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No. 2097 南岳总胜集
宋 陈田夫撰
3卷
南岳多古志。率皆佚而不传。隋经籍志有宋居士撰衡山记。太平御览引徐灵期南岳记。宋艺文志有卢鸿衡山记。钱景衎南岳胜概。诸书既不得见。惟有唐道士李仲昭撰南岳小录一卷。录入 四库书。此外有明彭簪衡岳志。国朝赵宁岳麓志。俱后出又少。故实此本南岳总胜集三卷为宋绍兴时陈田夫所撰。明人影宋钞本。体例既佳。书亦最古。考之晁公武读书志。有其书不著撰人名。宋史艺文志并不载是书。盖其漏略。吾友唐陶山明府仕优则学爱古敦素。校付开雕。阅月刊成。甚可喜也。昔向子禽游五岳。待毕婚嫁。予以少贱从事毕督部幕府。自华历嵩。又以都官扈 跸。西巡经曲阳。大茂山询考北岳旧庙故迹。及官东鲁。祈雪泰山。信宿日观。屈指五岳。已游其四所。未至者南岳耳。而陶山先生未第时。以名孝廉游学。足迹半天下。授经泰山之麓。撰岱览三十卷。搜罗古迹金石。多前人未见。兹官东南。以经术饰吏治方求吴地。记吴中水。利书写刊。以征一方文献尤念。此书为乡郡名山故迹所在。急为广布。予与陶山生同岁。甫及知非鬓发渐斑白矣。薄宦思有济于物。终不能自行意。如待毕婚嫁游名山。恐年衰已乏济胜之具。终日执此编。寻揽名胜。以当卧游。或数年后即赋。遂初从陶山于潇湘。云梦间望衡九面。以补向禽未遂之愿。则与陶山案图考古。续补此书所不及载。又盛举也。嘉庆六年六月朔日。孙星衍叙于金陵五松书屋。
溪山之胜。林壑之美。人所同好也。而于幽人野士。常独亲焉。必志不拘于利欲。形不胶于城市。养心于清静。养气于澹泊。养视听于寂寞。然后山林之观。得其真趣。阆中道人陈耕叟有焉。庵居南岳紫盖峰下。往来七十二峰之间三十余年。心有所慕。不倦求访。前古异人高僧岩居穴处。灵踪秘迹。考其事而纪之。所历滋多。所获亦广。遂积而成编。名曰总胜集。凡岳山之邃隐。与夫观寺之始末。古今之题咏。有关于胜趣者。靡不毕录。或谓为道者修练之要。察玄牝观鼻机亦暇此耶。则将应之曰。虽然是编之作非特资于好事者。寻幽讨胜。一时登览之兴。固有素怀净缘。默存真趣。按集迹事感今怀昔。一旦契其夙心。发其雅志。悟修真之至理。躅前人之超然。仰山景行。鱼筌兔蹄有在于是。则于是编之作。庶几为知者有取也。隆兴甲申上巳日拙叟序。
南岳总胜集总序
衡岳之记。有寻胜证胜大小二录胜概集衡山记。皆近代好事者。编集疏略何多。并各执于一隅。不能广其登览。故僧作寻胜。则道家之事削而不言。道作证胜。则僧舍之境阙而不书。不惟不究二教之始终。抑亦蔽诸峰之殊异。至于监岳庙事。杨临县尉钱景衎虽并而录之。其中胜概瑰奇灵踪昭著百得三五而已。愚因圃暇。合前四记。广为修之。删其重复。补其阙略。寥寥空山绰有年岁。漫峰跨谷。未始云劳。探胜寻真。顿觉志倦。搜求内教。博采仙经。并讨旧记。断自三皇已来。迄于我宋。约数千万载之间。得道真仙。凡经涉于南岳者。必为之纂录。敷至四五万言。分为上中下卷。不问观寺。皆考废兴。且岳庙者。周秦以前祠在祝融之上。礼秩比三公。汉唐封以王爵。今庙佐炼玉峰下。又按衡岳观宇洎真仙得道者。据前四记。并云起于晋太康中为始。则是晋之已前未有宫祠。盖可知矣。又详按黄帝内传云与西王母于宫中别营仙馆。又于华山.嵩山.王屋山.泰山.衡山.终南山及诸洞天。皆造王母观。以候神也。以今考之。盖缘湮没既久。了无遗迹。岂有国家寿山系第三洞。天中有四福。地上历千古。至晋方建宫观乎。必不然也。即今华山南下有古王母观。至今世度女真焚修不辍。可以为证。则内传之言果不妄矣。又夏禹王于衡山致斋。建清泠宫。以安奉虞舜之像。即知汉秦以前至于上古。建立宫祠。逮真仙栖游者。不减于晋唐。故举一二为标题。尔今则上叙峰峦灵迹岳祠次之。洎历代帝王传经受道。中叙观寺兴废。兼得道异人高僧岳中所产灵异。下叙唐宋得道异人高僧。洎隐逸叙古跋记。前后第而踵之。年数相参。班班可采。寻幽赏胜之士。为之司南可乎。隆兴改元重九日。九真洞老圃庵苍野子陈田夫耕叟。
上真记云。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即衡岳也。衡岳者五岳之南岳。即周官所谓荆州之镇也。又夏书云宛委山也。道典云。五岳五山各有储佐。昔黄帝游观六合。征召神灵。见东中西北四岳。并有佐命之司。惟有南岳峙而无。乃与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词三天。太上使命霍山潜山为南岳储君。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令总衡岳以鼎镇。举德正而为主。储君者衡岳之副君也。述异志云。南岳者盘古左臂。至汉武南巡。以南岳辽远。乃徙其祭于庐江。亦承轩辕副义也。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禹贡云。荆及衡阳惟荆州。又云。南巡至于衡岳。(孔注南岳衡山也)尔雅云。霍山为南岳。即衡霍也。又五岳经云。庐山.麻姑山.玉笥山.洞阳山.大围山.九疑山.罗浮等山.为之佐命。徐灵期南岳记云。朱陵洞天名太虚。小有之天。周回八百里。中有青玉坛.光天坛.洞灵原洞.真墟四福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又五岳真形图云。上有流丹。方四十里。生芝英。南有天津甘泉。得饮之长生不死。东有玉砂曾青白石英。西有昆水。北有赤芝。自下而上。九千七百三十丈。东至洞阳。西抵白鹤云阳面其南大围踞其北。西南临湘川。自湘川至长沙七百里。东北至长沙二百七十里。西踞衡阳九十里。石鼓乃朱陵之西门。青草是衡山之左腋。越县三十里。夹道杉松苍翠不断。虽盛暑不假张盖。其爽籁飘萧激人耳目。道有四亭。为游人顿息之所。其山形势。九向九背。应九阳之数。观览无极。实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故冲妙先生李思聪南岳朱陵洞天诗云。灵峰七十二巑岏。紫盖芙蓉杳霭间。影浸潇湘盘地脉。秀擎翼轸插天关。真君玉册光千古。赤帝璇宫镇八蛮。好比吾皇大椿算。万年松在最高山。本隶衡阳。至天福五年始割于长沙郡。淳化中衡阳太守成珣。复乞附著衡阳。四年方诏依旧隶潭州。以便国家祈祷民之输赋。则从制置使雷有终之奏请焉。
五峰灵迹
[祝融峰]
