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就是第二十四位圆通,念佛的法门,特别注意,我们上次提了一点,为了慎重所以我们从头开始。他说念佛法门。
怎么样叫做念佛?我们重复一下,念是心念,心念。嘴念,嘴为什么会念佛?心要念所以嘴里念出来了。嘴念是心念的一种表达,等于我们人怎么样会讲话?思想会讲话。思想在里头没有表达出来是内在的语言,我们讲话、动作表达出来是外面的思想,把思想表达出来变成语言、变成动作。所谓真正念佛是心念,不是完全靠嘴念,当然心念嘴也念出来这是很对的。可是我们平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念佛一定是嘴念出来才对,或者念经嘴念出来,这个观念是错误了,要心念。那么哑巴也可以念佛,哑巴如果懂得了这个意思,不要嘴念心里默念就行了。
譬如我们有一个现实的事情,我们嘴里讲话,脑子里心里头还在另外想别一件事情,对不对?大家应该有这个经验。话尽管讲,心里还想别的,那个是念,念佛要那个来念,不是靠嘴念,这是第一个观念,我们搞清楚。
第二我们常常碰到有些朋友,象我们年纪大了,一生几十年经过许多的朋友,学佛学了几十年,临死到医院上氧气以前,或者这个时候,常常我告诉他你现在念佛。有些就摆摆手,我说怎么了?“念不出来了”。“我说念不出来了,你怎么会讲话”?“我还会讲话”,“我说念佛呢”?“念不出。”会讲话就念得出来,他怎么念不出来?他观念搞错了,快要断气了没有气力嘴里念不出来,他不晓得这个念在心中,你都能够思想、能够讲话怎么念不出来?许多人,所以啊学佛修道一辈子到临死的时候手忙脚乱,一点办法没有。我看得多了,有好几位朋友,等于说是我把他最后扶到头靠在我肩膀这里,就过世了。一方面我这个人对于这个生死经验太多了,两夫妻都是我好朋友。我就给她太太讲,好在他是男的,假使你先走,我这样抱着你不晓得人家怎么样骂我了。一边还跟她说笑,那个太太眼泪鼻涕流着,听了这个话,还在笑,老师你这个时候还说笑。我说这个时候不说笑,光哭有什么用啊!你们好好念佛啊,我的意思逗你笑是叫你念佛,都还晓得笑,为什么念不出来?就是观念搞错了,以为嘴里念出来叫念佛。所以念佛是特别要注意,这个道理不懂啊,学佛是白学了,只讲念佛这个法门。
同这个道理同样,你说密宗念咒子也好什么也好也是一样,心念。所以现在我们看大势至菩萨,大势至到了,大势到了你不能不走了,到了医院最后快要进太平间那一道,大势至菩萨来了,大势至到了,你非走不可,赶快念佛。你看他告诉我们念佛三昧,怎么说,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是一段,他做了一个比方,先告诉我们什么叫念佛。譬如有两个人,一个人专门想一个人,当然我们上次比方过父母想儿女,尤其是妈妈母爱想儿女那个心,这就是念,儿女不管在哪里,好的儿女坏的儿女,总是我生的,还是会忆念,随时会想到,这是念。嘴巴没有说,心里头在念着,这个是忆念的念。当然再其次等于人谈情说爱的,专想这个人,忆念,别人还不知道他原来心里在想她,所以一日思亲十二时。我经常引用黄山谷两句名诗,尤其我们像外省的朋友啊,在此地几十年,看这两句诗是无限的感慨。“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这真是名诗,句子文句情感没有哪一点不好,名家的诗。吾今归梦,所以梦到家乡,路隔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山谷原诗是如此,想家乡想父母。到了明朝有人啊把它改了,改了一个字,就是恋爱的诗,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卿十二时。不管如何,什么叫念?就是这个道理。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随时想念这个叫念。
所以大势至菩萨说譬如一个人专门忆,忆就是忆念,心里头回忆,譬如我们离开父母,心里头回忆,象我们想父母的心情,尽管头发白了百把岁还是想,这是念,忆念。“一人专忘”一个人专门容易忘,这就是佛与众生的关系,十方诸佛成就的圣贤不管是哪个宗教的教主,都是爱世人,都是慈悲,爱念。可是众生愿意忘掉,等于父母爱念儿女,儿女容易忘掉父母,那是当然,这是一个比方,他讲念的道理。所以念跟忘,心中如果我们所谓学佛的人,譬如说念佛,心中如果说忙得忘掉了,说你这两天念佛没有?因为事情忙啊。表面上很好听啊,不能说没有理由,实际上一点理由都没有,事情尽管忙同忆念没有关系。假使你欠人一千万,明天不还人家就不行,就把你抓去坐牢,你今天忙死了那个念头还是念到的,这个叫念。所以他的比方,你看他原文,一专为忆,一人专为忆念,这个是念。一人专忘,譬如另外一个人专门忘记了,这个叫失念,失去了念。所以大家说入定,入定就是进入了那个念的境界,不是说你坐在那里睡着了叫定,那是你睡着了,昏沉。所谓定,这个意念这个定啊,定在那里不动摇了,不动摇了,所谓不散乱不昏沉这叫定,一念定在那里不动摇这个叫定,所以谁能得定入定是这个道理,一念专一谓之定,不散乱不昏沉,不是睡着了,也不是另外的乱想,这个叫得定。等于风静了,那个树叶子都不动了谓之定,所以念佛真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定,专一。
