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怀瑾:拒绝“野味”,敬畏生命

时间:2020-01-23  来源: 南怀瑾东方讲堂  作者:

武汉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就这次疫情答记者问时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可能来自野生动物,而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很可能是这此病情的起源。

 

根据《中国经营报》的相关报道,这家海鲜市场的大多数商家,明面上卖海鲜、牛羊肉,但是市场的角落,隐匿着不少卖野味的商铺。

 

 
 

在网友曝出的一张价目表上,一家名为大众畜牧野味的商铺,廉价出售各种野生动物,包括狐狸、孔雀、鳄鱼、果子狸等...

 

在钟南山教授主持的专家会上,来自香港大学的袁国勇教授说:“我们都不应该吃野味,一定要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命和他们栖息的地方,因为他们和我们是同一个地球村里的居民。”

南怀瑾先生也曾说,凡是宇宙间的生物,有血有肉的,思想和智慧差距不会太远...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17年前,突然袭击中国的SARS冠状病毒,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人类。其实,野生动物不是罪魁祸首,对野味的贪婪才是。我们如果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那就必然会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一起强烈转发呼吁:坚决取缔所有的“野味”市场,我们呼吁,所有人都自觉抵制吃野味,既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全人类的公共安全,还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多元生态。

 

 

01
 

 

我们人类是世界上万物里头最坏蛋的,什么生命都吃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是吹牛的。我们人类是世界上万物里头最坏蛋的,什么生命都吃,人家很少吃我们。河里的游鱼犯了什么罪啊?刮了鳞还要加上葱花。我们万物之灵是自吹自慢的,自己还搞不清楚。(《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生万物,生人、生鱼、生鸭子、生虫子……上天是一律平等的,“类无贵贱”,哪样好哪样坏,没有标准的。“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他说天地生万物,结果生物界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大吃小,都是不公平的。

 

尤其人最坏,因为人聪明有智力,什么都吃,连老虎虽会吃人,也害怕人,因为人专门吃老虎。不过人吃了万物,而蚂蚁、蚊子、细菌也吃人,互相吃。“非相为而生之”,这个天地宇宙,是个悲观、惨痛的宇宙,万物互不相爱。

 

老实讲,在世界宗教哲学界,只有佛教提出来众生平等。所谓众生不是只讲人啊,包括一切生命,细菌、蚂蚁,有生命的东西一律要互相爱护,要平等,这是佛家几千年前提出的口号。在《列子》这里,这个小孩讲的也是一样,他说“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人最可恶,凡是可以吃的统统吃,难道上天是为人类而生这些东西的吗?

 

有些宗教的哲学认为,上天是生这些给我们人吃的,这一点是错误的,这个哲学不通,这是人类文化自己吹牛,自己定的,是人类的悲哀。

 

哲学通达的话是众生平等,所以我们几千年前的文化,这个鲍家的小孩子就讲出来了,上天生万物难道是给人吃的吗?所以你看了古书,看了《列子》,再看达尔文的进化论,十七世纪以后的这个世界,强权胜于公理,一直到现在都流行。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讲过了这个道理,自己不读古书不知道。

 

凡是宇宙间的生物,有血有肉的,思想和智慧差距不会太远。我们不要看到生物就说没有智慧,一条鱼啊、一条虫啊,都有它的语言、有它的心态。所以佛说一切众生平等,这里说心智不会差得太远。

 

因为我们上古老祖宗懂这个道理,“神圣知其如此”,所以能够教育它们,而且生物都听他们指挥,“无所遗逸焉”,因此也能够爱护、保护它们,它们也没有跟人类分开。这就是我们《易经》所提到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人类不过是生物界的一类。现在人类自己认为最高明,不断消灭其他类的生命,以致战争连连,就因为我们千万年来消灭其他的生命太多了,人类应该受一点报应。

 

这一段的道家思想,我们看出来很多问题,拿现在的观念来讲,认为一切的生物有它的语言,有它的生态,只是我们后世人不懂。但是我们祖先们都懂,而且认为它们也懂得修道,也有自己的秩序。

 

我们人的秩序建立叫伦理学,就是人伦。假使一群牛在一起,没有受过人伦的教育,可是牛群也有秩序,应该叫牛的文化,也就是牛的伦理学。所以我们常说人类自己号称万物之灵,那是自己吹牛的话,那些牛猪鸡鸭啊,看我们人是坏透了,专门吃它们的。

 

