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十六特胜---南师开示于2008年春节

时间:2017-03-16  来源:  作者:南怀瑾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卷九录音2:06:01 - 2:45:19)

 

……宏忍师真厉害,开始在「十方」,有二十多年,她还记得,可见她并不是…(有人接答:「不是一般的人」)(众笑!)。哎!古道、本如呢?(古道、本如答:「在这!」)现在恢复讲「十六特胜」,搞清楚了喔!

 

「心息相依」,这个「心」,代号啊!就是人生命以来的「知性」,刚才谁问的,什么?「阿赖耶识」具备人生来只有四,这四个特性,一定存在的,「见、闻、觉、知」,能够看东西、听声音,感觉就是触受了,就是讲五蕴了,「知」,什么都知道,自然知道,人生来就会知道,不知道,白痴也会知道啊!只有一个人不知道,死了不知道,死了,他那个知性带走的,中阴身还是知道,见闻觉知,中阴身也存在的。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跟你讲,转化空气的,要关了吧?热起来了!很热!太热了!热风来了,(有人答:「关了!」)

 

我们知性本来存在,所以做「安那般那」时,「心息相依」啊!特别注意呼吸,你再加上了,一加就加完了!不增不减,你本来就知嘛!用不着把那个知性拉到回来,跟「气」两个合一,「气」,呼吸往来,长养气,是生灭法,一来一去,它「即空即有」,你那个知性也知道它「即空即有」,不过为什么叫你要知这个气呢?你心念不散乱了,这就自然专一了嘛!就这么简单嘛!所以古道师也讲到,禅定就是专一嘛!这样自然就专一了,轻松的专一,不是着相的专一,就错了!知性本来在嘛!

 

「知息入」,知道,「知息出」,也知道,一出一入,就是这里一个解释,没有第二解释。为什么要你数,计数呢?因为怕你的知性散乱,不清净地看住这个呼吸,所以佛就用个方法,教你数数,一呼吸,一往一来,叫你计数。我们知性配合的思想妄想心,它是乱跑的,西游记比方讲孙悟空,禅宗比方讲牛魔王,都是乱跑的,拿个绳子把它拴起来,就是这个道理,假使猴子不乱跑,牛也不乱跑,不需要绳子了,就不栓了,这很简单的一个事。你已经知道呼吸都往来,知息入,所以就用不着数了,数不是捣乱了吗?你那个知性又加上一个妄想了,知性本来清净的。但是叫你知性清净,一般人喜欢,一切众生这个生命,一呼吸都想把呼吸留到身体拉住,好像是吸铁石吸回来,好像一般人做生意,都是贪心把钱赚回来,放在里头,完全错误!……。

 

一知、一进、一出,注意出息,进来一定会出去,出的时候,把身体一切的病痛、业障,都跟着出气出了,这样一讲话,你又加上了,听了不要加上,千万不要抓回来,就放开了。所以「知息入」、「知息出」,一知便休嘛!休不是叫你不修喔!还是注意它,你呼吸,会看到粗的往来,慢慢变成细,细的时候,好像没有呼吸一样,其实也在呼吸,那非常细,你不要加上,看住就是了,所以佛的比方,为什么教你数,呼吸往来教你数,佛有个比方,很有意思,你看《达摩禅经》,我说有几个比方啊?古道!(古道:「有四个,好像。」)七个!你又忘了,又要枪毙了!(众笑!)他说,开始用力,后来不要用力,上山、下山,挑东西一样,他都比方给你讲清楚了!拿你们来讲吧,明天拿经典出来讨论,所以他说,为什么教你数?等于一群羊、一群牛,在野地,鸭子乱跑,我们的妄想,那你站在门口数嘛!佛说,晚上牛回家,五个一数、五个一数,一下就数完了,归位了就好了,你还数个屁啊?心念不跑了,清净了。

 

