知识的怪圈,就会在里边困顿一生,最后必定自毁一生,多少研究佛学的知识分子走了这样的路。有缘在网上了解到张老师开禅修班,写邮件报名,蒙老师恩准参加。

本来报名参加的是2011年7月的班,因为名额已满,未能成行。当收到黄高正老师的邮件说名额已满,请不要自己随便去书院时,心里很是抱怨,恨恨地想: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个学习班嘛,不参加就不参加,哪里懂得这是自己福德不够、缘分没到啊。8月份老师在台湾开班,心里又是抱怨,抱怨老师不给我们方便,哪里懂得老师不舍任一众生的慈悲心啊。9月黄老师电话通知可以参加10月禅修班,当知道要收学费时,心里又是抱怨,哪里懂得这是老师要为我们消业啊。好在前世还有点善根,没有失去这么一个改变自己慧命(我这里说的慧命是指以后的生生世世,不是仅此一生)之命运的机会。在这里再次发自肺腑地感念佛恩,感念师恩,同时为自己的贪嗔痴疑慢深深忏悔!

1日中午,来到道南书院,老师下楼吃饭时,看到我初来乍到,主动与我握手,并热情招呼我去吃饭。老师的手暖暖的、软软的,后来经人提醒才想到老子中的话,“专气致柔,可婴儿乎”,老师待人和蔼可亲,说话热情幽默,饭桌上,老师说:“到这里来,就是休息,好好休息7天”。我自认为读过几本禅书,回答“我明白,放下身心”,其实哪里懂得什么是真正放下身心啊,只是玩玩口头禅罢了,老师说到现在大陆社会风气不好时,说我可以骂……,你们不行哦,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时把这话当笑话听了,后来才体会到这话也是有深意的啊。除了对老师印象很好,当时在心里只是把他当成知识丰富的老人看待,并没生起任何敬意,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愚痴啊。

2日老师以苏东波的一首诗开场,是苏东波在亡妻十年忌日的感怀之作,其中有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触动了我的心灵,平时我们抓钱、抓权、抓名、抓家人、抓知识,有什么是真正能抓住的啊,到头来两腿一伸,就连自己热爱一生的身体也要化为灰烬,有人说财富可以传给下一代,可是仔细想想历代帝皇把江山传给下一代,富贵至极,却是历朝都有父子相残、兄弟相残,末代皇帝几乎个个身首异处,老师在课上说的“金钱、权力、知识是最靠不住的”真是一针见血。课上老师问:“黄高正 ,知道我现在在干什么吗”,黄老师答:“传法”,老师说:“不对,我八十多岁了,我是在等死了”,引得大家又是一阵大笑。嬉笑之间,激发着大家的出离心。根据以前的一点佛学知识,到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次绝非是讲授佛学知识,这次是玩真的佛法,要在这几天之间,彻底改造我们的身心,不禁对老师肃然起敬。晚上,新同学报告自己的体会,我一说话就流泪,悲从心起,如同初入幼儿园的孩子,玩耍一天后,看到妈妈来接时大哭一样,从心灵深处(非第六意识)发出对老师的依恋。

晚上睡不着,就在床上计算,我已经48岁了,如果活到80岁,我还有32年,不到一半的人生了,算起来也就一万多天了,想想自己32年前的事,好多还历历在目,真是“逝者如斯夫”。人世间谁真不怕死?当一个人被判死刑,还有10天可活时,他恐惧,可是当他被改判死缓时就释然了。当一个人得了癌症,还有3年可活时他恐惧,他会说以前追求这追求那,到头来,真是没意思,可是当他经过治疗,体内癌细胞消失时,他又开始对他的“美好人生”疯狂追求了。仔细想想我们这些没了“生死”的人才真是在等死啊,我们哪个人不是被判了死刑的啊?有谁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吗?何况人的寿命是今天不知明天啊,当周边活得好端端的朋友突然因车祸而去时,我们很悲伤,可是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寿终正寝呢?可是我们还追求这、追求那,与天斗、与人斗,还天天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我们的眼光是多么近视啊!想到这里不禁热泪盈眶。

随后几天老师在喜笑怒骂间,讲授佛法,3日课间休息,与张键生同学交谈,在讨论《心经》时,他跟我讲“莫以井蛙之见测度佛菩萨之智”,这是非常正确的见解,所以,以后读经一定不能当思想和知识来搞,要用身心(这里我说的心不光是指意识心)去体验,搞不懂时一定把原话背下来。可是当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就像被人骂成井底之蛙一样,慢心、嗔心俱现,这里我深深忏悔!

