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一切教育方法都只是手段,孩子一生的成就离不开这个根本!

时间:2020-03-02  来源:敦众文化  作者:

 

【编者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离开生活教育无从谈起。孩子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根本。宁静自思,言传身教,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 有云: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南师亦说:
  父母的行为,
  会影响到孩子。
  教育的问题,
  不要完全寄望于老师或学校,
  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
  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1
当前教育导向的偏差

 

在这二十多年来,教育的发达和普及,远非从前可比。但是无论教师或家长,都感觉到教育水准的低落,一代甚于一代,而远不及从前。当然,其中原因复杂,不能只苛求于学校的教育,例如社会风气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家长思想的关系,整个教育精神与教育制度的关系,都是整体连锁性的因素。
 
不过,单以中学的教育而言,问题就颇为严重。历年来为众望所归的几个著名小学或中学,尤其是某些“女中”,为了争取“校誉”(以升学率的高低而定校誉的声望),大半时间,在教“考”。除了背考试题以外,就不知道什么叫教育了。而且功课的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多读课外的书。我与学生及在中学里当教师的同学们谈话,他们或她们在夜里作梦的时候,经常都还梦见“赶考”——被考或考人。除“考”以外,简直不知什么是学问。
 
旧式考试考“思想”,现在考试考“记诵”。《礼记》有言:“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可是现在能记诵而善于考试的学生,家庭与学校,都认为是好学生。稍加活泼而稍富于才能与思想的,反而考得不好。而社会、家庭与学校,根本就抛弃诱导天才等的教育原理,很轻易地认为是坏学生——太保或太妹。所以这些不“太”而也被汰的青少年们,率性就抗拒到底,一路地汰下去了。家长期望于现在好学校的心理是如此,所谓好学校的校风恰也合于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你能说是有错吗?其谁之过欤!其谁之过欤。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东方出版社)

 

 

2
当代家长内心的矛盾

 

现在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了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作中心的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接受从“爱”的教育出发的便是真理。现在我们所讲的目的,只是说明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激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
 
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观念,并未完全抛却。于是便造成此时此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去负担。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东方出版社)

 

 

3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讲到家庭教育,听起来是很普通的名辞。任何一对父母,有了子女,由婴儿至孩提,由儿童到青年,谁又不施管教?古今中外,哪个孩子又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呢?除非少数的例外,属于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所讲家庭教育,岂非极普通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吗?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标准?家庭教育应该要怎样做?哪些父母才有资格担任家庭教育的主角?这等于说:凡是学校,都有老师,可是哪种人才有为人师表的资格?谁又是真正的好老师呢?所以当父母或家长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他教育,是否都够水准而无差错呢?这些都是决定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倘使讲家庭教育而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把问题青少年的过错随随便便,一概归咎于家庭教育,这就真成为家庭教育思想的问题了。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都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4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家都希望对后代好,崇尚西方文化讲求爱的教育,可是对孩子不一定是爱才好哦!大家也晓得读经,《三字经》读过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孩子不晓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罪过,所以“养不教,父之过”是针对父母,尤其针对母亲;“教不严,师之惰”,教育不严格,是讲老师的问题。
 
现在西方文化拼命讲爱的教育,什么是爱啊?大家现在太爱孩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明没有懂得儒家的道理。《大学》上告诉我们,“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儿女的坏处,更不晓得自己儿女的缺点,因为自己被爱心蒙蔽了;一个种田的农夫,虽然自己种的稻子天天在长大,但他也看不出来。所以爱心太过,反而会害了孩子。其实孩子的缺点就是我们的缺点,这是基因的遗传来的。教育要靠自己的智慧,想要孩子好,不是光有爱心,一味的偏爱,光知道原谅孩子:孩子发表意见,可以有他的自由思想,但不是完全绝对自由。因此教育的问题不要完全寄望于老师或学校,而是要寄望在自己身上,寄望在自己的家庭。
 
中国的教育从胎教开始,这已经给大家讲过了,佛家同儒家讲得一样,一个孩子在娘胎里就要开始教育。《礼记》里早有记载,依照中国上古的道理,女性一怀胎,习惯就要改,看的书也不同了。其实胎儿在娘胎里三个月,已经知道了,五六个月以后,父母吵架等种种行为,好事、坏事,他都清楚知道,这是知性,意识已经成长,不过他出生就忘记了,可是那个影响染污得很深。所以中国文化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父母两个的意见,一切言谈、行为,不断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就是教育,就是我讲《大学》的齐家之道,是要靠我们自己,靠自我内圣的修养来完成。
 
顺便讲二三十年前我在台湾遇到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从师范大学毕业,去做老师了。有一天他回来跟我讲教育的困难,他说亲自看到有个孩子在学校里爱骂人,国骂。所谓国骂,台湾当时术语叫三字经,“他妈的”三个字,连对老师说话也是“他妈的”,对校长讲话也是“他妈的”。这个老师受不了啦,跑去访问他父母。他父亲出来,刚开始还非常客气,一坐下来就把大腿裤子一拉,袜子一脱,一边抠脚一边说,老师啊,对不起,他妈的我儿子实在不好,我对儿子说:他妈的,你是不是在学校骂人啊?儿子对父亲说:他妈的我没有骂人啊;他妈的现在就骂人了;他妈的我现在没有骂啊。这个老师赶快拔腿就跑了。原来他家里就是这样,父子两个,你一句他妈的,我一句他妈的,都觉得没有骂人啊!这就是教育。所以大家寄望学校来改进教育影响孩子,很难。
 
教育从胎教开始,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父母家庭的教育关系太大了。譬如一对父母都忧郁内向的,那个孩子在旁边长大很难受啊。后来我告诉我的学生说,我有经验,我父母都非常好,是了不起的父母,可是有一次我在书房里看书,我父亲跟母亲不晓得什么事吵架了。我难得听到他们两个人吵架,那时候我还很小,记得很清楚,他们吵得很厉害,我正在看书看得痛快的时候,看到父母两个吵架,一下子火来了。我往吵架的父母两个中间一站,说:不要吵了,你们两个人吵什么东西!当时是莫名其妙,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发了这个坏脾气,就站在中间两手一拦,对父母好像对普通人,吵什么,我父亲是非常严厉的人,非常威严,我这样一吼,他真愣住了,瞪着眼睛看我,讲不出话来。我母亲也不敢讲了,把背转过去,两人就不吵了。当天晚上,我父亲告诉我:你长大了,现在你犯错误什么的,我不会打你了,只给你讲道理。他后来对我讲话态度非常慈悲,也非常庄严。听了他这样讲,我眼泪也掉了下来。(师讲到此处,音声哽咽)现在我讲到这一件事,好像回到当年与父母相处的情景。当时我眼泪掉下来,不晓得为什么,觉得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心里讲不出一个道理来。我的父亲看见我掉眼泪,他笑了,过来帮我把眼泪擦了,说:去读书,奸好看书去,没有事。我这个话就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
 
西方教育方法讲爱,但教孩子不能完全单纯靠爱心哦!我们的古书里有一句话要记得,四个字,“恩里生害”,父母的恩情就是爱,过分的恩情、过分的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该严厉的时候严严厉,不严严厉的时候用爱,这是讲齐家的道理,有诚意、有正心。我想告诉诸位,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的,都不要过度偏向于爱的教育,也不要偏向严厉,而是要先检点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就是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听南师讲述,

如何培养有成就的孩子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敦众文化南粉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