那么第二层大势至菩萨解释这个忆念的这个作用,念佛的修行关系之大,它的功力之大。他现在举这个比方,譬如一个人专门想一个人,一个人专门不愿意想他,忘记了没有想,等于我们做人家的儿女,都不会想父母的,父母想儿女的心很严重,假使一个儿女想父母的心一日思亲十二时,那大概真是个孝子。孝子并不是在形式上,心里真有父母,所以念佛的也是这样,但是他说念的作用,第二句话讲,一个人专门忆念他想念,一个人专门忘记。
“于是二人”,这样子一正一反,这两个人“若逢不逢”,不管碰面也好,不碰面也好。“或见非见”,或者当面看见,或者根本看不见了,我们常说佛说因缘真是很妙,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只有一面之缘,一辈子看不见了,当然做善缘的大半如此,恶缘的到哪里都碰见了,你不愿意见的转个弯都会碰到,所以这个善缘之难办。“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假定这两人之间一个想念他,他也想念他,拿现在讲心灵的电感。
“二忆念深”,我们念佛如果是这个心情去念,那么佛念一切众生的慈悲也是这个样子,两个意念电感,所谓瑜伽。我们看学密宗的动不动就修瑜伽,瑜伽的意思就是相应,古代的解释,什么叫相应?就是交感,彼此心电的交感,所谓天人交感,佛与众生的交感,所以修瑜伽,所以瑜伽念诵,譬如放焰口叫瑜伽焰口。有定力的人,家人父子想念深了,所以请法师们放焰口可以得超度,就是靠法师们的定力,靠做后辈子女的孝心,才能得到这个瑜伽交感感应的作用。所以给人家念经这是要定力的,不然超度不超度就在这个地方有功夫,功夫在哪里?就是定力,心念的专一。所以这个“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从这一生至来生,这是讲善念哪,恶念也是一样啊,如果我恨他,他恨我,生生世世都是冤家啊,善念是生生世世都是善缘。从生至生,从这一生到另外一生,
“同于形影”,等于一个身体一样,有一个身体就有个影子跟着的,除非你没有身体就没有影子,形影不能相离就是这个意思。
“不相乖异”,就是两个分不开了。这一段很明白告诉我们念力有如此的重要,这个念力也就是业力,造业那个业这个力量。造业这个业力,这个善业就是善的业力,恶业就是恶的业力。所以菩萨讲戒,戒律并不是你做出来才有戒啊,菩萨戒起心动念都有戒。外面还没有说出来,心念一动,善恶的业力已经分开了,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了解了,他第三段就说明。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所以他说十方一切诸佛念这一切众生,慈悲忆念众生等于父母想子女一样,想孩子一样。可是佛菩萨是爱我们,我们并不爱他,他尽管“一日思君十二时,”我们并不会一日思亲十二时。在文学上要注意啊,学文学的同学,假使拿长辈拿佛菩萨来想念我们,我们用黄山谷这一句诗就要换一个字了,一日思君十二时,当然这位先生写成君。假使我们对佛菩萨而言,就要换成那个亲,一日思亲十二时。这个君可以做平辈的称呼,也可以长辈对下一辈的称呼,君是这样,对下一辈客气一点的称呼。亲就不同,当然现在学外文的写法是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那么这个亲字用得更亲切了,亲爱的朋友也可以,平辈也亲了,可是在古文就两样,这个我们值得注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等于父母怀念儿女一样,可是我们这些儿女不愿意想父母,跑开了,离家出走了。“虽忆何为”这个父母的想念一点用都没有,父母想念儿女,儿女走开了,他也不理你。这个说明十方诸佛想念众生,慈悲忆念众生,众生不会像佛心那么忆念佛菩萨。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所以假使一个儿女想父母的心情,也同父母想儿女一样的心,母子互相在想念,这个就是念,这个母子关系生生世世不会断。不过不会断是两样啊,你说那做妈妈的永远做妈妈?做儿女的也不然哪,轮转,会换位子的。所以注意哟,有许多亲情有神通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你这个孙子、儿子好乖哟,就是你前生长辈来的哟,当然乖呀是冤家是缘这很难讲了,就是会换位置。不过他为什么亲情那么深切呢?就是这一念的关系。所以历生不相违远,不会违背不会远离的,这个亲情总是存在。这是说明这一段佛念念在众生,可是众生不会念念在佛。这说明了念佛是心念。特别注意。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他说念佛的法门的原则,象中国佛教有十宗,从东晋的时候慧远法师在江西庐山开创了白莲社。那个时候天下大乱,慧远法师是山西人,逃到南方来,在江西庐山所谓结社。陶渊明,大家晓得陶渊明,慧远法师大家不知道,我想陶渊明大家知道,和慧远法师都是好朋友。白莲社当时一般名士第一流的人物都在一起,只有一位也是全体以内,但是不肯上山念佛,因为他舍不得不喝酒,陶渊明。所以慧远法师几次写信劝他上山,他不上,可是他们好朋友。慧远法师那时个时候提倡念佛就是根据这个来的,念佛法门是修行里头最快的、最方便。所以这一段也说到,假使一切众生的心能够忆佛,忆念十方佛,你不一定念阿弥陀佛,你念药师佛也可以,念弥勒佛也以,看个人的因缘,个人的发愿喜欢。不过你晓得弥勒佛在哪里应该搞清楚,现在是兜率天,这是最近的路。药师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我们昨天晚上也讨论到这个问题。
