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归于道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免有其论莫测高深,其文艰深难明之感,一般读者欲依靠原文吸取其丰富的思想养料实为难事。
南怀瑾先生青年时期即遍研诸子百家之学,自立之年,又深入经藏道法,历经多年身体力行实证,深得《庄子》精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之宗旨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迭出。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的《庄子諵譁》是现代读者阅读、理解《庄子》的最好读本。
《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学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集中了《庄子》的思想精华,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南怀瑾先生虽认为《庄子》外篇、杂篇亦不可忽视,然此次讲解,注重内篇。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稿以后,先生亲自定名为《庄子諵譁》,一则固然契合道家尊奉《庄子》为《南华真经》之意,二则更合意于南先生真学问应让大家听懂看懂的一贯主张:即用通俗明白的话语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先生谦称自己的讲述为譁啦譁啦,諵諵自语而已,大师美意,读者诸君当能自明。
此书在台北初版时原分为两册,今承蒙南怀瑾先生和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授权,本社依据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二〇〇六年繁体字版用简体字重新排版,仍分上、下两册先后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六月
台北老古文化繁体字版《出版说明》
(一)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颇为曲折复杂,距今廿多年前,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季,南师怀瑾先生讲解《庄子》于台北十方书院。数年后,听众中的圆观师和永会师,即由录音记录成文字,编者旋即开始文字整理工作,惟于完成首篇后而因故暂停,企盼另有他人挑起重任。
及至六七年前,忽有大陆简体字版出现,书名为《南怀瑾先生讲庄子听记》。该书内容文字,或因录音效果及语言障碍等诸多因素,致使有些关键处或错意、或偏差。外加整理工作者多处重加组合编辑,阅之虽觉整齐方便,但原意和精神却在不知觉中流失了。
为此之故,老古公司即准备急速整理讲记,以正视听。先是宏忍尼师积极整合推动,邀约台湾、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同修多人,于二〇〇五年九月间,齐聚苏州庙港“净名兰若农科”,共同配合工作,耗时三月,终至完成初步的文字整理。而最重要者,后蒙南师指示,于多处再加修整。
(二)
按南师怀瑾先生,讲课数十载,所重视者,为旨意之阐扬与发挥,而不斤斤于微末细节。由于讲述涉及各类学养,浩瀚广廓,故而文字整理工作极为不易。同修等虽勉力而为,难免经年累月,耗费时日,为此常引起读者之不满,或更有违法编整印行出售之事出现。
不久前,《花雨满天维摩说法》出版后,即有读者传真抱怨说:“南老师廿多年前所讲的,你们现在才出版,想看这本书的人早已经涅槃了……”由于读者大众的热心和关怀,整理讲记工作更须慎重严谨。文以载道,如有误差的内容流传,对读者对文化,反而成为负面影响了。
就以《庄子》讲记有个别书商擅自整理印发而言,其动机或有与大众共享之美意,然而轻忽作成,漠视他人权益,对原讲人毫无尊重可言;只此种种,皆为世法所不容,更何况因果之患哉!
类此事件,尚有多起,尤以未得许可而印行南师所讲《宗镜录》一事,更为严重,因内容多处偏离原意,尚须详加订正,故而南师迄未许可在台出版。偏有大陆以学佛者自称之人士,竟枉顾法理,轻忽因果若此,可悲可叹!
(三)
《庄子》这本书,《四库全书》归类于道家,且道教尊之为修持所倚之《南华经》;但千古以来,有识之士咸认其为诸子百家之重要地位,内容涵盖世间、出世间一切观念法则,以及实际修养身心之道,故而认为是中华文化最伟大不朽之作。更有美国一九七七年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自称七十年代起的物理重大浑沌理论,却与庄子的浑沌说相吻合等等。西方最新科学的浑沌理论,后来继续发展,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新评价和新观点,所以《庄子》一书所受的重视可见一斑。《庄子》虽经千百年时空移转,其所言始终屹立不摇。
但是,不论庄子的文章气势多么优美高雅,对现代人来说,仍是艰深难明、莫测高深。参阅近代多家有关注解,或语译,或注释,多数惟字面解说或汇集他家注解而已,对一般读者而言,实难从中获益。
更因文哲学者,以解说世间法为主,难解出世间之道途;而另方面专家,则以出世部分的研究为重,鲜少两全兼备之者。
(四)
现南师怀瑾先生,既于青年时期遍研诸子百家之学,自立之年,又深入经藏道法,历经多年身体力行实证,故于《庄子》之讲解,游乎经史子集之中,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听众开启门户;如称南师所讲为别具一家风格,似不应为溢美之辞。
再说南师讲述之特点,因不拘小节,不重训诂,故常遭学术欠精确之议。盖南师所专注者,宗旨大义而已;《西厢记》也罢,《红楼梦》也罢,孙叔敖也可,他人也行,惟以言谈内容为重,故识者亦有瑕不掩瑜之说。
诸如此类一切,对南师而言,呼牛呼马并不介意,但从文字整理工作而言,吾辈必应深自检讨改进,以不负读者之所企盼。
另有特别须向读者说明者,是本书内容,有数处讲解似有前后不同之处,虽曾求解于南师,终维持原意。在此特敬告读者,不必执定一端,他日当另有悟解,不然,付之一笑也可。
再者,南师讲课方式,遍作分析、讲解、比喻,但如不作结论的禅宗教育法;留为听众了解后的自作结论,才是真悟解。或有读者误认为南师是“故意留一手”,不向读者明说,在此也特别敬告读者。
至于本书题目,曾有多方建议,但南师一生特性,素来不以学者自居,更不喜欢重看自己讲的著作,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讲说成书时,每每题名谦让,如讲论语叫别裁、讲孟子叫旁通、讲老子叫他说,都是表示不入学术正统,只是边缘的外行话而已。所以对于本书,也特别取名为:庄子諵譁。问南师原意,但说是譁啦譁啦,諵諵自语罢了!
(五)
参与协助此次工作的友朋们,首以宏忍师电脑改正文稿最为辛劳,张振熔先生担任主要资料的查证,亲证尼师及阎璋燕女士重新核听原始录音,另外李素美居士细心校误,以及许江先生、南荣荣小姐,马宏达、谢福枝、谢锦扬、欧阳哲诸位先生同修等,或打字、或査资料、或校对,皆热心参与;在此书印行之际,特向各位致上最高的谢忱。
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中华书局版本,书中标点参考王财贵先生编订之《老子庄子选》。
又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雨虹记二〇〇六年二月台北
开场白
关于《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体系上,所占的分量非常之重,而且熟悉这两本书的人也很多。历代对《庄子》的注解更是不胜枚举,不过,观点与解释各有不同。现在我们重新来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把《庄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以及它所占的分量,特别提出来,先作说明。
我们都晓得,战国的时候,所谓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非常蓬勃发达;有两个人物为代表,春秋末期是孔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孟子。当时的中国天下大乱,春秋战国先后乱了三四百年之久。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却是最发达的时期。不过有一个观念,青年同学们要搞清楚,所谓学术思想最发达,并不是说学术思想最自由;那个年代无所谓自由不自由,而是各种思想蓬勃的自由发展。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化与文字没有完全统一,尤其政治体制所形成的诸侯各霸一方,造成了学术思想的歧异。但是不能否认的,这仍然属于一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学术思想。
为人为己之争
我们看到《庄子》这本书,就可以联想到《孟子》。在《孟子》这本书里,从来没有抨击过《庄子》;但是孟子颇为批判墨子及杨子。这两人都是属于道家的人物,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就是没有自我,只有救世救人。由头顶到足心,都可以牺牲了,以利天下。所以墨子是主张贤人的政治。杨子的思想跟墨子刚好相反,他是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因为每个人应该自己自尊,我不能拔一根毛有利于你,但是我也不想在你身上拔一根毛有利于我,各人自己管自己。
这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绝对无我为公,忘己为人;一个是绝对为己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是属于哲学思想的大问题。事实上,天地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做到绝对的大公。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十一楼,我们所照应的是这个楼上自己的人,下面同楼的人做什么,我们不管,也没有办法照应。所以这个公,只在这个楼的范围内。如果扩充一点,我们照应到台北市,但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台湾;能照应到整个台湾,也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的世界。所以所谓公,都是比较的,要说绝对为公,只能说有这个理念,而很少有这个事实。
相反的,如果走杨子的路线,绝对为私好不好呢?也不可能。因为天下也没有一个人可能绝对的为私。我的东西你不要碰,你的东西我也不会拿,做不到。如果说我的东西你不能碰,你的东西就是我的,倒有不少人是愿意的。所以绝对做到自我为私,也不可能。孟子所抨击的这两位,就是讲这两点。
孟子代表儒家思想的为公,是可了解的,那是适当的保留个人一点自我与自私,是走中间的路线,属于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可以安定。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批评了墨子、杨子,但是并没有批评庄子。因此,有人认为庄子是在墨子之后,或者孟子是在庄子之前。这属于历史学术的考证范围,我们不去深究。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孔、孟的文化思想,是代表周朝的文化,是齐鲁这个系统。尤其应该说是鲁国系统,是北方系统的文化思想。
温柔敦厚与空灵洒脱
我们中国人都念过《四书》,为了要写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更要背《庄子》。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四书》的文章及它的文学境界,与《老子》、《庄子》是两回事,孔的文章孟的著作,敦厚严谨,也很风流。这个风流,不要搞错了,不是浪漫!《老子》、《庄子》是代表南方思想,是楚国的文化,它的文学境界是空灵洒脱的,后世认为,它又代表了道家。中国所谓道家的思想,同儒家思想,也是迥然有别的。
老庄之后,所谓南方楚国,在中国文学上极负盛名。代表性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楚辞》等。这一类的文章,与老庄都是同一系统,文章的气势与北方系统不同。表面上看来像是神经病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像《庄子·齐物论》所讲的“吹”,这个字眼是庄子先开始用的。虽说是“吹”,但是他吹得非常有味道。千古以来,中国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骂《老子》、《庄子》,实际上,每个人的文章,都偷偷在学他们。只有清朝这位文学思想家怪人金圣叹,才公开提出来推崇,把《庄子》列入他的六才子书,就是《庄子》、《史记》、《离骚》、《水浒传》、《杜甫律诗》、《西厢记》。他认为这是中国六位大才子的著作。如果懂了六才子书,所有文章的技巧都学完了,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说回来,《庄子》的文章思想是那么汪洋博大,但当时被视为正统文化的是齐鲁文化。不过在《孟子》一书里,却很少提到过孔子,而在《庄子》一书中,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庄子是在骂孔子,实际上规规矩矩,庄子都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要了解这一点,就要懂得文学的技巧了。
《庄子》这一部书,我们晓得它代表了道家,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知识分子。它内在潇洒,所讲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东汉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更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受到它很大的影响。
从容潇洒的人们
举例来说,东汉末期的三国时代,当时蜀国的诸葛亮,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但是,历史上描写也好,唱戏表演也好,他没有穿过军服,始终穿一件长袍,头上系上了一条逍遥巾,这是名士派,书生的代表。他手里拿了一把鹅毛扇,悠哉游哉,这是我们历史上塑造的一个人物,非常美。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诸葛亮坐在一个人推的车子上。去过四川的都晓得,那种车子,四川人叫鸡公车,是一个轮子的,推的时候嘎叽嘎叽的响。诸葛亮坐在车上,一面摇扇子,一面指挥部队打仗。杜甫在诗中描写他:“万古云霄一羽毛”,风度极端的潇洒、高超。仔细研究这几百年的情况,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教育,都是这种风气,也就是老庄思想影响所造成的。
除了诸葛亮以外,南北朝时代很多都是类似的作风。譬如晋朝一位名将羊祜,他帮助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这位羊祜,在前方当大元帅的时候,有名的是“轻裘缓带”。像这样一个上将军,在前方作战指挥的时候,居然是“轻裘”,穿的就是冬天的皮袍,并不穿军服。“缓带”,就是古代文官武将,腰里拴的那个皮带。有事的时候,拴紧一点,平常都松松的挂下来。就是在京戏里看到的那个腰带,挂在肚子以下,这就表示“轻裘缓带”,是很舒服的。京戏唱到周瑜、关公时,半边穿的窄袖子,那是武将的袖子,另半边大袍子,衣服挂得很大,这样一个人代表的是文武双全;一半是文人的代表,轻裘缓带,一半是武将的代表,窄袖是准备拿刀作战的。戏台上是如此,古代的衣冠也就是这样穿法,因为古代是文武合一的。所以很多读书人,外面穿的是长袍,碰到作战的时候,长袍一脱,里面就是武装,而且随身都带着剑的。剑露出一半表示可以打仗,要读书写文章,我也可以,就是这么个味道。
南北朝的历史,读起来很有趣,那些人物在前方作战,都有些悠哉游哉的味道。另一个南北朝有名的谢安,淝水之战,打败了苻坚八十万大军的时候,当接到了前方胜仗的报告时,他正在下棋,但一动都不动,实际上他心里高兴极了,表面上要表示庄子的逍遥和轻松。等到棋下完了,立刻跑到房间去,跑得太急连鞋跟都跑掉了。可见他外表从容逍遥,内心仍极兴奋。
另有一个古代考功名的父亲,考了一二十年也考不取,后来有一次跟儿子一起考,放榜时,这个父亲很紧张,就跑到房间洗操,儿子在外面喊道:“爸爸!我考中了。”父亲在里头洗澡回答说:“小小的一点功名,考取了有什么了不起,紧张什么!”儿子接着说:“爸爸,你也考取了!”他爸爸“啊!”了一声把门一开,衣服都忘记穿,光着身子就跑出来了。
我们看到过去的好多考试做事,那些假装从容,也是这个文化的一种反面形象,许多学者文人,不管他的从容是真是假,都是受了《庄子》的影响。
外篇杂篇的影响力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有学者们考据,认为《内篇》是真正庄子自己所写,《外篇》同《杂篇》则靠不住,认为是后世人加上去的。《内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外篇》与《杂篇》,而不是《内篇》。所有中国做皇帝的帝王之学,军事学、谋略学、作战的谋略、做人的谋略,都是受《外篇》、《杂篇》的影响。历代大政治家,创业的人物,甚至如曹操等一般人,明显看得出,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外篇》影响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是所有一切谋略学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上的启发,也非常巨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逍遥解脱的人生
