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打七较为严肃,但也不能说是正式的禅宗禅七,只是稍稍有点接近而已。这次禅修开始,有些朋友是初学的,第一次参加,要先把静坐的正确姿势弄清楚。初步打坐,姿势不正确,以后自修时,生理、心理都要遭遇许多麻烦。为了了解打坐的正确姿势,只好耽误一点时间,请明光法师示范说明。
明光法师说:所谓「七支坐法」,是指在肢体方面注意七种要点的打坐方法……(中略,读者欲知其详,可参看南师所著《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
关于七支坐法,刚才明光法师已经讲过的,这个姿势我们大概已经清楚了,大家可能还有些问题,我在这里再说明一下。
今天这个禅修,大家聚集一堂,是求自己身心修养的基本学习,不分知识程度,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大家一律平等的在学习,同时也是让青年的出家同学们,对于将来如何教育别人,有一个练习的机会。
我听他们报告的结果,做一个评论:还是太学术化,我一向不太赞成现代学府的教育,因为我也受过很多种教育,从古老的教育一直到所谓的西方文化进步的制度化教育,乃至军事教育等等。这个正式的学校教育有个好处,讲课时,条理层次很清楚,但缺乏讲授的精神,每一句话,每个动作,不能深入人心,就是事务性的报告也是如此,这一点希望各位同学多多学习。
刚才讲到静坐的姿势,大概归纳起来,除了坐姿以外,包括站的、睡的在内,一共有九十六种之多。我们这个静坐的方式,是采用「七支坐法」,刚才明光法师已经讲过了。关于七支坐法,有个观念要搞清楚:所谓「七支」,不是七个支点。这个「支」不要看成「支点」的「支」。古代的翻译「支」就是「重点」,「七支」就是「七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两脚,一定要跏趺。「跏趺」也是翻译的名词,就是两个脚盘起来打坐。上一次有人提到,为什么要盘足?我们这个人体,处身娘胎时,两脚是交叉的。这个时候鼻子还没有呼吸,脐带与母亲相连。所以这个时候的营养、呼吸都靠脐带。还有,婴儿在娘胎里时,依照中国旧的文化观念来说,男是阳,女是阴。这也就是说,男孩子在娘胎,背部朝向母亲肚皮;女孩子在娘胎,面部朝向母亲的肚皮。老太太们,看年轻媳妇怀孕时,看肚子是尖的或圆的,就可判断是男胎或女胎:肚子圆圆的将来生女孩子,肚子尖尖的鼓起来,是男孩子。为什么?男孩子天然背脊骨向肚皮外面翘,女孩子天然的面向肚皮外面,所以肚子就平扁一点了。这个道理就是人体的一个奥秘。再如一个人在水里淹死时,男性的尸体浮起来时是俯着的——背朝上,女性的尸体浮起来时是仰着的——腹朝上。这是什么道理?非常简单:阳俯,阴仰,这就是把科学的东西用哲学的符号说明,其中生理的关系还有很多道理。
现在回过来讲到我们在胎时的姿态本是两脚交叉,两手也交叉的。因此,我们将两腿盘拢来,第一是要回返到我们这个肉体生命的本来状态,第二个原因是:我们都晓得,人的身体以中枢背脊骨神经为标准,所有的神经系统是左右交叉的,譬如左手的神经跟电线一样,反过来传到右边背脊骨,右手神经反过来传到左边背脊骨,这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像易经的道理,都是交叉的,所以我们讲到易经,画卦的有卦有爻,「爻」者「交」也。宇宙万物的法则是交叉的,譬如日月运行轨道,都是交叉的。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小天地,一切的组织法则,也是交叉的。平常我们左右的神经交叉,这样交互放射。这是后天生命很自然的作用,我们现在要用静坐把后天的生命,回复到先天,由形而下达到形而上的本来那样状态。因此,我们把这个交叉放射的电能收回。回此,我们静坐的姿势,要把脚盘结起来。
盘结起来的姿势很多,譬如:还有一个坐法,假设我们一个人在高山顶上打坐,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啦!除了上天以外,只有我上与天齐,坐在那里。你要是这样打坐,很危险喔!为什么?万一你入定了,忘情的一摇动,就这么滚落到万丈悬崖下面。这个时候,你为了小心起见,就不是这样坐了。怎么坐法呢?用「狮子坐法」,很好听,两个脚心相对,两个手这样(图见《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这样很舒服啊!狮子坐法。背脊还是要坐起来,这叫「狮子坐法」,因「狮子坐法」比较好听,其实就像哈巴狗一样,你不要看这个坐姿好坐喔!你坐久了一样很难,这个时候不要垫子了,脚很舒服。如果你们到草地野外去静坐,这种坐姿也可以。