那么十方三世都有佛,假使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就是目前,当来就是将来应该来的。“必定见佛”,必定可以见到佛。这个随着念力的强、快,他说假使众生心念佛的话,佛在哪里?就在这里,就在你的心中,就在你的眼前。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真正念佛念到至诚专精的时候,佛不在西方啊,佛就在你这里,无所不在呀。佛要真在西方,那么买个飞机票还不能到啊,太空棱还没有可以乘人啊!所以这个是念力,那么这里我们经常引用古人的这一个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是修心,因为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把“心”尤其是心脏这一部分叫做灵台。所以中文把心这一部分叫灵台,所谓灵台方寸之间,就是我们心窝子这里四方只有一寸,所以叫灵台方寸。因此把中国文化同佛法的配合起来,释迦牟尼在灵山,佛在灵山莫远求。你不是真的说非到了灵山才能成佛,佛在哪里?佛在你心中,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不需要去上庙拜他,你心中就是。只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大势至菩萨也告诉我们,念佛就可以见佛,佛并不远,佛就在你那里,“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就是借,假借,假古代就通“借”字,借来的借。不用借用任何的方法,“不假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你不要另外再求一个秘籍啦方法啊,心中一念佛,佛就在你这里。
那么你说我怎么样能够见佛呢?如果真有个佛,你念念前面给你看见了,并不好啊,那是第六意识的影像变的。真佛来了跟你心心是相印的,当然这个中间很有差别。真佛现前是有,这个并不是没有,但是真佛现前你身心是非常宁静的,非常清凉,非常舒服,头脑是绝对不会杂乱的,血压也绝对不会涨高起来,而且真佛一来,身心所有毛病都没有了。假使自己觉得头昏昏的,闭着眼睛眼睛都闭不拢来了,头上血压很高、后脑昏昏的看到那个佛,那就是不对了,这是病态,大原则给你讲是这样,所以不要随便着相。
真正的佛在哪里呢?大势至菩萨,现在不是我讲的,他告诉你很清楚,见佛就是见心,所以花开见佛就是心开见佛。他告诉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自己明心见性了,心就开了。你说心开和开心不是一样吗?你说那我每一天在家里打开电视看到高兴的时候开心得很啊,那也不算是见佛了,那不算见佛。心开是个实际的形象,心开就是:专一忆念深远的时候,脉解心开,心脉会打开了的。所以我们晓得我们的心脏,大家没有看过自己的心脏,对不起,到菜场子里头买猪先生的那个心来看看,猪心看看就知道了。猪的心脏一陀,实际上大部分心脏的血管这个脉,一共包起来一股一股八个大股,好象八个大股的电缆那么包起来,是八花的。脉解心开,并不是说你见道了以后,里头的心脏真像莲花一样打开了,那不得了了,那心脏不破裂了?是里面的心脉的气脉会打开了,所以脉解心开,这个时候是花开见佛,你自己就明白了,就是说佛心跟你自己的智慧心心就相印。相印等于盖补丁一样完全合拍了,完全一样自己会知道。所以他说念佛的道理,佛在哪里?佛就在你内心,就在自己心中,不假方便,没有什么巧妙,也不需要迷信,自己到了那里一心念佛,自得心开,就是心开见佛了,这是第四段。那么跟着他就说: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他说人为什么念佛会念到见佛?这一节是解释前面的助词。为什么念到后来自己会心开见佛明心见性呢?见到自性佛,为什么理由呢?这样一念就可以呢?念佛也要功夫的,你慢慢念佛,譬如念阿弥陀佛,慢慢念,念久了功到自然成,不是说吃了三天素马上上西天,做不到的。当然很专精的人一念之间也做得到,但是这一念专精很不容易,等于人掉到香缸里头去了。所以他现在做个比方非常好,他说我们慢慢念佛念久了,信心十足,功力到了,自然花开见佛。等于染香的人,做香料的人做香水工厂里在做工,随时摸这个东西,天天摸这个东西,身心内外就有香气了,熏习成功。念佛的心理也是这样,念念在佛,慢慢你也就是佛,心开见佛,等于这个在染房里头在香水场里做香水一样,染久了你浑身内外都有香气了,这个境界大势至菩萨叫它是香光庄严,自然有佛。
所以有许多人念佛念到,常常我相信你们在坐的诸位菩萨,都有这个经验过,有时候念佛无缘无故的闻到檀香味,檀香味不是香水味,香水味就很不对了,也有的哟,那是另外非佛菩萨的境界,有时候味道来得很邪气的哟。真正有时候檀香味就来了,哪里来?你家里绝没有烧,自然有这个境界。所以尤其是念佛的朋友念到专精了自然会闻到。那当然医学上解释也可以说是从你内心发出来的,身体内部发出来,不一定,有些还是外来的。
