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
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略有十六种修。
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少分修。遍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云何声闻乘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声闻住声闻法性。或未证入正性离生。或已证入正性离生。不观他利益事。唯观自利益事。由安立谛作意门。内观真如。缘有量有分别法为境。为尽贪爱。由厌离欲解脱行相修习作意。是名声闻乘相应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或未证入正性离生。或已证入正性离生。观自观他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内观真如。缘无量无分别法为境。大悲增上力故。为尽自他所有贪爱。由摄受有情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无上足迹因缘。行相修习作意。是名大乘相应作意修。
云何影像修。谓或于有分别毗钵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于无分别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诸所有修名影像修。
云何事边际修。谓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下劣胜妙近远等法作意思惟。或于真如作意思惟。如是或尽所有性故。或如所有性故。诸所有修名事边际修。
云何所作成办修。谓已证入根本静虑或诸等至。或世间定或出世定。诸所有修名所作成办修。
云何得修。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无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余不现前想。或自地摄。或下地摄。及彼所引诸余功德。或是世间或出世间。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净当生于彼获得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云何习修。谓如有一即于彼彼无常等诸善想作意思惟。或于善法由习修故皆现修习。是名习修。
云何除去修。谓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弃于自性诸相。又如有一用彼细楔遣于粗楔。如是行者。以轻安身除粗重身。余如前说。是名除去修。
云何对治修。谓于厌患对治。或断对治或持对治。或远分对治。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对治修。此中厌患对治者。谓一切世间善道。除诸无量及余行者游戏神通所引作意。断对治者。谓缘真如为境作意。持对治者。谓此后得世出世道若解脱道。远分对治者。谓烦恼断已于对治道更多修习。或多修习上地之道。复有差别。谓闻思修道名厌患对治。出世间道名断对治。此果转依名持对治。世间修道名远分对治。
云何少分修。谓于无常想等。随一善法。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少分修。
云何遍行修。谓于诸法一味真如。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遍行修。
云何动转修。谓于无相修方便修时。时时有相间隔而修。名动转修。
云何有加行修。谓即于彼方便修时。由有加行相间隔而修。名有加行修。
云何成办修。谓或声闻乘。或独觉乘。或复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转依。及得一切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办修。
云何非修所成法修。谓不定地诸施戒等所有善法修。名非修所成法修。
云何修所成法修。谓定地诸善法修。名修所成法修。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一
如是已说修所成慧地决择。声闻地决择我今当说。
如本地分说。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
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应诲彼言。汝何所欲。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界性。胜妙界性。为有耶为无耶。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不应道理。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如是诲已。
