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经疏部
华严经探玄记 (20卷)〖唐 法藏述〗
---经疏部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尽第六地知识)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自下明十行善知识有十人。各当一位。

初欢喜行中亦五分。初举法劝修中。国名救度者常以法财施一切故也。又行能济物故名为救。令得出世。复名为度。比丘善现者行相超升比丘。表示施行内成胜报外现故名善现。劝往教问等可知。

第二尔时下依教趣入中。先思念前法。后渐至后位。前中初一句总念前般若普庄严门。下十一句别。一所证。二所依。三所度。四所行。亦是有为诸行无性。五刹那离生灭心。六幻现如光。七念理真性。次二念语义。后二念因果。第三于城下见敬申请中。初推求简择。于都市等求表无著之行随缘造修也。二见彼比丘下明见胜相。言在林经行者表出世之相。亦显修行之所。次正报殊胜。表行顺佛果故相同佛也。地品云。如说行者乃得圣法。斯之谓也。次天龙下明胜眷属兴诸供养。三尔时下设敬申请可知。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三。初示依缘得法。二善男子下显法之业用。三我唯下结法门名。初中亦三。初年少出家日近者。初入行位故名年少。创离十住之家故云日近。二自我下明所供诸佛。前位三十六。此中渐增故三十八恒也。又云自我生来者似于一生经尔所劫供彼诸佛。此何义也。释云或报命极长。或以一生摄于多劫。如念摄劫等。或入佛法为生。谓云自我生此菩提心来。经尔所劫供尔所佛。又涅槃供八恒佛摄因位等(云云)。三彼诸佛所下明成行得法。一句总。二庄严下别中标三种。一定愿。二叹行。三具足下德备。三严净下释出三因。如次可知。二就业用十一句。皆先辨业用。后出所因故。初三是前定愿庄严力。次一是前普贤行力。余七是前菩萨行愿力。于中初二供佛闻法。是前知菩提护法轮等。次二行定深。后三所知广。三结名者远照显焕名曰灯明。则十不可说等。常用无竭。名为随顺。天竺本名不休息智灯菩萨解脱。

第五诸金刚下仰推胜进中。此是同类仰推。初显生族胜。二报命胜。前虽一生到不可说劫。未得不死故今推也。三报体胜。谓内智无尽外色无坏。四普观下明业用胜。五我当云何下结非己分。第一欢喜行竟。

第二饶益行中。

初举法劝修内。初国名输那者。此名净亦名善。是大江名也。谓国有此江。从事为名。诸外道世人皆云。于此江中洗浴。悉灭罪增福故以为名。表持戒行舍离业非。童子名释天主者。童子以表戒行清洁于戒自在故名天主。又准天竺本。应名诸根自在。以梵名因陀罗此云帝释名也。因达唎此云根也。湿筏罗此云自在。亦名主也。以释天及根梵言相近故。各据一名也。二劝往教问。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初明起胜念。二设敬辞退。三与众同至。

第三见敬申请中。初推求告示。善城亦是输那名也。天竺本名城善。而言城外者表戒行外防故也。河水侧者表发定水故也。河水即是彼江水也。二见其所作弄沙戏者明三聚戒数方便集起也。三设敬。四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三。初举法门体。二善男子我因下明业用。三我唯下结其名。初中文殊教者表明人能护戒故知相。十善是吉。十恶是凶。戒相非一故云算数法。智论云。菩萨戒品微尘数也。善恶因果理决定故名印法。又有人释云。初相凶除断律仪戒也。次算善恒修摄善戒也。后印机救疗摄生戒也。因此得一切巧术等者巧知世法转成出世之用。是天竺本我得巧能转变一切法智。二明业用中二。初显相印二法功能。以相知善恶印除灾故。是故同辨。二复次下现算法巧能。罗叉此云万也。三结己分可知。

第五诸大菩萨下仰推胜进中。初总举所推。后我当下正推非己分。第二饶益行竟。

第三无恚恨行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海住者。若随相释此城近南海而住。若准下文。出于财法施不可尽故云海住。优婆夷名自在者约行。则忍离嗔痴故云自在。若约德用。则作用任志故云自在。即下所显是也。天竺本名真实富满。解云以财法遍充故也。

第二时善财下依命趣求中。初明得熏修。二设敬辞退。三恋慕叹德有十对可知。

第三见敬申请中。初推求等明入法方便。二进入下明见正报。除严具素服者表忍相故。三于其宫下见依报。开四门者四摄摄生故也。四一万女下见眷属胜。于中语音身香智大益物。设礼申请。

第四答言下正示法界中有三。初举法门体。二以一器下辨业用。三我唯下结法属己。初中以出生业用无穷竭故名无尽藏。所出利物。具胜德故名功德庄严。二业用中三。初明法门业用。二汝见我此下令见同益。三且待下举现验成。前中三。初施众生食等益。二施二乘等益。三施菩萨益。初中一器食者。古释云。胜流所依一味真如也。随其所欲等者称机说法也。而无增减者用而无尽也。又释只是一器饭。即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是故无不应机。应无不益。益无不称本位法界故。故云随欲而无增减也。二现同益中二。初举己眷属报行等同有二十八句。初十句名自分方便行。次同境界下四句所修法同。同具菩萨下十四句自他行满同。二此诸菩萨下显己摄成相。三善男子且待下举现事验成。三我唯下结名可知。

第五仰推中初别举所推。二结非己分。第三无恚行竟。

第四无尽行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大兴者精进炽然故云也。又广以财法起。成大施故以为名。长者如前。释精进行味之中最胜故名甘露。行德胜出表之如顶。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先设敬辞退。二尔时下忆念前法。三渐渐下至后位处。

第三周遍下见敬申请中。初推求。二乐求下起胜欲。三正见殊胜依正及胜眷属。四设敬。五申请问行。

第四长者答言下示己法界中。初发心。二善男子汝见我下法摄眷属令成十种饶益可知。三标己法门。谓财法无尽蕴在虚空。随意给施故以为名。四随其所须下明法门业用中。初总举功德宝藏如意益生。二且待下举事验成。先见众集。次观空雨物。此同破虚空器三昧。正是十行所得。后授法令喜。五结己法门。

第五仰推胜进中。初总推。二谓下别有十句。三我当下结非己分。第四无尽行竟。

第五离痴乱行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师子重阁者十德叠起状类重阁。诸佛菩萨雄猛之士处在彼位故云师子。此宅在彼城。城依宅号故以为名。长者法宝周罗者周罗此云顶髻则以法成人。宝为顶髻。天竺本云有法长者。名宝周罗。显其定用可贵尊极之相。