譬如,这一讲我现在想想总有三十几年前,快到四十年了,我到昆明,在云南昆明。一到了人家告诉我啊,昆明有一位居士,他是个法官,法院里首席法官,一生信佛。我说我晓得这个人啊,我正想去看看他。哎呀,过世了,一个月,刚过世了一个月。他过世非常安祥,硬是全家人朋友去都看到佛菩萨光明有香气,他的家里他说一个月还有香味。我说现在有没有?不晓得。我说先叫车子我去看看,到他家里看他家属拜访。一到他家里还有香味,檀香味,人已经早过世了一个月了,那绝不是家里烧的檀香什么的,这位朋友这是一个事实。这个诸位念佛的人常常有这些祥瑞的境界,所以叫做香光庄严,不止一个佛啊,不是光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啊,念其他佛佛号都是一样的,心念专诚,功力够了,这就是瑜伽,交感,所以佛力和心力两个交感所发生的境界。那么他报告到这里,先说明念佛法门的好处。现在他另起一大段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说我原本开始学佛,经过无量光佛十二如来的等等修持,他说我们不只代表一个大势至菩萨,五十二位。也代表了我们学佛的人由渐修法门菩萨经五十二位阶梯才能成佛,所谓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菩萨两位菩萨五十二位,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佛位才成佛,所以念佛的法门,不要经过这个阶梯,所以叫做横超直入,最快的,花开见佛,不要经过这个渐修的阶梯。他说我本来发心的时候,修念佛法门,以念佛心进入无生法忍,而证得佛果,所以这一生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旁边的辅相。到这个娑婆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当校长,他也来当助教,菩萨们来当助教,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头,“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摄是教化把他归拢来收拢来,把真正懂得念佛的人同心向佛,归到净土的法门,他只说皈依净土,并没说皈依西方极乐世界,硬性的规定啊。一切佛的国土都是净土,那么这个道理就要了解《维摩经》所说的道理,心净国土净,一切佛土都是净。所以他要摄一切念佛人归到净土法门来。现在他报告了第二大段开头,最后结论告诉我们怎么样念佛,上面的原则分了好几段晓得是怎么念佛,下面这几句念佛法门的程序讲得很清楚。
他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佛现在要我报告怎么样用一个法门圆满通达佛的境界,圆满通达进入佛的境界。他说我没有什么选择的,不是说我不选择别的法门光念佛不是这个意思,“我无选择”这句话只要那么解释就错了,一切法门都在念佛,没有什么事情,一切法门都是净土法门,最后同归净土。不管你禅也好,密也好,什么法门也好,外道也好,内道也好,最后同归净土,净土是心地法门,心净则国土净。所以佛问圆通法门,我没有分别也没有选择。那么他讲出了念佛的法门,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要怎么念?我们刚才前面已经讲过了,心里念不是只靠嘴里念。不过在心里念的时候啊,这个叫散心念佛,我们虽然念佛也可以看书,也可以做事,也可以讲话,这个是善心在念佛。要到专修的时候,所谓专修了,专门修,或者你今天晚上事情做完了,我平常做菜也好,走路也好,办公也好,心中在念佛,开车也好,那都可以,还是散心念佛。念到后来怎么样叫专一呢?一心不乱。
“都摄六根”,眼睛不向外看,回转来看念佛的这个念头,并不是这个肉眼来看,意识。耳朵不听外面的声音,断绝了,回转来听心声,心里念佛的一个字一个字名号的话,一字一字很清楚,这个就是瑜伽念诵了。假使念一个咒语念一个佛号一字一字听得很清楚。如果不念呢,这个耳根回转来,观到心地法门一味清净,身体不动,舌头也不念了,收摄六根,你晓得吧?舌头是六根之一哟,并不是叫你嘴里念出声音,舌头都不念了,只有心念,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动。
怎么叫不动意?念佛就是念佛,不要说哎呀我不晓得这一下念对了没有?念了有用没有?是不是跟大势至菩萨讲的一样啊?这个就是意识在动,眼耳鼻舌身意一概不动,一念清净之下归一了,这叫做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都摄六根,都就是拢总,“都”字的意思就是拢总。譬如我们写一篇古文,这一本书有好几段,我们假设写一篇文章叫某某这一本书的都序,就是总序。这个“都”就是“总”的意思。都摄六根就是总摄,归拢来,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归纳拢来以后如何呢?念也不念了。
假使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注意哟,我们现在讲净土宗采用小本弥陀的念法,净土有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最短叫做小本弥陀,这本经的方法念佛的法门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寿,念他的名号。那么净土宗《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呢?不念名号就观佛,心念念佛,心里头念佛。譬如阿弥陀佛这个像我们看熟了,就想这个佛,换句话说念佛就在想佛,当然你整个佛像想不出来,观佛的额中间;眉毛中间的明点也可以;想头顶也可以;想胸口的万字也可以;乃至想佛的这只手叫垂手接引印,接引众生也可以,什么叫接引?就是拉一把,把你拉上来,拉到彼岸,把你拉起来,所以叫接引印;这一手是说法的手印,放光的手印。什么叫手印就是打手势了,就是手语,现在讲就是手语。或者是观一个手印,或者观明点,或者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叫念佛,《观无量寿经》或者《无量寿经》这个念佛。我们后来采用了小本弥陀念佛的法门,只念他的名号,念名号大家就拼命抓住了一个名号,所以对于净土宗的真正是什么叫净土宗就搞不清楚了,所以要懂大势至菩萨这一章经典。
