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明摄化境界者。夫佛境无边顺机各异。随情广狭。见有差殊。非是如来分其量数。情微即境狭。量广即境宽。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弥纶法界。或见阎浮为化境。或见四洲以济生。或见形满大千。或见报身十海。如是种种器有万端。设教不同千差万别。启蒙始学凭准何依。略示五门识其权实。使得舍枝条而从本。返末而还源。速证菩提无令稽障。一人中见佛境界。二诸天见佛境界。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四权教菩萨见佛境界。五实教菩萨见佛境界。
第一人中见佛境界者。但见化一阎浮提众生。
第二诸天见佛境界者。但应自见境见佛亦然。随自见广狭故。如帝释梵王及诸天王。即是菩萨位。即依菩萨位。配所见佛摄化境界广狭。不可依诸凡夫天人之类。如帝释即是二地菩萨位。乃至渐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萨位也。或时以佛神通力成就众生。亦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萨。总得见佛报土境界故。即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所现净土是也。或时以佛神力亦令人天总得相见故。即如大集经中所说宝坊处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众。总在其中如彼经说。
第三二乘中罗汉见佛摄化境界者。如大罗汉。以天眼力。得见佛摄化三千大千之境界也。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见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罗汉即不定。或见佛摄化一阎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未有定力。亦名断结。未有力通变等事。如以此罗汉。或见佛摄化四洲及上三界境界也。此广说在小乘诸部中。
第四权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万佛境界。以渐增如三乘大乘教说。
第五实教菩萨见佛摄化境界者。初地菩萨即见多百佛即是无尽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萨即见多千佛等。即是无尽之千故。三地菩萨即云多千万等。以实而论。诸地菩萨皆悉齐见。如帝网等。三贤菩萨亦然。非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为其报境。法界虚空总皆平等。为十住初心。初见道时即已无大小见故。即总见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约行布之中寄位阶降。如此经。初地见多百佛境界者。即明满义故非如三乘单百之百。此多百者。即齐无尽之数故。如三乘教。化佛即摄一四天下。报佛即云摄化千百亿四天下为一释迦报境。如梵网经所说。如华严经所说毗卢遮那摄化境界。且约立一大莲华藏世界海。广大无际与虚空法界等。但为化众生故约陈形状。令众生心广大发开狭劣心故。于此大莲华中。总言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个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上下各且二十重莲华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微尘数。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尘数。此十一个世界种皆悉如是。从下向上转转倍增。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一一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小刹围绕。其十一个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个一重世界种。围绕十一个二十重世界。此一百个世界种外。近金刚山复有十个四重世界种。其中国刹重重之内。如上所说。于金刚山内围绕如上诸世界种等。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如来所化周遍其间。净秽纯杂诸世界海等。如三乘中所说世界种者。数三千大千之刹。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性。数性世界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数海世界至恒河沙。为一世界种。如此经世界。并数一佛刹微尘二佛刹微尘三佛刹微尘。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上下通数总二百一十佛刹微尘数广大刹。始成一世界种。非为恒沙以限其数。三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数为量。如此经中。常取一佛刹尘十佛刹尘。为表无尽为其数。如是增广令小狭劣众生知佛摄化境界发菩提心。其佛摄化境界一一尘中境界与法界虚空界等。不言独化三千大千世界。于中表法。至后释华藏世界品广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圆寂无始无终。理智虚空非因非果。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绝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尽名亦自真。今以无名之真名。谈无果之真果。以无说之真说。说无因之真因。启蒙之士。不可以滞其名。始学之流。不可以废其说。滞名则名立。废说则言生。当可任情随缘起唯法起。若无缘者灭唯法灭。有此法者性不相知。今谈因果延促。如空中鸟迹。如石女之子。但为众生情有愚智。随心照义。或迟速不同。劈竹蹬梯称机各别。因兹之类延促不同。非谓日月与作时分。教不自施因机故起。教随根应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约立十门因果延促。使得启蒙之士后学无疑也。
第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第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
