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史传部
弘赞法华传 (10卷)〖唐 惠详撰〗
---史传部

弘赞法华传卷第九

蓝谷沙门慧祥撰

转读第七

·外国兰若比丘

·齐高宗明皇帝

·梁中宗元皇帝

·宋盖州素寺释智远

·隋魏州刺史崔彦武

·唐巴州刺史苏长妾

·唐苏州嘉兴县令刘弘仁

·唐郑州市辛老

·唐新罗国沙弥

·唐并州石壁寺鸽鶵

·唐洛阳白马寺释法眼

·唐雍州万年县刘时

大智度论云。昔有一国中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解发。令其蹈过。又有一比丘。乃语王言。此摩诃卢。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半夜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掌供养。我来转回。便灭不现。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光明人灭。何也。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读诵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此经故。遍吉自来。遍吉。即普贤也。

齐高宗明皇帝。讳鸾。字景栖。凝神觉海。思积耆山。洒一雨于群曚。润三枝于庶物。造千金像。写一切经。持六净齐。口诵波若。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读法华。亟淹寒暑。

梁中宗元皇帝。讳绎。字世诚。积善余庆。家传至德。宿奉胜因。怀深信。造天居天宫二寺。供养千僧。讲成实论。学毗昙。于琰师。习分蓍于智上。手书圣僧。并书千佛名。诵药王咒。又复勤求宝所。顶戴髻珠。转读法华。以为恒务。

释智达。益州素寺僧也。行颇流俗。而善经呗。时诵法华。年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身暖不敛。遂延二日。入息稍还。至三日旦。而能言。自说。始困之时。见两人皆著黄布裤褶。一人立于户外。一人径造床前。曰。上人应去。可下地。达曰。贫道体羸。不堪涉道。此人复曰。可乘舆。而舆至。达既升之。意识恍然。不复见家人屋室。及所乘舆。四望极目。但睹荒野。途迳艰危。示道登蹑。二人驱之。不得[但-日 木]息。至一朱门。墙闼甚华。达入至堂下。堂上有一贵人。朱帻专床坐。姿貌严达。甚有威容。左右兵卫百许人。皆朱衣柱刀。列直森然。贵人见达。乃敛容正坐。谓曰。出家之人。何置多过。达曰。有识以来。不忆作罪。问曰。诵戒度不。达曰。初受具足之时。实常习诵。比遂废讲。恒事转轻。故于诵戒。时有亏损。复曰。沙门而不诵戒。此非法。可且读经。达即诵法华三契而止。贵人。敕所录达人曰。可送置恶地。勿令大苦。二人引达将去。行数十里。稍闻轰磕桡声沸天。而前路转闇。次至一门。高数十丈。色甚坚黑。盖铁门也。墙亦如此。达心自念。经说地狱。此其是矣。乃大恐怖。悔在世时不修业行。及入门里。桡声转壮。久久静听。方知是人叫呼之响。门里转闇。无所复见。时有火光。乍灭乍扬。见数人反缚前行。后有数人。执叉刺之。血流泉涌。其人乃达从伯母。彼此相见。意欲共语。有人曳之殊疾。不暇得言。入门二百许步。见有一物。形如米圌。可高丈余。二人执达。掷置圌上。里有火。烂烧达身。半体皆烂。痛不可忍。自圌堕地闷绝。良久。二人复将达去。见有铁镬十余。皆煮罪人。人在镬中。随沸出没。镬侧有人。以叉刺之。或有攀镬出者。两目溃突。舌出尺余。肉尽折烂。而犹不死。诸镬皆满。唯一尚空。二人谓达曰。上人即时应入此中。达闻其言。肝胆涂地。乃请之曰。幸听贫道一时礼佛。便至心稽首。愿免此苦。伏地食顷。祈悔特至。既而四望。无所复见。唯睹平原茂树。风景清明。而二人犹导达行。至一楼下。楼形高小。上有人裁得容坐。谓达曰。沙门受轻报。殊可欣也。达于楼下。忽然不觉。还就时身。

博陵隺彦武。隋开皇中。任魏州刺史。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令叫门。主人公年老。出来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隆高处。谓主人曰。吾昔读法华经。并金钗五侯。藏此壁中。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一纸。火烧失文字。吾至今每读此经。至第七卷尾。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东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读此经。钗亦是妻物。妻因产死。遂失所在。不谓使君乃知其处。彦武因指庭前槐树曰。吾欲产时。自斛头发。置此树空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苏长。未测其居贯。武德中。任都水使者。出为巴州刺史。将家口赴任。渡喜陵江。中流风起船没。男女六十余人。一舟溺死。唯有一妾。常读法华经。船中水入。妾头戴经函。誓与俱没。既而船没。妾犹不沈。随波泛滥。顷之著岸。遂载经函而出。开视其经。了无湿污。在杨州嫁为人妇。而逾笃信焉。