第二依教趣入中。初设敬辞退。二念前法门熏修长养。三渐至后位。并文处可见。

第三周遍推求下明见敬申请中。于中于道遇见者明道力随缘触物便应。

第四时彼长者下授己法界。于中四一。执手等是授方便。则加行也。二遍观等正见法界。则正证也。三问法因缘。则后得也。四我唯等结己所知。即立名也。初执手将归者表摄归所证。且观我家者以法正授。二善财遍观下证见法界。先总观。二其宅广大下别观。谓此宅十重者向上重也。此相难定。略作三释。一依古师云。十重即十地也。以八圣道通游入故以为八门。或四摄四无量亦为八门。初施食者谓初地檀行。二施宝衣者二地惭愧戒衣服。三施宝严具者三地忍行。用以严身。四施内眷属者四地道品助行。五结集正法等者五地得五明论等。六得波若菩萨充满等者六地得般若大智现前。于中三。初总显深智。二所谓下别显十门。一照则寂。二寂即照。三外缘不转。四内照离染故。五体坚。六用广。七含胜德。八见法界。九多巧便。十称物机。十一约喻显。是增数故也。三结集如是下结广显略。七响忍菩萨等者七地得有中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无别异义成于响忍八常住菩萨等者此中有二德。八地证得无增减法界。神通刹等者于三世间自在故也。诣一切等者明九地受持佛法也。九补处等者明十地受职位等亦是等觉位。十一切如来者妙觉位。从初发心等明摄因成果。第二更释此上十重。即总是此十行之位。始从施食名欢喜行。乃至第十如来充满是真实行。以于一位摄一切位故。此有二重。一以十行前摄十住及十信行后摄回向及十地位。二既以十行摄诸位尽。于自十内复以一位摄一切位。是故于此第五行中具斯十行。前海幢比丘在十住位。顶佛说法。还此以十住门摄一切位。今此长者在十行位。所居之宅还以十行门摄一切位。是即两处摄义齐也。但以前寄第六住说。此约第五行辨。又前寄顶佛此约居宅者。并为表胜劣不同故也。第三又释总不约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躅。依则说十以显无尽。初四以物施。初易后惭难。次二集法施。初浅而后深。次二领受法。初狭而后广。后二现胜德。先因而后果。总此十位皆从粗渐细可知。又此长者具摄因果行位等法。总为所依故以为宅。三后得中显法本因。于中先问后答。答中善根回向三处。谓初灭除贫苦者。即十重中初四是其报也。二见佛菩萨等。三恒闻正法。此二即五重已上是其报也。故获斯报者回求三处满十重也。四我唯下结法名字。谓宿愿所求之三处称。遂成满之十重故名满足大愿法门。天竺本云得菩萨解脱。名无碍愿庄严道场。解云十重之宅名严道场。宿愿彻微名无碍愿。则以彼无障碍愿力严此宅处名道场也。

第五仰推中初别辨十句。皆云不可坏者德穷满故。无进升故。不为缘动故。我当下结非己分。依梵本云。我当云何能知彼功德能说彼行。解云是则于彼已成之德不能了知。现行之行亦不能说。上下诸文皆同此应知。第五行竟。

第六善现行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国名实利根者国者境位分齐也。般若离倒称理名实。明照生后故名利根。此是托处显第六行。城者防外守内。是妙智用。简狭取广故云普。通入游涉故。复称门。普则是门。普门即城。皆持业释。此约法辨。又释城摄眷属为多所趣故名普门此约事释也。长者普眼妙香者智照根药。普熏众生故以为名。

第二依教趣入中。一辞。二念。三到念中十句。初一句总念前法。次二句明因念所得。次一句乐求无厌。次三句成就菩萨解脱根力。次二句行愿随心。后一句得智体用。

第三见敬申请中。初求趣作念。二见胜依正。三设敬。四申请。

第四授己法界中三。初叹发心为授法方便。二我知一切下授法门业用。三我唯下结法名体。就业用中有二。初疗病通化下益众生。二我又善知下因香起行。上供诸佛。前中有四。初除其身苦。二与其身乐。三然后为说下疗其心病。四称扬下正授大行。此四中初二共安乐众生。亦是摄化方便。后二是利益众生。亦是正授法行。就第四中有十四句。初三是授菩提心法以是行本故。一赞佛功德令发求一切智心。二大悲救众生心。三诸度净智是厌离有为心。亦是广修胜行。心说诸大愿下十一句正授所修十度行法。初因大愿施行摄生。乃至末后二句显于智度。二因香起行中。初知诸香体。二烧香起愿。三如愿普熏成大供养。文处可见。以梵本中是卖香人故。三结名体中。令众生欢喜者如前所说。利乐众生故。普门者如前所说。烧香普熏严法界故。见一切佛者是所供诸佛故。天竺本云得令一切众生喜足普门见佛供养香身法门。

第五仰推胜进分中。初一句举其人。次一句总推大益。三其有见下别推见益。我当下结非己分。第六行竟。

第七无著行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满幢者方便境备胜出为名。王名满足者善巧智圆违顺自在故。以其王复表斯号。

第二依教趣求中。初辞。二念。三到就念中初一句总念。以此无著是善巧位故。总摄已前诸位之法故云次第忆等。此则念其教法。二复作下念其人力。三如是下明因思念得胜进。大心有十六句。初九自分行心。二见诸佛下得胜进心。

第三见敬申请中七。初问答指示。二遥见彼王下见胜依正。三睹其逆相。四以生疑怖。五空天为决。于中二。初举前教真实令不生疑。二菩萨方便下明后行玄密令其信入。初中谓前善知识教汝至此。彼教不虚。何以致疑。问善财岂不自忆前教。何故生疑。答以对嗔嗔害障道相故。理须要疑。方乃显知菩萨道中反道顺道二行差别。不尔耶正无以甄别。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解云此同瑜伽菩萨地中戒品内说。二变化者如那罗王及善财童子。或见可爱事。或见可畏事。各令众生生于善处。解云彼引此经是变化作。那罗是梵语。此云满也。或见可爱事者引此前文。初见依正生于可爱。后见犯王法等生于可畏。皆为益生故也。二明菩萨所作玄密之中。初二句巧智难思。后五句业用难思。谓迹违行顺。非下位测量故云也。六设敬。七申请。

第四时满足王下明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谓执手将入等。摄彼加行令趣真证。二善男子汝观下正示法界令证相应。于中五。一举果令入。二见我此报下示因令修。言幻化法门者出所修因。谓逆相不实故以为名。天竺本名住幻三昧。三我此下举幻用。四当知下辨实行。五结己自分。

第五仰推胜进中。初一句总推。谓后第八位当无生忍故。此推之。下九句别显幻等甚深。后一句结非己分。第七行竟。

第八尊重行善知识中。

初举法教修中。城名善光者。谓顺理益物业用为光。王名大光者大慈定光照益群品。摄化自在故以为名。

第二依教趣求中三。谓敬辞念前至后。就念中熏修前法令更增胜。谓例知世间一切法幻同入法界。

第三善财作如是念下明见敬申请中有五。初起胜念作必见想。二见胜依报有十种庄严。一七重池堑。二七重宝墙。三十亿街巷。四巷僧祇众。五僧祇宝阁。六纯宝帐。七宝盖覆。八建幢幡。九别阁王住。十善财无染。谓知如幻故。往求善友无异念故。三见胜正报具大人相。以十种喻叹美其德。二十八者现因位未满故。四彼王殿前下见主伴摄生。先施资具后摄众生故。下十门辨施意欠一句。五设敬申请可知。

第四授己法界中五。初示己法门。谓慈胜出离染圆满备故以为名。二我于下明得法因缘。谓于多佛所闻此法。观察者思惠故。清净者思己明净故。修习者修惠故。庄严者证得故。三我住此下显法门业用。于中四。初以法摄生。谓授法令得慈心等益。二我以如是下以财益物。三随行异见。四为我宿世下简定机器。四此城众生下明慈定功力中二。初说彼定用。二且待下对现其用。于中先入定后显用。情与非常咸成胜益。五结己自分。

第五仰推胜进中。初一句总推慈益深广。二七句约喻显德。三我当云何下结非己分。第八行竟。

第九善法行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安住者契合实法不为缘坏故以为名。优婆夷名不动者。初发心时不为二乘烦恼所动。因以为名。

第二依教趣求中六。一设敬辞退。二念前法门修习增长。三作是思惟下因思得益。四复作是念下念知识功能。五善财如是悲心下因念感赞。随菩萨天者是已业行之神。如来使天者是佛为摄生神。但修菩萨行位著已去皆有二天。常随其人。既见善财深悲入定。于定现身加赞安慰。六出定渐至等可知。

第三推问下见敬。申请中有四。初推问知处。二尔时善财欢喜下见依报得益。谓光触得定。以是法门之宫殿故。寄光触身得五百三昧。三前诣下见正报益中六。初见身胜。二宫殿胜。三香严胜。四眷属胜。五离染胜有二句。先伏后断。六牒见总叹。颂中上半略叹三行。下半举喻总显。四偈赞已下申请可知。