什么叫「随」呢?「随」,没有叫你跟着呼吸啊!看住就是「随」!这样懂了吧?随时不散乱、不昏沈,那么这个里头呼吸就慢慢体会,身体变化大了,(2;14;55)呼吸知入、出、呼吸长短,呼吸有长有短,有时候长,有时候短,这个时候,《达摩禅经》佛给你作了七个比方,太高明了,有时你身体不好,胸口有阻碍,肠胃有阻碍,入息就短,出息就比较长,有时候身体某一部份,入息长,出息短,都要看清楚,他作了七个比方,对不对?宏忍师讲!七个比方,你怎么讲?拿到扩音器,记得吗?或者,宏达,记得吗?(宏达:「我是在写在…」)我讲的嘛!你们两个讲一下,就是代表我,你们不是要多给我休息吗?

 

(下面是马宏达的报告:)

这七个比方,是讲知息长短的这一段,而作的七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如火炽然,一堆火在那里边燃烧,着火了,如果你没有往里边增加柴火,这个柴燃尽了,这个火就一点一点地熄灭了,这时候,如果你要是添一把柴火,它又着大了,这比方什么东西呢?呼吸它自己有长有短,然后这个时候,没有加上一个念头,说要控制它,或者保留它,或者怎么怎么样,或者加了其他的念头,也就是说,没有掉举,没有散乱,这个时候,等于呼吸顺其自然,它会一点点自然的变得微细,到最后止息的样子,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加了别的念头进去,不管是哪一个念头,只要有了杂的念头进去的话,等于又加了柴火一样,这个呼吸,它没有顺其自然一路下去,慢慢停止,它又重新燃起新的火来,又变得长啊,或者短啊,又乱起来,这是一个比方。

第二个,如彼汲深井,就是你打水的时候,在这个井里面,桶下去,井很深,那个水从五十米、一百米深的井,打水上来,一点点的抽上来,呼吸的深长,就等于这个打水的桶,下了一百米深一样,然后打了水,一点一点上来,就等于呼吸,一点一点地回来,比如呼得很长,或者吸得很长,很深很匀很缓,那么一点点的在变得短,都是自然的,顺其自然的,这样一点点的变短,就如水打上水面一样,(怀师:「其实都讲你身体内部,修这个会有很多的变化。」)它是从不同角度来讲很多种情况,应该估计比这七种情况,还多得多。

第三个,如仰射空,就是你射箭,对着天空中射箭,那个箭飞上了天空了,像我们现在打高射炮也好,或是放子弹也好,那个箭、子弹、炮弹,它有一个惯性的力量,一直上冲,冲到顶了,冲到最高点了,就要下落,最后变成流弹掉了下来,也是比方这个呼吸,这个呼吸,你不去增加一个念头,或减少一个念头,不要去打扰它,顺其自然,仅仅是看着它,顺其自然的,让它自己这箭从上边,不管是长也好、短也好,自己就落下来,这里头之变化,里面长长短短的,都是因为气在身体内部有种种的障碍或者无障碍,有通的地方,或不通的地方,所以它在呼吸的表现上,就是变成了有长、有短,或是长里边有短,短里边有长,反正变化很多啊!都是因为风在体内各种通或不通的地方,气息流动有的时候堵,有的顺畅,它自己自然的在里面会变化,它沟通里面的结合之气脉,跟外界沟通起来,最后整个身体跟外界完全沟通起来,变成一个空的一个身体,完全是空的桶一样,跟外边沟通起来,这个过程里边,有这么许多现象,总之,一个原则,就是你不要去打扰它,不要去增,或是减,它自己会像打水、射箭、着火啊,就这样,(怀师插说:「可是你知性是要看住呼吸啊!」)对!这就是最关键的,你要看住它,你不看着它,实际上已经散乱了,(怀师补充:「这就是止观了。」)这就是止观,你没有知性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你已经散乱了,或者昏沉,这个时候,你的呼吸更乱,你等于添了柴火,或把里头燃烧的柴火又拿掉了;(2:21:13)或者打水的时候,这个桶本来自然的摇这个路的话,一点一点的摇上来,中间又作乱了,又散乱了,或昏沉,还没到水面,又掉下去了,或者是根本没有打到水,就直接摇上来了,都是散乱的;射箭也一样,在中间你的力道,射到上边,你在旁边又干扰它,又不符合它本身的自然力。