这是一个坐姿,像这样有九十六种之多。又如有些女生男生经常因身体不太好,坐不住,可以用这个叫作“六灶坐法”的坐法:交叉两只脚,从中央像胎儿一样的交叉,两手肘交叉放在膝盖头,这叫「六灶坐法」。胃不好的人,在家里打坐,可以练习此种坐法,可以使用脑过多、血压过高的人血压下降。另一坐法,同叫化子蹲着是一样的道理。有胃病的人,最好的健康方法,就是每餐饭后找个地方,同叫化子讨饭一样,找个墙壁蹲着,两手交叉,十五分钟就够了。女性两脚靠摆,脚跟不要提起来,其实这也是一种打坐。你假使如此打坐,能够坐到一个钟头甚至两个钟头都不动,也会入定,所以坐的姿势很多。
真正学佛、学道还有一种坐法,一条腿站着,一条腿提起,一站就入定,就站那儿不动。假使你自己一个人在高山顶打坐,四面凌空,下面是万丈悬崖,掉下去,不要说没命,连骨头也不剩,乾乾净净的。因此,这时需要另一坐姿,两膝跪着且背平的。用这种打坐姿势开始会怕,慢慢地就习惯了。看上去大地是一片平原,这也是一种打坐。
又如女性跪在塌塌米上,也是一个姿势。道家女性多半采用这种打坐方法,两脚并摆靠好,屁股坐在上面。这个坐法也叫「跨鹤坐法」,好像我们在图画里看到的一样,有个女神仙坐在白鹤的背上在空中飞。还有些道家要求女性打坐时,后背端身正坐,两个膝盖头相叠,因为女性生理不同嘛!这个也叫「跨鹤坐法」,那个中国画的神仙坐在白鹤的背上的样子,就是「跨鹤坐法」。
打坐的方法,虽然有那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所讲的「七支坐法」,刚才明光法师讲到手及手印。「手印」这个名称,是佛法的名词,道家叫做「诀」,「诀窍」的「诀」。这是手印你别看这十个指头,他的花样可就多了,大概流行的有五百种左右。这是佛法奥密的神秘学,换句话说,我们这十个指头,等于电线,连脑神经这一圈,有二十四对,同中国易经二十四个节气相对应。这二十四对的神经是向外围一圈,好像一个雷达网,所以,我们为什么有神通?天眼为什么连物体也可以透视,就是脑神经这一部份的功夫到了。古人讲「十指连心」,不止连心,同宇宙节气都是相通的;拿现在的话说,同宇宙的电能都是相通的。所以手印有很多种,我们现在打坐所用的这个手印,叫做「大三昧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反过来就叫「弥陀印」。
有些人腿子短,个子矮,两手特别长,你叫他打坐时也结这个手印,就很难过。还有人指头特别短,也须要适度的调整。又譬如说,我们换个手印玩玩,你们看道家庙子里,有一个很威猛的护法神,手里拿着鞭子,这个叫「降魔印」,道家称「降魔诀」,是道家护法神黄灵官惯用的「降魔印」。
我现在再把医学的秘密告诉你们,你自己真懂了以后,就可以观察自己的身体好不好,看看指头,那一部份有问题,都可以检查出来(略)。练武功的,学剑的,叫「剑诀」。又如我们的佛像,这叫做「法印」,演讲用的,每个手印都有不同的表示。
我们现在打坐,为什么用「三昧印」或「弥陀印」呢?因为其它的手印都是散开的,而这个手印是交叉的,回到生命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打坐时用三昧印。
古代佛教的大庙子,是谓「丛林」。最小的丛林,至少也有二、三百个出家人。所以集体共修的禅堂,都非常大。正式禅堂,大的可容纳五、六百人,生活都在里头,起居都在里头。后面一张床,就是一个人一张床铺,就是打坐也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所以禅堂修建的结构非常特殊,现在到日本还有点影像。改良过的禅堂,仍有点古风,非常庄严、肃穆。所以日本人讲,你们现在中国的禅宗在那里?大陆的丛林都被共产党废掉了,没有了,你们台湾的禅堂在那里?一个禅堂都没有,还敢号称是禅宗的祖国?这些话真使我们全国的人都很丢脸,像我们这里临时凑合的,不应该叫做禅堂。
大陆丛林的禅堂,生活起居是一律的,都穿出家人的衣服。入禅堂的资格,起码要有久坐的功夫,腿一盘起,至少坐一两个钟头,两腿一点都没有影响,也不痛也不麻,才有资格参加打七。我们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尤其这几年来,听说有打七,这个也要求来,那个也要求来,连要推辞都没办法。所以,大陆上当年禅堂打七,没有说还要改正姿势的,这个基本的大家都会。现在说这个话,不是责备,是告诉大家这个道理。所以今天像我们这样,实际上已经不是打七了。