第四尔时彼女下授己法界。于中五。初答言下叹美为授法方便。二我成就下授法门体。三白言下辨得法因缘。四我入此下显法门业用。五我唯知下结己自分。就第二授法体中。无坏法门者所修大行非缘能坏故以为名。此总标也。修学下四句释成。一以行坚是故无坏。二以持妙。谓总持称性故。三以证玄。谓证理无二故。四以定深。谓远离诸有庄严三昧故。是故名为无坏法门。就第三因缘中。四先问。二略答显难。三重请。四尔时优婆夷下广答。于中有六。初举往见佛为发心缘。谓先见佛后起求念。二时彼如来下教发十心令便不坏。三我于尔时下闻法发心以求佛果。四我发是心时下明心坚离障。五若有众生下明利他摄益。六我初发心来下总结自他行位满足。就第四法门业用中四。先举法总告。二善财愿见。三入定显示。谓三昧力故。六种动世界。八相如来周于法界。四出定印述。及结自分可知。

第五诸大菩萨下仰推胜进中三。初一句总推。二如金翅下约喻叹深。三我当下结非己分。第九行竟。

第十真实行善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国名不可称者所观玄妙故。城名知足者般若尽相故有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者巧智顺机方便反道。天竺本云外道名一切处常行。

第二依教趣求中亦三。谓辞念及到。就念中十句。初句念人。次二句念法。次二句念往发心等。次四句念彼坚行及示业用。后念彼修习等念其修定照理。渐到中日没入城者表行位终极故也。

第三周遍下明见敬申请。于中四。初推求。二于中夜下见其依报。谓表所依法光破二边闇故也。三尔时善财下见其正报。天明者障尽位显故。登山者得位相应。故见外道者证人法界故。一万梵等者主伴具足故。四设敬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授己法界。于中有四。初叹发心。二我已安住下示己法门体德。三以平等下显法业用。四我唯下结己自分。初中至一切处者明十行满故也。第十智度遍知故也。有二义。一依定发智普照法界。二依定发通遍至一切。下二句释此二义。如次应知。三业用中亦二。初明普观智用。二无作通用。前中三。初举平等惠光。二观察下照机差别。三以妙智下说法被益。复次下第二无作通中二。一机莫能测。二类显十方。种种智是意业。色像音声是身语。亦如是者此有二义。一明彼无作神足所现色像。亦如巧智用遍十方故云亦复如是。二以知足城类阎浮。以阎浮类三千界。以三千界类十方界故云亦复如是。此则双结智通三业具也。

第五诸大菩萨下仰推胜进中十句。初身等众生数者显至一切处神足过于己也。次一句所依定过。次二句所发通过。余句所发智过。我当下结非己分。第十行竟。

自下大段第四有十知识。明十回向德。

初甘露味国等明第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于中五义同前。初举法劝修中。甘露味者救生善巧之胜味也。长者同前。德相净胜名曰青莲。巧知诸香故复名香。从相及智名青莲花香。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求中四。初设敬辞退。二尔时下起胜欲乐。于中四。初于世不著。二常乐下专悕大行。三专求此等下结其意乐。四渐游等明至后位。

第三见敬申请中三。初设敬。二白言下申意十句。初五上求果德。后五悕成因行。三而未知下请问所要。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二。初叹发心。二正授法界。中先举所知法门。后结名字。前中三。初列所知香体有三十种。于中先知世间依正香熏习。二除灭烦恼下知出世间正行香熏习。菩萨以此饶益众生。二彼香生起下明知香法义有十种。一知所因起。二知香气至处。三知至已成益。四所作圆满。五能令喜悦清净。六令离恼安隐。七巧便入法。八所知分齐。九所作行业。十究竟根本。三善男子下知香业用略举十种。初内以十义知之。龙斗生者知生起也。光云覆甘味国者知所行也。降香水者知成就也。著身金色者知具足也。闻香欢乐者知清净也。灭一切病等者知安稳也。专向等者是方便也。我知彼等者是境界也。为说法者是行业也。令发心不退者是根本也。牛头香等九种皆各有十义。文中存略故。或二或三等准之。先陀婆此云石盐名也。

第五仰推中先举所推。于中初离障。二智慧下成出世。三学位香。后我当下结非己分。初回向竟。

第二不坏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楼阁者大悲依智胜出之状。海师自在者。于佛法海及生死海能善通达及运度故以为名。教问可知。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设敬辞退。二在路起胜念。于中初观法真正。二复作下念法由人起于求心。先总念。后何以下释成。三作是念下至彼推求。

第三见敬申请中三。先见所在。谓海岸等者是说法所作之所也。二设敬。三申请并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二。先叹发心能问。二我成就下举法授与。前中三。初叹问行体。二逮得下明行用。三萨婆若下明行得果。二授法中亦三。初举名体。二在此下明业用。三我唯下结己分齐。初中大悲幢净行者。以殊胜大悲于生死海拔出众生名为净行。二业用中二。初在此城中因苦行度生。二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因入海度生。前中三。初授法方便。二广为说下正明授法。三我住下结。就授法中。起其宿善发菩提心此是总。下三心是别。起信论云发菩提心者发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心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拔一切苦众生故。除生死下显三心业用。初是直心离苦。二摄取下悲心摄物。三得一切下深心得法。下结城中益生。二知海益生中二。初明智知海。二我已成就下正显益生。前中初十句知宝。次知龙宫等难。大身应是修罗。以四位修罗俱在海下故。次知水色时风等。二正益生中。成就如是智者牒前所解。遂为入海导师。则说法海以度众生故。云为益众生故入海等。悉令下别显益相有十法海。初四自利海。后六利他海。下结中二。先结益用不虚。二结唯一法。

第五诸大下仰推中二。先举所推初推自行海。二以善方便下推利他海。后我当下结非己分。第二回向竟。

第三等诸佛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可乐者已境界等佛土可愿乐也。长者无上胜者以得胜通更无加过故以为名。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设敬辞退。二在路念法。三至后推求。念法中初增广自分。二修习下修八胜进。

第三城东下明见敬申请中三。初明依报所在。城东林等者于城摄化栖托之便也。在彼说法。正明摄化之相。二尔时下见已设敬。三白言下申请中。前五体良久以身表心。重称己名以语表心显愍重之极。又显已是修行之器悕其说法也。

第四示己法界中二。先叹其发心为授法方便。二我成就下正授己法。于中三。初标名总现。二何等释法义用。三我唯下结法归人。初中神力遍到众生之所名至一切趣于中说法益生名净行庄严。此至一切趣。不由功用。任运遍至故云无依无作。非他力持故云无依。非自加行故云无作。此则称法性而普遍也。释中先征问后正释。正释中先至此三千界一切趣。说法益生成净行严。种种论者五明等也。二如此下至十方界一切趣成净行严。我唯下结己分齐。

第五诸大下仰推胜进中。初明身业遍。谓身等于刹不待神力。是故过前是所推也。二逮得下明语业。三分别下明意业。我当下结非己知。等诸佛回向竟。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善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中亦三。先指处。二示人。三教问。国名难忍者表能证难证也。迦陵迦者此云斗诤时也。婆提者正云婆那。此云林也。谓彼菩萨在此林中说法破障故云斗诤。斗诤显理亦名难忍。比丘尼者显慈悲净惠名师子奋迅者净惠无畏决定说法。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先设敬辞去。二至后推求。三指示所在。准律中尼投陀皆在王园。以藉外护方得长道。

