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经疏部
妙法莲华经玄赞 (20卷)〖唐 窥基撰〗
---经疏部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譬喻品第三

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及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三昧解脱见等染慢。即为治此说三平等。又云余残修多罗明十无上义。此意总显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义。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喻此譬喻品。二穷子喻信解品。三云雨喻药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系宝珠喻五百弟子授记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乐行品。七医师喻寿量品。随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记.三五百弟子授记.四授学无学人记.五法师品.六持品.七提婆达多品.八常不轻.九见宝塔。初之八品皆有授记说初乘平等。后见宝塔中合说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种平等。其十无上有二十一品。初九无上有七品。一药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两无上.三五百弟子授记.四见宝塔.五安乐行.六涌出.七寿量。此有第八第九两无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余五品各一无上。余残修多罗是第十无上。谓余十四品并是第十无上。于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别功德.二随喜功德.三法师功德。修行力中复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师.二安乐行.三劝持。二说力有一品谓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谓药王品。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谓妙音。五护众生诸难力有二品。一观音普门二陀罗尼。六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本事。七护法力有二品一普贤二嘱累。后十无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残名为上残。故本论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第十无上是前九种无上之残名为下残。故本论中解第十无上云。十者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说。

残有二义。一者文残曾未说故。二者义残前虽已说义犹未尽。所望别故今复说之名为义残。恐文繁长故略不说。至下品中一一疏释。其药草.化城.五百弟子.宝塔.持品.安乐行.寿量七品。或文或义重说之故。其七喻者谓凡夫有学名有烦恼。有七种增上染慢。为对治此说七譬喻。如执化城以为真城。即是所求世间三摩跋提将为真灭。执无学满故更无所求。二乘无学名无烦恼人。有三种法执染慢。彼三昧解脱见等法执望二乘虽不名染。此回心已即名菩萨。法执染此菩萨名染无烦恼慢。论翻颠倒义意如此。无上义者于大乘中可说有之。余乘即无。由此三乘说有差别。教.理.行.果等有异故。论引佛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故二乘中不说此义不能解故。由此无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随其所应配诸品取。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者。第一求势力人起第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果报。为此说火宅喻。富贵自在名为势力。谓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内果报。不知烦恼炽然烧煮。为此说火宅喻。天人势力烦恼烧煮如火宅故。世尊今者说有二车。即是世间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后令渐入佛大涅槃。故论云第一人者以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说解脱道中正证生空择灭真智名为世间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车体。从彼观后入世间定观前所证以心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惑业后苦不生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证根本观中所得择灭。下名化城。不说假观所变为城。不息苦故。今说后时后得智位能变想解。名为世间善根三昧。轻安喜乐种种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种智。与之游戏后化一乘方令入于佛大涅槃。至佛位中能入牛车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即是宝所。后化城喻二乘执彼惑苦不生故为涅槃。理实涅槃解脱道中是正智证。故说入化城众商皆倦息。前后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实非种智。说羊鹿车有名不见登。说此世间三昧善根。与令游戏故。二乘执此以为二车。实非车体。如二乘者所起四颠倒。正观不然。后方想解缘此起执。化城亦尔。今为对治求势力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说此车喻。故此品来。此余诸义各至品释。

解品名者。譬者况也类也。玉篇云。比类以相晓。喻者开也晓也。玉篇云晓也谏也。今举世间之近迹况类出世之深致。以开未语用晓前迷。晓喻之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释妨者。一问。此以喻晓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彰应名法品。答前后相例理实应然。立者不同何详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别义。譬喻者况中之通名。通别既殊得名遂别。未可相例。二问。何故七喻唯此独名。余兼别称。答喻虽有七此最初故。虽标总称即自别名。余品不单名譬喻故。三问中根领。记别标信解。上根领记理应别开。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鹙子领记等事。答中根领记文广义长。所以别开。鹙子不然故寄此说。又因鹙子领记启请方陈喻况。故在此初寄明领记。

经。尔时舍利弗(至)得未曾有。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鹙子闻法领喜述成得记。后佛广以譬喻化彼中根。初文属前第一周法说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说讫。自下第二鹙子闻法领解。自责而生喜于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标闻法以喜生。后释欢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间释。踊跷也。跃跳也。跷足跳者喜之极也。闻真道以起权故踊跃。称悦所希之意故欢喜。表发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说故合掌一心请益。瞻仰尊颜启本所怀故言白佛。法音者大乘言教也。曾所未闻得未曾有。又由三义所以欢喜。一闻佛说法心安如海。知佛非魔所以欢喜。二闻今一实解昔三权。三为一因所以欢喜。三闻佛说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所以欢喜。