七天过了半天,最后一天下午也等于去掉了,只剩下四、五天专心用功。现在还没有开始,还在讲这些静坐最简单、最基本、最初步的规矩。
诸位,现在不是上课哦!不要眼睛瞪着我看,赶快把眼睛闭上,不要看着我!这里不是耍马戏团。学静坐,不是看的,是耳朵听的。要会之于心!看这里!前面没有东西,没有什么好看的!重要的要用耳朵听进去,了解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我们这个上午,还在学一个静坐的外形。这一次打七完全要照规矩坐好。我还要来改正诸位的姿势,改正了以后,希望记住,照这样坐,不要再变动。这个上午大概这样.,就快到吃中饭的时候了。中饭以后,大家休息一下,不要闲谈。
诸位在这七天当中,就等于出家了,离开这个世俗,一切都要放下来了,什么都不管,也等于离开了整个世界,乃至觉得自己死了,一切都丢开了,专门管自己—可以说绝对的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说是绝对的自私,只管个人自己,管自己的修养,其他一切都不管!这里和外界的东西更要丢下了。诸位应以这个决心来的。饭后休息,两点钟听到引磬响就要进堂。至静于坐的内容,究竟怎么样修养自己?怎么来追求一个什么东西?这些内容只有下午再讲了。
禅宗心法是天下之公道,你自己证到,你就对了。如果有个方法传给你,那以禅宗来讲,都是邪见,那是骗子。你看这个天地宇宙本来是大公的,廓然无我,没有一个奥秘。
那么你会说:何以达摩祖师等等有神通呢?神通也不稀奇啊!所谓神通是我们自己本身里头就有的,只是自己本身没有证道,发不起来而已。假使我们见到了自己本身,本来个个都有神通,一点都不稀奇,此时讲了禅宗的源流。先讲至此,十分钟后再进堂上座,继续慢慢地告诉大家。
今天开始把禅宗的方法——没有方法,不过我们自骗一下,自欺一下,把它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方法,很容易进入情况。希望大家这一次,满座的人都有一个收获,大家努力一点啊!休息十分钟。
现在诸位尽管自己静坐,不必管我讲什么。但在静坐听我讲话的中间,就可以体会出,越空灵越宁静,越听得清楚。我们平常跟人家讲话,用心去听,很乱。有时候话还听错了,也记不住。你不管,心境还是一样的清净。那么这个声音自然听到了。不费一点力气,不要注意去听,听得很清楚,越注意听,越听不清楚。
你们大家年轻同学,尤其要注意这个道理。例如读书,学习一样东西,时时很紧张,时时注意去听,越听不入。心境一放空灵,很轻松的一看,影像就留住了。
现在我再说禅宗的体系,南北朝梁武帝时,由达摩祖师传来中国,接着二祖、三祖、四祖、一直到五祖。五祖也是个出家人,他宏法的寺院在黄梅,所谓黄梅在那里呢?在湖北黄梅县。五祖当时,禅宗在中国并不太流行。这个时候,是唐朝初期,唐太宗统一了中国,文化、教育、政治、一切等等,都是鼎盛时期。这是佛学最昌盛的时候,也是佛教最昌盛的时候。不但佛教昌盛,所有外来文化也发达。唐代也是道教最昌明的时候,祆教.波斯教、景教(天主教前身)都在唐代普遍流传。
这个时候所谓的「禅宗」,是不立文字,不靠经典,不讲经,不说法,不说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在国内都知名,但真正传禅宗的,却很少有机会碰到。禅宗也不是公开的,不是大众化的,只有少数有机会跟着五祖在黄梅学禅。
这个时候,我们有名的中国禅宗六祖,一个字也不认识。五祖把禅宗那么重要一个祖师的传统落在一个大字也不认识的六祖身上。
六祖他怎么接触到禅宗呢?他是广东人,实际上祖先是湖北人,因为父亲在广东做官,在广东过世了。父亲死了以后,只有母亲与他流落在广州。所谓「流落」,可见他父亲是清官,一毛钱都不弄回家,死后留下寡母孤儿,孤苦伶仃,所以六祖也没机会受教育。父亲亡过,家无遗钱,母亲带着他困苦长大,所以等他长大时,上山砍柴,砍点柴来,到都市卖点钱,买点米,买点菜,回来养母亲,如此而已。天天上山砍柴,到都市去卖,生活得很苦。
有一天他在广州市街上卖柴,听到旅店中有一个外地人在念经,是念佛教中有名的《金刚经》,他就站在那里听。我们要注意,其时他心里只是好奇。这个人念的是什么东西?他一听到这个人念到《金刚经》上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当时就有所领悟。可以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悟道」了。这是「无所住」,什么都不「住」,「而生其心」。譬如我们在座很多人,有学念佛的,有学超觉静坐的,用咒子声音来听静坐的,有些学密宗用观想的,有些默祷上帝的,有些拜道家玉皇大帝,各种各样,就是心有所「住」,心住在一个东西上。乃至一般学佛的,都是心有所住。可是《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佛说的。
