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怀瑾老师 讲述
……
“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有道的君子们,便会自己注重心意识起心动念的慎独的工夫,净持心境上率性而起,以及照顾独头意识的心态,使它返还于灵明独耀的本位,进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自性本净的境界了。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自发的加以调整,重新归到安和平静的本来清净境界之中,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又再一步阐释修道的人,随时随处能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修养自性清净的大本。如果偶有所动,便能随时随处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可以通达而做到的修道工夫。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一本位,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的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到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讲到这里,为了让我们大家多加体会《中庸》所讲的中和境界,顺便引用中国禅宗一位张拙秀才有名的悟道偈,作为参考。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 原著 .刘雨虹先生编辑《话说中庸》P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