我常常告诉大家名号是有生灭心,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字啊,每一个字就是一念啊,“南”这一念过去了,“无”第二念又来了,南无阿弥陀佛都在那里生灭轮转哪。那么我们为什么念它呢?念这个名号使你香光庄严,慢慢地染成佛业。所以大家有许多念佛的自己已经到了很好了,念专一的境界,自己不懂了。大家总以为念佛念到把喉咙都念破了,一天念到晚阿弥陀佛,中间没有一个思想,什么都没有,那才叫做一心不乱,是不是很多人是这样想法呢?我们坦然一点啊,大概都会这样想,做不做的到?你做到了也是错了。怎么叫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念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时候念得好的时候,念到没有了,一个字都起不来了,“南”字都念不起来了,“无”字更没有了,“阿”不了了,或者念头就切断了,这个时候你心中明明了了,一点杂念妄想都没有,“净念相继”,这个叫净念,心中的净土就出现了。
我相信在坐很多老朋友们念佛都已经念到这个程度,因为自己不认识,然后反而好境界来了,净土来了当秽土了,糟糕了,我犯了罪了,佛都念不出来了,我大概有罪过了。不是你的罪过,佛的罪过,佛把你教坏了。你这个就是净念。
所以念念念到后来都摄六根,你要注意六根是什么?包括舌头包括意识,意识念佛的心都没有了,心念,其他都没杂念了,净念---心里干干净净,一片明镜,什么都没有,很清明;“相继”,越久越好,这个净念一日思亲十二时啊,昼夜都在这个净念境界上,你怎么不成就啊?你这时候已经唯心净土当下现前。
可是我这样讲明白了,大家不要听啊,听我的话会中毒的呀,不听会受害,听了会中毒。什么道理呢?不听受害,你不懂这个就是净土现前。听了中毒是什么?现在一听了以后,将来你念佛念到这里的时候,哎呀我对了,那天南老师就是那么讲的,哎呀,我现在是净土了,好,不净了。所以不懂啊是受害,懂了又中毒,这很难了。不过我现在把解药已经放在这里给你,不过你们到那个时候说:“哎,我懂了,不要妄想,我还是净念想继,某人讲过这个就是解药。”那就更糟糕,所以佛法难学,佛法也难讲,天天觉得自己在说法,天天是造口业,本来一切众生是佛,你何必说法去害他呢!把他佛都说成凡夫了,要注意。
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秘密都告诉你了,这就是大秘密,这个净念相继是唯心净土现前。当然你注意两个字,假定你念佛念到念不起来了、切断了,这所谓三际托空,禅宗的人常用,前念已经过去了,阿弥陀佛过了,后一念没有起来,南字都没有来,前念已过后念未生当体即净,也可以说当体即空,这一念空空灵灵,空不是没有东西,很灵敏没的杂念没的妄想这就是正念。那么学禅的人观心啊观到这样,那么观到这样你说我悟了,你悟个什么?悟了就有定,怎么叫悟了定?到了这个净念相继这个境界,乃至下来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事也好,骑摩托车也好,开汽车也好,跑步也好,随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心境永远是这样,这叫净念相继。说瞎猫撞到了个死老鼠,有时候碰到了一下。下一次,好几个朋友跟我讲,哎呀,我那个时候刚刚信佛念佛啊有这样好。我说那不是好。哎呀,后来就掉了。我说掉了找回来没有啊?没有啊,永远找不回来。哪有找回来?因为你要找所以不回来了,你不找就回来了,你有个找的心有所求的心就是闹了、不净了。这个净念是随时现前,是心的本相,你能够保持这个净念的境界相继,相继就是得定了,昼夜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得三摩地。然后慢慢功夫到了得到定了,得到正受了,得到净土正受三昧,三昧不是二妹不是大妹,三昧就是翻音正受。正受净土法门,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法门,这是二十五位圆通最高层了。
所以一切法门我们注意啊,再检讨这二十五菩萨报告,每一个人报告修持经验,由小乘到大乘,最后统统归之于净土,所以这个八十卷《华严经》,最后文殊、普贤一切十方诸佛大菩萨同声念佛,归向极乐净土,一切法门最高处就是净土法门,心净国土净,所以到了顶尖了。那么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讲过了。