现在我们先开始研究第一篇逍遥游。逍遥两个字,并不是西门町那个洗澡的地方逍遥池。不过,那个逍遥池也有一点取《庄子·内篇》的意味。在中国文化里,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常说,人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指修道人的理想,如何去逍遥,等于学佛的人,要求得解脱一样。在我看来,许多修道人,不但不逍遥,并且看他们愈来愈苦。那些修道打坐的人,又吃素,又守戒,这样那样,这叫做道吗?看他是一点都不逍遥。学佛的人也是一点都不解脱,你说这是何苦呢?所以我们看了《庄子》的题目,特别要注意。
《庄子》第一篇提出来逍遥游。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才可以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能够解脱,才能够得游戏三昧,才敢在人生境界里游戏。如果人生不得解脱,这个人生根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如何能够逍遥呢?从哲学观念来讲,什么是人生?我们可以给一个答案,就是痛苦的累积叫做人生。那么,痛苦如何解除呢?就是要得到逍遥的解脱,也就是庄子所提出来的逍遥游这个东西。《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首先就是人生要具有高见,就是普通我们讲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有见解,如想成功一个事业,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后来中国的禅宗,也首先讲求“具见”,先见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呢?等于说我们见到了金子,才想办法把金子做成东西,如果连黄金都没有看到,只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不仅是修道人必须先要见道,就是普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如何作一个人。所以,庄子首先提出来“具见”。
具见和比喻
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里告诉我们,具个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使被物质世界所限制,被现实环境所困扰,这个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刚才我们讲,人生是痛苦的累积,那是指普通人,如果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地,如果不被物质世界所限制,如果不被人生痛苦环境所困惑,则人就可以超越,就能够升华。
这一篇里有两大重点,八九处的譬喻,告诉我们人生以及真正的修养方法。谈到庄子的比喻,我们知道,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与人的感情一样,是没有办法用任何言语文字表达得出来的。我常说人与人之间有误会,只因言语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当一个人的情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时,只好哭!因为一个人哭了,别人才知道这个人多情、伤心!他不哭,我们就不知道他的情感。不然就哈哈大笑,笑得昏过去了,别人晓得他高兴,高兴死了嘛!这个道理,也就是人生的哲学。
另外也有最高明的办法,把不能表达的东西,转个弯,用譬喻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几个大宗教家,如释迦牟尼佛以及耶稣,都是善于用譬喻的。庄子也常用譬喻,因为有许多地方,不用譬喻无法表达。譬如说一个人很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比杨贵妃还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我们也没有看过,不过拿那个来譬喻,就说明了那个漂亮的程度,这样旁人就懂了。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有两个重点,用很多的譬喻,第一个重点是具见,第二个是物化。
物化 被化 自化
物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大题目,道家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物与物之间互相的变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是由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再变化出来那么多的人。另外我们生命活着,是靠牛肉啊!白米饭啊!面包啊!青菜萝卜啊!变化出来的。我们的排泄物又变成肥料,肥料又变成万物,一切万物互相在变化,而且又非变不可,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这就是物化。所以,在道家的观念中,整个的天地宇宙,是时空形成变化的一个大锅炉,我们在这个变化的锅炉里,不过是一个被化、受化的小分子而已。我们只是宇宙万化中,掉下来最小一点点的所化之物。大到宇宙,小至微生物,最初与永恒起能化作用的是谁呢?要把握那个能化的,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始终还是被化的,我们做不了变化之主,做不了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也就是超过了万物变化的范围以外。
不过庄子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在我们没有得道以前是被化,如果有了具见---见道了,我们可以自化,可以把这个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的生命,也把我们有限的功能,变成无限的功能。
物化的道理,我们慢慢的再讨论,在第二篇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类可以把自己升华成一个超人,但是怎么变成超人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变;要做到这个,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我们先把这个原则把握住,再来讨论,在座的诸位先生,诸位同学们,研究过《庄子》的很多,我现在只是报告我的意见而已。现在看原文。庄子有很多优美的文辞,也是非常高的文学境界。
大禹治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本书上,北“冥”这个字,没有三点水,别的书有三点水,尤其道家的书上,都有三点水。中国道家有一部最古老的,讲世界地理的书,名叫《山海经》,现在美国很流行了,有人拼命在研究。根据《山海经》的叙述,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治水曾到过美国,现在美国也有人相信,因为看了《山海经》的缘故。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大禹治水一共九年,不但到过美国,还到过欧洲,到过中东、红海、地中海一带。
研究大禹治水,从历史上简直看不出来经过的情况。那时全国的人口,大概比现在的台湾多不了多少。但是他能在九年当中,打开了长江、黄河,把全国的洪水放流到大海去,这可是不容易做到的啊!况且在《山海经》那个传记中,东南亚各国,他都到过的,他究竟怎么去的?当时又没有飞机;据道家讲,他是骑在龙背上,飞到各处去的,这类的神话太多了。又说当他要打开黄河上游那个龙门的时候,只要符咒一画,天上就有个巨灵人下来。那巨灵人按照大禹的指示,手搭到华山这一边,两脚蹲在黄河对岸,不晓得怎么样一推,龙门就打开了。这个过程当然很快,只要几分钟,所以他九年当中,能把全国的大水治好。
我们现在听起来蛮好玩的,究竟是科学?是神话?仔细想想,这个里头有很多的问题。上古连机械都不发达,不要说打开龙门,就是以全国的人力去挖长江的一截,给你三十年也做不到,为什么九年治水就成功了呢?像这些资料,都在中国《道藏》里,要从大禹的传记中找才有。
《山海经》愈看愈神怪,演变出来说到全世界的人类中,有个穿心(贯胸〉国,人生下来,身上有个洞。贵人才有洞,不是贵人没有洞,或者洞也小一点,这个洞是对穿的,贵人吃了饭要走路,下面人拿个杠子,两边一套,两个人就抬走。除了穿心国,还有各色各样的国家,各样人类。现在倒不是我们在搞《山海经》,是外国人在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才知道,大禹是到过美国的,最近还发表论文等。有个美国同学问我:老师啊!台湾买不买得到《山海经》啊?我说买得到呀!我告诉他地方,他买一部赶紧要研究。
北冥有鱼
《山海经》上所讲的北冥地方,等于我们现在讲地球的北极。这个要注意啊!可见道家的传说,在上古的时候,观念比我们广阔,学术思想境界也比我们大;反而我们后世,把北冥说成了什么渤海,把范围缩小了。庄子说北冥那里有一条鱼,叫做鲲鱼,这个鲲鱼有多大呢?不晓得有几千里大。
庄子说这一条鱼啊,奇怪了,突然一个变化,从海里头飞上天,变成鸟了,叫做大鹏鸟。它的背呢?庄子用的文字非常科学的啊!鹏之背,讲这个鸟的背有多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就很奇怪了,我们先讨论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观。你们年轻人听了一定笑,认为我们乱吹科学。实际上,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是领先的。当我们有科学的时候,西方文化还没有影子呢!当然我们现在又落后了几千年,都是不求进步,现在非跟人家学不可。我们还有许多的科学理论,你们听了也许更要笑,但是真的假的,还不知道,还不要轻易笑。我们晓得头上有角的那个鹿,据说海里的鲨鱼到了年龄,会跳上沙滩,一打滚,就跑到山里变成鹿了。信不信由你,讲不讲由我,我也是在古人的书里看到的。
但是,有一些东西的确会变的。苍蝇、蚊子是蛆和孑孓变出来的,譬如蚕蛾是蚕变出来的,都是物化的道理。我们人也是变来的,是精虫卵子变来的。有一部道书叫做《化书》,是唐末五代时一个神仙谭峭所著的,专门讲物化的道理,什么变成什么,一切都在变。所以,人也在变!每一个人思想年龄都在变。男人到了更年期,一个老实的人,突然变成习钻古怪神经病,因为都在变嘛!照心理学来说,不是人变坏了,是变病了!对不对?你看我们坐在这里,大家都在变嘛!本来每人都是妈妈怀里的小婴儿,现在,变得古里古怪,像我一样,头发也变白了,都在变啊!
所以,他说,海里头有条鱼,突然一变,飞上天,变成一只大鹏鸟。这里提出来两件事,“沉潜飞动”四个字。沉下来,潜在深海里头,忽然一变,远走高飞。就是这两件事。
庄子一开始,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生的道理,当一个人倒霉没有办法的时候,沉潜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深水里头本来有动物,海底的动物多得很哪!深海里头生物都很庞大,而深海里头是黑的,没有亮光。深海里头的动物,本身都带光、带电,头上或翅膀上都有亮光。所以,道家的知识非常渊博。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修道没有成功,需要沉潜,修到相当的程度就变化了,飞动升华;道家告诉我们这个意义,道家也有这个事实。
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修道,什么是北冥呢?在我们身体上来说,丹田、海底之下,叫做北冥。道家又说什么是南冥呢?在头顶上。所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到了顶上,照佛家讲,就是千百亿化身的道理。道家佛家解释《庄子》,是向这一面解释的,但是我们不管这些,只是把知识介绍给大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说这条鱼,变成鸟,鸟的背,同鱼的本身没有变之前一样,也不晓得几千里大。可是它变了以后,比原来是鱼的时候还厉害,鸟背就有几千里,还没有算两个翅膀。那两个翅膀一张开啊!像天上的云一样,把天的两边都盖住了。说有多大呢?把东半球、西半球都遮住了。这是庄子的文章,要学吹牛,要学写文章,就要学庄子。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甫,想作诗,就说:“语不惊人誓不休。”要说话说得惊人,就要学庄子吹牛那么大。有兴趣写作的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庄子的文章,还有他写作的境界。
怒而飞
刚才讲到大鹏鸟要飞了,庄子有一句话来形容:“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怎么飞呢?“怒而飞”。这个怒,好像突然发了脾气,气就鼓起来了。在《易经》里,孔子也常在形容充满时,用一个打鼓的“鼓”字,“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如果我们研究自己中国文字,就知道鼓就是充满。所以,气充满了,“怒而飞”,一怒气而飞,不怒就不飞。这一个怒,不一定是发脾气。怒是形容词,就像努力的努一样,生命到了充满的最高点,它起飞了。
大鹏鸟的翅膀那么大,那个身子从北极起来,不知几千里,南北极已经被占了一半。然后它两个翅膀一张,东西两半球又给它包括进去了,等于《佛说阿弥陀经》上形容,诸佛说法时,“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现在这个大鹏鸟,飞的时候也是这样。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可不是报关行,也不是交通部办的。海运就是大运,运者动也。庄子没办法,只好造一个名称“海运”。这个宇宙间有一个动力,生命有个动能,这个动能像海一样的大。“运”是转动,这个动能一转动,它的生命非变不可。
本来是在北极深海中的一条鱼,一变而变成大鹏鸟,怒而飞。要飞是要有条件的,我们晓得现在飞机起飞时,如果风向不对,风力不对,是会阻碍起飞的。鸟也一样,连人也一样,要飞就要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在旋转,宇宙间有个力量,在佛家讲是轮回旋转,这个力量正在动,所以推动了它起飞。飞到哪里?飞到南冥,飞到南极去了,“海运将徙于南冥”。重点要注意“海运”二字,大家往往轻易把它读过去了。
所以后来道家解释修道,佛家和印度瑜珈学派,解释身上的气脉,由海底发动了,要升华达到头顶很难,必须要有个东西帮助,等自己气脉修成就了,就有这个帮助的东西了。
“南冥者,天池也”,南冥同北冥不同,北冥是地球的根根,南冥是虚空与太空连接处,叫做天池。我们现在科学发达了,世界的科学家都联合起来探险,北极的探险还只有一点影子而已,因为到现在谁也没有搞清楚,当飞机飞到北极上空的时候,指南针失灵了,方向盘也没有办法了,它是旋转的,那就是“海运”。所以飞机到了北极上空,一切都没有用了,都是在边上转一下就回来。科幻小说家说,如果飞机再冒险一点飞进北极去,就会被地球内部吸力吸进一个洞里去了。这个洞像我们身体的嘴巴,一吸进来就从另外一端出去,到南极去了。科幻小说是那么说,中国小说也早就那么讲,同我们身体一样,地球是两头通的。究竟是小说?是科学?还不知道。
南极究竟怎么样?现在也不敢说,目前科学也不能回答,只知道一些表面上的情况而已!庄子也只说出来“南冥者,天池也”这么一句话。
神奇古怪的记载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一本书《齐谐》,是齐国人的笔记小说。齐国人是姜太公的后代,“谐”是专门讲些听来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现在看不见了,庄子当然是看过的,这本书等于我们现在看的《山海经》。“志”就是记载,专门记载古代那些神奇古怪的事情。
庄子说,你们不要认为我吹牛,有《齐谐》这本书为证。这本书上讲,这个大鹏鸟要飞到南极的时候,“水击三千里”,两个翅膀一打下来,海水冲上去就是三千里高空!吓人吧!如果翅膀再提上去六千里高,这样拍翅三十下就是九万里高了,你看这个鸟多会飞啊!水击三千里,然后这个翅膀一打下来,把大西洋、太平洋的海水打上去,我们早发出台风警报了。那么这个鸟呢?自己像飞机一样飞上去了。
“抟”字的写法,好像跟风搏斗。“扶摇”是大风的名字,现在人都给台风取个名字,古代人也给大风取名字,这个大风叫扶摇风,不晓得有多大。大鹏鸟这两个翅膀一打,身子一上去,就起了一个大台风,叫扶摇风,一冲而上高空。这个鸟,在九万里的高空,我们都看不见了,不是我们看不见鸟,我们只看见天气变了,看不见太阳,白天变黑了,太阳被它遮住了。
好了!庄子的文章,东一下,西一下,你不信吗?他引一段古书给你听,是自说自话,说他自己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六月的飞行
“去以六月息者也”,问题来了,这个大鹏鸟比我们享福,六月间,我们还在这个地方研究《庄子》,大鹏鸟放暑假,它到南方去凉快了。这个话,古人听了一定不相信,南方热得要死,大鹏鸟怎么飞到南方来呢?现在人都会相信了,知道南极是零下不晓得多少度,冻得要死。大概大鹏鸟觉得这个世界发烧了,也许北极冰山化了,人类乱搞,它要到南极那个大冰山去凉快凉快。问题是为什么不在五月,不在八月,七月半也可以呀!但它为什么一定要在六月去呢?