第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
第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第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刹那际成佛破三乘经于多劫方始成佛
第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第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说。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依根约器所说各各。依诸圣教自有和会。今欲广引诸义文句烦多。根有万端依根教别。今以略分十种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权向实不滞虚乘入真实门速成佛道。如龙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刹那之实门。涅槃经屠儿广额授贤劫中成佛之记者。破阐提之无性说。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胜之力。闻之生信。为不修故。设入地狱中亦能成种。蒙光触身来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一如随好光明功德品说。举此一事意令信此诸佛所乘。以难信故。信即必定成种。为信解内熏必至成佛。设暂著乐遇苦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齐十地更无退转。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者。明于十住初心一刹那际情亡想尽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时分之生。如是无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为一生。还同龙女。一刹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明会教始终者。夫慧日世尊。称法界而遍照。智周万有。与凡圣而同。真理事互融。体用相即。四十品之胜典。终始交罗。百万颂之妙言。前后参映。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刹十身。若镜像之相入。举一门。众门俱发。谈一品。诸品齐麾。道树始成九天同届。普光一集十处咸登。今古无差旧新一念。不离一位。便分五位之门。一行之中。乃建尘沙行海。法界体上。安立训俗之诠。果德性齐。施设引生之教。文殊以赞明法体。普贤为成备行修。二人悲智参光。使得云滋宝泽。法界品内。复令善财重修。仿此一部之经。一一行其行相。菩萨接生之轨。各各次第分明。发心求进。师资差别具陈法则。令使童蒙易解。学者不枉功程。一念与道相应。便得超过永劫。今分十法以约纪纲。教体参差略知分齐。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第二明示果劝修。第三明信心成备。第四明入真实证。第五明发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蕴修成德。第八明随缘无碍。第九明因果位终。第十明令凡实证。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言始成正觉者。已自身心证尽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无久近相。于一念中而亦不坏众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种种众生差别知见智。如经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如是有十种智。具在经说。如是上下前后四十品经。总于始成正觉时。于一刹那际。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门。一时顿印。身色言音说诸佛法及一切尘中诸国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移一时一际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后佛古今如是。总在一时。随诸众生现差别法。古今相彻。名之为始。契法如是。名之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为正。智达斯理。名之为觉。此经在晋朝之译。有三十四品。今于唐朝再译。为三十九品。又检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佛子。吾先于第六天说十地道化天人。今故略开众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百万亿偈。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后。是十一地等觉位。计此品名还名佛华品。为依法为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树下说法界海时。有八万无垢菩萨现身得佛。故今为此大众略开佛果行处。汝应顶受。如璎珞本业经。即是说华严经竟。化诸三乘众生。诣菩提树下。二重叙初成正觉时所说华严五位法门。具如彼经说。为华严经少十一地一品经。今将彼配勘方知次第。后有闻者不须生疑。但取彼经勘验可知皂白。今以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佛华品。即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并在始成正觉时。以一刹那际海印法门一时顿说。以依本法无前后故。为法本如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无重会普光明殿及三会等事故。若重重重重无尽之重。不论三会。以其法界海门总收三世。一念前后并是一时。亦无往彼重来入此。如来但以本智对现色身海印门故。一时普示。今言于普光明殿重重三会者。此非如是。总是一时顿印之法。如经云。如来于一言说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但从法门品类为表法故。菩萨名殊。非是先来后来之众。于法界海内。不可以情作前后之想。违本法故。于一念之内现三世事者。为众生故。非于本法而有三世。此为明本法。不可从末。前已覆车后须改辙。不可直推先德以为龟镜。检参经意都无重会之名。以文字叙致法门似有重意。不观品中经意。总是叙其前后通括一时一际一法界之智用法门。如十定品离世间品。皆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但随法位菩萨名别。非是如来去已重来。以普光明殿为法界果智体故。于一时之际会其理事。不离无作定门以十定门是法界体故。以普贤行是法界用。即离世间品是也。会此二品。不离普光明殿果德大宅智之本都。如此三度之说。总是一处一时一法界一会之说。非是如情所见前后往来。通余九会。总在一会一时一法界一智海法门。重重一时隐现无障无碍。今于一法界内。随其进修方便行相门中。寄处表法。以分其十处。十会者。