如牵旋轮,等于说演杂技的很多人,我们看到过,那个点着一把火,这个火把呢,牵一根绳子,自己在摇这根绳子,划一个圈,就变成一个火轮,这个呼吸也一样,等于这个火在周围旋转一样,在体内的整个内部的循环,跟外界形成更大的循环,这个里边,如果你这个力量,你这个观照的知性,观照的时候,起了杂念,也等于这个旋转的力道,出现了不平衡,不稳定的情况,(怀师补充说「譬如说,你呼吸进来,这里是讲到深一层不是鼻子的呼吸,你内部的左脉、右脉,都会转动的,…」)左脉、右脉、中脉,什么左里边又有什么阴阳,前前后啊,然后跟外界,循环来循环去的,朱校长也有了一部份的体验了!,从这个任督二脉的转,或是从额头进来,到冲脉这边,比方这一些境界了,你这个时候,加了念头进去,散乱了,或是昏沉了,那么就扰乱了它,那个旋转的虹,就起了一个奇怪的变化了,就不是那么优美了。

第五个,如山顶泉,山顶的泉水,大山的顶部有个泉水下来,如果旁边没有新的支流汇进泉水的话,那这个河流,不会流得很大,不会流得很远,长江、黄河之所以变得愈来愈大,因为旁边有支流汇进去,这支流就比方我们人的杂念,山顶的泉水,也等于呼吸一样,这个风自然的在里边变化,也是生灭的东西,这个作用,你观照着它就好了,起了个杂念,就等于加进了支流,旁边的水又加进去了,这就没完没了,就流啊流,生生灭灭不止,因为跟着生灭跑起来了,陷入妄想执着里去了。恐怕老师还有更深一步功夫的解释,是吧?(怀师:「对!」)跟这个「顶」啊差不多,…,四加行,(怀师:「对对对!」)

第六个,说健士夫,很健壮力量很大的一个人,上山的时候,背了个东西,呼吸很短促的,然后到了山顶上,一把东西放下来,自己休息了,然后呼吸慢慢变得缓慢了,越长了,就是这样子,你背了这个色身,等于一个麻袋一样,如一个力士背了个包袱一样,你在修行的时候,不管用什么法门,反正你慢慢转化色身,受阴的过程,这些东西,都是粗重的,就等于背了包袱,开始的时候,其实干扰是很难受的,这个受,酸、痛、胀、麻、养的,……,这个触受,非常痛苦,会让你的气也变得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一会是冷,一会是热,杂七杂八的,很是辛苦,可是当你慢慢开始到达「知息遍身」、「除诸身行」这个状况的时候,它就变得很轻松了,等于身体这个包袱,变得如气球一样,轻了,放下了,这个时候,似乎止息了,似乎很长时间,有一点点呼吸,胎息啊!这种境界,慢慢进入「受喜」、「受乐」这种初禅以上的境界。

第七个比方,如壮夫射,就是有力量的一个人,射箭吧,好像是这样,这个是比方什么来的?我记不太清了!这个有力量的人射箭,(宏忍师补充说:「有力量的人射箭可射得远!」)可以射得很远,没有大力气的人,射得就很近,就是说,你的智慧也好,或者你的十六忍,你的忍耐力也好,你的般若智慧也好,你能够比较强的话,你在修证过程之中,在呼吸的表现上也好,或者色法、受阴的转换的状态,它就快一点,或者是顺利一点,当然,中间也包括你功德做了多少?你的纯净的功德做了多少?(怀师:「没有错!」)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智慧,或者没有这个忍耐力,忍耐力也是定力,都谈不上,就等于身体很瘦的,跟我一样瘦的人,射箭是射不了多远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比方吧!七个比方。

 (马宏达报告完毕)

 

南老师继续开示:

这个内容很深,这就讲「十六特胜」的「知息长」、「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内容包括那么多,大概!还是大概!

