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中国教育

张清一校长总结的读经教育问题

时间:2016-02-04  来源:  作者:张清一

转自张清一博客  发表于2009年

 

题记 新闻报道:因南怀瑾深居简出,外界有人打着他的招牌大谈私塾,甚至有人办了只读古代经典的学校。他说“外面有人说我提倡私塾,主张专门读古书,那是害死人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对此,他(南怀瑾)纠正道:“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

中国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失败,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制度设计缺陷的问题,是违背了教育规律的失败。教学内容当然也有问题,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很多“现代私塾”的误区,在于把体制内教育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教学内容的问题”,以为只要把“古代经典文”彻底换掉“现代应试八股文”就万事大吉;而且,把教师的职责和教育方法,更是简单地归结到“跟我读”这么简单,认为只要一个人只要会读几个字,就会做教育,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莫大嘲弄。如果办学者的思维方式不改,这种所谓的“民间教育改革”,不会改好,可能会更糟。 

私塾和复古,不是中国教育整体性失败的有效解决方案!

今日学堂校长张清一

 

王财贵先生的经典诵读,在大陆获得了广泛的响应。我在六年前就在北京见到过王财贵老师,当时我计划让孩子退出问题严重的体制教育系统,自己在家教育,正在满世界寻找“教育方法”。到北京参加四海公司冯哲组织的经典推广活动,见到王老师和他的一些拥护者,当时就觉得王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值得尊重,他做的事情也很有价值,他的演讲很能感染人。特别在中国的体制内教育整体性地失败,沦落为一个国际笑话的时候,他的“复古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选择和解决方式。不过这仅仅只能当成一种“可能”的选择,只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绝不具备必然性和普遍性。更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

由于王先生的努力推广,经典诵读的理念在国内普及了不少,有许多家长因此办起了“国学私塾”,特别在近年来国家经济状况良好,国学热的影响下,“弘扬国学”似乎成了一条大道。“私塾”成为中国家长们面对中国教育失败的时候一种反叛和自助教育的几乎唯一手段。

不过,我个人认为:传统的私塾,专门的读经,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也不是继承中国文化的最佳手段。反而可能由于读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会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怎样的方法才能够“继承”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不搞清楚,就简单地执行“诵读教育”,恐怕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教育效果。

甚至于:这种教育的先天不足,会让拥护应试教育体制的人,利用读经教育和私塾的缺陷和失败,来证明自己的“合理和合法”,让应试教育更加“光大发展”。同时也让很多深受体制教育之苦的家长,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教育选择方式。我们在得到“一个”的时候,会丢掉了“一万”。私学的发展,绝对不能够“一刀切”,更应该展现教育“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这才是民间教育力量与体制教育竞争的基础。因此,少数人去尝试王财贵的读经教育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要“大家都去”赶热闹。现在的局面,似乎办私塾就只有“华山一条路--读经”,中国人难道就这样没有创造力吗?

现在的读经私塾主办者,很多并不是由真正懂得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懂得认知科学,懂得儿童心理和成长方式的饱学人士来做的,而往往是由一些“社会边缘人士”来办的;特别是一些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很有愿心的学佛居士和家长来做的(固然很多学历高的人未必有学问,但是也不能证明“学历不高就有文化”)。教育需要大智慧,需要科学思维方式,不是只要拥有“爱心”和美好的“愿望”就能够做好的。

不少办私塾的人,本身就是社会“边缘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太变通的“刚直之士”,缺乏灵活性,他们的思维容易简单化,容易执着。而这种特质,正好是教育的大忌;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理论,也迎合了这个群体的简单化思维模式的需要。因此这个办学者的先天身份背景,必然要影响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王财贵先生把教育的重点,说得特别简单:就是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大大鼓励了很多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居士和家长们,他们很多人可能见到古文就头晕。但是王先生的这种说法,让他们大大地提高了信心。越是缺乏文化和思考的人,越愿意相信“奇迹”,越执着于迷信。于是这种简单的教育模式,就有可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弊病:

执行者往往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古典教育之道”,拒绝接受更新的,也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捍卫传统”的民族主义顽强“爱国精神”为感召,坚决地反对“西化”,一门心思地捍卫“读经教育”的“正统”。

可是,这条简单的读经办法,实际上是王教授在中国的家长实在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智慧背景下,在家长“奇招怪招乱拳迭出”的环境下,无奈之下出的一个“策”。目的只是简化思想和做些“引路入门”的工作,让家长的很多负面的思想不要影响到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有一个比失败的官办教育更好的教育基础。真正的教育工作其实这时候才刚刚开始,但是这些他不能说,说了家长肯定就不配合了,因为畏难,反而什么都不做。所以还不如哄着家长做一点算一点,读圣贤书,总比孩子看卡通好吧。