者。昔炎黄之世。祝融君游息之所。因而名焉。故广记云。祝融栖息于衡阜者是也。融顶形似朱雀头。元气上连。荧星太阳炎老君所治。其中主夏气。长养万物。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己午之神正地气。万神常以立夏之日昂此峰。入赤石玉阙。谒炎老君。受天玄符。各还四方。召使百神。斩杀恶鬼。所以佐天地长人物也。其衡山君领仙官。服朱光之袍。戴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岳神姓崇。讳[山/屾/白/曰]徐真人云。融顶西南昆池甘泉神津之水。饮之长生升仙。若君山之酒。嵩山之石芝。昔葫瓢子隐夕阳石室。得饮之成道。其溪曰夕阳。溪山高九千七百三十丈。在众峰之北最高岳之绝顶。下视众山如丘垤。虽紫盖云密等峰亦不可侔。故卢载诗中一联云。五千里路望皆见。七十二峰中最高。南有祝融庙。基址在焉。旧有光天观。按福地志云。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东有息庵。乃白云先生延何尊师问道处。又有上清院。隈岩凿壁架险而居。昔有隐者号懒翁。惟吞符饵茶。隐显不常。建隆末西入华山西有青玉坛。系二十一福地。故洞渊集福地志诗一绝云。玉坛相对寿山高。峻极长疑压巨鳌。住息真人曾隐此。洞前亲种碧蟠桃。昔楚灵王时融顶崩。获人皇九首之图。按图经云。青玉坛上有仙人行道处。迥然孤绝架险而上。国家修金箓斋毕藏。金龙玉简亦于此处。又岳图经云。下有火山芝。神农本草云。赤芝生衡山(赤芝即火山芝也)。夜有灵光如飞烛。俗呼为圣灯。草芝图云。衡山有九芝。三本生满谷在莲花峰东。三本生此坛下。三本生金简峰东。又地理志云。衡山青玉白璧二坛(青玉即仙人桥也。白璧即光天坛也)在此峰尖之上刺天仙如金字之状。其上广可数尺。亦犹桐柏之金庭句曲之金坛也。隋易观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寺中伽蓝土地。乃道观之真宫土地。寺僧或绝于香火。即供寺之泉源枯涸矣。释氏复以其青玉坛改名罗汉行道坛者是也。又有仙梨树。湘中记云。祝融峰东有仙梨。大如斗。赤如日类萍实也。亦犹青城之牡丹.太华之莲花.罗浮之笼[竺-二 (公/心)]竹也。又有石髓。昔衡阳令潘觉见之。石裂有紫泥出。经云。名出五百年一开流出。人得之吃即白日轻举。又有蛟松。或变成大蟒。魅人不致害。拂坛松名矮树万年松。高不盈丈。根[榦-木 禾]狞翠。怪状如龙。乃。
吾皇比寿之松也。又有虎跑泉.夕阳溪.宾日亭(可观日出)龙王堂.定心石.把针岩.最胜岩.夜光岩(多蓄山魈)雷池风渊穴。每雨将作阴风怒号自其穴而发。故本朝陶弼有登融峰一绝云。曾到祝融孤顶上。步随明月宿禅关。夜深一阵打窗雨。卧听风雷在半山。
[紫盖峰]
高五千四百余丈。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亦谓之华盖峰。又云小紫盖者华盖峰也。诸峰并朝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乃朱陵洞天之源向南故也。祝融位配火德。虽为五峰之尊。上有青玉白璧二福地。以掌地仙之司宜卑于洞天也。又其形势宛然南向已。故唐杜甫有望岳诗其略云。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是也。湘中记云。每天气澄明。有双鹤徊翔其上。今有鹤鸣台.仙茶灶.白鹤泉.宝露台。夏禹埋宝露瓮于此台下。中贮紫金玉膏。人得服之长生。又方舆记云。峰顶有仙人池。鹤鶄夜鸣有似更转。东有天宝台。西有紫盖院。昔傅待仙得道处。又谭峭于此炼丹。又陈藏器尚先生居之。广植榧树。茶园下有王氏药堂。在翠麓岩。久服山芹何首乌。年百二十余。后迁永和峰下。就灵涧夜乐泉修灵剂也。
[云密峰]
高五千三百余丈。南下有云峰寺。西有大禹岩。昔禹王致斋祈真处。又有丹霍仙人石室。在峰之西北。凡遇阴晦之夜。有仙灯出见。跳跃如飞烛。或云。昔周君紫阳曾窖丹于此。西北有隐真平。上有会仙坛。在乱峰之中。坦然而平。周回五七里。洞天福地。掌职众真皆较功游息之所。常有祥云覆之。峰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十丈。皆[科/虫]蚪之书。曩有樵者。见石壁有两虬相交碑上双睛掣电字石光莹。目不可正视。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无见者。亦犹天台之金银桥.北岳之玉梁。古今皆一见也。毕田咏禹碑诗一绝云。治水功成王业兴。嘉谟垂世坦然明。琰刊[科/虫]蚪犹难识。况在深云隐不呈。又有秀木交枝。芳草连条。黄鸟白猿异响同韵。北有流洲岸有白玉床榻。几下有玉沙泉。色如丹得。饮之升天。西有桃花源。因游僧惠光访此。见桃花烂然。摘数枝而出。人皆讶之。引友再访。了无所有。
[石廪峰]
高四千五百余丈。湘中记云。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有石像立门两傍。或暴风雷雨。山下居人闻闭石门之声。传云。是朱陵洞。天之便门。晋时毛景为衡阳令。蛮民咨景曰。廪中皆蜜。景致斋虔祷。亲往视之果见。遂拜而取。饵之升仙。又有余粮石。昔禹王之遗粮所化。又南阳道士游是山。登绝谷(一云满谷)而不出。本朝至和中。有道人李混融。于此采茯苓。饵之成仙。又荆州记云。一名石囷。于石室中尝闻诵经之声。又云。石囷峰在满谷之东。谓之小石廪也。方舆记云。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阖。阖者亦有关锁之形。又湘中记云。开则岁俭。闭则岁丰。记云。昔刘遗民游衡山至绝谷。遥见二石。囷隔水不得渡。复还遇一叟云。夕阳津之东石囷中皆仙方上药。刘再往路迷不复至。因曰迷津。故毕田石廪峰诗略云。时雨闻开阖。年秋识俭丰。又云。新陈四时雪。启闭一天风。上药何曾得。迷津路罕通者是也。上有玉清观。顶有陈真人炼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浴丹泉。东南太清观基。西有洞阳宫基。正东有太初观基。
[天柱峰]
高四千八十余丈。其形如双柱。两头端耸百丈。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此其六也。山下有天柱寺。山西北有石室。吴太和年。有野人李洞岩叟居之。自云。昔魏夫人植香白芷于此山。若人以菖蒲制而服之。可以寿同天地。但法无大小诚信者得之。我往来于此五十余年。今一百一十七岁不。晚往青城未逾两月。夜望其居处。炎火腾空凌晨。山下人往观之。了无所有。北有庵址石穴。但见乱草冷灰。时复有道人采药于绝顶。竟不知居处。昔西晋陈兴明遇二神人。传道于此峰顶。
五峰之外。有六十七峰。灵迹虽劣于五峰。亦有可观者。今各依五峰所隶。次序详录于后。
[朝日峰]
昔殷先生诵经负暄朝日之所。因而名焉。
[侧刀峰]