第三见敬申请中亦三。一见。二敬。三请。初见中亦三。初见依报。二见正报。三总结奇特。初中依报净土略显六义。一见大树庄严略举八种。二复见彼园泉流下宝池庄严。八功德水者。一轻。二冷。三软。四美。五净。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三从一一树下下敷座庄严。四无量庄严下明杂种庄严。五善财见下出其所因。谓皆是出世善根及如幻智之所成就。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无障无碍。二见正报中二。初见遍坐诸座。胜德显彰。于中先遍坐。后约十喻显德。婆楼那者此名水。应是水天。佛见已成益故也。二见处一座下明见处遍坐广说法要。于中有五。初为八部众说法。二乐声闻下为二乘说法。三为乐大乘者下为菩萨说法。四见处如是下总结化益。五何以故下释其所由。初为净居天说无尽者。彼天形中最净无常有尽。为说出世无尽性故。为梵说普妙声者。彼于世中自谓好声。为说法界胜流普妙音也。为他化天翻世自在故说菩萨自在也。为化乐天说净行法具德庄严。为兜率天说心藏旋复者说大回向不退转也。为夜摩天翻其有量庄严为说无量严也。为释天说令厌离五欲也。为龙王说方便救护众生者。方便降雨济众生故。又以法救龙金翅等苦。提头等。等取余三天王。为说无尽行法。为摩睺等说理智巧严。为迦楼等说法舍世海中大力。令于生死海中以悲智力令无畏也。为紧那说佛正行智光令破著乐。为摩睺说佛喜者。以蛇性多嗔闻佛则喜也。为人说出世胜趣。为罗刹说慈悲不令夺命故也。下为二乘中。初为乐声闻说胜智光者令舍小惠乐大乘智光也。为乐缘觉说令舍劣乐佛殊胜功德故也。下明为大乘人。初为地前说定惠之光。次为地上初地发心说十大愿。余九地可知。为金刚力士说智慧金刚者。此是十地满后说金刚喻定智破微细著等也。此比丘尼既为第十地菩萨等说法。明非是小人为寄位故当回向位也。四见如是下总结化益。五何以故下释所由中。以此尼成百万等中。略举十门般若。则是前所说之法门等。三善财见下总结见闻奇特可知。二五体下明设敬中。以根缘相称故。自见己身遍尼所在。同皆右绕等彼所入故也。又亦即是至一切处回向随心自在故也。三白言下申请可知。

第四我成就下正示己法界。于中有四。初标名。二显体。三辨用。四结位。初中菩萨一切智底者有三义。一位居菩萨得百万僧祇般若智用尽佛一切智之原底。谓如上文。乃至为等觉地菩萨说法。非下地能尔故得斯法。二智光顿照三际。穷种智之境故以为名。三广兴供养尽佛八相智之原底故得此名。二大圣下明体。于中先问后答。智光等者明般若具德也。于一念者顿照也。普照三世者广照也。则以广智具德为其体性。三大圣下明业用中亦先问后答。答中先辨业用所依。谓此法门境用之前处有此法林三昧。今入此定已现斯业用。下正显业用中三。先上供八相诸佛。二若有众生下明下救众生。三我不起下远离二相显无思业用四我唯下结自分位。

第五诸大下仰推胜进。于中十事五对。一穷法无著。二约身外广遍内包容。三外速往内含力。四外遍举内广容。五一念广摄生后摄于多劫。则知一一念中摄生无尽。我当下结非己分。至一切处回向竟。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亦三。谓贪相违道得险难名。实行内备名宝庄严。婆须密多此云世友。亦名天友。以巧能引摄诸世间故。

第二依教进入中亦三。谓敬辞念法及至后位。就念法中。初因前尼惠照其心故令长养佛智。二一心下因思念前法后更增长悲智愿行。就至后位推求中四。初推问胜故。二为浅智疑怪。三为深智叹善。四指示所在。问何故前示嗔及耶见善财自疑。今现贪相乃令他疑。答以前二亲障菩萨道故。贪爱顺悲障行劣故。是故决定毗尼经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等。又释善财于前嗔及耶见已为调伏。是故于此更不敢疑。指示中在深宫内者依三法度经。国是智慧境。城是神通境。宫殿是说法境。今此女人正证欲如故在深宫。往诣门者加行位终至正证三昧门也。

第三善财闻下明见敬申请于中三。谓见敬请。就见中二。先见依果。后见正报。依报中。古释云。十重宝墙者是十地位。十行树者是十度行。十重堑者是十地中戒行。八功德水者是八定水盈满也。敷以觉花楼阁者后得依正体重成故也。二见正报中二。初见三业胜相。二大众下显眷属殊胜。设敬申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有四。一标名显体。二若天见下辨其业用。三白言下得法因缘。四我唯下结己自分。前中离欲实际清净法门者有二义。一约自行。虽悲愿留惑示现欲处。然大智照欲则体性空名实际净也。如净名在欲而行禅等。又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则是道恚痴亦复然。二约利生。谓虽留惑示现在欲。令处欲众生要当离欲得此实际清净法也。如掩提遮女等。二明业用中二。初身同器现。二若有众生下以法益生。于中有十种三昧。皆是以欲化处欲众生令得如此甚深三昧。阿梨宜者此云抱持摩触。是摄受之相故。得彼三昧也。阿众毗者此云呜口。得言教密藏之定。如是下总结。并是极位大菩萨所作非下位所知。如摄论定学中说。三明得法因缘中二。先问后答。答中先答于何所种善。后善男子下答修何等业。并可知。四我唯下结已唯知此一方便。

第五诸大下仰推胜进诸大菩萨有无量广大方便。我岂能知。无尽功德藏回向竟。

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首婆波罗者此云善妙到彼岸。安住者谓得佛法身。常住供养故。又准天竺本应名摄持。或名执持摄入摄取诸善法故。常供塔者以于塔处常见法身故。

第二依教趣入中略无念法。

第三见敬请中。略无见敬。故云乃至也。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中四。一标名。二辨体。三业用。四结德。初诸佛常身名不灭度。因位照达名菩萨法门。二住此下显体状中二。初见佛功德身常除化众生者。但变异他心令见出殁。其实常身无出无灭。又佛月常住。但众生心水影有现灭。二开塔户下见佛法身常。以见佛体性无限尽故。以开塔者开其事相也。得定者见理性也。得妙法者得理中恒沙功德法也。三白言下明业用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初见此界三世诸佛。后类结十方。前中初见过去佛因果等事。二类未来现在。四我唯下结自分位。

第五诸大下仰推胜进中。长者虽知三世佛不灭。然未能以能知之一念与所知之三际平等无二也。二未能即能知智住所知佛位。三知前后一切劫不能知无劫想。四虽见佛不灭不能知此佛则彼佛平等义。五如来下亦不能以染净能所平等无二。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六净庄严下虽照三世不能则智摄德。七成就下虽知佛未能同佛威仪。八分别下不能于法自在。我当下总结已不能坚固。善根回向位竟。

第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光明山者彼山树花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又十一面经在此山说。观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观自在。梵名逋卢羯底摄伐罗。逋卢羯底此云观。毗卢此云光。以声字相近是以有翻为光。摄伐罗此云自在。摄多此云音。勘梵本诸经中有作摄多。有摄伐罗。是以翻译不同也。观世音经中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解云等观世间随声救苦名观世音。彼经中具有三轮。初语业称名除七灾。谓水火等。二身业礼拜满二愿。谓求男女等。三意业存念除三毒。谓若贪欲等。并如彼说。若偏就语业名观世音。以业用多故。若就身语名光世音。以身光照及故。若具三轮摄物无碍名观自在。

