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禅秘要法讲座
禅秘要法讲座 23
---禅秘要法讲座

《禅秘要法》上次讲到四大观,四大方位。现在,(从)白骨观开始,所谓《禅秘要法》到四大观这个阶段,已经转入到大乘法门的参究了。最后,禅观的成就,就是定力到果位的成就,如果没有慧来解脱,那还是属于外道禅,所以,现在都转入到慧解脱,定慧等持的法门。尤其是要了四大,了这个色身、肉身,这是最难办的事。现在,我们还在四大观里头转。继续上一次的。

关于参究大乘的教理,没有机会……我们时间来不及,没有详细地解释了。而且大家,尤其是出家的同学们更需要注意,到这里,教理都是一个事实,必须要参究的,不是只当学术知道了就算数。请念下去。

【此五受阴。依无明有。从触受生。乐触因缘。生于诸受。受因缘生爱取有。有因缘故。生于三界。九十八使。及诸结业。缠缚众生。无有出期。

如是诸业。从无明有。依痴爱生。此无明者。本相所出。从何而生。遍布三界。于诸众生。为大缠缚。

我今应观。无明识相。从何处起。此无明者。为是地大。为离地大。为与地合。为从地生。为从地灭。地性本空。推地无主。云何无明起痴爱想。缘行而有。】

这一段就是同禅宗参话头是同一道理,不过,是参十二因缘这个话头。一念无明,不管是贪、嗔、痴、慢、欲、爱,都是这一念无明起来,这一念无明从哪里来?这个时候要参了,要深切地参,配合这个身体同参。

【而此诸行。及爱取有。为从风起。为从水生。为火所照。】

注意啊,这一念无明起来,都同气两个配合的,念动气就动。所以,“而此诸行,及爱取有”,这是无明的三支,现有支。现在我们活着,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贪恋。“爱”就是占有、执着;“取”就是抓得很牢、执着;“有”,因此有。从哪里来?“为从风起,为从水生,为火所照”,跟四大合起来参。

【如此四大。一一谛观。此诸大者。实无性相。同如实际。云何牵诸众生。缠在三界。为大烦恼之所烧然。】

这个“实际”,不是我们现在观念讲的“实际”。“实际”是佛法的名词,大乘经典有种翻译,称为“本际”,就是现在的哲学名词“本体”,佛学名词就是“真如自性”。“实际”是个佛学的名称,大乘有些经典翻译成“本际”。

所以,“此诸大者”,我们这个四大自性本来无自性,也无自相。譬如我们现在活着的有个身体,每一秒钟都在变去,都是无常,变去掉的,无性也无相。古文简单,四个字,“实无性相”。拿白话文来讲:实际上说,没有自性,同时,也没有真实相。我们现在的存在是个幻想。一个婴儿生下来,看一个月的婴儿已经变去了,一天一天在变,随时在变,十岁比一岁又不同,二十岁比十岁又不同。

它的相也无实相,“同如实际”,“实际”是什么?空际,本空,自性本空,无自性,本空,所以“同如实际。”假设这个佛学名词搞不清楚,看这个经典,“实无性相,同如实际”,哦,四大是有的,我们现在讲实际的嘛,这个东西是实际的嘛——那就完全搞错了,要注意。

【作此思惟已。怖畏生死。患生天乐。观诸天宫。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呼声响。普见一切三界众生。犹如环旋。受苦无穷。】

所以,把这个十二因缘参透了,四大色身跟心的一念无明参透了,工夫也到了,上面的工夫已经到了,这个里面起观了——教理叫做观,我们不拿教理讲,禅宗叫做参,把它参透了,所谓正思维修,“怖畏生死”,就是说,要跳出这个生死。

生死有什么值得怖畏的?疲劳,生了又死……等于我们吃饭一样,怖畏吃饭:早晨刚吃过,四个钟头以后又饿,又装进去;装进去一两个钟头又饿了,又要吃,怖畏饮食,同样的道理,觉得可怕,唉呀,这个太疲劳,太烦了!