读书要注意啊!这个六月的问题,学过《易经》的就知道了。
就是那个十二辟卦,夏至一阴生,接着是六月。十二辟卦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就是代表了地球气候整个的旋转。这个气运的旋转,显示地球及宇宙物理的变化。
什么叫息呢?要注意中国的文字。息不是完了啊!息是成长,所以消息两个字要注意。消是放射的,是消耗,是完了。息是回转来成长,是充电,充了电再放射!所以它六月到那里是补充,是充电。这个“息”跟“消”,两个道理要搞清楚。
我们再回转来看,庄子提出来的,首先是沉潜飞动,说明一个大鱼化成鹏鸟,就是说明了物化的开始,万物都在变化。下面讲到六月,消息来了,他告诉我们消息。
生命的力量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什么叫“野马”?要注意,不是一匹马。野马就是佛经上所讲的阳焰,太阳光的一种幻影,也就是古代书上所谓的海市蜃楼。我们航海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就像是某一个地方,也看到都市,有人来往。事实上是假的,是海市的幻影;沙漠地带也有这个现象。我们在座的人,夏天都坐过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太阳大的时候,从上面照下来,前面那一段路看过去都是水。但是,当你真走到那里,一点水都没有,那就是阳焰,是太阳的反影。马路上的这个反影,照在海面上,就是海市蜃楼,也是物理的变化现象。拿现在文学名辞来说,就是“投影”,“野马”就是指这个东西。
“尘埃也”,尘埃是讲物质的最微尘,佛经常用微尘两个字。庄子说尘埃到了最小,看不出是灰尘。这是形容的两句话,描述一切物理的状况。
世界上的生命,大的像这条大鱼,变成大鹏鸟那样大。人类还够不上大,但是也不是最小的,因为最小的像一粒尘埃那么小。另外还有一种,像是幻影一样的生命。
这些影子,这些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靠一个力量而活,“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他点题了,这个力量就叫息,也就是后世修道人所讲的“气”(炁);没有这个气就死了。但是,这一股气,并不是空气的气。所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生命这股炁,就像小孩子吹泡泡糖一样,把它吹得大大的,这个生命就充实了。没有这个炁,就扁了,扁了就是老化,老化最后就是死亡。
这个气吹大了呢?就“怒而飞”,就鼓起来了,就可以升华了。像这样一个物理作用,大家要注意啊!吹牛之吹,也是庄子吹出来的,吹气之吹也是真吹,生命是这么一个东西。
庄子的文章,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其实是处处相干的。不过,现在人的读法就没有味道了。要以念古文的念法,就像殡仪馆念祭文一样的念,以前读书都是那么念的。要那么念出来,才晓得他的文章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断过。
多蓝多远的天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提了三个问题给我们,他说我们仰头看天,看到天上那个晴天,一点云都没有,青青的,那个叫苍苍的颜色,我们认为那个是蓝天。他说,我问你,天真的是蓝色吗?你爬到天上看过吗?他说那个蓝色的叫做天吗?那么今天夜里这个黑色的不叫做天吗?也是天呀!明天早晨太阳出来,天上看到白白的那个白光,也是天呀!你看庄子多么科学,多么逻辑!
他提出第一个问题问我们,你认为青苍这个天,就是天的正色吗?“邪”字就是感叹式的问号。换句话说,天究竟是什么颜色,你没有办法断定它!因为天在变化,因为它是空的,没有一个固定的颜色。所以读《庄子》的时候要注意他提的问题,问题后面还有很多问题。
第二个问题,“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你认为这个宇宙是无限大吗?远到没有办法再远吗?对这个问题,他没有给答案。所以后世人讲,中国禅宗完全受了《庄子》的影响,禅宗的教育法,永远不给你答案,要你自己来作答。他说:你认为宇宙是远到没有底吗?你如果说是,他说那么我们站在这里,也算是一个宇宙的起点了,我还摸得着呢!宇宙就在这里,你怎么还说它是没有底的呢?这是逻辑问题了。所以,白马就非马,白马非白,那就辩不完了。
第三个问题,“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说,当他在高空里头,看我们在下面,就像上方世界看我们下方世界,你说也像是从下往上看一样吗?这是问题了。现在很多人坐过飞机,飞上了几千公尺的高空时,看下面,看台湾,这个海岛的画面,好像小孩子的作业图一样,蛮好玩的。看到这些高楼建筑,像洋火盒一样大,绝不是我们站在地面上所看的这个高楼。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了。他这两个问题没有批驳任何人,可是,已经把我们的境界都推翻了,否定了。你不要认为你的知识够了,你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你认为这个鱼没有变成大鹏鸟吗?有的。你认为这个宇宙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不那么讲,那么讲就不是庄子了,他只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一研究,你把自己全部观念都会推翻了。所以,人不能固执成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
大海般的胸怀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他又说一个故事,另是一个道理。他说大海里的水,如果不是那么充满,那么深厚,就没有办法行驶大船。多少万吨的船,要在海中浮起来走,假使没有那么深厚的水,行吗?他作了一个比方,假使我们装一个玻璃杯的水,“覆杯水”,就是把这杯水倒出来,拿指甲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把这杯水倒在那个小坑里,这个小坑里的水,能不能载几万吨的大船?只有小孩玩的时候,把芥菜子假设是英国大邮轮,才能放在那个小坑的水中漂浮。
他说,如果把一杯水倒进水杯一样大的坑里,然后把这个圆杯放在上面,把它当船,当然也浮不起来!动不了,胶住了,因为水浅,杯子大。你看庄子之会说话,通过了《庄子》就会参禅了,这么一件事,好几个层次。第一,他明白告诉你,水要深厚,像大海一样,才可以容下大鱼、大船在里头走。如果没有深海一样的容量,那个小坑坑装一杯水,浮一个小芥子,那是小孩子眼里的伟大,如果把那个杯子再放上去,就走不动了。一切都是容量大小的问题。
这就是在讲人生的见解、眼光、思想、见地;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培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大海那样深。你要修道,要够得上修道材料,先要变成大海一样的汪洋。所以佛经上形容,阿弥陀佛的眼睛“绀目澄清四大海”,又蓝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样。而我们的眼睛太小了,有时连眼白还看不见呢!当然,观点和气魄都不行了。这几句话透露了极多的意义,他回转来再讲大鹏鸟飞起来的条件。
大风高飞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今”字有人主张照原文读今;古书主张加一点,就是命令的令,所以我让大家知道,两方面都可以解释。他说这个大鹏鸟要飞的时候,非要有风不可,如果风力不够,两个翅膀都没有办法展开,就飞不起来。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庄子是很科学的,学过航空学的人都懂,飞机要起飞,风向不对不能起飞;乱流中间不能起飞,直升飞机会掉在那个乱流中。飞机碰到乱流,赶快要往上飞,要超过那个乱流。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打,就起飞了。假使我们将来修道修成功,要起飞也一样,也要藉一下风力,就可以飞起来了,这是同一个道理。
拿这个道理比喻人生,你要想事业成功,就要本钱,本钱就是你的风。有许多青年,要这样,要那样,讲了半天你有资本没有?一点钱都没有,你就是没有风,当然飞不起来。那你就乖乖的在家里打坐吧!不要飞多好呢!要想飞就要培养这个风力,风力愈大,飞得愈高。所以,年轻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你的学问,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养成,那就是你的风。风力愈大,愈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往下面一看,就是所谓的驰骋天下,天下万物都在你的下面,非常渺小。那个时候,你已经不觉得自己伟大了,没有伟大可讲了。
在高空上看下面,如果有个英雄站在那里,穿着长袍,弄个大刀在手,你在高空上还以为这个小孩子不知干什么的。你想想那个境界,那种人生境界有什么意思!如果在高空上,看两个人在下面吵架,就像看到两个蚂蚁打架,说不定拿指头一捏,就把他两个解决了。试想想这个人生境界!这其中一层一层的道理还多得很!都是禅宗的话头。下面接着讲:
因为风力这样大,所以这个大鹏鸟飞上去了,背对着青天。青天有多远呢?“而莫之夭阏者”,不晓得多远!无量无边!在这样一个空灵的环境中,它才“图南”,才可以到达南极。道家讲南极是长生不老之地的象征,所以称寿星为南极仙翁。这个大鹏鸟飞的环境,有这么空灵,才有这么样的成就。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器度不空灵,那就完了,等于那个杯子在小坑的水里当船,永远动不了。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否则那是消耗的消,发抖的摇,消耗完了,只好发抖了。庄子所谓的逍遥,是真逍遥,读了《庄子》这本书,自己的胸襟就会高飞扩大。
记得一二十年前有一个人,地位也很高,他从南投来看我。他讲话都是“哼”、“哈”的,所以我们叫他哼哈二将。他说最近烦恼得很,打坐也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我就建议他读《庄子》,后来他告诉我,读了《庄子》舒服极了,有个解脱之感,现在也不哼也不哈了。
大鹏与小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就是个虫,什么虫呢?知了---蝉。庄子讲每一个东西,都提到物化,中药里头有一味药叫蝉蜕,这个知了夏天在树阴里叫得很好听,到了秋天变化脱壳而出,留下这个空壳壳,我们叫它蝉蜕,用来做药。喉咙哑了,蝉蜕可以退火,可以像知了一样出声。还有学鸠,是一种小鸟,小虫与小鸟都没有看到过大鹏鸟,只听人家说过这么一件事。小鸟与小虫听了大鹏鸟的事就笑,那个大鹏鸟真多事,何必飞那么远,到南极去呢?像我啊,“决起而飞”。
注意庄子的文章,像大鹏鸟飞是“怒而飞”,飞得很高,小鸟是“决起而飞”,就是“咚”一声飞过去了,“咚”一声又跳过来了。我们形容一个家伙,“咚”过去了,这一声就是形容飞也飞不远,对不对?如果形容大鹏鸟,“咚”一下到南极去,就不对了。所以,形容词很有关系,怒而飞与“咚”而飞不一样。决起而飞,就是“咚”而飞,小鸟也很得意自己的“咚”而飞。“枪榆枋”是从这棵小树,飞到那个草上来,也很远嘛!从这个楼上飞到后面,一下子就飞过来了,也很痛快。“时则不至”,万一我飞不到,掉下来,“而控于地而已矣”。不过是掉在地上而已,也跌不死,这就是小鸟的飞。
一只老母鸡,被我们赶急了的时候,也会咕咕咕!它也“咚”而飞,飞个两三步,就到前面去了。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很伟大。人生境界那么多的不同,所以,小鸟笑那个大鹏鸟,这个老兄多余嘛!“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飞个九万里到南极去干什么呢?
庄子就讲这么一段,不说了,没有了,只告诉你,这个小鸟笑大鹏。大家注意啊!大家不要做小鸟,世界上有些了不起的人,当他没有出头的时候,有人对他东笑,西笑,就是小鸟的胸怀,历史上看到很多。唐朝末代,篡国窃位,开启残唐五代号称梁朝的皇帝朱温,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可怜得很,妈妈带他三兄弟给人家帮佣,他自己也要帮人家做事。那个老板天天骂他,你这个家伙,个子大大的,一天做工也懒得做,光吹牛。朱温被他骂气了说,你们这些田舍翁,乡巴佬,光晓得盖房子买财产,哪晓得我们大丈夫之志!那个老板就要打他。老板的妈妈看了说,不能打,这个家伙前途无量,要好好对他。那个老板就如同小鸟一样。这个老太太就问朱温,你这样不肯做,那样不肯干,你究竟想干什么?他说,你最好给我打猎的武器,我去山里头给你打猎!弄点好野味给你吃吃。老太太说,好吧!你要什么,统统帮忙你。所以朱温后来当了皇帝,把老太太同自己的妈妈一起接来,就是为了感谢她。而对那个老板,恨不得把他宰了,这个家伙,眼光那么小,看不起人。所以大家看人,眼光放大一点,不要变成这个小鸟。这一段,庄子不详说,我就拿历史故事说出来了。
计划之旅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什么叫“适”?就是走路由这里到那里。早晨的天色,古文形容叫“莽”,晚上的天色叫“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在西北地方,晚上的境界。在台湾早晨那个境界是莽,是太阳刚刚要上山的时候,因为气候不同就是两种形容。他说,一个人准备早晨出门,傍晚回家,“三餐而反”,是吃了早餐才出门,中午在朋友那里吃一餐,晚上就准备回家来吃晚饭了。“腹犹果然”,他说那个肚子还饱饱的。假使准备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就要带一点干粮了。路远一点,说不定两二天回来了,如果走一千里的话,准备又不同了,要带三两个月的干粮。
好像庄子很会旅行,告诉我们出门怎么准备,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的人啊,只看现实,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有些人眼光宽一点呢,只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些人呢!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有个永远的。因此又说:“之二虫又何知?”结论来了,这两个小东西又懂个什么!它的知识范围又如何!它也飞过,像那只老母鸡一样飞过三步啊!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
“知”是见地,一个知识的范围,包括学问、眼光、器度。一个人生没有眼光的,只看到现实,再看远一点也是有限的;一个有远见、有高见的人,才有千秋的大业,永远的伟大。所以“小知不及大知”,智慧大小都有范围。“小年不及大年”,寿命有长有短,有些人自己不能把握生命,活了几十年,充其量八九十年,一百年也就死掉了。不晓得把握生命,就不能把握时间,这是“小年不及大年”。
前面讲到《逍遥游》的要点,第一部分先提出来物化。物化的作用,第一要点就是沉潜飞动。这就是中国古代生物、化学的科学观念,只属于古代的科学,不要拿现在的科学观念来比较。至于对与不对,另待求证。庄子的意思是讲变化的道理,并且以鲲鱼变成大鹏鸟作说明。
第二个要点,是说一切生物,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因为中间有一个东西而使之变化。庄子对这个东西提出来一个名称,就是息。息就是消息,是《易经》上的消息。后来的道家称之为“气”,万物皆是气化。庄子文章的表达方法,所说的道理,把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都归之于佛学名词的比量,而不是现量的境界。
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佛学名称,就了解了庄子所说的那个道理。他说人类的见解与知识,生活的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所以,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同样一个时间,同样一个颜色,同样一个饮食,而每个人感受程度并不一样。这都是比较性的,都属于比量。比较的不是绝对的,不是真正的。庄子认为有轻重的比量、智慧的比量,大小的比量。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看事物都不相同,都是比较的。
庄子的文章太美,看起来,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如果把全篇的逻辑搞清楚了,它是非常有条理的,他旁敲侧击,嬉笑怒骂,正面反面的来说;因为寿命时间长短的不同,人的智慧、境界、了解大小也就不同。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是古文的写法,从秦汉到清代,都用这个写法,就是现在的何以,白话文就是“那”,“怎么样”。“奚以知其然也”,就是那怎么晓得这个道理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生命的长短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晦朔”,他拿这个菌类的香菇作比喻,下大雨后,阴暗潮湿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树根上长些白色的菇类,这是植物菌类的化生。这一类的东西,“不知晦朔”。晦是每一个月底,朔是每一个月初一。换句话说,这一类生物,寿命不到一个月,假使它是月初生的,它见不到月底,所以它不晓得人世间有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有一种虫叫惠蛄,像蝉一样变化。蝉是活在夏天的生物,秋天以后就死了。秋后天冷它就叫不出声了,古人叫它“寒蝉”,中国文学说“噤若寒蝉”,形容人被环境吓住了,一声不敢响,像冷天那个蝉一样。这些生物只活一季,不知一年中有春天与秋天,“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还有些更小的细菌,只有几分钟的寿命,或者几秒钟的寿命。我们觉得它们很可怜,因为我们活了七八十年,认为自己颇为伟大。其实那些几秒钟生命的也是活了一辈子,也很快活。这个感受的境界,各人不同,每个生命都不同。小的我们容易懂,但是大的就不大容易相信了。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活了一千年的这个冥灵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一种乌龟,大乌龟。我们送给人家祝寿的不是乌龟的标记,就是白鹤的标记。这两种生物都活得很长。千年乌龟可以不死,因为它们可以食气,有时候吃些小生物和细菌而已。
在墙角上压一个乌龟,它几十年,一百年不吃东西,也死不了。但是它要呼吸,把头伸出来,遇到小虫到它前面就吞,吞一个小飞虫就够了,等于我们到馆子吃一顿大餐。当它饿了,头伸出来吸一口气,又缩回去,再憋很久,所以可以活得很长。
有些书上解释,冥灵是一种植物,这是不大恰当的。冥灵就是乌龟的一种,乌龟有很多种,这一种大龟像海里的玳瑁,在长江以南比较多,所以说“楚南有冥灵者”,它们可以活一千年,五百年算是春天,五百年算是秋天。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以我们的寿命来看,一千年很了不起了,但是事实还不止于此,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的生命一共是一万六千年。这个大椿,在道家看来并不稀奇,因为道家认为人可以炼精化气,养气的工夫修成功了,可以与天地同休,日月同寿;寿命可以达到与宇宙同样的久,跟太阳月亮同样的长。
中国有些学者,对于大椿不敢相信,他们认为大椿是庄子假说的,不管庄子说的是假是真,反正生物的寿命是有几千年的,阿里山上的神木就是一个例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彭祖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人,都晓得他活了八百岁。彭祖是尧时候的人,他姓篯(音簪〉名铿,尧封他在彭城,所以也称彭祖,是南方楚国人。虽说活了八百岁,在上古讲起来,这个寿命与老子相比,并不算长。在道家的传记上,老子不晓得活了多少岁,因为每一个时代他都出现,每一个时代都变一个姓氏。我们现在所讲的老子,是周朝时的名字。他实际上的寿命,就无人知道了。
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历史上有证明的,所以庄子提出来说,像彭祖的寿命最长了,“以久特闻”,是以最长久特别闻名的。“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以彭祖的年龄来讲,活了八百年,叫我们一般人来跟他相比,实在太渺小了,活了几十年已经被称老太爷老太太了,真是可怜又可悲。从前有个笑话,说寿筵上客人祝寿星老太爷寿比彭祖,老太爷说:“你小看我了,彭祖才八百岁,我要活一千岁。”客人说我找不出这种记载啊!老太爷说:“你读书太少,没听过吗?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啊!”
