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临别最后的箴言,只两个字却道出了人生真谛!

时间:2020-04-06  来源:敦众文化  作者:

 

【编者按】什么是伟大?什么是高深?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最平实的就是最高深,而人生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无论多么高的宗教哲学,任何一种思想,最高处就是平淡。南师在临别的最后之际,在纸上写下了“平凡”二字,只两个字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思考。

 
古语 有云: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南师亦说:
我们千万要记住,
什么是伟大?
什么是高深?
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
最平实的就是最高深。
人生由绚烂而归于平淡,
由伟大崇高而归于平凡。

 

 

1
学问深时意气平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人们在求学的阶段,要有学问有知识;其实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学问时,中国有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真到了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从佛学来说,大阿罗汉或者菩萨没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学位”。成了佛叫做“无学位”。这个“无学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学位,是已经达到不需要再学的位阶了,已经到顶,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处也是最平凡处,最平凡处也是最高处。

 

所以,真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平凡太过分了,笨得太过分了,就算聪明也聪明得太过分了,都不对。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聪明得太过分。真正有道之土,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修道是修到这个境界。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2
莫将平凡化高深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他自己说,我上面所讲的理论平凡得很,非常容易懂,也容易做到;可是事实上,天下没有人知道,看了也不懂,也做不到。这几句话等于是先知的预言,老子只写了五千言,而我们已经研究了几千年。古今中外,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讨论研究老子文章的五花八门,究竟哪一个人说的合于老子的本意呢?谁也不知道!例如,我们在这里研究的老子《道德经》,与多数学者们一样,大半是借题发挥的;是不是老子的本意呢?那就在乎各人自己的修养,自己的智慧,以及自己的造诣与看法了。所以,老子说他的话本来很容易懂,可是天下没有人懂,后世有那么多研究老子的书,这一句话对研究老子的人真是一个很大的幽默。而且老子自己只写了五千字,我们后世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五千字的讨论著作,几千万字都有了,那也是很滑稽的一桩事。这在哲学的理论上,使我们得到一个概念,就是天下的事物最平凡最平淡的,就是最高深的。

 

真正的智慧是非常的平实,因为古今中外的人类都有一个通病,都把平凡看成简单,都以一种好奇的心理自己欺骗自己,认为平凡之中必有了不起的高深东西,以致越走越钻到牛角尖里去了。我们千万要记住,什么是伟大?什么是高深?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最平实的就是最高深,而人生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无论多么高的宗教哲学,任何一种思想,最高处就是平淡。所以,我们只要在平淡方面留意,就可以知道最高的真理。老子不过是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讲出来,所表达的形态较为不同罢了。他只说我的话很容易懂得,也很容易做到,可是天下人反而不知道,也做不到。这不但代表了老子自己的学术思想,也是给古今中外的高明思想做了一个总结论。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3
极高明而道中庸

庖丁他讲自己技术之高明,眼睛里头没有看到牛,那个刀随便这么一挥,一条牛一下就解决了,那个高明已经不是技术了,而到达神化的境界了。你看他的文章里头有一点怪,意思是学问修养到了最高境界的人,而以最平凡、最底层最肤浅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榜样,你就大成功了。如果你技术学问一切到了最高处,自认是天下第一,那注定失败了。所以要小心更小心,谨慎再谨慎。因此他说,虽然如此,我常常到一般的杀牛匠家里去看,见到他们那个杀牛之难。一方面就是描写他们杀牛困难的态度,一方面他也描写自己,看到这样困难,反而跟他们学,也学那个小心,以最高明而恢复到最平凡。

 

文学上有一句话描写一个人生,由最绚烂而归于最平淡,由最高明而归于最平凡,那样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就是养生之主。像我们大艺术家陈教授的雕塑,他技术那么高明,但他小心得很耶!好像初学的徒弟一样,这是最高明的,所以他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就告诉我们人生一个道理,儒家道家同一个道理,子思在《中庸》上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生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由伟大崇高而归于平凡,那么就对了。

——《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4
修道深处自平凡
 

《礼记》第一句话: “毋不敬,俨若思”,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做生意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不荒腔走板。“俨若思”,俨是形容词,非常自尊自重,非常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能够原谅一切,包容万汇,便是“伊兮其若容”雍容庄重的神态。这是讲有道者所当具有的生活态度,等于是修道人的戒律,一个可贵的生活准则。

 

上面所谈,处处提出一个学道人应有的严肃态度。可是这样并不完全,他更有洒脱自在,冶然自得的一面。究竟洒脱到什么程度呢?“涣兮若冰之将释”。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冰山雪块遇到暖和的天气就慢慢融化、散开,变成清流,普润大地。我们晓得孔子的学生形容孔子“望之伊然,即之也温”,刚看到他的时候,个个骂他,等到一接近相处时,倒觉得很温暖,很亲切。“伊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前句讲人格之庄严宽大,后句讲胸襟气度的潇洒。

 

不但如此,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像一块石头,虽然里面藏有一块上好宝玉,或者金刚钻一类的东西,但没有敲开以前,别人不晓得里面竟有无价之宝。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石块。或者有如一块沾满灰泥,其貌不扬的木头,殊不知把它外层的杂物一拨开来,便是一块可供雕刻的上等捕木,乃至更高贵、更难得的沉香木。若是不拨开来看,根本无法一窥究竟。

 

至于“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常清明空灵的。如同山谷一样,空空洞洞,到山谷里一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心境不空的人,便如庄子所说:“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于现在骂人的话:“你的脑子是水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岂不糟糕!心中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自然高远,反应也就灵敏。

 

其实,有道的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老子在上面已说过:“和其光,同其尘”。表面上给人看起来像个“混公”,大混蛋一个,“浑兮其若浊”,昏头昏脑,浑浑噩噩,好像什么都不懂。因为真正有道之士,用不着刻意表示自己有道,自己以为了不起。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本来就很平凡,平凡到混混浊浊,没人识得。这是修道的一个阶段。依老子的看法,一个修道有成的人,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定他的。勉强形容的话,只好拿山谷、朴玉、释冰等等意象来象征他的境界,但那也只是外形的描述而已。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敦众文化南粉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