 

然后,下一个是什么?「知息遍身」,整个的气脉,五脏六腑打通了,好像都不要呼吸了,每个毛孔自己里头,自己有活动的,有生灭活动,也等于呼吸一样,所以这些都是要专修来的,专修不一定入山闭关,心念专一的修持,在家人修持更难,可是专一也做到了。「知息遍身」有时候会起特异功能,千万不要要,不要管这个,把身体转化,如果知道「知息遍身」,所谓本如师讲的,什么熬腿啊!屁股酸痛啊!酸痛胀麻痒,这些这些都过了,没有了,只有气充满遍身,这一步到了以后,你知性不增不减,你就看住,止观嘛!这一步,止到这里,就观了看了,止当中就是观,观当中就是止。

 

然后,「除诸身行」,身体感觉没有了,空了,跟虚空合一,身体的感觉没有了,一切的障碍没有了,这个时候,最难的是头脑这一部份障碍,最难打通的是,……,颈子后面头脑,到头轮,很难打通,有时候,头痛啊!各种病会来,痛苦的,这个就有很多方便法门,要懂了!宏达讲的对,这个里头要功德了,自己修行的功德,非功德不可,打通了,「知息遍身」以后,就是「除诸身行」,前天,开始教你们……,管「五阴」,色阴部份,前五识,刚才徐江也问到,到这里都转变了,第八阿赖耶识没有动哦!前五识,换句话,色、声、香、味、触,变了,触受都变了,所以「除诸身行」,受阴这一方面触受变了,变空灵了,变自在了,也可以说,无病无痛,或者少病少恼了,个性也当然变了,脾气、个性、声音,什么都转变了,都会转变的,这是功夫,……,再告诉你,一步一步功夫,这步功夫,色阴、受阴,到这里,一个转变了,然后,就到心地法门了。

 

「受喜」,这个心境高兴啊!知道,心里头喜,脸上都是笑容,不是那个欠债的面孔,对任何人都要慈悲喜舍的面孔,不是故意装的,因为都松开了,那个业报气是喜,等于山门外画的弥勒菩萨的笑,都是笑容,微笑状,自然的,因为每个脸上细胞都打开了,自己也晓得高兴,这一步做到了,怎么不高兴!乐,发快感了,身体转化了,这个时候,身体发的快感,台湾话就是「爽」(音「宋」)啊!传宏常用的「爽(宋)歪歪!(众笑!)很土的话,整个身子乐,发乐是什么?是快感,我们现在坐在的身体,你回想,随时有难过在里头。这个时候,是彻底的,「受喜」、「受乐」。

 

下一句就难了,「受诸心行」,里头起心动念,喜怒哀乐,贪嗔痴慢,每个念头,要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用得到什么?六祖的师兄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受诸心行」,这已经不在呼吸上,超越安那般那,可是安那般那已经达到止息状态了,气住脉停,都会做到了,非常安详,始终都在受喜、受乐的境界里,这个注意到了,懂了吧?(众答:「懂了。」)

 

再进一步,完全心理状态,「心作喜」,这个喜同前面的喜不同,即使前面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已经到初禅、二禅这个阶段,然后,「心作喜(实应「心作摄」)」,就是戴XX讲的,他看过《瑜伽师地论》,行啊、识啊!这个阶段,二禅、三禅的阶段了,「心作摄」。

 

