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我与南师

孙冕:忘年交眼中的南怀瑾老师

时间:2013-01-16  来源:  作者:
南怀瑾老师
【专注的南怀瑾老师】
---------------------------
 

撰文:邵聪

南怀瑾一个人成就一部传奇。

关于他的争论,比如是否称得上是“国学大师”,从未停止,也不曾升级,争论总是以发起者的悄然退下作为收场。不用辩驳,无须回应,岿然不动的事实是,师从他的学生人数大过想象,而众学生当中,多数为当下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孙冕,《新周刊》社长,是其中之一。他称南怀瑾为“老师”,严格来讲,很难准确界定这段师生关系,说是忘年之交或者类似父子更为妥恰。

《新周刊》创刊前后,孙冕通过朋友结识了南怀瑾。“我跟老师之间的缘分跟别人不一样”。

 

跟老师“撒娇”

孙冕在媒体这片“江湖”里是首屈一指的前辈人物,人称“老爷子”。事实上,“老爷子”是个爱作诗的“老顽童”。即使在南怀瑾面前他依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其他学生,不管身居何职,在老师面前总是毕恭毕敬。

“我从来没把他当成圣人,就像孩子跟父亲一样,虽然见面机会并不多,但经常在老师面前‘撒娇’”。年近花甲的孙冕提到向恩师“撒娇”,不禁让人心头一乐,每个人表达尊敬的方式都不一样,不管几岁,有一个可以撒娇的对象终究是幸运的。

有一次,南怀瑾的一位弟子看着孙冕说:“哎哟,这个人很有桃花运。”孙冕故意问老师:“老师,我有桃花运吗?”南怀瑾说:“春天来了,什么花都开了,何止桃花。”

听孙冕讲这些小“笑料”的时候,南怀瑾先生辞世半月有余,不管是不是“国学大师”,哪怕只是一位普通的长者离开后,身边的人回忆起他,过往都还依然生动鲜活,历历在目,多么温馨。对逝者最深刻的纪念是把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生者的脑海里,记在心上。

孙冕回忆着与老师相处的细节,讲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仿佛老师从未离开,也永远不会走远一样。

孙冕喜欢写诗,南怀瑾经常被他的诗逗得很开心。一次在老师膝前借着酒兴“耍赖”,在餐巾纸上为老师写了一首打油诗:两杯黄酒一根烟,经纶如织藏笑颜,长眉似云卷世道,垂耳懒听早成仙。老师乐极了,抄笔写下,并将末句改成“垂耳懒听孙冕言”。这幅“真迹”当然作为“耍赖”的战利品,由孙冕珍藏了。

 

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无论是否崇拜南怀瑾,是否认同他的教育理念,都鲜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生活化的他。“国学大师”、“圣人”只是一个名号,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这些名号下那个人或亲切或严肃,抑或其他呢?

 

加持之恩

孙冕实在是一个太“有料”的人了。他的身上,除了《新周刊》、写诗这样的标签以外,还有登山。

2003年,孙冕进藏“转山”,过程中扭伤了脚,坐在神山岗仁布齐脚下,撕开衣服捆绑膝盖和脚。偶然发现身边有块脚印形状的石头,石头有个横切面,横切面上红色的纹路勾勒出脚丫的形状,分明是仙人的脚印,“这块石头只配送给南师”。

后来,孙冕把这块奇特的石头从西藏背到香港,亲手交给南怀瑾,“老师,这是天意,在神山脚下给你带只神仙的脚印!”老师无比高兴,把它放到神龛上。那年是马年。

传说中那座神山也是属马的,佛教徒认为神山是宇宙的中心,那年转神山一圈等于十三圈。在马年,把神山脚下的“脚印”赠给老师,自然意义非凡。

2010年,孙冕登珠峰,快离开大本营时,竟然拾得一块白头褐底的石头,酷似一只“白头靴”,孙冕把它背回来,送到太湖大学堂给老师。“当年那神仙脚不能光脚丫,我给它配了只靴!”

最珍贵的礼物只送给最敬重的老师,恩师在孙冕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出发登珠峰前,孙冕曾专门拜访南怀瑾,“我相信见他是给自己加持内心的力量。戴着南师特意送给我的一个护身符,我进山了,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磨炼和修炼。”

 

做个好人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孙冕赶着送他最后一程。“我扑在那里,跟老师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个阅历丰富、事业成功的“老爷子”说出这样一句话,必然是有过深刻的领悟。经历了“为自己活”之后,看清了本质,最终还是“为他人活”。

孙冕目前正在推动“关爱老兵”一事,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兵,甚至为老兵养老送终。“老师的德才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都是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幸向他学习,在人生中坚持做自己,对社会做一点事,也算是传承老师的恩泽。发挥出自己本能的力量,做个有用的人。”

说到“关爱老兵”的事,孙冕哽咽了,“我最难受的是,下山后没有去见老师,没有把正在做的‘关爱老兵’的事跟他说,这事我必须坚定地做到底。去台湾、美国的时候给老师买了礼物,还准备了茶叶,打算给他送去,没想到,老师走了……”

孙冕原本想的是,把自己正在做的公益事业告诉老师,从老师那里寻找一种能量。人生总有遗憾,“相信老师在天之灵也会听到的”。

孙冕觉得做南怀瑾的学生不一定是天天坐在那里一本本地读书,而是感受到老师传播的能量,把它化为行动,再传播出去。

无论是学生、忘年交,还是类似父子,结缘南怀瑾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在中国,乃至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还有着南怀瑾的其他学生,但愿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做个好人”,足矣。至于其他,只是不同人站在特定立场上各自的观点,并存即可。

8947e2e82d2ffe5199bcf88173908c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