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了解南师 > 其他资料

神秘的南怀瑾先生

时间:2019-01-20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作者:

前言:

此文转自网络,据说是1995年经济日报的文章,但是文中是用民国纪年,应该是台湾的经济日报(台湾也有经济日报),文中提到的有些人和事是第一次听说。

 

神秘的南怀瑾先生

1995-04-23 (台湾)经济日报

精通儒释道三家的一代宗师南怀瑾,对佛学研究之深,据说近百年来无出其右者,而他神奇的医术卜卦,以及中国工夫(太极拳、盘腿腾空飘浮),也令外界投以神秘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与蒋经国、李登辉、江泽民,以及刘泰英、尹衍樑等企业界人士都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关系,使他可以纵横在海峡两岸政商、文化界。最近的「两岸密使」事件,再使他成为焦点。

民国7年生於浙江乐清县(即现在的温州)的南怀瑾,从小就被送到佛寺学佛,青少年时代已遍读诸子百家,易经天文,并学习书法医药、剑术拳术。20岁左右曾任教於四川成都中央军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蒋介石一度力邀南怀瑾担任他的秘书,不过,南怀瑾婉拒。随后他进入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这是他的最高学历。

民国31至33年,他进入峨嵋山中峰绝顶闭关三年,把佛学的经、论、律三藏十二部,五千卷经典,五千五百册道藏透彻研读。对自己学识的渊博,他曾自写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充分流露出豪气万千的气度。

注意:文中说对联是南老师自己写的,这是错误的,其实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先生,当年在台湾赠送给南师的话。----实修驿站编辑

 

南怀瑾

 

民国38年春天,他来到台湾,早期住在基隆的海滨陋巷内,可谓「家徒四壁」,与朋友一度合伙做生意,但是,没几年就血本无归。在台湾的36年间,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并先后完成「禅海蠡测」、「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等论著。44年他指导当时的立法委员杨管北打坐参禅,结果杨管北的心脏病竟获痊愈,在杨管北的推介下,他的交游日广,在许多场合讲经弘法。74年他离台赴美,77年再转赴香港定居至今,不过,并没有与妻子、儿女同住,侍候他的则是海峡两岸的弟子。

南怀瑾最令现代人感到神秘的是他的「玄异功能」:他曾让一位郑姓哑吧说话,还使一位耳聋二年的将军恢复听力,正中书局的经理周勋勇曾亲眼看见将军恢复听力的整个过程。此外,他也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他预言:「1987(丁卯)年以后,中华民族将走向康熙、乾隆盛世,并可持续二百至三百年。」

这位曾被媒体圈选为台湾十大最有魅力的人物,本著其渊博的学识以及若干「特异功能」,曾蒙受许多政界高层人士的青睞或垂询。

蒋经国先生曾亲自造访南怀瑾的道场(位于信义路的复青大楼9—12楼)。南怀瑾不愿蒋经国移樽就教,而在道场楼下迎接蒋经国,两人并在蒋经国的座车中交谈一个多小时。后来蒋经国一度以打坐、气功治疗宿疾,与南怀瑾是否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李登辉早年在省主席任内已多次经由苏志诚向南怀瑾请益。尤其在79年政争期间,南怀瑾曾透过郑姓女子,劝告李登辉学习道家「无为而治」的精神,放弃党主席的位子。

当李登辉任台北市长时,苏志诚曾算李登辉的命盘,结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李登辉果然扶摇直上,一路升到副总统。等到李登辉於77年初担任总统时,「一人」之下的「一人」,新解释是指其尊翁李金龙(日前去世)。

在中国大陆方面,邓小平的长公子邓朴方对南怀瑾十分景仰,而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均曾透过管道与南怀瑾联络,南怀瑾在两岸间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充满了神祕色彩,因为他极不喜欢在媒体上曝光。

南怀瑾对海峡两岸的高层决策官员有不同的评价,他认为,「邓小平算是半个人物,而其他都不能算是可以独当一面、名垂青史的伟大政治家。」

有人曾以「国师」称呼南怀瑾,他认为,帝王领导术、帝王谋略学仅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如果只求为帝王师,志在懂得帝王谋略,那是很低层次的想法。他评论袁世凯、蒋介石以及毛泽东都有帝王思想,把权力看得很重,不明「功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他说:「蒋介石若在抗战胜利,毛泽东若在抗美援朝的高峰期,立了大功而后宣布退休,将是高明的举动,孙中山一直未掌全大陆实权,一旦掌权是否会功成身退,永无对证。」

有关他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最名震遐还的就是金温铁路(金华到温州),这条铁路长250公里,关系1,500万人的生活,总投资达1.7亿美元,这是北京国务院首次批准外资参与兴建铁路的案子,意义特别重大。

这项工程由台商在香港设立的联盈兴业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地方铁路公司合资设立的金温铁道公司负责进行,及沿线矿产、森林、房地产的开发。联盈兴业则由李传洪、李素美姐弟在港设立,董事长为南怀瑾。

他强调,大陆的基建、人力品质、行政效率以及法规制度正有待完善、提升,此刻如果大陆不能励精图治,只是一个劲地号召海外厂商前去投资,将是「剖胎炼丹、杀鸡取卵」,不仅暴露出人穷志短的窘态,而且终将阻滞侨外长期而持续的投资。

他说:「如果我有钱投资,我将优先兴建电厂、钢厂、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其次再发展医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