第二依教趣入中亦三。就念法内十句皆。是依前教力增修行。余并可知。

第三见敬申请中亦三。初见中二。先善财见观音。后观音叹善财。前中四。初见胜依正。住山西阿者。谓据山阿面东而住。是向明之相也。二为众说法。三谛观不瞬。四作如是念下胜念熏心。于中初八句别显。后二句总结。二时观音下叹善财德中十句。初叹心胜。谓具三心。二向普贤下叹行愿胜。三欲闻下叹持法胜。四增长下增善无厌。五顺友教命。六从文殊下所依最胜。以赖彼发心故云从彼海起。又释从本觉所流故云从彼智起。七成就下叹成善根故得佛加被力定也。八离懈怠下叹求法专诚。九叹见佛成行。十智慧下叹智满圆证。尔时下敬请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中二。先叹发心明授法方便。二我已下正示己法。于中四。一标名。二辨德。三显用。四结位。初中大悲者是同体悲也。又是无缘悲也故名大悲。又具三悲故名大悲。光明之行者以悲光益物故以成行。天竺本名一切佛悲密智藏解脱。解云以巧悲密摄众生故也。二教化下辨其德。于中二。初不离佛所现众生前。二或以下以四摄等成摄化之益。三善男子下明其业用。于中三。初行法立誓。二令离怖畏有十八种。三复次下令行不退。四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诸大下仰推中四。先推普贤愿行。二不断下行业流续。三知一切下明摄生相续。四我当下结非己分。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竟。

第八如相回向善知识中。

初举法观修内二。初正趣东来。二观音指示。三教其问道。初中东方来者表如相。证智开明之状。名正趣者神力速至十方诸趣。以正法摄生故以为名。天竺本云有一菩萨名不行余道。解云唯行佛道不行余二乘等道。即当正趣。谓趣正故也。梵本约遮。汉本就表。住金刚山顶者则是此光明山也。表住于如相不可破坏故也。下明动地宝严。放光雨供。来诣观音者明智就悲。亦是随化有缘示导善财。二时观音下对审指示。三汝诣下教问可知。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二。初礼。二念法至后。位何故不念观音悲门。以悲不离智故。令悲深入于智海方为究竟。

第三辞诣下见敬申请。前已见故但有诣敬申请。

第四我已成就下示己法界。于中三。初标名。二辨义。三结位。初中十方无际名为普门。一念遍至号曰速行。二白言下辨义中。先兴三问。后还三答。一问得法之处。二问来处远近。三问来时多少。答中三。先叹深简器。唯精进等者则是善财正当其人。以根缘相称。欲为说故。二唯愿下起胜欲乐。三答言下正释所问。妙藏刹者答所从来处也。佛所等答得法处也。从彼发来下答来时久如也。亦显是远近也。二于一念下释尔许劫中行之分齐。正显速行义。三所经诸国下辨速行成修行义。谓上供诸佛下救众生。非直不废速行而成妙行。亦乃则以速行成此胜行。四乃至下结通十方。谓从东既尔十方亦然。三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诸大下仰推中。初一句总推。二别推。所住境界无量无坏不同正趣唯此住一金刚山顶。三别推速行。谓以法身本来满法界不待速行。四分别下推其所作。谓说法度生皆等三世无著等也。五我当下结非己分。如相回向竟。

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中。

初举法劝修内。城名婆罗波提者正云堕罗拔提。此云有门城。谓城有端严之门故以为名也。大天者无缚净报胜出自在故立斯号。

第二依教趣入内四。初礼辞。二念法中三。初思求前法。二出生下因思得法。三得不思议下出所得之法。三渐渐下至后推问。四有人指示是伴善知识也。

第三善财往诣下明见敬申请。

第四尔时大天下示己法界。于中二。初授法方便。后正授己法。前中亦二。初身业。后语业身中以四长臂者四无碍解方便用也。取四海水者与法界胜流义相应。洗其面者净己应机之面。古来皆谓洗善财面。今勘梵本。以四长臂于四方处各取一海水自洗己面。是则水洗净己能对。花散善财就其所。二作如是言下语业叹机。初一句总。奇特法者世间所无故。二别叹为归摄以正道。三别叹为师护以正法。四别叹为将引至智城。五具足下结离过应机。二我成就下正示己法中三。初标名体。二显业用。三结自位。初中云网者六度行法有润益义遍覆义。喻之如云有涝漉义隐映义。况之以网。则以六度行为体。二白言下明业用中。先问后答。答中三。初教行施行。于中初积物。二教施。三类余众生。二复次下教行戒等。三如是等下总结行成。三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约五喻显五行。初二自利。后三利他。我当下结非己分。无缚无著回向竟。

第十法界无量回向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前诸位并是南天竺。今指中天竺摩竭国。道场神者欲表二义。一约因。表地上证真同于佛位。回向位终。是以成向此处。二约果。表佛临机方便现身是善巧之相。属回向位满。是故于此辨成道之处。良由五位终极各有成佛。树下现成属此位故。又神者表是智德玄密义也。然守道场神。有道场树神。有道场地神。今是地表所依心地。以心中得道为道场地。名安住者摄诸善根回向菩提。安在道场地处。住持不失要令成果。故以为名。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二。初设敬辞去。二至后位处。

第三一万地天各作是言下见敬申请四。初地天叹善财德。二时安住下严土摄生。三告示宝藏。四设敬申意。

第四时彼地神则以下示己法界。于中五。初示体。二显名。三业用。四因缘。五结位。初中以善财宿世善根悉皆回向大菩提故。是故在此道场菩提树下。藏中安住则是菩提心藏也。今欲证地。加令总现。则一切善根皆在此处。二我已成等显法名者。以住持不失成佛决定名不坏藏。三我于下明其业用。于中十句。初一句总。谓常护者持彼所行故。下九别显。内一智深证。二满大愿。三净妙行。四出胜通。五具德力。六成坚法。七闻佛说。以守护行增是故闻佛与记之法。八下以法化。九上受佛力。四乃往下明得法因缘。于中三。初往古时处。二修习下得法增广。三于其中下更遇诸佛。皆于道场成正觉处恒作供养等。以其主当此门故也。五我唯下结己自位。

第五仰推中。一常能随侍者以此地神唯道场处见佛不能常随故仰推也。二悉闻下推广闻。三深入下明深闻。四于念念下明顿闻。五一切佛影下明因出果不可坏等。六我当下结非己分。上来十回向位竟。

自下从婆娑婆陀至瞿夷有十善知识。明十地位行。

第一欢喜地知识内亦为五分。初举法劝修中。正云迦毗罗婆窣堵此云黄物城。则往古黄头仙人先在此处。后于此作城故立斯号。亦名寂静住处。何故在此城者表初地已上生佛家故在佛生城也。婆娑婆陀者正云婆罗婆萨那。此名依止不畏。即下文广与怖畏众生而作依止故也。天竺本婆僧多此云春也。谓表能生长万行如春时也。夜天者同初会中主夜神等。谓在于夜中耀光救物故以为名。表证智妙离众相破闇障故也。此九种夜天依梵本皆是女天表是慈悲之状也。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中。一敬辞。二念法十句。初一总。余九别。皆是无坏法门之德。又释以此九行入彼法门。三渐游至彼从东门入者是开明之初。入证之始故也。中城住者表离边也。

第三尔时善财日没下明见敬申请中。先见内三。一推求言日没者表息地前分别智尽也。又以是夜天非昼日所见故。于闇夜方乃得见。二见彼下明正见身。古人云。城者谓初地教道。上空中住者谓证道。身如金者实德显彰也。服朱衣者表证智光明也。三于其身下见其业用。于中三。初身现星光等者闇夜摄生也。二毛孔现法以益众生。三随所经下于一毛孔中见闻菩萨教化众生。二善财见闻下设敬。三白言下申请。言一切智道者明十地是佛正因道故。