复有难言如有情类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无有无根有情。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然不应道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情者。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作刹帝利已或时复作婆罗门。吠舍。戍陀罗。如是乃至作戍陀罗已或时乃至作刹帝利。又作那落迦已或时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时乃至复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无般涅槃法已或时复作有般涅槃法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刹帝利乃至戍陀罗。及那落迦乃至诸天。为有一切界耶。为独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应道理。若独有一界者。先是刹帝利。或于一时乃至作戍陀罗。先是那落迦。或于一时乃至为天。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般涅槃法界。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为互相违耶。为不相违耶。若互相违而言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应道理。若不相违即此补特伽罗是无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现见有一地方所于一时间无金种性。或于一时有金种性。于一时间无有末尼真珠琉璃等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盐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种种相界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如是先是无般涅槃法种性。何故不于一时成有般涅槃法种性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无此种性。后有此种性。或先有此种性。后无此种性。如是先有声闻定种性。后无是种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种性。后无是种性。或先无定种性。后有定种性耶。若言尔者。顺解脱分善根应空无果。又若尔者。立定种性不应道理。若不尔者。汝言无般涅槃法者。先住无种性已后住有种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种性已后住无种性。如地方所者。不应道理。又应责彼。汝何所欲。无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为即于此生转成般涅槃法。为于后生耶。若言即于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无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不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转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后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为先积集善根故于后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先不积集善根耶。若言先积集善根者。彼即于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又如彼因应空无果。若言先不积集善根者。是则前后相似。俱未积集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应道理。
复次略有十种声闻。何等为十。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未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若有安住声闻种性。是初声闻。已入法者。是名第二。若有声闻所生世界。其中多有众苦可得。容有五浊。所谓寿浊乃至有情浊。是名杂染界生声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诸声闻相云何可知。谓诸声闻于当来世法末时生。多分爱重利养恭敬。违背妙法。诸贪恚痴及不正法并皆增盛。为悭嫉等诸随烦恼缠扰其心。处悭。家悭。利悭。敬悭。誉悭。法悭。无不具足。谄诳矫诈恒现在前。广说乃至为活命故而求出家非为涅槃。多诸掉动。高举轻躁。强口傲诞懈怠失念。心不静定多诸迷乱。