这个人念经念到这里,六祖听到了,他有所领悟,就请教这个客人:「请问你念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人就告诉他是《金刚经》。他问:「这本经书那里来的?」他说有一位禅宗大师,叫黄梅五祖教的。那黄梅在湖北,离广州很远。这个客人一看这个年青人,就问:「你懂吗?」他说:「我有所领悟。」「那好啊!你到黄梅找五祖去!」他说:「我那里有钱?穷得不得了,而且我还有母亲靠我养着。不要说路费没有,我去了,母亲就饿死了!那怎么办?」这个客人看到这个年青人很有志气,不但给他养家费,还给他路费,鼓励他到黄梅去。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后来到了他悟道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他有一个有名的偈子。五祖到了年纪大了,想把祖位——就是继承禅宗传统心法的这个位子,传给别人;换言之,就是要找一个「接棒」的人。跟他学的人很多。他有一天宣布:“你们跟我很多年,各人做一个心得报告拿来,对的,我就把我这根棒子交下去。”
当时在座的,五祖下面的弟子,有位学问很好的出家弟子,很年青,叫神秀,所以在禅宗语录里面叫秀首座。当时正是领队,同学们公推的第一位。大家都说:「这个祖位的位置只有你可以接,你应该写报告给师父看。」不过神秀推辞,后来同学逼着他写,他就写了四句话(佛家就叫做「偈子」。偈子不是诗,不是词,是印度文化传来的一种佛教文学,有诗词的味道,但不讲音韵)。第一句是:「身是菩提树」,等于我们在这里打坐,一动也不动,身体像植物一样。「菩提树」的「菩提」是印度传过来的术语,代表悟道。第二句是:「心如明镜台」,等于静下来身体不动,心里脑子里清清楚楚的,没有思想,役有杂念。第三句:「时时勤拂拭」,随时随地把心里这些思想杂念,像扫帚扫地一样把它扫得干干净净,随时注意警觉自己,不要给杂念妄想困扰,所以叫「时时勤拂拭」。最后一句:「勿使惹尘埃」,这个心境,像光洁的镜子一样,一点渣滓也不能留。譬如我们睡觉,打盹、昏沉,就是镜子上的渣滓,一片黑暗无明,什么都看不见。譬如我们在想佛学,想哲学,想什么宗教,想咒子,想观想,这种宗教式的修法,也是渣滓。这个镜子涂上红色、绿色、金子、银子都没有用的;这个镜子也是不清明的。所以讲用功的方法,神秀讲的非常对。
这是神秀的偈子。后来五祖一看到,「嗯!不错!」就告诉一般同学说:「你们将来照这样子修持,修证心理行为,很有希望。」因此,同学们就背这个偈子。「因为老师说的,照这样修持很有希望」。
六祖当时奉师父之命在后院做苦工,椿米。这个偈子传到六祖耳里,他就问一个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嘴正在念,像唱歌一样的唱过来):「你念的是什么?」
小和尚就如此这般地将情形讲了一遍。六祖听了就对小和尚说:「嗯!好是蛮好,只是还没有透澈!」
小和尚说:「你这个家伙,字也不认识,光是在做苦工、椿米,你也懂吗!」
于是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智慧这个东西不是由学问来的,学问好,不一定是智慧。末等的人有上上的智慧,智慧不是读书来的。悟道靠智慧,不是靠学问,不是靠推理分析。
这个小和尚就逗六祖说:「你也去写嘛!写出你的心得报告!」
六祖说:「对不起,我不会写字。你找一个会写字的,我嘴念,他帮我写!」
这个有名的偈子,当然是针对他这个学长神秀的话来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两句还没什么大关系,重要的在下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现在大家千万注意:你看我们在座的,有青年的、有中年的、有老年的。不管青年、中年、老年,昨天的事都过去了。今天心里头有什么东西没有?都过去了,除非你回忆。「本来无一物」,不停留,几十年的事,心中本来留不住的。你说我几十年好苦好烦恼,那你是「自找烦恼!」他每一件事,像我们现在讲话听话一样,讲过了就过去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是不住的,那个等于我们听街上汽车的声音,像潮水一样,「轰!轰!」每个声音都过去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有名的偈子。