第四夜天告下示己法界中二。先叹其发心顺知识益。二正显己法。于中四。初标名体。二显业用。三得法因缘。四结自分。初中光明普照诸法者正证法界也。坏散等者破异性障遣二愚也。又释普照诸法者明其大智。坏散众生愚者明大悲用。又释前自利后利他。又释普照等是能化之智。坏散等是对机化益。二我于恶众生下明业用中。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初起救物之心有九种可知。二我常下正对缘救摄。于中有十门。初一总辨。后九别显。前中初明救时亦是释夜天义。以主当世间夜中摄化。亦表地上变易闇中以摄众生。次城邑等明救处。后于此众生以种种等成救事。若有遭海下别显九门救处难众生。皆有二救。一以世间救。二以出世救。一救海难中。先明所救难状。后显能救方便。虽救世海亦欲救拔生死海中众生。此初段中略此文。二救陆地众生为作光明等。是世中救。二发如是心下以惠光灭烦恼闇。是出世救也。三救在山众生作果树等是世间救。令众生越生死山者出世救也。四救旷野众生令离饥渴等是世中救。二复作是念下令究竟智道是出世救也。五见乐著下救著国土众生令灭其乐著。是世中救。二作如是念下亦令除五阴著住佛境界。是出世救。六见著聚落下救著聚落众生说法令厌。是世间救。二复作是念下令离六入空聚入一切智城。是出世间救。七复次下救迷或众生令其解脱。是世间救。二发如是心下明出世间救令灭痴闇止诸恶逆。于中先显所救众生。后如是下明能救之德。八我见贫苦下救老病众生方便救济是世中救。二复作是念下令得法身常住是出世间救。九我见诸恶众生下救外道耶见众生令住正见。是世间救。二复作是念下令得出世佛果等。此上九门于前九种众生起九种心等。应准此知之。二偈颂中二十一颂分四。初一颂法门名体。二有四颂明四无量心。是能救生心。三有十颂明六处殊胜。初三眼。次二耳。次一鼻。次一舌。次一身。次二意。四末后六颂明业用广大。初一神通广。次三智慧广。后二所见广。第三善财白言下明得法因缘。先兴二问。后还两答。答中先答发心时节。二复次善男子过此下答得法久近。前中八。初总明过时劫佛兴。二显过去父王。三初佛兴出。四辨本生身。五善友告赞佛兴。六供佛及众。七结会古今。八显善力不虚。二答得法久近中五。初总明时处佛兴。二显本生身。三彼净月下明善友劝导。四诣佛闻法。五明得三昧。于中四。初得方便三昧。二得此下明正得法门。三放光下明光照见佛增长法门。四一身下明身广遍刹见佛增法。此上所说明此一法门根芽深远迹至于此。四我唯下结自分位。

第五仰推中初推其自行。二于念念中教化下推利他行。我当下结非己分初欢喜地知识竟。

第二离垢地知识内。

初举法劝修中。女夜天名者。最胜法界称曰甚深。正智证入名为妙德。戒无误犯之垢。智有照俗之功故云离垢光明也。

第二依教趣入中四。一叹前。二辞去。三念法。四到后。初中以十偈叹德。初二叹身智甚深。次二叹身智广大。次二叹毛光化用。次一叹本因庄土。次二见闻获益。后一结叹无尽。就念法中。初思前有二。一思其初发心时。二思其得法圆满之时。下明由思得益中有十句。行相可知。

第三见敬申请并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于中有五。初叹法器。二示法方便。三显法名体。四辨法业用。五结己自分。初中叹发心能问依地之行及行所依地。二示法前方便行。于中三。谓标辨结。辨释中十行内。初一总谓依定见佛。余九别。一见佛色身。次知佛功德身。次知佛光明身。次见佛毛光益物身。次见佛毛孔现光身。次见佛身业化。次二语业化。一广。一深。末后一总结神力。三我已成下显法名体中。寂灭定乐本智内证也。精进者后智策修也。准下以四禅四勤为其体性。四悉见三世下明业用中三。初释寂灭义。二禅乐义。三精进义。初见佛无著释寂灭义。于中初十句见佛依正主伴无著。二何以下征责释成亦有十句。于中初三妙绝三际。次一回超言表。次二性离虚实。次二体无改变。后二一性无性。此明所见色身等则如此平等是故不著也。二我如是了知下明得禅定业。于中初牒前起后。二正受下正显得定乐。正受初禅明定体。灭意业者明所离。灭意业中欲恶等也。得寂智等是所得乐也。二禅中灭生死觉观不废摄生。三禅中灭烦恼苦故得真乐也。依第四禅增长大菩提心。出生下增成余行。三我如是修习下释精进义。一菩萨依禅化众生故名精进。又化众生令离放逸亦名精进。初化在家令离放逸有十二种想。二化出家离放逸。三又复下叹近善友。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五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六。初推普贤行愿。二离障具善。三成佛智境。四处染无染。五摄佛及法。六灭闇照夜。我当下结非己分。离垢地竟。

第三明地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内二。初指示后位。后偈颂前文。初中三。先示处者不远者。二三邻次故。如来右面者证理同果。摄生之便故在右也。喜目观察众生者。内证深理。外现慈眼以视众生故立斯号。天竺本名喜目光明照触众生也。二颂前法中十三。初正颂前法。后一颂指示后位。前中初二颂颂前依定见三世佛。次十颂明见舍那佛。于中初三颂明体德圆备。后七颂佛妙用自在。于中初三身业自在。次二语业自在。后二意业自在。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设礼辞去。二起胜欲乐。三往至后位。就起胜欲中三。初十句自力思念赞知识德。次十句喜目加持转起胜念。三则时了知下明因前胜念得增长法。

第三段中略无致敬申请。

见彼夜天下则是第四示己法界。于中有四。一体状。二业用。三出因。四结名。初中身安宝座智处法门。谓依法界身现普光幢差别人法。以益众生。令其喜悦为法门之状。二一切毛孔下明业用。于中有三。先现大业用。二明善财睹见。三善财偈赞。初中有三。初毛孔出身云行十度以化众生。二从又于一切毛孔显现下明于毛孔夜天自现所修本行。以任持不失故。三从又一切毛孔出无量身云下明现诸趣身云说夜天本行。初中三。先总。二所谓下别辨十度。三如显现下类通余法。别中十度即为十段可知。就第二现夜天本中。初总。二行檀下别显十度。前六可知。方便愿力中各五句。一标行体。二修行身。三所修行。四行离障。五行本因。智波罗蜜中先举智度分齐。二随顺下显所知法。就第三现诸趣身云说夜天本行中有四。初明所出身云。二明所说本行。三明以种种声说。四明说法利益。初中先总举。二所谓下别显。别中始从阿迦尼吒下至金刚力士有六十类众充满法界可知。二为一切众生下显所说功德有三。初明积劫之行。二得诸三昧下明所得通明。三得诸菩萨下明所得行位。三如是等类下明以声说中三。初总举。二所谓下别辨二十四种音声。三以如是下结说。四彼一一身云下明说法利益中。初严土益。二无量下利生益。有六位渐次益可知。第二善财见闻证入法界于中三。先辨所见闻。二正念下正证法界。三何以下释成证因。有十种所由可知。第三善财偈赞中。先明说偈所因。后正以偈赞。十偈分五。初二叹依胜因现用益。次二叹依法身现化益。次二益物无著。次二叹依定现奇益。后二总结现身说法益。第三叹已白言下明得法因缘。于中二。先兴二问。一问发心时。二问得法久近。答二。初偈颂。后结会。前中有八十九颂半分为二。先有七十七颂半答发心时节。二从功德幢佛下十二颂答得法久近。前中有十复次。初寂静音劫中有五。初八颂显夜天本身。二从日没下十一颂明见最初佛。三从我时下三颂明往到佛所。四从时彼如来下三颂明闻法发心。未曾忘失者明不退也。五从是后下五颂明发心。后于彼劫中所供诸佛略列十佛以显本数。未得惠眼者明在信位中。未得十解正惠眼故。二天胜妙劫中四颂半。未离五欲者。未得正解犹著欲乐。三庄严梵音劫中有五颂半。犹未了真实者。未到十行位中如实而行真实行故。四欢喜德劫中有五颂半。犹未得妙智等者。未得巧便十回向智称法界等无量回向。五寂静惠劫中五颂半。犹未解真法等者。未得地上本智证解真如法。亦未得后得智游刹供佛等。六香灯云劫中有五颂。成八正道者得初地见道故也。七明净坚固劫中有六颂。严净最胜道者明二三四五地中胜道行成。未得六地缘生深顺忍也。八胜王劫中有五颂。于彼正道者在于六地修缘生中道观。九千功德劫中有五颂半。在七地位未得八地无生忍故也。十无著庄严劫中有五颂。明供佛。二功德幢如来下十二颂正明得此法门。初陀罗尼念力等者明九地得四无碍解及持成就领受如来所说法雨。二我得明净眼三昧陀罗尼者明得十地法门。一一见佛者摄报果中见佛也。心净如空者明微细障亦尽也。得佛力者则十地受位堕在佛数也。观察下明大悲摄物德。法云波罗蜜等结位名也。佛子下二颂结成普贤行位。该通一切也。二结会古今中。初法会人。二显己发心益。三乃至下明得法益生。第四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大段诸大下仰推中二。先别辨十重可知。后我当下结非己分。三地竟。