第二十五位谁起来报告呢?观世音菩萨报告。那么刚才我们讲过,二十四位把佛法的塔顶这个金字塔的塔顶已经说完了,最高是净土,那么观世音菩萨塔顶上翘个尖哪?那以禅宗祖师来骂人叫做矢上加尖,在这个箭头上还要加一个箭头,那就太多余了,它不是。另一个道理就是骂人的,那不解释了,你只晓得箭头上不要加箭头就是了。所以念佛修行到了这个呢,大乘境界到了最高境界到了佛境界以后呢!自度度人,自利而后利人,自己成就了才能有资格大慈大悲入世度生,第二十五位才是观世音菩萨出现。现在我们翻一页,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对于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我们不要多介绍了。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至于说大家看小说妙庄王、三公主啊,这是后来把佛经的意义变成小说编拢来。观世音菩萨不是女相也不是男相,非男女相,不过他在东方世界经常现女身,同情女性,尤其同情女性的苦恼多,都喜欢现女性相。不过观世音菩萨的画像有些是要画胡子的哟,有些都是男相,很多啊。在我们中国最喜欢的是女性相,尤其是白衣观音,但是面孔是女性相,非男女相,要注意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看原文,观世音菩萨的报告。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个原文都一样,我们不加重复说。他的报告。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观世音菩萨的报告开头都同诸位菩萨一样,都讲无始劫来的修持,这一生的成就。观世音菩萨我们晓得他成佛比释迦牟尼佛还早,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这几位大菩萨早早都成佛了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劫当中,出现于这个娑婆世界,所以他来帮助弘法的,现菩萨身为佛的弟子。实际上他们自己自有他的国土,所以有观世音如来的世界国土。同时我们晓得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这个法门,有时候也叫做观自在,中文的翻译。
如果研究我们人类学,民族学啊,每一个宗教表面上一样的,有个共同点重男轻女的,任何宗教,佛教也一样。和尚叫大僧,女的出家尼姑就叫二僧。尼姑能够拜和尚,和尚不能拜尼姑的,可是和尚应该拜妈妈,妈妈也是女的。尽管是出家了不拜,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古来很多大德还是拜,因为妈妈是观世音,你们尽管重男轻女,每个宗教到了最后都是女性出来。道教嘛,玉皇大帝的妈妈是瑶池圣母,叫西池王母娘娘,玉皇的母亲。天主教啊最后是圣母还是白衣,都是一样,佛教里最吃香的是观世音菩萨,你看到处有观世音。
再研究人类学啊,观世音这个圣号啊在各个民族里头有不同的出现,最奇怪的象观世音那个咒语,嗡嘛呢叭咪哞这个六字大明咒。后来前几年有一个哪里的,那里一个国家“白衣利”{听录注:录音听不清,可能是玻利维亚},那一位外国学生在这里,后来我教他念这个咒子,他看了我半天,愣住了。我说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他说我们那个民族的祖先历代都念这个呀,那绝不是中国文化过去的哟,也不是印度文化过去的,他说我们那个民族的祖先历代都念这个呀,这个又是一个证明,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观世音菩萨,佛有专门的介绍,说他成佛已来非常久远,比佛还早啊,很早很早,有百千万亿化身。他说他在开始的时候,他学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发心那个就叫观世音如来,一路下来的名号,所有历代名号都叫观世音,等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成佛只有一个名号都叫阿弥陀佛,都是一个名号的。他说那个时候有佛出现于世间叫观世音,我在那个观世音如来前面发了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菩提是梵文,觉悟的意思。他说那个时候一开始就悟道了,发心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明心见性,菩提梵文,翻过来就是觉悟,佛者觉也就是这个意思,悟道了,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所以为什么你说开始学佛容易开悟呢?学佛学久了变成老油条了,很难开悟。所以《华严经》上说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你那个第一念动机那一下发心,那个是最好的,等于我们初初第一次相信佛法,那一念最诚恳。等于佛教里有一个笑话也是真话: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就是这样。所以最诚恳的就是初发心的时候。所以常常有些人学佛修道做功夫第一下那个念境界非常对,后来就不对了,越修知见越复杂、染污越厉害,东听西听,乱七八糟听进来,把那个菩提啊变成提菩了,就提婆达多了,就要下地狱了。真正的菩提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