那么,虽然厌三界的生死,也“患生天乐”,自己也不喜欢变成天人,尽管活个几千万年,但是,拿我们人间的寿命比较,他几千万年也在无常变幻中,所以,升天之乐也不稀求。所以,“观诸天宫”等等,也看得“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呼声响”,等于回声一样,都是假的,没有真实。在这个时候,才能“普见”,真实见到,不是理论,空洞的理论,“一切三界众生,犹如环旋”,轮回。“环旋”就是如一个圆圈在转,就是我们跳不出这个圈圈。所谓跳出三界,跳出这个圈圈,怎么跳出这个圈圈?跳不出来。不要说三界跳不出来,我们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家庭、亲戚、朋友、社会关系这个圈圈,你永远跳不出来。

所以,我们要求出世,甚至于出家,就想跳出这个“环旋”。但是,真跳出来(是)靠心,形式上离开了那个小环,进了一个大环,呵,还是在那里旋。所以,三界一切众生“犹如环旋”,受苦无穷,就是这个圈圈跳不出来,都在这个里头受幻有之苦。这就是佛经的文学。

如果说:三界一切众生皆在轮回,受苦无穷。也一样呀,可是,我们现在假设看到这样一句话,觉得宗教气味很重。你看,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同玄奘法师距离还有一两百年,玄奘法师还没有生呢,影子都没有。翻的文学境界非常好,轮回的这个现象,就讲得清楚了,不一定讲死了投生,投生了又死那个轮回,“犹如环旋”,就是轮回,“受苦无穷”。

这一段,然后,把四大观观完了,这个四大是第二层的四大,色身到这里真可以了了,自己可以做这个色身、肉体身的主宰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了,这完全是实际的工夫哦。

那么,到家了没有?还没有,再来,又是做数息观了。但是,下面的数息观跟上面的不同哦。佛经经典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简单,这就要修持经验了——完全不同。文字上差不多,我们先看了文字再说。

【见此事已。愁忧不乐世间。如驶水流。求涅槃道。刹那刹那顷。欲求解脱。尔时复当更教数息。一数二随。二数三随。三数四随。四数五随。五数六随。六数七随。七数八随。八数九随。九数十随。十数百随。百数千随。随息多少。摄气令住。】

好,这个时候也是一样,“一数二随”等等,这个道理已经给大家讲过。

所以,很多人碰到做数息观的,这个问题往往解答不了,怎么“一数二随”,上次我讲过这个,都了解了。到这里,这个数息也是数与随。所以,做数息观也就是练气功了,我们简单明了讲,包括了密宗、瑜伽、道家一切的气功。

这个数息观,意作数息观,“意息”。我们普通做数息观,大家打起坐来,都是闭着眼睛感觉,或者是耳朵回转来听自己的呼吸,那是最初步的,由听到呼吸,这是最初步的。修持到了这个阶段,没有呼吸听到了,只有感觉。感觉还不只是鼻子,全身的毛孔,包括九窍,我们身体九个洞,头上七个、下面两个,这些有漏洞的地方统统都在呼吸。但是不像我们鼻子或者嘴巴那么张开呼吸,它是一种感受,进出的问题。

当然,你也能够记得,如果心已经专一了,没有杂念妄想了,可以不用数了,注意,是随,心息、心气是完全配合为一了。那不是我们现在这样一口气一呼一吸了,也许一口气进来,停留到几秒,或者一分、两分,乃至甚至到……功力再深了,一呼一吸半个钟头。那这个人很不同了,到这个阶段,人可以飞起来,可以腾空。那么,种种不同,那不同的好处太多了。所以只有随了。

这里所谓讲“一数二随”,或者第一次你心不能定,还要加数,数者等于说,我们在呼吸往来,感觉是一件事;呼吸是一件事;心里加上数字,一,一口气,记住——这不是三件事在玩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是啊,我看你们都没有点头,都入定了。

假设心专一了,根本不要数了,就是心息两个合一,甚至于整个的呼吸,不是鼻子的呼吸,整个身体上生灭的呼吸,整个可以控制了,所谓心风得自在。我们到了这个时候,真正少份的神通可以起来了,尤其是身通,整个的身体,所谓神足通可以起来。

其实这个方法都非常简单,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没有真下修持的决心。譬如你做到了心息自在,完全到了随,这个境界你怕要多少天啊?一个人一念之间下狠心,一天、两天或者半天就做到了,不是做不到,可是,不是用妄想做到的。