尤其是牛,你看全世界都保护动物,从来没有人说保护牛,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吃牛肉,连骨头都把它吃光,尽量地用它。可是牛没有反抗过,牛皮给你穿,牛肉给你吃,牛奶给你喝,人还把牛奶变成干的,每天还冲一杯呢!有的人说没吃过,你早吃了,至少蛋糕里头还沾一点嘛!到处都是。所以我很感谢牛,对人的功劳太大了。

 

所以我们在这一段里可以看出来,第一点,古人对生物的了解对待是非常科学的,在今天这个时代看来最进步的道理,我们古人早就知道了。虽然没有现在科学家研究生物的那么详细啰唆,不过大原则始终不变。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中,《列子》这一段比后来的佛学讲得还明白透彻。

 

第三点,众生平等,这里没有用口号,而是拿事实来说明。而且最明显的是,说明这些生物跟人的智慧是相通的,虽然有层次的差别,但不会太远。

 

第四点,生物与人一样,知道摄生,要求自己生命延长存在,是自然地养生。这是中国文化里特殊的,也就是说生命的道理是生生不已。

 

第五点最严重的,这里也说明每个生物都晓得修道,晓得保护自己。人修道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活得好,活得长久,没有病,不会死亡。我们中国民间小说文化里,狐狸啊、狗啊可以成精啦!我们人类叫它妖怪。其实那是动物修道修得的成果。所以我们人类太傲慢,看到其他生命修道成功了,说那是妖怪,我们人修道成功就是仙佛,其实也是妖怪。

 

所以有关中国文化的很多书籍,要用智慧头脑去看才会了解。几百年来科学的进步,不能说不令人佩服,现在我们接受的都是科学给我们的方便和好处。物质文明的发展固然好,但是一个哲学的领导统帅如果在大原则上出了问题,会引起很大的灾难。所以人类未来的灾难,也就将是因科学文明更发达而引起的。

 

这种变化大法则在古典的书籍里都有,只是大家不会读书,看不出来,光把文字念了,念死也看不出来,讲过了也不懂。这一段包含了那么多的意思,我给大家点了出来,应该看得很明白。虽只是一小段,已经有很多学术内容在内了。(《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02

 

爱护动物、敬畏生命,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我们看这个天地道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个天地宇宙,生了万有,都没有将任何一样东西收为己有。一切自然地生起来,又全部交给天地,并不一定交给我们人类,不过人类自私把它占有了。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猪嘛,该给我们吃的;牛嘛,笨笨的也应该是给我们吃的,所以人类很坏。天地虽生万有,并没有想占有任何一点东西。

 

“为而不恃”,这个伟大的天地,生长了万有,那么大的功劳,它没有傲慢,没有认为功劳很大,你们都得听我的;也没有说,上帝来传他道,拿把刀对人说信则得救,不信就杀了你。这一套不是天道,虽然天地万有这么大的功德,自己没有自恃的心理,没有自傲的心理。

 

“长而不宰”,它只帮助万物的成长,不做万物中任何一物的主宰,它不出主意,而让你自己生,灭掉死掉也是自灭,它也没有害你。它希望你能够生长,可惜的是人找不出自己生命的道理。虽然你自生自灭,以后它又会再把你生出来,永远这样生生不息。(《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我们大略明白了这些人类传统文化的研究,再回转来看人类最初对物理世界中万物的关系。可以说,人类自始至终,也如各种动物一样,都是靠征服残杀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人类一方面是为生存而想征服万物,一方面也具有爱惜怜悯生物的心情。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自有人文文化的特点。

 

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中,叫做“仁”,是儒家孔孟一系所极力要想发扬光大的主旨,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谓“亲亲、仁民、爱物”的宗旨。在印度佛学中叫“慈悲”,希望做到“众生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叫“爱”或“博爱”。

 

而在这些人类文化三大主旨中,尤其从儒家观点来说,对于“慈悲”或“博爱”,是很准确高远的目标,无可厚非,但似乎有大而无当之概。只有从各各自我立足点出发,先由“亲吾亲而及人之亲”开始,逐步扩充“仁民”、“爱物”,才有序可行。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而使“天下平”,首先必须学养达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物格知至”。

 

也就同佛学所说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然后才能有“大智、大勇”的“大雄”才德。唯有具备这种才德,才可能领导人类文化走向“民胞物与”、“心能转物”,而不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

 

我们一般普通人的心理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敬畏的心情,就会容易自我狂放,肆无忌惮。这样一来,从表面看,可以说合于自由解放的原则,但如经过时间的累积,一算结果的总账,就会自食恶果,后悔莫及了。(《话说中庸》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