那么他说开始他悟了,一初发心发了菩提心。观世音如来教观世音菩萨修的法门是什么?闻、思、修,三个层次。所以这个我们值得讨论,入三摩地。闻、思、修,先讲外在的闻、思、修,在佛学里头我们晓得这四个字一组,叫闻思修慧,闻思修慧在中间,教理境果在左边,右边四个字是信解行证,就是讲外在的这四个步骤,学佛的渐修法门最稳当。
闻什么呢?多闻就是多求学,多听,多研究,“闻”字包括自己看书听经,研究,闻教理,多闻;闻了起信,闻教理理解研究清楚了发生自信,但是学佛不是叫你迷信啊,其他的宗教只叫你信就得救,学佛不行啊,要研究啊,要自己想啊,深思熟虑,正思维;
闻了要思这个理,这个理思到了,要解决这个理,问题就要解决,这就是学佛的闻思。
解决了教理懂了,对了,正式放下来求证,修正自己的行为,叫修行,行者就是行为,“行为”分两种,内在思想心里的行为心里行为,外在的作用是生活的行为。思想在内在没有发出来就是在里面的语言与动作,发出来的语言与动作就是表达出来的思想。所以修行就是修证自己的行为,把它转过来叫修行;
那么最后证得大彻大悟,得智慧的境界,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但是没有功夫这个智慧生不出来。所以行境慧境这个果位就是证果的成就。所以证果是慧力的解脱,最高的成就,佛的境界。
所以我们研究佛学,在中国佛学,你经常碰到这几句话,你学佛啊,先要从研究经典啊,要教理行果。既然讲教理行果就要信解行证,那么实际上中心的就是闻思修慧,不是盲目迷信,这是讲外在。内在的做功夫观音法门,观世音这个菩萨的名号就是做功夫的方法,观:密宗经常提到观,观想。现在我们用国语念叫观想,以前我们不叫观想,观是观,看一个东西这个音声念成“观”,所谓平声。
如果学佛修行做观想呢?不叫做观想叫观(音四声 同贯音)想,这个观(音四声 同贯音),观(音四声 同贯音)这个声音啊,内在倒转来收回来,去声第四声,叫观(音四声 同贯音),观(贯音)想。所以现在学密宗的叫观想不对的叫观(贯音)想,所以这个观世音,这个观有观(贯音)的意思,内在的反省自己,就是观想,自己反省自己是观(贯音)的作用,反省以后的内在的这个意识境界的想象出来的这个叫观(贯音)想。观世音不念贯,观世音他的修法呢?他的名号就是修法,叫你观(贯音)想观察世上一切的声音,从耳朵来,这个法门从耳根。所以观世音法门从耳根修,这个注意。
尤其老年的朋们,要注意啊,有好处啊。为什么从耳根修那么好?耳通气海,特别注意,耳通气海,所以人老了耳朵聋了,肾元亏了,肝肾两边亏了,就是元气衰了。要反闻闻自性,耳通气海,聋了也会治好的。老了耳朵聋了就嗡嗡嗡,听外面声音听不到,因为里头嗡嗡有声音,其实你耳朵嗡嗡这个声音一来以后,你根本不要求听外面的声音,再把这个嗡嗡声音,耳朵回转来放在心窝子以下,自己内听这个声音,蛮好玩的,嗡嗡开飞机一样也不要买飞机票已经坐飞机了。你听久了以后“咚”耳朵开了,不会蒙住了,因为耳通气海。那么气海我们晓得穴道丹田下面肚脐下面那个穴道叫气海,所以打架千万不要打到人家气海。这一句话也有毒了,害了人家了,你们学打架想打死人专打这里了。这个气海是生命之元,所以耳通气海,气住了,心念自然定了,气定了自然是健康长寿,所以观世音法门妙处大得很,所以叫做耳根圆通。观音就是观世间一切音声,从闻思修。
那么后来我们中国人由观世音又简称观音怎么来的?唐朝以后开始,唐朝第一个皇帝叫李世民,有个世字。那么中国古代的礼貌,帝王啊圣人这个名号叫做名讳,要避讳。所以父亲叫这个字啊,儿子就念到这个字都不敢念,古代是这样。我们小的时候念书也是这样,念到古书上觉得父亲同字的那个字啊,不念的,随便用一个代号就过去了。念到孔子的名字孔丘,那绝对不能念,我们假使小的时候读书,我们那个时候读书,“孔丘”讲出来不得了的呀,那大逆不道,要打死了,手心起码打起螃蟹盖一样肿的,要念成孔某。所以你看《三国演义》上,因为大家,关公是圣人,念到关公名字叫关羽关某,大家要称关某,要避开圣人的名讳。唐朝那个第一个皇帝叫李世民,所以唐代的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对不起只好把它拿掉了一个,因此简称观音。不过叫观音中国人很欢迎,因为中国文化喜欢简化的,什么阿耨多罗三缈三菩提,哎哟,好麻烦啊。那这个外国音好麻烦啊,那么中国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把它扼要只翻两个字菩提,觉悟,大彻大悟,就对了。
那么这个名号懂得了,我们才晓得闻、思、修要内闻返闻,返闻自己的音声、世间的音声就可以修行,乃至自己念佛的音声也可以返闻。
思:思很重要,但不是在那里想事情,不是想问题,思跟想不一样,要研究唯识啊。我们“哎呀这个问题怎么样?”这是妄想,不对。思不是妄想,思是智慧的境界,所以我常引用《中庸》的话来解释,“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个是思的境界。思的境界是很细的,智慧不用脑筋不用思想,自然智,自然来的。那个智慧的理解而使你得清凉。等于寒山的诗:“古佛有言如皎月”,就是佛的话都是月亮一样,“照人烦恼化清凉”,就是读佛经使你烦恼化成清净了。古佛有言如皎月,照人烦恼化清凉,这个是思的境界,更起烦恼就是妄想境界。这个只能这样表达,还没有表达清楚,思的境界很高了。所以禅定呢?修禅叫做正思维修,正思维就是不是打妄想,坐在那里打妄想那就是入魔道了。正思维,闻和思,所以从闻思修,闻这个音声,思就是观清楚,理搞清楚,修这个法门进入三摩地,所以叫耳根圆通法门。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呢?还是用他自己的音声自己法门自己来解决。譬如我们假使说自己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间菩萨,或者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南无观音菩萨,或者念嗡吗呢叭咪哞,自己念,念出来的叫有声,在心里头念的有没有声音啊?也有声音---心声,你自己晓得嘛。耳朵不向外听。