简单地说:王财贵的方法,仅仅是对于现在的无知家长们,老师们每天都在“残害自己的孩子”(南怀瑾语)情况下,让家长们不去自以为是乱教育的一个“权宜之计”,绝非教育之道。中国古代的教育也不是这样的,孔子时代不是,后来也不是。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更不是这样。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这么简单的。我就看见很多私塾,还把这一套六字真言理论化,数字化”了:例如每天规定孩子要背诵多少字,每篇文章一定要读几百遍,一遍都不能少等等(甚至还有私塾规定孩子吃饭要嚼多少下的)。而且,还把这种方式用在学习英语上面,把【新概念】课本或者【莎士比亚】等都拿来“跟我读”,“跟磁带读”,让孩子们把本来可以极为有趣和内容丰富的英语课堂,本来很有文化内涵的课程,学得及其枯燥无味。让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享受同等待遇,实在是不可思议。

把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语系,用完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实在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这让我看了就觉得可怕和滑稽:这还是“教育”吗?还是工厂里训练“熟练工种”工人?不少小朋友在这种可笑的现代八股(其实连古代的八股都不如)教育法指挥下,很不情愿地“学习”,对古文和经典内心非常反感。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目前的心态有什么好处?

特别好笑的是:中国家长的钱似乎也很好赚。某大城市的某私塾,一个文化水平一般的小学老师,辞职在家租了别墅来实行“读经教育”,就在“小朋友跟我读”上面还加了一点古琴,书法之类的“传统文化才艺课程”,一年学费就收三万元,还居然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十几个学生。我心想:这六个字还真值钱,按这种品质要求来说,今日学堂应该收十几万元的学费了。因为有专门“读经科”的老师来看过,发现我们诵读的数量,比他们专门读经的孩子还多一些,一天背书几百字的孩子不少,但是看我们诵读的时间用得并不多,所以就特别奇怪。学堂古文诵读的效果,再加上英语学习超过新东方的培训效果,外加科学课,心理课,内家武术,体育剑道课,余世维商道管理课程等等,不是都该加钱了?

不过,现在这些私塾看起来很美;但是它们的发展前途却很暗淡,一旦家长的热情期过去后,发现王财贵教育许诺的东西无法实现,就可能把孩子转走;因此私塾的这种玩法缺乏可持续性,一般来说,孩子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忍受,但是时间长了,两三年后就一定会烦----没有理智正常的孩子会喜欢这种单调无趣的“学习和教育”的,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家长过了两三年,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效果”后,看看孩子的反映也不佳,就会把孩子带走,重新送回官办体制学校,从此不敢再离开“体制”,也不敢尝试新的教育方式了。就好像当年被一些个体户蒙了一把,就只相信“国营”的死脑子消费者一样。

因此,这种投机式的办学,伤害了真正愿意尝试脱离体制教育的一大批先行者,反过来,他们的失败又加强了体制学校的“合理性”,所以这种教育的玩法,是害了真正的教育,妨碍了真正的私立教育的发展。

这种“火一把就死”的教育模式,让一些认死理的办学者开办的小型私塾,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在大家的期待中还很有些“舍我其谁”的雄壮,成立当年,大家都来捧场,可能还有一些轰动效应,外地的家长也会大老远把孩子送过来上学。但是随着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最后会玩得学生越来越少,难以维持,主办者的心态也很不好,凄凉无奈地守着几个“坚守到底”的学生混日子,这些坚守的学生,往往是毫无出路的问题学生;没奈何留下的;这些私塾开办者因此很有些“怀才不遇”的落魄感,社会上也往往把这种办学模式看成“另类笑话”。目前为止,好像能够持续地把经典诵读私塾“发扬光大”的例子我还不知道,听到的都是当年很有名气的私塾渐渐消沉和出现各种办学问题的消息;可能我太孤陋寡闻了,希望“拥经派”的人士有以教我。

所以,“三年”似乎成了这些缺乏真正教育内涵的“经典文化学校”生存周期的一个死结,大多数类似的“学校,私塾”,都在第二三年问题大量暴露,接下来就是惨淡支撑,最后不得不关闭---这就是很多私塾的“典型活法”。正是这种教育品质不良的“私塾”的存在,实际上成为了私立教育的反面教材,更加巩固了官办体制学校的地位。

 

