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佛教动态

怀师之师:袁公焕仙先生诞辰百卅周年纪念

时间:2017-09-05  来源: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作者:
怀师之师

 

◎ 编辑  刘雨虹

◎ 语言  繁体中文

◎ 出版时间  2017年9月

◎ 出版社  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www.nhjce.com

◎ 代理经销   白象文化

www.elephantwhite.com.tw

 

本书简介

忆念引南怀瑾先生入禅宗之大师──袁焕仙先生。

◎袁公倡导结合中国儒道两家学术,深化禅法之精粹超越,演进发扬,致后之国外文化界,咸认禅为中国之文化。

◎记录袁公二三事,以及其创立维摩精舍之始末。

◎除收录多篇纪念袁公之文,亦记录南师为袁公修建灵骨塔之事,曾与宗性大和尚书信往来频频,商议诸事,皆有详细记录;另有二十多年前相关书信。

袁公焕仙夫子自灵岩七会后,率同好创立维摩精舍,在居士文化界,倡导结合中国儒道两家学术,深化禅法之精粹超越,演进发扬,致后之国外文化界,咸认禅为中国之文化。

禅宗所谓定慧之学,于智识阶层受到欢迎。近年来,由于学禅之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才智表现非凡,致使智识分子中,学习禅法定慧之学者日众。

 

编辑简介

刘雨虹

一九二一年生,祖籍河南封丘,南京金陵大学毕业。

曾任:记者、编辑、驻台湾美军行政助理、翻译

著作:

《禅、风水及其他》

《禅门内外》

《袁晓园的故事》

《禅海蠡测语译》

《东拉西扯》

《说南道北》

编著:

《怀师――我们的南老师》

《我是怎样学起佛来》

《云深不知处》

《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

英译:

《Grass Mountain》(美国Samuel Weiser)

 

出版说明

知道南师怀瑾先生的读者,大概也都会知道袁公焕仙夫子的大名,他是接引南师入禅宗的大师,说起来已是八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南师当年(一九四二年壬午),在袁公主持的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这句话是袁公对虚云法师说的。数月后,南师即径赴峨嵋山,有闭关三年之举。

三年后时事巨变,南师于一九四七年由四川返浙江故里,再年余转赴台湾。关山海峡阻隔,直到四十年后的一九八五年,南师离台赴美,始得连系留川的维摩精舍诸友好,而袁公焕仙夫子,已作古二十载矣。

袁公焕仙夫子自灵岩七会后,率同好创立维摩精舍,在居士文化界,发扬并宏化禅法。当时佛教界的大德们,虽对其不表赞同,且有负出面之评者,但袁公倡导结合中国儒道两家学术,深化禅法之精粹超越,演进发扬,致后之国外文化界,咸认禅为中国之文化,此种说法,应属中肯之见。

脱掉宗教外衣的禅宗,居士们影响智识分子甚巨,禅宗所谓定慧之学,于智识阶层受到欢迎,并流传国外。近年来,由于学禅之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才智表现非凡,致使智识分子中,学习禅法定慧之学者日众。有人说,居士禅,不离佛法,而无宗教之局限,又汇同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人类真正想追求的解脱。

不久前,宗性大和尚谈及,今年九月为袁公一百卅岁冥诞,拟征集纪念文章出版。惟因时间仓促,现仅得少数几篇,不知如何可成一册。听到大和尚所说,大家不免想到七八年前,南师为袁公修建灵骨塔之事,曾与宗性大和尚书信往来频频,商议诸事,皆有详细记录。另有二十多年前有关书信,也一并检出,编入此册,虽非洋洋大观,但已可略窥全貌了。

书名《怀师之师》为牟炼之创意,此册能如期出版,更要感谢她的辛劳努力。

又,各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雨虹 记

    二〇一七年 夏月

 

目 录

出版说明 

袁公焕仙灵塔的修造  马宏达

前言

寻访焕公灵骨事

焕公灵骨安置问题

灵塔设计 

南师敬酒登琨艳 

朱清时校长与宗性法师 

焕公灵骨还乡 

怀师万万分的感谢

 

袁太老师的碑文  登琨艳 

盐亭来的铁工 

灵塔与身塔 

盐亭之旅 参访灵塔

 

维摩精舍以佛为主融通三教  吴华

维摩精舍申请筹备

维摩精舍的人员

维摩精舍的宗旨

好事多磨 

抗战尾声的变化 

袁焕仙其人其事 

吴梦龄先生 

张元钰先生 

关于贾题韬 

融通三教的文化精神

 

袁焕仙二三事  余世存

近年的民国热

弃官退隐 学佛禅修

重庆 南京 台湾 

政界工作经历 

国是主张 宪法意见 

参访大德 

打七参禅 

关于开悟 

点化 启蒙 应变 

谁可学佛 

时代的奇人和中华文化 

维摩精舍的文化精神

五十年的回忆 杨志坚

 

成都维摩精舍内江学社成立时间和起因  曾鹤君

 

我所了解的爷爷  张心帆 

母亲口中的爷爷 

爷爷与杨森 

爷爷与朱德的故事 

爷爷生活趣事 

爷爷的书 

参加国民大会

我读《维摩精舍丛书》

南怀瑾先生

 

袁焕仙先生编年事辑  段玉明

 

附:「维摩精舍先师袁公焕仙之灵塔」照片 

 

---转载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