“闻”回转来听自己心里念佛念观世音菩萨的声音,尤其女性,尤其我们这个苦难世界的男女性,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非常有效。观音菩萨的慈悲感应非常大。心念不要你嘴里念出来,你免得你嘴里念出来你也怕羞,其实念佛用不着怕羞,不过你心念更好,这也是秘行,使人家不知道你在里面用功,这就是秘行。不过你心里头念观世音菩萨,耳根尤其这个耳朵要回转来闻,回转来听。
“初于闻中”。听自己声音,心里头念的或者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一字一字要清清楚楚,这个声音。那么你说那我耳朵回转来听念观世音菩萨的声音,其他的思想有妨碍?没有妨碍啊,你不然试试看,你假使这样一修,内在念观世音菩萨,其他该做的事更记得牢,不会错乱,乃至人家欠你一分钱你都想得起来。真的哟,心念净了象一个镜子一样,照一切的灰尘掉下来都知道,对一切事没有妨碍,内心念。初于闻中,第一步,自己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或者你听外面声音也可以。譬如我现在讲话,是外面的声音,现在就有观音法门告诉你,大家注意我在讲话,注意,你看我讲话大家听到的,冷气机的声音听到没?也听到,外面有其他声音知道?也知道,同你有关系没有?没有关系,心里很清净。这是初于闻中。这是观音法门。你这样听外面声音听听听,你并不是跟它走,声音都听见,同我的清净没有妨碍,要懂这个道理去修啊。所以这样一来,或者是返听这个声音。
“入流亡所”。进入法性之流,自性的法流里头。慢慢一切音声听不见了,一切音声是所听的声音,乃至我们自己内在的念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心念也是所念,这个声音也是假的,一切音声皆是无常,声是无常,一切音声过了就没有了。但是能闻音声的那个功能自性是在的。所以你听一切音声,听听听到专一了,入流,要功夫到了,入流,“咚”一下,千万注意,我讲咚一下不要记住哦!没有“咚”一下,这个“咚”一下是形容啊,咚一下证入自性法性的境界,亡所,音声都听不见了。
所以我们看古人一个故事,明朝这位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一个人在那里住茅棚参禅,冬天深山里头,那个山西五台,这个天气霜雪,雪已经来了,冬天的雪厚得很啊,他在雪山里头打坐,那个雪有些掉下来,流水溪流还不没有完全冻结。那个雪一块一块同流水滚下去,声音轰隆轰隆响得不得了,坐不下去,打坐定不下去。他气死了,生气死了,他老人家一气有个办法,那么吵,他干脆拿个蒲团到那个溪水轰隆轰隆那个桥上去打坐,开始还听到水吵吵吵,后来一下听不见声音了。这一定二十几天哪,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天地万籁皆静,你看憨山大师年谱上他讲的修行经验,就有这一段,这个就是入流亡所。所以初于闻中,进入法性之流以后,亡掉了没有了所听一切音声。譬如我们大家现在,我一不讲话{注:南老师此处暂停片刻没讲话}。你们还有一个入流亡所境界,冷气机尽管响,可是心境很宁静,把握这个,很容易进入观音法门,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么你说听不见了以后,永远听不见外界声音?要他听见还会听见哪。所以真正入定的时候,所谓达摩祖师相传在嵩山入定,闻阶下蚁斗如雷鸣。听到地下蚂蚁打架他听到打雷一样,声音太大了,蚂蚁打架它也叫的哟,象我们武侠小说写的嗨哟,我们听不见,入定的人听得见,所以很细,有时候你打坐坐得好,有很细的声音听见了,都用不着害怕的,哎哟鬼啊,什么鬼呀?生物界有很多大声小声,越大的声音我们越听不见,我们这个耳膜听觉有限。有些动物听得见,有些动物听见的声音我们听不见,狗的听觉比我们灵光得多了,我们这个耳朵很有限的。所以这个所听见的声音,到那个境界里,所听见,有时候大、小声音都听见。听见以后怎么?同你不相干了,听而不见,听见不会扰乱你,对你那个清净的境界不会扰乱。“所入”以后各种声音还是听见,进入“即寂”,你的清净依然是保留的。
那么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什么是动相?有声音是动相,现在来个声音的动相。没有讲话听见没有?听见了,听见没有声音,这是静相。所以有声音听见是声音的动相,没有听见声音是听见了静相,到了这个境界,动相与静相,有声音来知道声音,乃至大小声音,鬼讲话声音,乃至菩萨讲话声音,天人讲话声音都听见了动相;有时候完全没有听见静相,动静二相,了然:心中很了然,本身没有妄念。很吃力,我讲的,因为很难表达。我非菩萨,诸位也不是菩萨,凡夫对凡夫说法很痛苦,下次再补充再倒转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