第四焰地善知识中亦五。

初举法劝修中。同在证位故云此佛众中。吉祥胜智名为妙德。摄物起行名救护众生。

第二依教趣入三。初拜辞。二思念中二。先思前所现法有五句。一总举法门。二分别者剖折其门。三深入者证入尽原。四开发者探其所隐。五显现者露其体状。二随顺下念前所指人。三往至后位。

第三见敬申请。

第四示己法界。此二合辨。于中有四。初现法加证。二见用礼赞。三显得法因缘。四结已自分。初中三。先示己法门身。二眉光加证。三善财则得法门。离垢者眼瞙尽故。圆满者净智具故。能见法也。二得此三昧下明见用礼赞中四。初见彼大用。二善财设礼。三天服本形。四善财偈赞。初中三。先明用所依处。二正明所现用相。三出用起所因。初处中亦三。一先微尘中见世界显因陀罗网重重之相。二世界中见众生生死流转。三分别尘内世界形类不同。此中世界趣净者众生在染土中修净土行故。趣不净者作不善业向恶道故。又释趣净者是劫增向净故。趣不净者劫减向秽故。净不净者净多秽少。不净净者秽多净少。又释前净中有秽。后秽中有净。二如是等下正明所现用相。于中二。先总显。二为地狱下别辨。则辨中二。一为救苦。二为教化。前中三。初救恶道众生苦。二救欲界天苦。三救人趣中苦有二十种畏。非时受生畏者是不值佛世生也。二又复教化下授之以法。谓四生三界通收一切也。三满足大愿故下十七句释成化所由。谓何因菩萨遍诸尘内。于五趣四生常现其前。拔苦与乐。释云为满足大愿故。一一皆是一所由。准释可知。二尔时下明善财喜敬设礼。三夜天则舍下明现本形。谓隐其实德现夜天形。四善财偈赞中二十颂半。初一总颂。余下别中。初九颂半叹夜天身光利益。二喜目下十颂述前所见。前中四。初三颂半叹身光益物。次二叹香宝光益。次二叹口眼光益。次二叹身普益物。二喜目下述前中四。初二述前指后光加证法。次一述所得三昧。次三述前夜天遍诸尘刹救摄众生。后四颂述前夜天遍尘佛刹敬养如来。第三明得法因缘中二。先问后答。就前问中初总叹深奇。下别问法门有三问。一问法门名字。二问得法久近。三问法门因行。二善男子下答中有二。初叹深难说。二谛听下承力许说。前中二。初下位非分。二何以下征显上境。又初凡小不知。二责不知所以。满普贤下示不知所由。以唯是修普贤行已成满者大菩萨所知境故。非二乘等所知。文中略举八句显难知。明善财亦具此知可得为器。谓以事广故理深故时远故。是此法门根芽深厚之相也。二许说中二。先诫听许说中。谛听者诫听不谬故。承力者显说所依故。二佛子下正说中。先长行后偈颂。前中有三大段。初于离垢圆满劫中供佛修行。二从其后有劫下于大光明劫中供佛修行。三从如是等下总结尘等劫中供佛修行。就初段中有十。一总举本事。二显本生处。三本生。父母。四本生之身。五佛兴利益。六普贤引导。七德女兴供。八闻经得益。九宿因坚固。十结会古今。就本生处中三。初通举世界。二彼世界东际下于彼界中别显一四天下。三彼阎浮下别显一王都。三时彼城中下明其本生。父母。四彼有一女下明本生之身。下明时人起恶是佛兴所因。五时彼城北下明佛兴利益。于中先明道场处。二最初妙德幢下明佛兴摄化。于中有四。一放光警觉放光有十二重。渐次各令表知已后佛兴。佛子彼佛下总结光益。二满七日下动地集众。三一切金刚下赞颂兴供。四时彼三世下明会众说法。于中三。先菩萨众会。二佛转法轮。三令无量下明众得益有二。先明益众。后何以下释能益所由。前中初得人天益。二得二乘益。三立众生于勇猛下明菩萨益。于中有十六句。初十令住十信位。发菩提心者令进入十住位。以彼初是发心位故。菩萨道者是十行位。净波罗蜜者是十回向中令前十度行净也。次令得初地乃至十地可知。大愿殊胜是等觉位中行。普贤愿行者是一乘无障碍普遍五位之行愿也。何以下征释可知。六尔时普贤下明普贤引导。于中四。一身光映夺。二语告佛兴。三时彼众生下大众归心。四时彼圣王下明轮王趣诣。于中三。初升身在空二十偈普告。于中分四。初一总劝往诣。次五叹佛积德出世难值。次三明佛已出大利现前。后一令辨供供佛。三往佛设供。七尔时妙德眼女下明德女兴供。于中三。初解严具奉佛。二变成宝盖。三女见欢喜初者。若随事言。以重佛故解身重服以散佛也。若表行言。以己所修福惠二严回求佛果故奉佛也。二时庄严具下明佛纳受变成宝盖。于中初显盖庄严。如明净楼阁者举下文弥勒楼观为喻。二于其盖中下明盖内所现。于中四。初现卢舍那佛及菩萨众等。二又见一切诸劫下明现余刹余佛。三见普贤业用。四见重重帝网世界种种佛兴异异说法。三时彼女见下明见闻欢喜以增善根成于法器。八尔时妙德幢佛下明闻经得益。于中初举佛所说主伴经。法轮约义。妙音约教。二明所得益。于中三。初得三昧益。先总次别后结。别中略辨十二种。二复得净心下明得净心益。文略列三十四心。三如是等下明得法门初如是等心出生者明法门所依总举。次别显九种。后如是等总结可知。九善男子下明宿因坚固。复于是前者是离垢圆满劫前曾造像已发坚心。十结会古今中三。初正会古今。二善男子我以下结所成益。三恭敬供养下明转修胜行净前法门。第二大段其后有劫下明大光明劫中供佛修行。于中三。先总举。二其最初下别辨九佛各转生供养闻经受持。三佛子如是等下最后佛边所得法益。第三大段佛子如是等世界微尘下总结尘数劫中供佛修行。于中四。初供佛闻法。二于一一下得法摄行。三于念念下见佛行成。四何以下释成行所由。以所说法多故。依法成行亦广也。第二重颂中三十八颂半。初二颂与所得法门诫听许说。余正颂前文。于中初二颂离垢劫中总数。二三十一颂半别显。略列所供一百一十佛。三如是等下三颂结得法劝令速具。四我唯下结己自分。天竺本名现一切世间。前教化众生对见法门。

