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中国教育

学《弟子规》的儿童把自己的衣服剪碎了

时间:2010-09-08  来源:  作者:闵子轩

一、从“父母呼,应勿缓”的实践经验谈开

自从南师的《论语别裁》消除了我对《论语》的反感开始,我就在四书五经面前彻底否定我自己,因为这个否定之前,我一直在抗争来自父母的权威教育,我想推翻我自从入学以来的说教,我想走自己的路,但是被生活中的种种际遇碰得头破血流,我这时后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后来接触了《弟子规》,觉得自己错得很远(现在发现这种反思,其实多数是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后述),于是就在我上的管理课中讲我学习《弟子规》的心得,包括“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

由于父母的严厉,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不绵(恋)床的习惯,早晨只要父母一叫,立刻翻身下床;还有就是,家里每次开饭的时候,只要父母说:“开饭了!”我们兄弟姐妹总是行动迅速,因为如果行动缓慢的话,父母的训斥就来了:“吃饭都跑不快,还有什么你跑的快!”(出于外在的恐惧而养成行动迅速的习惯,这种因就不正,这种习惯虽可任劳,但是不能任怨,南师讲一个人总是“任劳容易任怨难”,我分析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为这些原因,我做管理时,讨厌行动缓慢和绵床的人,终于我在《弟子规》中找到了答案,“父母呼,应勿缓”!对头!

为了“教育”员工,又从《礼记》和论语中找出了依据,“父呼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长辈命令时,不能说“等一下”,而是要立刻行动,领导(国君)召见的时候,不能等车马备好了坐车去,而是要先走,后面车夫把车备好了追赶自己。

当时管理界提倡执行力,企业领导也为员工不能“令行禁止”而恼火,所以我的观点,在我讲课时很受人欢迎,我以为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别人听,别人就会象我一样行动迅速,但事实上,除了老板很欣赏外,员工并并没有多大改观。我觉得我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后来看蔡礼旭老师的光盘,讲“身教则从,言教则讼”,就是说你以身作则,别人就会跟从,如果只是给别人讲道理,别人就会和你发生争执。我觉得有道理,就只是去做,但是员工并不配合!

在公司做不好,就在家里做吧!我女儿每天早晨五六点中就起床了,她一起床就叫爸爸,我由于晚上有熬夜的习惯,五六点钟很困,但是在女儿面前,总得“身教则从”吧,所以不管我有多困,我都会行动迅速地回应女儿晨起是的召唤。

但我发现,我的这种“身教”,内在的动力不足。

有一天早晨,我回应女儿后突然发现,女儿幼小的生命,需要我去呵护,需要爱,需要爸爸的回应给她安全感,我终于找到了这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超越《弟子规》的教条的。我的这种对女儿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不需要女儿长大以后要“父母呼,应勿缓”的。

我发现,只有在员工需要关爱的时候及时给予关爱,只有在员工需要理解的时候给予理解,只有在员工需要宽容的时候给予宽容、、、、、、员工自然就会做到“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自然就有执行力。但是把这种观点给将给老板听,喜欢这个观点的老板不多。

我还发现,只有那些从小得到父母足够关爱和尊重而心理人格健康的员工,才有稳定的执行力的。这个时候,有机会接触老古国治老师,听了古老师的亲子教育课程,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很快,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古老师的引导下,我和几个师兄专程去学习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结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只有父母无条件的给予子女爱,同时又给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孩子才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自信,由于人格健全和自信,自然就会乐观机敏,自然就会具备“父母呼,应勿缓”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健康人的天性,与后天的说教无关。哦,原来教育是这样的。以前看南师的书上说“亲于其师而行其道”,终于有融会贯通的味道了。

 

二、学《弟子规》的儿童把自己的衣服剪碎了

我认识一个幼儿园的院长,她不明白“为什么《弟子规》这么好的东西孩子不接受”,她告诉我在她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变得很听话了,但是有几个孩子,学习以后很不快乐,回到家里后用剪刀把自己的衣服给剪了,父母问孩子为什么,孩子没有反应,甚至根本忘了有这件事情。

从我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判断,孩子出问题了。孩子有巨大的委屈,才会做出这种破坏性的举动,并且用“选择性遗忘”在应对来自大人野蛮的压力。

哦,可怜的孩子!

