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在哪里?

时间:2019-12-07  来源:  作者:

1

把握好这个关键,做事的时候就不会遭遇太多太大的困难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是说凡是做人处世,事先必须要有周详的准备,所以到了行事的时候,便可优游自在,顺理成章,虽然遭遇到纷扰变动,也不惊不乱,因此可以建功立业。如果事先没有豫备周详,冒昧从事,就会得到劳而无功,或功败垂成而作废了。

 

这不但是处世的首先原则,就以做人来讲,一个人从幼小接受教育开始,直到后来一生,也必须随时随地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有成。因此,可知一切教育学问,也都是为了“豫则立,不豫则废”的作用。

 

其次“言前定则不跲”,便是教诫我们开口讲话的修养,尤其是对在位从政当权的人来讲,不可信口开河,随便乱说。必须要事先谨慎思考,做到言而有信,能说必能行,说到必定做到。如果是说了不算数,或者随便应付,或是自己说过的也就忘了,那就等于自己把右脚踩着左足,结果是寸步难行,走不通的。

 

“事前定则不困”,这是说凡做任何一件事,事先必须知道有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有正面必有反面等作用,然后确定计划,防患未然。这样才能在做事的时候,不会遭遇太多太大的困难。

 

“行前定则不疚”,凡是一个人,有任何一种举动,或是要做任何一件事,都叫作行为,尤其是对从政的或其他建功立业的,甚之,一个普通的人,对于生活衣食等平常行事,都需要事先有豫定的抉择,尽量减少后悔,不要事后自有内疚。“道前定则不穷”,这里所说的“道”字,是指做人处世的法则、准则的“道”,也可以譬喻如开一条人行道路的道。

 

那在事先必须要有久远的准备和计划,才不会使自己的前途,走到穷途末路,或水尽山穷而无法回头的困境。总之,这里所说有关做人处世的言语、行为的道理,统统都是从“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原则所出发。

 

——《话说中庸》

 

2
“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在哪里?

 

接下来,孟子又引用了《诗经·豳风》中周公所著《鸱鸮》的诗句——“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音杜,桑树之根)”,以及孔子对这诗的评论——“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以阐明孟子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等政治思想和主张是继承周公、孔子之学,是有所根据的,强调他自己这个主张是正确的,是颠扑不破的。

 

周公作这首诗,是借小鸟营巢护居的情形,来说明治国的道理。有一种很会营巢的小鸟,在风雨还没有来的时候,就去把柔韧而带有湿土的桑根皮衔来,缠结补葺巢上通气和出入的孔道,以防风雨来袭时把窠巢弄坏。经过这鸟巢下的人们,看到这种努力工作的精神和态度,就不会轻视而任意捉弄这些鸟。

 

我们现在常用“未雨绸缪”的成语劝人凡事要事先做好准备,就是从这首诗来的。所以孔子读了这首诗以后,就评论说:作这首诗的人,真是深懂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如果用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谁还敢再对你有侵略的企图呢?

 

换言之,孟子在无形中说,这个治国之道就是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明其政刑。那么其他大国也要有所顾忌,就如经过鸟巢下的人,不敢看不起这只小鸟一样。

 

接着孟子的笔锋一转,针对当时的齐国现状发表言论:现在你们齐国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的闲暇之时,可是在这样正可大有作为的时候,本应该未雨绸缪,明其政刑,而你们齐国上上下下却因为繁荣安定而昏陶陶地麻痹了,懒惰、傲慢、自大、优越感,一味地贪图安乐享受。这也就是以前提过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中所描写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最后应是“趾”高气扬,大概苏秦为了讨好齐宣王,而把“趾”字换为“志”字——完全一派骄、奢、淫、逸的气象。

 

当时岂止齐国情形如此,我们翻开历史一看,每一代在开创的时候,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的手里,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经济富庶、社会繁荣之后,逸乐就来了,这就开始走向衰败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辈,天寒地冻时尚且赤了双脚,鼻尖被冻得红红的,手执锄头,在田里一锄一锄地翻土松泥,准备春来播种。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虽然由种田的父亲培育上了大学,但亲眼看见父亲的辛勤劳苦,也许自己也下田帮过一些小忙,还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生活朴实,也努力振兴家业,继续置产。

 

可是到了孙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已不知祖辈、父辈的辛劳艰苦,于是“般乐怠敖”的毛病都出来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车要最时髦的,还要年年换新,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于是就走向了衰败。也许传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顶着寒风冷雨,佝偻着在田地里挥锄头、踩泥巴了。人世间之事,总是这样反复轮回。

 

这都是人类的一种惰性,家庭、社会、国家政治,都在这一惰性下循环起伏,交替兴衰。所以孟子在后面说“忧患兴邦,安逸亡身”,又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没有困难,就容易灭亡了。家庭、个人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3
一个人随时有忧患意识就有前途,如果忘记了忧患而傲慢自大,这个人非失败不可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一个人随时有忧患意识就有前途。如果忘记了忧患而傲慢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这个人非失败不可。越觉得自己不够的人,越是会成功的,所以忧患就是最后成功的条件,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孟子也讲过,一个国家,“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敌人,也没有外面的力量来威胁你,这个国家看起来很太平,其实危险极了,是亡国的象征。

 

太平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一旦有事发生,毫无抗拒之力,自然就亡了。你们青年人每天都在烦恼中,前途无“亮”,没有亮光,怎么办?就烦啊!因为烦就晓得努力啊!就要去找这一个亮光,当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没有忧患,不去找这一点亮光,就完了,所以“忧者所以为昌也”。

 

班固说:“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最后一定失败,不可能不失败的。“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害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像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这句话最重要,人生自己没有建立自己的品德行为,而得了富贵,这是最不幸的。

 

——《南怀瑾讲演录》

 

为什么历史上这些划时代的人物,都吃过很大的苦头?似乎是上天有一种力量,故意在磨炼他,使他本来做不到的,要磨炼得能做到;使他本来不够、不能的地方,得以够,得以能;给他最坏的环境,造就他将来做最伟大的事业。

 

我们读了这一段书,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中之一临到身上时,不能“动心忍性”,经不起磨练,没有坚强的意志站起来,而自杀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万万的人,能够成功的,能够创造划时代事业的,没有几个,其余的都是渣子。

 

所以多难兴邦,忧患兴家,贫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不到三十年渐渐站起来。在台湾三十年,就看到这样的人发大财,也看到不少有钱人家子弟的失败。所以为人父母的,对孩子不可太优容骄宠,该给他们多些磨炼,否则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后讲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不管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离不开这个原则。人越在艰难困苦中,越有希望,会奋斗,能站起来。尤其青年们,环境越舒服,生活越优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专刚毕业的同学来问我,他将来的前途如何,我告诉他,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因为他们几十年来,太舒服太安乐了,连天有多高,历史有多长,钞票是什么纸印的,都不知道,还不满意这里,不满意那里,这里埋怨,那里生气。这样的修养,这样的见解,这样的学识,那还不构成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敦众好课推荐
 
0.jpg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图片购买
 
微信图片_20190817171935.jpg
▲购买咨询扫码添加敦众书童▲
 
640(8).jpg 6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