经。所以者何(至)无量知见。

赞曰。下释欢喜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兴嗟。二处小阶而起欢。三喜今闻而恼尽。四知佛子而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关也。玉篇预先办也备预也早也。切韵若逸作豫正应为预。尔雅为预。逮及与也。古文为与。左传云公必与焉。感者激也。伤者叹也。昔闻菩萨如是受记之事我等不入。昔闻授记之流不及授记之事。所以感激恨切伤叹失于如来五种知见。或失如来智性智相之知见也。

经。世尊我常独处(至)而见济度。

赞曰。下处小阶而起叹。有二。初叹住小。后自责躬。此初也。常恒也。每者数也。屡也。非一定辞。入者证也。法性者谓人无我真如。彼同证故。我与菩萨俱能证入无我真如。云何如来独以小乘而见度脱。或性谓体。同入佛法体类之中。有本作尝谓曾经也。

经。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赞曰。下自责躬。有三。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咎谓罪失我之愆过。咎音巨久反。字从人各。人各相违即成过咎。

经。所以者何(至)而得度脱。

赞曰。此释所由。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谓于七地四菩萨行。一菩提分.二波罗蜜.三诸神通.四成就有情。故迦叶言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好乐。故正觉因即此四行。待者承望.渴仰.希须之义。鹙子自言。若我等辈承望希须渴仰无上正觉之因。佛必以大乘而见度脱。但由我辈于大因中不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见济度。或因谓菩提心。略为三种。一厌离有为。二求菩提。三深念众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经。然我等(至)思惟取证。

赞曰。此成自责。然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随宜所说诸法。初闻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证。故佛不以大乘度脱。由此是我辈之咎也。

经。世尊(至)快得安隐。

赞曰。喜今闻而恼尽。克者专也。昔来修小专自悔责不求于大。又疑菩提于己无分不生欣趣。或复自身已得解脱与佛无差。闻佛今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二乘不了疑佛为魔。今既闻说一实三权知昔修小为大之因。所以悔断知已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脱是佛方便故疑亦断。心开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怡然之貌。既无疑悔故快安隐。疑悔若生恒不安隐。何得泰然。断者徒管反截也绝也。又都乱反。今从初。问疑生分别。入见即除。悔多忧俱。离欲便舍。如何鹙子今二方除。答烦恼之疑预流即尽。烦恼伴悔离欲已除。今法执之类异熟生疑。如阿罗汉疑黑盐之辈。于事之疑。恶作名悔未爽于理。此恶作体即是善愧。轻拒暴恶故。或即是厌。慧俱无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但是悔相性必粗动故。离欲舍。离欲有悔必是恶作。以悔名说从果为名。岂离欲已而不厌恶。

经。今日乃知(至)得佛法分。

赞曰。知佛子而道成也。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谓是大师子。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得法等分。胜鬘云得佛余财。此有四句。瑜伽解云。初是总句。后五别句。腹所生者简去异生卑劣子故。得圣智慧佛腹亲生。非如异生是佛养子。一切众生皆佛子故。佛不亲生非腹生故。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又二乘等非从妇生子如婢生子。故下经云。若如我子。初地菩萨生如来家证法界故。是妇生子。已前非是妇所生子名非腹生。今发大心当为菩萨法界中生。总言腹生。佛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体即闻慧。缘教生故佛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体即思.修二慧所摄缘理缘教随应生故。佛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身路者谓诸菩萨福.慧二因。我亦如是。彼从二因中而成立故。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义异故。得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法谓法宝。或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愧。等者相似。分者余分.分类。诸佛菩萨能用法财我今亦然。与彼相似亦得受用无漏法宝之余分故。随其所应在二乘位望异生中已教一重。真是佛子。今作菩萨望二乘位又教一重。真佛子等可如理释。彼又解云如是诸句显示增上生圆满及父相似法生圆满。后五句中前三句显增上生圆满。后二句显父相似法生圆满。增上生者自体胜生。父相似法生者袭父遗体用父家财。并相似故。增上生中初句遮器过失。佛正智腹所生。遮世间中依于胞胎恶器生故。第二句遮精血不净所生。佛口所生非以精血为自体故。第三句遮其欲贪非正法生。凡夫由欲贪资润而有。非正法生。今从正法所生。非由欲贪非正法之所生故。第四句显自体相似之法。从法身路而得成立。袭继法身自体殊胜。如袭婆罗门种性成立尊贵。第五句受用相似之法。受用无漏佛之法财如世受用父母资什。此中有四阙第二句。合化及生总为一句。昔住权中非真佛子。今求实位方是腹生。是此经文之大意也。故摄论云非如二乘无智婢子。又有义云以上四段别配领前开.示.悟入四义。如次细寻法体理未必然。