庄子这一段,还在说大鹏鸟,不过中间插了许多其他的故事,用比喻说明因为人的知识范围有限,以致每人境界智慧的比量不同。寿命的长短,也是根据人知识的比量来的。古人赞叹庄子的文章汪洋浩荡,也就是博大的意思,像大海里的波涛,不知道有多多少少的波涛,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大海。庄子的文章,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其实自有逻辑和规律。对于物化,他再作一个反说明,引用古代历史的一个经验。
北冥的天池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锻。
“汤之问棘也是已”,商汤当时问一个高明、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他名叫棘。由这件事情可以证明,庄子所讲的北冥有鱼,忽然变成大鹏鸟向南极飞去是真的,不是假的。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大家戏称他为苏东皮,他的文章也是嬉笑怒骂,都是学的庄子,也是东一句西一句。这里庄子说的“穷发之北”是哪里呢?先说什么叫穷发,是地皮上的头发,也就是草。北方民族,在极北的地方,连草也没有的地方,就是所谓穷发,那是指俄罗斯到北极;所以称俄罗斯人为穷发之民。这一点要研究《山海经》及中国上古史就会了解。在这一段文章里,证明庄子所讲的北冥就是北极,在俄罗斯的北面,到极北的地方。所以穷发就是这个地名,古代也是民族的名称。穷发之北是最北方,“有冥海者”,那里有个冥海,就是庄子开头所提的北冥。
“天池也。”庄子上面提到过,大鹏鸟向南飞,飞到了南冥,是天池,现在又转过来,为什么说北极也是天池呢?
关于这一点,研究中国上古的科学、物理就会知道。到了北极再继续向前走,就是南极。南极跟北极是连着的,因为地球像个皮球一样,是圆的,走到了北极,再走就是南极,南极走到了,再走就是北极。但是,真到北极南极那个地方,你出不来了,因为地心有个吸力,把你吸进去了。据说地球内部还热闹得很,还有个世界,比我们还好,进去了以后永远长生不死,还不止活一万六千年,问题是很难进得去。
据说在中国的甘肃,我们老祖宗黄帝的坟后,有个洞,从那里可以进到地底里面。另外西藏的高原里,四川及陕西华山上等处,都有几个洞,可以达到地心去。究竟如何?我们只好暂且不管这些神话。
这一段故事,庄子为什么重复引用呢?他就是讲人的知识有限,所以小境界的不知道大境界,人的寿命、经验有限,所以没有机会看到大的境界。说了半天以后,然后说他有考古的经验,提出历史的证明。在我们上古文化,商汤当年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可见上古流传这个问题。他说北冥有一条鱼,它宽广,不晓得几千里,“未有知其修者”。修就是长,不知道这条鱼有多长。现在文学中形容一个人很修长,“脩”同“修”字是通用的。这条大鱼的名字叫鲲。
大与小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鸪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在这里又重复这个故事。扶摇是风的名称,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羊角也是风,什么叫羊角风呢?不是指有些人昏倒在地,嘴歪、发抖、口吐白沬那个羊角风。这个羊角风就是龙卷风一类的风,由地面向上冒出来,像羊角一样旋转吹的。
扶摇风是从海底来的,从海上面吹起来,现在叫做台风之类的风,所以这两种风是不同的。上古的风都有名字,像现在台风有名字一样。这个“抟”(搏)字很妙,不是搏斗那个搏,但也是搏斗的意思,是跟风相争,把风卷在一起,大鹏鸟的翅膀把大风都包围了,所以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绝云气”,到了最高处,大气层在它的下面,所以叫绝云气。高空上面没有云,就到了太空的边缘。“负青天”,最高空不但没有云,连空气都没有了,但是太空上面还有的那个,我们中国文学称为青天,有时候也叫青冥。
讲到这里,我们谈谈中国文学同上古的文化,那是很妙的。怎么妙呢?所谓冥,太空青冥之天,上面没有东西,看不见。现在我们科学到达了月球,在超过地球以外有一段黑暗,其实就是中国上古所了解的青冥。那是黑黑的,什么都没有,空洞的这一段,就在我们地球与其他星球之间,所以也叫青天,也叫青冥。这一段正说明了这个“然后图南”,企图向南方飞,向南极飞,“且适南冥也”,到了南极。
“斥鸫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斥鸫”就是小雀鸟,“奚适”,就是说何必到那里。小雀鸟笑大鹏鸟,何必到达那个南极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小鸟说,何必飞得那么辛苦呢?像我一样,一跳跳了几尺高,一飞几丈高,也很好了。飞下来在那个蓬蒿乱草之间站一站,这不也是飞吗?也飞得很痛快呀!何必一定要飞那么高远呢?“而彼且奚适也?”大鹏鸟何必飞那么远到那里去呢!庄子在这段最后说“此小大之辩也。”这是结论了。
我们假使用逻辑来看这篇文章,庄子由第一句话“北冥有鱼”开始,到这里作了一个结论,他说一般人不相信物化,为什么不相信呢?“小大之辩也”,智慧、境界、大小不同,所以不相信这个道理。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人类可以解脱宇宙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自在与自由。同时也说明,人世间不管做人做事,乃至于修道,首先是要见地高超,有远见才能有成就;见地不高,知识范围不高,成就也就有限。那种有限的成就,可能与这个小鸟一样,跳一跳,飞个几丈高,休息下来,在乱草堆上一站,随风摇一摇,也很悠哉游哉。有人要来捉的时候,“咚”一跳,就飞到那棵树上去了。这一种人生境界,也活了一辈子,也活得很快活。
这也像是小孩子玩水一样,茶杯里放一片小小的树叶,或者弄一个黄豆壳,在水上面漂一漂,两个小孩子可以玩一天;你看我的船开到纽约了!你看,靠岸了。用嘴呼呼吹,大风来了!两个小孩子,玩得很高兴。他那个境界,与我们现在做生意,赚一千万美金一样的舒服啊!境界也是一样的。爱吃辣椒的人,辣得满头大汗,同那个爱吃甜味的人,那个舒服境界都一样,只是辣得不同,甜得不同而已
鹏程万里
庄子说的这个故事,在生活的小地方,不知影响中国多少年,多少人,连取名字都离不了它。岳飞,号鹏举,就是这一篇来的,取大鹏鸟之意。也有些人取名图南,宋朝的神仙陈抟,我家中挂了一副对子,“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是他写的。他的名字陈抟,就是从“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来的。陈抟的字叫“图南”自号“抉摇子”,也就是庄子这一篇中的文字。古今以来名叫图南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又如贺人出门读书的,叫鹏程万里等,庄子影响之大难以形容。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名叫高越,当这个人没有得志以前,他的文学境界已经很高了。南唐是五代的时期,当时天下很乱,军阀专权,各霸一方,一个中国的土地上,有八九个国家,个个称王称帝。高越归顺南唐后,最初投奔鄂帅张宣,可是很久都没有得到赏识,高越就写了一首诗,套用庄子这个典故:
雪爪星眸世所稀 摩天专待振毛衣
虞人莫谩张罗网 未肯平原浅草飞
他形容自己像一只大鹏鸟一样,大鹏鸟的爪子是雪白的。星眸,大鹏鸟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亮极了。两个翅膀,就是庄子所讲,飞上九万里,绝云气,而负青天。这样的飞在文学境界叫摩天而飞,跟天相摩擦。所以“振毛衣”羽毛张开飞得那么高。
“虞人莫谩张罗网”,虞人是中国古代的官制,管山林里头动物的园长,就是现在的农林部部长,或者是野生动物园的园长一类的官职,你不要想把网张开,把我这个大鹏鸟捉去。“未肯平原浅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了,还不够我翅膀拍一下呢!小地方飞不上去,不想在这里飞。这一首诗,表达志气非凡,倒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要“绝云气,负青天”。万一掉下来,现在有太空梭会把你拉住,年轻人一定要有这个志气才行。
中国文学多半都是从《庄子》里头套出来的;有一幅古人的画,只画了一只鸟站在树枝上,嘴巴闭着不动,就是这么一只鸟。中国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学,自己再会题诗写字才好。这个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也是拿鸟的故事来形容:“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啼。”世间的味道,一点意思都没有,像吃白蜡一样。但是,人虽艰难困苦,也不要向朋友去诉说,更不要向人去埋怨;要闭着嘴巴,像这只鸟一样。这是真的啊!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吃饭,跟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也许还会笑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就是了,没有面包,找渣子吃,那也是“未肯平原浅草飞”。
像这一类的故事,都是从《庄子》里头出来的,在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道家中,这类的故事非常多。如果你书读多了,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在很多地方都与《庄子》的《逍遥游》有密切的关连,尤其是大鹏鸟,关联更为密切。
你是什么材料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庄子》这篇《逍遥游》,从物的变化说起,现在到了第二段,是谈人的变化,也就是从物化到达人化。换句话说,前面提到的是物理世界万物自体的变化,下面提到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讲到心的变化,在人的知识领域中,有境界、智慧、比量程度的不同。我们青年同学这一代,要能够挑起承先启后负载文化的任务,所以对文字要特别留意。今年开始,特别要求同学们注意文字的学习,大家程度太差了,差得已经没有办法再文学革命,因为没得命了,不需要革了。所以现在要把文化的命根重新栽起来。
其实这一段很容易懂,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留意,我先从国文方面来说。“故夫”,拿现在白话文就是“那么”,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是个虚字。但是为什么一定用虚字呢?庄子的文章,以及其他古文是要念的,念的时候像唱歌一样,平仄音韵,是铿锵朗朗然。要唱得下去,中间就要换气,换气的中间不加一点“呜呼!”“故夫!”,就念不下去了,那就会像吵架一样,音调不对了。文字的境界是柔和的,像很美的音乐,所以它拖长音调。
“知效一官”,注意这个“效”字,有些人的知识有用处,用处就是成效、效果。他的学问知识范围,他天生的才能,如果是做官,做个公务员的材料,让他做官就很有效;叫他做别的,就不行了。譬如我们许多搞文学的,写文章的,你叫他写文章讲道理,都会很好;水管坏了,你叫他去修一修,他会把水管搞断的。换言之,他的知效是写文章,没有办法修水管。“知效一官”就是有做一个官的知识能力。
“行比一乡”,你要写古文,跟写白话文一样,每一个字都是逻辑。思考要清楚,下的定义要确实,除了写新闻文章,因为机器在动了,下一分钟就要印出来,管它什么话,报道出来,能看清楚就算了,反正五分钟寿命,看过报纸就丢了。如果要留久一点,这个文章就不能马虎了。这是题外的话。
有些人的行为,可以“行比一乡”,就是在这个乡里之中比较拔尖。这个情况中国外国一样,走到一个乡下地方,你打听一下,哪个人最出名,不管他是绅士也好,流氓也好,他的行为,在这个乡村里比起他人,算是呱呱叫的,可以有点领导作用;就算选不上参议员,也可以当一个里民代表,那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在这个乡村里是老大,是顶尖人物。
不过在一个乡里算顶尖的人,拿到全国一比就不行了,因为全国人才就多了。有些人知识程度的效能可以做官,而且做官可以当到宰相,但却不能当皇帝,所以他一定要在一人之下。历史上很多宰相了不起,如果让他当了皇帝,那就完了。另有一些人能做官,但只能做个小官,你把他升做大官,他就完了,把他压死了。
第一个是“知效”,第二个是“行比”,下面第三个是“德合”。“德”并不是光讲道德好,“德”就是指一切思想行为,做人做事都好。“德合一君”,配合那个皇帝、老板,两个人搭档刚好。你看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有汉高祖就有萧何,萧何如果遇不到汉高祖,汉朝能否成功就不知道了。但是他两个是合不来的,虽然合不来,却像一对夫妇,天天吵架,但吵得很艺术;没有这样吵来吵去,也不会过一辈子。有些夫妇之间吵来吵去,忽然去了一个,另外一个也活不长了,因为没有吵的对象了。另外找一个来,也都没有味道,打架打得也没有味道,这就是合的道理。所以说,“德合一君”,有人的德性刚好同这个皇帝,或者老板配合得很好,他两人在一起,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你叫他下台另换一个人,怎么都用不好,这是人生历史的经验。做生意也一样,这个老板有一个帮手当总经理,他自己当董事长,就配合得好,换了一个就搞不好了。
“而徵一国者”,徵是经验,有人的聪明智慧才能,能够治理国家,或者当领袖,或者当第二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叫他下来去开个小店,他绝对蚀本,一点也不会;他只会大的,不会小的。这就是人化,人的智慧的比量,才能,各有不同。所以下面庄子加一句话,“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自视很高的人
每个人的境界,知识境界,比量不同,看法不同,不过自己看自己,却都像那个小鸟一样,觉得很不错,咚一声,跳到那棵树上了,这有什么了不起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看法。我们常说某人自视甚高,自己看自己很高,那是你自己看的啊!自己看自己愈看愈伟大。我们拿个镜子来看一看,每个人都是自己愈看愈漂亮,愈看愈像样子,看看别人都不如我,自己看自己真可爱,没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的。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人性,人看自己都很可爱,而且愈想愈伟大,偶然做错了事脸红一下,过三个钟头一想,自己还是对的;是别人错了。庄子从生物世界的道理,讲到了人的方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也像那小鸟一样,都是自视甚高。