在初唐的时候,从六祖以下,禅宗就大大的开展了。在唐代以后四百年间,整个中国文化都统统披上了禅的影子,也统统受了禅的精神影响。
禅没有什么方法。中国禅宗在宋以后注重「参话头」,现在国外禅宗,也是要「参话头」。这个禅宗已经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了,它已有一个方法:「参话头」,不是原来的禅了。
「参话头」是一种什么方法?它的利弊怎样,我慢慢再向各位介绍。现在我对禅宗的了解,大概扼要说到这儿。
你们不要只听我讲,还要保持自己的宁静。「本来无一物,何处意尘埃?」我讲了那么多,都是废话。因为你听过了,也等于没有听,空的嘛!但是注意啊!有一样你空不了,这个身体上的感受。你若把身心空掉,那可以说,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差不多了啊!身体都空不掉,腿子麻还是麻,难过还是难过。如何能把身心空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一切烦恼也没有了,恢复了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
现在大家大致上都还可以,只能说「大致上」。关于静坐外形的姿势,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这几个现象:胀、酸、痛、麻、痒,都会发生,其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身体内部都不是绝对健康的。所以,这些问题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身体的里面本来有问题,因此在静坐中间,慢慢的引发了;不是说因为静坐才生病,而是因为静坐才把这些内在的毛病引发出来。在古代医药不太发达的时候,只有忍着慢慢的过去,现在医药发达,则少受一点苦了,占了很大的便宜。
所以,我们坐起来,最感觉到困扰的,就是身体这里胀,那里难受,都想活动它,转一转它,动一动它,舒服一点。千万不要走这个路子,如果走这个路子,等于在盘腿静坐中间做运动,心便不会静下来。庄子所讲的「坐驰」,看来好似在打坐,但心里却在开运动会,在乱跑。所以在外形上讲,这个时候身体的感受虽然不舒服,你只能忍受一下,把原姿势坚持一下,始终不动。你看它难过到什么程度。这是生理部份,告诉大家要注意的重点。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刚才我们讲到,禅宗这个法门,虽然没有方法,我们找出个方法来修,不是「顿悟」的法门,而是「渐修」。
刚才说过生理部份,这个感受的苦痛,暂时不去理它。我们先管心理的部份。这里头有一个道理:我们现在的生命,身体坐在这里,这个「我」:管它是真我也好,假我也好!只是两部份,一个是「感觉」,一个是「知觉」。「感觉」就是身体上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这里痛,那里也痛。这就是「感觉」。「知觉」部份,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普通一般观想、祈祷、念佛,甚至有些听呼吸,都是知觉部份。这些方法都不用,我试用现代化参禅的路线——禅宗路子。什么方法呢?无法之法!观心,叫做「观心法门」,怎么观心呢?我们外形虽然静坐,内心的思想,没有静过,想东想西。这个思想没有静过。
现在如何去观心?不要用头脑去想,第六意识在头脑部份思想。我们就观心脏这个部份,心脏在胸中。其实,心脏不会思想,古人所讲心,也不是指心脏,这是个代号。
我们观心,不是用脑子去想。怎么观法呢?就是说,你把气沉下来,就是放下来,松下来。你看我们心里头这个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每个思想执持来去,很多。但很简单,且各做三截处理,做三个阶段的处理,也可以说分三个层次来处理。这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拿时间来作代表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眼睛不向外看,耳朵也不管外面,身上的感受最难受也不理它,因为感觉到生理上这里胀,那里难受,想动,是心理的作用。那个心理的作用就是思想,就是念头。我们就看身体、感觉、思想往来,把它分做三截。比如说,我现在讲话,诸位听到,这个听到,虽然没有心,就是没有念头,我讲过了这句话,你当时也听过了。这个念头没有了,过去了。你等我后面讲什么话,我还没有讲,你听的心里这个念头还没有来: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那么现在——现在——再讲一句——现在都过去了。没有现在,现在也过去了。