经。尔时舍利弗(至)疑网皆已除。

赞曰。二十五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标。二十三颂颂释。初文有二。初一颂颂标中得未曾有心喜疑除。后一颂半释得未曾有彰忧悔尽。此初也。昔疑自身于佛无分。今闻得作所以疑除疑损众生难可出离故喻于网。

经。昔来蒙佛教(至)闻亦除忧恼。

赞曰。释得未曾有彰忧悔尽。谓我昔来所蒙佛教。谓住于小更不得大。所以忧悔。闻说此经今日乃知不失大乘。彼昔所修大乘因故。由此悔尽。佛音希有妙用能除众生烦恼障之忧恼。我虽漏尽今者闻之亦能伏除法执忧恼。此中忧者忧不作佛。一云即是法执之忧。离欲不舍。如毕蔺陀筏蹉粗恶语习法执不舍故。同前疑悔随应亦尔。二云实是忧者。即恶作俱厌贱舍受。以忧名说。或法执类无记善忧。离欲不舍。忧相应恼。恼即忧悔非烦恼也。

经。我处于山谷(至)云何而自欺。

赞曰。下颂前释。分四。初二颂半处小阶而起叹。次五颂半失大法以兴嗟。次十四颂喜今闻而恼尽后一颂知佛子而道成。与前长行前后不同。故初中有二。初一颂半叹居小位。后之一颂颂所叹事。此初也。呜呼者嗟叹词。云何自欺者欺者轻也。叹自小智住证于小不求大位。谓己无分名自欺轻。

经。我等亦佛子(至)演说无上道。

赞曰。此一颂颂所叹事。无漏法者法性真如。入者证也。理虽同证俱称佛子。无智可能当来作佛为众演说一乘正道。

经。金色三十二(至)而不得此事。

赞曰。下五颂半失大法以兴嗟。中分二。初三颂半所失大法。后之二颂明自兴嗟。初中复二。初之二颂内外庄严德。后一颂半名利高广德。初中复二。初一颂具相降魔德。后一颂好满不共德。此初也。金色三十二者。佛身紫磨金色故。

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现云何如来三十二相。善现。一世尊足下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二世尊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三世尊手足皆悉柔软。如都罗绵胜过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中间。犹如雁王咸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六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七世尊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八世尊双腨渐次纤圆。如翳泥耶仙鹿王腨。九世尊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十二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十三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十五世尊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充满。十六世尊肩项圆满殊妙。十七世尊髆腋悉皆充实。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所有上味。风.热.淡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坏损拥曲等过。能正吞咽津液通流身心适悦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咬洁分明。三十世尊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三十二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善现是名三十二大士相。依此经文总说颂言 等辐柔网纤 跟趺腨臂密 毛生靡润滑 皮金七肩满 髆仪修广齐 师子光具齿 牙味舌音睫 睛轮豪相盖 若依瑜伽与此不同。瑜伽之中仍说因业。恐繁且止。如彼应言 等辐纤跟细 网摩膊不伛 势身光上靡 生金滑七处 师子肩充直 具齿无隙鲜 颔广味声青 牛王顶豪相 此总以彼眼耳身男四根依处并舌根为体。十力解脱如前已解。鹙子自叹同共一佛法而不得此事。

经。八十种妙好(至)而我皆已失。

赞曰。好满不共德也。八十种妙好者。般若经言。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八十随好。善现。一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华赤铜。二世尊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三世尊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四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五世尊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六世尊两踝俱隐不现。七世尊行步直进庠序如龙象王。八世尊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九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十世尊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十一世尊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十二世尊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十三世尊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十四世尊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十五世尊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十六世尊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著。十七世尊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十八世尊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著。十九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二十世尊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二十一世尊身有周匝圆光明于行等时恒自照曜。二十二世尊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二十三世尊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二十四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二十五世尊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二十六世尊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二十七世尊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二十八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二十九世尊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三十世尊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三十一世尊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三十二世尊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三十三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三十四世尊诸齿方整鲜白。三十五世尊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三十六世尊眼净青白分明。三十七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三十八世尊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三十九世尊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四十世尊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四十一世尊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四十二世尊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十三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四十四世尊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四十五世尊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四十七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四十八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四十九世尊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五十世尊首发坚固不断永无[土*帝]落。五十一世尊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十二世尊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五十三世尊身体长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诸窍清净圆好。五十五世尊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十六世尊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五十七世尊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五十八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唯向不背。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频蹙青赤等过。六十世尊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十一世尊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六十二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六十三世尊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如天盖。六十四世尊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六十五世尊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六十六世尊顶相无能见者。六十七世尊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六十八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六十九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七十世尊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七十一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七十二世尊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各令得解。七十四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七十五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增。七十六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七十八世尊顶骨坚实圆满。七十九世尊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八十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起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善现是名八十随好。善现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月时岁数。所作事业有不得成。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利乐诸有情故声随众量不减不增。善现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已能成办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叹喜皆获殊胜利益安乐。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得。如瑜伽论三十七说。