东有石室。慧车子修行处。三国时。李意期遇之。而能遁形隐影。逆知人之休咎。寓之于阴阳数。又有薛幽栖礼斗坛。坛周回生尺鳞草。一名玉灯台。其叶层层间叠。根紫乳红。似杏叶而软。采之不见。火忌铁器为末。人服之不阙。忌五辛血腥之类三年。而通神延生不老。又能干汞立成马牙汞为真宝。昔谭峭常采之服方寸匕以助内药。后立化于蜀山。
[惠日峰]
昔高僧初憩于此。后隋帝诏赴慧日道场。又唐高僧久居弥勒庵。谈论经教。该博宏辩。归依者盛族也。自撰十八高僧传。后赴诏称旨赐号惠日。古曰秦人峰。门弟子更今峰名。
[碧萝峰]
与烟霞为邻。下瞰大明寺。当游山大路。观音岩.育王塔。皆列其下。俯视岳南。极目千里。
[烟霞峰]
南下有大明寺。后有大明塔.烂柯岩。前有行道坛。东有李邺侯端居室懒瓒岩(已上五峰为祝融之所隶)。
[金简峰]
昔黄帝受戒经于此。今有受经坛.黄帝岩.黄乐洞.乃章词三天之所。东有大禹岩。禹王致斋梦苍水使者南上帝君授金简玉书。因而名之。女有断石源隐真平。西南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其石崖上有石刻字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长。或人到此。惟闻石下有水声。听左即在右。听右即在左。记云。若人寻得水源处。有一梨树。以石击树。仙人自出。昔贤题断石源一绝云。一酌丹华享万龄。游人竞访只闻声。那知坎井埋砂久。犹得全家寿几生。东有仙灶岩流丹。崖上生珊瑚芝。阴晦之夜灵光出见。俗呼圣灯也。又曰光明台。
[会仙峰]
昔薛幽栖注灵宝经。值双子辨白先生。谈玄论五真游神之妙。忽香风匝坐。瑞气凝烟。双乃登西台。隐映见赤君乘空而过。瞻礼之次。忽失所在。烟气遂散。下有白云先生堂。
[降真峰]
仙录云。昔炎帝公主致斋祈真。感玄君降传道。后数年易形炼骨同飞升。
[仙岩峰]
下有石岩。高敞容一二百人。昔刘根先生于此炼神朝斗修帝一之道。东有醮坛。灯具祭炉就石而成。又有风穴.长生池。悬泉滴沥岩间。冷冷然音韵如琴。亦犹小潜山之听泉.岣[崛-出 雨]之应泉。下有仙泓灵草。风洞南有大洞。是朱陵之东门。故曹道冲诗中一联云。长生门户分明启。大洞烟霞咫尺连是也。下有集仙观.丹霞庵基。
[芙蓉峰]
帝纪云。昔赤精子授颛顼帝微言经于此。今有传经坛。咸和中。山南见数童子与群白鹤游翔其上。
[灵隐峰]
下有伏虎岩。旧记云。广明末。有野人张白醪辟谷。日饮浑酒未尝醒时。来往衡阳。昼卧石鼓洞。夜归岩中。人数见之。虎卧岩前。无敢近者。或询之来往。答云。拂地来拂地去。头上插野花。每念歌云。山花头上插。浊酒口中斟。醉眼看醒汉。忙忙尽丧真。后亦不知所往。樵者见之。但破钵而已。虎亦从此不来。后五年里人见之于成都下有庵宇池塘西有张元和尸解处。
[碧云峰]
在紫金台下(紫金即宝露瓮也)鹤鸿台。西南望云阳如泼蓝黛。
[栖真峰]
下产云母金浆银液。旧记云。昔武阳洞人遇野人。披发草衣。身台长寸余。见之而走。野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知汝至孝不杀物。今日相遇亦有分。我栖此久。常服苍耳。今二百余岁。吾教汝服之。但连拜不已。乃指草令视之。忽失所在。自后服之。已久力蔽百夫。寿百余岁。因一日假寐。复梦前野人。乃告儿孙侧卧而奄。
[灵芝峰]
唐咸通中。有李生野人能琴棋。面如处女。常在荆襄。往来长沙。父老儿稚。时见之状貌迄今如一。常谓人曰。此山乃至阳之地。以一阴为中(中主也)宜炼水石之精久服之。身轻而气住。赐实而骨坚。是此光明粉(即云母也)吾朝游栖霞。暮宿灵芝。琴棋之友善女峰西(琴棋之友即耆阇善女也。栖霞君是桂林北往反二十里)。
[华盖峰]
隋大业中。高僧于此修行。休粮诵咒服黄菁。人问之不言。后入莲华峰而隐。南有华盖院。乃华盖君双子辨修行处。又谭峭丹成后于孙登坛尸解。山北多生长生草。收之虽久干甚略。以汤沃之则青翠如初生。若孕妇临产煎汤饮之。即时便下。又名催生草今他山亦有。
[紫霄峰]
下有铨德观。上有驾鹤亭。绍尹庵基。昔东晋尹真人冲升之日。有白云蒙蔽山谷。三日不散。后门人建白云堂。今在观内。
[喜阳峰]
南下有北帝院基。北有田真岩。西邻紫霄峰。亦曰喜王峰。今以观之龙山者非也。
[未帝峰]
古曰炼玉峰。上有惠车子尸解处。东有赵涧石棋盘。后有石刻诗。识字者不得见。传云。三岛石每岛如锅釜状。下透无底通海。
[轸宿峰]
在祝融西南下踞岳祠之北。上当轸宿。下临已地。汉天师第七代孙获天书之所。后隐蜀山。峰之北隐密处多生地不容草。采取汁同雄黄末调服之。大解蛇伤。以其滓傅之伤处。虽蝮蛇五步。至毒亦不加害。蛇药尤多。其效至速不出此草。况朱陵。是注生之府。迁善之乡。虽山内外三百余里有毒虫猛兽亦不伤人。地气融和。水甘土美。居之者不假所修。亦能长寿而得善终。盖亦寿山之荫也。
[柿蒂峰]
下有灵源源响而不见水。但闻石间冷冷然如人共语。亦犹牢山之听石。万岁山之话石。下通灵寿涧。涧之深阴岩壑中多生灵寿木。枝柯皆对节。或如品字者。人采之为拄杖。又曰。万岁藤。
[灵应峰]
昔邓郁之。字元达。南阳新野人。有祛邪馘毒治病之符印。救无不愈。因采药夜宿石穴。梦神人曰。汝有功将征召。宜应时众仙候汝。觉而惊喜。于天监初台司奏。少微星见长沙分。敕监军采访。诏之后炼丹成。而迁前洞。果众真会而迎之。同升周静真因立名也。
[瑰霄峰]
昔斋张司空谒融顶。回登此峰。宴坐久之。环眺群峰。见阴气太盛浮屠之舍比鳞。遥观大江之南。祥烟瑞雾缭绕亘天。隐隐数峰高插云汉。谓左右曰。此非紫麟乎。遂领家南渡。山之西有长发草最多。凡折一茎。其中皆如细丝。毫毛不见。火为末以清油搽头上。可令发长。又有金露盘生幽阴处。采之顿黑闇所。隐隐有光。亦经半年不干。仙方内载此草通灵。亦罕有用者。杏叶金线不及之。
[石囷峰]
有二石形圆。中有石室。在幽谷之上。采药人尝闻室中有诵经之声。又有石乳。得饵之长生。或云。石囷附石廪峰。东有太清观基。在玉清观之东北。今无考据有基址。旧有庵宇。
[香炉峰]
南下有宝胜寺。上有紫盖院基.仙茶灶.乃傅待仙炼丹处。
[日盖峰]
左瞰圣寿华严。右眄南台天柱。
[女善峰]
昔有一女。垂发至腰。身上毛长寸余绿色。人尝见之。问云善。因呼之善女。或见在耆阇峰。与道人李遐周为琴棋之友。
[集贤峰]
下有南岳书院。李泌张九龄常谈论于此。故得其名。南下有衡岳寺。
[吐雾巾子二峰]
与白马峰相连。并是本县主山峰顶吐雾与云密相应。境内定雨常时不差。下有白龙洞。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
[白马峰]