我还发现,实施了《弟子规》的孩子,很“听话”,但却失去了孩子的机灵,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缩,缺乏担当。一旦犯错,就过于自责,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荡荡”的特质。由于会见人就鞠躬,会礼貌待人,穿着拘谨,被大人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唉。

儒家讲智、仁、勇,我发现很多学习《弟子规》的孩子都靠不上边。没有勇气,不敢有自己的观点,称不上智慧,没有勇气,不能够敢爱敢恨,称不上仁慈。西方人讲,如果你失去财富,你失去了一些,如果你失去健康,你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此言不虚。

我今年办的暑假夏令营,一个学习国学的孩子,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摊贩的服装摊撞到了,一些衣服掉在了地上。孩子遇到这种事情,惊慌失措。

我当时去处理这件事情,发现老板很不友善。我给老板说,对不起,孩子是无意的,算了吧,结果老板说:孩子是无意的,总要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吧。我觉得老板说得有道理,就对孩子说:你说怎么办?(我想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上前就给这个摊贩鞠了一个超过90度的躬(对于这种充满恶意的人,没有必要)。结果老板并不领情,说:“把衣服给我弄脏了,要赔钱!”

我对孩子说:“你给老板说,你赔多少?”

孩子说:“赔一百元。”(我知道这个孩子当时已经没有钱了,我是希望孩子给老板说实话的。)

最后在我的据理力争下,赔偿二十元,由于我自己没有零钱,又要去赶大队伍,被老板讹诈了五十元。因为没有受到老板的谅解,而且还被讹诈了,所以孩子的情绪整天都情绪很低落。事后我给这个孩子说:“出了这种事情,你只是把衣服给他落在地上沾了点灰尘,你是无意的,老板却借机讹诈我们,你没有错,是老师无能,没有保护到你,至少老师可以叫警察来处理这件事情的。”我希望孩子从事实中学到,不要因为自己有错就任人宰割。

这个孩子的学校是学《弟子规》的,我和校长走在一起,不断有学生来行鞠躬礼,我就给校长提意见:教学生行礼,参考一下日本公司的礼仪吧,在日本人的公司里,不是任何时候都行鞠躬礼的,即使在中国的军营里,士兵也不会给正在行进中的长官行礼的,打招呼问好就可以了。

在我本人看来,如果一个孩子见人就给行鞠躬礼,有损孩子做人的尊严。如果同等的两个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行鞠躬礼,而得不到回礼,这种形势,会让鞠躬的孩子处于劣势。

关于传统文化中有关礼仪的度的问题,希望老师和家长深入研究,不要草草从事。

 

三、《弟子规》不能作为父母家长向孩子孩子索取孝顺的工具

父慈子孝,是讲父母慈爱,子女自然孝顺。我觉得,做父母,应该多自责是否慈爱有方,而不是责备子女是否听话(听话不能作为孝顺的标准)。

新时期,父慈应该理解为父母给子女爱的同时,给予孩子自由,否则就是控制,如果出于控制,父母的爱也缺乏伟大可言。爱,不仅是物质的满足,还有心理的满足,自由,就是要尊重孩子在该年龄段应有的自主意志。关于爱,我觉得首先要去学习古老师的亲子课,然后推荐美国心理学家惠芙乐的《倾听孩子》一书,关于自由,推荐蒙台梭利教育系列丛书,读她的原著(前几日看了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报道,觉得这些孩子特别冤枉,因为如果懂得了蒙台梭利孩子成长敏感期理论,一些所谓的“症状”,只不过是儿童的成长受到压抑使然,解除这种压抑,儿童就会恢复正常,蒙台梭利当初搞教育,是从问题儿童开始的,由于卓有成效,她才转到正常儿童,可惜今天我们手里缺乏她过去如何培养问题儿童的资料)。

对西方心理学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关起门来夜郎自大,否则我们还要落后,还要挨打。

同时,弟子规,也不能作为培养孩子道德感的教条。道德感,是人天生就有的。人是天地万物之灵,灵,就是全自动的,包括道德感,虽然不读书,但是道德感,是超越语言的。如果一个人该得到爱没有得到爱,该得到宽容没有得到宽容,该得到理解没有得到理解,这个人才会变坏的(总之,就是得到人性需要的东西,关于人性,古老师课堂上有精辟而系统的论述)。