十八不共法以五门分别。一名二体三行相四差别五诸门。名者一身无误失。二无率暴音。三无种种想四无不定心。五无忘失念。六无不择舍。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定无减。十一慧无减。十二解脱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语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

体者合以八法为体谓思.想.欲.胜解.念.定.慧.勤。广如无垢称疏第二卷解。二乘所无名不共法。论云上二偈示现何义。舍利弗自诃责身我不见诸佛。不往佛所闻法。不供养恭敬诸佛。无利益众生事。未得法退。是故舍利弗诃责自身。上释自诃责之意。下论自牒解呵责意及经颂文。两参杂释合有八句。其间五句解自责词。自余三句解经颂义。不见者不见诸佛如来大人相生恭敬供养心故。自呵无修大因遂不能见诸佛之相恭敬供养故。不往者示现教化众生力故。显佛能化众生而我不往佛所。上二句解自责言。金色光明者见佛自身异身得无量功德故。此解经中金色之言。由见佛故我之自身于异身得无量功德果故。闻者能利益一切众生故。此解责中不闻言。若闻能作利生事故。力者众生有疑依十力断疑故。此释经中十力之言。供养者示现能教化众生力故。此解自责中不供养佛言。佛能化众我应供养。昔者何故不供养也。十八不共法者。远离诸障碍故。此解颂中十八不共法义。恭敬者生无量福德。依如来教得解脱故。证人法无我诸法平等故。此解自责中不恭敬言。若恭敬生无量福证平等故。是故自诃我从昔来未得此法于此法中遂生退心。是名失大法而兴嗟也。不作此解论极难知。

经。我独经行时(至)我为自欺诳。

赞曰。名利高广德也。自欺贱故常自思惟失佛此德不敢求大。自诳负故得小为足。

经。我常于日夜(至)筹量如此事。

赞曰。明自兴嗟也。初颂欲问于佛为失大乘为当不失。后颂释疑。此以常见佛唯赞菩萨不赞我故。所以疑生筹量此事。

经。今闻佛音声(至)令众至道场。

赞曰。下十四颂颂喜今闻而恼尽。中分二。初十二颂半颂断疑悔。后一颂半颂快得安隐。初中复二。初五颂颂昔悔除。后七颂半颂今疑灭。初中又二。初一颂标悔除所由。后四颂正明悔除。此初也。由闻佛声随宜说法。意趣难知无漏难思所得难解。令二乘众舍随宜教至佛所得道场深法。既令悔除故名无漏。

经。我本著邪见(至)于空法得证。

赞曰。下四颂除悔。中分二。初一颂半叙昔舍邪以归正。后二颂半叙今识小以向大。此初也。本事珊阇耶外道领一百门徒。后归佛出家证人空理。得阿罗汉称梵志师。名为拔邪得证空法。

经。尔时心自谓(至)非是实灭度。

赞曰。下二颂半叙今识小以向大。于中分二。初一颂识知小。后一半知真大。此初也。昔时不识谓真灭故。

经。若得作佛时(至)永尽灭无余。

赞曰。知大为真灭得作佛时。内具诸相好外为众生归敬。方成永尽二种生死更无有漏。故知大乘是为真灭。

经。佛于大众中(至)疑悔悉已除。

赞曰。下七颂半颂今疑灭。分二。初一颂结前悔尽。生后疑除所由。后六颂半正释疑除。此初也。

经。初闻佛所说(至)恼乱我心耶。

赞曰。下六颂半正释疑除。复二。初一颂叙疑生所由。后五颂半正释疑灭。此初也。佛昔说三乘我已得讫。今说为一与本说乖。说我所得非真果灭。故心中惊谓佛是魔恼乱我心。此疑于事名异熟生不疑于理故非烦恼。或前忧疑皆示相起。非在鹙子犹有忧疑。

经。佛以种种缘(至)我闻疑网断。

赞曰。下五颂半释疑灭中有四。一颂显佛言巧心安。所以疑断。二颂明三世佛同说方便。所以疑断。一颂解佛说同。所以疑断。一颂半知佛与魔道迹不同。所以疑断。此初也。佛说有二一法说二喻说。种种缘者法说道理。种种喻者比况说也。外现此二巧言说法。内心安固如海不动。所以疑断。言词不巧理喻乖宗。心有动摇智迷真境。内.外可阻疑便难灭。今则不然所以疑断。