按山海经云。昔夏禹于此杀白马祭天。仰天而啸。梦绣衣童子自称苍水女夷使者。授金简玉文。因而名焉。又曰仰天台拾遗云。昔紫虚元君篆符逐白龙之所。今俗呼白龙洞。但有神龙庙。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马鞍峰]
在平野大路之南。并无佳致。
[弥勒峰]
唐有道者游南岳。葺隋高僧智颖旧庵而住。自云弥勒。通博三教。衣衫不检好睡。后应诏不回。土人因称弥勒(已上二十七峰。系属紫盖所隶)。
[碧鹫峰]
在九真洞北。唐末有王先生。亦不知其所修。卜庵于峰南。因览五峰形势殊异。清烟瑞气蔽于山岩。芳卉仙葩映于溪谷。信山记云。秋实冬根之药。春三夏五之苗有之矣。予平昔所得之秘将成于此乎。乃令山童采五峰灵草。卓坛剑步星罡。按周天调水火炼三素丹。大药延年轻举。小药济拔沉痾。久而声流帝都。奉诏迁中岳以便修问。
[白云峰]
西有白云寺。下有龙潭。神龙出入灵感人带荤茹者不敢近之。乃朱陵洞天之东便门也。与前洞断石源相通。下有白云洞。
[高奇峡峙二峰]
属湘潭界去南岳数舍之地。并无佳致有寺。亦不系岳境。
[灵麓峰]
(即岳麓也)在潭州湘水之西。系二十洞真墟福地。故诗云。玉洞仙坛长冷落。真墟岩窦色常新。可怜城里悠悠者。不识潇湘四季春。湘中记云。中有抱黄洞。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我朝任睡诗云。得道真仙去不回。空遗宫殿起崔嵬。千年胜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 本朝改赐景德 徽庙朝改为岳麓万寿宫。左右有道林岳麓二禅寺。昔贤诗中一联云。云藏一福地。路隔两禅林是也。唐轩辕弥明尝隐于此岳麓书院。则居其中。本朝祥符年有秀水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山无禽雀。洞有[(興-同 爻)/石]石。东有君真岩。西有舍利塔.道乡台.汉皇广白鹤泉.风雩亭.皆佳致也。又有跛仙遇吕洞宾。同来往洞中。数过城下。人不测之(已上五峰系属云密)。
[石榴峰]
南下有洞门观基。北有夕阳溪.夕阳岩.倒洞。北下有迷津。昔人寻药路迷。但见榴花如火。行至满谷而遇老叟。把石榴花告曰。仙药不远。言讫不见。人后反洞阳宫言于道友皆讶之。又咀榴花而休粮。不知其终。又南下有避秦人惠雍真人水假处。人呼张翁潭。
[采霞峰]
古应相峰也。齐楮伯玉。字元璩。隐南山十余年。妙该术解。采炼吐纳。夜有神人。告齐高祖曰。南岳有异人。与陛下祈福。因采访诏之不起。后端午夜。梦见炼丹。帝曰。此仙伯也。先君曾诏不赴。因诏吴会二郡以礼资遣。敕建太平观。迁瀑布山下门人王僧镇。名曰应相。
[白石峰]
与应相峰重叠。下旧有庵宇。
[永泰峰]
古曰朝真峰。东有古观基。南有古寺基.龙真涧。上有殷先生朝斗基址石恪隐室。
[九女峰]
或云。旧有九女庙。今西北见有九子岩。并无文可出。
[云龙峰]
西下有西真观基。道录云。西汉蜀青城山道士王谷神皮玄耀修真之所。后唐有董奉先继之修行。复入衡阳寻真观。今存诵经石洎石像真人。北有云龙寺基。
[双石峰]
下有双峰能仁二寺。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拾穗岩。
[明月峰]
在双石。东北有承天.楚宁二寺。
[青岑峰]
下有东林.西林二寺。
[普贤峰]
东北有石室。以休为名。唐高僧须发鬅鬙居之。并无烟火器具。人有诘之。但云休休仅七十余年。寿百数十岁。或云。曾遇宋宗炳。传道而不食。旧记云。下有普贤观。道众皆十方盛德之士。讲论幽微。声闻上国。奉诏赐普贤额。兼庄田以备焚修。峰因观得名。本朝赐冲真为额。
[岣嵝峰]
南下有法轮寺。后有仙王殿.雷洞.妙喜洞。道人亭。韩愈咏禹碑略云。道人独上偶见之者是也。徐灵期衡山记云。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科/虫]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今法轮寺。有道人亭。传云。昔有道人。见之于岣嵝。后韩文公有是句。今两出之。
[会善峰]
古曰毛女峰。下有会善寺。乃十八高僧相会处。最为禅悦讲习之所。因更其名。
[潜圣峰]
昔高僧希遁游南岳。遍寻方广寺。访慧海尊者。经年了无踪迹。忽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诘之来迟。宿送出。人屋并寺了无所有。因以名之。又房日茨先生三时修玄白之法于此。辟谷被山魈所恼。因迁九疑山尸解。又有祝融寺僧。于他处抄化五百副供器。约施主访山寺。或日遍游并亡名迹。至暮望融顶之西。隐然精舍见化主。云何来晚待之甚厚。游西轩有服黄衣贵人假寝。僧曰圣帝也。避喧秽憩此。洎送出门了无所有。但荒山而已。
[莲华峰]
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回环匝。昔人题诗略云。寺在莲花里。群峰附花叶。又范寅亮一联云。寺藏螺髻顶。人在藕花心。北有灵辙源车辙。迹记云。昔罗汉居此。鬼神运粮。车辙道也。东望芭蕉庵。乃宋高僧宗炳修行之所。北有灵源塔。
[天堂峰]
东有石室。殷景童礼斗石定志龛自种柴葫胜于出处。又草衣和尚曰定名。后迁妙高峰。结草为衣因而呼之。其草茎两两相缠。如绦有垂头。名曰罗汉绦。自天堂潜圣岩窦中多生。昔傅待仙尝采之以结朱汞作丹头。因曰仙人绦。故丹房录中诗一联云。岩前收绿索。火内伏丹砂是也。其草自岩而垂。亦曰垂岩草。昔人咏罗汉绦诗云。五百移栖绝洞深。空留辙迹杳难寻。绿丝绦带何人施。长到春来挂满林。
[祥光峰]
古曰鹤鸣。北有灵田。一云灵原灵穴。旧集云。萧灵护窖丹于此。端拱初。常有丹光出如飞烛。豫章道士游山。密有所感。诚志求之不遇。后有一卒到此山。于灵穴获道经数卷外货之。
[回雁峰]
在衡州城南。按图经云。是南岳之首。雁到此而止不过南矣。遇春复回北。故月令云雁北乡者是也。杜荀鹤有泛潇湘诗中一联云。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南。有戏鱼洲合。江亭庞居士无生庵.景德观。旧有石鼓寺。今石鼓书院即寺之故基也。又有雁峰使者事具下卷(已上十七峰系石廪所隶)。
[弥陀峰]
东北有岩。虚险而暗。室前数步不容足。古木怪藤荫蔽。阒无人迹。旧记云。昔人尝闻诵经声。传云。有高僧居岩不食。念弥陀佛号。朝廷征不起。后得道。因号弥陀峰。下有弥陀寺。赐般舟道场。
[屏障峰]
在天堂之东。上有炼丹坛.朝斗石。
[永和峰]
上有永和台。旧传有观寺二基。
[耆阇峰]