这几句话里提到了几等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一共是四等人才。这四等都是人才,而且都是领导人才。什么叫领导?是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有些人做个小老板,开个馆子,蛮好。像我有几个同乡朋友,开馆子发大财,慢慢的也做大公司了,最后不到三年就一塌糊涂,蚀本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人,爱国奖券中了二十万,我说你要小心了;他中了二十万,一下就做大生意,还不到八个月,二十万花光了,最后还去坐牢。只好说他这个命就是二十万。所以这四等人,他的范围就是如此。可是这些人却都自视甚高,“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出格的高人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庄子知道另外有个高人,这个人叫宋荣子,这一类的高人,古人叫做出格的高人,是出了人格范围的人,不算是人,因为他没有固定的格,就是没有范围可以范围他,他应该算是超人,所谓出世的人。“犹然笑之”,宋荣子就笑这四种人,看不起他们。这个道理,就是庄子在下面推崇的一种特殊隐士思想,也就是影响我们历史的道家思想。在国家民族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代,这一类人,在幕后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是所谓的隐士、高士。这些隐士们,连孔子也怕。
孔了在《论语》上提到,碰到这些隐士,像楚狂接舆等,对每一个人都骂的,把孔子骂得更是晕头转向,最后孔子只有赞叹一番。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照儒家的观念,认为孔子骂这些隐士是禽兽,不愿跟他们在一起。这个观念等于把书完全读错了,事实上孔子也佩服这些隐士。什么叫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会飞的,它飞掉了,兽是会跑的,四个脚跑得很快,它跑到山里面去了。我们人跟不上它们呀!孔子是走人道的路线,这些高人该飞的飞了,该入山的入山了,我们呢?还是规规矩矩做一个人,所以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这是孔子捧隐士的话,可是历代都把他解释成孔子骂隐士,认为孔子把隐士当成禽兽。孔子只讲鸟兽不可与同群,他没有说这些人是禽兽啊!这是后世人乱加的意思!这就叫读书不老实;做学问要老实才行。
像宋荣子这一类隐士的思想,就更伟大了,下面庄子把他们的人格,以及经由自学修养转变成高人的情况,加以申述。
第五种人
庄子又提出了另一种人格,这一种人格就很难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难找到。这种人真是厉害,“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全世界人都恭维他了不起,喊万岁,全世界人跪下来捧他,认为他了不起,他理都不理。因为他也不想了不起,他听了恭维的话,等于在听冷气机的声音一样,毫不相干。“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反对他,骂了他,他也绝不改变方向。这个太难了。
你们听过《易经》的啊!孔子就在“潜龙勿用”那一卦爻里,提到潜龙就是有独立超然的人格,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这就是潜龙勿用。可见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同一道理,同一的人格修养标准;特别是庄子,用他美妙的笔法,把文章写得更美了。老庄文章飘逸潇洒,汪洋浩荡,而孔子只说了鸟兽不可与同群一句话;这就是齐鲁的文章,方正朴实。
像“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这一类人啊!他的智慧,他的学问,已经确定了他的人生观。“定乎内外之分”,不是分开的分,是分量的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什么是外在世界的一切,什么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智慧、道理,以及做人的道理,他都看得很清楚。
“辩乎荣辱之境”,他对于人世间的两种现象,也看得很清楚,一种是光荣,一种是倒霉;倒霉就是侮辱,他对于什么叫做真正的光荣,什么叫做真正的耻辱,看得很清楚,绝不会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当然,钱多了很光荣,倒霉了人家看不起,他不管,一概不管。因为这是现象,这个现象同他本身独立的人格毫不相干,所以他能够辨别,辨别得很清楚。庄子讲到这里说,“斯已矣”,他说这些人了不起啊!做人做到这个样子多么了不起!我们儒家所标榜的圣人、贤人、君子,庄子也非常佩服,人做到了这样,算是做到极点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一句话妙了,庄子这一句话可以做两面解释,一面的解释是:这一类人几百年出一个,很不容易看到,“未数数然也”,不是随时可以看到的。历史上的高人、隐士不是随时有的,很少见,可以这么解释。这一句话是什么原意呢?我们只好问庄子了。不过,第二个解释,“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如此,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数数是没有常常认为,换句话说,他对于世界的一切,对于现实世界的许多情况并不同意。
所以隐士思想,就是西方文化政治思想里的保留票,不同意权。这个并不是反对票,他并不反对,可是也并没有同意。这是这句话的第二个解释。也可以说,他有许多地方不同于现实世界。
陈抟老袓
关于隐士思想,在这里我们再插一段闲话。刚才提到我们这里挂的这副对子,是陈抟的,后来道家称他为陈抟老祖。这位老祖对于《易经》象数的学问,高深莫测,未卜先知。他在华山修道,到了五代的末期,几个皇帝都找过他,最后找他的是五代的后周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周主(世宗〉,因为够不上称真正的皇帝。周过了就是宋,赵匡胤出来了。
这个周主,很精明,很了不起,当时他几乎可以统一了中国。他像年轻的唐太宗一样,应该说是几乎像,可惜三十九岁就死掉了。当时这个周主找过陈抟,请他出来帮忙,可是他说什么都不肯出来。见面以后陈抟对周主说,你做得很好了,何必要我,像我这个人没有用,还是希望你帮忙,让我回到华山高卧吧!
陈抟一天到晚睡觉的,所以我们听小孩子讲话,“彭祖年高八百岁,陈抟一睡一千年”。一睡就睡一千年,他睡醒后问:“我那个老朋友彭祖呢?”别人对他说彭祖早死掉了,他说短命鬼!才活了八百岁就死了,这就是陈抟。我们这里挂的这副对子就是他写的啊!他写的字都是神仙味道。后来这个周世宗,下一道命令给华山县长及陕西省主席,凡是陈先生在山上所需要的,要什么给什么,尽量的照应好。这就是隐士,他是有名的一个,后来他回到华山题了一首诗:
十年梅迹踏红尘 为忆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他也希望国家天下太平,但是,他看不惯那个时代,就是庄子所讲的那个样子,“紫陌纵荣争及睡”,紫陌就是到京城之路,所以后来宋太宗请他当宰相、当军师,他都不干。古代做大官穿着紫袍,所谓锦袍玉带。唱京戏那个皮带,好像有水桶那么大,围在腰里,并不是为了把衣服捆住,那只是个阶级的装饰品而已。“朱门虽贵不如贫”,发了大财很有钱,大门房子都漆最好的红油漆。这虽然好,但是世界上最享福的却是穷,什么道理?无牵挂。
“愁闻剑戟扶危主”,他知道周世宗活不长,武功很好,中国几乎被他统一了,但是陈抟已经知道他活不长。再看到街上那些跳舞厅啊,夜总会啊,他最讨厌了。“闷听垄歌聒醉人”,他说这些环境吵死人,没有意思,听得都发闷,所以不如“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这个是陈抟有名的一首诗,是隐士思想的代表作。像这一类思想,事实上是介乎道家、儒家之间的。后来宋朝的大儒邵康节,就是他的徒孙辈,《易经》的学问,也是邵康节接手的。
有一次当他见到赵匡胤,就哈哈大笑,笑得从驴子上跌下来。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大笑说从此天下太平,中国有两三百年安定了,他高兴的就是这个事。万事都可未卜先知,这一类的人,就是庄子所讲,“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知道了这些历史的故事,对于庄子这一句话,读起来就有味道了。
这一段庄子出来所谓人化,拿佛学的比方,就是人世境界的比量,人的思想范围,人的一切观念范围。道家思想同佛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属于俗谛,不是真谛,是世俗的范围。
“虽然,犹有未树也。”这里庄子的文章又转了一个气势,这类人还没有找到人生生命的真价值,他还没有建树,还没有建立一个东西;换句话说,还没有得道呢!
第六种人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是第六种人,这个了不起了。道家讲列子是庄子的老师,但是也另有不同的说法,不管孔子也好,老子也好,管你孙子、老子,庄子一概把他们包括在这种人之内了。历史上讲列子御风而行,自己会飞起来,成仙了,到达了地仙之分。
神仙分五等,大罗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地仙就是不要走路,可以在地球上飞。所以列子是会飞的,也像大鹏鸟一样,不过没有大鹏鸟飞那么高。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冷”字三点水,不能读成冷气机的“冷”。“冷”字是雨点,多加一点读作“零”。这个泠是什么?人在高空里飞,像画上飞的天女,因为有功夫不怕冷,风吹来凉快。其实也不是凉快,是冷气机刚刚打开时那个感觉,开久了就是冷!刚刚打开时“泠泠然”很舒服。杭州有个“西泠印社”,就是这个“泠”。如果不懂读成西冷,老一辈子就胡子一摸,看看你这个年轻人,就讲,这个家伙肚子里头没有墨水,就那么骂了。现在无所谓,冷也好,泠也好,反正这个字是形容词。
列子在空中飞,那个空中的泠风吹到他,泠然,好舒服!“善也”就是好舒服。在空中飞多久呢?飞了十五天,旬就是十天,一旬加五天就是半个月。如果我们写文章,说飞了半个月就完了嘛!但是这样说一点意思都没有。庄子的文章把它变成诗境了,偏不那么写,而写成“旬有五日”,这不是别扭吗?十天又加五日,分明是半个月;这就叫文艺,文字加上写作的技巧,懂了吧!所以你们懂了这个,应该就会写文章了。列子飞呀飞!“旬有五日而后反”,他飞了半个月又飞回来。这个味道多好!人修到这个地仙之分,也活得蛮有趣味了。
庄子又说:“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你们一般人,天天要吃素啊!拜拜求福啊!上帝保佑我啊!菩萨保佑我啊!天天求福报,你求得到这个境界吗?你总求不到飞起来吧!你不相信,去拜一万年看看,看能不能拜得你会飞起来。但是庄子下面结论来了:会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所谓飞得起来,不过是不要走路!但是还需要靠另外的东西。没有风你飞不起来,没有空气你飞不起来,同鸟一样,同滑翔机一样,没有风就有问题了。所以,他说列子啊!虽然“免乎行”,免掉了走路,但是还是要飞,还要一个东西帮忙你,要风来帮忙,要空气来帮忙。这就是道家、佛家所讲的小乘境界;虽然看起来好像得道了,修到了神通具足会飞了,仍是小乘境界,不是大乘,没有什么了不起。小乘境界被庄子看到了,马上把你拉下来,他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这还是有条件的。
有些人说,打坐能够空得了,才有这样的境界,如果你空不了呢?坐在那里五心烦躁而已。普通讲盘腿打坐是五心朝天,两个手底心,两个脚底心,加上一个心都朝天。实际上,你空不了的时候是五心烦躁。所以说,这个没有什么,这第六种人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现在第七种人来了。
第七种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吓!这一种人没有见过!不过满地都是。他说这种人是什么?他走的是大乘,乘的什么?天地的正气。这个气字是我们加上的啊!庄子没有讲这个气字。
“乘天地之正”,什么是天地之正呢?照禅宗话说,那就要参了,什么叫正?我们坐着也很正啊!并不歪啊!我们也算乘天地之正吗?这个正是什么东西?勉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叫浩然之气,那算是天地之正气。他说这一类人也不要飞,也不去作怪,普普通通乘这个天地的正气。“而御六气之辩”,这六种气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国医学的说法,风、寒、热、湿、燥、火。像我们台湾这个天气,常常叫同学们小心啊!顶着太阳回来,或有些人鼻子敏感,容易感冒的(夏天的感冒是热伤风),要戴口罩,骑摩托车的,都要小心!
另一种说法与《易经》的十二辟卦有关。一年十二个月,六个月阴、六个月阳,是由乾、坤两卦变化的。一年十二个月,五天是一候,三个候是一气,六个候是一节,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变化都不同,影响我们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受这个空气、大地、天地的环境影响。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如果有一种修养的人,懂得了修行,可以达到一种不再受物理世界支配的境界,反而能支配物理世界。所以“御六气之辩”,是说可以适应天地间六气的变化,气候什么时候变化,他看得很清楚,这个物理世界起什么变化,他的身心都有准备,因为他有一套修养功夫,不受物理世界的侵害。但是本身首先要养成正气,他说这一类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驾御就是不受物理世界的影响,反而能把握了物理世界,他的生命就有这样伟大!