经。佛说过去世(至)演说如是法。

赞曰。此明三世诸佛同说方便所以疑断。初颂过去后颂未来现在二世。初皆方便后方真实。即领前品三世佛同。众说道乖可令疑起。群圣同范今疑故灭。

经。如今者世尊(至)亦以方便说。

赞曰。此解佛说同。所以疑断。从生及出家身方便也。得道者意方便也。转法轮者语方便也。初说三乘同三世佛教故言亦以方便说法。三业乖张可令疑起。色心相顺所以疑除。又始末说乖可令疑起。初后语顺故令疑灭。

经。世尊说实道(至)谓是魔所为。

赞曰。知佛与魔道迹不同。所以疑断。魔说乖真所以疑起。佛语符妙由此疑灭。

经。闻佛柔软音(至)安住实智中。

赞曰。下合十四颂。喜今闻而恼尽中分二。上十二颂半断疑悔讫。此一颂半快得安隐。慈悲接引故出柔软音。如雷隐震以说玄理故名深远。清彻如迦陵声极可爱乐故甚微妙。离名利等诸瑕秽事。说一乘义故名演畅清净法。畅谓远也明也。心既大喜疑悔永除。舍昔处权之心取今住实之智。实谓一乘今所求证。权谓二乘昔方便也。

经。我定当作佛(至)教化诸菩萨。

赞曰。此颂第四知佛子而道成。今我为佛子当作菩萨。从佛大乘言教所生。既修大因定当作佛。外为天人所敬能转无上法轮。究竟唯说一乘。故能教化菩萨。

经。尔时佛告舍利弗(至)随我受学。

赞曰。第一周中自下第三如来述成。同药草喻重述成故。于中分三。初陈往遇。次述今逢。后显还令依前取实。此初也。曾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常教化汝等者。优婆塞戒经言。舍利弗曾六十劫行菩萨道。有婆罗门从其乞眼。鹙子与之。彼得眼已投之于地。双足践踏骂詈而去。鹙子悔恨遂退大心。此说彼时故昔教汝。二万佛所以为善友常化大乘。鹙子彼时亦随受教。

经。我以方便(至)生我法中。

赞曰。此述今逢。退大心已后。佛知怖大情局小果。化以声闻令证无学。渐导诱之名为方便。证生空理无漏智起。住佛法内名我法中。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故。且如鹙子退姓。大姓近生而远熟。所以初发大心而中退。小姓近熟而远生。所以中发小心而证果。初教发于大意为令证实之因。中求小而果成为令舍权之渐也。

经。舍利弗(至)已得灭度。

赞曰。下显还令依前取实。分二。初谈创兴实意。为修权而忘实。后显令忆本心。说法华而复本。此初也。我昔教汝志愿佛道者创兴实意也。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者。为修权而忘实也。未证声闻果前未得无漏宿命之智。虽六十劫练根得声闻无漏宿命智所知犹近故。昔修大乘汝今悉忘。便谓所得是实灭度。不肯进修。前卷请中。世世已曾从佛受化。今言忘者此中有四解。一自忆从佛修小佛说教大悉忘。二佛说初教大乘今忘。自忆中途学小从化。三鹙子自忆他人不忆。今寄之说他人故言悉忘。四前说佛加故忆。今谈自心故忘。亦不相违。

经。我今还欲(至)佛所护念。

赞曰。令忆本心说法华而复本也。初化小机而向大名为声闻。而说大乘妙法莲华。回心已后名教菩萨之法佛所护念。故知妙法莲华亦傍名无量义等也。体性功能有别。对机显理有殊。分为二经故耳。如初卷说。

经。舍利弗(至)所行之道。

赞曰。第一周中下第四段佛为授记。有二。初为授记。后人天供养赞叹回向。初复分二。初明授记。后有一颂结会令欣。初文有二。初授因记。后授果记。此初文有四。一时节过无边劫。二外遇良缘值若干佛。三奉持正法。四具行利生。要因行满果方成故。未入十信尚二万劫。况起心后时节应远。故此第一先说劫多。方遇诸佛得入大劫持正法等。

经。当得作佛(至)佛世尊。

赞曰。下明果记。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六。一内德成满。二外土庄严。三说法同今。四劫名异即。五辅翼胜劣。六法住短长。此初也。目睹雨华放光耳闻法华智光。又外餐秘法内发智光。因斯二义故名华光。夫记佛名理非一准。且如释迦弥勒因睹彼佛以为名。鹙子最初假见闻而立称。智度论云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举手为相。记名大相如来。又千天子见佛土庄严而发净意记名庄严王佛。又彼舌相品十万亿人见十方菩萨来以华供养。发心得记佛名觉华。劫名华积。如是等类不可一准。或此皆是初所逢佛。后遇此缘因符往愿。