第一菩提场会
第二普光明殿会
第三升须弥山顶会
第四升夜摩天会
第五升兜率天会
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
第七升三禅天会
第八给孤独园会
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
第十于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
名为十处十会。普光明殿中会。此经中五位六位法门。十定妙理。普贤万行始终体用。十处十会总在普光明殿。一真法界因圆果满。报居之宅之所含容。十方世界。都为一法一处一时一体用际摄末归本。不可别分作前后往来三会之说。不可以己情尘翳障真教。又此经中诸法皆以十为圆数。不可但言七处九会之说。
又问。何故至第七会。但至三禅。集八天众说十一地法门。何故不至四禅天者。
答曰。为四禅天依其次第是佛果处故。佛正于菩提场中正证佛果。通收四禅及十方世界。总为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报居之都。更无上下往来进修所在可得之相。明佛四禅心想无依无进修处故无往来也。情绝应真。同法界故。是佛第四禅以菩提树下寄同阿兰若处。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报宅。以此三说始终因果。重叙前初成佛之时。以明前后不离菩提体本智海故。如此圆融。始终因果成一际法门。于此经中前后有六处和会也。示果劝修门中有二处。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处。一如初会中。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以世界海旋法门。示佛本源法界十莲华藏世界海因果始终报得之门。即普贤菩萨是其行。如来藏身是其体。即明以用入体理事彻故。二毗卢遮那所坐之座诸有庄严。亦明因果始终体用相彻故。即以遮那佛以为报果。以一切法空本智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用庄严。以此一切庄严具。即还以轮台户牖诸庄严具中出众菩萨。有十佛世界微尘数。雨宝供佛。即明如来果德常居一切法空之座。普贤众行妙用常感依报之所庄严。理事因果体用常相益故。又已信修行门中有四度和会因果无二门者。即普光明殿三说始成正觉。摄末归本一际法界。是一度和会。二三十七品名如来出现品。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此二人共相问答。说佛出现果德之门。即文殊为本智法体。普贤为行。明和会体用彻故。以此彻处即名为佛。初会中佛。即明佛所自成佛也。三十七品中佛。明菩萨自力所及也。因初佛故而起信。进修行以信进修行故。自力所及自佛果故。以自佛果与前所信无异故。三祇园之中。如来以师子频申三昧门。举五位因果导利人天。四善财童子弥勒楼阁中。和会文殊普贤始终因果及弥勒菩萨始终因果。都为一际。体用彻故。通前示果劝修门中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二处和会。及后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给孤独园及弥勒楼阁四处。通为六处和会。体用因果无二一际法门。是故弥勒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与初会中普贤菩萨所入三昧名如来藏身。前后名字一相似故。但取经文品类意况寻之参验可见。如来会通总为一时一际。以刹那际根本智宅门出生灭度及常住在世转正法轮总无亏一念成正觉时。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此经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经。于九会中云集都众总有三百四十二种众。并第三禅中一会八种众。亦在其数。如是之众各各云有佛世界微尘数。或云十佛世界微尘数。如是众会一时俱会在始成正觉一刹那际。犹如大海周遍十方互相参映无障无碍。若以第十会中于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者。即十方世界虚空法界及纤尘之内。及一切众生身体尘毛孔海会如海十方无间。重重重重无尽无尽。诸佛菩萨众海常然。三世一念。古今咸即今时之际。过去未来无尽之劫。同时无亏。一念成正觉时也。如是时体成佛不成佛。觉与不觉时。法如是故。
第二明示果劝修者。即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是五品经是也。于现相品如来口中众齿之间放光。以光中音声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普贤菩萨为佛长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如来于自身及座。举体用因果门令众咸知。以佛自身为法界大智身。以诸庄严具为普贤行用报果。以一切法空为座身。以此三法齐平兴悲智门。无始无终。示悟众生。名之为佛。如来又于眉间毫相中放光明。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普照十方世界已。右绕于佛。从足下入。及于眉间毫相之内。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于其佛前共坐一莲华之座。复赞叹佛境界甚深。此明因果无二。光入足下。明以果成因。眉间光者。十地智果之光。今入佛足下。以果成因。十信之位。还从足下轮中出此光也。至十住位内。次至足指端出。十行之内从足趺上出。十回向之内从膝上出。十地之内还至眉间出。终而复始。毫相光明是十地之果光。其中出菩萨。是其因行。明因从果出。明此已上五品经是示佛果德令众信乐。