到达数、随,第三步是止,杂念妄想整个没有了,只要正念在,正念是念而无念,呼吸生灭没有了,永远保持一口气。密宗、瑜伽想做到这个宝瓶气,用意去做的,那很粗的。到了止,那已经不谈什么宝瓶气了,自然就呼吸不往来了。整个的身体在这里犹如皮球一样,气球一样;再加上上面的白骨观已经观成了,把身体肉体整个连骨架子都空掉了,就是一个气体坐在这里。所以,意念一动,这个气体就可以到那个山头、这个山头,自然念头就过来了,因为它是个气球嘛。当然要做到止的境界,这个止不简单了,得止就是这一念,杂念、妄想当然止了,真正的定。

所以说“十数百随,百数千随,随息多少,摄气令住”,止,呼吸没有了,气停了,气住脉停了,“摄气令住”,一念把气就控制住了,正念一来,气就停住了。

这个时候,假设有人问:还有没有欲念呀?还有没有烦恼呀?那谈都不要谈,那问得很好玩了。

你要注意,念动、气动,呼吸停止这个时候,这些都不在话下了,谈都不需要谈,那是渣子了,根本就已经丢掉了,这是真得止。那么下面,再看下去。

【尔时自见己身。如百千万亿莲华。一切萎脆。四面风来。吹去萎华。变成琉璃。如琉璃器。自见其心。如大华树。从下方金刚际。乃至三界。顶上有四果。其果微妙。如如意珠。有六种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注意,这又是形容,又是事实。修持到这个时候,刚才我事先跟大家讲过,“摄气令住”,气住念止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看自己的心,等于一切莲华……,其它的四大、这个肉体空掉了,等于花枯了一样,这个肉体等于树叶子,花枯了一样。后天的肉体转成报身成就的肉体,所以,肉体转成像玻璃一样的东西,透亮,内外透明。这是比方哦,玻璃还有质量,这个时候,自己就觉得像气球一样透明。

那么,自己见到这个心——这个心不是念头的心,注意了,否则就搞错了。这个心是心脉,身体的中心,就是肉体这样空了,变成中空……自己整个的肉体中心,一直跟地球金刚地际合成唯一了,上至顶天立地……这就是佛刚刚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身体是这个样子,这是实际的。

那么在这个定中,有时候也跑出来如梦如幻的幻境,也看到金刚地际,也看到一切的花果——这个果是代表你的果位,境界也出来了。犹如如意宝珠,这个时候谈不上是梦境还是幻境、还是魔境,都谈不上,你自己很清楚。

所以,这个经典上修禅定,从来没有谈什么修定的时候有没有魔境,什么走火入魔……,你看,没有这样一句话,对不对?全不讲了,所以,他把其它的外衣统统给你剥开了,所谓宗教性、迷信性的外衣都剥掉了。

那么,自己见自己这个色身内外“有六种光”,我们所谓七彩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完全在光明中。下面,我们再看。

【行者见此事时。见金刚地际。乃至上方三界之顶。满中诸佛。与大弟子眷属围绕。或有诸佛。飞腾虚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中踊边没。边踊中没。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芥子许。变现自在。随意无碍。

或见诸声闻。入四大定。身如火聚。诸火焰端。犹如金筒。盛众色水。】

注意,这一段,修持到这里,真正见到十方三世诸佛。然后你可以证明,一切诸佛在人世间看到涅槃了,(其实)都在,只有你自己修持到这里,气分相接,真正见到……还是风大气息的问题,要气分相接。我们现在是凡夫的气息、气分,都是五浊的浊气,这个时候拿中国文化一句话,完全是清气,这个清不是普通的清,气分相接。

那么同时,也可以真正见到过去一切诸佛前面的这些声闻众大阿罗汉,如目犍连、如舍利弗、如须菩提,都在。也见到他们“四大定身”,定中之身,“身如火聚”,一片火光。所以密宗很重视拙火定,其实,你到那里,就是定境中一片……。所以,得定得道的,他全身的温度、暖气都不同,甚至你坐在他的身边,都有热气的感受。其实他也是肉体的凡夫,哈,你摸摸他,身体上也许是冰凉的,可是他的热气就来了。四大“身如火聚”。