授记略以六门分别。一授记所由。二谁能授记。三谁所授记。四授记差别。五释妨难。六声闻类异。授记所由略由五义。一论云为生声闻决定心故非成就法性故。非已证得二空法性而为授记。令生决定趣向大乘故为与记。二论云显佛法身性平等故。有为有异故。说三乘。真理既同法身无异。三为除菩萨久疑心故。久疑声闻不得作佛。今闻授记故久疑灭。四为欣佛者见此授记。欣自当得行佛因故。五说一乘十义所以。即是此中授记所由。

能授记中有三。一所依二记体三记用。所依即能授记者。六处示现五是如来记.一是菩萨记。如来记者一别记二同记三后记四无怨记五通行记。菩萨记者名具因记如常不轻品示现。礼拜赞叹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记其当来佛之名字唯佛与记。余圣不能不能别知当佛名字国土等故。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谙含与记菩萨亦得。具佛性因故。此经既尔。一切经中能授记者不过此二。记体谓后得世俗智。记用谓言教。唯他受用变化身等。五蕴之中随应为体。十地菩萨.三乘异故。

所授记有二。一所依二体性。所依即是所授记者。论云有六处示现。一别记舍利弗大迦叶等四大声闻。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记别。二同记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后记。学无学等共同一号。虽亦下根非众所知。故后与记。四无怨记与提婆达多记者。示现如来无怨恶故。五通行记与比丘尼及天女记者。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证佛果故。六具因记。示诸众生有佛性故。此之六记。别记在譬喻品及授记品中。同记在五百弟子受记品中。后记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无怨记在提婆达多品中。通行记在法师品及持品中。具因记在常不轻品中。以理而推异生未发心及发心已后二乘不定性及诸菩萨此之四人名所授记。法华一会为化舍权而就实故。无为十地菩萨授记。谈昔古事故。有未发心前具因记。别唯有异生发心已后但闻法华无一不成佛。是及不定姓二乘之记更无余也。因体即是无漏善根通现及种。因所得果体通五蕴。多是化身及他受用者。显慈悲故显德高故。有差别故有化众故。下诸记别当具显示。

授记差别者。首楞严经中佛告坚意菩萨授记。凡有四种。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是名四种。唯有如来能知此事。宝云经中亦同此说。瑜伽四十六说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无上正等菩提授与记别。何等为六一安住种姓未发心位。二已发心位。三现在前位。四不现前位。此上四种同首楞严。彼密授记即不现前在密处故。或得无生忍名现前。未得者名不现前。或身在座名为现前。身不在座名不现前。下第四卷与同记中有不在会。佛令传记是五。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今舍利弗即当第二第三第六。已发大心现佛前住无定时限故。涅槃经言须陀洹八万劫到。乃至阿罗汉二万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所言到者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知经尔所劫方到十信初心。始入初劫。菩萨地言迂回修行不如初心始业菩萨。耽寂灭味极深重故。由此今言过无量劫方始供养若干千万亿佛行菩萨道等。有三决定。一种姓定遇缘便能证于正觉。二发心定发大心已更不退转。三不虚行定得自在已于利有情终不空过。初在地前五种菩提中发心菩提故。次在初地证发心故。后在八地。今依初定故与授记。

释妨难者。论云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记别。为不成佛与授记也。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授记。此意难言。若声闻等但住百劫等练根修声闻行。即实得成佛而与记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方得成佛菩提。少因已能实成佛故。若声闻等虽修少因不得成者。何须今者虚妄记耶。论自答言。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说言。令声闻等得决定成佛心进修妙行。非已证会成就二空法性真理而与授记。论又解云如来依三乘平等说一乘法。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与授记。十地菩萨成就法故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故。是以菩萨修无量行方得菩提。声闻未修无量功德。但令得定成佛之心故与授记。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为记经三大劫当得菩提。答显扬论说依变化身非业果身。故不违理。成唯识说。即是变易生死别名。此意说言未发心前现身有限。由受记后发大誓愿求大菩提度有情类。便入边际无漏胜定资昔所作感今身业。令其长时与果不绝。此所资业。由无漏资。展转微妙旧粗异熟。已后。微细广大殊妙异于本故。犹如变化。由此变易异于旧时名变易生死。数数资长乃至成佛。由彼分段生死虽皆永尽说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变易未尽说更二百由旬方至宝所故。分段生死虽皆永尽。受变易生乃至作佛。趣寂声闻便无此事。故胜鬘云无明住地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生。广如瑜伽佛地唯识别章等说。

