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一个人舒泰过了,身体的各种毛病就都来了!

时间:2020-05-01  来源:敦众文化  作者:
 
 

【编者按】唐朝百丈禅师,承继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他倡导“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每日除了领重人修行外,必亲自劳动,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及其认真,堪称丛林千古的楷模。时至今日,这种精神更加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华佗 曰:
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南师亦说:
一个人身心上不加几分劳苦,
不加几分运动,
舒泰太过了,
各种毛病都来了。

 

 

1
尽己所能,贡献社会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公孙丑继续提出“素餐”的问题。

 

中国文学上有一句“尸位素餐”的成语,是形容居高位而不做事的人。那么公孙丑问孟子:《诗经》上说,“不素餐兮”,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吃白饭,游手好闲,要将自己的才能奉献出来,才可以享有酬劳;如果没有奉献,光享有君王、国家的优厚禄位,就是“尸位素餐”。人生在世,随时都在麻烦别人,近自父母,远至陌生人,都为我们的活着而付出,于我都有恩;所以同样要对别人有所贡献,回馈社会大众的恩惠,这就与“不素餐兮”的精神相同。

 

公孙丑又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公孙丑这一问,像是给孟子一记少林拳。等于说,老师,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讲学问,谈道德,还要学生供养束修(学费)给你生活,难道说,一个君子既不种田,也不做工,就可以“不耕而食”吗?

 

孟子回答说: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假使国君用了这个人,有相当尊贵的待遇,他已经在“安富尊荣”了,那是他应该得的报酬。如果没有担任公职,而在社会中从事教化(教育)的工作,“其子弟从之”,有很多的学生跟他学习,无形中将孝、悌、忠、信等等德性,影响了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安定,都有了贡献,所以弟子们送了束修供养,也是理所当然的回报。而且,一个君子在社会中的贡献有多大,是无法比拟的。孟子这句话,也等于要他的学生们尽管放心,我们师生并没有白吃社会的干饭,已经在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了。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2
家庭教育,重视习劳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

 

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3
舒泰有节,切勿过度
 

圣人之道,第一“去甚”,“甚”就是过分,做人做事第一不要过分,过分一定会出毛病。第二“去奢”,锦上不能添花,锦上添花,毛病出得更大。第三“去泰”,人生没有舒服的时候,天下事也没有永远泰然不变的时候。一个人身心上不加几分劳苦,不加几分运动,舒泰太过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三点道理,发挥起来很多,总结一句话,要守戒律,万事不要做得太过分。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敦众好课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敦众文化南粉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

 

 
点击图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