第三明信心成备者。即第二会中。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已上六品经是也。此六品经共成十信之一位。一如来名号品信佛名号十方世界随生不同。二四圣谛品信知十方世界法门名字差殊。皆以四圣谛为本。三光明觉品知光明本从果而来入佛足下今还从足下放彼果光。用成信位。四菩萨问明品信菩萨所问之法门。五净行品明信菩萨净行从大愿力生。六贤首品信知成佛以信为首。信此六品法门共成信位此六品经于普光明殿中说。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报满居之本宅还从中说信法门。为明说果成信。既信果德。从兹以后至十地十一地佛华品已来。方明入道进修五位成满阶降同别。一通一切通为从因至果不隔时故。皆以根本不动智等十个佛。以为所信之门。还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以为会体用。
第四明入真实证者。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明。于中说六品经是。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经中。如须弥山顶品及偈赞品两品经。是帝释诸天迎赞如来叹佛功德及处之胜。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四品经。明创证法门住佛所住生住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会两足指端放光者。明初证法门发足之始。升须弥山顶者。明从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顶至法之际智照无碍。如上高山至相尽处故。又山者。表定能发慧故。从兹以去。任法无功始终俱佛。不从八地方具无功。璎珞经云。三贤菩萨法流水中任运至佛。初水后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于其中间无初中后。不隔念故。依本法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故。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著诸相。但以觉道恒相应故。通变相好不求自至。设至于后福智终时。三世一时不隔念故。
第五明发行修行者。从第四会升夜摩天宫。于如来两足趺上放光说四品经。一升夜摩天宫品。二夜摩天宫偈赞品。三十行品。四十无尽藏品。如此会中。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天宫偈赞品两品。是诸天迎佛赞叹佛功德。及叹处之胜。十行品十无尽藏品两品经。明智身具普贤行悲智具足理智行门所成依正二报福智无尽。此位从如来两足上放光。及升夜摩天上说者。为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处证佛智身至夜摩天上依法空本智起普贤万行门故。以处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诸天离地际故。天依空而住。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者。从第五会升兜率天宫。于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有三品经。一升兜率天宫品。二兜率天宫偈赞品。三十回向品。前之二品经。是诸天迎赞如来敬叹佛德。及叹处之胜。后之一品。是正说十回向之法门。回向者。令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后十行即是普贤之万行。明二人体用相彻名为回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故。犹如人膝屈申回旋皆由于膝。何故兜率天说此位者。为明此天于欲界之中处中故。又于天上五位五处五会之中故。向下有帝释夜摩之两会。向上即有他化三禅之两会。于欲界中。此天处中故。故说十回向。令会理事无碍根本智差别智智悲均融处于中道。以处表法故。须此处说十回向之门。
第七明蕴修成德者。从第六会。升他化自在天宫中。如来眉间放光明。名菩萨力焰明。此光与初会中如来眉间所放光明。终而复始。至本处故。说十地品一品经是也。无升他化天宫品无偈赞品者。为明十地果终住法本宫恒遍一切功终行极更无升进。乃至三禅。十方世界亦同此也。为表果终十地智满无进修故。常对诸佛现在前故。为非新来无称叹故。此十地门但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使令滑熟。更无所住任运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诸法。何故于此天处而说十地法门。为此天依他起化以成自乐。名之他化自在天。此位菩萨依众生故而行悲智。兴诸行云雨诸法雨。以成为乐。无自心相作诸行相。以处表法故。须此处而说十地法门。依藏法师。说此品时有三加五请者。检寻经意。佛有十三种加。解脱月菩萨及诸菩萨有四请。佛有十三种加金刚藏菩萨者。一他方佛有十二种加金刚藏菩萨。使令遣说。二毗卢遮那如来眉间放光照金刚藏菩萨身。光中说偈劝令使说。此为光加。通为十三。十方诸佛十二种加者。一诸佛现其前。以言赞慰使令说法。二与十种智。及自善根法如是加。三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许令使说。以言赞慰。是语业加。与十种智是智业加。以手摩顶是身业加。毗卢遮那眉间光照及光中说法是法力加。总通言赞及与十智手摩顶及光照。有十三种加。金刚藏菩萨四重请者。一解脱月举众疑。二请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三重请。四诸大菩萨一时同请。都为四请。未知三加五请从何所来。若但取身语意业为三加者。即与十智眉间光照金刚藏身及光说法。其加即有余。若俱取十方诸佛言赞使说为五请者。佛位居尊轨则之中不合为请。以此之义总有十三种加。四重请。与十种智业。虽是智体不殊。为不迷法相成差别智故。用时各别不可直取同门。以一同中有十三种所加各别。四度重请皆殊。超升之义前已说讫。