谓山形像与天竺国耆阇无异故名之。西北有庵岩基址尚存。旧记云。昔有善女不知何氏。人问之。但敛袂而悦称善。因呼善女。或曰。善女常诵黄庭经。自云。琴棋寓乐。有李生者。宽中柔外元田走马逢人。常言之而称善。后亦不知所往。李遐周云。善女峰西下有翠坞有契沆大长老塔。
[灵药峰]
东北有石室。萧灵护洞真集云。修丹之士欲采灵药异草以制炼丹石者。此山中外五七里。大约十数本。皆仙品上药。他山虽旷迥岩壑幽深。较之灵草不及此山。昔新野先生丹材渐备。所患一二难讨。与徐君周游三湘。因复南山。此峰采药后丹成。因而名之。
[碧岫峰]
下有岫峰寺基。西北有西台观基。又曰太初观也。无文可据。旧有庵宇。
[安上峰]
西南有止观寺.摄授寺.安乐寺.灵岩故基。赵季西书斋墨沼。皆在前后。有舜庙.舜溪.舜洞。昔舜因陟方九疑过此。
[灵禽峰]
北有梁双袭祖朝斗坛。唐薛幽栖亦于此坛寻真祈感。周回古木参天长林蓊蔚。上有音声之鸟。成群而飞。羽毛异色。红碧相间。其音如笙篁上不相和而鸣。常栖此峰。因而名焉。
[凤凰峰]
昔祝融君登南岳谒玄君。感碧鸡凤凰集于此峰。山上生竹实。古诗云。文凤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陵紫云。岂不曾辛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尝来仪。顺于圣明君。又马融赋曰。惟悟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记云。上有峻坡而生梧桐。朱鸟荐瑞故来仪焉。
[文殊峰]
昔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巡礼古迹道场至峻坡。西望见金色瑞相。见半空敬礼启白云。七佛祖师。后问弥陀和尚。曰文殊菩萨。因名之。
[掷钵峰]
上有定心石。下有隐身岩.虎跑卓锡二泉.观音马祖二庵.八功德水.三生藏.岳心亭.兜率桥。皆列于前后。左右隶福严寺。传云。昔思大和尚掷钵乘之。赴陈主之诏。因而名之。
[瑞应峰]
上有大木。根柯蹒跚隆起如龟状骤见者可惮。因建寿星殿。以为祝 圣之所。下有南台寺。
[云居峰]
下有云居寺.石桥.凝碧亭.金牛路.退道坡。与南台比邻。当游山之大路也(已上十三峰系隶天柱)。
岳有一洞天
南岳衡山第三洞朱陵太虚小有之天。
岳有四福地
·洞真墟福地(在岳麓第二十)
·青玉坛福地(第二十一)
·光天坛福地(第二十二)
·洞灵源福地(第二十五)
二境
白云峰之西青岑峰之东。其形九向谓之圣境(圣谓朱陵宫)。
朝日峰之北岣嵝峰之南。其形九背谓之灵境(灵谓方广寺)。
三涧
灵涧。通于仙源而多仙药。因得其名。旧曰龙真。出天柱峰下黄庭观。南合寿涧。流注平野。以滋禾田。
寿涧。水源最高圣寿观。因以其名。出紫盖峰西下野人岩。经麓苑下至观前。合注岛石。经岳祠灵寿桥。合流灵涧。以滋禾田。
洞真涧。通接朱陵洞府。水势悬注如帘。亦由水帘洞。其源最高与诸峰齐。出紫盖峰东祝融之南。至洞灵源下会真观。流注平野。以滋禾田。
六源
·断石源
·桃花源
·洞灵源
·灵源
·灵辙源
·大水源
六门
·大洞(洞天东门)
·兜率潭(洞天南门)
·石鼓洞(洞天西门)
·龙王山潭(洞天北门)
·白云潭(东便门)
·洞门观(西便门)
九溪
·舜溪
·禹溪
·清溪
·明溪
·双溪
·涓溪
·宏溪
·云溪
·夕阳溪
十五洞
·朱陵洞
·黄乐洞
·舜洞
·白云洞
·西明洞
·观音洞
·叠相洞
·前洞
·玉清洞
·九真洞
·妙喜洞
·灵境洞
·宝真洞
·罗汉后洞
·倒洞
十六台
·朱陵台
·天宝台
·放鹤台
·般舟台
·般若台
·南台
·高台
·洞灵台
·七宝台
·寻真台
·仰天台
·永和台
·紫金台(又曰宝露)
·天香台
·凌虚台
·西台
十四塔
·释迦舍利塔
·阿育王塔
·三生塔
·文殊塔
·灵源塔
·观音塔
·二生塔
·石头塔
·禅林塔
·大明塔
·懒瓒塔
·拾穗塔
·圣塔
·契沆塔
二十三坛
·青玉坛
·光天坛
·赤松坛
·礼斗坛
·升天坛
·降真坛
·朝真坛
·传经坛
·飞流坛
·行道坛(二)
·朝天坛
·孙登坛
·炼真坛
·祭升坛
·诵经坛
·会仙坛
·受戒坛(二)
·炼丹坛(三)
·讲经坛
三十八岩
·黄帝岩
·大禹岩
·丹霍岩
·避秦岩
·上清岩
·刘真岩
·灵书岩
·隐身岩
·仙灶岩
·野人岩
·炼丹岩
·醮斗岩
·负暄岩
·夕阳岩
·控豹岩
·懒瓒岩
·把针岩
·观音岩
·白鹤岩
·休岩
·夜光岩
·最胜岩
·捣药岩
·休粮岩
·龟岩
·田真岩
·伏虎岩
·广成岩
·石乳岩
·下岩
·孔雀岩
·草衣岩
·飞符岩
·诵经岩
·上岩
·灵岩
·拾穗岩
·宴仙岩
二十五泉
·玉砂泉
·鹤鸣泉
·观音泉
·梦应泉
·甘泉
·虎跑泉
·夜乐泉
·得道泉
·浴丹泉
·普容泉
·悬泉(又曰凤凰)
·金砂泉
·白鹤泉
·卓锡泉(三)
·灵泉
·洗药泉
·白龟泉
·雷霆泉
·安乐泉
·苍龙泉
·一酌泉
九池
·仙人池
·长生池
·浴丹池(二)
·法雨池
·洗钵池
·雷池(二)
·洗药池
八堂
·白云先生药堂
·王氏药堂
·陈先生丹堂
·王先生炼丹堂
·荆台隐士经堂
·李泌相公书堂
·韦宙相公书堂
·卢璠舍人书堂(今寿棋观是也)
叙岳祠
岳庙。在紫盖峰南下.喜阳峰之西.集贤峰之东。吐雾面其南。轸宿踞其北。周围二三里。约八百余间。千杉翠拥。万瓦烟生。一水三朝。群峰四合。灵寿涧水九湍三叠下注岛石。绕赤帝峰。分枝东流入庙内。鸡鸣池出棂星门外护龙池西流合入涧。分注平野。本名司天霍王庙。以南方属火。配神曰祝融。按五岳经云。南岳山形似朱雀。太阳炎老君所治。元气上连。荧星炎老君以理其中主夏气。长养万物。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己午之神正地气。万神帝以立夏之日升此山。入赤石玉阙谒炎老君。受天玄符。各还四方。召使百神。斩杀恶鬼。所以佐天地长人物也。其衡山君领仙官服朱光之袍。戴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岳神姓崇。讳[山/屾/白/曰]。后至三皇。淳朴既分。渐有所治。付之于地下主者。炎帝甲理之。唐司马天师云。岳神乃地下主者非天真也。太上以德薰南岳。昔黄帝登封日岳神。游历巡狩。至秦隋氏。以王为像。唐开元九年。方封司天王。今象笏尚存。开平初。府主重修饰庙貌。本在祝融峰上。隋氏迁下便于祭祀。卜古太真观而建。今据祝融峰之左。基址存焉。本朝真宗皇帝祥符中。始封崇五岳。乃命工部侍郎薛公映.给事中钱公惟。仍赍玉册。加号司天昭圣帝。其妃景明皇后。今玉简尺有五。文以金字。联以金绳。覆以锦囊。绛服衮冕。剑佩掖卫。皆法宸居。
玉册文
礼部侍郎丁谓撰