 

四、《弟子规》不能成为师长鞭打孩子的工具

经常见到的情况是,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错(是否犯了错,还要研究,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还有就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习惯),大人总是说:“说,犯了《弟子规》中的哪一条?”给孩子上纲上线,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经典是极其反感的。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实施《弟子规》可能存在的弊端,不能一一列出)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自己说自己写的文章是圣人训,好狂!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句话是来自论语。要知道,孔子是给了学生足够的爱,才教导学生以此自强不息的。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要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和父母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你想你的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须顺承”就不必了,最好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孩子更多的自我探索,然后适当启发,是不二法门。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父母给予童年期的孩子足够而得体的关怀,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关心他人。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适度引导即可。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勿擅为”,除了伤害到自己、伤害到他人、伤害到环境(但不要贵物而贱人),还是让孩子多探索多尝试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孩子有见风使舵的能力,孩子有讨好大人的能力,如果在去教孩子做,有可能人孩子变态。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尚可。但是切忌把我们成人假想的恐惧和担忧来传给孩子,羞,不要让成人的虚荣心作怪疏远我们与孩子的距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我认为《二十四孝》,有些变态。有些是可取的,有些不能,谨慎使用。今天的中国社会,要回到日本和韩国那样,根本不可能了,要结合西方心理学,赋予孝道新的内容,这才是务实的。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让孩子但当这个角色,太难了,不现实。从伦理和心理健康角度看,帮父母改正错误,是孩子爷爷奶奶的事情,如果孩子这样做,就是谮越,会伤害到孩子心理健康的。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如果一个规矩行不通,就不要订,否则影响规矩的严肃性。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这件事情做好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有促进作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如果家里面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对于孩子来说,公平感最重要。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愤怒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忍让。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一定是这样。是大人首先要兼顾到小孩。如果是个人玩具,考虑物主物权优先原则(后面的“借人物,须明求”适用),如果是公共玩具,考虑谁先拿到谁先玩的原则(排队原则),其它处理孩子先孰先孰后引起争执的问题,可以依次类推。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可行。

称尊长 勿呼名 

适用,但是孩子偶尔犯了错误,要正确引导。

对尊长 勿见能 

作为情商教育的参考,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引导。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不一定了。

乘下马,骑下车,

可以变通实施。

过犹待 百步餘

就用不着了。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学会招呼他人入座就很不错了。

长者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受到父母压抑的孩子,嗓门高,对周边环境缺乏觉察,这就是老外批评中国人嗓门大的原因。蒙台梭利的教育,可以让孩子自然达到这个状态。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可行。但是,如果安全感不够的孩子,或者是大人太严厉了,孩子是不敢看大人的眼睛的。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回应大人的问题,一定是在过去受到过成人的伤害。大人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亲亲,仁民,爱物,是渐进的,自然的。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脏固然不好,但是怕脏是一种退化(林语堂语)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不要因为衣服的原因而禁锢孩子的活动。洪承畴当年弹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别人就看出他会投降。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了你的负担,就告诉孩子你很穷,负担不了,孩子会理解的。即使孩子吃垃圾食品,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伤害身体的行为,坚定而温柔地给孩子讲“不”,孩子会感觉到你的爱的。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发育,是和手足的运动分不开的,不要让孩子太拘谨。有压力的孩子,站立不安,要从爱的源头去弥补。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注意孩子的年龄段,这与孩子的理解力和能力有关。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孩子天生就是诚实的。如果撒谎,是出于恐惧或者跟大人学的。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从心里辅导经验看,孩子骂人的陋习,都是跟大人学的。要么这个孩子看到过大人骂人,要么这个孩子被大人骂了。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告诉孩子不要肆意诋毁他人即可,《增广贤文》中讲,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是至理名言。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充分考虑孩子对公平感的需求。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不要反向引导孩子就行,让孩子按自己的感觉行事,多给孩子自主权吧。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弟子规》,更多的是应该成人来学习,如果让孩子学习,让孩子明白,这是古代的规矩,吸取合理的地方就可以了。

后面是讲读书的方法,李毓秀先生是内行,比较可行,估计不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 《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
  • 弟子规的流行让南老师后悔推广儿童读经
  • 薛健:《弟子规》曲解儒家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