声闻类异者。论云声闻有四。一决定。二增上慢。三退菩提心。四应化。如来与二授记。谓应化.退菩提心者。除决定.增上慢者根未熟故。如来不与记。菩萨与记。菩萨与记者方便令发心故。常不轻记是。此言未熟者增上慢者可尔。趣寂毕竟不熟云何言未熟。未者不也。准理应云趣寂之人不愚于法信根未熟佛不与记。不分明记当来之世得作佛故。菩萨与记奄含记别有理佛性故。方便令发信大乘心。增上慢者信向根未熟。佛亦不分明记别当来成佛之事。菩萨亦为奄含记别。方便令发信向之心。今合为文言根未熟。非趣寂者当亦可成佛。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尔。涅槃经中说。须陀洹等皆得成佛名不解我意。故知趣寂定不作佛。应化声闻者有人言即舍利弗。四大声闻上根.五百中根.学无学下根。今解不尔。华严经初说有舍利弗是应化。后入法界品舍利弗将六千弟子从自房出。文殊师利为说十法乃发菩提心。即此中授记者。故非应化也。舍利弗独是上根声闻。四大为中。五百等为下。准下经言富楼那等是法华一会应化者也。如摄论十义一乘中解化。与楞伽等经同。声闻多劫入涅槃饮三昧酒醉逸而卧。后从定起发心向大等。是诸佛菩萨之所化作诱余类故。

经。国名离垢(至)人天炽盛。

赞曰。下第二外土庄严。化净土也。文有其十。此中有五。一国号名离垢纯善所招无六垢故。二土相其土平正心离高慢。于胜劣二中无怖无蔑。离谄慢故。三净秽。清净严饰众生心净故佛土净。四安免安隐丰乐无杀盗打骂病刀饥馑三恶因故。五善恶天人炽盛由无外他恶知友故。分别烦恼一切不行便无恶道人天乃盛。

经。琉璃为地(至)常有华果。

赞曰。此文有五。六严饰琉璃为地心无瑕故。七路住有八交道。修八齐戒八圣道故。东西有四南北有四名八交道。或东西有八南北亦八。从一方为名。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如道方九轨曰逵。八道严金绳界道行四总持之所感故。九林薮七宝行树修七圣财持七支戒故。十果实常有华果恒修七觉八解脱因所增长故。

经。华光如来(至)教化众生。

赞曰。下第三说法同。今有二。初明同今。后释所以。此初也。以同今故名为亦以。虽非恶世非秽土也。既言清净明化净土。

经。舍利弗(至)说三乘法。

赞曰。此释所以。据实释迦亦由本愿。今隐愿力但出恶世。欲明诸佛行利不同。我出恶世教化众生。初以方便后以真实。故以三乘。华光如来愿意普资。所以唯称本愿如此。欲令众生知彼佛时无恶众生发愿生彼。顺本所习调伏二乘说三乘法。非化恶生初权后实。

经。其劫名(至)为大宝故。

赞曰。下第四劫名异。即初标后释。

经。彼诸菩萨(至)无能知者。

赞曰。下第五辅翼胜劣。有二。初别解德。后总结之。初文有十。此有一德众圣难量。如栴檀林栴檀围绕也。

经。若欲行时(至)皆久殖德本。

赞曰。此有二德。二瑞华应足。其心常履九净华故。显扬论第三云。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智见净.六行智见净.七行断智见净.八无缘寂灭净.九国土净。前七即七净华如彼广说。三妙因久植非初发心善根熟故。

经。于无量百千(至)之所称叹。

赞曰。此有二德。四善缘昔遇发大愿故。五名称高远众所识故。

经。常修佛慧(至)诸法之门。

赞曰。此有三德。六佛智恒求欣大觉故。七外化久成具慈悲故。八内鉴斯备无迷谬故。法义之门教也。法教之门义也。二释皆得。

经。质直无伪志念坚固。

赞曰。此有二德。九姓纯无憍不诳谄故。十心勤不退行位高故。直心是道场故。质直烦恼所不动故志念坚固。

经。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赞曰。此总结释也。

经。舍利弗(至)寿八小劫。

赞曰。下第六法住短长。有四。一佛寿.二生寿.三授当佛记.四记正像法。此初二也释迦众生薄福少慧。佛寿故短.生寿故长。留残第五分寿施未来弟子。华光如来所化众生。福慧自修不假佛与。故佛寿长众生寿短。又释迦众生薄福无感。故佛寿短不感佛故。华光众生多福有感。故佛寿长感佛化故。

经。华光如来(至)三菩提记。

赞曰。自下第三授当佛记。有三。初记时。二正记。三国土。此初也。过十二劫者佛寿劫满方授记故。精进成就名为坚满。

经。告诸比丘(至)三藐三佛陀。

赞曰。此正明记。华足者宝华承足。由闻法华为因成佛果圆满故名为华足。由开法华行安乐行故名安行。有云安徐而行名为安行。此非善释。何佛慞惶猖獗行也。多陀阿伽度如来也。阿罗诃应也。三藐三佛陀正等觉也。新经云如来应正等觉。古云如来应供正遍知。