晚上老师让大家提问,我是迫不及待地举手,虽说是请教如何是放下,其实是带着自负的心想表现一下自己,这里我也深深忏悔!

老师:“你说如何是放下?”

 本人:“休息。”

老师:“也不全面,要举起来才能放下”。 

现在想想,这里我能理解到的是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举起后放下才是真放下,当我们在2、3岁时,我们紧紧抓住气球、变形金刚、玩具手枪等等,把这些当宝贝,当我们长到10岁,我们视这些“宝贝”如粪土,我们把这些放下了,这是真放下,整个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所谓穷时想钱,大富后想做大官,此时不再像穷时那么在乎钱,可以说是对钱的一种放下,做大官后想做皇帝,这时对原来苦苦追求的那个官位不再在乎,可以说是一种放下,做稳了皇帝想长生不老,此时对皇位不再在乎,可以说是一种放下,人生就是这样放下了一样又想举起另一样,最后两腿一伸,你再不放下也给“无常”抢走一切。另一层意思是:没有举起哪需放下?对于一个2-3岁的女孩子,她只喜欢洋娃娃,压根儿没喜欢过玩具手枪,当她长大时也不存在对玩具手枪的放下不放下。成年人也一样,有人天生不爱名、有人天生不爱权,他们没有对名和权执着,也无所谓放下不放下。

从佛法修证上来说,也是这样,第一层意思是所谓以契出契,举例来说,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从听音声到寂灭现前,不是举起一个放下一个,再举起一个再放下一个,如此往复,直至无什么可举也就无什么可放时,不就解脱了吗?第二层意思,对于特别殊胜的利根,本来无所执着,完全就可能初发心即成正觉。

4日老师讲学佛人的4个条件,1、绝对能吃苦,2、绝对善良,3、绝对诚敬,4、发四无量心。其中特别讲到,当年他老人家自己修学时,曾经为“我为什么不能像那位替师父守三年灵的和尚那样地诚敬和单纯呢”而嚎啕大哭,我非常震撼,这是老师在教导我们修忏悔法,也是在告诉我们诚敬是学佛的重点,也同时告诉我们诚敬可不是容易做到的,当时我想我知道了,诚敬很重要,我一定能做到的。现在想来当时是多么轻慢,如果诚敬那么容易做到,那么老师那样的天资会大哭吗?“诚敬很重要”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智慧,必须从心灵深处发出,需要反复修持才能慢慢相应,推而广之,不但对老师要诚敬,而且要对佛、对佛法(甚至对佛经上每一个字),从心灵深处诚敬,再推而广之,也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虫一蚁(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从心灵深处诚敬,每地每处,每时每刻。想想以前读佛经时总是马马虎虎,把佛经上的话当成知识,而不是“佛法”,不懂得既然是法,就是要去照着做的,就是要去用身心实验验证的,而不是光用意识心去想当然地理解的。比如: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上师,(后来又有说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师),这些都是要真正从心灵深处发出诚敬心的妙法,可是以前都是像背乘法口诀表一样在意识中溜过去了,现在我深深地忏悔!这也就是我在本文开首没有套用哪些套话的用意,意在用最直白的话提醒自己常常注意。其实,真正相信了就一定诚敬,真诚敬了一定依靠,倒过来也是一样。

课上,老师殷切教导我们,从做身边的小好事着手,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与己有缘的人,待人要厚道,不要刻薄,要负责任;这些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可是真所谓“3岁幼儿知得,70老人也不一定能行得”,真做到了,就是普贤行愿中的“恒顺众生”啊,同时老师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照着该论修行,就是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心里行为,是否正在贪、是否正在嗔……等等等等;比如对于老师说的:“我可以骂……,,你们不可以”这句话,听了以后就可以这样观察自己的心行,“老师骂是出于悲心,我们骂就肯定是起了嗔心”,搞不清这个道理就是痴心,因痴心就会生出疑心,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愿意告诉别人,那就是贪心,对人宣扬这个道理时往往就夹着慢心,认为“‘骂…….或不骂……’就能有益于修行”就是不正见,只要时时检查,可以发现,我们起心动念,总是带着烦恼,真所谓“众生是罪”“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开始先检查根本烦恼,慢慢地过渡到检查随烦恼,再慢慢过渡到用般若观照自己的各种执着,烦恼少了,执着轻了,才能与佛法相应。

