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诸经要集 (20卷)〖唐 道世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诸经要集卷第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缘)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说法缘

·听法缘

·渐顿缘

·求法缘

·感福缘

·报恩缘

·谤法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难闻。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吟诵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灵欣跃。精神悦豫。久习纯熟。文义洞晓敬心殷诵。至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也。

说法缘第二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姤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恒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著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不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听法缘第三

夫欲听法。要须真心。敬法重人。至诚出离。不希人天。有为之法。故阿含经佛说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优婆塞戒经云。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诸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以步障遮诸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恒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一妇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悟余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犹若融铁。此苦因从习而生。犹如毒树。修八正道以灭苦习。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愿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法。是以默突听法。王问言。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得见四真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眼。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即唱令言。自今已后不听作障隔。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叹言奇哉。我宫内乃出人宝。以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王命送著只桓精舍。众僧食时人以食乞。雁见僧聚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佛。语闻法欢喜。鸣声相和还于池水。后毛羽转长飞至余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皆和。谓听法时声。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便自思惟。自见宿日更无余善。唯佛僧边听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时来下。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见五百雁罗列佛前。是日不见。便问佛言。此中诸雁向何处去。佛言。欲见诸雁者。先雁飞去他处。为猎所杀命终生天。今此五百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王问佛言。此诸群雁以何业缘。堕于畜生。命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百女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犯戒因缘堕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应道果。又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信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象闻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杀。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言。象见屠杀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睹善宜近。勤听经法。又于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炫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嗔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彼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狸所食。缘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于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天。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于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六天之寿而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林中诵经。音声雅好。时有一鸟闻法敬爱。在树而听。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明昞然。无有伦匹。自识宿命。知因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所。礼敬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知其委曲。即命令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既得果已还归天上。禽鸟听法尚获福报无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又善见律论云。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为众说法。时彼池中有其一蛤。闻佛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出入草根下。听佛说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坐为众说法。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以福报故。宫殿纵广十二由旬。与诸天女娱乐受乐。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劖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得须陀洹果。含笑而去。

渐顿缘第四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又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求法缘第五

如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崖。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蚩而语言。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老比丘闻其此语。欢喜即设种种肴膳。请少比丘求乞四果。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麾弄老比丘语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尔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如语而坐。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虽与尔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果。时老比丘获初果故。心转增进即复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头而语之言。与尔二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我当与尔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如言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我今与尔第三之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倍加至心。即时复证阿那含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之果。然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坏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当与尔阿罗汉果。时老比丘如语移坐。诸少比丘复以皮鞠撩打其头。而语之言。我今与尔彼第四果。时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证阿罗汉果。得四果已甚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无漏功德。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已。诸少比丘闻其此音。咸皆谢悔先戏弄罪。是故行人宜应念善。乃至戏弄犹获实报。况至心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于僧次请一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钝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睡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后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能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愁忧燋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为众生故至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刹。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其国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如涅槃经雪山童子为半偈舍身大品经萨陀菩萨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缘无量不可具说)。

述曰。时有道俗。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设欲修学。不专内典。唯慕俗书外道典籍。故涅槃经佛言。我灭度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以银易白镴。以绢易氀褐。以甘露易于恶毒汁。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金。多练多净。

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证。佛法学人。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胜。若偏耽著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人能速受学。得不动智。于日日中。常以二分受学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感福缘第六

如普曜经云。若有贤人闻是经典。叉手自归。即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勋。何谓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势强盛。三得眷属滋茂。四逮得辩才无量。五学疾得出家。六所行清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若有法师。布坐讽诵是经得八座福。何谓为八。一得长者座。二得转轮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罗汉座。六得菩萨座。七得如来座。八得转法轮度脱一切众生座。若有法师斑宣是法。有赞叹善哉者。当得八清净行。何谓为八。一言行相应无所违失。二口言至诚而无虚妄。三在于众会真谛无欺。四所言人信不舍远之。五所言柔软初无粗犷。六其声悲和犹如哀鸾。七身心随时音声如梵。会中人闻。莫不咨受。八音响如佛可众生心。若有书是经典。得八大藏。何谓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舍。二得心藏。无所不解分别经法三。得往来藏普。解一切诸佛经法。四得总持藏。一切所闻皆能识念。五得辩才藏。为诸众生斑宣经典。皆欢喜受。六甚深法藏。将护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断绝三宝法教。八奉行法藏。则辄逮得无所从生忍。