「心作解脱」,松开了,心念可以超越,心气合一了,这个时候可以达到「心气合一」、「心气自在」的境界,心气自在就是神通自在,心气合一,念动、气动,都看得很清楚,舍念清净了,舍念就清净,到四禅,然后四禅里头,转到大乘,一看,这个业境界,也空了,彻底的空,那就不同了,完全不同了,所以禅宗、禅定,打破了一个茶杯,碰到一个什么,噢!悟了!遇到一个瓦片看得到,悟了,那是意识上偶然的清明,也有定境,这个就是补辍(2:36:41),,这个就是功夫。到这里很清楚,这样,十六特胜讲了几个?(古道:「讲了十一个」)哦!古道,你讲得清楚,不要枪毙了,(众笑!)

 

然后,还有五个。这五个,不是后面,这五个,从开始到后面,随时有,心里境界,随时做到「观无常」,一切诸法无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真正修行,「观无常」。

 

第二个,「观出散」,注意出气,不注意入气,一切都放掉,就是放下,出散就是放下,丢了,什么都丢,身体也丢开,什么都丢,随时念念在此。

 

「观离欲」,一切欲望、贪嗔痴,念念空。然后,得灭尽定,进入阿罗汉得定境界,「观灭尽」,灭尽的,妄想没有了,想念、感觉空了,感觉在前面喜、乐、受诸心行,就已经空了,想、受各念属灭尽定,即生罗汉,现在活到,就是肉身罗汉了。

 

最后,「观弃舍」,彻底的布施还要多,都不是,所有的功夫,统统空了,回向,转到菩提,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证入大乘。这个时候,才做得到,譬如说,以禅宗来讲,百丈禅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亲证到菩堤境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那么,佛在菩提树下,也证到这个境界,「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前面这些执着、妄想,都不是,身心统统转变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真正的生命科学、认知科学,都给你弄得清楚了,然后,懂得教理,懂得《楞伽》,懂得《楞严》,懂得《解深密经》,懂得一切大祖师的真见道的,你像古道、本如,曹洞弟子,也讲的,他(洞山)见道的:「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不要在身体呼吸上,给它捆住,你一知就别了,一知了了,不要吹牛哦!你要看住它,「渠今正是我」,这个肉体不是我,可是我呢,现在正需要个身体,「我今独自往」,一念清,「处处得逢渠」,都是佛学理头四大气脉在转,「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知性跟身体,「应须恁么会」,你从这个里头进,「方得契如如」,你可以进到大乘佛法境界了。

 

这些大祖师们悟道,譬如宏达跟我的因缘,他来见我的第一次,我指引宏达的四句话,他一下子就进入到现在,是夹山禅师的,「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他就进去了,那是用禅宗的方法,「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问宏达,我接引他的是不是这个?宏达呢?(宏达:「是!是!」)(众笑!)我跟他见面,简单扼要,就是这个,他打起坐来在我旁边,我告诉他,他就体会进去了,「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这是禅宗了。

 

我们现在讲「十六特胜」,由禅定,规规矩矩修禅定,到达禅宗彻悟之路,乃至包卓立作白骨观,也对的,安那般那跟白骨观是连在一起的,十六特胜修到「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就看到自己白骨,清清楚楚,连白骨化光都丢掉了,都自由了,所以,白骨观跟安那般那,是分不开的,两个甘露法门,这样清楚了吧?(众答:「清楚了!」)

 

可是你们不要去乱吹的,还要真作功夫的,…,在家居士们,你们听了这小玩意,到外面乱吹去,做生意了,罪过下地狱,不是我的事,拿这个去为名为利,下地狱是你们的事,但是,逢其人,是那个根器,应该传的,你吝法,不传他,你也是下地狱,(有人答:「这个不好玩!」)这不好玩!(众笑!)(古道师:「还是自己先修吧!」)对!两头都不好玩!……。