你自己把心里这个念头,不论是好念头,或是坏念头,自己看清楚,做三截、三层次的划分: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未来;现在——没有现在,现在就已过去,当下即空。
我们这个念头感觉,知觉,等于一股流水。前面一个浪头流过去了,不要管,后面一个浪头,没有来,也不去堵住它,也不去欢迎它,它自然慢慢来的少了。那么两头水流一齐切开,中间就是空的,就是现空的状态,然后经常把握住这个空的境界。全在这个空的境界上。一切神通,一切智慧,都从空中发起。
那么这个空的境界,是有一个境界。就是说,刚才我们拿流水的比方,我们思想念头像一股流水一样,前念我们看清楚(心里内在的反照,反省,观察清楚),过去这个念头,同我讲话一样,听话一样,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现在已经过去了。过去就切断了,对未来不接上去,这叫「当下即空」,就在现在这一下现一个空灵的境界,你空住这个上面。所谓「空」,你能把握住。所谓「把握」,并不是用心,一用心又变成现在这个念头。没有现在,现在过去了……。
现在就把心里的状态分三截,三个层次,观察清楚: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譬如听这位同学的咳嗽,我们听到了,他不咳了。这个念头,我们反应过去了。未来没有来,当下——当下空灵,这个当下空灵,不是不知,统统都知道;车子声响,街上人声,一切声音,流水声音,都知道,只是与我毫不相干。
很空灵,空住中间空灵这一段。不切断,空住当下这一段安。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空住当下这一段空。空,用心去把握一个空,又是一个念头。
观心不是用脑。观心者: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它要来的,让它自然来。过去了,这个念头他不会停留的,你想留它,也留不住。一个思想接着一个思想,像流水一样。未生的念头,未起的念头,稍稍一点警觉性,都过去了,当下即空灵的。空的愈大,智慧愈大,心的通灵能力愈大。嗳,这句话就是毛病,不要听进去了来自欺哦!老师说空得越大,我弄一个空得更大一点就完了。
妄念,不要管它。不要念佛,任何念头不起。但也不是压制,切断众流。我们的心理状况,念头一过,像洪流在流。前一个浪头过去了,后面浪头不去迎接它,自然的当下空了。
现在大家有一个最大的困难,被生理的、身体的感觉牵跑了,这个问题慢慢来解决,先管心——观心。
希望大家等一下听到引磬响,下座保持观心的心境,慢慢放腿,慢慢穿鞋子。这观心的心境,不要因为听到引磬响,完全恢复到平常那样的散乱。不要散乱,保持这个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这个中间宁静空的这一段。慢慢放腿,慢慢穿鞋子。然后我们试着看,就在自己这个位置上,慢慢一步一步地走——经行,还是保持观心的心境,以这个方法入门很快。
「当,当,当,」(经行!)不要低头,抬起头来,保持在打坐中一样,保持这个观心的心境。不要低头!把两个肩膀甩开!不要紧张,身体上神经都不要紧张,统统放松!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当下即空。
要提得起放得下。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军人,都很佩服拿破仑,年纪轻轻有那么大威风。拿破仑之所以成为拿破仑,是他在战场上作战最危险的时候,觉得自己疲劳了,马上躺下来就可以睡着。那是生死要命的关头,他可以睡着;因为觉得疲劳了,他就睡着了;精神睡足了,醒来就指挥作战,所以就成为世界的英雄。
要提得起,放得下。你看学道比学做世间的英雄还难,更要提得起,放得下。所以一上座,说放下,就什么都丢掉。
人生本来是这样,随时准备死亡,每一秒钟都可以没有我。你说有很多没有了的事,很多事家里都没有交待,等真的死亡来时,不容许你有什么交待。