根性闇劣多诸烦恼。烦恼现行无有间断。忧苦虽多不生厌患。乐多众会。弃阿练若边际卧具。来入众中习近村侧。所有卧具便生喜乐。如是乃至喜乐谈谑。喜乐諠众。喜乐猥杂。自举纵逸。不能善修身戒心慧。于佛世尊所说甚深与空相应随顺缘性缘起缘生所有经典。并皆弃舍。于世聪慧所造讽诵。绮饰言辞绚藻文章。随顺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欢喜。于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于正法中起非法想。又即于彼爱乐显现宣说开示。诽谤正法及毗奈耶。于说正法及毗奈耶补特伽罗生怨家想。多犯尸罗习诸恶法。内实腐败外现贤善。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无余有余二篇重罪尚起故思现行毁犯。何况中轻。既毁犯已多不如法发露对治。或为他知而行发露。非实意乐。故欲结好诸亲友家及施食家。于诸在家所为所作能引无义多事业中。好善营造。于诸在家白衣者所。多起亲爱尊重恭敬愍念之心。非于同法修梵行所多喜安住诈现相等起邪命法。展转互起谋略之心。好为种种斗讼违诤。多乐蓄积家产资具。假存法式以之为胜。凡所度人出家受戒。一切皆以有染污心为充供事。然作是言。我今但为怜愍因缘。度其出家受具足戒。所畜共住近住弟子。恒常供侍随心转者。彼虽慢缓而深爱念悦意摄受。余不尔者。虽不慢缓。亦不爱念悦意摄受。若见苾刍多诸亲属广招利养衣服等物。则便尊重恭敬供养。若见苾刍阙乏亲属。虽少欲等功德具足。仍生轻蔑而不采录。食用僧祇及别人物。都无悔愧。好摄犯戒。乐结朋党。悔情微劣或复太过。凡所听受皆为声誉赞诵因缘。或复多为利养恭敬。都不自为调伏身心。如是等类诸杂染法皆悉成就。法末时者。所谓大师般涅槃后圣教没时。尔时如是声闻弟子。身坏命终多堕恶趣生那落迦。若有成就与此相违不染污法。当知是名贤善时生声闻。彼于如来初出世时瘜肉未生时大师现前时。或有一类般涅槃后。如是多分身坏命终还得善趣。往生天上乐世界中。若诸异生声闻名未得眼。预流一来及不还等名已得眼。慧解脱阿罗汉名清净眼。若具三明俱分解脱名极清净眼。
复次或有声闻。虽如所应勇猛精进。于现法中而不能证胜过人法。或有声闻。于现法中有力能得胜过人法。沙门果证由放逸故而不能证。
复次当释月喻经中具戒具德柔和善法诸句差别。谓声闻中略有四种净妙之法。令诸有情若得见者由身语意生无量福。何等为四。谓住具足尸罗。守别解脱律仪。广说如经。是名初法。复有少欲喜足广说乃至诸漏永尽作证赞美。是第二法。复有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令诸苾刍喜乐同处。又具成就四种证净。是第三法。又有不耽利养。不著恭敬。怜愍于他。覆藏己善。发露己恶。虽复实有种种功德而不欲求令他知有。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第四法。
复次若有声闻欲往他家。应先断除三随烦恼然后当往。何等为三。一结亲友家随烦恼。二家悭随烦恼。三以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此中声闻由六种相。应断结亲友家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时时往不应数往。于可爱事若不如理。执取其相暂生贪爱即便羞耻。不以凶暴强口傲诞邪行追求衣服等物。善自守护善覆其身。不以身触所不应触。亦不坐于所不应坐。终不食于所不应食。亦终不饮所不应饮。又不应受所不应受。又以随顺远离心。趣向远离心邻亚远离心。寻思诸善犹如山岳难往趣处。非净信家能令净信。如旧所履清净泉池。诸净信家倍令增长。
又由六相应断家悭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往他家于有情事不染不著。如有情事。于利养事。于恭敬事。当知亦尔。又于无利不生忧苦。如于无利。于不恭敬当知亦尔。又于自他诸利养中其心平等。于己所得利养恭敬不自赞美。于他所得利养恭敬终不毁呰。
又由六相应断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不悕望他于己净信。又于出离法如实了知。又于他所应起三种纯善意乐。何等为三。谓引发乐故除遣苦故。恭敬听受法随法行得胜利故。为生等苦所苦恼者令脱苦故。若已解脱者。即于诸法妙善法性为缘素呾缆毗奈耶摩呾理迦所摄俗正法中。为令受持读诵正法久住。是故宣说。当知初随烦恼断故。无猥杂住以为究竟。第二随烦恼断故。正受用财以为究竟。第三随烦恼断故。正受用法以为究竟。
复次当释伐他迦经。若有声闻欲于染净方便善巧。略于三处应遍了知。谓于杂染清净所依中由杂染清净所依故。于杂染中由杂染故。于清净中由清净故。云何杂染清净所依。谓即此身有色粗重。广说如经。此是愚夫无有智慧趣无明者杂染所依。亦是聪明有大智慧趣于明者清净所依。云何杂染。谓诸愚夫为欲造作净不净业。先寻思已后以身语造作所有净不净业。由此因缘于五趣生死中。感爱非爱有恼无恼自体令生。云何清净。谓二种学清净品中最为殊胜第一学者。谓真如智以为依止能有所作。第二学者。谓为烦恼皆得离系。复次即此清净略由五因之所显示。