经。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赞曰。此明国土。亦如华光佛之国土行法华因所招致故。

经。舍利弗(至)三十二小劫。

赞曰。自下第四记正像法。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禀教行行证果不同。故释迦佛正法短像法长。不度女人。正法像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减半故。今华光正像年等。虽有三乘菩萨类多故名大宝。虽有四众女人持戒不减正法。

经。尔时世尊(至)当度无量众。

赞曰。下十一颂半。分二。初十颂半颂前授记。后之一颂授记中第二段结会令欣。前因记有四果记有六。今总分三。初一颂颂果记中内德庄严。次一颂颂因记。后八颂半颂果记四义。此初也。普智者一切智.一切种智。具二普故。

经。供养无数佛(至)证于无上道。

赞曰。此颂因记。有二。一遇良缘二具菩萨道。计亦有时。过无量劫。入后颂中故此唯二。

经。过无量劫已(至)常有华果实。

赞曰。下颂果记。四义分四。初半颂颂劫名异即。次一颂半外土庄严。次两颂辅翼胜劣。后四颂半佛寿短长。不颂说法同今。此初二文也。外土庄严有六。一名二净三地四界五树六华果。不颂余四。

经。彼国诸菩萨(至)华光佛所化。

赞曰。此辅翼胜劣。有四。一不退二外化三值善友四植妙因。不颂余六。

经。佛为王子时(至)寿命八小劫。

赞曰。下四颂半佛寿短长有四。一颂半佛寿。半颂人寿。一颂半正像法时节一。颂舍利流行。不颂授记。加供养舍利。此即初二。此中应言于最后身为王子时。弃国舍荣出家成道。文言倒故。先说王子弃国舍荣。方言后身成于佛道。或此文意于无量生身为王子弃国舍荣。末后身中方成佛道。

经。佛灭度之后(至)像法三十二。

赞曰。此颂正像法时节。昼夜月时年为劫故。

经。舍利广流布(至)其事皆如是。

赞曰。此颂舍利流行并结。

经。其两足世尊(至)宜应自欣庆。

赞曰。此第二段结会令欣。化其心定令求佛果。伦类也亦疋也疋配也。言两足尊无类无配。

经。尔时四部众(至)以供养佛。

赞曰。为授记中。下第二段诸天供养赞叹回向。于中有二。初四众八部供养。后诸天供赞。此初文也。表蒙佛恩如佛衣覆。亦上表当成佛果之时为他说此覆荫众生。故以衣供。故下文云有持此经即为佛衣之所覆也。

经。释提桓因(至)供养于佛。

赞曰。下诸天赞供有二。初供后赞。供中复二。初衣华供。后伎乐供。初衣华供有二。初供养后灵相。此初也。以华供者表闻法华当得佛果故。

经。所散天衣(至)而自回转。

赞曰。此灵相也。住虚空者显闻法华超出四生心凝妙理。回转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经。诸天伎乐(至)雨众天华。

赞曰。伎乐供养也。因闻法声而悟道故作音乐表修因而方果满故雨天华。

经。而作是言(至)最大法轮。

赞曰。下赞叹有二。初长行后偈颂。此中唯牒二时法轮。以比大小。对不定姓权实相形故。据实亦比般若空教此为中道名最大轮。

经。尔时诸天子(至)少有能信者。

赞曰。下六颂半分四。初二颂显昔说小今大。一颂半叹法胜妙。随喜。二颂举他明自作佛生喜。一颂回向。此初也。五众者梵云般遮塞建陀此云五蕴。具十一种积聚义故名之为蕴。今名为众众是聚义。或言五阴。皆乖正名。依三科中五蕴之法以辨四谛。故知初权。今此会说舍权就实难解之法言少能信。权实相违法深奥故。依大般若初转法轮三乘入道。今据显相但度声闻。故言五众以明权法。深奥者秘藏也大乘妙故。

经。我等从昔来(至)我等皆随喜。

赞曰。叹法胜妙。深生随喜。随者顺也顺佛教行故。

经。大智舍利弗(至)方便随宜说。

赞曰。举他明自作佛生喜。佛记他作佛彰我亦得作。故知佛道实叵思议方便随宜令我解了。叵者不可也。反正为乏反可为叵皆字意故。

经。我所有福德(至)尽回向佛道。

赞曰。回向佛果。成波罗蜜。法供养故。即是方便善巧智也。

法华经玄赞卷第五(本)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出写移点已了法隆寺僧觉印之本者皆点本也又朱或本者点本付或本也又中○灭也左右正或本又&M062406;&M062473;&M062466;&M062453;字也皆可悉之。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