镇南殿以尊奉司天昭圣帝。内殿门外西设四岳圣帝神座。前列六丞相。东奉安 玉清上真九位醮牌。西奉安 皇帝寿星位。殿东西列待读四学士。东西庙设诸星宿醮牌。蕃禧殿以尊奉 司天昭圣帝景明圣后。皆御服幞头冠帔。殿内两侧设东西寝帐。妆奁梳洗之属。外东太子殿。建炎中。并封侯爵。曰世德侯.世烈侯。世显侯。西公主殿奉安三位公主三十六宫。计屋六十六间。东西各有门周回壁画宫嫔。乃国初武岳笔。至政和八年。丹青尘晦。乃修饰之。灵贶门乃庙之北门。又曰兵门。有神樟一株。凡启告请兵。必开此门。非时并锁闭。遇有请祷皆获感应。绍兴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帅臣向子諲祭告文在殿侧。镇南殿东序设十学士塑像。有政和七年转运副使聂山修圣像记碑。东香火门三间。廊十七间。塑辇官设仪仗。壁画扈从威仪。有政和丙午修玉册转运副使聂山立。庭下奉神述。乃 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四年御制书奉神述。休估门三间。有天禧三年御制醮告汾阴礼毕。廊十六间。画百官像。镇南殿西序亦设十学士塑像。西香火门三间。廊十七间。塑辇官设仪卫仗物。壁画扈从威仪。庭下玉册碑亭。
真宗皇帝上 帝徽号册文玉册金贯宝匣。绍兴元年三月内孔彦舟盗毁不存此文。元祐元年六月十日监官黄安期刊石。顺成门三间。有乾德三年潭州修庙记碑。兵部郎中贾玼撰。帅臣潘美立。廊十六间。画百官像。镇南殿前石龛灯一座。前广西提举吕渭建舍然燃。唐楚王舍铁盆露台卦亭。塑壁乐部百戏神像。乃萧墙也。镇南门五间。有篆书南岳二字。转运判官文勋篆雄伟劲净为世所珍。东华门西华门并廊七间。有塑画仪卫兵马像。南海广利王殿。江渎源王殿。东西便门廊各十四间。画神仪队仗雷两部众。东廊外有滴漏鸡鸣池铜壶漏箭景乐等。次北有清斋宫。前有九紫八白堂。前刊岳山图碑.祭仪碑.禁斫山碑.唐咸通记异碑.折参政谒南岳庙诗碑.解秽石。朝廷遣使醮告致斋。于此北有神厨门之南监生太保位。逐月造酌献祭食。次北有苍龙井。东壁列东岳圣帝殿.东门侍郎堂.天曹君殿.地府君殿.司命君殿.北岳圣帝殿.龙王堂。庙西廊外有神库仓库厅。共二十间。中庭有金砂井。西壁列西岳圣帝殿.南门侍郎堂.南方七宿殿.司录君殿.中岳圣帝殿.西门侍郎堂.忠靖王殿。王姓张氏。按吴致尧碑云。王讳抃。唐天宝间。家于滑之白马。一云邓州南阳。任侠尚气。置金锤袖中。以击不平者。安史之难。张巡许远提孤军守睢阳。筑台募死士。得南霁云以为将。因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弗许。二人誓云。以断指为信。死为岳渎厉鬼。不放进明。逾月皆死。王梦其家曰吾得请于帝矣。命辅南岳为司徒。王讳传记不一。或讳翼或又。或轸或巡。或称五代时人。今止取临淮弃指亭为实。本朝政和二年。徭人黄安俊作乱。辰州祈祷感应申奏。敕封灵祐侯。八年因沅州贼潘宗岩作过。奏请加封佑顺灵显公。建炎初。潭州奏请。特封忠靖王。告在本庙昭烈庙额在衡山悬行宫。近又封威显王。五通殿土地堂嘉应门五间门里西设鼓司神二尊。门外修庙碑。熙宁三年谏议大夫燕度所立。节度推官吴居厚撰。门下有准令下马亭。东有左掖门。西有右掖门。东西廊二十六间。壁画甲马兵戈鬼神之像。东西南北各有角楼。东北碑楼。大宋新修南岳司天王庙碑。翰林学士李昉奉敕撰。景德三年二月二十五日立。楼上悬铁钟一座。绍兴十一年安仁悬百姓舍。东南碑楼。大宋南岳司天昭圣帝碑。翰林学士李宗谔奉 敕撰。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一日立。西北碑楼。大宋重修南岳司天王碑。翰林学士苏易简奉 敕撰。待诏黄识篆。陴阴有楷书。楼上有衙鼓一。端拱二年六月五日立。西南碑楼。大宋新修司天五碑。右司谏晁回奉敕撰。景德二年七月六日立。棂星门三间。东西有水池火池。前有护龙池。次北有监官廨宇。前有司房客位。嘉应门之东有监庙廨宇。其次有小东门灵贶门有北门侍郎庙。绍兴五年四月一日。准 敕封显助侯。庙湖南安抚向子諲修致祭文碑。庭下有雷先锋神位。所祷灵应。岳庙惟立夏节谓之大祭。前期收买物料。置造御衣幞头。至祭日。内降 御名祝版。本州委通判。或以次官充。初献官知县丞簿本庙官摄亚献终献太祝奉礼兵火之后止。是本州差官祭祀法服。孔彦舟劫掠不存。止用公裳。祭前一日。献官毕集点馔讫。次请蕃禧殿。更换 神御幞头。两宫搭架 御衣。次日五更三点。献官诸执事人毕集致祭。陈币帛。献玉圭。读祝献迎 帝曲。五福降中央。三献苏合香。皇帝炎四朵子焚钱币。奏引驾行五曲。其乐云自唐开元时用此乐。惟岳下及衡山悬乐工能之。茶陵军炎帝庙亦用五曲。其音和畅疏缓。宣和元年。尝赐大晟乐。遭贼马毁坏。不复用之。近岁绍兴末值同禄。宫殿廊宇焚至五六分。五年重葺方始周备。绍兴三十年。资政殿学士知潭州魏良臣撰奉安青词碑(景定辛酉四月三十夜遭回禄。正殿后宫俱尽。惟存三门散廊而已)。
叙历代帝王真仙受道
集记自昔帝王真仙精思岩谷澄神静虑焚兰鼓叩洎堂职宴息而经游者。不可胜数。其得道本末并载诸书。悉皆秘之名山。散漫难穷。然非于南岳者不可得而记录。今叙峰峦灵迹之外较其朝代可冠群真之首者。
炎帝时。太上号大成子。授甲元精经。教理世以化生之道。播百谷以代烹杀。和百药以救百病。尝五木而登五谷。以活民命。止杀禽兽。功成厌世。顿驾茶墟。致斋南岳。以祈通真感雨师玄君(玄君即赤帝君事为玄君)。
教炼水玉之法。入火自焚而不热。后玄化于朱阳之野。太上以德正。而镇炎方主司南岳。其帝女公主亦慕道。礼玄君为师。后道成亦同飞升于九关。
祝融时。太上号广寿子传按摩通精经教以安神之道。今峰顶有基址存焉。
黄帝内传云。舍离宫别馆三百余所为道观。又于五岳各置观。或云。南岳西华观。即古之太真观。为西王母所建以候神也。各度道士五十余人。焚修与民祈福。乃知南岳观宇始自黄帝。次于夏禹有之也。
帝纪云。昔颛顼时。太上降为帝师。号赤精子。居衡山。授帝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铸羽山之铜为宝鼎。淘七河之津伏万灵。以信顺监众神以导物役御百气周旋四方。故德号玄帝也。
帝纪云。昔高辛诣钟山。遇神人。获九变十化经。以隐日遁月游行星辰。而谓之曰。吾于 帝时浮游元气之中为元君。炎帝时为雨师曰玄君。在黄帝时号赤松子。又领南上注生之籍曰赤君。即太虚真人九天赤帝君。居南辰以应瑞。处玄府以苏生。今以掌职南岳。总司万灵。日月之所照。山川之所履。莫不隶之焉。帝偕礼之。忽失所在。而后玉子行之尸解于海山。
上清四极明科神仙传云。赤帝玉司君。讳景度衣绛华丹衣九色凤章。头戴太元飞神王符冠。手执九色之节。治南朱阳之台。洞天太元都女青左宫领南岳衡山。仙官地灵火精赤丙之兵。南极无崖之天。无鞅数劫无极无穷之宫。总统上真之权。悉隶赤帝玉司君。主人生死之命籍知其讳存其神修行。九年致神草玉英不死之药。丹霞飞云下迎。兆身而上升。