课间我请教黄高正老师。

我:记得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释迦佛住世时有次需理发,大家都知道出佛身血是戒律中重罪,当时理发工具简陋,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一位理发师愿意理这个发,在理发过程中,该理发人受佛加持,很快进入初禅和二禅境地,我的疑问是:这位理发人进入初禅、二禅时需要停止理发吗?

黄老师:不需要

我:如果硬要用《瑜伽师地论》套的话,“净念相继”,属于哪一地?

黄老师:属于无觉无观

晚上提问时,我又举手。

我:张老师好,我想报告一下参昨天“放下”的心得。“放下”就是照着老师在清华大学讲的“一无怨言、永不叛逆地为社会服务”,如果在服务时想着这是实法,那么还不是真放下,“真放下”是即举起即放下,举起就是放下。

老师:你在意识里搞什么?你究竟要什么?

我无语。

老师真是当头棒喝,在意识里搞逻辑推理,哪是学佛啊,本以为自己看了那么多书对佛法有所理解,这时才醒来,原来一无是处,知道自己18年错用心,顿时悲从心起,我开始忏悔:搞了18年佛教,自己除了多了些知识,还改变了什么?18年来,佛教知识是佛教知识,自己还是自己,几乎互不相关,这哪是学佛啊?

佛学不仅是理论,不仅是知识,更是实验方法,不仅要在思想上理解,更要在身心上体验。

禅堂不仅是教室,更是实验室,禅师不仅是教师,更是实验操作师,学生不仅是要学佛法,更要把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对象,全身心交给老师并配合老师操作。所以说在禅堂,老师就是真理,老师就是佛,老师就是一切,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部都是佛法,只有对老师100%相信、诚敬,才有可能相应。在禅堂上老师因材施教、当机说法,禅堂上没有教条,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如果自己的观点与老师的话不一致,那么一定是我自己错了。

5日新同学去南岳朝拜,一路上我沉浸在悲哀中,夹杂着对死亡的恐惧、对周围“执迷众生”的一点自以为是的“悲心”、以及对自己业障的深深忏悔;一路上我也尽量照着老师的要求,在身边找小好事去认真地做。

去过祝融峰后,心中默念着六字大明咒来到南台寺,虔诚礼拜佛菩萨像,当拜到大殿右后侧一位祖师像时,感觉特别有缘,遂掏出口袋里的一个苹果供养,这时忏悔之情遍布身心,跪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大哭。随后去拜舍利塔,路上继续念咒,根据寺庙要求,先念佛绕塔9匝,然后上塔一层层礼拜,此时真正是全身心地礼敬佛菩萨。

晚上报告心得,我是哭着讲对这次禅修的体会,一是赞叹老师的智慧,在嬉笑怒骂间就把佛法的要领讲了个清清楚楚。二是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同学,现在知道当时这种想法夹着自己的“慢”心。老师说:不要再讲了,否则就会有很多人哭的。老师真是智悲双运。

6日上午老师继续上课,本以为已真正对老师发出诚敬之心,可是当老师讲到:为什么要见南太老师很难,而张老师这里谁都能见时,心里本能地冒出一念:“南太老师本事更大”,而不知道张老师与我们缘分更深、对我们悲心更切,可见诚敬的修持是非常难啊,这里,我再次深深地忏悔。

下午天晴,在室外跑香,张老师要我们寻找自己,香板响起,顿时一怔,心里起了要接收老师信息之心,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道当然没有收获。知道当日张老师的儿子在医院准备手术,望着张老师对我们多少有点失望的眼神,不禁暗暗流泪。