今日学堂由于也特别强调古代经典的学习,所以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一直想拉我们进入“经典圈”共同进步;接触过一些办学者后,我觉得还是离“经典圈”远一点好。我很佩服他们的执着,但是他们顽固的“复古精神”也让我“害怕”: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身上透出来的那种压抑的气氛,见人就乖乖的问好和90度的鞠躬,也让我很不自在:这还像个孩子吗?我更喜欢孩子活泼一些,天真一些,自然一些,“不失其赤子之心”。我更喜欢看到孩子身上自然和喜悦的笑容,不愿意看到孩子身上透出的压抑和沉重,更不喜欢孩子“乖”的行为后面的“伪装迎合”。

我担心孩子在他们这种过于执着的教育方式下,个性会不会也有偏狭不群的一面呢?长期“一心专读圣贤书”,他们会不会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现代社会呢?如果教育不成功,如何收场?难道孩子是可以拿来不经思考,盲目试验吗?

我这些问题,也问过一些私塾的办学者。他们的回答非常理想化,让我觉得自己的质疑很渺小和很卑微:“我们就是要为中国培养未来的大儒,中国文化的精英人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等等

好目标,好想法。可怎样做?好像除了“跟我读”“慢慢等”之外,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了。另外,这些办学者,自己看上去,也不像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人才,要从他们手底下走出中国“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未来人才吗?

 

这方面例子最突出的,可能是庐江汤池小镇的【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了。当年投入了一两个亿来“弘扬中国文化”,还在中央电视台大谈“拯救社会”,说是要花十年二十年时间让一批年轻人关起门来专读经典,分门别类地“定向培养出几十个大儒,几十个佛教人才,几十个道家人才”,中国的文化就有救了!世界也更有希望了。听起来挺激动人心的。

这地方听几个办私学的校长介绍过,据说很好;我三年前就专门带学堂老师们去学习取经,“朝圣”了一次,住了三天,便断定这绝不可行,是不可能玩下去的---因为没有人才,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教育思想,更没有具体的理念和方法,就是一大堆的口号和标签,满脑子的一厢情愿,以及一大群盲目的追随者。

搞教育,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思想境界高,同时又很会做事的人来做“山长”是办不成的,用多少钱来堆都不行。天天读古书就出人才?有这种可能吗?这样古代岂不是到处都是“人才”?

没有明师指点,是出不了大人才的。唐代的慧能大师已经是了不起的“天生人才”了,没读书没上学,字都不识一个,卖柴火的时候只听客人念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就算如此“奇才”,也还要五祖弘忍秘传点化才行。不遇五祖,慧能可能在山上砍一辈子的柴度日。因此,古人才说“千里马常有,而佰乐不常有”了。这意思明白就是“潜在的人才到处都有,多多的不稀奇,看谁有机会碰到识货的人点化才能出来”。

而且,教育是需要“慢火”来煨的。不管你砸多少钱,都不会弄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和学院。学术的流传(就是真正的教育)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成就。靠砸钱,靠广告宣传,上电视大呼隆,这只能做生意,不是搞教育。

真教育可能不花一分钱;王船山当年在山里搭几间草房,可就是办成了当年最有资格的“大学”和成就了不少大师。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老师和学生穷的一无所有,但是不妨碍她是中国现代教育目前根本就无法超越的高峰。相反,现在的中国“不差钱”了,可花几十亿砸的各种“名校”,只是一堆外表光鲜的马粪蛋。所以金钱堆不出真贵族,只能弄出暴发户。大跃进也弄不出真教育,只有炒概念。

住在汤池的时候,当地的村民知道我们来自外地,特别好心地警告我们“不要住太长时间了”,因为“这里面的人,刚来的时候蛮正常的,时间长了就变傻了”。我听了觉得很好笑,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特别精心营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国”氛围里,过着一种刻意,死板和单调的生活,连走路怎么转弯,擦玻璃要多少次等都有明确要求的地方,时间长了的话,的确会有点脑子不管用,不太能适应外界了。

那里的人当然都是好人,善人。可是,要指望他们做点什么事情可不成。他们不知变通,不晓世务,只有一肚子的“理想”和“不合时宜”,连花钱都花不到地方。比如这一两个亿的投资,本来可以做多少大事,可都拿来建了一堆从来没充分使用过的钢筋水泥大楼,基本上全扔在水里了;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好奇心重的客人,像是一个旅游景点一样。这些钱可都是居士们辛辛苦苦积攒了几代人,诚心贡献出来的家产呀!就这样胡乱用来玩了几年的“概念”就没了?这比国家机关用公款来玩“样板工程”还要搞笑和不可思议。国家这样玩,还需要审批,可行性报告等等一路走过。这种投资上亿的民间“文化教育工程”,却只是某个知名人物拍拍脑袋就行,玩砸了,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现在才过了两年多时间,就听说汤池“中华文化中心”早已经人去楼空,彻底荒了。[size=4]当年激动人心的“文化宣言”不知如何兑现?怎么就没有人去追究一个名人的吹牛责任?浪费资源,误导众生的责任?中国的民间教育,原来是“学在民间”的传统骄傲,什么时候才能不闹这些低级笑话?怪不得现在大家只有依赖一个半死不活的“义务教育”体系了,实在是自己没本事,站不起来。