玉清帝纪云。昔虞舜时老君下为师。号尹寿子。传帝舜道德经。说孝悌之道。帝行之功。被生灵。窜三苗。过洞庭。巡狩南岳起馆。以望日迁甘露宝瓮于山上。致斋南宫以祀炎帝。服紫华大腴而陟方九疑。
真诰。北戎长胡大王献帝乃白琅之膏及转紫华服之。使人长生飞仙与天相毕。舜即服之。尸解于苍梧之野。
又云。虞舜巡狩南岳。至于九疑遇何仙。服神丹而得尸解。
王氏神仙传。舜降于九疑山黄庭观。谓女真王妙相曰精专至道长生之阶也。吾乃帝舜。尔昔劳厌万国。因狩南岳祀祝融而居此。汝志勤苦。故来相者。道不负人。修之必得。况有天骨耶。
又尧尝以黄帝玛瑙瓮宝器以赐舜。南巡迁宝器于南岳。禹藏之于天宝台西。敕地祗守之。
仙录。昔禹王致斋衡岳。感苍水使者授金简玉书三五之要。阴助王理水。禹建清冷宫。奉安虞舜之像。度道士焚修。穆天子传。穆王得八骏巡狩。舍行宫三百余所为道观。今南岳有西台观基是也。
秦始皇好道。寻方士出游。云梦泛洞庭。巡狩南岳。望山而感叹(今山北有皇想山)祠舜帝于九疑。风浪滔天。浮江而下。渡梅渚过丹阳陟会稽。祀禹王于东海。望徐福于蓬莱。汉武帝南巡为衡阜辽绝止霍山而祭。敕建王母观于南岳。今碧岫峰后有基址。或云创寺不久亦废。
又惠车子者不知何氏。修三奔七曜之道。与严君平友善。数游三湘。久楼南岳。尸解于炼玉峰。
刘根先生。修大洞帝一之道。游观四方。为政有德。晚归南岳之东峰。炼真朝斗服气祭神而玄化。
王谷神皮玄耀者。西汉蜀东城山道士。幼而颖悟。不居荣宠。通老庄文列妙于星纬。周游名山。渡荆渚。泛潇湘。至南岳。卜庵于金母殿。后修胎息还元数年。道成东游群玉访九仙。值武帝南巡。见之神气不群。乃延之下隐于西峰。帝厚赐兼封王为太微先生。皮为太素先生。以上卿礼待之。后三年控碧骡上升。
李凤仙者。东蜀人。自幼不语。年十八。常欲寒栖。以避臭茹。人问之曰。知白守黑道贵昏默。我师南岳公云。吾周灵王太子吹箫者也。子三生奉道。而魔所试。由功之不著也。今授子朱纲之法。将升度南宫。吾师浮邱公授子。今付于子。子宜勤焉。若更迟此生。万劫不度。吾为南岳司命侍帝晨。又补桐柏真人。言讫遂隐。后行道数年。驱役鬼神。除害兴利。一邦仰慕。后汉宣帝诏不起。
洞真集。东汉明帝时永光年中。吴天目山张道陵游衡山。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之祠。周览四极动容而言曰。异哉此山。悠悠野水。三朝五折以东倾。磊磊奇峰。后从前参如拱揖。三五之君皆受道于此。紫融瑞气拥蔽朱陵。后十纪之年。当为飞升羽化之地。超越于古后泛洞庭。游潜霍而居中岳。
真诰。昔衡山中有学道者。张礼正治明期二人。礼正以汉末入山。服黄菁。颜色丁壮。年如四十许。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泽泻柏实丸。共止岩中。后俱受西城王君。传虹景丹方。从来服此丹已。四十年中患丹砂之难得。俱出广州为丧门。是滕含为刺史之时也。遂得内外洞彻气腾身轻。日行五百里。后入九疑山。
孙登。弃荣位楼遁求仙以致露寝。忍冻茹草充饥。窃求至道。感赤君得玉砂膏。久之入会稽。故记云孙登居之祝版留之于虎山也。
魏夫人者。按内传。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即晋武帝左仆射魏舒女。夫人天才卓异。玄标幽拔。少读庄老。及春秋三传五经百子。事皆淹览。性乐神仙。味真慕道。少服胡麻饭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常欲别居一院独立闲处。父母虽嘉其邈异而事非委顺。数制逼之。训以人礼。年二十四。强适与太保公掾南阳刘又字幼彦。女礼有行。时不获已。遂为刘妇。不复服食。吐纳之事一皆废矣。然心期幽灵。启誓告盟。精神密苦。应会栖感。畴昔之志存而不亏。玄理乖初。涂未获遂。通逮子息。粗立刘氏继焉。于是分别房宇。离室隔寝。深托隐痾。还修曩尚。岁月告感。研道已胜。幼彦为修武令夫人暂随之。虽同舍县内而隔有重复。遂因清闲斋于别室。谨修道法。入室百日。所期仙灵。精思希感。于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明。忽闻空中有钟鼓笳箫之响。八音嘈巘。疑有不常。出宇望之。虚空之中。从东而下。旌旗纷若。羽盖郁勃。飞辔云间。光耀幽霭。焕朗太空。而他人莫闻见也。须臾方到。虎辇玉舆隐轮之车并顿驾。来降夫人静室。有四真人。并年二十余。容貌伟奇。天姿秀颖。同顶紫华莲冠。飞锦衣裳。琼蕊宝带。体佩虎文。项有圆光。手把华幡。其一人自称曰。我太极真人安度明也。其一人曰。我东华大神方请青童君也。其一人曰。我扶桑旸谷神王。其一人曰。我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子登也。于是夫人匍匐再拜。叩头自搏曰。不图今日道君下降。惟乞神仙长生度世。四真人乃同坐良久。王子登告夫人曰。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密纬真气。魂和体清。丹怀远迈。录字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灵。幽感启彻。潜耀赤城。遂金书紫极藏简王庭故。位德高晨。玄唱齐井。是以太帝君敕我。令来教子神真之道焉。于是夫人受道。毕至期约。会于阳洛。众真再降。令夫人托疾尸解。飙轮至命访王屋清虚。洞天奉天帝君命传玉扎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主诸学道生死图籍摄御三官关较罪考。又加南岳。夫人比秩仙公治大霍山洞台。须臾司命神仙冲寂麻姑大仙佐治井南岳洞天福地仙官灵坛主者官属并至。迎夫人于清虚上宫。顷间至南岳石床。望前峰妖气知有精物作疠。因书符祛之。今仰天台有白龙洞是也。后东晋咸和四年。飙轮下迎升天。
仙传拾遗薛女真者。不知何氏人也。晋时世弊。京邑不宁。有道之士多栖寓山林以避世。因居南岳寻真台。外示同尘。内修至道。常骑白豹游耆阇峰。黄鸟白猿不离左右。后于云龙峰尸解。
仙传刘驎之。字子骥。少尚素质。谦和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测。好游山谷。志存遁逸。尝因采药至衡岳。深入忘反。见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水深湍不能过。欲还失路。值樵者问津。仅得到家。或说囷中皆仙方上药。诸珍异宝。驎之再寻。索已失所在。