“以游无穷者”,他活在世界上很好玩,一切在游戏三昧中,什么都是好玩的,什么也都是玩,悠哉游哉,那才是真的游了。游什么呢?游到无穷。因为无量无边的空间时间不能控制他,他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
“彼且恶乎待哉!”人生到达这个样子,这个生命,已经自己升华到这样一个境界,才是绝对超然而独立。“恶乎!待哉!”没有相对的。这等于佛家那个教主释迦牟尼生下来所讲的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绝对的。释迦并不是讲这个普通的“我”啊!他讲的是我们生命中那个超然独立的我,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我。
庄子呢?另外一个说法,“恶乎待哉!”绝对不要相对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物质世界宇宙之间,一切都是相对的,人要超越这个宇宙,才是达到了那个真正的绝对。那要怎么样做到呢?下面庄子的文章就要点题了。文章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先给他安个名目,就是庄子所讲的大乘境界。
大乘境界是什么道理呢?真俗不二。拿佛学的名词来说,“真”就是出世,“俗”是世间,真俗就是所谓的真谛与俗谛。不二是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两样,并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二。怎么样做得到呢?
至人 神人 圣人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句话是点题啊!那也就是老子所讲真正的无为。不过呢,老子讲原则原理,庄子却建立了真俗不二;就是一个普通凡人升华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庄子在这里提出几个名词,第一个名词是“至人”,至者到也,人达到了;换句话说,达到称为一个人的标准了。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算人,至少不算至人。人要能达到把握自己的生命,才叫做至人,做人做到了头。“至人无己”,达到至人境界就无我,没有我自己,这个难了,人生到达无我,太不容易。我们坐在这里,谁能做到无我啊?只有睡觉的时候无我,但那是昏头不是无我。还有民权东路关帝庙旁边,那些进去了的朋友,他才无我,可是他死亡了。要活着做到无我才算,这个无我不是理论,而是工夫。什么工夫呢?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样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至人还有程度的不同,等于后世道家讲神仙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大罗金仙五种,这种观念也是脱胎于老庄。至人是最高的,另外一种人在中间,是超人、神人。墨子也提到神人这个名称。什么叫“神人无功”呢?好在后世印度佛学过来,我们可以有一个参考了。
佛学讲,一个人修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位,叫做无功用地,一切无所用功,那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换句话说,这种神人,上帝也好,菩萨也好,他救世界,救了世界的人类,人类看不到他的功劳,他也不需要人类跪下来祷告,拜拜,感谢他!那是你感谢自己,同他毫无关系。真正到了神、菩萨境界,他是无功的,无功之功是为大功。他像天地一样,像太阳一样,永远给你光明,他不需要你感谢他,所以“神人无功”。这类人,也可以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他为圣人。“圣人无名”,叫他圣人是假号、代号,说这个叫圣人,那个叫圣人,像我也是圣人啊!什么圣人啊!算账算下来那个剩余的剩。剩人是多余的人,活着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死了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剩人,同音不同字。真正的圣人无名,他不需要名。所以世界上圣人、菩萨、神人很多啊!我经常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很普通的人,他们做了好事,做了很了不起的事,谁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看到圣人,那些才是真圣人。
庄子这个地方提出来第七种超人的真正榜样,比那些神仙还要高。但是在哪里呢?他告诉你,在最平凡的当中,越是这样的人,越是最平凡。所以神仙、神人,了不起的人在哪里找?就在这个现实世界,最平凡的世界中去找。因为“圣人无名”!他是个菩萨,是个神人,绝不会挂一个招牌;如果挂了招牌,那是广告公司的事情,同他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学术思想,人人都知道在春秋战国阶段,都说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例如和庄子先后同时代的孟子,也有一段话,是对所谓圣人和神人之间的说明,几乎是同一个规范。孟子对于这个问题,界定为六个步骤,他说:“可欲之谓善(一),有诸己之谓信(二),充实之谓美(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四),大而化之之谓圣(五),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六)”。明白了这个道理,可知中国文化在秦汉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统称为一个“道”的内涵。
《逍遥游》这一篇,前面讲过物化、人化、气化,现在正讲到第四个重点,就是神化。关于神化,他提出来三个原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圣人无名这个观念上,我们看到老子、庄子学术思想的合流,我们由此也就了解到,老子所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一般粗心的人把这句话随便读了过去,都认为老子是骂圣人。不错,老子是在骂圣人,是骂一般标榜自己是圣人的假圣人。真正的圣人非常平凡,自己也不会承认是圣人;如果觉得自己有道,是个圣人,这已经不是圣人了。所以老子是骂那些假圣人,那些只有标语、口号的圣人,那些圣人是假设的,是没有用的。
现在庄子这一句“圣人无名”,正是对老子思想的说明,圣人无名,更无所谓圣人不圣人。换句话说,最伟大的人是在最平凡里头,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就是无己、无我、无功。就算已经功盖天下,自己也觉得很平凡;就算道德到达圣人境界,自己仍觉得很平常。下面他举出一个事实,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一件传闻。
隐士的故事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我们先说一个历史故事,这在史学家们记录的正史上,没有记载,但在散见的一般资料里,非常重视这个传闻。尧、舜、禹,这几位都让过天下,所以那个时候中华民族是公天下,天下不是属于哪一家的。夏朝以后,三代以下,变成了家天下。当尧年纪大了,差不多一百多岁时,他觉得应该让位了,想找一个继承人。他听到有两个人了不起;实际上了不起的,当时不止两个人。最有名的一个叫许由,还有一位许由的好朋友,叫巢父;另外还有几位,都是隐士。
尧听说了许由,就要请他出来当皇帝,在山里找到了他,结果许由就说:“你来找我干什么呢?”尧说:“我年纪大了,你是圣人,这个天下国家要请你出来,接位当皇帝。”许由一听当然推辞了,推辞的话各个书上记载不同,反正推辞了。许由把尧送下山后,心中很烦,觉得耳朵听了这个话,很脏,请我当皇帝多脏啊!他就跑去溪水中洗耳朵。刚好他的朋友巢父,牵了一条牛过来看他:“你老兄发神经啊!今天怎么在这里洗耳朵?”许由说:“唉!你不知道,刚才我听了一个脏话,所以把耳朵洗干净。”巢父问是什么话?许由说:“那个尧啊!年纪大了,他要请我来接位当皇帝,你说这个脏不脏啊?”巢父说:“你老兄真讨厌,真够自私的,你在水里洗耳朵,水被你洗脏了,我那个牛要喝什么呢?算了,我这个牛不在这里喝了。”一面说着,就把牛拉走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但是我们要晓得,我们的民族国家,为什么这样推崇古代的隐士?这在文化上有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一类的人,所谓隐士、高士之流,到了清朝,也称为处士,他们在民族国家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属于无所不包的道家。在我们历史上,每碰到变乱的时候,都是这一类人出来拨乱反正;也就是说在历史上,从幕后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这一类的隐士。等到天下安定了,就找不到他们,都溜掉了,所以称为高士隐士。这也就是庄子所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类人都是这种作风。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现在来看《庄子》的本文之中,也提到这一段。
阳光和时雨
庄子说: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时候,当时有一套说辞,“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这一段如果我们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尧对许由说:你先生要知道,太阳月亮出来了,在太阳光、月亮光下,还点蜡烛的话,“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这个蜡烛的光明不是太渺小了吗?太阳是那么大的光明,在阳光下点蜡烛,有什么益处呢?这是很难过,很讨厌的事。尧比方自己像蜡烛,推崇许由像太阳、月亮一样的伟大。
下一个比方,“时雨降矣”,像这两天热得要命,及时下了大雨,就是时雨。这个大雨下来,街上都满是水,“而犹浸灌”,结果大家还在水井里打水灌溉。“其于泽也,不亦劳乎!”这个小井的水又算什么呢?这不就是多余疲劳吗?
他做这两个比方很有道理,一个是比方一位了不起的人,如日月的光明。另一个比方是说,人有功德,在这个社会世界,就像天上的大雨下来了。我们历史上(小说上也有),经常用这个恭维许多皇帝。你们注意,《水浒传》上每个外号都是哲学意义。梁山泊的头子宋江,外号就叫及时雨。那个及时雨,夏天热得要命下来的雨,多好啊!结果呢!这个家伙宋江,送到江里去了,这个雨没有用了。所以《水浒传》中的外号,跟名字配起来,都在骂人。梁山泊那个军师是智多星,智多星多好啊!智慧那么高,办法又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是他的名字叫吴用,就是无用,智多星无用。每一个绰号和他的本名连起来,你就可以哈哈大笑。再加上历史、小说的描写,每个人的个性、人品等,非常有意思。所以,这就是说明,历史文化上,不管是正史,不管是小说,都把这个及时的雨,比喻为是施给人类恩惠的事。
尧作了这两个比喻后,他讲自己“夫子立而天下治”,古代尊称别人夫子,就是今世所称的先生。他说你先生在这个世界,只要在那里一坐、一站,不必讲话不要有什么行动,就天下太平了。但是,你先生不肯出来,结果我来当皇帝,“我犹尸之”。什么叫“尸之”呢?我们中国文化常用的四个字,“尸位素餐”,尸就是象征祭拜时用的偶像,换句话说,这个字代表愧儡。我啊!尸位素餐。他说我好像被人捧起来当傀儡一样,在上面当皇帝,实际上是吃人世间的饭,像偶像一样占住那个位置。我反省自己,“吾自视缺然”,缺点太多,“请致天下”,所以想把天下让给你,请你出来当皇帝。
这一番话尧说得很客气,这个许由,还没有去洗耳朵的时候,就答复他说: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你治天下国家,治得很好嘛!这个国家治得很太平。“而我犹代子”,你现在叫我来接班,来代理你,请问你,“吾将为名乎?”我为了出名吗?“名者,实之宾也”,他说一个人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实际的功劳才是主体,有功劳才有大名。譬如一个人,他真有道德,因而有名受赞赏,那个名跟实是一样的,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个事实,只有这个名,这一种名,我们文学上称它为虚名,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说你把天下治得很好,叫我来治,我不必嘛!我为什么?为名吗?“名者,实之宾也”,真正的名,要有事实,要有功劳,那样名满天下才是对的。假定我出来,天下你已经治好,我出来当皇帝,只担一个虚名,“吾将为宾乎?”我岂不只是为一个虚名吗!