刘弘仁。年十八时。任国子学生。与同士十人。于相师处。求相吉凶。相师皆克其富贵贫贱之时。天寿年月之数。谓弘仁曰。年至五十一。其年四月十一日必死。弘仁。时住苏州嘉兴县令。其余九人。皆如相者之说。祸福不差。及弘仁十八已来吉凶。皆验。至今正年五十一矣。自度至期必死。以四月一日。遂诣州。与诸官寮取诀。时韩王元嘉。为苏州刺史。问其所由。弘仁具陈其事。王教之修福。仁至四月八日。遂即遇疾甚笃。王请诸寺僧尼。为弘仁。转法华经一千遍。至十一日。转经数毕。诸僧又为弘仁。更读一百遍。弘仁流汗[雨/泳]霂。所患都愈。平复如常。信知福力诚不可量也。

有辛老者。失其名。年八十余。住郑州市西南角。常受持法华。专心清洁。自三十年来。每夜读经。夜明如昼。不假灯烛。若舍经卷。还暗如常。不复见物。

新罗国。有金果毅。生一男子。从小出家。乐读法华经。至第二卷。误烧一字。年十八。忽从夭丧。还生别处金果毅家。又得出家。即偏爱读法华经。至第二卷。每于一字。随问随忘。梦有人云。小师前生。向其乡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时。读诵法华。误烧一字。是以。今生随得忘。彼旧经现存。往彼自看。此小师。依梦向彼寻觅。果得其家。借问投宿。前生父母。依俙欲识。寻访旧经。乃见第二。实烧一字。小师及前父母。悲喜交并。二家遂为亲好。彼此无二。当即言及州县。州县奏闻。举国传咏。于今不息。即贞观时也。

有一老僧。失其名。住并州石壁寺。禅观为业。贞观年末。房楹上有二鸽鶵。老师每以余食饲之。后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俱堕地而死。僧因收葬。经旬日后。僧夜梦有二小儿。告曰。儿等。为先有少罪。遂受鸽身。比来闻师读法华经。及金刚般若。得受人身。儿等。今于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甲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双生二男。因作满月齐。僧呼二垓子曰。鸽儿。两儿并应曰诺。一应之后。岁余始言也。

释法眼。俗姓高。隋齐国公高颗曾孙也。俗字立敬。一名元怿。未出家时。贞观中。与兄立览。于他度寺僧明藏处。学读法华波若。稍似精熟。敬后弃其所习。龙朔元年。征辽还。三年正月。往台看勋。从顺义门出。有两骑追之曰。今捉获矣。敬问曰。卿是何人。答曰。我是阎罗王使者。故来追卿。其人惶忙。走马而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投寺门勿令入。入即得脱。及至寺门。乃见一骑投门。又西走欲入开善寺。又合骑投门。遂尔相从而奔。欲还本宅。宅在化度寺东。恐道远。乃欲入醴泉坊。一骑在前。其人以拳击之。鬼遂落马。后鬼曰。此人大粗。急曳下。挽却头发。即被牵发。如刀割状。又有朱衣白马人。以手柘敬胸。敬应时落马颠仆。久之稍醒。若坐雾中。家人舆还。至晓稣云。备见阎罗王。云君何盗僧果子。何事说三宝过。遂依状罪。无敢厝言。王言。盗果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尽。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稣。俄自见有人头有双角。棒一铁丸。缚敬手足。令一一啖之。傍人不见铁丸。唯见敬张口努目。通身赫赤。喉内热气上冲。蒸郁难近。经日方醒云。已一年吞百余丸。其无经四日如此。吞丸云尽。即就会昌化度二寺。投诚忏悔至三月三日。又被前使追将见王。王曰。尔诽谤三宝。罪当耕舌。敬又见二人。以钳拔舌。似长数百尺。又见二人。各执一耜刃。偶耕其上。勘案乃云。尝读法华金刚般若。因尔得苏。亲等视其舌上。若刀割处。为读二经。所以不断。敬后若思若说。战怖流泪。因遂出家。名法眼。精厉倍常。住东都白马寺。不知所终。

刘时。雍州万年县平康坊人。永隆二年六月患。经二日致死。死经六日。唯心上暖。其家已择殡日。未敢袭敛。至七日平旦。忽然再稣云。当时。被一人引入大城。宫殿楼观。壮丽异常。见阎罗王。云汝可具录生时功德。遂答云。生时唯读法华经两卷。更无别功德。王遂索罪案。及业秤秤之。法华两卷。乃重于罪案。王捡案云。其人合得九十年活。谓案典曰。汝何以错追。大罪过。可放他还。因令得活。经二十许日。委顿方疗。遂受戒。不饮酒食肉。造金字法华经。永充供养。

弘赞法华传卷第九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