晚上,睡不着,反省自己,这次禅修带着强烈的求道之心,这也是贪心啊,贪财、贪权、贪知识是贪,贪定、贪道又怎么不是贪呢?想想自己这辈子没做多少好事,世间福报可以说是圆满,父母健康,妻子贤惠,儿子出息,知识也有一点,这次又遇到明师,佛菩萨如此眷顾我,我还好意思求个什么呢,还是回去老老实实修行吧。又想昨晚在禅堂报告心得时哭哭啼啼,自己以为是悲心,其实分明带着慢心啊,这时记起老师的话:只有证了空性才能真正发出悲心。再想下午在老师香板响起时,没有顺着老师的引导去寻找自己,而是用有所得之心想得个东西,哪里能与老师相应啊。

7日早上,台湾过来的李老师跟我们讲,这次来是为老师送药来的,老师为了我们,有时一次吃救心丸5颗,不禁为老师的悲心打动,心想,老师如此舍己为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老师的健康在佛菩萨面前发一点愿呢?

课上老师讲什么叫功夫:“无我才是真功夫”,老师真是太精辟了,学佛不就是不断地趋向无我吗?这时想到:真无我才能绝对地吃苦,真无我才能绝对地善良,真无我才能真正地诚敬,真无我必发四无量心。

下午行香时,我头里因老毛病有点不舒服,就自己反观知道不舒服的那个不是没什么不舒服吗?同时我想随遇而安吧,随着老师的讲话,心里一片空白,当老师讲到;“是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时(对老师当时的话,毫无记忆,是事后其他师兄告诉我的),突然心空云开,真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自发地举起双拳哈哈大笑,随后又跪向老师嚎啕大哭,老师说:不要哭,认清这明明了了的就是你自己。

可惜自己还是信不过自己,也不懂得“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是自己诚敬不够,智慧不够,转而起了分别,并生起对空相的执着,说到底还是福报不够,无我利他之心没有真正生起,大智慧本来就是大福报,真有大福报,在关键时候,大智慧自然现前。虽然刘老师教我空掉念头,当时却又会错了意,本来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丢到爪哇国去了,这就是知识与智慧没有相应的缘故,也是我18年玩弄知识、不行善事、不习禅定的必然果报。(这一段反省是否成立,敬请张老师指教)。

虽说如此,我对佛法的信心却已经完全不同,对空性的体验让人对佛法从心底深处产生了真正的信仰。

晚上个人报告体会,当我说到下午行香,开始头里不舒服时,老师又关切地问:现在还不舒服吗?我当时想,老师已经给我加持这么多,他年纪这么大了,不能再麻烦他了,就信口回答:现在已经好了。其实我头里老毛病虽已通过这几天禅修减轻许多,但是还没有完全康复。我这里提这件事,是忏悔自己对老师无上力量的信赖和诚敬心还是不够,在这个看是善意的慌言中,揭示出自己对老师无上力量的“疑心”,可见诚敬心的修持是多么难啊。这里说的与前文所说“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老师的健康发一点愿呢?”并不矛盾,因为老师的病是为众生消业,是众生的业力造成的,为老师的健康发愿就是为消众生业发愿,对老师的无上力量是没有丝毫疑心的。

8日,坐杨源同学的车回家,一路上大家是感慨万千,有同学说我上辈子是修行人,这使我非常惭愧,看看自己贪嗔痴慢疑有多重,就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当自己买东西后,别人多找钱时,常常还下意识地想占有这多找的钱,这能是什么过去生修得好的修行人吗?

随后几天我一直心里平静,性格开朗很多,遇事心里平静,看山看水如同在雾里一般,11日我带我老婆拜见张老师。12日在我去易俗河还愿回来,我突然明白原来佛法就是“冷了就穿衣,饿了就吃饭”,不禁哑然而笑。走在路上,顿感稻花真香。

不过我知道,这也只是古德所云:“理是这个理,悟还是未悟”,而已。

学佛与学其它知识的最大差别,在于学佛是把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对象,明白了的道理,就应该在身心上自我操作,在身心上就会有所变化,这里说的“身心”中的“心”当然不光指意识,更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如果身心没变化,那就是在研究佛学知识,就不是学佛。只有身心起变化,才是“禅那”。所谓“理是这个理,悟还是未悟”,就是说在知识层面上看,是这个道理,但是在对身心实验操作上还做不到,需要进一步修行。

13日午餐时,张老师要我们:处处无家处处家,处处无住处处住。

总结这次禅修,我深深体会:

一、张老师是我们一切福德和功德的放大器,在张老师门下,发一点点利他的心,做一点点小好事,其福德和功德也会给放大很多倍。

二、张老师和佛菩萨的愿力是我们趋向正觉的航天飞船,普贤行愿是宇航服,我们只有穿上宇航服,才能趁上这飞船。

三、张老师悲心切切,巴不得让每个人证道,关键是自己是否具备了学佛的四个条件,这些条件是初步修行的真正方向,普贤行愿是具体方法。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条件不是像招公务员时那样,用笔试、面试分数卡人数,而是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与佛法有所相应。

四、在末法时代的今天,照样有正法存在,佛菩萨永远不会舍弃任一众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得很清楚,你的缘分是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会以什么身来度你。推而广之,若是正法根基,就会以正法得度,同样,若是像法根基,就会以像法得度,若是末法根基,就会以末法得度,相应地,在世间,就会有传正法的大师,同样也会有传像法和末法的大师,判断的标准是学法后是“解脱坚固”、“禅定坚固”还是“寺庙坚固”,这些大师没有谁比谁更好的问题,只有谁对于自己最当机的问题。正法的标准是解脱坚固,修学正法就应该能即生解脱,我的理解是具有即生就能“法、报、化三身成就”的可能性,张老师传的就是这样的正法。能成就正法就必须是正法的根基,也就是必须具备老师说的四个条件。

五、戒、定、慧,37助道品,六度万行,普贤十大行愿等等都只是学佛道路上的助道法,不是根本目标,只有“无我”才是根本目标。(这一看法是否成立敬请张老师指教)。当年,达摩祖师跟梁武帝讲,修庙等事没有功德,只有人天福报(福德),我的理解是:福德指给自己种下福田,以后会有福报,功德指的是对你自己断除烦恼所起作用,即增加智慧,举个例子来说:布施供养一个菩萨比布施供养一个穷人,福德更大,但是功德较小,因为布施给穷人更能度自己的吝啬。学佛需要福慧双修、福慧同时增长,也就是福德和功德同时兼修,佛法中具体很难区分那个法一定是修福德,那个法一定是修功德,不过就法本身来说还是有一些侧重点,比如:普贤行愿更偏重修福德,六度万行更偏重于修功德,但是如果真正发心为利益众生而修的话,那么修任何法都是福慧双修,分什么福德、功德就都是等而下之的了,可以说”真发心为公,就没有私事”,真发心利他,那么连自己的吃喝拉撒都是为利益众生而吃喝拉撒,所以为利益众生故,就必须修好自己的色身,这里提醒自己千万注意,不要以利益众生为借口,心生放逸,比如:以利益众生故,我今天要好好休息,睡个懒觉,等等、等等。而且大智慧本身就是大福报,弄清楚福德、功德也就仅仅是帮助自己加深对佛法的理解,有助于自己更坚定地发利他之心。

六、修任何法都要认真检查自己的心里行为,比如:

    节俭是美德,但是节俭之时就要注意不要吝啬。正直是美德,但是正直之时就要注意不要刻薄,正所谓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

    概括地说修普贤行愿要注意: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諂”心。

    “广修供养”之时有无起“憍”或“吝啬”心

     “忏悔业障”之时有无起“忿”、“恼”或“覆”心

    “随喜功德”之时有无起“嫉”心

    “请转法轮”之时有无起“不信”心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之时有无起“懈怠、放逸”心

    “恒顺众生”之时有无起“慢”心

    “普皆回向”之时有无起“贪”心

    普贤行愿是行,需配合六度万行修习。修六度时要注意:

    “持戒”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过于执着教条的“痴”心

    “忍辱”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看不起施辱者的“慢”心

“禅定”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对“禅乐”的“贪”心

“布施”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高受施人一等的“憍”心

“精进”之时检查自己有无起急躁引起的“散乱”心。

当然每一种心理行为都可能生起多种烦恼,以后一定要更细心地时刻检查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乃至每一念。

 对“般若”的理解:

      一切法缘起则有,缘灭则空,无有实有,也无实空,是谓“缘起性空”。

住一切处莫留恋,莫执有,留恋是情执,执有是法执。不执有即是空,即是空莫执空,执空即是有(有空相)。

这些仅是目前的理解,以后一定要经常反思这些理解的正确性,并用这些理解时时去观察自己的心行,机缘到时,才会跟摩诃般若真正相应。

七、当然,真正的大丈夫学佛,就是真正地用全身心、从灵魂深处发出利他无我之心,真做到了,必定初发心即成正觉,哪需要这些噜里噜苏的劳什子啊!不过说简单就这么一句话,说难还真难,试想这需要多么大的气概啊!说气吞山河也无法形容啊!可见发心有多么重要。可以说,发心有多大,空性就有多大,发心有多深,般若就有多深,这是确切无疑的。

 

噜苏太多,必定错谬百出,恭请张老师批评指教。

 

 张尚德老师回复

1.我絕對不如你說的有那麼超越和高邈,只是知道自己的是是非非,而又想克服自己的是是非非而已;

2.我敬佩南公懷瑾先生,是敬佩他的修養,我未做到;

3.釋迦牟尼佛說:語言意識,全為空談,毫無實義。你已略知此意,就好好生生世世修吧!

4.佛法有「常啼」菩薩,我已哭過好多年,你莫再哭了,好好觀想彌勒菩薩的笑嘻嘻,學習祂的「唯心識定」和「唯識學」系統。應知我們凡夫哭笑,皆情緒也。

  尚德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

 

 

  回家的路—道南之行散记

作者:楊源

顶礼吾师!

隐喻法相求智真,破除人我顿忘宗。

慈语殷切归家路,始知道南为不空。

在道南之行前,心里有万种风情,谁知道到了书院后,高证师兄就给我上了第一课,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谦恭,美秀师姐告诉我什么是和光同尘,可惜此时我还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放下,总在自以为是,及至师当头一击,才知落在何处,才知以前什么都不是,也才知道六祖接引怀让的旨趣。过后有同学问,老师怎么接引,我告诉他老师是应机而教,“人我境俱夺,菩提性宛然”教我只要识得本分,连这个本分也没有,此点有待老师勘正。

老师在此次禅七安排的主旨,先引弥勒菩萨的“唯心识定”,归于大势至菩萨的“净”,再而观世音菩萨观音法门的“闻、思、修”,进而上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本元妙觉,下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在道南书院人文讲述里《張老師談彌勒菩薩》一文中老师有详尽的论述)这就是修行的指月,是引导我们打开自己的宝库的钥匙。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老师在这七天里,以无门为门,处处接引末学,殷切中透着慈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用则了了分明,用后无痕,通体无滞,这是何等的境界!

真正的大禅师,是植根于这个社会的,老师丢弃我见,毅然赴北大、清华作专题演讲,培植正见。在这大道维艰时期,继往圣绝学,为众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不顾身命,老师是自恳承担,这是真正的大超越。

老师是真的大宗师,儒家、道家的会心归所,信手拈来,应机而教,直指人性。本来贰拾五位圆通,从弥勒菩萨到大势至菩萨再而观世音菩萨,已将无上大法的真传透露无疑,奈何我等福浅障重,故老师不辞反复,依次而起,老师在声声叹息中,开导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根本,教我们知道但得本,何愁末?

真修行,绝对是奉献自我,老师许我一年后再看,我不要交一张白卷,老师交白卷是可以的,我是不可以的。(这两天有个小消息在,早晨与午休醒来,一念不起时的自然而现的,是不是与老师教大师佰的相同?另一晚上于睡觉中,刚躺下想到老师的白骨观,头与胸骨自然而见,两眉之间一团光,此境历历,过后静坐时,再观想很难起)

在道南的日子里,有些境界须单独向老师请示后,才能解决的。很奇怪的是道南书院的对联,在书院的时候只读了几次,回来后除“以新日月”没记起来外,其他很自然的就出来了。

佛法是真正的实证,会心归元,依靠智慧,认知自我而超越自我。末法时期,修行人难遇名师,我等因缘殊胜,得值老师,传续慧命,不精进力行,何以回报?本来在禅七结束的时候,要去向老师顶礼告行,但老师与我们原本常相守。

回家的时候,

你送我一轮明月,

我亦无所求,

只要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从未分手。

这首小诗本来在7日晚上报告的时候,想献给老师的,但是夜已深,在这里献给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恩难报,再次顶礼吾师。

江山何改旧时光,一轮明月赖师传。

千里赴行唯师命,红尘冰心两不妨。

祝各位道友道安!

 

转载自达摩书院:http://www.dharma-academ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