又度无极集经云。昔有比丘。精进守法。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其有闻者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羊。遥闻比丘诵经声。即诣精舍礼拜听其经言。时说色空。闻即悟解。便问比丘。应答不可。小儿反为比丘解说其义。昔所希闻。怪此小儿智慧非凡。时小儿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儿。命终生长者家。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长者家怪此夫人。谓呼鬼病。有比丘至舍。闻声甚喜。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夫人出礼。比丘复为说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解说。众僧欢喜。日月满足产得男儿。适生叉手长跪说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复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七岁道法悉备。举众超绝。智度无极。经中误脱。皆为删定。儿每所至辄开化人。长者室家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闻儿所说尽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净。是时儿者则吾身是。比丘者迦叶佛是。

又舍利弗处胎经云。母怀舍利弗。母亦聪明。高僧传云。母怀罗什令母聪明。旧日诵千偈。怀胎之时日得二千偈。初成须陀洹果。后得斯陀含果。

如胜天王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若此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应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如来法难受持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恶趣者。无有是处。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云。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又云。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又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无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又法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经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于一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于二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于三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乃至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于四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典。乃至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若有于五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人广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于七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于八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解听受。如说修行。具足能解尽其义味。

报恩缘第七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上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之法。随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应说依止。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师呵诃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膊。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应如是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曰名钩嘴。彼诸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恒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虽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轻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恒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谤法缘第八

惟念末世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杂同行。不修内典专事俗书。纵有抄写心不至殷。既不护净又多舛错。共同止宿。或处在门檐。风雨虫啮都无惊惧。致使经无灵验之功。诵无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途慢也。故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乙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

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经。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又大般若经(第四十四卷云)佛言。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颦[口*伸]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歘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大乘莲华藏经云。受佛禁戒不护将来。各言我是。于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说言。我得佛法。受铁锵地狱苦事难述。从地狱出。喑哑聋盲不见正法。

又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等因读经律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难忍。无记戏言捉经律论。亦招前报。或安经像房堂檐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犯重突吉罗罪。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生。若得人身一亿岁。恒常作客迁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彼间若火劫起故。从彼死已。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地狱中。生在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起故。复至十方他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说。重罪转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生若无眼。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处生。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郄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为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又法华经云。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颂曰。

朝闻诚有悦  夕死固无忧

空见寻青简  讵是涤玄流

洒血良难访  焚躯岂易求

浮凉泛层液  飞景烛重幽

群鸿启将庆  一鸟革前修

始怡披宝箧  终然乱法舟

八藏微难识  三祇未可休

自非惩心垢  何得会真如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顺益缘

·违损缘

述意缘第一

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也。是知僧宝利益不可称纪。故经曰。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交获重罪。如释迦佛等。是真佛宝。金口所说。理行教果。是真法宝。得果沙门。是真僧宝。致令一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赖蒙遗迹。幸承余荫。金檀铜素漆纻丹青。图像圣容。名为佛宝。纸绢竹帛。书写玄言。名为法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名为僧宝。此之三种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绝长流。蔑之常招苦报。如木非亲母。礼则响逸十龄。凡非圣僧。敬则光逾万代。是知斯风已扇遐迩共遵。冥资含识神功冈测。傥有所亏获罪弥大。既许出家。理宜革俗。且如礼云。介者不拜。为失岂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铠。屈节白衣。理所不可。三宝既同。义须齐敬。不可偏遵佛法顿弃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须齐敬也。

顺益缘第二

如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亦不敬事鬼神。

又涅槃经云。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经云。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已。佛言。王今可礼优波离比丘等诸比丘。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礼。