说放下就放下。我来给各位改正姿势,你还是放下。你不管,把你改正好了。你听到,不是用眼。有的人,我来改正姿势,一到前面跟他讲,手怎么摆,一边听我的话,眼睛张开看自己的手。那没有用,你记不得的。打坐静坐的姿势,是靠你的感觉做记忆力,不是靠眼睛看。如果眼睛张开,精神意志没有集中,改等于白改。这须特别注意。精神注意集中你的感觉。我把你改了,你感觉怎么对,然后就记住这个感觉就是了。
这一次测验下来,很多初学的人,都很好。但这只是静坐,测验坐姿。可是有一点大家可以体会:当引磬一响,放松了腿,你想想看,同刚才完全把身体拘束起来不动,那个宁静的境界,同放下腿来,就不同了。不管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宁静,这一点先要把握到。只叫你松开腿,那个宁静的境界还是保持。
我们现在人不必照那些宗教的术语来讲,拿现代的话来讲。现在,腿子一放开,还是保持刚才静坐的心境。至少有一点可以体会,这个身体和心境的宁静是两回事。先要了解这一点,身体,比如腿,麻了可以放一放。心境的宁静,同身体放腿放松自己的生理,两件事不相干。第一点要先体会出这个道理,不要故意去寻找,很自然的。然后,请诸位把腿放下,鞋子穿上,准备经行。
手甩开来,眼睛平视。不要左顾右盼,或者眼睛稍稍下视。不管你前后左右的环境,顺步走去。心境保持在刚才静坐位子上那样。心里无事。等下听到香板响时,就地立正。不要思想,不管任何的环境,只管自己安祥的走去。换句话说,在坐的时候,走的时候,站的时候,都要练习自己的宁静安祥。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养静」这个名词,是唐宋以后儒家取用佛道二家学静的方法所叫出来的一个名称。我们初步练习这个养静的方法,自然相合,并不是故意去教这个养静。一切学问,一切道德,都靠静出来的。例如我们中国有两句格言,这两句名言是诸葛亮以传统文化儒道的精神讲出来的。那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以一般历史上讲诸葛亮,他的学问和德业,都是从静中养出来。所以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静」要怎样去「养」呢?你有意去「养」个「静」,就错了。就没有「静」了。这个宇宙美好,一分一秒都不断的在「动」,没有「静」的时候。但它是不是在「动」呢?相反地,这宇宙时时刻刻都在「静」中。「动」中就有「静」,「静」中又有「动」。我们了解了这个原则,自然就能静了。
例如我们现在指出一个状况,大家腿一盘,手一收,六根,眼、耳、鼻、舌都关闭起来。意识思想虽然没有停止,但是已经不像平时那么忙乱了。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已经被我们自己人为的把它关闭起来了。这样一关闭,以後,使我们身体内部,身心的内部,像门窗一样关起来了,自然就静了。
譬如现在,马路上车子的声音,我讲话的声音,一切的声音,都在闹。但是,你心里头都听到了,思想也有,可是同时你有一警觉,觉得比较宁静。心里尽管不停的有妄念往来,但是,这个妄念、思想,你既不拒绝它,也不欢迎它,因为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妾念,都不停留的过去了,它把不住的。用不着你去空掉它,它会空掉你的。你看外界很闹,但是我们自己现成是静的。最基本的初步功夫就是培养现成的静。
打坐当中容易昏沉的人,对治昏沉,最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提起精神闭一下呼吸,把自己呼吸停止一下,有意的控制一下。甚至昏沉还更厉害的,可以用手把鼻捏起,让呼吸停止一下,实在捏不住了,慢慢放掉,昏沉就去掉了。过分的昏沉,有两个原因,两个大原因,小原因很多。一是身体的疲劳与衰弱,二是心理的疲劳与衰弱。唯一的办法就是闭住呼吸一下。这个闭住呼吸的方法,瑜伽术与道家,都非常重视。
现在我要和大家讲一个如何学禅的道理。这是一般年轻的同学,甚至于本院同学及高研班的同学最希望学的。讲到禅,世界上现在最流行。当然大家也知道禅是佛法。在我的分类方法上,「佛教」是一回事,它的重点偏向于宗教;「佛学」是一回事,它是研究佛的经典等等,成为学术系统——讲思想、讲学理;「佛法」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佛说的这些学理,都是为了修证身心性命,如何来求证到我们自己身心与形而上道相契合的(「相合」就叫做「瑜伽,「瑜伽」就是「相应」、「相契合」),就是佛法。