这个理由是许由的理论,是一个逻辑的道理,也就是哲学的道理,认为自己不应该出来。天下你治好,叫我出来干什么呢?你没有治好,我出来给你抬轿子,我还有一点功劳,还应该出来,现在你已经治好天下了,轿子也不需要人抬,我出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理论,哲学的原则。我们要注意的是,“名者,实之宾也”。人不要求虚名,要求实际,要事实做到才行。真正天下的大名,要真正有道德的事实,才是真的,这是告诉我们原则。上面讲理论,下面讲一个事实。
大境界小境界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鹪鹩是小鸟,至于说是哪一种鸟,这个考据起来很麻烦了,现在我们不管这个,反正是只小鸟。小鸟藏在森林里,只要有一棵树枝给它立足,就很高兴了。它站在树枝上,风一吹,一摇一摇,那个鸟在那里又唱歌又闹,两个眼睛滴溜溜,到处转,在那个境界中,它觉得整个天地都属于它的,非常自在。我想青年同学们也常有这种境界,尤其联考过后,刚刚出了考场到树林里去,找一块石头坐下来或躺下来,那个时候,你觉得天地属于自己,觉得很伟大。这里讲的,就是那个境界。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偃鼠是田里的老鼠,田鼠口干了,跑到河里去喝水,它只要喝一点点水就饱了,肚子就胀了。这两句话,拿两个生物界的现象来比喻,一个飞的,一个在土里头钻的;不管是土里钻的,或者空中飞的,小人物,小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够了。一定要说哪一个环境美,哪个情况满足,是不能绝对下定义的。我想你们青年同学们,境界看得不多,当年我们在大陆时,游山玩水,有些高山走不动,譬如爬峨眉山吧!两边是万丈悬崖,看都不敢看,那个时候,不要说血压高,连低血压都没有了。结果都不行了,只好找本地的背子。背子是一个人背个箩筐,挂在肩膀上,我们就反转来背对着背子坐在上面,看着后面,他就把你背上去了。
我们坐在那个上面,只能拿佛学一句话来形容,惭愧!非常惭愧!还要靠这些女的背子把你背上去。我们坐在背子的后面,使人想起封神榜那个申公豹,他的后脑在前面,面孔在后面。我们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变成申公豹,专门看走过的路,两边不敢看,看下去要发晕的。有些人觉得这才舒服啊!这种境界,在半空中,向下面看到的都是云,黑的。黑的云里头有些亮光,走来走去,只听到下面,得尔隆咚得尔隆咚,就是那么一个声音。其实下面在打大雷,我们就在雷的上面,太阳光照着,风景很好,很舒服。
等到了有个地方,那些背子太太们,也有些背累了,她们要休息一下,我们嘛,也坐累了,也要下来休息一下。当然我们下来,在石头旁边一坐,树边一坐,看风景很舒服。她们嘛,也很舒服。她们不大坐的,有一根十字木头放下来那么一靠,然后点一支叶子烟像雪茄一样,一毛钱买好几根,那个烟一吸一吐,我看她们那个神情啊,那个时候,叫尧来请她去当皇太后,她也不干。舒服得很啊!虽说劳累,但等一下到了庙子,钱就拿到了,买几个馒头一吃,肚子就吃饱了,再凉水一喝,那个境界,与你当皇帝,发大财,一样的舒服。所以,人生境界各自不同,不管别人要怎么样才觉得了不起,我,只需要我现在的这个舒服境界。
许由最后说“归休乎君!”你读这几个字就会想到许由那个样子,像唱京戏那个味道,把袖子一拂,说:嗟!你回去吧!“予无所用天下为!”真正有道之士,何必要出来干什么天下事呢!你回去吧!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完了这个以后,许由下面又讲了一句: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一句的文章很有味道,你仔细一读就会知道,庄子引用每个典故,每个笑话,都是有道理的,不要轻易读过去。我们都晓得,庖人就是厨子,什么叫尸祝呢?古代就是巫师,现在讲可以说是神职人员,天主教叫神父,基督教叫牧师,佛教叫法师,伊斯兰教就是“阿訇”,古代讲这些人等为“尸祝”。“祝”就是祷告。他说厨房的厨师,尽管不煮菜了,不管厨房,但是当神父、法师的,总不能到厨房占他的位子,替他做菜吧!那样是不行的。
这里面有三层观念,还不止三层观念,甚至有四五层观念。第一层,庄子为什么引用厨师呢?大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吃的,而且中国历史,有好几个名厨师。第一个好厨师是伊尹,就是商汤的宰相。在他没有当宰相以前,为了要跟皇帝见面,他故意请求当厨师,因为菜做得很好。把菜做好有几个条件,吃了可口、营养好、有益身体健康,当然你要胖的就胖起来,要瘦的吃了就会瘦。等于过去卖梨膏糖的人嘴里高唱着:“老太婆吃了梨膏糖,就长生不老了;年轻人吃了梨膏糖,马上就长高了;联考的人吃了梨膏糖,马上就考上了;想要考不取的,吃了梨膏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那个梨膏糖就有那么大的效果。好的厨师,也有那么大的效果。易牙就是个厨师,是个坏厨师,后来也当了宰相,使人亡国。但是,厨师的确很难,要使大家吃了都满意,在厨房里够苦了,是汗流浃背,等到把好菜做出来,他自己都吃不下了,所以名厨师喜欢吃一点酱瓜配饭。
一般人都晓得需要好的政治,但是一般人吃饱了,还不晓得饭菜是厨师怎么辛苦做出来的。好的政治社会安定,人们不晓得那个当厨师一样的领导人,是多么辛苦做出来的。所以古人有两句诗说:“洛阳三月花似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宋朝首都有一度在洛阳,洛阳三月的时候百花似锦,整个变成了花都了,但要多少工夫才能组织起来啊!我们去看一个花园,看一个地方,你只欣赏它的成果好看,那个创业,那个使我们享受的,又是多么困难!所以庄子用庖人来形容。
现在这个厨师,就是指尧,做了几十年饭菜,只把好东西做出来给天下人吃饱,自己嘛!苦死了,累死了。现在他想不干了,许由说:我呢?对不起,我不会煮饭,光会念经的,尸祝,只晓得南无、南无,或者是祷告上帝啊!圣母玛利亚啊!菜,我不会做啊!我没有办法来管厨房。所以,“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事我来啊,管不好的,各有一行。就是这么几个道理,包含了很深的意义。
世俗和出世的解脱
庄子为什么讲到这一段呢?中间引用了许由的故事,就是说想做一个超越的人,必须要摆脱世俗的枷锁,这个枷,就是使人受罪,夹在背上那个枷。摆脱不了世俗的伽,就为名所累。除了名外,利当然也困人;又因为这个利很重要,当然难解脱,那是一个事实。譬如很多人讲,他什么都放得下,只是生活嘛……有什么办法!乍一听是真理,为了生活有什么办法!好像是真理,却不一定是真理。实际上我们人生,做一辈子人,都没有为自己生活,都在做厨师,都是煮给别人吃的。做父母是煮给儿女吃;做儿女啊,也是煮给人家吃,都是厨师。所以必须要解脱了世俗的枷锁,才可以不为名所累,然后可以做到“圣人无名”。
他讲了世俗的解脱,许由这个故事,我们看来已经很高了,连皇帝都不想当的人,这个多高啊!但是在庄子观念里告诉你,这个人的超越升华,也只是世俗的解脱而已,还没有达到出世的解脱。下面一段就引出来一些出世解脱了。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这段文章,在古文的章法很美。“肩吾”是个人名,也有人说,《神仙传》上说他姓施,叫施肩吾,是上古时代一个神仙。
“连叔”也是后来变成神仙的。大概庄子写他的时候,他还在修道,仍是普通人。有一天肩吾对连叔说,我听到一个人,疯子,乱讲话,他名叫接舆。《神仙传》上说他姓陆,陆接舆。这个人在哪里见过呢?在《论语》上,孔子挨过他的骂,称他为楚狂接舆。这是楚国的一个狂人,有名的半疯,像济颠和尚一样,狂人。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没有在陆家家谱上找,就不管了。
肩吾告诉连叔说,我刚刚听了陆接舆那个疯子告诉我的话,他的话大而无当,那个牛啊!吹得大得没有影子了。“往而不反”,他说话不兑现的,说过了就忘得没有影子。所以我们骂人,你这个人吹牛大而无当,就是根据这个地方来的。
“吾惊怖其言”,我听到他的大话,觉得好笑都听昏了。惊怖并不是害伯,就像我们讲,听了他吹牛,头都昏了。他说惊怖什么呢?“犹河汉而无极也”,“河汉”不是黄河、汉水,严格的依道书解释,是说天上的银河。河汉是没有边,没有终点的。若依中国古代的地面来讲,像长江、黄河那样,像汉水一样,不晓得源头从哪里来,他的话,他自己都摸不到边,“犹河汉而无极也”。
“大有径庭”,径就是门外的路,庭是门关起来那个客厅,客厅同外面当然两样,所以径庭两个字,就是内外不同的意思。我听了他的话,跟我们观念上,内外究全不同,总而言之,那个家伙不近人情,疯子,不懂人事。肩吾就这样把接舆骂了一顿。连叔听他骂完了,就说“其言谓何哉?”他跟你讲什么呢?使你认为那么不对!
藐姑射山的神仙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接舆说,藐姑射之山住有神仙。这个山,我们历来的注解,都算它在山西,究竟在山西的什么地方,也讲不清楚。反正山西有个山,不管是什么山都不必管了,就有这么个山。藐就是很遥远。
有一件很奇怪的事,不论是中国的神话,或印度的神话,所有神仙住的境界,不管你站在地球哪个角落,都是向西走的。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我们中国古代道家的神仙,都住在西方,昆仑山再西去,有王母娘娘在那里,到了昆仑山顶,再向西方去,不晓得去到哪里了。
他说这个山上,有一个神人,这个神人,也是我们人变的啊!这个人修成功了,神化了,叫做神人。这个人“肌肤若冰雪”,那个皮肤又细又漂亮,又白又嫩,反正比冰淇淋、冰霜冻还要好看。“淖约若处子”,那个身材之苗条好看,就像十三四岁非常健美的女孩子、处男、处女、童子。
这个已经很了不起了,更妙的是这个神人是不吃饭的,不食五谷,麦啊!米啊!大米!小麦!大豆!高梁!什么都不吃。那他吃什么?吃西北风,“吸风”。喝什么呢?不喝茶的,只喝天上的露水,“饮露”。他是这样一个人,就住在那个山上,他怎么出去玩呢?高兴的时候手一招,天上的白云就来了,当然黑云也可以,“乘云气”,这是随便玩玩的。要走远一点呢?他用摩托车了,手一招,天上的龙来了,龙就是他的摩托车。骑在龙背上,要到哪里,龙就飞到哪里了。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人也晓得,这个地区的边界是四大海,到四大海的外面去玩。拿现在的观念强调来说,超过地球到太空外面去玩去,“游乎四海之外”,讲他的生活很舒服。那么这个人呢?“其神凝”,你要看到他的人啊!不像人,他那个精神,始终很凝定,不散不乱,一望就是个菩萨,是个神仙。反正不像我们这些人,你多看他一眼,他眼睛就眨眨起来了,再不然表情就来了。
他那个凝定的精神,只要在那里一站,那个地方就太平了。“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所有万物接触他那个范围里,就不会有毛病。疵疠是两个意思,疵是小毛病,疠是大毛病。他这个人到那里一站,那个地方不管物质也好,稻田也好,下雨也好,太阳太热也好,都会安定下来。不但人舒服,所有的物质,只要一接触他的神光,小病大病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谁要看到他,生老病死都可以逃过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那里一站,人不必劳作,谷子也会长出来,稻子也自然熟了。他描写的,就像佛经上说的另外一个世界,叫北俱卢洲,人在那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肩吾说陆接舆这个家伙,他说些疯话给我听,那我怎么相信呢?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人。连叔听了以后却说,他说的对啊!怎么对呢?
知识的聋盲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这是第六节,连叔听了以后,说:“然”,对的。肩吾以为连叔同意他,也认为接舆是疯子。可是不然,连叔接着就开始骂了,他说接舆讲的对啊!那是真的,“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一个瞎子是没有办法看见世界上的文采、艺术。你说今天太阳好啊!太阳放光啊!那个树是绿的,瞎子是看不到的。
文章并不是说写的文章,而是文采,大自然的美丽就是文采;大自然美丽构成一个图案,叫做章。文就是文采、采丽。后来我们把文字组织起来,就叫做文章。这个观念要搞清楚。
“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聋者呢?打钟、打鼓、打雷,没有办法听到,最好的音乐也都听不见。“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那只是形体上的聋和瞎,他说我告诉你,“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知识上的聋子,知识上的瞎子。
你看,这些神仙骂人的艺术多高明,骂人转了三个弯。肩吾报告完了,连叔还说“然”,肩吾以为与自己的想法一样。结果他却说世界上不仅五官有聋子瞎子,很多是知识的聋子瞎子。他骂人不带脏字,也没有明白骂对方,但把对方却批驳完了。
心能转物和禅定
肩吾与连叔的谈话,就是关于“神人无功”的这个神人。这一篇有一个重点,强调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就是说凡人是可以成为神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知识学问上的聋盲。下面接着说出一个道理,一个理论。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下热。
当时陆接舆告诉你这个话,说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犹时女也”。老实讲,当时是对你而说的;换句话说,你的知识范围太低了,而他说的又太客气了些,他当时的话并没有说完。“之人也,之德也”,德是成就的意思,不是后世所说道德的德。他说这个人的成就到什么程度呢?“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旁礴是形容词,就是现在说的溶化,溶化了万物。这个人你说他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心也可以,他能与万物融合为一体了,不是万物把他融化为一体。换言之,这就是心能转物,心把物转变了。蕲就是安定的意思,他在那里一站,这个世界就安定下来了,这就是神。所以啊!像这样一个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弊弊”就是很轻视小看的意思,谁还愿意劳神出来治理国家天下!事实上治理国家算一件小事,他使整个世界人类安定下来还不算数,甚至能够融化了万物。
“之人也,物莫之伤”,连叔接着说,接舆告诉你的这个人,物理世界的任何东西没有办法伤害他。什么叫“大浸稽天”呢?假使地球北极的冰山化了,大水涨起来,整个地球洪水滔天,“而不溺”,他淹不死,他不过觉得水龙头开了,正好洗个澡。“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如果碰到这个世界大旱天,地球上的山都化了,矿物都变成了液体,土山都烧焦变成灰,变成煤炭,那时他只觉得暖气开了,他在那里烤烤火,很暧和,还觉得是最舒服的事。这就是描写这个人,物理世界已经不能伤害他了。这是庄子所讲的神化之极的神人境界。
另外一个神话,是佛经上所讲的禅定,什么叫禅定?拿庄子的说法来讲,就是三个字“其神凝”。这个“凝”字就是定。所以我们很多人学瑜珈,学道,修定,没有做到“其神凝”,都谈不到定。佛经也告诉你,禅定的这个神凝有程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以谈宇宙世界,佛学讲得最清楚。这个地球是要毁灭的,整个大地毁灭时有三灾,大三灾是地球的大劫。
第一个劫是火劫,火劫来时太阳不止一个,太阳的力量增加十倍,等于十个太阳一并出来,整个地球火山爆发了,地球自己燃烧了,这个燃烧到达初禅天与二禅天之间。二禅天的人,火灾来的时候不怕,水灾来的时候,却没有办法抵抗。我们打坐修道也一样,要经过身体火劫,有时候热得使人受不了,简直要爆炸了。
第二个是水劫。水劫来的时候,北极的冰山化了,整个的地球被水淹了。但是这个水淹到什么地方呢?淹到二禅天三禅天之间的地方。如果得了二禅定的人,水灾来时是怕的,还是要被淹死的,他在那里打坐入定也没有用。所以打坐有时候流汗,身上生疮,动感情,欲念冲动,分泌荷尔蒙,这都是人体上欲界的水灾。
第三个劫是风劫。风劫来的时候,整个地球好像化成气流一样,三禅天还怕风劫。比三禅天再高,到了四禅,三灾八难就都不怕了。
庄子那个时代,佛学还没有传来中国,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没有交流,而庄子却讲到了四禅的境界,这就很奇妙了。他说火灾害不了他(二禅天),水灾害不了他(三禅天)。这个神人,可以乘云气御飞龙,就表示风大对他也没有影响(四禅天)。我们再扩大研究这个道理,世界上有几个古老的国家,像埃及的文化等,对上古那些神人的说法,也都差不多;甚至西方的神秘学,也是同样的说法。可见我们人类虽有人种、地区的不同,但最初的老祖宗,在上一次地球灾劫前,文化似乎是一个。