在定境中的人看得定的人,看得很清楚,他浑身都是火焰一样的光明,“犹如金筒”一样,电力……等于我们街上看到那个铁工厂里焊电的那个火花都在爆。

这些是讲修持真实的境界,不大愿意讲,讲了以后一般人很容易著相。可是,工夫到这里,不能说没有相,硬是定相就是定相,这要注意。

【复见己身。如彼入定。尔时当教行者。而作是言。汝所见者。虽是多佛及诸声闻。汝今应观此诸世尊。是无相身。是大解脱。是无学果。应当善摄汝心。如前数息。此数息法。有十六科。不可具说。】

好。他说,一个行者,就是你修行的人,到这个程度了,这不是怕着魔不着魔,这是怕你智慧不够,要智慧的理解。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亲自来前面,就是:请吧,你回去吧,你是你的佛,我还没成呢。成佛还是靠自己,所以要靠慧解脱。要晓得,这一种所见的佛、圣贤境界,都是他的化身,也同我们自己修成功的化身一样,不足为数。我们自己还要修到真法身、报身的成就。

所以,这个时候告诉我们,见到一切佛及诸声闻“汝今应观此诸世尊,是无相身”,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这个有相可见还不是,都是化身。“是大解脱”身。

这些声闻到四果罗汉是“无学果”,不著相的,所以不被境界所骗;这个境界是真的哦,但是不被所骗。等于说,一个真修行的人,到了我们十一楼这个场合,看到那么多人,看也不看,等于一个人都没有看见,不管,各修各的。就是灵山一会,俨然摆在你面前,理都不理——不是傲慢,因为那是释迦牟尼佛的佛,不是我的佛啊,我还没有成佛,没有用的。所以,视若不见。

那么他说,这个时候赶快回转来,色身还是心息相依,走数息法。数息法有“十六科”目、十六层,“不可具说”,详细说不完。实际上,《摩诃止观》,天台宗智者大师把数息法门的后来十几步工夫与教理配合的都讲完了,《摩诃止观》。可惜,我们在中国现在一般学佛的,这些真正的佛学,修持教理的真正理论、概论,统统没有看。

所以,修持也搞得莫名其妙,拿到一本《六妙门》,妙不可“盐”了,妙不可“酱油”了。然后也看不进去,不晓得“一数二随,三数四随”,不晓得怎么数、怎么随、怎么止。

然后,所以的人都叫人家数息观、数息观,坐在那里做瞌睡,只有打瞌睡的时候,鼻子“呼呼”地才听得清楚,就把那个打瞌睡的呼吸数了一辈子,你说那是干什么定?这不是糟蹋自己一生吗?!

实际上,真懂了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的六妙门道理,一念之间就做到。由数上来,一定马上随了,真随,气息保持在内,随气息转动的时候,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一念之间就做到了。唉,所以啊,慨叹世无明师啊!害死了千千万万的修持人,瞎摸了一辈子,一无所成!所以,善知识的出世是难遇难得,其理由就在此。诸位,这本书就是大善知识在你前面,要好好照此修持。现在数息观,最后还没有讲完。

【尔时行者。既数息已。心意恬泊。寂然无见。复当更教。观心莲华。犹如华树。树上有果。如摩尼珠。现六种光。其光明显。从三界顶。照于下方金刚地际。见心华树。荄垂欲绝。然深无量。】

好。这个时候才真见到自心、自心的境界。所以由此,如果我们强调来说——大家注意,大家都晓得学禅宗,“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捏花不是随便笑的哦。所以只有迦叶尊者能继承这个衣钵,他是修十二头陀行的,真修持的,这个时候,你真可以说是花开见佛,才可以……,讲理论……怎么拈花……这个时候你看,心花啊……由最后这一步的数息,“心意恬泊”,这个“泊”字不是竖心旁,三点水,这个心意完全宁静了,止水澄波。“寂然无见”,一切境界,身心内外完全空了。这个时候再观心,进一步观,所谓“心莲华”,整个身体像一棵“华树”,像莲花,心像莲花子开花了,打开了。那么,看到了实际的境界,所谓“心花怒放”,拿中文一句形容词就是心花怒放;心脏的气脉也开了,所谓“脉解心开”了。那么,才可以谈到真正的禅定、禅修的境界。下面,有更重要的问题来。