何等为五。一正说者。二正行者。三正行。四增上心学所治随烦恼断。五增上慧学所治随烦恼断。此中如来是正说者。根熟声闻是正行者。亦名聪慧者。谛智所摄名为正行。据能断烦恼义。是无上对治故。略有五法名增上心学所治随烦恼。一居远离者所有诸盖。二于教授教诫不堪忍者所有忿恼。三于利养恭敬深贪著者所有悭嫉。四于先所用所受境界发起邪念。五顺舍所学分别贪爱。略有三法名增上慧所治随烦恼。初于世俗理门不了法义者所有无明。次已了法义诸异生者于诸谛中所有犹豫疑惑未断。后已见谛迹诸有学者修道所摄慧所对治所有我慢。由于如是诸随烦恼永断灭故。当知证得最善清净增上心学增上慧学阿罗汉果。此阿罗汉当知是名最极清净。
复次于此杂染清净所依诸声闻众。略由三相应遍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因缘故。三由过患故。由自性者。谓此人身所有自性由三种相之所显示。由有色故显余一切身之共相。由粗重故显其各别身之自相。由不清净故显与天身不同分相。
由因缘者略有三种。谓一切身共相因缘即四大种。各别自相人身。因缘复有二种。一者未生令生因缘。所谓父母不净和合。二者已生令住因缘。谓糜饭等之所长养。
由过患者复有二种。谓无常性及与苦性。若于寒时为治寒苦。追求覆障以为对治。若于热时为治热苦。追求沐浴以为对治。涉路作业有劬劳者。为治劳苦求按摩等以为对治。当知此类名为苦性。手块杖等之所触对破坏法故。刀所触对断坏法故。若终没已埋于地故。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啖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
复次因思所缘。如说名映于一切无有过名者由此名一法皆随自在行。此言有何义。谓若略说。观清净因故。观自相故。观杂染因故。及为显示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故。若遍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四无色蕴。能断一切自境界相。名映一切。若遍了知法无我遍计所执自性世俗言名。能除一切彼所依相。名映一切。若过四无色蕴诸我相事定不可得。若过世俗言名遍计所执自性相事亦不可得。若于二种俱不了知。则便发起一切境相杂染随转一切境相所有杂染。无不因此增上力故。依此密意薄伽梵说。
执法自性故执我性而转
觉此故觉彼由觉故还灭
复次有四圣谛。世尊为诸声闻说是净烦恼所缘境界。谓苦谛等。如前已说。问若真实无颠倒相是谛相者。诸外道见诸邪胜解诸邪论等。非真非实并是颠倒。云何谛摄。若不摄者。彼应不感当来后有。应非苦因。答虽非真实亦是颠倒。然说苦集二谛所摄。所以者何。彼虽皆是邪性所摄。然即此邪性相。是真是实皆不颠倒。是苦性故是苦因故。
复次由二相故显无常义。一依大乘道理相。二依声闻乘道理相。谓非有义及其相灭坏义。由二种相显示苦义。谓非有执习气粗重义。及三受所随生等八种苦相转义。由二种相显示空义。谓补特伽罗自性远离相义。及诸法自性远离相义。由二种相显无我义。谓大乘道理及声闻乘道理补特伽罗自性无我相义。诸法自性无我相义。
复有二教。谓无常教。无始教。又有二种通达。谓有为界通达。无为界通达。复次由五因缘。若无常即苦。一由摄受。谓无常诸行皆为粗重所摄受故。二由法性。谓是生等苦法性故。三由随逐。谓彼三苦常随逐故。四由因。谓是增长行因故。五由执著。谓是颠倒所缘事故。
复次由五因缘。若苦即无我。一离苦诸行我不可得故。二彼苦诸行依众缘故。三无作用故。四有刹那生常随转故。五展转相依故。问若苦谛摄。皆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耶。设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皆苦谛摄耶。答若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当知皆是苦谛所摄。或有是苦谛摄非不可爱。乃至广说。谓除苦苦所摄诸行。所余坏苦。行苦所摄诸行。问如佛世尊以八种相分别苦谛。所谓生苦老苦。广说乃至总略五取蕴苦。此中几相显苦苦性。几相显坏苦性。几相显行苦性。答前五显苦苦性。中二显坏苦性。爱别离苦。已得所爱变坏故。求不得苦。未得所爱变坏故。后一总略五取蕴苦。显行苦性。
问若无常是苦耶。设苦是无常耶。答诸苦皆无常。有无常非苦。谓道谛。所以者何。道非苦受等所摄故非苦苦道非变坏何有变时当生坏苦。道能解脱一切杂染品粗重故。能违一切生相续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摄。
问若无常苦皆空无我耶。设空无我皆无常苦耶。答诸无常苦皆空无我。有空无我非无常苦。谓于此中苦集谛具四种。道谛有三。灭谛有二。非无常非苦。
问若无常苦者皆无常故是苦耶。答或无常故或自性故。谓所有行坏苦故苦。彼无常故是苦。若苦苦故苦。行苦故苦。彼自性故。是苦损恼性故。苦所揉故。
问若是苦谛亦集谛耶。设是集谛亦苦谛耶。答诸是集谛者皆是苦谛。或是苦谛而非集谛。谓一切阿罗汉清净相续中所有若善若无记。一切世间法一切异生身中所有果异熟摄无记诸法。一切现在士用所生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俱行无记诸行。当知唯是苦谛所摄。
问若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世间诸法。彼何因缘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谛所摄。