生命的境界的确会有这样高,就是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所以庄子在这个地方借别人讲,“之人也物莫之伤”,物理世界对他没有伤害,因为他心能转物。火灾、水灾、地球毁坏了,对他都没有关系。这种修养,使人升华生命的价值,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达到了超越的成就。
圣人与帝王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尘垢秕糠”就是渣子。我们吃的谷子,壳皮就是米糠,麦子的皮就是麸皮。我们打个比方说,你们都看过济公和尚的小说,济公和尚一天到晚不洗澡的,人家生了病,他就在身上摸摸汗渣子搓一搓,给人拿去吃。人家问他,这个是什么药,他说这个是伸腿瞪眼丸,吃下去,两腿一伸,眼睛一瞪就会死了,你敢吃就吃。结果人家吃了它,病都好了。这就“是其尘垢秕糠”,他身上脏的东西拿下来,“将犹陶铸尧舜者也”,都可以造就出一个入世的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在这个观念中,都叫做入世的圣人。他说,修养到这个样子,变成神了,他身上的汗渣子流出来,搓成药丸,给你吃一吃,你都可以变成一个入世的圣人,治世的帝王。因此啊!你想想看,生命价值提高到这种境界,“孰肯以物为事”!他怎么会把物理世界的东西看在眼里。
肩吾本来告诉连叔,想博取他的同情,骂楚国的陆接舆,狂人、疯子,随便吹牛,说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人。结果反被连叔骂了一顿说,本来有这样的人,你不知道,你是个知识的聋子,是个知识的瞎子。骂完了,再说一个道理。他说: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宵然丧其天下焉。
这是连叔补充自己的理论。他说宋国的人,到野蛮地区做生意。为什么提到宋国呢?那是战国时候,不提鲁国,也不提齐国,偏偏要提宋国,因为宋人是殷商之后,封地于宋,宋代表殷商的文化。孔子也是宋国人的后裔,宋国文化最高。“资章甫而适诸越”,宋国人要做生意,带着礼服、礼帽到越国来。越国就是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台湾那个时候有没有人,有什么人,还不知道,是属于越国外边的人。“越人断发文身”,我们现在正是越人的本色,头发剪短不梳起来,中国古人的头发是梳起来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座这里几位留长头发的,是合乎中国文化。像我们是西方文化,野蛮文化,断发。“文身”,身体上都刺花的。结果宋人把礼服、礼帽带到没有文化的地方,一个都卖不出去。“无所用之”,这有什么用啊!高度文明的东西,带到那个最原始的地方,是没有用的。
“尧治天下之民”,几十年过去了,天下太平,已经“平海内之政”,那就是盛世帝王,千古万古的名望,那还得了,这是圣人皇帝,结果呢!“往见四子”,尧跑去看四个人,哪四个人?不知道。不过后来各家对《庄子》注解时,把庄子所说的四个怪人,都拿出来凑数。如果乱凑这四子,他见到许由是一个,许由的朋友巢父站在旁边,他大概看到了,两个了,再看两个很容易,不过文字上没有点出来。再看看藐姑射那个山,“汾水之阳”,向西方走,向山西看一看,翠华山上再看一看,像这样的人不止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宜然丧其天下焉。”他觉得作为天下的帝王,本是天下第一个人,天下的万民都是他的子民,把万民治好了,算是很伟大;但是看看这些神人,却发现自己非常渺小,治好了天下又算什么?太渺小了。
我们读到这一节,就晓得庄子讲到这里,首先把生命的价值直接指出来,那就是神化;可以说是自己具备的精神,经由自我的修养而变化,就是神化。换句话说,精、气、神这个心的作用,可以自己使自己生命的功能,变成超神入化。神化了以后,可以做入世的圣人,齐家、治国而平天下。然后呢?就要出世。我们注意中国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不是神话。
大家讲中国文化要特别注意!我们中国文化开始就是那样标榜的,是谁呢?就是我们老祖宗黄帝。黄帝治国平天下,安顿了万民以后,乘龙而上天,出世去了。黄帝乘龙而上时,把他的干部大臣都带走了。因为挂在龙上的人太多,有几个小干部,没有办法上去,只好抓住龙的胡子,就从半空掉下来了。掉下来的这几个人,一直到汉朝、宋朝都还在世,宋朝以后就不知道了。所以攀龙附风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啊!透过中国远古史这个神话,就证明了我们文化的中心,始终把人的生命价值提高到两个阶段:一个是入世的圣人;一个是入世成功以后,功成名遂身退,再成为出世的圣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总结,这一段,庄子把神化的要点都点了出来,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化的功能,可惜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把这个功能丧失了。
大瓜与祖传秘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现在庄子举出来一个人,是与他同时的惠子,惠子是当时的名家。古代文化所谓“名”,就是逻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思想,定一个名称,说一个观念,都要合乎条理。有条理,也就是后世西方所谓的逻辑。惠子就是当时讲论辩的逻辑名家。惠子与庄子非常要好,惠子是宋国人,在梁国作宰相,有一天他告诉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个大瓠瓜的种子,因为是皇上送的,我就把它种起来,结了一个大瓠瓜有五石大。
五石很大,比我们这个讲台还要大个三四倍。如果把它做瓠瓜菜来吃,我们满堂大概也够吃了。从前农村社会,常常把瓠瓜切开晒干,做水瓢用。
惠子说:如果切开干了做水瓢用,太大拿不动,况且水缸也没有那么大。所以他说这个东西大是大啦,真伟大,真过瘾,但是它却没有用。
庄子说:你啊!“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这个家伙,逻辑专家,当然比博士还要博,比教授还要会叫,你了不起,可是你啊!光会讲空洞的理论,不会实际去用。庄子就给他讲一个故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宋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个祖传秘方叫“不龟手”。台湾冬天不冷,在大陆天冷的时候,手都会冻裂。我们小的时候,不晓得不龟手是什么药,乡下只晓得羊油、猪油。乡下人找点油,把手裂开的地方擦一擦,以免再裂开。北方尤其冷,从外面进到房间里烤火,千万不要先摸鼻子,因为鼻子都冰冻了,一摸就掉下来,也不痛,过一会暧和起来,流了血才会痛。所以有人鼻子冻掉了,耳朵冻掉了,都是真实的事。
他说宋国有一个人,有祖传的秘方,可以使手不裂,这家人世代做些什么呢?漂布。现在的人没有看过漂布,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自己家里布织好了先染,然后要漂。漂布是要站在流水里头漂的,脱光了衣服站在流水中,一天都站着。冬天来了,站在水里头冰得很,所以最好有这个药擦在身上,就不怕了。在我们南方呢!不是外擦的药,而是有一种内服的药,吃了这种药,脱光了跳进深海里,一点都不感觉冷。如果吃了这个药,冬天下大雪的冷天,不跳下深海里的话,这个人会烧死的。跳下深海里头几个钟头都不会冷,过了几个钟头上来,穿上了衣服就刚好。
他说这一家有这么一个“不龟手”的药方,被别人听到了,就出价要买他这个祖传的秘方。这一家人开一个家庭大会议,讨论的结果,认为虽有祖传秘方,世世代代只是做漂布的苦工吃饭,一个月也不过是几千块钱,现在人家出价,就像现在的百万美金,我们全族的人,从此可以到台北开一个观光饭店,或者一个工厂,可以发财了,再也不必漂布做苦工,所以就把这个秘方卖了。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这个人买了秘方以后,到南方去见吴王,那时正是吴越之战,冬天要打仗。他向吴王建议训练海军,从浙江湖面打过去,他有本事使每一个海军下水都不怕冷,都不会冻裂。吴王接受了这个计划,打了一个大胜仗,吴王对他“裂地而封之”。古代对有功劳的人,分封一片土地,归他收税,就是裂地分封。他说,同样的一个小秘方,有智慧的人,用这么一个小办法,可以称王称帝;有些学问了不起的人,却一辈子穷,甚至饿死了。这就是说,知识技能没有大小,全靠你自己的智慧应用。也等于岳飞论用兵一样,“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庄子讲了这个故事,接着就批评惠子。
瓜船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你现在家里有这么大的一个瓠瓜,太好了,你怎么怕没有用处呢!你要晓得,古代的交通,不是这样方便,要搞只船很难啊!你就把那个瓠瓜弄干了,挖成空心,你坐在里头,像坐大船一样,浮呀浮呀!很舒服嘛!随便去哪里不用花钱,不要买轮船票,到处都可以玩。结果你还这样担心,那样担心,怕这个东西太大了,没有办法用。“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这一句话,不但骂了惠子,还骂了古今中外天下人。你那个心,你那个脑子里都是蓬草,是个大草包,大笨蛋,所以后世骂人,文学上讲作蓬心,这个典故就是这里来的。
这一节我们借用佛学的观点,给他作一个小结论,这是讲智量、境用的异同。世界上的事,无所谓大小,同样的一样东西,也无所谓好坏,区别是在它的作用。一个小事情,一个不相干的人,如果碰到智量大、见地、境界应用高的人,可以将之应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道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见地、智量高的人,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他达到了超越的境界。反之,如果他的智量、境界、应用见地不够的话,最了不起高明的东西,对他也没有用处。
以庄子来说,他本身很高明,写了一部书,结果呢?我们后人学者只为拿学位作些论文而已。这就把庄子用小了,也把庄子变成惠子的瓠瓜了,很可叹!
大树和狐狸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惠子说:我家里有棵大树。我们也可以想像,庄子这篇文章,写的像是他谈话的一个记事剧本。庄子跟惠子素来是好朋友,又是抬杠的好对手,碰面就抬杠。惠子说到自己家里的一个瓜太大了,无用;庄子就说,你这个家伙有大瓜不晓得用,你真是个大傻瓜,所以你的头脑不清,草包一个。
惠子挨了他的骂,没有生气,倒转来又骂庄子说:“我告诉你啊!我还不止有那个大傻瓜呢!我家里还有棵大树,这棵树叫樗。”这种树是杂木,南方都有,福建很多,比榕树还容易种,福州就多榕树,因为榕树很容易种,随便都会长大的。惠子说:这棵樗树很大,“其大本拥肿”,它的根根臃肿松软,“不中绳墨”。
绳墨是什么呢?几十年前木工用的古代的规矩,就是标准。现在做木工的不用了,过去做木工的用一条绳线,一个墨斗,把一条黑绳线从墨斗拉出来,当作尺子测好,用指头拉线,这么一弹,画成笔直黑线,那个就叫绳墨。规矩是圆规方矩。惠子在这里说他家一棵大树,树根树枝弯弯曲曲的,也不能用墨绳去量。换言之,怎样量都不合规矩。所以这棵树长在路旁,“匠者不顾”,无论木材店的大老板,或是木工,看都不看。而且这种杂木,味道又不好闻,所以人家都不要。这个惠子骂人,也是不带脏字,因为他挨了庄子的骂,他也转骂过来。他又说:老兄啊!你的话“大而无用”,你啊!也光吹大牛,同那棵树一样,“众所同去”。我看你啊!讨厌得、臭得也同那棵树一样,谁看到你,头都要歪一歪走掉的。两个人就这样对骂。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子独不见狸狌乎”,庄子说,这有什么稀奇啊!你有没有看到过小狐狸呀!狌是狌,狸是狸,两种动物同狐狸差不多。我们普通在南方看到的,多半是狌,不是真正的狐狸,算是假狐狸。独另有个名字叫野干,所以研究庄子很麻烦,植物动物标本都要看,我们现在只讲道理,不讲那个文字。他说这两种动物是有名的狡猾,为什么说狸狌而不提出来狼狗呢?狸狌这个动物多疑,性情狐疑不定。一个人多心病,头脑多猜疑,就是狐狸个性,所以文学上形容为狐疑,狐疑不定。狐狸狡猾又多疑,“卑身而伏”,它走起路来,矮矮的,偷偷的,慢慢的过来,人都看不见。它以为自己聪明,做了的事情,讲了的话,以为别人不知道,结果啊!“以候敖者”,高明打猎的人,都晓得它的毛病,利用它的弱点,把它给捉住了。狸狌、狐狸这些东西,自己玩它的小聪明,有时候它也觉得自己很伟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在树上跳过来跳过去,屋顶上跳过来跳过去,它觉得自己也跳得很高啊,也很有本事,也不怕,以为没有人看见。结果人当然看得见,人聪明,把机关埋伏在那里,等它一跳,“咚”掉进去了。“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结果捉它的机关,捕它的网,都布置好了,最后还是被人捉去。
庄子都没有骂脏字,但他就是当面骂惠子,你这个家伙,就像狐狸一样,就像小猴子一样,你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庄子就是这样骂,不像我们骂得很笨蛋,一定很难听,最后说不定打起来了。而庄子与惠子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谈着,一边对骂,好像蛮舒服的样子。
无何有之乡
今夫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说:你啊!简直是个小乡巴佬!你以为你逻辑讲得好,知识就是那么高!你看那个嫠牛,中国的大牛。
牛有好几种名称,漦牛的名称出在中国的西北、山西、陕西一带,靠近西康、青海一带,那里的大牛就叫做漦牛,这个属于西陲一带的。有些地方叫漦牛、牦牛、旄牛、髦牛。古代对于牛的名称,累积下来,总有十几个不同名称。他说那个牛那么大,“其大若垂天之云”,就是形容它大得不得了,把天都遮住了。牛固然大,有什么用,又不能捉老鼠。
庄子先骂他,小器、狡猾得好像狐狸,但是没有用。你以为你聪明能干,结果还是给人家捉住。你以为自己伟大,伟大得像一条漦牛,老鼠也捉不住。你家里不是有棵大树吗?大树有什么不好?有了树,有了大瓜,多好呢!你真是个大傻瓜,你把树栽在那个地方,在“无何有之乡”,什么都没有的那个地方。
这个,庄子更吹得大了,你把那棵大树栽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了不可得的那个地方,本来无一物,一物皆无的地方。“广莫之野”,无量无边的地方,你把那棵大树栽在那里。然后那个地方,无量无边,万物都看不见,了不可得!你嘛!把这棵大树种出来,一天到晚在那里悠哉游哉,逍遥自在。在那里才真是逍遥。
你在这个地方栽了一棵大树,晴天当斗笠遮太阳,下雨可以当雨伞,什么都管不到你。然后你睡在树下,谁都不来看你,万物都不会来扰害你,蚂蚁都怕臭,树上也不做窝。什么人都不理你,然后你在这无何有之乡,才真得自在,真得逍遥。
真正的逍遥
所以啊!大鹏鸟飞了半天,那个逍遥不是真逍遥啊!庄子说的逍遥是要神化。神化到哪里呢?到了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呢?在那个你看不见,摸不着,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但是,那个地方的确有个东西,你到那个了不可得的境界里,才真得逍遥。这是庄子讲到神化才点出来,逍遥就在那里逍遥,不是大鹏鸟飞起来才逍遥,那样就搞错了。这是庄子对逍遥下的结论。
我们可以拿佛学的观点,解释庄子的结论。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一样,一个人要得大机大用,必须要具备真知灼见,所以禅宗要具见。见什么东西呢?见智。佛学的名词,真知灼见所见的那个智慧的智。所以啊,真知灼见是见智之所见,非心思之所思,这不是一般心、一般意识所能够了解。他讲的是神化,精神的神,变化到达无何有之乡,才真得逍遥自在。也就是佛家讲的真解脱。这里只讲到解脱,还没有讲到解脱起用,到了下一章《齐物论》,他才讲到气化,就是解脱起用。实际上《庄子内篇》的七篇是连贯的,也等于我讲《论语别裁》二十篇是连贯的一样。
在《逍遥游》里,由北海的鲲鱼变成大鹏,向南极飞这个故事开始,最后指明了真正的解脱,证到本体,证到这个道,归到无何有之乡。这等于后来禅宗所讲的“了不可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同一个道理。在到达了真正的无何有,了无一物可得的时候,才能真正得到逍遥。这是讲到真正的解脱,必须要了解本体,佛学的名词叫法身。真正的逍遥,必须要到达这个法身的境界。所谓法身,也无所谓一个身,只是假定的名称,一个代名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