【尔时当观诸佛法身。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色身者譬如金瓶。法身者如摩尼珠。】

好。现在这句话,大家看了如何感想?“尔时当观”,进一步要见法身了,他说“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别的经典上没有(这样)说到吧?而且同别的经典完全等于两样了,那这样讲起来,法身还靠肉身生出来?法身无相,怎么靠肉身生出来?大话头来了。“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色身者譬如金瓶,法身者如摩尼珠”,这是讲什么话?你不要随便看过去哦,这里是大问题来了。

我们晓得法身无相,一念一空……照显教的道理、密教的道理,密宗也一样呀,一念一空了,清净一念,这就是法身来了。我不是常常告诉你们,不要随便错认了。

你身体健康,还不错,打坐六七天,然后,身体也很健康,肠胃也通利,也无病无痛,然后一念很清净,你认为这个清净念是法身啊?这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如果这个就是法身,你身体一病了、一感冒了以后,你看你清净不?就不清净喽,那你的法身不是掉了,对不对?你这个法身境界是因色身而有啊,那还靠得住?那我四大死了以后,这个法身的清净到哪里去了?第一个道理。

第二,如果真法身(是)无相法身,由有而归无,由空而生有,由有而归无,还是因色身而有哦。所以,这个肉体四大没有坏以前,赶快修持哦!年纪大了,一身是病了,再想修持要先祛病,祛了病才能够证道、证法身。年纪轻轻的,再糟蹋了自己的身体,一天在烦恼、欲念里缠缚下去,何苦自己骗自己呢?千万注意哦!这个字要拿出来,两句话要贴在额头上,顶在头上去哦。

“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你要修成真正的不生、不灭法身,趁四大色身还在,好好修持哦。所以,上面的白骨观、四大观,一路下来,一套法门,叫你直接修证果的法。

现在身体还在,年纪到了,老病死快要来了,色身……,觉得还在世间如环无端,轮回中滚来滚去,没有希望了;除非死了再来一生,再来生能不能变人还不知道呢。“诸佛法身者,因色身有。”

但是,修到这一步工夫的人,“色身者譬如金瓶”,金子打的宝瓶了,所以密宗也讲宝瓶气,瑜伽术也讲瓶气。“法身者如摩尼珠”,这个瓶子里装着一个如意宝珠,什么叫摩尼宝珠?世界上有没有摩尼宝珠不知道,佛经上提到过,谁也没有看到过。如意珠,这颗珠,四方八面,随便你站在哪个角度看,各人色相不同、形状也不同。但是,它能使人万事如意,要啥有啥。你冬天要棉被有棉被,要夹克有夹克,这颗珠在你手里就有这样厉害。所以,它是有形象也无形象。我们的色身犹如金瓶里装了一颗摩尼珠、如意宝珠。

所以,禅宗祖师也讲,临济、云门都讲,人人有一无畏真人,无价的宝珠,就在你色身以内,你找不出来。你看,普通一般禅宗,不讲修持,大家看不懂那个语录啊,它把工夫都含在里头了。

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夹山的法语“龙含海珠,游鱼不顾”啊,那都是讲实际的工夫啊。什么“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都讲实际的工夫啊,随便哪一点都讲实际的工夫啊。现在研究禅学的,都把它当文学境界看了,那还有禅啊?那是实际工夫的文学句子的形容词啊。

这里也有很多文学,虽然他是正面讲,“法身者,因色身有。色身者譬如金瓶,法身者如摩尼珠。”文学不好啊?也好得很,都给你讲清楚了。所以,这个时候,在色身以内观法身,工夫到了,理也要到,事理要圆融。我们再看下去。

【应当谛观色身之内。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无碍解脱。神智无量。绝妙境界。非眼所见。非心所念。一切诸法。无来无去。不住不坏。同如实际。】

好。你看,这个(跟)普通一般经典讲的不同吧,大乘经典也都说了这个理。在这个修持的经典里,理跟事是配合的。

他说,你到了这个时候,修持到了身心差不多该了(liao3)的阶段,了(liao3)并不是没有了,都成就的阶段。你观这个肉体色身以内,所谓佛所具备的,成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无碍解脱”都具备了,自己本身都具备了,所以我即是佛了。

那么,他有个道理告诉你,“神智无量”,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哦,已经到达了神化的境界。那个神化的智慧,你摸不到顶的,我们不知道,一到他那里就知道,它怎么来的……神化的境界。变化的化,不是讲话的话,不是神话,是神化,变化的化,到了神而化之的境界,“神智无量。”“绝妙境界”,你想象不到的,哎,“非眼所见。”

你看,禅宗祖师夹山也提过,“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们听了禅宗,笑笑,都以为懂得了:嘿嘿,“正合孤意”,正合我意,我也是这样啊,“目前无法”,眼睛睁开,一点佛法都没有;“意在目前”,不过我也想哦——也可以那么解啊;“不是目前法”,什么都不要,“非耳目之所到”,你们不懂——也可以那么解啊,这就叫禅了?那还叫禅?