第八随缘无碍者。从第七会。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说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法门。十地已终。明自分道终。等觉位中行普贤行。遍明入俗。遍周法界。行门重叠。广及虚空。及微尘中诸国刹海。重重无碍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名为等觉位中普贤行也。言佛华三昧者。花之言。行能堪可观开敷感果义也。此为佛行法门。佛者觉也。明十一地等觉行用。明十地成佛以终次十一地觉行满也。故名佛华法门。三昧者。法界本体大寂法门。定乱情尽名为本寂。以此定故。行普贤行门。一切三昧。此乃为本体故。于彼天处。为于色界无色界八禅之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门。有百万亿偈。以此位菩萨入佛华法门善明入俗广利含生自在故。名随缘无碍。此位明法界行周。何故在彼天处说十一地法门。为彼天处忧苦情亡唯三昧乐。为明此位菩萨定故情亡唯智悲利众生乐故。以此处表法故。于此处说十一地法门。地位行门。广如璎珞经说。此以当华严经来文未足。
第九明因果位终者。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已上十二品经是也。何以然者。为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该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前后彻故。是此十定品离世间品二品经初。皆却叙初会及第二会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者。非是重来集会。但为十定及离世间二品。是体用门通始终故。于普光明殿如是重叙。依其法门菩萨众名号差别。非是去已还复重来。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遍诸天处。一时顿说诸位。此之二品。意明体用彻于始终佛因果门故。十定体是文殊。离世间法是普贤。是故如来出现品中放光和会二人。因果相彻门故。放眉间光入文殊顶。放口中光入普贤口。令其理事自相问答说佛果门。佛果之门总在二人根本智差别智之际。以定慧力照之可见。此之十二品经。一时都会及诸六位十一地。总入普光本智法堂果德大宅法界之门故。是故十定品及离世间品。皆叙前之初会二会说此经时。譬如空中置百千宝镜。置一佛像在于地上。以众菩萨围绕庄严。于彼百千宝镜之中一时顿现。一一镜中影像互相参入都无来往。如来亦尔。于始成正觉之时。天上人间十方国土一时顿现。互相参彻都无来去。故彼说言音句义悉皆参入。都无来去不论重会。不得作世间情解作往来重重之心。如前已述。事须和会至而复说。此之经末须知。和会始终。如来出现品明五位十一地果终之门。一部之经始终之际。以是义故。流通付嘱总在其中。出现品前。普贤行品。即明自己佛果修行之行。出现品后。离世间品。即明自己佛果之后利生之行。明佛果之后所行大悲智行诸习总尽虽行普贤万行不染世间名离世间品。自修佛果前普贤行。明是自所乘劝他学佛果也。后普贤行。自己佛果已终。纯是利他。以此能令三宝不断。十通十忍亦如十定。遍通五位。体彻始终也。通者总通明义也。忍者法忍之门。阿僧祇者乃明数量之门。寿量者。乃明佛寿量随人。菩萨住处者。为明菩萨所住处为人摄化住持境界常在不灭。佛不思议法者。为明如来化仪法则自在非诸二乘及三乘权学所知。如来十身相海品者。为明十世界海十毗卢遮那皆有九十七种相及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者。为明如来随好光明照烛功德蒙光获益。普贤行品者。为明果前进修之行。如来出现品者。为明五位菩萨自力果终出现因果位极。离世间品者。为明佛果之后纯是利他。此已上三十九品经。六位五位因果位终。利及诸天诸神王众。入法界一品经。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还举佛果五位。利及人间。以前总结初会二会乃至十一地七会之中佛位因果法门。八会在祇园之中。后当更叙。
第十明令凡实证者。从第八会。在祇园之中。如来入师子频申三昧门。还举法界果德现诸世间。令生信乐闻佛实相。五百声闻目莲鹙子。示同不闻。寄同二乘。有信不信。如初会中五十众及觉首等十首菩萨功德林等十林菩萨金刚幢等十幢菩萨金刚藏等三十七个藏菩萨。如是各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共集。随位增倍寄成诸位。令诸人天凡夫得此法门。如此会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于文殊师利所顿明十耳十眼。此众虽居在路发心。境界不离佛会。路上发心为表进。修非是即离其佛会。乃至第九会。觉城东。一万诸龙。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普明是凡夫同证佛位。是故今言令凡实证。第九会觉城东过去佛大塔庙处。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无量诸龙得生人趣。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觉城五众俱登佛果。但举善财一人为首。及其五百之数法皆同然。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信亦在中。一万龙者。表其万行之门故。无有一事浪施设故。皆表法门。过去诸佛大塔庙处为其会者。明古佛今佛道迹不殊。还同如来会内一种。善财南询诸友。还明进修。又明菩萨摄化众生之行相。第十会者。一切国刹及尘中虚空法界一切会。此十遍一切刹尘中虚空法界有情身尘毛孔之内。如是重重重重海会无尽故。如是法界佛果法门。诸有信解。及初发心证入之者。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虽即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然师子相全体无异。一切诸兽皆当畏。如于此华严经佛果法门信解及初发证入者。亦复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体同诸佛果自体恒真本大智故。及证入者。同诸如来佛果之门。本无修造自体全佛。以此真门备进修差别万行。恒无始终一真果德。虽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则名为种佛种子在于身田。以信为始。以定慧力证入之者。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以入佛智慧。是则名为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以与佛智同故。具足如来诸善根故。便即超彼三乘。得神通菩萨九地等见。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是故应当根堪之士一心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