我们平常学佛,就要仔细问:你是学「佛教」?学「佛法」?还是研究「佛学」?如果你要学佛教,侧重于宗教仪式;如果你是要讲佛法,佛法是干什么的?求证身心性命之学——把宗教的外形暂时放起来,使宗教仪式离开我们的禅堂。所以真正的禅堂里头没有佛像,什么都没有,只有大和尚,(「和尚」是翻译的名词,是很尊重的敬称,就是「大法师」、「大师」;他就是佛,代表了佛。)禅堂里头没有佛像,绝对没有,连达摩祖师也没有。例如唐未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经常跟他学的人四、五百人)大禅堂里,他的说法,他的教育法,经常有变化。有人在禅宗里念一声佛,罚他挑水洗三天禅堂,因为念佛把禅堂念脏了。这个道理,后世信佛教的人认为禅宗反对净土,那就完全错了。这个道理说明了禅堂里求证的是「心法」。任何东西,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都不加上。
那么我们如何了解禅宗?所谓禅宗,是求「心法」。简便的说,在禅宗史上,由释迦牟尼佛之后,在印度廿八代,一直到我们南北朝的时候,达摩祖师才把禅宗的心法传到中国来。所谓达摩祖师,在印度以禅宗的传统讲,第廿八代的祖师,在中国变成第一代。这里我们要知道,禅宗同密宗一样,非常注重师承的传统,纵然有千千万万的同学,中间能够担当每一代宗师的。只有一人,是特别的精选。
达摩祖师在南北朝梁武帝时,由水路从南印度到达广州,由广州到达南京,和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但是不能说他是一位学佛的。两人一谈真正的佛法,所谓不对机,不投机。历史上有名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是渡过了长江。长江那时属南朝。北朝即北魏,所以「一苇渡江」是长江两岸,军事防区不同,不能随便过江,他又是外国的印度人。但是他要过江到北方,这是相传;所以我们画的达摩祖师像,往往站在江水上,脚下踏著一片叶子,那就是江边的芦苇。因为他要过境,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所以就离开南方到北方。当然,没有梁武帝的同意是去不了。因为他有神通,所以在江边采一枝芦苇,当船丢在水上,自己站在芦苇上,就这样过了江。
他到了北方的河南嵩山,找到了少林寺。他谁也没有找,就借住在庙上。因为他也是出家人,就挂单,面壁而坐。没有人可以谈话,脸对著崖洞的墙壁在那里打坐。这一点大家应特别注意。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在中国学禅的人,乃至到日本学禅回来的人,打坐时一定要把脸对着墙壁。现在日本的禅,乃至流传到美国的,这种情形很久很普遍。它的理由就是达摩初祖是面壁而坐。客气地讲是非常好玩,因为达摩祖师面壁而坐。实际上,坐禅不一定要把脸对着墙壁。达摩祖师当时脸对墙壁打坐,是因为他以一个外国人来传道,没有人可以交谈。
中国当时的佛学大师非常多,换句话说,记载上有一点影子的很少。他与这一些研究佛学的、讲经说法的,乃至徒有佛教形式的,统统谈不拢,谈的不投机。例如说,有人问他:「大师啊!你到我们中国来干什么?传什么法?禅宗是个什么法门?」这很重要。达摩祖师说:「我啊!找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换句话说,我要找一个不受别人欺骗的人。」
假如有一个人,不受任何欺骗,自己也不欺骗自己,这样的人才可以学禅,才可以学心法。如果我们对于禅,对于一切会佛道有迷信(像在座的许多佛教徒或是宗教徒),也许要问:「禅宗是无神论者吗?」不是的,绝对不是,「那么它是什么方法都不用的吗」?不是的,因为什么方法都不用,已经用了个方法了,就是用了「什么方法都不用」的方法了,还是受方法所欺。
所以达摩祖师当时传这个禅,后世的人归纳为两句话:「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演变我们后世有「明心见性」这句话。中文用「心」和「性」两个字做两个层次;「心」是它的用,「性」是它的体。所以后世讲禅宗,就说「明心见性」。用什么方法呢?就是根据《楞伽经》,以「无门为法门」。因为有一个方法,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骗。(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