这种名人一呼,影响全国,追捧拥护的人也很多,钱也很多的“文化私塾”,结局都只能是草草收场;如果现在热心办学的家长,也走上这条路,可能会更受打击吧?当然,最大的好处是:您无论如何,也不会损失上亿元,可资安慰。

 我个人认为:面对中国的教育失败,我们要救自己的孩子,当然要做点事情,也可以办自己的家庭学校,但是不要一味“复古”,而必须“跟上社会的主流”。什么是社会的未来主流?是不是“回到汉唐”,我不敢说不是。但是我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儿子来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和“新儒学的辉煌”。我更愿意相信基本的常识: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可能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这是一百年来的“经验”,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方向”。

另外,中国教育的失败,不是教学内容的失败。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的失败,是体系设计的失败,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败。教学内容当然也有问题,但不是主要的问题。“现在私塾”的误区,在于把体制内教育的失败,简单换成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以为只要把“古典经典”替换掉“现代八股”就万事大吉,是在是思维太简单了。

现在的教育失败,中央已有感觉和警惕,也在想改变点什么,内部在到处征求意见,我听说武汉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也得到了“要当政府的智库”,为”打破中国教育困局出主意”的“党中央精神”。所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改!关键是改的时间和改的方向问题。

我认为一定是向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看齐。所以今日学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复归汉唐”(其实汉唐文化也不是“小朋友,跟我读”来的,当时名师辈出,人才济济。现在哪里有?王先生此举,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不可神话了)。

当然,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学好中文。学习古代的文化经典,就是学习中文最好的方式。大家可能都知道,今日学堂偏向于学习道家思想,孩子们诵读的内容是【老子】【庄子】【黄帝内经】【淮南子】【鬼谷子】【张三丰内家拳经】等等道家经典,而不是儒家。这也是未来要与“西方接轨”的内容。西方的文化界,对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很尊重,而对于儒家感觉一般。他们认为:道家追求和探索的是宇宙的真理和智慧,崇尚自然,与西方的“主流意识”一致。所以研究和喜欢的人很多,也比较有文化地位。

但是对于儒家,西方人认为主要是涉及中国人特有的“人伦关系”,他们并不在意,甚至会有些反感儒家的等级次序等观念。因此,今日学堂学习道家文化,也是与“国际主流意识”接轨的,并非我张健柏一时脑子发热,或者故弄玄虚,故意与众不同。

当然,除了这些“主流价值”外,学习道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道家是中国的务实派,是科学家和实干家,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方法的灵活和最终的成效。儒家重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闯天下不行,坐江山不错。道家务实,强调“名非恒名”,善于以虚驭实,轻视名利。可能正是因为这样,道家很受务实的西方重视。

实际上中国历代有成就的人物都是道家,有些披“大儒”皮的人物,其实骨子里也是道家,比如近代的曾国藩,这叫做外儒内道。我自己学习道家多年,我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事业成就,基本上来自于道家思想的滋养。推己于人,这么好的东西,为啥不教给孩子们?

 搞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还是赞同跟上“主流”的(不是现在的“应试主流”,十年内这种“主流”一定垮,而是国际主流。实际上,我要求的是:孩子们将来可以考中国的大学,也可以考外国的大学,不考大学直接工作也可以,关键是能够成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孩子将来长大了,只能抱一个“新儒家”的头衔,迂腐固执地等着将来有人来请他出山“实现理想”,估计比当年的孔夫子日子好过不了多少,别人最多来把你当博物馆里的东西看一看。更惨更有可能的是:做不成孔夫子,而是做了“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已,那就完蛋了。所以还是算了,我输不起,所以不玩这一套。

 

这些话,我原来一直不敢说,怕“中国文化”的铁杆拥护者骂我“卖国崇洋”。今天看了南怀瑾先生的采访,发现他也很反对现在的私塾专门学古文,所以胆子大了一点,就把这些话说出来,大家想骂也行。反正天塌下来,有南老师这种大人物来顶,我这等小小人物,也就不用怕了。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g7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