了然子者。辽东人也。不显名氏。因游西蜀二十四治。后居太白山。出入虎豹驯绕。亦不知其所修。后游三楚仅百余年。友善者吴猛.陆静修.郭璞.谢灵运.僧惠远。前后相继。庾亮常师之谓曰。先生观诸贤者。可以脱于浊世乎。曰功有浅深。道则一致。虽各得其趣未能了然。曰先生如何。则曰子出此月再谓汝道。后亮不逾月卒。先生自西山访南岳。谒青玉白璧二坛。寻于前洞。入洞门访昌利先生。剧饮数日。而李前之蜀山先生归隐前洞。宋高僧宗炳访之不遇。
仙传邓欲之。字彦达。隐于南岳洞灵台。夜诵大洞经上感。魏夫人降告之曰。君有仙分。特来相访。一日忽见三青鸟如鹤鼓舞飞鸣。移时方去。欲之谓弟子曰。青鸟既来。朝会至矣。遂解化。
宋高僧宗炳。字少文。善书。南阳人。好山水。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久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并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伺之。
北齐吾道荣。幼而少语不通文。常爱独处。因游南岳。遇赤君授符水禁咒。纬候之数无不毕备。常至辽阳口。有虎去马止十余步。人皆惊走。道荣徐以杖划地成大坑。虎遽去。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隐南岳瀑布山。妙该术解。深览图秘。采炼纳御。靡不必为。齐高祖诏吴会一郡以礼资遣。又辞以疾。俄而高逝。人主追恨。乃诏于瀑布山下立太平观。以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故为观名也。又贾自然于此焚修。遇南岳真人陈少微字子明而礼之。真人曰。子之所修吾知之矣。将有高真必传其妙。后遇青城丈人降室。授九一飞仙之秘。白日冲举。
缑仙姑。长沙人。入道居衡山。年八十余。容色甚少。于魏夫人仙坛精修香火十余年。子然无侣。坛侧多虎。游者须结伴执器而入。姑隐真其间。曾无见畏。数年后有一青鸟。如鸠鸽红顶长尾。飞来所居。自语云。我南岳夫人使也。以姑修道精苦独栖穷林。命我为伴。他日又言。王母姓缑氏。乃姑之祖也。闻姑修道勤至。将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时未至耳。宜勉于修励也。每有人游山。必青鸟预说其姓字。又曰。河南缑氏。乃王母修道之故山也。又一日青鸟飞来曰。今夕有暴无害。勿以为怖也。其夕果有十余僧。来毁魏夫人仙坛。乃一巨石方可丈余。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每二人推之则摇动。人多则矹然而住。是夜群僧持火挺刀。将害仙姑人其室。姑在床上。而僧不见。僧既出门。即推坏仙坛轰然有声。山振谷裂。谓已颠坠矣。而终不能动。相率奔去。及明有至远村者。十人分散。九僧为虎所杀。其一不共推故免。岁余青鸟语姑。迁居他所。因徙居湘南。鸟即随之。而他人未尝会其语。郑畋自承旨学士左迁梧州。师事于姑。谓畋曰。此后四海多难不可久居。吾将隐九疑矣。一曰遂去。出墉城集。
梁高僧海印大师者。首居衡山最上第一。推较年代即大同天监之前。宜与达磨相接。而为可公时辈其居所。谓善果道场也。师居宴坐禅定。百有恼乱。一志如初。后积数年。感动天地。或新水自至。或馈运幽投虎蛇远奔贤贵景慕至。陈光天初。惠思和尚始自北来投诣大师忻然合契。由是上石桥别创庵舍。高而在南。故号南台。先是莽榛巨林。蒸岚泄雾。虎熊啸萃。魑魅纵横。洎大师居之。恬然安乐。非精操峻节。其孰能镇伏如此哉。始则经庇才像。终则渐崇殿刹。或高廪盈米。潜施负担。或大石磨香。转移造化。厥迹著明矣。又台侧有五百罗汉堂。至今验其余址。或云。超然领众去。游车田绝不复还。遂为隐化。复有求者时闻钟声。鸣呼变化之神示见之相不可测矣。后至唐有石头希迁禅师。传法盛冠南方。作草庵歌参同契于今见在。
梁天监中。有高僧希遁。精修梵行。默诵教典。隐于丛林。时人莫能知。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未尝懈怠。遁欲辞去。乞师诲言。师云。汝戒行无亏。惟是诵持声喧众。听汝当于南岳方广寺为会。遁闻之骇然致恭。知师能通心非常人也。及至南岳询访其寺。远近耆旧咸云。山中诸寺无有名方广者。遁自谓至人实语岂欺我哉。乃历岩谷。祈见道场。一日忽于七十二峰间遇精舍。号方广寺。其地平坦。灵泉交流。鬼神运粮。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迟耶。遁赞叹作礼。师曰。此五百尊者道场。未当居此。汝当居在西北峰顶。乃留一宿而去。如尊者之言。结庵其处。至大通六年。即其庵建方广寺。
陈高僧思大和尚。讳惠思。武津李氏子。生而龙章相好。肉髻生顶。颖脱众相。自得不言之理。假修净梵而证圆觉。尝谓众曰。衡山之阳吾往矣。因自大苏山来。梁元祚短。南土纷纭。数载之间。至山周览已遍。后复至梧桐。坡上有石冈若台。谓其徒曰。吾昔于此修习今三生矣。约地深浅皆获骨焉。至今有石为识。曰吾寄此当十年。因建般若台居之。阙水。师振锡投崖。泉为涌。其徒益广。复不能给。感二虎穴石飞流厥运若神。因一日谓门人曰。十年之期到矣。以法付吾逝焉。陈建泰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俨神而尽。弟子灵辨扣心感绝。师忽谓曰。何必是乎为追我也。再为说法。言讫复灭。春秋六十四。始光泰元年丙戌。至是丙申殁。果十年矣。后至唐再化为僧。名圆泽。与僧姓李源同行于荆峡南浦。为源曰。我就王氏妇家投胎为儿。烦□我后事。约十三年。再会抗州天竺寺外。果入寂事毕。源回后赴所约。自洛至吴。闻葛游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足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更宜修进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忙忙。欲语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桌上瞿塘。
隋大业中。高僧讳大明。吴郡人。姓朱氏实江表之鸿族也。量括山海。志坚金石。才高独秀。学富多闻。炀帝居藩请入惠日道场。大业十二年。敕屈法师还南岳险饺造三十六尺无量寿金像并二菩萨。兴复龙(以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