“非眼所见,非心所念”,不是你心理上所想象的那个境界。

“一切诸法,无来无去,不住不坏”,不生不灭,亲证到“如同实际”,本来如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修证到。再继续下去。

【凡夫愚痴。为老死大贼之所追逐。妄见颠倒。以颠倒故。堕落三涂。爱欲河中。为驶水所漂。没溺三界。

我今云何。同凡夫行。妄想见佛。我大和上释迦牟尼佛。往昔之时。头目髓脑。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百千苦行。求解脱法。今者已得超越生死。住大涅槃。寂灭究竟。更不复生。如过去佛法。住常乐处。亦无去来。现在诸智。身心不动。恬泊无为。如此智慧。所成就身。当有何想。云何变动。我今见者。从妄想现。属诸因缘。故是颠倒色相之法。

作是思惟时。一切诸佛及诸贤圣。寂然隐身。更不复现。唯一佛在。有四大弟子。以为侍者。】

到这个境界,你看,再不要你念个什么“嗡啊吽”退个魔境界,没有这回事,理上参透了,这些境界都没有了。或者,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你前面。

【尔时。释迦牟尼世尊。为于行者。更说四大清净观法。告言法子。过去三世诸贤圣等。观此行时。自然皆观风大观法。

观风大者。先观身内。从心华树。生一微风。】

又是观气,修气的方法。

【如是微风。渐渐增长。遍满身体。满身体已。从毛孔出。满一房内。满一房已。见此微风。满一庭内。满一庭已。复见渐渐满一顷地。满一顷已。复更增广。满一由旬。满一由旬已。满二由旬。满二由旬已。满三由旬。满三由旬已。满四由旬。满四由旬已。满五由旬。满五由旬已。如此渐渐广大。满十由旬。微风才动。渐渐广大。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于顶。下至金刚际。遍此诸处已。还从顶入。令其心树一切华叶。渐渐萎落。自见己身。如颇梨镜。表里映彻。】

注意啊,又告诉你,到这一步,工夫修到这一步,再修气,这一步修气又不同喽。再不是“一数二随,三数四随”了,就是定中观气扩张、充满了,一步一步的扩充。那么,我们随便拿个比方做一句解释,比方啊,也等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讲的那个话是理论上的话,这里讲实际气充满整个的……这个风就是气哦。

这个气是什么所生呢?念力所观想,心气合一了。这个时候,所以佛经上说,菩萨修持到此境界,能够回向众生,能够沾露众生,就是他在这里一坐,他如果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所有在座的,或者接触到他这个气分的人,马上就得安详、得平安、得安乐,因为他修持成就的……。所谓这个气也等于现在讲:他放射这个能、能量,充满了一切。再经过这个修持,修了以后,风、水、地大还再来,还要再修过。下面继续。

【尔时。复当教观水大。观水大者。先观身内心华树端。出一微水。如琉璃气。渐渐增广。似白色云。遍满身内。满身内已。从六根出。顶上涌出。绕身七匝。如白云行。滴滴雨水。其水柔软。盈满一床。满一床已。渐渐广大。满一房内。满一房已。满一庭中。满一庭已。满一城中。满一城已。满十顷地。满十顷已。满百顷地。满百顷已。满一由旬。水色正白。如白琉璃光。其气微细。过于凡夫眼根境界。渐渐广大。满二由旬。满二由旬已。满三由旬。满三由旬已。满四由旬。满四由旬已。满五由旬。满五由旬已。渐渐广大。满十由旬。满十由旬已。渐渐广大。满百由旬。满百由旬已。渐渐广大。满一阎浮提。满一阎浮提已。渐渐广大。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界顶。下至金刚际。如是水相。其气如云。还从顶入。】

先休息。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