真还有些严重的法门,不能跟你们随便讲,你们功德在哪里啊?这辈子做了多少功德啊!(有人提醒:「十点钟了,老师!」)啊!休息了!(众说:「谢谢老师!」)不要谢!不要谢!……(2:45:19)

 

(吉祥圆满)

 

 

(附录一)

《达摩多罗禅经》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

……

或说长在前 或说短在前

如其决定义 今当次第说

谓出息始起 说言短在前

是说非所应 势渐增进故

息去渐久远 乃至未还间

当知尽是长 谓短则不然

出息渐增长 未到究竟处

是中所观察 说名长中短

一心勤方便 专念正思惟

增长至究竟 说名长中长

观已风回转 舍离余求想

然后得决定 此则短中长

入息极短时 还到所起处

于是所观察 说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 修行善明了

已得决定分 复进余方便

满身遍觉知 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觉 则为决定分

譬如火炽然 光炎则长远

薪尽火将灭 光炎还渐短

若更增益薪 光炎普周遍

势尽乃归灭 四种风亦然

或说于长短 内外互立名

或二俱长短 如是种种说

如彼汲深井 瓶下转就远

既摄令还上 讫至复之短

譬如仰射空 矢发疾无阂

其去渐高远 势极还自下

修行正思惟 观察依风相

初远然后近 长短义亦然

犹如牵旋轮 屈伸互往来

往远名为长 来近则为短

息风迭出入 长短亦复然

譬彼真谛观 先苦而后集

观息亦如是 先长然后短

若初禅息短 第二禅息长

以违正受义 是说则不然

于彼初禅中 息风势极远

第二禅息短 正受渐差别

满身遍觉知 则依第三禅

最后身行息 以离毛孔故

此说诸三昧 随顺功德相

修行安住彼 不为觉想乱

何故初禅中 唯说长无短

不舍诸所依 由是故息长

彼以觉想力 能令息去长

第二舍诸依 势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罗 佛说山顶泉

涓流势不远 余处无来故

如彼山顶喻 第二依亦然

唯从其处起 是终不能远

说健士夫 负重而上山

竭力令气奔 息风急回转

既到安隐处 其息乃调适

是喻说彼息 前短而后长

所说健士夫 负重而上山

以身力方便 是乃令息长

如彼劣方便 不自力负重

以无力方便 息微故不远

如壮夫射 能令箭极远

劣力无方便 势弱去则近

此喻应当知 是说长短义

修行细微觉 一切谛明了

如是十六分 悉名为决定

如方便升进 分别功德住

决定安般念 亦应如是说

……

 

(附录二)

百丈禅师名偈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他说,我们本来在这里嘛,自性不变的,你要无想无念,那个无念无想不是你去无念无想,这个妄想根本不在你里头停留的,它本来没有根的,所以是无想,所以叫无念。无所谓空,无所谓有,自性的灵明,灵光独耀。肆脱根尘,什么是根啊?眼睛,耳朵,身体,头脑,这些都是生理的。什么是尘呀?外面物理世界声,光,变化都是尘。我们的自性离开物质,离开肉体,可一切生理,物理世界起的作用都靠它来的,所以脱离开根尘,你只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是故意做的,也不要故意把念头压制下去,自己本来很现成的。

 

“身露真常”,自性全体显露了,它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的。“不拘文字”,你叫它佛也好,觉性也好,道也好,叫它祖宗也好,上帝也好,叫它哈不隆咚也可以,它也不怪你。“心性无染”,我们自心自性的本体并不受任何东西的染污,不受好的染污,也不受坏的染污。“本自圆成”,本来现成的,那么你怎么用功?“但离妄缘”,就像一群野鸭子飞过去了,马祖问百丈,这是什么?去了?飞过去了。同“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一样吗?过去就过去了嘛,还管理干什么,所以离了一切妄想因缘,这心境呢?“即如如佛”,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恩爱,一切的荣华,一切都过去了,只要离开这些妄缘,当下一念清净。

 

---转自胡松年老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