第五仰推中十句。初行广。二悉从等行深。三正身心。四满根海。五具愿门。六具广定。七成胜通。八修多智。九入证原。十结非己可知。炎地竟。

第五难胜地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中。同佛证如故在道场。亦与前地同证真如故云去我不远。五地禅增故名寂静音。处宝等明列位主伴。

第二时善财下依教趣入。

第三头面下礼敬申请。

第四尔时夜天告善财下示己法界。于中先叹法器。后正授法。略作七门。一显法名体。二辨法业用。三明所观法境界四善巧方便五得法所由六根深浅七结名归己。初标名体中无量欢喜庄严法门者。一以庄严法化无量众生令欢喜故也。二见佛因果庄严之法生无量欢喜故也。下文具此二故作二释。即以悲智适悦为性。天竺本名起广爱乐心刹那速疾庄严菩萨解脱。二辨业用中先问后答。此中通问四法门。一问法门所作正显业用。二问法门境界明其所观。三问法门方便显其善巧。四问法门因行正显所因。下答中答上四问则为四段。初答所作业用中三。初能净众生心海。二能为众生灭障成德。三总结所作。初中先十心欠一。初一总。谓授以教法令闻熏心海。令息妄念现净心体故也。八心别辨可知。二善男子我为众生下灭障成德中二。初总明拔苦与乐。二若见众生在家下别显灭障成德。于中有三十三种分五。初十四门分十度化十四种众生。初施戒有五门。愿度有二门。谓初不求大果心。后舍化众生心。二为无色者下三门化厌色乐无色众生。三为苦恼者下二门化有苦众生。四为园观者下七门化著处众生。五为贪欲多下七门化惑障众生。三我以如是下总结成前法门名也。此则化众生令庄严德成生欢喜故也。第三复次善男子下答境界问。于中二。先辨观察菩萨境界。后又善男子下明观察如来境界。前中初举所观境释显庄严。后我见下辨无量欢喜。前中有二十四句种种。初自分德中差别德。从种种方便入如来下明胜进入果差别德并可知。就观佛境界二。先有十门观佛境相用。各先见佛果庄严。后生无量欢喜。初三身光严。次二光云严。次二行相严。后三出众严。二起者非起下明所见身光相用等。起则非起明用而常寂故。能喜所喜俱平等无性也。于中先标。二何以故下释不起所由。佛子下结境界。第三佛子此法门者下答法门方便善巧之义。于中有三十二门。初一是总显方便。次八约法说方便。后二十三约喻显方便善巧。后结。以非喻为喻者理实此法非世喻能譬。略举少分喻也。第五善财白下明法门因行。以去前问远故。是故重问发起。答中三。初总标数。二别列行相。以修十波罗蜜行故得此法门。三佛子是为下结行得果。第六善财白言下明法根深浅。先问后答。答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四。一明知过去普照幢劫中发心修行。二于彼刹下二佛世界尘数劫修行。三最后命终下明于此贤劫中修行得法。四善男子汝所问我下结答所问。初中有三。一明于最初佛边发心得定。二彼道场上下明转生更值余佛得法。略举十生值于十佛得十三昧。三如是次第下总结十刹尘佛及受生得法。上明一劫中所见诸佛。二于彼佛刹下明二刹尘劫中各供佛修行及所经受生。显此法门根无极深远也。三最后命终下明此贤劫中供佛修行。于中三。初值拘楼孙等三佛得定。以此忍土在花藏中举本统末故云生此等也。二今复下明见舍那佛正得此法门体。三得法已深入下得法门用。于中有十。初总举所得善巧之海。二以此下九门别显业用。一见尘中诸佛。二见舍那普遍。三见彼诸佛。一一毛孔下明见化身诸佛充满法界。四观察三世下明同佛入证故。观佛体同故。出生等依证起用差别故。初总持出生门。谓依平等出一切方便此一切中各一出一切。如是重重出生至十一重一一故也。此是无尽无尽法门海也。五得圆满智地下明照过去佛十度行海。六普照如来过去无量下明照过去佛所得地位。七知无量佛下明知过去佛菩萨时二利行海。八普照如来一切智下明持法照佛。九于念念下总结所知。结答中五。一总结答。二如此界下以四佛类贤劫千佛。三如供养贤劫下类十方一切世界。未来一切劫诸佛悉皆供养。四彼离垢界犹在者以是十世中过去现在则现在现在故。又是净土无灾坏故。五汝当等结劝令学。二颂中十偈分五。初一诫听劝学。次二明修因旷远。次二供报恩田。次四救众生苦难。后一显己大愿。四我唯下结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先举所推。谓善知时处。后非己知。难胜地竟。

第六现前地知识中。

初举法劝修中。道场佛众并同前释。妙德守护诸城者依证智总持智名妙德。常入一切城故云守护。又以观智守护心城令离妄念故名也。

第二依教趣入中四。初偈赞中十颂。初一辞已受教来见此希境。二虚妄不知。三妙观无厌。四无著现力。五不动见佛。六惠光照机。七知业现身。八知世佛平等。九离相说法。十修广大行。二设敬辞退。三思念前法。初智慧分别者简择其义。随顺等趣证相应修广身证者正证在身现露相应也。四往诣等至后位也。

第三见彼下见敬申请中三。先见胜依正中。一见依报眷属。二见正报身云有十一种身。二善财下设礼敬。三白言下申请。

第四时彼夜天告下示已法界。于中二。先叹法器。二我已成下正显已法。于中有四。一标法名体。二显法义用。三辨法根深浅。四结唯自分。初中正证法界名曰甚深。后智蕴辩名为妙德。宣教随机广略无碍名自在音声。二是故佛子下显义用。于中有二。先总后别。初中六。一胜大师化。二调御师化。三明净日化。四平等心化。五我常以法施下正显法施摄生。六我以如是下总结智慧益。二复次佛子下别辨中四。初释甚深义。二释妙德义。三释自在音声义。四总结上三义。初中三。初举数总标。二所谓下别名释义。三佛子我以下总结业用。初总中观察者智照故。随顺者趣向故。摄取者正证故。别中举法界中十种义。约十种行显之。以行必称理理由行显故也。二佛子我如是思惟下释妙德义。初总举。二所谓下别辨十门。总持胜智妙德备具故名圆满。三以如是下总结益生。三复次佛子我或下释自在音声义中。初别显有二十三句。初三句约三慧。辨法。后二十句以十法约广略辨法。二佛子以如是下总结可知。四佛子我深下都结前法。谓入无坏法界者结初甚深义也。悉究竟如来正法者结妙德总持也。以无上法施等者结自在音声也。佛子我已成下结自分法体。念念下结业用。三尔时善财下辨得法久近明法根深浅。于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初明离垢光明劫中供佛修行。二复次佛子下明于佛刹尘数劫中供佛修行。前中三。先于最初佛所得法门。二次有佛下略列所值九十八佛。三佛子于离垢下总结须弥山尘等佛。初中六。一举往时。二时有世界下显往处。三于彼城外下明往佛兴。四时有转轮王下明父王修行。于中三。初王闻法出家。二见恶毁法。三护法令兴。五时有比丘尼下明夜天本身发心得法。六佛子时轮王下结会古今。及得法利益。二次有如来下略列九十八佛。三佛子于离垢下结须弥尘等佛各供佛修护法门。二复有佛刹尘等劫中供佛修行是故佛子下显夜天名可知。四我唯下结自分第五仰推中十句。一了语。二知心。三入语音。四善设语。五分别法。六摄总持。七巧出法。八摄众生。九顺净智。十吼法施。我当下结非己分。现前地竟。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