又萨遮尼干经云。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本佛教今乃令礼交违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故犯根本罪)。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又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白佛言。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又中阿含经云。云何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见律云。输头檀那王礼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礼如来足。一佛初生时阿夷相曰。若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佛。是时地为震动。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二我出游戏有耕田人。菩萨在阎浮树下。日时已晡树影停住不移。覆菩萨身。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三今迎佛至国。佛升虚空作十八变。如伏外道神力无畏。即为作礼。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每入园观。时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时天帝释即下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帝释见已即说偈言。

鬼汝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为自在王。尚恭敬佛。汝等比丘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时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复落地。而说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求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由兴云故。致雨雷电礔礰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又付法藏经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后。有阿育王信敬三宝。常作般遮于瑟大会。王至会日。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上高楼上四方顶礼。遥请众僧。圣众飞来凡二十万。王之信心深远难量。见诸沙门若长若幼若凡若圣。皆迎问讯恭敬礼拜。时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见炽盛无信敬心。见王礼拜而作是言。王甚无智。自屈贵德礼拜童幼。王闻是已。便敕诸臣。各遣推觅自死百兽。人仰一头。唯使夜奢独求人首。得已各敕诣市卖之。余头悉售。夜奢人头见者恶贱都无买者。数日欲臭。众人见已咸共骂辱。而语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罗人夜叉罗刹。云何乃捉死人头卖。夜奢尔时被骂辱已。来诣王所白王言。臣卖人头反被骂辱。尚无欲见况有买者。王复语言。若无买者但当虚与。夜奢受教重赍入市。唱告众人。无钱买者今当虚与。市人闻已重加骂辱。无肯取者。夜奢惭愧还至王所。合掌白王。此头难售虚与不取。反被骂辱。况有买者。王问夜奢。何物最贵。夜奢答王。人最为贵。王言。若贵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虽贵死则卑贱。王问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不。夜奢惶惧怖不敢对。王即语言。施汝无畏汝当实答。夜奢惶怖俯仰答王。王头若死亦同此贱。王语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者。汝何怪我礼敬众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识。宜应劝我以危脆头易坚固头。如何今日止吾礼拜。夜奢尔时闻王此语。方自悔责改邪从正。归敬三宝。以是因缘众生闻者。若见三宝。应当至心恭敬礼拜。

违损缘第三

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内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旱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疠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听出家。不听造作佛像。立统官制等。案籍记录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缘。破僧因缘。统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经云。佛言。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中。常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复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有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今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也。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其有一切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亦不得鞭打。亦不应口业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谪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轮经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第一义僧。二清净僧。三哑羊僧。四无惭愧僧。云何名第一义僧。诸佛菩萨辟支及四沙门果。是七种人名为第一义僧。在家得圣果者。亦名第一义僧。云何名为清净僧。诸有持具足戒者。是名清净僧。云何名为哑羊僧。不知犯不犯轻重微细罪可忏悔。愚痴无智不近善知识。不能咨问深义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为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为自活命来入佛法。悉皆毁犯破和合僧。不畏后世。放纵六情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为无惭愧僧(如是四僧并须恭敬)。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著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千佛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阿难。我以佛智测知法界非不测知。阿难。所有白业得白报。黑业得黑报。若有净心诸众生等。作是称言南无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况值佛亲承供养。

又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罚闭系。兀其手足乃至夺命。悉无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坏。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系闭其身。乃至夺命。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瞻卜华虽萎  胜于诸余华

破戒诸比丘  犹胜诸外道

又大集经世尊说偈云。

剃头著袈裟  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  常令无有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能为敬法  归依而剃头

身著袈裟服  说彼是我子

假使毁禁戒  犹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骂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为财共斗诤  刹利同生嗔

又十轮经云。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过乃至系缚。王不欲夺命。将付狂象。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而见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共对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未来世。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命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

颂曰。

騄骥资鞭策  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  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极  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  搏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  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  萧洒出烦笼

诸经要集卷第二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