问若一切后有业烦恼由相故皆是集谛摄。何缘世尊唯施设爱。答此爱能起取故。能发业故。遍诸事故。此爱生时普能发起十五种无义利故。遍诸事者。谓如此爱名顺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名遍诸事。当知亦尔。顺后有爱复有二种。一缘后有境。二是后有因。喜贪俱行爱者。谓于已得可意境界。或于正受用中所有不相离久住爱。彼彼喜乐爱者。谓于未得所求境界。或为和合。或为不离。或为增益诸所有爱。问若是爱者。亦是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是爱非顺后有非喜贪俱行非彼彼喜乐。谓于上解脱悕求欲证。或有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而非是爱。谓与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爱。及余烦恼相应所有受想思无明等。即此三爱是第三句。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问若顺后有爱是喜贪俱行爱耶。设喜贪俱行爱亦顺后有爱耶。答诸喜贪俱行爱。亦是顺后有爱。或有顺后有爱非喜贪俱行爱。谓染污忧俱行爱。或别离爱或不和合爱。问若顺后有爱亦是彼彼喜乐爱耶。设彼彼喜乐爱亦顺后有爱耶。答若彼彼喜乐爱亦是顺后有爱。或有顺后有爱非彼彼喜乐爱。谓缘后有境爱。及喜贪俱行爱。
问若喜贪俱行爱是彼彼喜乐爱耶。设彼彼喜乐爱亦喜贪俱行爱耶。答应作四句。谓于已得可爱境界或于正受用中所有爱是初句。即于可爱未来当得未决定中所有爱是第二句。即于此当得决定中所有爱是第三句。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问若成就欲界系受亦成就色界系受耶。设成就色界系受亦成就欲界系受耶。答应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系非色界系。谓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对治。或成就色界系非欲界系。谓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系亦色界系。谓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对治。或俱不成就。谓生无色界。又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作已办。住出世道及灭尽定。如欲界系望色界系作四句。如是欲界系望无色界系。欲界系望不系。色界系望无色界系。色界系望不系。无色界系望不系。如其所应皆作四句。
问诸妙欲亦是过患过失相应欲耶。设是过患过失相应欲是妙欲耶。答应作四句。或有妙欲非过患过失相应欲。谓若色声香味触能不染污现行。若于彼不作功力。无罪安乐住。能摄受梵行。或有过患过失相应欲非妙欲。谓若色声香味触一向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能悦意。及烦恼欲。或有妙欲亦是过患过失相应欲。谓若色声香味触不能不染污现行。一向可爱乃至悦意。或有非妙欲亦非过患过失相应欲。谓一切色无色界系烦恼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过患过失相应欲故。说如是言。妄分别贪是士夫欲。
复次此爱略有二种。初是有爱。后是受用爱。此复二种。谓于已得未得所受用处差别故。又即此爱界差别故。复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若生欲界悕求欲界后有者。喜于已得所受用事。欣于未得所受用事。诸所有爱是名欲爱。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离欲界。欲悕求色界后有者。喜于已得色界等至。欣于未得胜上等至。诸所有爱。是名色爱。如色爱如是。无色爱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即此后有爱。常见断见为依止故。建立有爱及无有爱。是故此爱名遍诸事。
云何此爱生时普能发起十五无义。一令随眠坚固。二由缠故染恼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续于所缘境颠倒而转。四发起取所摄所余烦恼。五能安立自类相续。六能随顺生起未生恶不善法。七能随顺已生恶不善法令其增广。八能障碍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碍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长益广大。十令行恶行故结集一切诸恶趣苦。十一悕求后有故结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爱乐生死邪执所有功德胜利。十四如于生死于境界亦尔。十五能令有情思为自害思为害他。广说如经。乃至受爱所生心诸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